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希氏束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琴 李奎 +3 位作者 王建灵 周红 钟惠 朱正芬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究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4例AVB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HBP组和RVAP组各52例,HBP组行HBP治疗,RVAP组行RVAP治疗,比较两组术前... 目的:探究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4例AVB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HBP组和RVAP组各52例,HBP组行HBP治疗,RVAP组行RVAP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心脏结构学参数、心脏起搏参数、心率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QRS时限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前后心脏结构学参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心脏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阻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HR、SV、CI、LVEF、QRS时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6个月,HBP组HR、SV、CI、LVEF显著高于RVAP组(均P<0.05),RVAP组QRS波时限显著低于HBP组(P<0.05);结论:HBP对AVB患者的电-机械同步性优于RVAP,近期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结构学 心功能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Hcy、BNP及Tei指数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
2
作者 林锦英 严锋燕 沈建山 《西藏医药》 2024年第2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脑钠肽(BNP)、心肌运动指数(MPI)即Tei指数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于我院接受双腔全自动心脏永久起搏器或单腔同步型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88例,根据患者起...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脑钠肽(BNP)、心肌运动指数(MPI)即Tei指数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于我院接受双腔全自动心脏永久起搏器或单腔同步型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88例,根据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情况分为左心功能不全组(n=35)和左心功能正常组(n=53)。对比两组Hcy、BNP及Tei指数及LVEF、LVEDV水平,分析Hcy、BNP及Tei指数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LVEF、LVEDV的相关性。结果①左心功能不全组Hcy、BNP及Tei指数均高于左心功能正常组(P<0.05);②左心功能不全组LVEF低于左心功能正常组、LVEDV高于左心功能正常组(P<0.05);③经Pearson直线分析得出,Hcy、BNP及Tei指数的表达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LVEF值呈负相关,与LVEDV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Hcy、BNP及Tei指数表达增加可诱发患者左心室心肌的重构,提升左心功能不全发生几率,临床可根据该水平变化制定干预方案,对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Y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BNP TEI指数 心室收缩功能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早期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马春燕 刘爽 +6 位作者 任卫东 于波 唐力 陈昕 张立敏 李楠 王晓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2-414,共3页
目的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早期影响。方法53例起搏器植入(均为RVAP)的患者和30位正常人,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左心室16个心肌节段达收缩末最小容积时间的差值(Tmsv16-Dif)和... 目的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早期影响。方法53例起搏器植入(均为RVAP)的患者和30位正常人,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左心室16个心肌节段达收缩末最小容积时间的差值(Tmsv16-Dif)和标准差(Tmsv16-SD)作为同步性参数,同时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后Tmsv16-Dif和Tmsv16-SD显著延长(P<0.001),20.75%~22.64%患者出现左心室收缩不同步,而LVEF呈减低趋势(P>0.05)。Tmsv16-Dif和Tmsv16-SD与LVEF负相关(r=-0.40和r=-0.52)。结论RVAP早期即可导致左心室收缩不同步,且其可能是收缩功能减低的主要原因。RT3DE可准确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功能
下载PDF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周宁 陈曼华 +1 位作者 罗洪波 王琳 《心脏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80-82,86,共4页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双心室电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为分2组(每组10例):一组患者行间隔部起搏,一组行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有效起搏时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双心室电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为分2组(每组10例):一组患者行间隔部起搏,一组行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有效起搏时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射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博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结果有效起搏时心尖部和间隔部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显著差异。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心尖部为(203±127)s,间隔部为(581±124)s(P<0.01)。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心尖部起搏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间隔部起搏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术后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同样安全、有效,而且更符合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间隔起搏 起搏参数 心室电同步
下载PDF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贵斌 郭雪娅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2期249-251,共3页
随着起搏器植入技术的发展,永久心脏起搏器广泛应用于临床。长期以来右心室心尖部(RVA)被认为是理想的心室电极固定部位,具有导线易到位且固定稳定等优点。早在1925年Wiggers就已发现RVA起搏可造成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导致心脏血流动力... 随着起搏器植入技术的发展,永久心脏起搏器广泛应用于临床。长期以来右心室心尖部(RVA)被认为是理想的心室电极固定部位,具有导线易到位且固定稳定等优点。早在1925年Wiggers就已发现RVA起搏可造成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近年来研究显示长期RVA起搏可导致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恶化,究其原因可能在于RVA起搏改变了正常心室起搏位点及激动顺序,引起心室收缩和舒张不同步,长期RVA起搏可造成心室扩大,心室重构,导致心功能异常,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这些危害在基础心功能差的患者中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心脏功能 心室激动顺序 永久心脏起搏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异常 结构 临床症状
下载PDF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QRS波群与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林加锋 杨鹏麟 +3 位作者 胡君佶 陈晓曙 张建华 王毅 《心电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QRS形态与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方法对35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患者起搏时QRS形态与恢复室上性心律时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比较其同导联T/QRS比值。结果右心室...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QRS形态与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方法对35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患者起搏时QRS形态与恢复室上性心律时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比较其同导联T/QRS比值。结果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后电张调整性T波分布广,除下壁导联(Ⅱ、Ⅲ、aVF)外,胸导联亦广泛存在(V1~V4占100.0%,V1~V6占76.7%),倒置最深的T波常分布在V(4深度-0.71±0.27mV);心室起搏时最大负相QRS波群常出现在Ⅲ(深度-2.16±0.39mV);多数导联起搏时负相QRS波群深度与恢复室上性心律时同导联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深度呈正相关(r=0.3454~0.4804,P<0.05),T/QRS比值在胸导联(0.324±0.105~0.407±0.166)明显高于下壁导联(0.177±0.041~0.216±0.078,P<0.01)。结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负相QRS波群深度与同导联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深度呈正相关,胸导联负相QRS波群所致电张调整性T波的深度约为下壁导联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张调整性T波 心电描记术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下载PDF
右心室室间隔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风雷 沙心灵 鄢春喜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第5期366-367,共2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室间隔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符合起搏Ⅰ类或Ⅱa类适应证并接受DDD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30例,其中螺旋电极组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及翼状电极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各15例。术前及术后第... 目的:探讨右心室室间隔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符合起搏Ⅰ类或Ⅱa类适应证并接受DDD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30例,其中螺旋电极组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及翼状电极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各15例。术前及术后第1、3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及心超检查,测定QRS波时限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内相关指标的变化,了解两种不同起搏部位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DDD起搏器置入术后3月内,螺旋电极组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对心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翼状电极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造成明显不良影响。结论:与RVS相比,RVS对心室起博的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室间隔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磊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1960-1962,共3页
心脏病患者在实施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时,采用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及心尖以外其他部位进行起搏器植入,比如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右心室希氏束起搏等,起搏部位不同,其效果也不同。有研究人员认为,右心室起搏会造成心室收缩不同步,而如果采用... 心脏病患者在实施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时,采用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及心尖以外其他部位进行起搏器植入,比如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右心室希氏束起搏等,起搏部位不同,其效果也不同。有研究人员认为,右心室起搏会造成心室收缩不同步,而如果采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其出现右心室收缩不同步的风险则比较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也就比较小[1]。这可能是因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更加符合生理的起搏位点,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所引起的心室不同步抵消了房室同步起搏带来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间隔起搏 起搏 起搏器植入 心脏功能 希氏束起搏 心室收缩不同步 心室起搏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室功能影响的对比
9
作者 程王生 《当代医学》 2015年第8期29-30,共2页
目的比较左心室功能受右心室流出道(RVOT)与右心室心部起搏的影响。方法选取房室传导阻滞(高度或Ⅲ度)患者80例,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各40例,对左心室功能向进行比较。依据左心室12节段达峰时间(Ts-... 目的比较左心室功能受右心室流出道(RVOT)与右心室心部起搏的影响。方法选取房室传导阻滞(高度或Ⅲ度)患者80例,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各40例,对左心室功能向进行比较。依据左心室12节段达峰时间(Ts-SD)标准差,右心室内收缩不同步为>32.6 ms,A组13例,设为A 1亚组,B组19例,设为B 1亚组,≤32.6 ms A组27例,设为A 2组,B组21例,设为B 2组。结果治疗后,A 2、B 2亚组Ts-SD较术前升高(P=0.024<0.05)。治疗后,A 1亚组Ts-SD较术前降低,而B 1亚组手术前后Ts-SD无变化。结论短期内RVA和RVOT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功能及重构均未造成影响,患者术前收缩不同步,应用RVOT可明显保障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流出道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功能 影响
下载PDF
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对左心形态与收缩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信满坤 杨庚 +1 位作者 田轶伦 文勃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672-678,共7页
目的:长期慢性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对于基线LVEF≥50%、无严重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电极参数变化及左心室同步性、形态和收缩功能改变。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5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安贞医院接受永久... 目的:长期慢性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对于基线LVEF≥50%、无严重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电极参数变化及左心室同步性、形态和收缩功能改变。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5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安贞医院接受永久双腔起搏器置换术的183例成年患者(RVAp组)及匹配的健康成年人(对照组)。比较RVAp组在置入时或置换术中的电极参数,以及置入前或置换前比较RVAp组与对照组在临床基线数据、平均QRS间期/起搏QRS间期(QRSd/pQRSd)、二尖瓣反流程度(mitral regurgitation,MR)、三尖瓣反流程度(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和肺动脉收缩压程度(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sPAP)、LAD、LVEDD和LVEF方面。结果:更换时右心室电极起搏阈值显著升高(P<0.001)、电极阻抗明显下降(P<0.001),R波感知呈下降趋势,其中AVB亚组R波感知下降更显著。与固有房室传导完整组(即对照组或SSS亚组)相比,起搏百分比更高的AVB组的LVEDD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46)。基线时RVAp组的TR程度比对照组明显恶化(P=0.002),而随访时,无论是TR、MR还是PAP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恶化(均P<0.05)。RVAp组的pQRS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QRSd(P<0.001),且SSS亚组和AVB亚组也显著长于对照组的QRSd(均P<0.001)。与对照组相比,RVAp组LVEF并无明显下降,但AVB组患者的LVEF较对照组或SSS组有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长期慢性RVAp的电极参数稳定。与对照组相比,对于基线LVEF≥50%、无严重结构性心脏病人群,长期慢性RVAp组虽然存在显著不同步性,且MR、TR和PAP程度明显恶化,但左心房和左心室无形态学显著增大,更重要的是LVEF无明显下降。尤其是SSS亚组表现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电极参数 左心形态学 同步性 心室收缩功能
下载PDF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丁立刚 华伟 +3 位作者 陈柯萍 张澍 王方正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9年第5期364-368,共5页
目的探讨长期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1998年11月,92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首次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对照组共有45例患者入选。起搏器植入术前行12导联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随访... 目的探讨长期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1998年11月,92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首次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对照组共有45例患者入选。起搏器植入术前行12导联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随访时记录未起搏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传统双腔起搏组患者平均心室累积起搏比例为(90.1±4.0)%,平均随访时间为(3.3±0.5)年。起搏组患者自身QRS时限由术前(874-9)ms增加到随访时的(94±10)ms(P〈0.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由(464-3)mm增加到(50±4)mm(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0.63±0.04降低到0.57±0.05(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搏器植入时老龄(〉65岁)(OR3.41,95%CI1.07~10.90,P=0.04)、长期RVA起搏(OR3.91,95%CI1.10~13.89,P=0.03)和冠心病史(OR7.33,95%CI1.09~50.29,P=0.04)是QRS时限增宽(〉7ms)的独立预测因素。对照组各指标随访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RVA起搏可能引起自身QRS时限增宽,提示RVA起搏引起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和/或心室肌传导功能损害。起搏器植入时老龄、RVA起搏和冠心病史是自身QRS时限增宽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重构 心电图 心室不同步
原文传递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三度房室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俞霏 宿燕岗 +3 位作者 柏瑾 潘翠珍 王蔚 葛均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了解长期持续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基础心功能正常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基础心功能正常、因三度房室阻滞(AVB)而植入VVI或DDD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是否出现心力衰竭相关症状或因心力衰... 目的了解长期持续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基础心功能正常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基础心功能正常、因三度房室阻滞(AVB)而植入VVI或DDD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是否出现心力衰竭相关症状或因心力衰竭入院,同时行超声心动图随访,并对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分析。心力衰竭的定义为随访中出现因心力衰竭入院或死亡、或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0。左心室(LV)结构、功能受损是指超声心动图观察到的LV局部或总体收缩活动减弱、LVEF〈0.50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6mm之任意一项。结果共141例患者平均随访8.3年后,8例(5.7%)出现心力衰竭,20例(14.2%)出现左心室结构、功能受损;其发生率均随起搏时间增长而增加。随访中患者平均LVEF下降、平均LVEDD增加,但其起搏前后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性别、植入起搏器时年龄、起搏模式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等因素均与心力衰竭发生或左心室结构、功能受损无关。结论长期RVA起搏者存在心脏结构和功能受损的可能,起搏时问越长发生几率越高,但其危险因素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三度房室阻滞 心功能
原文传递
术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心脏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潘广杰 郑卫峰 张守彦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年第7期695-697,共3页
目的 探讨术前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对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植入双腔全自动心脏永久起搏器或单腔同步型起搏器患者100例,术前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 目的 探讨术前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对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植入双腔全自动心脏永久起搏器或单腔同步型起搏器患者100例,术前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按Hcy水平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Hcy≥10μmol/L)和对照组40例(Hcy〈10μmol/L)。观察2组术后7d及术后1a时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起搏器心律心电图QRS波群时限(pacemaker rhythm electrocardiogram QRS duration,PQRSD)及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记录术后1a心功能不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PQRSD[(131.52±6.24)ms]、血浆BNP[(107.15±25.10)ng/L]及术后7dLVEF[(49.60±7.30)%]与对照组[(133.40±7.66)ms、(73.88±12.09)ng/L、(51.80±7.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观察组PQRSD[(139.15±7.30)ms]、血浆BNP[(343.95±40.42)ng/L]高于对照组[(134.63±6.70)ms、(202.85±52.03)ng/L],LVEF[(46.60±7.70)%]低于对照组[(49.60±7.0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心功能不全发生率(28%)高于对照组(13%)(P〈0.05);术前高Hcy水平是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80,95%CI:1.977~17.087,P=0.001)。结论 术前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可影响心脏起搏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该指标可作为右心室起搏术后心脏结构与心功能变化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高同型半胱氨酸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收缩功能状态
原文传递
右心室中位间隔与心尖部起搏有效性对比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白明 江尕学 +2 位作者 汪涛 张璐 张钲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6期31-35,共5页
目的比较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RVMS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起搏器依赖患者临床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因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96例,随机分为RVMSP组(50例)和RVAP组(46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测... 目的比较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RVMS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起搏器依赖患者临床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因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96例,随机分为RVMSP组(50例)和RVAP组(46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测定起搏阈值、阻抗、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室同步性指标、生活质量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等指标。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RVAP组和RVMSP组患者起搏阈值、阻抗、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室同步性指标及临床预后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RVAP组较RVMSP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轻度降低(P>0.05),左心室内径及容积扩大(P<0.05),心室收缩同步性指标较差(P<0.05);两组临床预后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MSP比RVAP更有利于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增加心室射血分数,可作为RVAP的替代起搏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中位间隔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射血分数 心室同步性
下载PDF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心电图Ⅰ、aVL导联判断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旭 王玮 +3 位作者 田青 和世平 许智韬 翟彪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1年第6期368-368,共1页
关键词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心电图 Ⅰ导联 AVL导联
原文传递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鲜玉琼 郑昌柱 +8 位作者 李莉 金环 施倩 汪卫东 张爱琴 王玉华 徐迎辉 居海宁 蒋年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年第5期381-382,共2页
当今生理性起搏,不仅关注房室同步性,更加关注心室的同步性。随着新近国外几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陆续发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所引起的心室激动不同步的弊端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研究表明,随着RVA起搏比率的增加,
关键词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患者 大型临床试验 生理性起搏 同步性 RVA
原文传递
不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百分比对心功能的影响
17
作者 陈荣敏 宋建平 邹操 《中国综合临床》 2011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探讨在不同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即起搏心室率占总心室率的百分比)时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基础心功能正常患者心室结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安装起搏器时基础心功能正常、因行起搏器更换和门诊复诊起搏器的患者... 目的探讨在不同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即起搏心室率占总心室率的百分比)时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基础心功能正常患者心室结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安装起搏器时基础心功能正常、因行起搏器更换和门诊复诊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CUM%VP≥85%组78例,CUM%VP≤40%组63例。以新发心力衰竭、死亡及左心室重构、功能受损为终点,比较2组之间的发生率;同时观察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厚度(IVS)从基线至随访结束时的改变(ALVEDD、ALVEF、AIVS)。结果两次评估相隔的平均时间CUN%VP≥85%组为7.4年,CUM%VP≤40%组为7.7年。起搏前2组患者年龄、性别、总起搏时间、起搏模式、基础疾病及心脏超声指标等情况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结束时,CUM%VP≥85%组与CUM%VP≤40%组ALVEDD分别为(3.8±0.5)、(1.4±0.4)mm(t=4.540,P〈0.01),ALVEF分别为(-6.5±1.2)%、(-3.3±1.0)%(t=2.578,P=0.011),而AIV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束时2组均无死亡,CUM%VP≥85%组和CUM%VP≤40%组左心室重构、功能受损发生率分别为25.6%(20/78)、6.3%(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83,P=0.002);新发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10.3%(8/78)、1.6%(1/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3,P=0.036)。结论基础心功能正常患者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存在发生心室重构、功能受损和心力衰竭的可能,起搏时间越长、CUM%VP越高其发生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心功能 心室起搏百分比 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右心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奕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4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有症状的慢-快综合征需置入起搏器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5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B组45例,...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有症状的慢-快综合征需置入起搏器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5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B组45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对比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及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宽度。对比两组起搏参数和心电图QRS间期相关资料。结果 A组手术平均时间(50.51±6.52)min,B组手术平均时间(63.52±7.34)min,B组手术时间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LVEDD、IVS、LVPW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RVS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明显高于B组,A组起搏的QRS波宽度窄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起搏相比,RVS起搏时心电轴、QRS波群与正常心室激动顺序的QRS波群形态相似。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同期左心室功能、同步性与血流动力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者,右心室室间隔起搏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心功能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间隔起搏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下脑钠肽水平及Tei指数与患者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姚丙南 仇萍 +2 位作者 韩世琴 李建新 吉越英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年第5期369-371,400,共4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下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及Ri指数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连续选择242例首次植入VVI或DDD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定期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下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及Ri指数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连续选择242例首次植入VVI或DDD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定期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检测BNP水平,计算心室累计起搏比例,记录按照其是否出现心血管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A组)及非心血管事件组(B组),并对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A组58例,B组184例,B组患者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BNP及Tei指数无变化,术后2年,BNP可增加,LVEF及LVEDD无变化。A组患者术后6个月BNP及Tei指数均有变化,术后2年,BNP及Tei指数明显增加,LVEF值及心功能降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NP、Tei指数是心血管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长期RVA起搏者BNP水平与心功能有关,可早期监测心功能变化,对于持续较高水平BNP、Tei指数的RVA起搏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预后不良,应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脑钠肽 预后
原文传递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起搏QRS时限与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潘文志 宿燕岗 +5 位作者 巩雪 崔洁 舒先红 王蔚 柏瑾 葛均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7年第5期391-393,共3页
近来研究显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QRS时限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存在负相关,QRS时限延长是心脏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子。而目前国内外对长期心脏起搏者起搏QRS(pQRS)时限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甚少。通过常规心电图测得长期右... 近来研究显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QRS时限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存在负相关,QRS时限延长是心脏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子。而目前国内外对长期心脏起搏者起搏QRS(pQRS)时限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甚少。通过常规心电图测得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pQRS时限,探讨其与左心结构、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心室间不同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QRS时限延长 左心结构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心室射血分数 心室收缩功能 独立危险因子 心脏性猝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