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1篇文章
< 1 2 1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树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作者 杨芳 江冰冰 +6 位作者 雷金梅 郭存武 李丽梅 徐嘉忆 王兴华 袁文侠 王白娟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6-272,共7页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叶斑病是茶树重要的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202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茶园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茶园茶树30%的叶片出现类似茶树叶斑病的症状...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叶斑病是茶树重要的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202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茶园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茶园茶树30%的叶片出现类似茶树叶斑病的症状,为明确该病原,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有伤接种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分别观察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分离的3个菌株均能够侵染茶树叶片,是茶树叶斑病的致病菌;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多基因(ITS、TUB2和TEF-1α)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引起茶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Nigrospora musae。研究结果可为该病菌引起的茶树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叶斑病 黑孢菌 病原鉴定
下载PDF
黑龙江地区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药剂防治筛选
2
作者 王琳 张慧 《中国林副特产》 2025年第2期9-12,共4页
为了筛选出防治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适宜药剂,选用了7种药剂,对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进行药剂处理。采用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的方法,开展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辣椒在长期生产过程中,辣椒细菌性叶斑病对常用防治药剂... 为了筛选出防治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适宜药剂,选用了7种药剂,对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进行药剂处理。采用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的方法,开展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辣椒在长期生产过程中,辣椒细菌性叶斑病对常用防治药剂可杀得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防治效果已达不到防治指标要求。在田间进行施药试验显示40%喹啉铜悬浮剂防治效果最好,在施药3次后的第3 d调查显示,防治效果达到77.2%,施药后的速效性和持效性都好于其它处理。3%中生菌素、90%新眚霉素的防治效果次之,防治效果达到74.4%和74.2%,而且生物制剂具有无毒,无化学残留的特点,对人、植物、环境都有安全性。而6%春雷霉素、50%氯溴异氰尿酸防效较差,防治效果为66.1%和65.3%。3000亿孢子/g荧光假单胞杆菌的防治效果最差,防治效果为54.4%。生物制剂结合自身的特点可与40%喹啉铜悬浮剂联合使用,用于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辣椒 药效
下载PDF
河南金银花叶斑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3
作者 李雪梦 李绍建 +6 位作者 杨瑾 高素霞 文艺 秦艳红 刘玉霞 鲁传涛 王飞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40,168,共10页
2021年在河南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产区调查发现了一种金银花叶部病害。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叶片接种进行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多序列(ITS、EF-1α及β-tubulin)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一步就... 2021年在河南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产区调查发现了一种金银花叶部病害。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叶片接种进行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多序列(ITS、EF-1α及β-tubulin)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一步就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杀菌剂筛选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河南金银花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代表菌株JYH1的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6,全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最优,菌丝的致死条件为57℃,10 min。室内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咯菌腈对菌株JYH1的毒力最强,EC 50为0.14μg/mL;其次为戊唑醇和甲基硫菌灵。研究结果为金银花棒孢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叶斑病 多主棒孢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下载PDF
福建无花果细菌性叶斑病的症状及病原菌鉴定
4
作者 季梦婷 朱玲 +4 位作者 罗晓华 郑钰婷 肖顺 胡方平 蔡学清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4,共8页
为明确2020年以来在福州市郊区种植无花果上新发生的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因,在果园内采集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利用烟草过敏性反应测定、喷雾接种无花果叶片以及柯赫氏法则验证,明确其致病性;通过对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 为明确2020年以来在福州市郊区种植无花果上新发生的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因,在果园内采集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利用烟草过敏性反应测定、喷雾接种无花果叶片以及柯赫氏法则验证,明确其致病性;通过对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 rDNA、gyrB和rpoD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病样中分离纯化获得10株细菌菌株;烟草过敏性反应阳性;人工接种结果显示,供试细菌可侵染健康的无花果叶片,并产生与田间相似的症状,且重新分离到与原菌落形态相同的细菌,柯赫氏法则证明这些菌株为该病害的病原菌。该病菌在NA培养基上培养2 d后,菌落为淡黄色、圆形、扁平;菌体形状为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在KB培养基上能产生绿色水溶性荧光色素;供试菌株的16S rDNA、gyrB和rpoD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供试菌株与菊苣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ichorii)聚为一支;其生理生化和Biolog表型测定结果以及菊苣假单胞菌特异性引物检测结果均与菊苣假单胞菌的模式菌株5707一致。因此将该致病菌鉴定为菊苣假单胞菌(P.cichorii)。这是首次发现菊苣假单胞菌在自然状态下侵染无花果并引起叶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花果细菌性叶斑病 病原菌鉴定 菊苣假单胞菌 管家基因
下载PDF
防治苜蓿小光壳叶斑病室内药剂筛选及不同苜蓿品种抗性评价
5
作者 霍宏丽 罗金刚 +6 位作者 赵远征 张笑宇 杨永青 裴轩瑗 张冬梅 李子钦 周洪友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1010,共10页
近年来在内蒙古多地发现由三叶草小光壳(Leptosphaerulina trifolii)造成的苜蓿小光壳叶斑病,为筛选苜蓿(Medicago sativa)小光壳叶斑病的高效化学药剂和抗病品种,本研究通过室内药效测定,比较了14种杀菌剂对苜蓿小光壳叶斑病病原菌的... 近年来在内蒙古多地发现由三叶草小光壳(Leptosphaerulina trifolii)造成的苜蓿小光壳叶斑病,为筛选苜蓿(Medicago sativa)小光壳叶斑病的高效化学药剂和抗病品种,本研究通过室内药效测定,比较了14种杀菌剂对苜蓿小光壳叶斑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盆栽试验对46份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和恶醚唑对NM05菌株的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有效抑制中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值分别为0.0091,0.0383和0.1073 mg·L^(-1);经抗病性评价,供试品种中有高抗品种4份,中抗品种17份,中感品种23份和高感品种2份,其中高抗品种为‘苜蓿801’、杂花苜蓿、‘赛特’和‘呼伦贝尔’杂花。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出3个苜蓿小光壳叶斑病高效杀菌剂和4个苜蓿高抗品种,为苜蓿小光壳叶斑病的田间防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小光壳叶斑病 杀菌剂 筛选 品种抗性 评价
下载PDF
绣球WRKY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其响应叶斑病的表达分析
6
作者 刘欣童 陈慧杰 +6 位作者 陈双双 冯景 齐香玉 周惠民 金玉妍 孙明 邓衍明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3,共11页
为了解析绣球WRKY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特征及其在绣球叶斑病应答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绣球无尽夏基因组中的WRKY家族成员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系统分析了蛋白质理化特征、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共线性和家族成员在多主棒孢菌侵... 为了解析绣球WRKY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特征及其在绣球叶斑病应答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绣球无尽夏基因组中的WRKY家族成员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系统分析了蛋白质理化特征、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共线性和家族成员在多主棒孢菌侵染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绣球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到84个非冗余的HmWRKY成员,均属于亲水性蛋白,在绣球18条染色体上呈现不均匀分布,编码氨基酸112~1 046个;所有成员可分为3个亚组,即GroupⅠ~GroupⅢ,均含有WRKYGQK和C2H2组成的DNA结合域;HmWRKY成员的序列长度变化较大,从512 bp到40 338 bp,并且检测到8个存在共线性的基因对,Ka/Ks的比值均小于1,说明HmWRKY家族在进化中趋于纯化选择;同时,18个HmWRKY成员在绣球叶斑病菌侵染后表现出显著差异表达的特性,其中9个上调表达、9个下调表达。以上结果表明,HmWRKY基因在绣球响应叶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绣球 WRKY基因家族 转录因子 叶斑病 多主棒孢菌
下载PDF
南昌市郊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7
作者 张金艺 程淑媛 +3 位作者 王全兴 刘冰 蒋军喜 熊桂红 《北方园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17,共6页
以南昌市郊具有典型棒孢叶斑病症状的黄瓜病叶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观测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研究了南昌市郊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种类,以期为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田间快速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 以南昌市郊具有典型棒孢叶斑病症状的黄瓜病叶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观测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研究了南昌市郊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种类,以期为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田间快速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从黄瓜病叶中共分离获得32个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一致的菌株,其对黄瓜叶片均具有致病性。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正面灰白色至灰褐色,背面黄褐色,菌丝体致密,绒毛状。菌落平均生长速率10.0 mm·d^(-1)。分生孢子梗粗壮,直立或稍弯曲,单生,浅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圆柱形、倒棍棒形、纺锤形或“Y”字形,有多个假隔膜,大小为(22.8~137.8)μm×(4.1~12.9)μm,常单生,偶串生。菌株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与已报道的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相符。3个代表性菌株具有完全相同的rDNA-ITS、ACT和EF-1α基因序列,且与GenBank中C.cassiicola对应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在基于rDNA-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代表菌株与多主棒孢霉(C.cassiicola)菌株聚为同一支,且支持率为100%。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将南昌市郊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cassiico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病原鉴定 多主棒孢霉
原文传递
地锦叶斑病菌鉴定及LAMP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
8
作者 黄成玉 陈健鑫 +3 位作者 郑星月 吴峰婧琳 马焕成 伍建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6,共8页
【目的】明确引起云南玉龙县地锦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并建立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依据科赫氏法则确定地锦叶斑病病原,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多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明确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以病原菌的Alt a1基... 【目的】明确引起云南玉龙县地锦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并建立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依据科赫氏法则确定地锦叶斑病病原,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多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明确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以病原菌的Alt a1基因序列为靶标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方法。【结果】地锦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建立的LAMP反应体系可特异有效地检测出地锦叶斑病菌,该体系最佳反应温度为65℃、最佳反应时间为50 min、最低检测灵敏度为1 pg/μL。使用该体系对人工接种病原菌不同时间的地锦叶片进行链格孢LAMP检测,检出时间为接种12 h及以上。【结论】本研究可为地锦叶斑病的早期检测和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锦 叶斑病 链格孢菌 病原鉴定 LAMP体系
下载PDF
甘肃岷县猫尾草叶斑病及其危害
9
作者 申琴 徐秋蕊 +1 位作者 李应德 段廷玉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9,共8页
猫尾草(Phleum pratense)是一种多年生丛生型禾本科牧草,兼具抗寒耐湿、优质高产等特点,具有良好的饲用价值。病害是限制猫尾草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尚缺少对猫尾草病害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甘肃省岷县猫尾草为对象,调查了梯牧草枝孢... 猫尾草(Phleum pratense)是一种多年生丛生型禾本科牧草,兼具抗寒耐湿、优质高产等特点,具有良好的饲用价值。病害是限制猫尾草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尚缺少对猫尾草病害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甘肃省岷县猫尾草为对象,调查了梯牧草枝孢(Cladosporium phlei)引致的猫尾草叶斑病发病动态,评定了病害危害损失。结果表明:梯牧草枝孢叶斑病主要在猫尾草生长中后期发生,田间发病率最高可达83.2%,病情指数达42.2。叶斑病显著影响了猫尾草的产量和品质,致使猫尾草鲜重显著减少50.6%,锌元素含量显著减少35.21%,以及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58.09%,苯丙氨酸、异亮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色氨酸、甘氨酸与精氨酸含量显著减少了42.45%~67.47%,干重、粗蛋白含量和绿原酸含量分别损失了34.0%,45.7%和23.29%。综上,本研究发现梯牧草枝孢引致的猫尾草叶斑病是影响岷县猫尾草生产的重要病害,亟需研发防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尾草 梯牧草枝孢 叶斑病 严重度 饲草品质
下载PDF
四川水稻主栽品种抗胡麻叶斑病评价及抗病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10
作者 李文韬 贾燕 +3 位作者 罗秀梅 彭安春 吴春先 王学贵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199,共10页
为明确目前四川水稻主栽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病性及生理生化抗性机制,采用盆栽抗病性鉴定方法评价了20种四川水稻主栽水稻品种和5种对照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水平,测定了不同抗性水平品种叶片的5种防御酶活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 为明确目前四川水稻主栽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病性及生理生化抗性机制,采用盆栽抗病性鉴定方法评价了20种四川水稻主栽水稻品种和5种对照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水平,测定了不同抗性水平品种叶片的5种防御酶活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了抗病和感病品种中水稻幼苗叶片的次生代谢物质。结果显示,渝香糯1号和浙粳优4号为高抗品种,秀水134、浙禾622、浙禾香2号、浙粳优77和浙粳优1578等5个品种为中抗品种,其余品种均为感病品种;抗病水稻品种和感病水稻品种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5种酶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抗病品种的酶活性显著高于感病品种;总共得到18种次生代谢物,其中核糖醇、D-葡萄糖、苹果酸、2,3,4-三羟基丁酸等4种代谢物在水稻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以及同种品种接菌与不接菌处理的含量均差异显著。因此,水稻抗病品种可通过提升5种防御酶的活性与4种次生代谢物的含量来抵御胡麻叶斑病的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胡麻叶斑病 抗病性 次生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GC/MS)
下载PDF
红叶石楠叶斑病病原菌产孢量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冯雪 欧阳汝欣 冯蕾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3期94-95,共2页
红叶石楠是我国园林绿化中常用的彩叶树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实地调查发现,红叶石楠叶斑病在河北衡水地区危害严重,叶片通常先出现褐色斑点,随后病斑扩展至整个叶片,致使其观赏价值大幅降低。为科学防治红叶石楠叶斑病,了解其病原菌... 红叶石楠是我国园林绿化中常用的彩叶树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实地调查发现,红叶石楠叶斑病在河北衡水地区危害严重,叶片通常先出现褐色斑点,随后病斑扩展至整个叶片,致使其观赏价值大幅降低。为科学防治红叶石楠叶斑病,了解其病原菌产孢量的影响因素十分必要,这不仅能为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研究奠定基础,也可为及时预防该病害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石楠 叶斑病 病原菌 产孢量
下载PDF
鸢尾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与致病性测定
12
作者 金怡 王汉荣 武军 《种子科技》 2025年第6期10-13,共4页
为明确鸢尾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对鸢尾叶斑病进行了分离、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共计分离出45株真菌,31株菌株不产生分生孢子,14株菌株产生分生孢子;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31株均为鸢尾枝孢霉(Cladosporium irid... 为明确鸢尾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对鸢尾叶斑病进行了分离、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共计分离出45株真菌,31株菌株不产生分生孢子,14株菌株产生分生孢子;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31株均为鸢尾枝孢霉(Cladosporium iridis),属于优势种,14株菌株为交链格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致病性测定表明鸢尾枝孢霉(C.iridis)具有致病性。试验结果可为鸢尾叶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 叶斑病 病原鉴定 致病性
下载PDF
江西铜鼓多花黄精叶斑病病原鉴定
13
作者 杨滢 操佳 +4 位作者 黄绍华 曾永春 龚子鲲 罗佳钰 张林平 《生物灾害科学》 2025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2023年5—6月在江西省铜鼓县多花黄精上发现一种发生严重的叶斑病,为探究该病害病原,开展了多花黄精叶斑病病原鉴定的相关研究。【方法】通过野外病害样品的采集,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经过科赫式法则验证,结合形态学和... 【目的】2023年5—6月在江西省铜鼓县多花黄精上发现一种发生严重的叶斑病,为探究该病害病原,开展了多花黄精叶斑病病原鉴定的相关研究。【方法】通过野外病害样品的采集,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经过科赫式法则验证,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病原鉴定。【结果】江西省铜鼓县多花黄精叶斑病是由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真菌引起,症状表现为病斑初期为褐色小斑点,病斑慢慢变大,变成不规则形状或椭圆形,病部边缘呈棕黑色,中间颜色呈浅黄褐色,病害后期在病斑上有大量黑色小点;叶片发病严重时病斑中间组织坏死,严重时引起地上部分枯死。【结论】明确了江西省铜鼓县多花黄精叶斑病病原,为今后开展该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叶斑病 系统发育树 病原鉴定 葡萄座腔菌
下载PDF
烟草棒孢霉叶斑病拮抗菌TKY-11的生防潜力评价
14
作者 杨相 杨倩 +7 位作者 龙星黔 陈兆强 杜文英 王依非 余传兴 龚治乾 黄纯杨 廖强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1,共7页
【目的】获得对烟草棒孢霉叶斑病有防控效果的微生物菌种。【方法】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烟株内生细菌,筛选出对多主棒孢霉具有较好拮抗活性的内生细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拮抗菌株鉴定;采用浸渍法测定拮抗菌对多主... 【目的】获得对烟草棒孢霉叶斑病有防控效果的微生物菌种。【方法】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烟株内生细菌,筛选出对多主棒孢霉具有较好拮抗活性的内生细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拮抗菌株鉴定;采用浸渍法测定拮抗菌对多主棒孢霉菌丝形态、分生孢子萌发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通过盆栽法评价拮抗菌对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的防控效果。【结果】(1)从健康烟株根、茎及叶分离获得55株内生细菌,其中TKY-11对多主棒孢霉拮抗效果较好,抑菌率65.00%,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属Bacillus velezensis。(2)TKY-11菌株发酵上清液显著抑制多主棒孢霉分生孢子萌发,处理18 h时孢子萌发率仅50.67%;发酵上清液能降低多主棒孢霉菌丝的抗氧化酶活性,并破坏菌丝细胞结构。(3)接种TKY-11可有效降低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的发病程度。【结论】本研究分离的贝莱斯芽孢杆菌TKY-11对多主棒孢霉有拮抗作用,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棒孢霉叶斑病 多主棒孢霉 贝莱斯芽孢杆菌 拮抗作用 防效
下载PDF
250 g・L^(-1)丙环唑乳油防治芹菜尾孢叶斑病的田间药效评价
15
作者 王红梅 《河南农业》 2025年第3期79-80,共2页
芹菜尾孢叶斑病是由芹菜尾孢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该病菌喜高温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温度为15~32℃,相对湿度为85%~95%,成株期易感染。它主要侵害芹菜叶片,叶边缘、叶柄处先发病,逐步蔓延整个叶片,初期呈黄绿色水浸状斑,后期发展... 芹菜尾孢叶斑病是由芹菜尾孢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该病菌喜高温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温度为15~32℃,相对湿度为85%~95%,成株期易感染。它主要侵害芹菜叶片,叶边缘、叶柄处先发病,逐步蔓延整个叶片,初期呈黄绿色水浸状斑,后期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老叶比新叶易染病。中国各地均有发生,发病盛期在5-11月,发病严重田块,叶片被害率在50%以上。发病植株瘦小、老化,食用性和商品性降低。目前,用于防治芹菜尾孢叶斑病的登记药剂相对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病盛期 水浸状 被害率 叶斑病 真菌病害 老叶 食用性 尾孢菌
下载PDF
槟榔间座壳菌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16
作者 张超 王玉梓 +3 位作者 王照琪 陈代朋 郑丽 谢昌平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79-86,共8页
为明确引起槟榔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从海南省万宁市龙滚镇黄竹塘村附近槟榔(Areca catechu Linnaeus)种植基地采集的病害标本上通过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病原菌纯化后测定其致病性,通过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TEF1、CA... 为明确引起槟榔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从海南省万宁市龙滚镇黄竹塘村附近槟榔(Areca catechu Linnaeus)种植基地采集的病害标本上通过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病原菌纯化后测定其致病性,通过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TEF1、CAL、HIS和TUB)的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研究了该病原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该槟榔叶斑病的病原菌为云南间座壳菌(Dia⁃porthe yunnanensis),其最适生长条件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28℃和pH为6,且光照条件有利于其生长。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病原菌致病机理、室内药剂筛选和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叶斑病 云南间座壳菌 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万寿菊叶斑病不同药剂组合防效试验
17
作者 叶坚达 马艳清 +3 位作者 柳树国 张紫薇 彭晓桔 李自蕊 《云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65-67,共3页
选用不同农药品种进行组合,对万寿菊叶斑病进行防治效果和安全性试验,筛选出安全、经济、有效、适宜本地气候特征、防治效果最佳的药剂组合。结果发现,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组合、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嘧... 选用不同农药品种进行组合,对万寿菊叶斑病进行防治效果和安全性试验,筛选出安全、经济、有效、适宜本地气候特征、防治效果最佳的药剂组合。结果发现,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组合、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组合、25%吡唑醚菌酯乳油+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较好,为腾冲制定万寿菊叶斑病防控方案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寿菊 叶斑病 药剂组合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玛纳斯县玉米叶斑病综合防治技术
18
作者 阿依江·哈达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玉米作为玛纳斯县的关键粮食作物,其产业发展意义重大。玉米叶斑病是玛纳斯县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玉米叶斑病的发病症状、病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旨在为当地玉米种植户提供有效的防治指导,保障玉米产业健... 玉米作为玛纳斯县的关键粮食作物,其产业发展意义重大。玉米叶斑病是玛纳斯县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玉米叶斑病的发病症状、病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旨在为当地玉米种植户提供有效的防治指导,保障玉米产业健康发展,玉米叶斑病在此地区频繁出现,给玉米的产量与品质带来极大危害,经济损失不可小觑。本文针对玛纳斯县玉米叶斑病展开深入探究,细致剖析了其发病症状,如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各自的特点;清晰阐述了病原特征,包括大斑凸脐蠕孢、玉蜀黍平脐蠕孢和玉蜀黍尾孢等;深入研究了发病规律,涵盖气候、品种抗性、栽培管理及越冬菌源等要素;重点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措施,旨在为当地玉米叶斑病的高效防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叶斑病 玛纳斯 综合防治
下载PDF
云南金荞麦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19
作者 卢文洁 尹桂芳 +3 位作者 隆文杰 李程鹏 孙道旺 王莉花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5,共7页
从云南省嵩明县试验基地采集金荞麦叶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观察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并与ITS、TUB2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鉴定病原菌,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云南金荞麦叶斑... 从云南省嵩明县试验基地采集金荞麦叶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观察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并与ITS、TUB2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鉴定病原菌,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云南金荞麦叶斑病病原菌代表菌株GY3的孢子形态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真菌相似,菌株GY3的rDNA–ITS及TUB2联合序列与小孢拟盘多毛孢(P.microspora)2个菌株(ZK1–1、ZK5–5)的序列聚在同一分支,鉴定认为金荞麦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microspora);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GY3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以PDA培养基培养GY3,菌丝生长最适pH为7,最适温度为25℃,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水浴10min),连续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荞麦 叶斑病 病原菌鉴定 小孢拟盘多毛孢 生物学特性 云南
下载PDF
蓝莓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20
作者 白建波 张晋 +2 位作者 杨伟 孔琼 周银丽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8-123,共6页
为明确云南蒙自蓝莓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出防治蓝莓叶斑病的有效杀菌剂,以采自云南蒙自的蓝莓叶斑病叶片为材料,对致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致病性测定。采用病原菌形态学结合基因序列分析比对的方法鉴定病原菌,以6种杀菌剂为对象... 为明确云南蒙自蓝莓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出防治蓝莓叶斑病的有效杀菌剂,以采自云南蒙自的蓝莓叶斑病叶片为材料,对致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致病性测定。采用病原菌形态学结合基因序列分析比对的方法鉴定病原菌,以6种杀菌剂为对象,研究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的室内毒力。结果发现,引起云南蒙自蓝莓叶斑病的病原菌Y1为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不同类型杀菌剂对菌株Y1的生长抑制存在较大差异;室内毒力测定效果最好的是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EC_(50)值为1.152 mg/L;其次为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EC_(50)值分别为1.624、2.149 mg/L;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抑菌效果在6种供试药剂中最差,EC_(50)值为524.237 mg/L。结果可为交链格孢引起的蓝莓叶斑病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叶斑病 链格孢 毒力测定 病原菌分离测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