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榉不同种源叶片形态性状变异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旭军 程勇 +2 位作者 吴际友 张玖荣 刘伟强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4-288,共5页
以5个红榉种源2年生幼树为材料,对其叶片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长宽比、形状因子和叶厚进行了调查和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榉种源间叶面积、叶长、叶宽和叶周长的环境方差均大于其遗传方差,遗传方差分量所占百分比少,说明这些... 以5个红榉种源2年生幼树为材料,对其叶片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长宽比、形状因子和叶厚进行了调查和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榉种源间叶面积、叶长、叶宽和叶周长的环境方差均大于其遗传方差,遗传方差分量所占百分比少,说明这些叶片形态性状受环境的影响更大;红榉叶片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周长呈显著相关,且各种源的叶面积拟合方程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拟合效果良好;红榉种源间叶片长宽比、形状因子和叶厚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71.758 6%、71.466 4%和75.796 2%,且遗传变异系数较小,说明这些性状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遗传控制,能够比较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榉 种源 叶片形态性状 变异
下载PDF
4种罗汉松叶片形态性状及生理生化特性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黄相玲 张明月 +2 位作者 朱栗琼 邓冬丽 招礼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12-15,共4页
以分布在广西南宁的4种罗汉松植物贵妃罗汉松(Podocarpus princess)、海南罗汉松(P.annamiensis)、兰屿罗汉松(P.costalis)和广西本地罗汉松(P.macrophyllus)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其叶片形态性状、渗透性调节物质、含水量及抗氧化物酶活... 以分布在广西南宁的4种罗汉松植物贵妃罗汉松(Podocarpus princess)、海南罗汉松(P.annamiensis)、兰屿罗汉松(P.costalis)和广西本地罗汉松(P.macrophyllus)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其叶片形态性状、渗透性调节物质、含水量及抗氧化物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并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4种罗汉松植物的叶片形态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差异。结果表明:4种罗汉松植物的叶片形态性状及生理生化特性有明显差异,并具有较复杂的环境适应机制。海南罗汉松和兰屿罗汉松对广西南宁当地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两者在生理上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其叶片形态性状指标、渗透性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物酶活性整体比其他罗汉松品种的高,更适合南宁经济开发种植和园林引种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松属 植物生理 渗透调节物质 抗氧化物酶 叶片形态性状
下载PDF
典型荒漠灌木叶片功能性状特征随降水梯度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瑞 单立山 +3 位作者 解婷婷 马丽 杨洁 李全刚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5-435,共11页
自然降水是干旱地区植被重要的水分来源,为了探明荒漠灌木叶片在降水变化的应对对策,以典型荒漠灌木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降水条件下叶片形态性状和化学计量指标,分析其叶片功能性状的总体特征及各个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自然降水是干旱地区植被重要的水分来源,为了探明荒漠灌木叶片在降水变化的应对对策,以典型荒漠灌木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降水条件下叶片形态性状和化学计量指标,分析其叶片功能性状的总体特征及各个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叶片肉质化程度和含水量随自然降水量的减少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叶片组织密度随自然降水量的减少整体呈增大的趋势;(2)红砂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C含量、白刺和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叶片N含量随自然降水量的减少整体呈增大的趋势;珍珠猪毛菜和盐爪爪叶片N∶P均小于14,即其在生长发育中主要受氮素限制;(3)红砂、白刺和盐爪爪叶片组织密度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红砂、白刺的比叶面积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红砂、白刺、珍珠猪毛菜的P含量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在干旱环境中,不同的植物表现出不同的生态适应策略,其中盐爪爪通过减小比叶面积、增加叶组织密度,白刺和珍珠猪毛菜通过增加叶片N含量,红砂通过增加叶片的肉质化程度和含水量等来适应干旱少雨的荒漠环境;年均降水量和海拔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形态性状 化学计量指标 环境因子 降水梯度
下载PDF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暖温带区栎属树种叶片形态性状对气候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46
4
作者 李东胜 史作民 +1 位作者 冯秋红 刘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93-802,共10页
植物叶片的形态性状能够有效地反映生存环境的变化,并且影响植物的基本行为和功能。该研究通过获取植物标本提供的叶片形态信息,结合相关分析和标准化主轴分析,探讨了南北样带暖温带区栎属(Quercus)树种叶片形态性状对气候条件的响应及... 植物叶片的形态性状能够有效地反映生存环境的变化,并且影响植物的基本行为和功能。该研究通过获取植物标本提供的叶片形态信息,结合相关分析和标准化主轴分析,探讨了南北样带暖温带区栎属(Quercus)树种叶片形态性状对气候条件的响应及适应策略。结果表明:在南北样带暖温带区,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栎属树种的叶片形态性状发生显著的变化。随着年平均气温的降低和年日照时数的增加,栎属树种叶面积增加,以利于吸收更多的光照辐射,并增加叶片的边界层阻力,减少叶片热量的散失;而叶片分裂程度的增加不仅可以降低热量的散失,也可以提高叶片液流的波动以增强叶片的生理活动;叶脉密度随温度的升高、光照强度和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以响应叶片蒸腾作用的增强,提高水分的运输能力和叶片的支撑能力。此外,为适应南北样带暖温带区气候条件的变化,栎属树种的叶片形成了一系列的形态性状组合,随着叶面积的增加,叶柄长度和叶片分裂程度逐渐增加,而叶脉密度降低;随着叶片倾向于向长条状发展,叶柄长度和叶脉密度也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因子 叶面积 叶片形态性状 南北样带 栎属树种
原文传递
甘蔗基因型苗期叶片形态解剖性状与糖分、产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谭中文 梁计南 +1 位作者 陈建平 陈培寿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8,共4页
选取 8个甘蔗基因型进行苗期叶片形态、解剖性状与蔗茎产量和蔗汁糖分关系的研究 .结果表明 ,苗期叶宽与叶长、叶脉数之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 (0 .6 1、0 .72 ) ,叶脉数与平均叶脉间宽度 (AVW)呈显著负相关 (- 0 .85 ) .上述前 3个性状与... 选取 8个甘蔗基因型进行苗期叶片形态、解剖性状与蔗茎产量和蔗汁糖分关系的研究 .结果表明 ,苗期叶宽与叶长、叶脉数之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 (0 .6 1、0 .72 ) ,叶脉数与平均叶脉间宽度 (AVW)呈显著负相关 (- 0 .85 ) .上述前 3个性状与蔗汁糖分呈负相关 ,AVW与蔗汁糖分呈正相关 ,而蔗茎产量与叶宽、叶脉数呈负相关 ,与叶长、AVW呈正相关关系 .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叶长对蔗汁糖分的直接贡献为 - 0 .5 5 94,对蔗茎产量为 0 .5 771;叶宽对蔗汁糖分的直接贡献为 0 .475 1,对蔗茎产量为 - 0 .2 475 ;而叶脉数对蔗汁糖分和蔗茎产量均为负向作用 .研究结果认为 ,甘蔗苗期表现出叶片较窄 ,叶脉数较少 ,可作为苗期进行高产高糖性状间接选择的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苗期 叶片形态解剖性状 糖分 产量 基因型
下载PDF
海南岛簕竹属5个竹种雨季光合特性与叶片形态结构性状 被引量:14
6
作者 郭雯 雷刚 +3 位作者 漆良华 王一 徐瑞晶 张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3-72,共10页
【目的】通过对簕竹属5个竹种雨季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探究热带地区不同竹种雨季光合能力差异性,掌握不同竹种栽培特性,为竹种高效培育及园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南岛簕竹属5个竹种作为研究材料,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 【目的】通过对簕竹属5个竹种雨季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探究热带地区不同竹种雨季光合能力差异性,掌握不同竹种栽培特性,为竹种高效培育及园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南岛簕竹属5个竹种作为研究材料,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日变化、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分析不同因子的影响及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与光合作用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竹种之间净光合速率存在较大差异,5个竹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呈现“双峰”曲线;2)各竹种光响应曲线在5—6月净光合速率较高,8—10月净光合速率较低,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暗呼吸速率(Rd)之间存在差异;青秆竹、粉单竹Pmax、LSP值高、Rd值低,光合能力较强;3)5个竹种CO2响应曲线均在5—8月净光合速率较高,9—10月净光合速率较低;相较于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CO2饱和点(CSP),CO2补偿点(CCP)、光呼吸速率(Rp)、羧化速率(CE)之间存在差异;4)雨季中5个竹种Pn主要受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温(Ta)、光合有效辐射(PAR)、胞间CO2浓度(Ci)、大气CO2浓度(Ca)等因子制约;5个竹种叶片形态结构性状研究表明:佛肚竹、黄金间碧竹叶面积(LA)显著高于青秆竹、崖州竹、粉单竹(P<0.05),佛肚竹、青秆竹、黄金间碧竹叶厚度(LT)显著高于崖州竹、粉单竹(P<0.05),比叶面积(SLA)则相反;而5个竹种叶干物质含量(LDMC)差异不显著(F=0.691,P=0.615),不同竹种Pmax、Amax与LA、LT、LDMC、SLA相关性有所差异,与LA相关性较大。【结论】簕竹属5个竹种光合特征参数与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不同,竹种生理特性与叶片形态结构性状存在一定相关性。在竹类植物保存与利用中,叶面积可作为竹类植物筛选的主要性状指标。在园林配置中,青秆竹栽培区域较广、佛肚竹栽培区域较窄、崖州竹可在阴生条件下栽培、粉单竹适宜光照充足地区生长、黄金间碧竹介于青秆竹与崖州竹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簕竹属 光合作用 日变化 光响应 CO2响应 叶片形态结构性状
下载PDF
白菜类作物叶片长宽性状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邓杰 王辉 +2 位作者 程锋 武剑 王晓武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5X期14-24,共11页
利用2套白菜类作物双单倍体(DH)群体与分别包含230、143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叶长、叶宽、叶片形态指数(叶宽/叶长)3个叶片形态学性状进行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DH群体中,在6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到9个... 利用2套白菜类作物双单倍体(DH)群体与分别包含230、143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叶长、叶宽、叶片形态指数(叶宽/叶长)3个叶片形态学性状进行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DH群体中,在6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到9个QTLs位点,其中6个QTLs与叶长相关,2个QTLs与叶片形态指数相关,1个QTL与叶宽相关。这些QTLs分别位于连锁群A01、A03、A05、A06、A09和A10上。各位点的遗传贡献率介于7.1%~28.1%之间。其中,叶长与叶片形态指数的QTLs在两个群体中定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相近的位置。通过亲本重测序数据对Z16_SZQF1DH群体进行标记加密,最终将叶片形态指数QTL定位于标记BrID111431位点处,对该位点白菜注释基因分析发现在距BrID111431标记54Kb处存在可能的候选基因BrXTH9。95份白菜类作物构成的自然群体转录组数据表明该基因的表达量与叶片形态指数存在极显著相关性,BrXTH9可能在白菜类作物中参与了叶片形态指数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类作物 DH群体 叶片形态性状 数量性状位点(QTL) 叶片形态指数
下载PDF
硬叶柳叶片形态在海拔梯度上的演变
8
作者 田睿 黄晓慧 周尧治 《植物学研究》 2021年第3期283-288,共6页
本文以那曲嘉黎县9个海拔梯度上的硬叶柳为研究对象,采用叶面积仪测量叶片的长度、宽度、厚度,并计算叶片面积和叶形指数。在4000 m~4800 m海拔梯度上,硬叶柳叶片长度、宽度、厚度和叶面积的演变均呈现二次方程。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的... 本文以那曲嘉黎县9个海拔梯度上的硬叶柳为研究对象,采用叶面积仪测量叶片的长度、宽度、厚度,并计算叶片面积和叶形指数。在4000 m~4800 m海拔梯度上,硬叶柳叶片长度、宽度、厚度和叶面积的演变均呈现二次方程。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的长度、宽度、厚度以及叶面积起先均有下降趋势;当海拔达到4500 m时叶片各参数到达最低值,然后随海拔的上升而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性状 叶片形态性状 海拔梯度
下载PDF
大白菜叶片长宽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威 王晓武 武剑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4-19,共6页
利用一套大白菜双单倍体(DH)群体和包含287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叶长、无柄叶长、有柄叶长、叶宽、叶柄长、叶柄宽6个叶部形态学性状进行QTL定位及遗传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到12个QTL,分别为... 利用一套大白菜双单倍体(DH)群体和包含287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叶长、无柄叶长、有柄叶长、叶宽、叶柄长、叶柄宽6个叶部形态学性状进行QTL定位及遗传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到12个QTL,分别为叶长相关的3个,无柄叶长相关的2个,有柄叶长相关的2个,叶宽相关的1个,叶柄长相关的2个,叶柄宽相关的2个。各位点的遗传贡献率介于7.5%~18.9%之间。其中,叶长与叶柄长的QTL存在共定位,叶宽与叶柄宽的QTL也存在共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DH群体 叶片形态性状 数量性状位点(QTL)
下载PDF
亚热带蕨类植物主要光合参数对生境的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武盼盼 方毅 +5 位作者 程贤伟 卢艺苗 李锦隆 钟全林 胡丹丹 程栋梁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年第2期30-36,44,共8页
为研究不同生境是否会对叶片光响应特征与叶片性状间的权衡关系产生影响,采用标准化主轴回归(Standardized Major Axis,SMA)的方法,对常绿阔叶林18种和毛竹林13种蕨类植物的叶形态性状(叶面积、叶生物量和比叶面积)以及生理性状(光合-... 为研究不同生境是否会对叶片光响应特征与叶片性状间的权衡关系产生影响,采用标准化主轴回归(Standardized Major Axis,SMA)的方法,对常绿阔叶林18种和毛竹林13种蕨类植物的叶形态性状(叶面积、叶生物量和比叶面积)以及生理性状(光合-光饱和点和光合-光补偿点)进行分析,以期阐明亚热带蕨类植物叶片在应对资源变化时的策略。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下的蕨类植物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Maximum Net Photosynthetic Rate,P_(max))、表观量子效率(Apparent Quantum Efficiency,AQE)、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s,LSP)和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s,LCP)平均值分别为2.85±0.17μmol·m^(-2)·s^(-1)、0.0541±0.0021μmol·m^(-2)·s^(-1)、216.65±12.25μmol·m^(-2)·s^(-1)和6.28±0.75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在不同生境中存在显著差异,叶性状在不同生境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毛竹林的蕨类植物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_(n))大于常绿阔叶林,说明毛竹林蕨类植物的净光合产量与固碳能力要大于常绿阔叶林;不同生境下叶生物量与叶面积呈异速生长关系,具有共同的斜率和截距。最大净光合速率与光饱和点呈等速生长关系,存在共同的异速指数,而异速常数具有显著差异。常绿阔叶林最大净光合速率与叶生物量、叶面积呈异速生长关系。生境对蕨类光合参数和叶片形态性状产生显著影响,但不改变蕨类植物叶片光合参数和叶片形态性状间的权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响应 光合参数 叶片形态性状 蕨类植物
下载PDF
Studies on Diversity of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Plants Regenerated from "Miniature Seeds" in Loquat
11
作者 L.Tao Y. Q. Wang J. Yan Q.X. Deng R. Z. Gu N. Luo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年第1期116-120,共5页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79 accessions regenerated from "miniature seeds" of loquat (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 cv. 'Dawuxing') was analyzed based on 13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aves in this study, in ...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79 accessions regenerated from "miniature seeds" of loquat (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 cv. 'Dawuxing') was analyzed based on 13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aves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important morphological basis for breeding new varieties and materials through "miniature seed" breeding method in loqua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bundant genetic diversity in lea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generated plants (D=0.785), especially indicated by diversity indexes of leaf length (D=0.991), leaf width (D=0.994), petiole length (D=0.982), petiole thickness (D=0.995) and leaf thickness (D=0.987). And all the characteristic values varied broadly with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ranging from 9.84% to 40.09%; 79 accessions were divided into 6 groups by UPGMA metho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s among the 6 groups; Group I and group VI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 groups and parent plants (cv. "Dawuxing"). The leaves of group I were darkgreen, large, hard and thick with long and thick petioles; while those of group VI were yellowgreen, small, thin and soft with slender petioles. These two groups were important excellent germplasm. Based on the abundant genetic diversity in lea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breeding via "miniature seeds" was considered a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broadening the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breeding new varieties of loqu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iobotryajaponica Lindl genetic diversity leaf morphology miniature seed.
下载PDF
Leaf stabl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in Picea schrenkiana var. tianschanica in relation to leaf phys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12
作者 ZHANG Hui-wen WU Zhen XIAO Hong-l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7期1217-1228,共12页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leaf phys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n δ13C of alpine trees, we examined leaf δ13C value, LA, SD, LNC, LPC, LKC, Chla+b, LDMC, LMA and Narea in one-year-old needles of P...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leaf phys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n δ13C of alpine trees, we examined leaf δ13C value, LA, SD, LNC, LPC, LKC, Chla+b, LDMC, LMA and Narea in one-year-old needles of Picea schrenkiana var. tianschanica at ten points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from 1420 m to 2300 m a.s.l. on the northern slope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northwest China.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the leaf trait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sampling sites along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P<0.001). LA, SD, LPC, LKC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whereas leaf δ13C, LNC, Chla+b, LDMC, LMA and Narea varied non-linearly with changes in altitude.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four controlled phys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d the variation of δ13C. Among these four controlled factors, LKC was the most profound physiological factor that affected δ13C values, LA was the secondary morphological factor, SD was the third morphological factor, LNC was the last physiological factor. This suggested that leaf δ13C was directly controlled by phys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adjustments with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due to the ele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ine trees Leaf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ltitudinal vari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