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美关系进入后“9·11”时期 被引量:4
1
作者 陶文钊 《和平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共5页
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一直在波折、动荡和起伏中向前发展.近来,美国朝野涌动着一股妄图使中美关系倒退的逆流,这是中美关系进入后"9·11"时期出现的波折,也是中美关系的常态.中美关系是可以管理的,这就是要在多个领域加... 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一直在波折、动荡和起伏中向前发展.近来,美国朝野涌动着一股妄图使中美关系倒退的逆流,这是中美关系进入后"9·11"时期出现的波折,也是中美关系的常态.中美关系是可以管理的,这就是要在多个领域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健全双边机制,加强磋商和协作,寻求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后“9·11”时期 中国 美国 外交关系 国家利益
下载PDF
后“9·11”伦理与《回声制造者》的隐喻叙事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薇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13-20,共8页
理查德·鲍尔斯的小说《回声制造者》以脑科学为依托,围绕一张神秘字条形成伦理结并串联成为伦理线,体现伦理冲突与伦理问题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叙事进程。通过神秘字条呈现的多元意义,小说逐渐生成化解伦理冲突、解决伦理问题、... 理查德·鲍尔斯的小说《回声制造者》以脑科学为依托,围绕一张神秘字条形成伦理结并串联成为伦理线,体现伦理冲突与伦理问题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叙事进程。通过神秘字条呈现的多元意义,小说逐渐生成化解伦理冲突、解决伦理问题、召唤伦理秩序的叙事力量。《回声制造者》中横纵交织的伦理结构勾勒出深陷后"9·11"时代伦理困境的个体,在"联结"自我与他人的过程中探寻伦理出路的历程。以"回声制造者"为隐喻,鲍尔斯彰显了在个体与他者之间建立"联结"为回应的后"9·11"时代伦理建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声制造者》 “联结” 后“9·11”伦理 叙事愿景
下载PDF
《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后“9·11”情感结构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薇 《外国语文研究》 2020年第2期26-33,共8页
本文借鉴雷蒙·威廉斯"情感结构"分析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认为小说以哀悼和忧郁为情感要素,构成后"9·11"情感结构,以展现伪装、... 本文借鉴雷蒙·威廉斯"情感结构"分析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认为小说以哀悼和忧郁为情感要素,构成后"9·11"情感结构,以展现伪装、倒置等情感回应方式和具有流动性的儿童视角,不仅使单纯、稚嫩的儿童视角与相信"不言自明之理性"的成人视角形成鲜明对照,而且产生"崇尚自然"的情感再生力量,为充满创伤的后"9·11"情感主体赋予反思性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后“9·11”情感结构 哀悼与忧郁 伪装与倒置 儿童视角
下载PDF
后“9·11”小说述评
4
作者 王维倩 李顺春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95-98,共4页
当今众多小说家以"9·11"事件为背景或题材进行创作,形成21世纪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文学群类,即后"9·11"小说。此类小说从书写"9·11"事件及其带给人类的集体或个体悲剧性体验、创伤后心理、... 当今众多小说家以"9·11"事件为背景或题材进行创作,形成21世纪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文学群类,即后"9·11"小说。此类小说从书写"9·11"事件及其带给人类的集体或个体悲剧性体验、创伤后心理、精神危机等问题,刻画"9·11"事件之后蔓延整个西方世界的焦虑与恐惧,谱写21世纪以来人类面对生存危机之全景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事件 后“9·11”小说 述评
下载PDF
他者的影像逆袭:后“9·11”电影《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5
作者 王翔敏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第7期55-58,共4页
作为一部后"9·11"电影,《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首度摆脱了二元叙事的禁锢,逆转了穆斯林的异化形象,实现了他者的影像突围。影片在美国与拉合尔的不同时空之间交替展开,一方面借由主人公美国梦碎的影像倒叙,凸显他者在美... 作为一部后"9·11"电影,《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首度摆脱了二元叙事的禁锢,逆转了穆斯林的异化形象,实现了他者的影像突围。影片在美国与拉合尔的不同时空之间交替展开,一方面借由主人公美国梦碎的影像倒叙,凸显他者在美国社会遭遇的异化困境;另一方面通过茶馆冲突中微妙渐进的伦理召唤,剖析美国的霸权实质,引导观众反思他者生命的脆弱性与可悲怆性,感悟尊崇和平、终止暴力的伦理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后“9·11”电影 他者 伦理
下载PDF
后“9·11”小说《恐怖分子》的文学想象与伦理反思
6
作者 王翔敏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6-17,共2页
《恐怖分子》是约翰·厄普代克在创作生涯晚期的一部力作,是后"9·11"小说中的代表性作品。小说借助曼妙的叙事策略与艺术手法,实现了对他者的文学想象,藉此犀利抨击了美国的社会现实,叩问了"9·11"事... 《恐怖分子》是约翰·厄普代克在创作生涯晚期的一部力作,是后"9·11"小说中的代表性作品。小说借助曼妙的叙事策略与艺术手法,实现了对他者的文学想象,藉此犀利抨击了美国的社会现实,叩问了"9·11"事件的社会根源,反思了二元对立的伦理观,审视了他者伦理的丰富内涵,具有深刻的文学、社会与伦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分子》 约翰·厄普代克 后“9·11”小说 反思
下载PDF
TWIC:后“9·11”时代美国海运员工管理的新进展
7
作者 张愿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2年第1期51-52,共2页
2011年"9·11"事件后,为加强对船只及海岸重要基础设施的人员管理,美国国会及政府酝酿出台了TWIC计划。该计划着手通过最新的生物识别技术,从安全威胁评估、以多重身份识别为基础的出入管理、防伪技术及信息保护三个环节... 2011年"9·11"事件后,为加强对船只及海岸重要基础设施的人员管理,美国国会及政府酝酿出台了TWIC计划。该计划着手通过最新的生物识别技术,从安全威胁评估、以多重身份识别为基础的出入管理、防伪技术及信息保护三个环节,确保只有获得认证的工作人员能够自由进出划定的安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9·11”时代 WIC 运员工管理
下载PDF
美国进入后“9·11”社会——从官场、校园文化到教科书
8
作者 宗合 《国际展望》 2002年第18期28-29,共2页
“9·11”事件不仅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美国的对外、对内政策,还对美国社会构成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对每个人的命运乃至思想理念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关键词 后“9·11”社会 政治格局 美国 思想理念 迪克·切尼 校园文化 政治生活 历史教科书
下载PDF
后“9·11”时期的家国焦虑——理查德·福特小说《大地之貌》中的恐惧景观
9
作者 何璐娇 刘明录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9,共7页
在当代美国作家理查德·福特小说《大地之貌》中,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事件如报纸上的谋杀案、老建筑倒塌、餐厅外的恐怖袭击、枪击血案以及家庭分裂形成恐惧景观,引发大众对秩序崩溃的隐形担忧,折射出“9·11”灾难带来的精神创伤... 在当代美国作家理查德·福特小说《大地之貌》中,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事件如报纸上的谋杀案、老建筑倒塌、餐厅外的恐怖袭击、枪击血案以及家庭分裂形成恐惧景观,引发大众对秩序崩溃的隐形担忧,折射出“9·11”灾难带来的精神创伤。福特并非从对立的角度探察“9·11”事故产生的根源,指责他者对美国的威胁迫害,而是从内部角度审视难以察觉的政治制度痼疾,在回溯2000年的政治语境中深刻揭露种族歧视、阶级分化、枪支管控等社会沉疴,解构历史、战争和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这些反映出福特对后“9·11”时期内忧外患的国家安全形势和政治恐惧景观的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福特 《大地之貌》 后“9·11”小说 恐惧景观 情感共同体
原文传递
从《地之国》看后“9·11”秩序重构 被引量:3
10
作者 曾桂娥 李晶晶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1,共7页
当代美国作家约瑟夫·奥尼尔在小说《地之国》中以板球为线索,再现外来移民在后"9·11"社会对抗虚无、重构秩序的历程。本文从虚无主义视角出发,借助身份认同理论分析板球运动在解决身份认同危机中的作用,反思美国霸... 当代美国作家约瑟夫·奥尼尔在小说《地之国》中以板球为线索,再现外来移民在后"9·11"社会对抗虚无、重构秩序的历程。本文从虚无主义视角出发,借助身份认同理论分析板球运动在解决身份认同危机中的作用,反思美国霸权主义文化逻辑下的族裔关系以及秩序重构策略。本文认为,奥尼尔试图借助板球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运动形式对抗后"9·11"时代的虚无,重构民主新秩序,虽然这一设想在霸权主义语境下难以实现,但是小说秉承了乌托邦的"希望原则",其倡导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多元文化对于后"9·11"秩序重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瑟夫·奥尼尔 《地之国》 后“9·11” 虚无主义 秩序重构
原文传递
后“9·11”时代的文明冲突——评约翰·厄普代克小说《恐怖分子》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维倩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6-143,共8页
约翰·厄普代克因擅长描写白人中产阶级生活而被称为社会历史变迁的准确记录者。然而,他的后"9·11"小说《恐怖分子》却一改其一贯的创作内容、主题和风格,通过描写18岁中学生艾哈迈德由一名单纯美国青年转变成狂热... 约翰·厄普代克因擅长描写白人中产阶级生活而被称为社会历史变迁的准确记录者。然而,他的后"9·11"小说《恐怖分子》却一改其一贯的创作内容、主题和风格,通过描写18岁中学生艾哈迈德由一名单纯美国青年转变成狂热恐怖分子的过程,揭示恐怖主义源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及人性善恶的冲突。所有这些冲突皆可归结为后"9·11"时代的文明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厄普代克 《恐怖分子》 后“9·11”时代 文明冲突
原文传递
唐·德里罗《坠落的人》中的后“9·11”景观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顺春 李寒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42,共8页
唐·德里罗后"9·11"经典之作《坠落的人》从不同视角展现了美国的后"9·11"景观。双子塔楼的恐怖景观是一种景观炫示、秀场狂欢,亦是恐怖景观外化之表现。它对幸存者及其他所有人皆带来创伤性的影响,... 唐·德里罗后"9·11"经典之作《坠落的人》从不同视角展现了美国的后"9·11"景观。双子塔楼的恐怖景观是一种景观炫示、秀场狂欢,亦是恐怖景观外化之表现。它对幸存者及其他所有人皆带来创伤性的影响,亦成为人们反思全球化与恐怖主义关系之开端;全球化的暴力景观是不同话语冲突之语义场,而小说中的反叙事则从另一维度呈现全球化之暴力景观;坠落表演的图像景观成为"9·11"恐怖袭击事件后记忆的符号,亦隐含着人类堕落的神学寓意,更成为后"9·11"时代人类生存状况之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德里罗 《坠落的人》 后“9·11”景观
原文传递
论美国后“9·11”小说的国家认同阐释 被引量:2
13
作者 朴玉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52,共6页
美国后"9·11"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尤其表现为对"国家认同"这一公共领域中核心议题的批判性介入。作家们就国民身份强化、国族记忆建构以及国家身份选择等议题进行探讨,他们不仅捕捉超越种族、阶级、... 美国后"9·11"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尤其表现为对"国家认同"这一公共领域中核心议题的批判性介入。作家们就国民身份强化、国族记忆建构以及国家身份选择等议题进行探讨,他们不仅捕捉超越种族、阶级、文化差异的共同体情感,表征不同族裔对于美国国民身份的认可,还倡导基于国族身份探寻理想自我。后"9·11"小说关于国家认同的多重阐释,对于多民族国家内部个人身份建构、族裔群体团结、国家意志强化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小说 后“9·11” 国家认同
原文传递
后“9·11”时代的好莱坞犯罪片:意识形态与类型电影 被引量:3
14
作者 夏清泉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7-41,共5页
社会、政治环境与电影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本文试图探讨"9·11"后美国犯罪片中出现的各种新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和社会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认为,"9·11"以后,美国社会经历了伤痛、反思以及后金融... 社会、政治环境与电影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本文试图探讨"9·11"后美国犯罪片中出现的各种新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和社会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认为,"9·11"以后,美国社会经历了伤痛、反思以及后金融危机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中,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交替盛行,这些因素对犯罪片的题材、形式、类型融合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9·11”犯罪片 类型电影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后“9·11”时代美国儿童文学建构趋向——以2001至2014年间纽伯瑞奖获奖小说为衡量坐标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媛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6年第3期102-105,共4页
本文以2001年至2014年间14部纽伯瑞奖获奖小说为衡量坐标,从背景设置、内容构建、人物塑造、文本体裁四个维度入手,聚焦美国儿童文学在后"9·11"时代的建构趋向。后"9·11"时代的美国儿童文学作品是作家们... 本文以2001年至2014年间14部纽伯瑞奖获奖小说为衡量坐标,从背景设置、内容构建、人物塑造、文本体裁四个维度入手,聚焦美国儿童文学在后"9·11"时代的建构趋向。后"9·11"时代的美国儿童文学作品是作家们对在创伤社会成长中的儿童如何进行心理重建,伦理重塑以及如何看待生命价值等问题的集体思考。作家们在作品中倾注伦理关照,营造关爱氛围,帮助孩子们走出创伤阴影,健康茁壮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9·11” 美国儿童文学 建构趋向 纽伯瑞奖获奖小说
原文传递
解读后“9·11”小说中的道德叙事——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 被引量:5
16
作者 曲涛 孟健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0-93,共4页
如何书写"9·11"语境下的道德叙事和重构新世纪的人文价值已然成为许多后"9·11"小说的作者们所着力挖掘的主题之一。本文以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星期六》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 如何书写"9·11"语境下的道德叙事和重构新世纪的人文价值已然成为许多后"9·11"小说的作者们所着力挖掘的主题之一。本文以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星期六》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叙事学理论,从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等三个关系维度来解读作品中的道德叙事,深度剖析以主人公贝罗安为代表的生活在后"9·11"时代的人们对社会、对他人及对自我等层面的道德嬗变和人性反思,从而阐释后"9·11"小说中所蕴含的道德伦理与人文价值重构这一共性主题,为后"9·11"小说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9·11”小说 道德叙事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伊恩·麦克尤恩
原文传递
论小说《奥菲奥》的分形叙事
17
作者 张小平 陈颖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3,共9页
作为混沌理论的重要范畴,“分形”强调事物跨尺度的自相似性与重复对称性。当代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小说《奥菲奥》巧妙运用这一混沌理论的重要范畴,在叙事内容与叙事结构上呈现独特的分形叙事特征。分形叙事不仅使得小说文本... 作为混沌理论的重要范畴,“分形”强调事物跨尺度的自相似性与重复对称性。当代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小说《奥菲奥》巧妙运用这一混沌理论的重要范畴,在叙事内容与叙事结构上呈现独特的分形叙事特征。分形叙事不仅使得小说文本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分形构型,使得小说成了一张动态而又整体的“混沌”之“网”,还有机地勾连了文学与艺术、历史与现实、想象与回忆,表征出一定程度的暗恐审美效应。《奥菲奥》通过小说人物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却最终走向悲剧人生的书写,披露了美国的反恐真相,表现出作家对后“9·11”时代深陷反恐阴影下美国社会的忧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鲍尔斯 《奥菲奥》 分形 后“9·11”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的创伤叙事——评《“9·11”之后的创伤诗学:数字化当下的创伤再现》 被引量:2
18
作者 梅丽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1-168,共8页
美国“9·11”事件以来的创伤经验,已经不可避免地与当下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媒体景观连结在一起。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创伤经验超越了不可言说的局限,使得情感沟通的过程性和对话性显得尤为重要。媒体的广泛介入,引发了关于创伤的虚拟... 美国“9·11”事件以来的创伤经验,已经不可避免地与当下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媒体景观连结在一起。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创伤经验超越了不可言说的局限,使得情感沟通的过程性和对话性显得尤为重要。媒体的广泛介入,引发了关于创伤的虚拟性的讨论,并强化了民族主义主导下的集体创伤记忆模式。卡特琳娜·杜恩的学术专著《“9·11”之后的创伤诗学:数字化当下的创伤再现》分析了后“9·11”创伤叙事面临的挑战和契机,指出需要建立新的参数去理解创伤与创伤再现所涉及的文化要素,建立顺应时代发展的创伤叙事伦理和文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9·11” 创伤诗学 创伤再现 媒体景观 创伤叙事伦理
原文传递
当前美国小型船只安全战略的构想与实践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愿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23-28,共6页
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小型船只对美国所造成的安全威胁日益突出。为此,美国政府制定了《小型船只安全战略》及其执行计划。美国海岸警卫队、海关及边境保护署等职能部门也出台或加强了一系列新制度和监管措施,从法律、... 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小型船只对美国所造成的安全威胁日益突出。为此,美国政府制定了《小型船只安全战略》及其执行计划。美国海岸警卫队、海关及边境保护署等职能部门也出台或加强了一系列新制度和监管措施,从法律、政策、技术、外交等多个层面应对小型船只的安全挑战。这些措施改善了美国海上及海岸地区的安全状况,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对近年来美国小型船只管理的构想与实践状况的检视,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拓展我国海岸安全管理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9·11“时代 美国 小型船只安全战略
下载PDF
挥之不去的梦魇:保罗·奥斯特《黑暗中的人》的创伤叙事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婷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16-120,共5页
保罗·奥斯特的《黑暗中的人》描述了"9·11"事件及伊拉克战争给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聚焦创伤受害者自省意识下的叙述话语,力图呈现《黑暗中的人》在疗愈心灵创伤、参与集体记忆构建、倾注伦理关怀... 保罗·奥斯特的《黑暗中的人》描述了"9·11"事件及伊拉克战争给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聚焦创伤受害者自省意识下的叙述话语,力图呈现《黑暗中的人》在疗愈心灵创伤、参与集体记忆构建、倾注伦理关怀等方面所具有的参考借鉴意义。作品并不囿于再现"9·11"创伤,而旨在"去9·11化"。然而主人公奥古斯特的叙事治疗机制并未成功治愈自身的心灵创伤,可见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烙印,难以抚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奥斯特 《黑暗中的人》 后“9·11”文学 创伤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