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失落与再造:后乡土社会乡村公共空间的构建 被引量:61
1
作者 张诚 刘祖云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8-115,共8页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可以自由出入,并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的公共场所,其形态与功能的有效发挥对乡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乡村正由传统的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转变,流动性、异质性和市场化趋势日益凸显。在此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的...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可以自由出入,并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的公共场所,其形态与功能的有效发挥对乡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乡村正由传统的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转变,流动性、异质性和市场化趋势日益凸显。在此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面临着供给短缺、功能弱化、公共性流失、过度市场化等问题,对社会整合和乡村治理产生不利影响。在后乡土社会,再造乡村公共空间应以构建乡村合作共同体为目标,走多元合作道路,从空间建设和公共性建设两方面共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乡村公共空间 失落与再造
原文传递
后乡土社会语境下中国农民人权研究——基于法社会学的视角 被引量:3
2
作者 龚向和 袁立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67,108,共7页
后乡土社会有着与传统乡土社会巨大的差异,农民人权的研究不能是纯理论性的,需要在后乡土社会语境下进行,这是研究农民人权的基础,抛弃了这个基础,农民人权的研究就失去其土壤,难以"存活"。农民人权有人权普遍性的一面,这要... 后乡土社会有着与传统乡土社会巨大的差异,农民人权的研究不能是纯理论性的,需要在后乡土社会语境下进行,这是研究农民人权的基础,抛弃了这个基础,农民人权的研究就失去其土壤,难以"存活"。农民人权有人权普遍性的一面,这要求平等非歧视地对待农民,使农民享有"一切人权"。农民人权更重要的是强调其特殊性的一面,这要求对农民实现差别对待与差别补偿,以差别促进平等,实现公平正义。而保障农民人权的最根本路径是运用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相结合的方法,重构农民(个体与群体概念)与社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人权 后乡土社会 非歧视性原则 差别原则
下载PDF
后乡土社会法治秩序的构建 被引量:19
3
作者 喻名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9-202,共4页
“乡土社会”是对中国旧有的农村社会的特性所作的一种概括,但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已经并且正在经历一场在速度、深度、广度上都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后乡土社会”的特征正在凸现。后乡土社会下,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乡土的礼治秩序渐趋淡化... “乡土社会”是对中国旧有的农村社会的特性所作的一种概括,但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已经并且正在经历一场在速度、深度、广度上都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后乡土社会”的特征正在凸现。后乡土社会下,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乡土的礼治秩序渐趋淡化,传统礼治秩序下的权威和价值体系面临解体或重构,即便如此,现代法治在后乡土社会的秩序重构仍面临着法律信仰与乡土信仰、国家法与民间法以及法律资源需求和缺失等一系列的冲突。在此视角下,笔者探讨了从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资源及法治秩序方面对后乡土社会秩序重构的可行,以期实现法治秩序与乡土的完美整合,谋求更为和谐的农村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法治 秩序重构 和谐农村
下载PDF
后乡土社会背景下乡村振兴的策略与路径——基于内生发展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22
4
作者 闰彩霞 《兰州学刊》 CSSCI 2019年第4期173-183,共11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历史机遇。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嬗变,在工业与城市优先的依附式发展模式之下,我国乡村已从乡土社会步入后乡土社会。后乡土社会仍然存续"熟人社会"的物质载体和文化内核...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历史机遇。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嬗变,在工业与城市优先的依附式发展模式之下,我国乡村已从乡土社会步入后乡土社会。后乡土社会仍然存续"熟人社会"的物质载体和文化内核,但已呈现农业边缘化、社会原子化、人口外流的衰落之势。实现乡村真正振兴,应改变过去过分倚重城市市场的思路,充分调动农村与城市两个市场的活力,走内生式自主发展道路。基于后乡土社会的现实,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式发展,需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乡村共同体重建,二是以农村现代化、社会质量和乡村特色为导向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因此,后乡土社会中的乡村发展与振兴应从文化、产业、人口等方面综合改革和推进,使农村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自然与人文的互嵌与交融、经济与社会的协同与互促中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创造发展机会、增强发展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式发展 后乡土社会 乡村共同体 农业农村现代化
下载PDF
人民法庭在司法实践中的实用主义倾向——“后乡土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胡玉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期114-118,共5页
在农村由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作为最基层司法主体的人民法庭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实用主义的案件处理态度和工作方式,这表现在对立案持有的谨慎态度、对人民调解持有的重视态度、对诉讼调解的极度青睐、对离婚案件调解中的... 在农村由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作为最基层司法主体的人民法庭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实用主义的案件处理态度和工作方式,这表现在对立案持有的谨慎态度、对人民调解持有的重视态度、对诉讼调解的极度青睐、对离婚案件调解中的调离倾向、对"道赔"案件的巡回处理机制以及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与基层法律工作者之间的融洽关系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人民法庭 实用主义
下载PDF
后乡土社会视域下农村治理的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大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1-14,79,共5页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农村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迅速的解构,已由传统乡土社会逐步进入"后乡土社会"发展模式。后乡土社会视域下农村存在农民自我意识强化与传统治理模式矛盾、农村政治精英角色多重化影响其决策行动的公...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农村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迅速的解构,已由传统乡土社会逐步进入"后乡土社会"发展模式。后乡土社会视域下农村存在农民自我意识强化与传统治理模式矛盾、农村政治精英角色多重化影响其决策行动的公正性两大治理困境。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主动性、推动广大村民群体主动参与农村治理,同时建立完善的农村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农村文化建设及法制建设是化解以上困境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农村治理 矛盾 参与机制
下载PDF
后乡土社会视角下农民集中居住区秩序重建及反思--基于苏北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2
7
作者 田鹏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人口、产业、生态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互惠流动的同时,传统乡土性逐渐消解式微,如何重塑后乡土社会地域认同及整合机制是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的关键。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视角,从地域空间、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人口、产业、生态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互惠流动的同时,传统乡土性逐渐消解式微,如何重塑后乡土社会地域认同及整合机制是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的关键。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视角,从地域空间、组织体系及社会结构维度考察苏北农民集中居住区秩序重建的实践过程发现,完成物理空间整合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依然不同程度延续着传统乡土社会整合机制,使得现代普遍主义价值取向的地域关联及社会认同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后乡土社会样态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性重建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因此,如何突破制度红利型动力机制及行政主导实践逻辑重塑后乡土社会整合机制,就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地域公共性并顺利过渡到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中居住区 后乡土社会 乡土 秩序重构
下载PDF
法哲学视阈下后乡土社会农民权利的法律保障 被引量:1
8
作者 陆俊杰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1-87,共7页
"后乡土社会"是一个存续乡土性特征的社会,又是一个结构与内容正向现代性变迁的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农民权利呈现出贫弱、破裂、救济迟滞等样态。法理意义上,市场经济发展能促使农民产生新的权利要求,只有法律人格独立... "后乡土社会"是一个存续乡土性特征的社会,又是一个结构与内容正向现代性变迁的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农民权利呈现出贫弱、破裂、救济迟滞等样态。法理意义上,市场经济发展能促使农民产生新的权利要求,只有法律人格独立才能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只有倚重平等价值才能激发农民交往理性。因此,农民权利的有效保障不仅要理论上的应然权利向法律上的现有权利转化,还要继续促使现有权利转化为现实中的实有权利,并在法治维度以立法、执法、守法和司法等过程加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农民权利 法律保障
下载PDF
农村老年贫困的后乡土社会场域——基于山东省T村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春蕾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53-58,共6页
近年来,农村减贫扶贫保障政策深入推进,农村贫困问题得以有效缓解,但农村老年贫困问题日渐凸显,成为阻碍民生发展的绊脚石。基于社会学场域理论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研究发现,农村老年贫困场域变化的新趋势包括农村长老统治边缘化、财富... 近年来,农村减贫扶贫保障政策深入推进,农村贫困问题得以有效缓解,但农村老年贫困问题日渐凸显,成为阻碍民生发展的绊脚石。基于社会学场域理论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研究发现,农村老年贫困场域变化的新趋势包括农村长老统治边缘化、财富代际转移过早化、劳动人口流动高频化、村庄社会团结式微化。这些因素互为作用,共同构成农村老年贫困的新型场域,是农村老年贫困问题的基础性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老年贫困 场域 后乡土社会
下载PDF
论后乡土社会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立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87-92,共6页
后乡土社会区别于传统乡土社会,有着与整个社会转型时期相应的特征,在这一形态下农民法律意识有着很大的进步,但农民法律意识距离现代化程度还相差很远。通过分析后乡土社会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因和阻力因素,整合各种社会因素,促进... 后乡土社会区别于传统乡土社会,有着与整个社会转型时期相应的特征,在这一形态下农民法律意识有着很大的进步,但农民法律意识距离现代化程度还相差很远。通过分析后乡土社会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因和阻力因素,整合各种社会因素,促进农村法治秩序的建立和整个法律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农民 法律意识 现代化
下载PDF
缺失抑或转化:后乡土社会孝道的嬗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季卫斌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77-80,127,共4页
我国农村正经历着由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转型的过程,农村社会呈现出高度流动性、半熟人社会和现代气息浓厚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孝道作为乡土社会中的一个核心认同体系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主要由家庭内部私人关怀演变为多元主体的网络... 我国农村正经历着由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转型的过程,农村社会呈现出高度流动性、半熟人社会和现代气息浓厚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孝道作为乡土社会中的一个核心认同体系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主要由家庭内部私人关怀演变为多元主体的网络支持体系,由持续性供养转变为"碎片化"的临时照料,道德性的价值规范和公共性的法律制度相结合等。这都在不同程度上瓦解了传统孝道的内在基础和外在表现,从而引起了对当前孝道的缺失抑或转化的激烈讨论。不论是孝文化实质上的缺失导致孝道的沦丧,还是表现形式上的转化以适应时代的变化,都应该正视后乡土社会中传统孝文化认同的日渐式微,更重要的是要用新的时代精神重塑农村孝文化认同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孝文化 嬗变
下载PDF
后乡土社会视域下陕南乡村社会治理与发展路径优化思考
12
作者 王晓娥 陈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3期261-263,共3页
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迁与发展,中国乡村社会由此进入后乡土社会时代,在对后乡土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进行相关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村干部综合素质以及村民自身等三个维度分析了后乡土社会时... 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迁与发展,中国乡村社会由此进入后乡土社会时代,在对后乡土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进行相关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村干部综合素质以及村民自身等三个维度分析了后乡土社会时代陕南地区在乡村社会治理与发展领域出现的关键问题,并以独特的视角对当前陕南地区乡村社会治理与发展的路径给出了具有实效性的见解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社会治理 发展 路径
下载PDF
后乡土社会农村环境整治农民满意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衍涛 《绿色科技》 2019年第20期127-128,共2页
指出了农村环境整治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农村环境整治可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分析了农村环境整治农民满意度,提出了可将此作为评价农村环境整治成效的重要指标,以期为农村环... 指出了农村环境整治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农村环境整治可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分析了农村环境整治农民满意度,提出了可将此作为评价农村环境整治成效的重要指标,以期为农村环境整治成效评价起到良好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农村环境 满意度
下载PDF
后乡土社会农村环境整治问题及对策
14
作者 周衍涛 王书明 《乡村科技》 2019年第30期109-111,共3页
我国城乡社会快速发展,农村产业内容丰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其中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分析农村环境及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为农村环境整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农村环境 环境整治
下载PDF
“乡土连续统”:农民集中居住区实践样态研究——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视角 被引量:22
15
作者 田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7-84,共8页
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从社会空间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治理转型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样态及其后乡土性生成逻辑。首先,社会空间集约化转型,其实践样态表现为从村落到社区进程中... 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从社会空间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治理转型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样态及其后乡土性生成逻辑。首先,社会空间集约化转型,其实践样态表现为从村落到社区进程中的社会空间压缩与集聚;其次,社会结构多元化变迁,其实践样态表现为社会空间集约化转型过程中家庭结构转型与代际关系嬗变、公共空间转型与社区意识崛起;再次,社会治理公共化转型,其实践样态表现为公共空间结构转型和国家基层权力下沉引发的治理规则公共化转型和治理逻辑现代化转向;最后,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视角提出农民集中居住区理论定位,即一种兼具乡土性和后乡土性的"乡土连续统",且该理论定位能很好地回应当前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体制性冲突和结构性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中居住区 后乡土社会 后乡土 实践样态
下载PDF
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的现实图景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7
16
作者 汪倩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35,共8页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化与流动形式,深入剖析孝道嬗变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是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制度等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微观实践共同形塑的结果。孝道嬗变应在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的事实基础上去考量与判定,并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孝道伦理秩序,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后乡土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孝道 伦理秩序
下载PDF
后乡土社会与法律信仰:我国乡土社会法律信仰培育路径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文奎 申毛毛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26-34,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通过自治、法治、徳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三治”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新时代中国国情的精准把握。具体到法治层面,乡土社会法律信仰问题事关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通过自治、法治、徳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三治”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新时代中国国情的精准把握。具体到法治层面,乡土社会法律信仰问题事关国家法治化进程的整体实现。处于过渡期的后乡土社会法律信仰的塑造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将法律信仰放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在界定后乡土社会与法律信仰内涵的基础上,细致剖析后乡土社会法律信仰缺失的表现与缘由,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后乡土社会法律信仰的路径:加强普法宣传、促进法治文明建设、处理好国家法与民间法关系以及完善法律运行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法律信仰 乡村振兴战略
下载PDF
后乡土社会的信任格局与政治参与效能-——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溢轩 《社会建设》 2018年第2期87-96,共10页
当前以社会信任的工具化为代表的后乡土社会逐渐形成,并成为了研究乡村治理的重要视角,居民的政治参与效能则是影响乡村治理改革的关键因素。通过利用相关全国性数据,本文分析了社会信任对村民政治参与效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人际信任... 当前以社会信任的工具化为代表的后乡土社会逐渐形成,并成为了研究乡村治理的重要视角,居民的政治参与效能则是影响乡村治理改革的关键因素。通过利用相关全国性数据,本文分析了社会信任对村民政治参与效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人际信任层面,普遍信任对政治参与效能有正向影响,特殊信任则对政治参与效能有负向影响。在制度信任层面,公权机构信任对政治参与效能有积极影响,而社会机构信任则对政治参与效能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任结构与政治参与效能之间的互动关系映射出了国家权力与地方性文化的激烈冲突,人际信任仍然是影响村民政治参与效能的重要因素,制度信任则没有完全嵌入到乡村社会的转型之中,对村民政治参与效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社会信任 政治参与效能 乡村治理
下载PDF
后乡土社会背景下农村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瑞雪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97-100,共4页
中国乡村社会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其基本性质和特点经历了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转变。本文旨在分析后乡土社会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特征,通过探讨我国农村社会政策在后乡土社会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乡村社会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其基本性质和特点经历了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转变。本文旨在分析后乡土社会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特征,通过探讨我国农村社会政策在后乡土社会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从社会政的制定和实施两个方面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农村社会政策 政策实施过程
下载PDF
“后乡土社会”下的乡村社会关系变迁研究——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挺 任泽玉 《乡村科技》 2019年第17期34-34,36,共2页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传统乡村社会的封闭、单一性局面被打破,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性特征。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价值观念的逐步影响,传统乡村社会关系结构正面临着巨大变化,从原先传统的“乡土社会”过...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传统乡村社会的封闭、单一性局面被打破,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性特征。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价值观念的逐步影响,传统乡村社会关系结构正面临着巨大变化,从原先传统的“乡土社会”过渡到了“后乡土社会”时期。乡村社会关系逐渐摆脱了以往血缘、地缘关系为依托的模式,发展成具有“工具性”和“利益性”特征的现代社会关系。在经济利益观念的影响下,乡土人的价值观更加趋于理性化和功利化。在这种“后乡土社会”的趋势下,探究乡村社会关系变迁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也是传统乡村社会与现代化发展融合的一种需要。文章从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社会关系变迁入手,分析在“后乡土社会”中农村社会发展变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社会关系 变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