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5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pley手法复位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的Meta分析
1
作者 王凯健 陈雪生 +4 位作者 何颖颖 沈崇岭 陈蓉 丁树军 王威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20期3006-3011,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Epley手法复位联合倍他司汀与单独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2012—2024年发表的文献,将单独Epley手法复位治疗... 目的系统评价Epley手法复位联合倍他司汀与单独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2012—2024年发表的文献,将单独Epley手法复位治疗PC-BPPV者纳入对照组,而将Epley手法复位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者纳入研究组。运用Stata 16.0软件对有效率、复发率、DHI评分及VAS评分等4个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Epley手法复位联合倍他司汀相较于单独Epley手法复位可以改善患者的1周有效率(RR=1.19,95%CI:1.02~1.37)、1个月复发率(RR=0.37,95%CI:0.19~0.73)、DHI评分(SMD=-0.98,95%CI:-1.54~-0.42)及VAS评分(SMD=-1.21,95%CI:-1.45~-0.9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周有效率、1个月有效率及6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ley手法复位联合倍他司汀治疗PC-BPPV患者具有更好的短期疗效,但长期疗效仍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EPLEY手法 倍他司汀 疗效 META分析
下载PDF
头部震动法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傅健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4年第6期33-35,共3页
目的探究头部震动法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2例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1... 目的探究头部震动法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2例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头部震动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水平;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躯体、情绪、功能评分以及BBS与VSI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躯体、情绪及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情绪及功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BBS与VS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BBS与VS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头部震动法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眩晕程度,促进病情转归,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头部震动法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Epley耳石复位法联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梁波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4期32-34,38,共4页
目的:观察Epley耳石复位法联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东平县中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99例PC-BPPV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三组,A... 目的:观察Epley耳石复位法联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东平县中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99例PC-BPPV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三组,A组(38例)给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B组(23例)给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C组(38例)给予Epley耳石复位法联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比较三组首次治疗疗效、前庭症状指数评分(VSI)头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并记录3个月复发率。结果:首次治疗后,C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高于A组、B组的68.42%、69.56%(P<0.05);治疗后三组VSI评分、DHI评分均显著降低,且C组VSI评分、DHI评分均显著低于A、B两组(P<0.05);随访期间,C组复发率为2.63%,低于A、B两组(10.50%、13.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ley耳石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联合治疗PC-BPPV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的Epley耳石复位法、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Epley耳石复位法 Semont管石解脱法
下载PDF
个体化手法复位治疗颈部活动受限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疗效
4
作者 卢肖慧 蒋海娇 +1 位作者 季永红 付亚峰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4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手法复位治疗颈部活动受限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BPPV,PC-BPPV)的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9年1月~2022年7月间收治的PC-BPPV患者163例,分为观察组(57例)、对... 目的探讨个体化手法复位治疗颈部活动受限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BPPV,PC-BPPV)的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9年1月~2022年7月间收治的PC-BPPV患者163例,分为观察组(57例)、对照1组(51例)、对照2组(55例)。对照1组接受改良Epley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和对照两组实施个体化Epley手法复位。比较三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并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前庭症状指数(vestibular symptom index,VSI),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以及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各维度评分。结果三组治愈率[84.37%vs.81.82%vs.80.70%]、有效率[11.76%vs.10.91%vs.12.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PC-BPPV患者VSI、DHI各维度评分降低(P<0.01),BBS评分升高(P<0.01),三组VSI(23.19±3.88 vs.23.70±4.01 vs.23.46±3.92)、BBS评分(45.56±5.02 vs.45.14±4.98 vs.44.84±5.11)、DHI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Epley手法复位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状况,治疗颈部活动受限PC-BPPV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管 良性阵发体位眩晕 后半规管 颈部活动受限 改良Epley手法复位 个体化
下载PDF
Epley手法复位序贯耳穴压豆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5
作者 巴越 钱小华 李薇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24年第6期447-450,共4页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6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根据治疗干预方法分为对照组(n=33)和研究组(n=33)。对照组接受Epley手法复位及服用倍他司汀,研...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6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根据治疗干预方法分为对照组(n=33)和研究组(n=33)。对照组接受Epley手法复位及服用倍他司汀,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加用耳部穴位埋豆干预。记录复位前、复位1周及4周时患者的眩晕残障量表(DHI)、Berg平衡量表(BB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的数值,对耳穴压豆治疗后半规管BPPV患者的临床疗效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DHI评分、HADS评分及BBS评分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周及治疗4周时,研究组的DHI评分和HA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BBS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耳穴压豆可以减轻后半规管BPPV伴随症状的严重程度,提高临床总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ley手法复位 耳穴压豆 后半规管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下载PDF
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被引量:18
6
作者 区永康 梁象逢 +4 位作者 郑亿庆 许耀东 龚坚 刘伟 丁健慧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07-507,共1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vertigo,BOOV)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后半规管(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PC)发病率最高[1].2000年2月~2002年6月,我科门诊运用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PC-BPPV...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vertigo,BOOV)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后半规管(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PC)发病率最高[1].2000年2月~2002年6月,我科门诊运用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PC-BPPV 38例,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石解脱法 治疗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管石复位法
下载PDF
改良式耳石复位法联合中药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振峰 韦曙平 +3 位作者 林小武 张蓉蓉 陈诗园 许帆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102-104,共3页
目的:观察比较改良式耳石复位法联合中药治疗与单纯耳石复位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用改良式耳石复位法联合中药,对照组用单纯耳石复位法。观察对比两组患... 目的:观察比较改良式耳石复位法联合中药治疗与单纯耳石复位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用改良式耳石复位法联合中药,对照组用单纯耳石复位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治疗时间、复位次数、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95%,对照组有效率70%;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5.10±3.05) d,对照组平均(8.90±3.35) d;两组患者复位次数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1.50±6.61)次,对照组平均(2.50±6.61)次;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改良式耳石复位法联合中药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明显,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治疗时间及复位次数,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自拟中药方 改良式耳石复位法
原文传递
从痰浊论治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振峰 韦曙平 +3 位作者 林小武 张蓉蓉 陈诗园 许帆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4年第30期3369-3370,共2页
目的探讨从痰浊论治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用改良式耳石复位法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用单纯耳石复位法治疗。观察对比2组治疗前后临... 目的探讨从痰浊论治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用改良式耳石复位法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用单纯耳石复位法治疗。观察对比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治疗时间、复位次数、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0%,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时间(5.10±3.05)d,对照组治疗时间(8.90±3.35)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位次数(1.50±6.61)次,对照组复位次数(2.50±6.61)次,2组复位次数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从痰浊论治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明显,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治疗时间及复位次数,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从痰浊论治 改良式耳石复位法
下载PDF
Epley管石复位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兰红 梁毅平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24期3042-3044,共3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BPPV )即耳石症 ,临床表现为头部变化诱发的阵发性短暂性眩晕 ,眩晕发作持续时间短暂,数秒至1 min ,并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 ,具有自限性 ,是最常见外周性疾病,可为原...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BPPV )即耳石症 ,临床表现为头部变化诱发的阵发性短暂性眩晕 ,眩晕发作持续时间短暂,数秒至1 min ,并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 ,具有自限性 ,是最常见外周性疾病,可为原发,也可为继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管石复位法 倍他司汀 疗效分析 治疗 发作持续时间 自主神经症状 BPPV
下载PDF
手法复位与合并综合方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宏庆 许晓燕 +5 位作者 刘端端 杨静 李莹 王志凯 杨志超 马瑞霞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885-887,共3页
目的比较单纯使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和Epley手法复位联合综合治疗两种方法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及治疗后患者头晕症状缓解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的方法对确诊为原发性PC-BPPV的94例患者进行比较。41例对照组患... 目的比较单纯使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和Epley手法复位联合综合治疗两种方法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及治疗后患者头晕症状缓解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的方法对确诊为原发性PC-BPPV的94例患者进行比较。41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Epley手法复位;53例试验组患者除了采用Epley手法复位以外同时联合使用治疗后限制体位、静脉滴注银杏叶制剂及前庭康复训练的综合治疗方法,1周及1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及治疗后头晕症状(使用眩晕障碍量表比较)的缓解情况。结果经过1周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痊愈率为72%,与对照组(痊愈率68%,P>0.05)接近;治疗后试验组眩晕障碍量表总评分4.02±1.20与对照组总评分8.40±2.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痊愈率为91%,与对照组比较(痊愈率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眩晕障碍量表总评分3.80±1.10与对照组总评分3.50±1.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ley手法复位对于PC-BPPV的治疗简单、有效;联合综合治疗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复位治疗后患者的头晕不适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Epley手法复位 综合治疗 眩晕障碍量表
下载PDF
中药药枕及中药定向透药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1
作者 易晓净 李园 +1 位作者 王兰 李乐军 《四川中医》 2020年第12期192-194,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药枕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4月无锡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收治的PC-BPPV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将所选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 目的:观察中药药枕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4月无锡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收治的PC-BPPV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将所选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药枕以及中药定向透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血脂水平变化以及复发率。结果:①观察组治疗后1周以及治疗后1月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两组DHI-P、DHI-E、DHI-F、DHI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DHI-P、DHI-E、DHI-F、DHI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60%vs30.30%)(P<0.05)。结论:在耳石复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定向透药以及中药药枕治疗PC-BPPV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ley耳石复位法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中药药枕 中药定向透药治疗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体位限制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及复发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蒋敏 罗伦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1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目的探讨体位限制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2015年4月~2018年3月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2例,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6例。实验组予以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体位限制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2015年4月~2018年3月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2例,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6例。实验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加Epley法复位治疗后增加体位限制;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加Epley法复位治疗。治疗1周、2周、1个月后(出院患者采用门诊复查和电话回访)对患者治疗效果分别采用眩晕症状和眼震情况进行评定。对出院后患者复发率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1年。结果治疗1周、2周、1个月后两组均有较好的康复效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实验组26例患者中3例出现颈肩部不适症状,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入睡困难,对照组无患者出现颈椎不适和入睡困难现象。出院后1年内对照组无1例复发,实验组有1例复发,复发率3.8%。结论变换体位可能会提高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率,但体位限制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的疗效和复发率影响不明显,且有增加颈椎不适及影响睡眠质量的风险,建议Epley法手法复位治疗后不限制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EPLEY法 体位限制 复发率
下载PDF
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文丽 王冬梅 +1 位作者 姜辉 丁雷 《北京医学》 CAS 2021年第12期1196-1200,共5页
目的分析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患者的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的引出率及波形特征,探讨cVEMP对PC-BPPV... 目的分析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患者的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的引出率及波形特征,探讨cVEMP对PC-BPPV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收治的PC-BPPV患者60例为病例组(研究周期内复发21例),另选43名本院职工为对照组(无前庭症状),分别进行气导声刺激条件下cVEMP的检测,比较各项参数的差异。结果病例组c VEMP引出率低于对照组[患侧70.0%比95.3%、健侧66.7%比93.0%],患侧p1波潜伏期延长[(16.36±1.23)ms比(12.88±1.89)ms],n1-p1振幅降低[患侧(87.19±29.72)μV比(137.80±28.48)μV、健侧(102.75±36.31)μV比(145.08±32.58)μV],振幅比和不对称比均高于对照组[(1.47±0.20)比(1.21±0.19)、(0.18±0.08)比(0.09±0.07)],c VEMP反应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8.3%比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BPPV复发组年龄大于非复发组[(53.2±6.2)岁比(48.4±5.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和非复发组cVEMP异常率、振幅比、不对称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EMP异常对原发性PC-BPPV的临床应用有指导意义,但对其预后评估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肌前庭诱发肌源电位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复发 耳石器功能
原文传递
Epley复位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付衍朋 樊兆民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4-179,共6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相对重力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以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及特征性眼球震颤为主要表现[1],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2]。本病可累及3个半规管,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相对重力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以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及特征性眼球震颤为主要表现[1],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2]。本病可累及3个半规管,其中以后半规管多见,上半规管最为罕见[3]。该病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手法复位,而最常见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通常采用Epley复位法[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他司汀 联合使用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Epley
下载PDF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分析
15
作者 陈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4期86-88,共3页
分析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90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三组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A组(30例,实施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Epley耳石... 分析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90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三组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A组(30例,实施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B组(30例,实施Epley耳石复位法)、C组(30例,实施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时间为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分析和比较三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B组、C组相比,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与B组、C组相比,A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更低,P<0.05;三组在治疗后的三个月内均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保证疗效,提升其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应用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白术天麻汤 Epley耳石复位法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下载PDF
改良Epley法与传统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1
16
作者 白文婷 王雯 庄建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301-304,共4页
目的比较改良Epley法与传统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120例确诊的原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60例和传统组60例,改良... 目的比较改良Epley法与传统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120例确诊的原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60例和传统组60例,改良组予以传统Epley法联合向健侧甩头复位,传统组予以传统Epley法复位,评定2组疗效(观察首次复位30 min、1 d后的疗效,若复位未成功,再重复同前的复位法治疗,每组最多予3次复位,每次观察疗效均在复位30 min后进行),同时观察复位成功后的残留症状。结果改良组首次复位成功56例(93.3%),高于传统组45例(75.0%)(P=0.006)。经过3次复位,改良组有59例(98.3%)复位成功,传统组有55例(91.6%)复位成功,2组总体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改良组的复位成功所需循环次数为(1.07±0.31)次,传统组为(1.22±0.54)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改良组复位成功后有残余症状的患者占比为16.6%(10/60),传统组为33.3%(20/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改良组中合并2种残余症状的患者比例为3.3%(2/60),传统组为13.3%(8/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改良Epley法较传统Epley法提高了首次复位成功率,减少了复位成功所需循环次数,而且残留症状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Epley法复位 改良Epley法复位
下载PDF
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认识与处理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哲 彭新 +1 位作者 王恩彤 单希征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17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总结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我院眩晕科住院患者双侧Dix-Hallpike试验均呈阳性而被诊断为双侧后半规管BPPV之病例,总结其临床特点和诊治策略。结果:在... 目的:总结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我院眩晕科住院患者双侧Dix-Hallpike试验均呈阳性而被诊断为双侧后半规管BPPV之病例,总结其临床特点和诊治策略。结果:在诊断为BPPV的982例患者中,31例双侧DixHallpike试验均呈阳性而初诊为双侧后半规管BPPV,其中26例两侧Dix-Hallpike试验所诱发的眼震强度基本对称,且按双侧后半规管BPPV在两侧分别施以相应的复位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症状及眼震方获缓解,被诊断为真性双侧后半规管BPPV;另5例两侧Dix-Hallpike试验所诱发的眼震强度不对称,眼震较强一侧经相应的复位治疗而Dix-Hallpike试验转为阴性后,另侧未曾予以复位治疗但Dix-Hallpike试验亦随之转为阴性,被判定为假性双侧后半规管BPPV。结论:双侧Dix-Hallpike试验均出现典型诱发性眼震的病例需进一步的鉴别诊断,以排除假性双侧后半规管BP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Dix-Hallpike试验
下载PDF
复位治疗椅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8
作者 谭俊 于栋祯 +3 位作者 冯艳梅 杨光 时海波 殷善开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评估复位治疗椅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的疗效。方法采用复位治疗椅辅助的Epley法治疗58例PSC-BPPV患者,观察首次治疗后一周、一个月... 目的评估复位治疗椅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的疗效。方法采用复位治疗椅辅助的Epley法治疗58例PSC-BPPV患者,观察首次治疗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首次治疗后一周(第1次随访)时,41例(70.69%,41/58)治愈,13例(22.41%,13/58)好转,4例(6.90%,4/58)无效,对17例未愈患者行第二次复位治疗,首次治疗后一个月(第2次随访)时,53例(91.38%,53/58)治愈,3例(5.17%,3/58)好转,2例(3.45%,2/58)无效,对5例未愈者立即行第三次复位治疗;首次治疗后三个月(第3次随访)时57例(98.28%,57/58)治愈,1例(1.72%,1/58)无效。结论复位治疗椅辅助治疗PSC-BPPV有效率达98.28%,无严重副反应,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后半规管 眩晕复位治疗椅
下载PDF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于本体觉被干扰时的姿势平衡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波 孔维佳 +2 位作者 姚琦 吴婷婷 邹宇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应用站立海绵垫的方法干扰人体直立时的本体觉,探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of the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BPPV-PSC)患者在本体觉受到干扰时的姿势平衡。方法39名确诊为BPPV-... 目的应用站立海绵垫的方法干扰人体直立时的本体觉,探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of the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BPPV-PSC)患者在本体觉受到干扰时的姿势平衡。方法39名确诊为BPPV-PSC患者进行以下四种感觉条件下的姿势稳定性定量测量:T1:睁眼站立于坚硬平板;T2:闭眼站立于坚硬平板;T3:睁眼站立于海绵垫;T4:闭眼站立于海绵垫,所有测试均于姿势描记仪上完成。采用身体直立时足底压力中心的平均晃动速度(sway velocity,SV)为研究参数,并与39名正常人姿势稳定性作为对照。结果①应用海绵垫干扰本体觉后,BPPV-PSC组睁眼(t=11.905,P<0.001)及闭眼(t=11.457,P<0.001)时的SV均增加,对照组睁眼(t=9.701,P<0.001)及闭眼(t=17.604,P<0.001)时的SV亦均增加;②相同感觉条件下两组SV比较,除T1外(t=1.810,P=0.078),T2~T4条件下BPPV-PSC组的S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279~5.177,P=0.002~0.000)。结论BPPV-PSC患者的姿势稳定性在视觉和/或本体觉受到干扰时低于正常人,其机制可能与患者半规管流体动力学变化导致的前庭终器传入感觉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后半规管 姿势 肌肉骨骼平衡
下载PDF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齐佳 赵静 王孟冬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2-433,共2页
目的 比较Epley管石复位术和药物治疗对单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 80例单侧后半规管BPP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行1~2次Epley管石复位术,对照组服用倍他司汀片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 目的 比较Epley管石复位术和药物治疗对单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 80例单侧后半规管BPP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行1~2次Epley管石复位术,对照组服用倍他司汀片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治疗1周后随访,治疗组治愈率为95%(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50%,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准确判断PC-BPPV的基础上,手法复位治疗PC-BPPV的疗效好,可作为PC-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后半规管 平衡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