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年7月吉林省暴雨诊断分析和水汽后向轨迹模拟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妍 栾猛 +1 位作者 蒋立 陈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17502-17503,17513,共3页
[目的]分析2010年7月吉林省暴雨过程和水汽条件后向轨迹模拟。[方法]利用常规天气图实况资料和NCEP每6 h一次、2.5°×2.5°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GBL资料,对2010年7月导致吉林省洪水的暴雨过程进行物理量诊断分析,同时使用HYS... [目的]分析2010年7月吉林省暴雨过程和水汽条件后向轨迹模拟。[方法]利用常规天气图实况资料和NCEP每6 h一次、2.5°×2.5°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GBL资料,对2010年7月导致吉林省洪水的暴雨过程进行物理量诊断分析,同时使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水汽来源进行模拟。[结果]高空辐散和低空辐合同时存在产生的上升运动是暴雨出现的动力条件;低空切变诱发的不稳定能量促使了大暴雨过程的产生;此次降水过程的水汽来源分为南部海域的水汽、北部高空的水汽输送和当地水汽源3个部分。[结论]该研究为暴雨的预报和分析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水汽来源 后向轨迹模拟 诊断分析 吉林省
下载PDF
新疆昌吉州一次暴雨过程天气分析及气团输送轨迹模拟
2
作者 纪策 彭敏 肖昕 《青海气象》 2019年第3期27-32,共6页
利用天气学原理,分析研究2015年5月17—19日昌吉州一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天气形势、气象要素以及模拟气团输送轨迹。结果表明:暴雨天气是受中纬度西风带存在明显曲率较大的短波槽影响下出现的。暴雨过程比湿在9g/kg以上和相对湿度在80%—1... 利用天气学原理,分析研究2015年5月17—19日昌吉州一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天气形势、气象要素以及模拟气团输送轨迹。结果表明:暴雨天气是受中纬度西风带存在明显曲率较大的短波槽影响下出现的。暴雨过程比湿在9g/kg以上和相对湿度在80%—100%之间都有利暴雨的发生,中层干、下层湿的层结有利于对流增强,低层上升运动和低空气旋式环流为暴雨提供动力条件。通过对昌吉州中部后向轨迹HYSPLIT模式的气团输送轨迹分析显示,气团到达昌吉州中部的时间,与雨强最强时间有较好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后向轨迹模拟 昌吉州
下载PDF
基于后向气团轨迹的大气污染特征时序混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许睿 刘相阳 +2 位作者 文益民 沈世铭 李建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41-1049,共9页
由于大气污染监测数据量大且具备长时序特征,深度学习领域已将其作为一种标准数据集使用.针对现有大气污染预测方法未能结合大气传输的物理机理和有效考虑污染物传输的时空特征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模型混合的特征与时序污染物预测模型... 由于大气污染监测数据量大且具备长时序特征,深度学习领域已将其作为一种标准数据集使用.针对现有大气污染预测方法未能结合大气传输的物理机理和有效考虑污染物传输的时空特征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模型混合的特征与时序污染物预测模型,利用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计算后向气团运动轨迹,引入VGG(Visual Geometry Group)模型提取气团轨迹线的变化特征;将其与污染物和气象时序数据结合,输入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模型,预测研究区域内的目标污染物浓度,以评估研究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以桂林市61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污染物和相关气象在线监测数据为基础,对模型性能进行了评估,将实验结果与几种先进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H-VGG-LSTM(HYSPLIT-VGG-LSTM)模型有效提高了大气污染物的预测准确度,其预测结果的RMSE(Root Mean Squared Error),MAE(Mean Absolute Error)和SMAPE(Symmetric 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分别为0.202,1.198和1.97%,预测性能和其他先进模型相比有明显的提升.证明该模型对复杂气象条件下的污染物预测更准确,并具有较好的泛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预测 PM_(2.5) 后向轨迹模拟 卷积神经网络 LSTM
下载PDF
秸秆焚烧导致南京及周边地区2次空气污染事件的成因比较 被引量:25
4
作者 苏继峰 朱彬 +1 位作者 周韬 任雅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1,共5页
从天气形势、卫星遥感火点监测、物理量诊断和后向轨迹模拟等方面分析了2008和2010年秸秆焚烧导致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污染事件过程的异同点。结果表明,2008年污染过程受大气底层切变线的控制,2010年污染过程受高压天气形势的控制;2008... 从天气形势、卫星遥感火点监测、物理量诊断和后向轨迹模拟等方面分析了2008和2010年秸秆焚烧导致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污染事件过程的异同点。结果表明,2008年污染过程受大气底层切变线的控制,2010年污染过程受高压天气形势的控制;2008年火点仅出现在江苏地区,而2010年江苏、安徽和浙江地区均有出现;2008年大气底层气流为弱上升运动,导致高浓度的污染,2010年因受下沉气流控制而导致大范围的污染;2008年污染物来源为江苏地区,2010年则受江苏和安徽地区火点的共同影响,这些差异导致2次污染过程影响的范围和强度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焚烧 空气污染 后向轨迹模拟 天气形势
下载PDF
广西褐飞虱发生特点及其迁飞路径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唐广田 包云轩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4-82,共9页
利用1991-2012年广西龙州、玉林、来宾、永福、兴安植保站褐飞虱灯诱虫情资料,对近22a广西褐飞虱发生特点进行分析,并利用HYSPLIT平台模拟褐飞虱迁入高峰日后向轨迹,研究广西褐飞虱的主要迁入路径。结果表明:(1)近22a来,广西5个代表站... 利用1991-2012年广西龙州、玉林、来宾、永福、兴安植保站褐飞虱灯诱虫情资料,对近22a广西褐飞虱发生特点进行分析,并利用HYSPLIT平台模拟褐飞虱迁入高峰日后向轨迹,研究广西褐飞虱的主要迁入路径。结果表明:(1)近22a来,广西5个代表站褐飞虱的迁入始见期、首次迁入高峰期均呈偏早趋势,提前率分别为1.1d·10a-1和1.8d·10a-1;而迁入终见期呈推迟趋势,5站平均推迟率为2.6d·10a-1。(2)偏南路径(包括西南、正南、东南)是广西各稻区褐飞虱春、夏季迁入的主要路径,占春夏季总迁入过程数的94%以上;偏北路径只发生在桂北地区,不到总数的6%;中南半岛、海南岛和广东省是广西褐飞虱春、夏季迁入的主要虫源地。(3)秋季褐飞虱回迁以东北路径为主,兴安站褐飞虱回迁路径中,东北路径占89%,从广东迁入的路径占11%;而龙州站东北和偏东路径共占83%,偏南路径占17%;玉林、来宾、永福3站秋季迁入峰期不明显;江西、湖南、广东等地的稻区是广西褐飞虱秋季迁入的主要虫源地。(4)当7月850h Pa高空以偏南气流为主时,会引发广西褐飞虱的灾变性迁入;当7月850h Pa高空以偏北气流为主时,褐飞虱发生偏轻。当9月925h Pa高空以偏北气流为主时,利于褐飞虱从湖南、江西等地南迁至广西,广西褐飞虱发生偏重,而以偏南气流为主时,发生则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始见期 高峰期 终见期 迁入路径 后向轨迹模拟
下载PDF
常州地区一次持续性霾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渤黎 雷正翠 +2 位作者 吴建秋 吴晶璐 黄文彦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3期34-40,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2月1—8日常州地区一次持续性严重霾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常州地区此次持续性霾天气过程中高纬地区高层环流较平直,低层为弱西南暖湿气流,冷空气势力较弱;2013年11月30日常...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2月1—8日常州地区一次持续性严重霾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常州地区此次持续性霾天气过程中高纬地区高层环流较平直,低层为弱西南暖湿气流,冷空气势力较弱;2013年11月30日常州地区位于地面"L"型高压顶部,偏西风对常州上游地区污染物的输送和12月1日清晨出现的逆温层,导致扩散条件较差是此次霾过程爆发的主要原因;持续的地面均压场控制和频繁出现的逆温层为霾提供了维持机制,12月9日的强冷空气造成了此次霾过程消散。持续性霾天气过程期间,温度露点差减小,相对湿度增大,风力减小,多为偏西偏南风,且近地面多为弱的上升运动,为霾的维持提供了稳定的层结和充足的水汽。常州地区此次霾天气过程的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PM2.5、PM10),部分SO_2、NO_2及O_3等污染物通过协同转化作用生成颗粒物,导致霾粒子浓度剧增是此次霾过程爆发的重要内因;后向轨迹模式的模拟结果也表明常州上游地区污染物的输送对此次霾过程亦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形势 逆温 颗粒物 后向轨迹模拟
下载PDF
湘桂走廊褐飞虱灾变性迁入路径及虫源地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唐广田 邹丽霞 +1 位作者 谭宗琨 何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4期126-131,共6页
为研究湘桂走廊褐飞虱的迁飞特点,以期为褐飞虱监测预警及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地处湘桂走廊要冲的3个植保站1990—2014年共25年褐飞虱灯诱数据,挑取灾变性迁飞高峰日,通过HYSPLIT软件模拟其后向轨迹,在个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糊... 为研究湘桂走廊褐飞虱的迁飞特点,以期为褐飞虱监测预警及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地处湘桂走廊要冲的3个植保站1990—2014年共25年褐飞虱灯诱数据,挑取灾变性迁飞高峰日,通过HYSPLIT软件模拟其后向轨迹,在个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糊空间聚类分析,分别从个性及共性角度研究湘桂走廊褐飞虱主要迁入路径及虫源地。结果表明:偏南路径(西南、正南、东南)是春、夏季节褐飞虱迁入湘桂走廊的主要路径,占总迁入路径的91%以上,偏北路径少于9%,主要虫源地为越南、老挝北部,其次是海南及广东南部。东北路径是湘桂走廊秋季褐飞虱迁入的主要路径,其中全州站虫源是湖南及江西中南部的占61%,虫源地为湘、赣北部及湖北南部地区的占39%;而永福站秋季迁入虫源中,19%来自广东北部及江西南部,其余的81%来自湖南大部及江西北部、湖北南部。综上所述,湘桂走廊春、夏季虫源主要来自偏南方向的中南半岛及海南稻区,而秋季虫源则主要来自偏北方向的湖南及江西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桂走廊 褐飞虱 迁入路径 后向轨迹模拟
下载PDF
南京市一次连续空气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任雅斌 苏继锋 +2 位作者 朱彬 周韬 来志刚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2年第1期6-10,共5页
利用空气污染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每6h一次2.5°×2.5°再分析资料及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GDAS(全球同化数据)资料,对2009年10月16—30日南京市出现一次连续15d的空气污染过程的天气特征进行诊断分析... 利用空气污染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每6h一次2.5°×2.5°再分析资料及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GDAS(全球同化数据)资料,对2009年10月16—30日南京市出现一次连续15d的空气污染过程的天气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同时使用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对污染物来源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大气环流形势和气象要素是造成此次污染的主要原因。南京污染物的来源可以大致分为3类:一类是海上来源;一类是南京本地的局地污染来源;还有一类是北方污染物的输送。这为进一步研究长三角地区城市的空气污染来源和成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天气形势 后向轨迹模拟
下载PDF
湘桂走廊白背飞虱早期虫源及灾变大气背景 被引量:1
9
作者 邹丽霞 唐广田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4期136-145,共10页
为阐明湘桂走廊白背飞虱早期虫源及大气背景在其北迁过程中的影响,利用HYSPLIT软件模拟白背飞虱灾变性迁入高峰期、始见期后向轨迹,分别从个性及共性角度,分析湘桂走廊白背飞虱主要虫源地及其灾变大气背景。结果表明:(1)1991—2014年湘... 为阐明湘桂走廊白背飞虱早期虫源及大气背景在其北迁过程中的影响,利用HYSPLIT软件模拟白背飞虱灾变性迁入高峰期、始见期后向轨迹,分别从个性及共性角度,分析湘桂走廊白背飞虱主要虫源地及其灾变大气背景。结果表明:(1)1991—2014年湘桂走廊白背飞虱的迁入始见期、首次迁入高峰期分别为0.9 d/10 a、1.6 d/10 a;(2)西南路径是湘桂走廊白背飞虱初始虫源迁入的主要路径,永福站、兴安站和全州站虫源西南路径占比分别为54%、50%、72%;(3)中南半岛白背飞虱借助微弱上升气流完成起飞,850 hPa高度上的强劲的西南气流、丰富的水汽条件有利于其北迁,降水是白背飞虱降落的重要大气动力机制。研究结果为白背飞虱的异地监测及科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桂走廊 白背飞虱 后向轨迹模拟 空间聚类 大气背景
原文传递
南京市霾天气与主要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9
10
作者 赵子菁 魏永杰 +2 位作者 张祥志 秦玮 谢慧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70-3580,共11页
利用天气学原理,分析研究201~2014年南京市霾天气的主要地面天气形势、气象要素以及PM_(2.5)与PM_(10)浓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12~2014年南京市霾天气以轻度和轻微霾为主,且冬季最多,夏季最少;相对湿度在50%~80%之间有利于霾的发... 利用天气学原理,分析研究201~2014年南京市霾天气的主要地面天气形势、气象要素以及PM_(2.5)与PM_(10)浓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12~2014年南京市霾天气以轻度和轻微霾为主,且冬季最多,夏季最少;相对湿度在50%~80%之间有利于霾的发生,尤其是70%≤RH〈80%时;有87.6%的霾发生在风速≤4m/s的情况下,并且主要来自东北偏东到东南风向区域最利于南京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天气形势是均压场、高压控制和高压后部,而低压槽、副高控制和台风影响时霾发生较少.PM_(2.5)在PM_(10)中所占比例与霾强度呈正比通过对南京市气象条件与霾的关系,及后向轨迹HYSPLIT4模式的聚类分析显示,结合南京市霾天气时的风向统计,影响南京霾发生的污染源主要有本地源、南京市东南地区的近距离污染源和华北地区的远距离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天气类型 气象要素 后向轨迹模拟
下载PDF
新疆干旱区季节性积雪中黑碳气溶胶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文倩 丁建丽 +4 位作者 张喆 王鑫 浦伟 刘博华 曹肖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3-91,共9页
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遥感数据与2018年1月野外实测的28个雪样,综合分析新疆干旱区季节性积雪中黑碳气溶胶浓度(BC)分布特征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等.利用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获取釆样点逐日的后向轨迹,分析BC的可能传输路径... 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遥感数据与2018年1月野外实测的28个雪样,综合分析新疆干旱区季节性积雪中黑碳气溶胶浓度(BC)分布特征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等.利用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获取釆样点逐日的后向轨迹,分析BC的可能传输路径.结果表明:(1)北疆地区积雪覆盖率从11月份到次年1月份逐渐增加,冬季积雪覆盖率可达到97.5%,冬季AOD平均值为0.173,高值出现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与东部区域(0.2~0.35),低值区域主要在阿勒泰地区(0.06~0.1).(2)表层积雪的BC浓度范围为44.08~1949.9ng/g,平均值为536.71ng/g,BC浓度分布特征为:天山北坡经济带BC浓度(913.24ng/g)>艾比湖东南部区域(816.56ng/g)>艾比湖北部区域(421.94ng/g)>艾比湖西部区域(407.97ng/g)>克拉玛依区域(162.28ng/g)>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区域(124.89ng/g)>阿勒泰地区(98.51ng/g).随着海拔升高积雪中BC浓度有微弱上升,相关系数R^2为0.03,随着纬度增加积雪中BC浓度均呈下降趋势,R^2为0.255.(3)艾比湖流域后向轨迹中以博乐-精河-艾比湖向东北方向输送路径为主,对采样点的BC浓度影响较大;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主要以精河-石河子-乌鲁木齐的天山北坡城市群向东北输送路径为主,局地污染较为严重;阿勒泰地区的后向轨迹以俄罗斯南部-哈萨克斯坦北部-东哈萨克斯坦输送路径为主,局地污染贡献较少;克拉玛依区域主要来自哈萨克斯坦东部和西部向东方向的输送,局地污染不明显;沙漠区域主要以西南方向输送路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干旱区 季节性积雪 黑碳 后向轨迹模拟
下载PDF
空气污染气象指数在成都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雨婷 向卫国 +2 位作者 钱骏 张小玲 陈军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07-214,共8页
文章利用2014-2018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种再分析资料以及空气污染资料,对成都市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对描述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扩散条件的滞留指数、通风系数、综合二者构建的空气污染扩散指数以及基于后向轨迹模拟PSCF... 文章利用2014-2018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种再分析资料以及空气污染资料,对成都市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对描述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扩散条件的滞留指数、通风系数、综合二者构建的空气污染扩散指数以及基于后向轨迹模拟PSCF贡献因子构建的描述污染物输送的空气污染输送指数进行了计算分析,结论如下:成都冬半年的污染物浓度较高,尤其在冬季的1月、2月和12月,冬半年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滞留指数、通风系数以及空气污染扩散指数与PM2.5浓度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空气污染扩散指数与PM2.5浓度相关系数为0.3031,高于滞留指数和通风系数的相关系数。四川盆地内部的气团对成都空气污染物的贡献较大,输送指数与成都PM2.5浓度存在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对成都地区的污染预报预警业务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滞留指数 通风系数 后向轨迹模拟 污染扩散指数 污染输送指数
原文传递
南京冬季典型霾天气过程多元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程昊 康娜 +1 位作者 张佳欣 张嘉月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93-1004,共12页
选取2017~2020南京地区冬季3个典型霾天气过程,综合分析了霾天气过程中污染物、气象要素以及边界层条件等影响机制与特征变化.结果表明,3次过程中,AQI指数峰值分别为304(严重污染)、227(重度污染)与176(中度污染),且与PM_(2.5)、PM10浓... 选取2017~2020南京地区冬季3个典型霾天气过程,综合分析了霾天气过程中污染物、气象要素以及边界层条件等影响机制与特征变化.结果表明,3次过程中,AQI指数峰值分别为304(严重污染)、227(重度污染)与176(中度污染),且与PM_(2.5)、PM10浓度变化基本趋于一致,PM_(2.5)与PM10比值基本都大于0.7;污染期间,相对湿度几乎都在70%以上,最低风速均在1m/s左右,高湿的环境、稳定的气温与静小风为霾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3次过程中,均有低混合层高度出现,第1、2次混合层最低高度仅为34m,70m,第3次为204m,整体上PM_(2.5)浓度高值与低混合层高度相对应,配合高频率、强度大的逆温,抑制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形成聚集,导致污染加剧;气溶胶来源多以沙尘与污染性沙尘为主,同时伴随着部分大陆性污染、少量烟尘与海洋清洁空气;后向轨迹与潜在源分析表明,3次冬季南京地区霾污染天气主要受区域污染影响为主,同时气流远距离输送也造成了重要影响,尤其以西北远距离输送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污染 PM_(2.5) 气象条件 后向轨迹模拟
下载PDF
南京市一次持续性霾天气的多元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子祎 钱小立 +2 位作者 康娜 胡康 邓发荣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245-250,共6页
利用环保部的常规观测资料、WunderGround的地面观测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从PM2.5、环流形势、水汽条件、热力层结、垂直运动和温度平流等几个方面对2013年12月3-9日南京市的一次大范围持续性... 利用环保部的常规观测资料、WunderGround的地面观测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从PM2.5、环流形势、水汽条件、热力层结、垂直运动和温度平流等几个方面对2013年12月3-9日南京市的一次大范围持续性霾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稳定的环流形势,较低的风速是维持霾天气的重要因素;相对湿度的近地层直减率越高,近地层空气越潮湿越容易导致霾的发生;垂直上升运动减弱会抑制颗粒物向上扩散;温度平流较小、逆温层和均温层均利于近地面污染物的积累。后向轨迹模拟显示,此次霾过程,除了南京本地的污染源导致的污染物浓度上升外,北方冬季供暖产生的污染物的长距离输送也是本次南京市的霾天气形成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霾天气 基本特征 气象条件 后向轨迹模拟
原文传递
利用HYSPLIT模式探析西安市大气颗粒物的输送路径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莎莎 《智能城市》 2017年第5期62-65,共4页
运用HYSPLIT4.9模式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计算了2016年西安市四季代表月(1、4、7、10月)气团的24h后向轨迹,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各月气团轨迹的代表性输送路径。研究发现西安市大气颗粒物的输送路径主要分为远距离运输、... 运用HYSPLIT4.9模式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计算了2016年西安市四季代表月(1、4、7、10月)气团的24h后向轨迹,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各月气团轨迹的代表性输送路径。研究发现西安市大气颗粒物的输送路径主要分为远距离运输、城市间运输及本地运输3类。其中,本地输送源所占的比例最大,主要与气象、地形条件有关;周边城市污染物排放也占据较大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HYSPLIT模式 后向轨迹模拟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滨州市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瑞琦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5-258,共4页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章丘探空资料、济南站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2月19?24日滨州市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环流背景、气象要素和气团轨迹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中高纬为平直的纬向环流,冷空气较弱,大气层...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章丘探空资料、济南站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2月19?24日滨州市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环流背景、气象要素和气团轨迹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中高纬为平直的纬向环流,冷空气较弱,大气层结稳定少动是这次持续雾霾过程的环流背景;PM2.5浓度与能见度和地面风速呈显著地相关关系;这次雾霾过程中大气层结的显著特征是出现逆温层;影响滨州的外来污染物输送路径主要有3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雾霾 重污染 逆温 后向轨迹模拟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北坡桤木属大气花粉传输路径与来源
17
作者 程久菊 吕新苗 +3 位作者 朱立平 马庆峰 HUMAGAIN SIMA PAUDAYAL N KHUM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9-428,共10页
认识区域大气花粉组成及其形成条件有利于明确不同类型花粉组合的气候与环境意义。利用布卡大气花粉采样器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开展了连续2年(2012—2013年)的大气花粉观测研究。基于后向轨迹和潜在来源区域模型,探讨了秋季主要组分桤木属... 认识区域大气花粉组成及其形成条件有利于明确不同类型花粉组合的气候与环境意义。利用布卡大气花粉采样器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开展了连续2年(2012—2013年)的大气花粉观测研究。基于后向轨迹和潜在来源区域模型,探讨了秋季主要组分桤木属花粉的传输路径与潜在来源区域,分析了桤木属花粉与其植物分布和大气环流的关系及气候指示意义。结果显示:(1)桤木属花粉季气团传输路径主要来自于采样点西南方向;(2)桤木属花粉潜在来源区域与其气团传输路径基本一致,主要是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包括尼泊尔中部和东部以及西藏南部等地区;(3)桤木属花粉数量、传输路径和来源区域的年际变化与大气环流有关,受高空西风影响的西南气团对桤木属花粉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以为认识珠穆朗玛峰北坡外来花粉的气候意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桤木属花粉 传输路径 来源区域 后向轨迹模拟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利用SPAMS研究天津市夏季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 被引量:13
18
作者 温杰 史旭荣 +3 位作者 田瑛泽 徐娇 史国良 冯银厂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492-3501,共10页
天津市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及环渤海经济带的重要城市,其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的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具有重大研究价值.本研究于2017年8月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采集了天津市津南区环境受体中细颗粒物的整月数据,旨在描述... 天津市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及环渤海经济带的重要城市,其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的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具有重大研究价值.本研究于2017年8月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采集了天津市津南区环境受体中细颗粒物的整月数据,旨在描述天津市夏季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的组分特征,定性判断主要污染源类.通过ART-2a聚类、合并后获得EC类颗粒,Fe-NO3颗粒,Na-K颗粒和金属类颗粒等12种颗粒类型,并对各类型颗粒在粒径分布和日变化上的特征进行了研究.EC颗粒随粒径增长数浓度占比降低,扬尘类颗粒和Fe-NO3颗粒相反;日变化结果显示光化学反应能够影响3类EC颗粒的日变化趋势,而Fe-NO3颗粒日间占比提升与白天工业生产活动排放有关.对观测时段内主要来向气团上颗粒物组成进行研究,监测点位夏季主要受西北和西南方向气团来向影响,当点位主要受西南方向上气团影响时,燃煤源的颗粒影响较大,而东南方向气团发生频率较高时,生物质燃烧源颗粒与海盐源颗粒贡献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MS 细颗粒物 后向轨迹模拟 聚类分析 夏季天津
原文传递
桂林市酸雨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郭雅思 于奭 +2 位作者 黎泳珊 孙平安 何若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97-2905,共9页
对桂林市2008~2011年共396个降水样品p H值统计表明,桂林市酸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酸雨污染程度较低,冬春两季最为严重;对其中44个降水样品做离子分析,通过计算中和因子(NF)分析2008年酸雨程度低主要是NH_4^+和Ca^(2+)等碱性离... 对桂林市2008~2011年共396个降水样品p H值统计表明,桂林市酸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酸雨污染程度较低,冬春两季最为严重;对其中44个降水样品做离子分析,通过计算中和因子(NF)分析2008年酸雨程度低主要是NH_4^+和Ca^(2+)等碱性离子中和所致,相对酸度FA达到0.006,表明有99.4%酸性离子被中和;通过富集因子(EF)分析降水中主要离子来源,CI^-和Na^+主要为海洋来源,Ca^(2+)主要为地壳来源,K^+、SO_4^(2-)、NO_3^-主要为人为来源;最后通过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分季节对2010年强酸雨水汽来源进行追踪,聚类,分析桂林市酸雨受区域输送的影响,确定致酸物质的3个主要源地:1东北向的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份的工业集中、人口密集地区,来源于这些地区的气团春季占到19%,夏季26%,秋季19%,冬季由于盛行东北风,占到36%;2东南方向的广东省尤其珠三角地区,来源于西太平洋的气流经过此地到达桂林,春季占到19%,秋季占到33%,冬季占到36%;3西南向的南宁、柳州等本省城市,春季所有的强酸雨水汽气团都汇合到桂林的西南侧,经南宁、柳州抵达桂林,夏季直接受西南季风的控制,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径直抵达桂林占到75%,秋季途经该地的西南向气流占到14%,冬季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 岩溶 酸雨 水化学特征 离子来源 后向轨迹模拟
原文传递
典型西南岩溶区工业城市降水酸化缓解原因探究——以柳州市为例
20
作者 朱海燕 辛存林 +2 位作者 刘齐 吴亮君 于奭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93-600,共8页
利用柳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013—2017年大气降水监测数据,分析近年来柳州岩溶区工业城市降水酸化缓解原因,并对离子来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统计柳州近5年的降水pH值发现研究区降水酸化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具有季节性差异,春冬季... 利用柳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013—2017年大气降水监测数据,分析近年来柳州岩溶区工业城市降水酸化缓解原因,并对离子来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统计柳州近5年的降水pH值发现研究区降水酸化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具有季节性差异,春冬季降水酸化相对夏秋季较重.②通过分析降水中主要离子组成及变化特征、计算中和因子(NF)和相对酸度(FA)发现,降水中主要离子浓度出现减少趋势,酸化类型逐渐向硫-硝酸混合型过渡,且99.97%的酸性离子被NH^+_4、Ca^(2+)等离子所中和,所以得出酸性物质的减少和碱性离子的中和作用可能是降水酸化改善的重要因素.③采用Hysplit模型对研究区降水酸化较严重的2016年(共60场)的降水水汽来源进行后向轨迹追踪及聚类分析,显示降水离子组成与浓度不仅与当地污染源有关,还与来自大陆内部西北和西南远距离物质输送有关.上述结果指示由于喀斯特化学风化作用、柳州市严格执行环保规定、大环境改善导致远程传输污染减弱等原因使得柳州市降水酸化情况得到极大改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柳州市酸雨类型逐渐向硫-硝酸混合型过渡,指示随着工业污染的控制得到减弱,日益增长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或许成为研究区下一步治理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州 PH 离子特征 降雨酸化 中和作用 离子来源 后向轨迹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