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探究后现代小说《V.》的叙事轨迹 |
孙万军
严启刚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2
|
从主题性颠覆到文类性颠覆──东方后现代小说概论之一 |
曾艳兵
陈秋红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2
|
|
3
|
从元语言理论考察后现代小说的“解释漩涡”——以托马斯·品钦长篇小说《万有引力之虹》为例 |
司炳月
马文美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4
|
品钦后现代小说对追寻叙事模式的创新 |
孙万军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5
|
历史的“拧巴”——后现代小说的必然 |
车晓勤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6
|
后现代小说中的戏仿——以巴塞尔姆为例 |
刘辉
王宁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08 |
1
|
|
7
|
文类、读者与后现代小说 |
胡全生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08 |
2
|
|
8
|
论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 |
张立群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9
|
论约瑟夫·海勒后现代小说的怪诞性 |
王祖友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08 |
3
|
|
10
|
以荒诞的手法反映人间善恶——从《佩德罗·帕拉莫》看后现代小说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 |
唐希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1
|
从品钦的《V.》看后现代小说“追寻”主题的独特性 |
赵洁琼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2
|
|
12
|
消解与“死亡”——后现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
沈永赋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13
|
在路上思索——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成就、局限与未来 |
张立群
|
《北方论丛》
|
2004 |
1
|
|
14
|
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策略 |
张立群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15
|
美国的后现代小说探讨——以雷蒙·费德曼的创作理论为例 |
陈永国
欧阳咏梅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6
|
多元与共生——论中国类后现代小说的叙事观念 |
张立群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7
|
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演变——兼议中国后现代小说的兴起 |
张立群
|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18
|
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艺术特征 |
张立群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6 |
0 |
|
19
|
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辨析 |
张春梅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0 |
|
20
|
试析唐·德里罗后现代小说中的危机意识 |
杨秀芳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