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6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分散剂/表面活性剂在煤颗粒表面吸附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吕冬梅 吴慧君 +4 位作者 陈健朋 聂云昊 边国琴 李静 龚树文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52-460,共9页
本研究从力场、几何优化、牛顿运动方程、周期性边界条件、系宗、控温控压方法、步长步数等方面简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目前,煤大分子的构建方法有三种:经典模型、自主构建模型和含氧官能团修饰的石墨烯层模型。分子动力学模... 本研究从力场、几何优化、牛顿运动方程、周期性边界条件、系宗、控温控压方法、步长步数等方面简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目前,煤大分子的构建方法有三种:经典模型、自主构建模型和含氧官能团修饰的石墨烯层模型。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吸附构型的图像信息可以直接观察分散剂/表面活性剂在煤颗粒表面的吸附情况及吸附历程,而密度分布曲线、均方根位移、吸附能等定量结果可以揭示分散剂/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实验方法相结合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揭示分散剂/表面活性剂在煤颗粒表面吸附模式,将为分散剂和浮选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分散剂 表面活性剂 煤颗粒 吸附机理
下载PDF
金属基吸附剂除氟技术及吸附机理研究进展
2
作者 崔小梅 肖方景 +4 位作者 赵远昭 魏延丽 谢民生 布多 张强英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2期80-87,共8页
氟化物是水污染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浓度氟化物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开发高效、低成本、高选择性的除氟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在沉淀、膜分离、离子交换、电絮凝和吸附等除氟技术中,吸附除氟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众多... 氟化物是水污染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浓度氟化物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开发高效、低成本、高选择性的除氟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在沉淀、膜分离、离子交换、电絮凝和吸附等除氟技术中,吸附除氟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众多吸附材料中,金属基吸附剂因独特的结构和形貌、优异的吸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水体除氟研究。综述了铝、铁、稀土基等典型金属吸附剂的开发和改性,阐述了金属基吸附剂制备工艺的强化方法,对比分析了各类金属基吸附剂性能的影响因素,总结了金属基吸附剂的吸附机理和再生技术,提出了金属基吸附剂在除氟领域存在困难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后续金属基吸附剂的开发改性、工艺强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基吸附 开发和改性 工艺强化 吸附机理
下载PDF
阳离子型絮凝剂片段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机理研究
3
作者 刘连平 刘崇峻 +6 位作者 李伟涛 张立峰 吴桂叶 卢通 马艳红 刘慧南 王涛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3期128-134,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3种不同结构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片段(EA、EMA、EAA)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机理。通过Mulliken布局分析、电子密度差以及吸附原子态密度对吸附体系的成键性质和相互作用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阳离子聚...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3种不同结构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片段(EA、EMA、EAA)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机理。通过Mulliken布局分析、电子密度差以及吸附原子态密度对吸附体系的成键性质和相互作用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片段在高岭石(001)Si一O端面吸附能均要大于其在高岭石(001)Al一O端面的吸附能,主要吸附在高岭石(001)Si—O端面,三种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片段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能大小顺序为EA>EAA>EMA,经过Mulliken电荷和态密度分析,三种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片段在高岭石(001)Si一O端面吸附主要为氢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片段 高岭石表面 氢键 吸附机理 DFT
下载PDF
微塑料与污染物吸附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4
作者 谭文达 谢宇轩 王阳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4年第2期153-155,162,共4页
塑料因具有廉价轻便耐用和耐腐蚀等特性,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通常被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及技术应用等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微塑料在环境中分布广泛,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降解能力弱、吸附能力强和稳定性强等性质,而其中部... 塑料因具有廉价轻便耐用和耐腐蚀等特性,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通常被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及技术应用等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微塑料在环境中分布广泛,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降解能力弱、吸附能力强和稳定性强等性质,而其中部分特性决定了它们会吸附环境中的有机和重金属类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体系,从而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总结了微塑料的分布、性质和危害,综述了微塑料与污染物的吸附机理和影响因素,并在最后提出了对微塑料降解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污染物 吸附机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煤层甲烷吸附相密度、吸附模型、吸附机理的再认识
5
作者 刘会虎 范正谱 +2 位作者 徐宏杰 刘峻麟 李娜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806-3817,共12页
煤中甲烷吸附相密度的确定是准确测量煤中甲烷吸附量、评价煤中煤层气资源潜力的关键,也是认清煤中甲烷吸附控制机理、模型表征的基础。针对两淮煤田碎裂煤样(R_(o,max)约0.7%)进行了不同温度的高压等温吸附解吸实验,结合压汞和低温液... 煤中甲烷吸附相密度的确定是准确测量煤中甲烷吸附量、评价煤中煤层气资源潜力的关键,也是认清煤中甲烷吸附控制机理、模型表征的基础。针对两淮煤田碎裂煤样(R_(o,max)约0.7%)进行了不同温度的高压等温吸附解吸实验,结合压汞和低温液氮对煤的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分析了煤中甲烷的高压吸附解吸特征,基于Gibbs过剩吸附量测量原理和截距法拟合分析了甲烷的吸附相密度、吸附相体积、理论吸附量与温度的关系,利用单分子层吸附理论的Langmuir模型、多分子层吸附理论的BET模型和微孔充填理论为基础的DA模型及其优化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基于截距法预测的甲烷吸附相密度和理论吸附量建立了基于不同吸附理论的混合模型,初步探讨了煤中甲烷的赋存及其控制机理。结果表明:甲烷过剩吸附量在吸附阶段和解吸阶段均会达到峰值拐点出现下降,过剩吸附量峰值对应的平衡压力与煤样的实验温度和煤样中孔隙结构有关;甲烷吸附相密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两者呈幂函数关系,甲烷吸附相密度受温度和煤中孔隙结构控制,温度越高,孔隙越不发育甲烷吸附相密度越低。Langmuir模型、BET模型、DA模型及其校正模型对煤中甲烷过剩吸附量拟合表明:未经校正的吸附理论模型仅适用于低压阶段(低于10 MPa)煤中甲烷过剩吸附量的拟合,针对全压力段煤中甲烷过剩吸附量,未经校正的吸附理论模型和经过校正的多分子层吸附理论模型均不适合,采用甲烷吸附相密度优化校正的Langmuir模型、DA模型拟合煤中甲烷过剩吸附量时存在一定的偏差,能用于煤中甲烷过剩吸附量的拟合。建立的基于单分子层吸附和微孔充填吸附理论的混合模型拟合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煤中甲烷赋存形式由单分子层吸附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微孔充填为主,赋存方式的转变与温度、煤中孔隙的发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等温吸附 吸附模型 CH_(4)吸附相密度 吸附机理
下载PDF
镁铝水滑石的焙烧筛选及磷吸附机理综合实验设计
6
作者 吕晴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4期4-6,36,共4页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设计了镁铝水滑石的焙烧筛选、结构表征及磷吸附机理研究的综合实验。该实验考察了不同温度制备的焙烧镁铝水滑石(LDO)的除磷性能,筛选出500℃焙烧制备的镁铝水滑石(LDO-500)作为后续磷吸附研究,并对吸附磷前后的L...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设计了镁铝水滑石的焙烧筛选、结构表征及磷吸附机理研究的综合实验。该实验考察了不同温度制备的焙烧镁铝水滑石(LDO)的除磷性能,筛选出500℃焙烧制备的镁铝水滑石(LDO-500)作为后续磷吸附研究,并对吸附磷前后的LDO-500进行了FTIR、XRD和SEM结构表征,探索了其吸附机理。不仅能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多种分析仪器的操作技能,还可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增强其科研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焙烧镁铝水滑石 筛选 结构表征 吸附机理 综合实验
下载PDF
天然沸石对高浓度NH_(4)^(+)吸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磐 刘永军 +1 位作者 刘兴社 杨璐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8-75,共8页
为快速降低高NH_(4)+水源中的NH_(4)+浓度,便于后续生化工艺处理,本研究选用天然沸石作为吸附剂,并考察了影响天然沸石对高浓度NH_(4)+吸附性能的因素;通过研究天然沸石对高浓度NH_(4)+的吸附动力学、等温线和热力学特性,并结合分子动... 为快速降低高NH_(4)+水源中的NH_(4)+浓度,便于后续生化工艺处理,本研究选用天然沸石作为吸附剂,并考察了影响天然沸石对高浓度NH_(4)+吸附性能的因素;通过研究天然沸石对高浓度NH_(4)+的吸附动力学、等温线和热力学特性,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了天然沸石对高浓度NH_(4)+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天然沸石投加量为50 g/L、NH_(4)^(+)-N初始质量浓度为4000 mg/L、温度为35℃、吸附时间为3 h时,天然沸石对NH_(4)^(+)-N的吸附量可达26.94 mg/g。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分析表明,天然沸石对高浓度NH_(4)+的吸附过程更适合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描述。理论计算和红外光谱表征佐证了氢键和化学吸附作用的存在。天然沸石吸附高浓度NH_(4)+受多重作用共同影响,主要由离子交换过程、静电引力和化学吸附作用协同促进,同时氢键也对天然沸石的高效吸附起辅助作用。本研究对丰富沸石吸附水体中NH_(4)+的吸附机理内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机理 NH_(4)+ 天然沸石 离子交换 化学吸附
下载PDF
改性石墨烯基传感器对SF_(6)分解组分H_(2)S的吸附机理及检测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高新 李志慧 +2 位作者 刘宇鹏 陈伟根 周渠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3606-3618,共13页
作为SF_(6)的重要分解组分,H_(2)S能够有效反映SF_(6)气体绝缘电气设备内部绝缘故障类型及程度。该文以H_(2)S为目标检测气体,探究了改性石墨烯基传感器对H_(2)S的吸附机理及检测特性。基于第一性原理建立了环氧基化石墨烯(G-O)、钯掺... 作为SF_(6)的重要分解组分,H_(2)S能够有效反映SF_(6)气体绝缘电气设备内部绝缘故障类型及程度。该文以H_(2)S为目标检测气体,探究了改性石墨烯基传感器对H_(2)S的吸附机理及检测特性。基于第一性原理建立了环氧基化石墨烯(G-O)、钯掺杂石墨烯(Pd-G)和环氧基与钯共掺杂石墨烯(Pd-G-O)改性模型和H_(2)S吸附模型,从吸附能、态密度、轨道、脱吸附时间等多方面计算分析了G-O、Pd-G、Pd-G-O的改性机理与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d-G-O对H_(2)S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吸附能达到-1.015 eV,为较强的化学吸附,且对应着强烈的电荷转移值0.281 e;制备了G-O、Pd-G、Pd-G-O传感材料及器件,基于微量气敏测试平台测试了改性石墨烯基传感器检测H_(2)S的温度、体积分数、响应恢复及稳定特性,其中Pd-G-O传感器对H_(2)S表现出低工作温度(175℃)及快速响应优势。该文的仿真计算与气敏测试分析为研制检测SF_(6)分解组分的低功耗、高灵敏度及快速响应传感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石墨烯 SF_(6)分解组分 H_(2)S检测 吸附机理 检测特性
下载PDF
酰基硫氨酯对黄铜矿和黄铁矿的吸附机理
9
作者 黄小平 杨惠芳 +4 位作者 曹小玉 金凯 曾坚贤 张锐 周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04-2014,共11页
本文制备了一种具有多活性基团的表面活性剂O-乙基-N-苯甲酰基硫代氨基甲酸酯(EBZTC),并将其用作黄铜矿和黄铁矿分离的浮选捕收剂。浮选实验表明,与传统捕收剂乙硫氨酯(IPETC)相比,EBZTC表现出对黄铜矿和黄铁矿更好的选择性。密度泛函... 本文制备了一种具有多活性基团的表面活性剂O-乙基-N-苯甲酰基硫代氨基甲酸酯(EBZTC),并将其用作黄铜矿和黄铁矿分离的浮选捕收剂。浮选实验表明,与传统捕收剂乙硫氨酯(IPETC)相比,EBZTC表现出对黄铜矿和黄铁矿更好的选择性。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在硫氨酯分子中引入酰基可以提高其对黄铜矿的螯合能力和浮选选择性。紫外光谱、Zeta电位和XPS分析结果显示,EBZTC分子通过C=O和C=S基团与黄铜矿发生化学反应而吸附在其表面,并在其表面形成C—O—Cu和C—S—Cu键,而EBZTC在黄铁矿表面没有明显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矿 黄铁矿 酰基硫氨酯 浮选分离 吸附机理
下载PDF
硫化亚铁对As(Ⅲ)的吸附机理及其对As污染土壤的修复
10
作者 付君浩 邓朝政 +2 位作者 曾礼强 张志峰 韩海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98-3012,共15页
本文研究了低成本、高活性的磁性硫化亚铁(FeS)对水体中As(Ⅲ)的吸附机理,并将其应用于As污染土壤进行磁分离修复试验。首先开展硫化亚铁在模拟液中对As(Ⅲ)的吸附试验,结合硫化亚铁吸附As(Ⅲ)前后的SEM-EDS、XRD谱、XPS分析以及Raman... 本文研究了低成本、高活性的磁性硫化亚铁(FeS)对水体中As(Ⅲ)的吸附机理,并将其应用于As污染土壤进行磁分离修复试验。首先开展硫化亚铁在模拟液中对As(Ⅲ)的吸附试验,结合硫化亚铁吸附As(Ⅲ)前后的SEM-EDS、XRD谱、XPS分析以及Raman光谱分析,研究硫化亚铁对As(Ⅲ)的去除机理,随后在实验室和半工业规模上将其应用于As污染土壤的修复。结果表明:在模拟液的pH值为3~9时,硫化亚铁对As(Ⅲ)的拟合最大饱和吸附量可达100 mg/g;硫化亚铁对As(Ⅲ)的去除机理包括H_(3)AsO_(3)/H_(2)AsO_(3)^(-)与FeS的反应、无定形态FeOOH对As的化学吸附,以及FeS_(2)中S与As的取代。在液固比为3、硫化亚铁添加量为2%、土壤pH值为3~6的条件下,修复后土壤中As的去除率最高可达41.3%。磁性硫化亚铁有效吸附As后,通过磁分离可实现对土壤中As的有效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亚铁 AS 吸附机理 土壤修复
下载PDF
二丁基(2-(羟基氨基)-2-氧乙基)膦酸酯的制备及在锡石浮选中的吸附机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静晶 吴经芝 +4 位作者 刘思思 涂佳 刘汝宽 李昌珠 赵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569-1580,共12页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表面活性剂二丁基(2-(羟基氨基)-2-氧乙基)膦酸酯(DBPHA)作为锡石浮选捕收剂。单矿物浮选实验结果表明,在pH~9.00、捕收剂初始浓度8×10^(-5)mol/L的条件下,以DBPHA为捕收剂的锡石浮选回收率可达90%左右,而以...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表面活性剂二丁基(2-(羟基氨基)-2-氧乙基)膦酸酯(DBPHA)作为锡石浮选捕收剂。单矿物浮选实验结果表明,在pH~9.00、捕收剂初始浓度8×10^(-5)mol/L的条件下,以DBPHA为捕收剂的锡石浮选回收率可达90%左右,而以苯甲羟肟酸(BHA)为捕收剂的浮选回收率仅为22%。通过zeta电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量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DBPHA在锡石表面的吸附机理。DBPHA处理过的锡石颗粒zeta电位变化表明DBPHA化学吸附到锡石表面,而添加BHA几乎没有改变锡石的zeta电位。密度泛函理论预测DBPHA具有两个反应中心活性位点,即异羟肟酸基和磷酰基,而BHA只有一个异羟肟酸基活性位点。FTIR和高分辨XPS表明,DBPHA在锡石上的化学吸附产生了DBPHA-Sn表面物质,其中异羟肟酸基(—C(=O)—NHOH)和磷酰基(P=O)基团与表面Sn原子键合,使得DBPHA的疏水基团朝向溶液中,粘附气泡。因此,实现了锡石的有效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丁基(2-(羟基氨基)-2-氧乙基)膦酸酯 羟肟酸 锡石 浮选 吸附机理
下载PDF
赤泥基吸附剂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吸附机理研究
12
作者 池姝妍 王博涵 +1 位作者 黄丹丹 赵冰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3年第1期86-91,共6页
利用赤泥基吸附剂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开展吸附特性研究,以酸性废水中Cu^(2+)、Zn^(2+)为研究对象,借助吸附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FTIR、XRD等手段探究了赤泥基吸附剂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赤泥基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Cu^(2+)、Zn^(2+)... 利用赤泥基吸附剂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开展吸附特性研究,以酸性废水中Cu^(2+)、Zn^(2+)为研究对象,借助吸附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FTIR、XRD等手段探究了赤泥基吸附剂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赤泥基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Cu^(2+)、Zn^(2+)的吸附过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Langmuir吸附等温线拟合得出吸附剂对Cu^(2+)、Zn^(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3.12 mg/g、129.88 mg/g,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赤泥基吸附剂中Si-O-Si键与Cu^(2+)、Zn^(2+)发生相互作用,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该研究为铝工业固废赤泥的回收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吸附 废水 重金属离子 吸附动力学 吸附机理
下载PDF
松香基吸附树脂纯化三七总皂苷及吸附机理
13
作者 黄金福 姜利娟 +5 位作者 李文 谢文博 胡迎丽 白丽娟 罗国友 雷福厚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01-212,共12页
该研究以氢化松香(β-丙烯酰氧乙基)酯、甲基丙烯酸为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合成了新型松香基吸附树脂(Rosin-Based Adsorption Resin,RBAR),采用FT-IR、TGA、粒径分析、SEM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对RBAR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RBAR对三... 该研究以氢化松香(β-丙烯酰氧乙基)酯、甲基丙烯酸为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合成了新型松香基吸附树脂(Rosin-Based Adsorption Resin,RBAR),采用FT-IR、TGA、粒径分析、SEM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对RBAR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RBAR对三七总皂苷(Panna notoginseng Saponins,PNS)的吸附。结果表明RBAR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均一的颗粒粒径、规整的球形、较高的比表面积(563.37 m^(2)/g)和丰富的微/介孔结构。在PNS初始质量浓度6 mg/mL,温度328 K,固液比0.046 g/mL,吸附时间180 min下,平衡吸附量127.97 mg/g,树脂用φ=70%乙醇再生,重复使用10次后吸附率为97%以上。最佳条件下用RBAR对PNS初提物纯化,三七总皂苷质量分数从46%提升到80%,与商业树脂D101相比有更好的解吸和纯化效果。通过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热力学模型拟合和孔结构分析探讨了吸附机理。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动力学,主要由液膜扩散控制传质过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机理为非均质多层物理吸附,主要由疏水作用、氢键作用和孔隙填充效应共同提供吸附驱动力。为三七总皂苷纯化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纯化 三七总皂苷 松香基吸附树脂 吸附机理
下载PDF
钡改性ZSM-5分子筛的VOCs脱除性能及其吸附机理
14
作者 陈伟 王鹏飞 《上海化工》 CAS 2023年第6期9-17,共9页
采用Ba^(2+)对ZSM-5分子筛进行改性,考察Ba^(2+)改性对ZSM-5分子筛吸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原位红外光谱法研究甲苯、正丁醇和乙酸乙酯在Ba^(2+)改性ZSM-5分子筛上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Ba^(2+)改性ZSM-5分子筛的... 采用Ba^(2+)对ZSM-5分子筛进行改性,考察Ba^(2+)改性对ZSM-5分子筛吸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原位红外光谱法研究甲苯、正丁醇和乙酸乙酯在Ba^(2+)改性ZSM-5分子筛上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Ba^(2+)改性ZSM-5分子筛的晶体结构与形貌完整,其总孔容和堆积介孔孔容增加,微孔孔容下降。相比ZSM-5分子筛,Ba^(2+)改性ZSM-5分子筛对甲苯、正丁醇和乙酸乙酯的动态吸附穿透时间更长、吸附容量更大。针对混合VOCs的脱除,Ba^(2+)改性ZSM-5分子筛经9次再生后,其吸附容量衰减低于4%,可替代在用的ZSM-5分子筛。原位红外谱图表明,Ba^(2+)改性ZSM-5分子筛通过表面Si—OH键与甲苯苯环上的碳相互作用形成氢键来脱除甲苯,通过分子筛骨架中的Ba^(2+)与正丁醇和乙酸乙酯中氧原子的孤电子对相互作用来脱除正丁醇和乙酸乙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SM-5分子筛 Ba^(2+)改性 VOCs脱除 原位红外 吸附机理
下载PDF
近海沉积物组份对有机物的吸附与吸附机理探讨 被引量:19
15
作者 全燮 薛大明 +2 位作者 赵雅芝 杨风林 刘素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1-86,共6页
以大连近海沉积物主要组份碳酸钙、金属氧化物、腐殖酸和粘土矿物为沉积物模拟样品,测定该4种组份对硝基苯等4种毒性有机的吸附等温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组份吸附剂吸附等温模式。通过吸附热的测定,探付了4种沉积物组份吸附毒性... 以大连近海沉积物主要组份碳酸钙、金属氧化物、腐殖酸和粘土矿物为沉积物模拟样品,测定该4种组份对硝基苯等4种毒性有机的吸附等温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组份吸附剂吸附等温模式。通过吸附热的测定,探付了4种沉积物组份吸附毒性有机物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吸附机理 环境化学 海洋 有机物
下载PDF
改性羧甲基纤维素对铀吸附机理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周书葵 曾光明 +2 位作者 刘迎九 杨金辉 蒋海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66-1471,共6页
对羧甲基纤维素(CMC)进行改性,并将其用于吸附废水中的铀.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70℃-80℃、单体质量浓度为30%-35%、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酸(质量比)为10:2.5、反应时间为3.5-4h条件下,CMC改性效果最好;在改性CMC质量浓度... 对羧甲基纤维素(CMC)进行改性,并将其用于吸附废水中的铀.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70℃-80℃、单体质量浓度为30%-35%、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酸(质量比)为10:2.5、反应时间为3.5-4h条件下,CMC改性效果最好;在改性CMC质量浓度为O.10g/L,温度为25℃,pH值为5.0,反应时间60min的条件下,对废水中铀去除率达到了97.1%;改性CMC对溶液中U(VI)的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方程,其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准一级方程(R^2=0.9618),表明改性CMC的吸附主要是表面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改性CMC对铀的吸附吉布斯自由能(△G^0)〈0,而焓变(△H^0)〉0,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以物理吸附为主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CMC 吸附机理
下载PDF
生物吸附剂ZL5-2对Cr(Ⅵ)的吸附机理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李强 陈明 +2 位作者 崔富昌 程剑锋 张玉臻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3-346,共4页
研究了Agrobacterium sp.产生的生物吸附剂ZL5.2对Or(Ⅵ)的吸附作用,并对吸附Or(Ⅵ)前后及解吸附后的ZL52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ZL5.2对Or(Ⅵ)吸附的最佳pH为0.5~1.5,随着pH增大,吸附作用减弱,ZL5-2吸附Cr(... 研究了Agrobacterium sp.产生的生物吸附剂ZL5.2对Or(Ⅵ)的吸附作用,并对吸附Or(Ⅵ)前后及解吸附后的ZL52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ZL5.2对Or(Ⅵ)吸附的最佳pH为0.5~1.5,随着pH增大,吸附作用减弱,ZL5-2吸附Cr(Ⅵ)可在短时间内完成。10min时即有65.4%的Or(Ⅵ)被吸附,60min时吸附率达到90%以上,80min后所有的Or(Ⅵ)都被吸附.该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被吸附的Or(Ⅵ)可以被解吸附,解吸率为13.6%~67.9%.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推测该吸附过程属于物理吸附,存在可逆吸附和不可逆吸附,以可逆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吸附 铬离子 红外光谱分析 吸附机理
下载PDF
黄浦江底泥对多环芳烃吸附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王郁 李咏梅 +1 位作者 林逢凯 胥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5-22,共8页
本文主要介绍黄浦江底泥对以蒽为代表性物质的多环芳烃的吸附研究.着重探讨其吸附机理,在实验条件下,黄浦江底泥对蒽的吸附属多分子层吸附,可用de Boer-Zwikker公式所表示的极化模型较好地描述,这表明原描述非极性气相分子在极性吸附剂... 本文主要介绍黄浦江底泥对以蒽为代表性物质的多环芳烃的吸附研究.着重探讨其吸附机理,在实验条件下,黄浦江底泥对蒽的吸附属多分子层吸附,可用de Boer-Zwikker公式所表示的极化模型较好地描述,这表明原描述非极性气相分子在极性吸附剂上吸附的多分子层极化模型可应用于稀溶液中溶剂化蒽分子在极性吸附剂上的吸附过程.本研究认为吸附等温线上出现阶梯状形式是由于蒽-甲醇分子的溶剂化作用及底泥颗粒的表面不均匀性所致;未参与溶剂化作用的甲醇分子与溶剂化蒽分子间存在竞争吸附,这一结果预示了其它有机物对多环芳烃在底泥上的竟争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吸附机理 溶剂化作用 多环芳烃
下载PDF
Cu(Ⅱ)离子在Micrococcus luteus细菌上的吸附机理 被引量:32
19
作者 刘瑞霞 潘建华 +1 位作者 汤鸿霄 劳伟雄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0-55,共6页
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扫描电子显微镜 X射线能量散射光谱和离子交换实验探讨了Cu(Ⅱ )离子与Micrococcusluteus细菌可能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Cu(Ⅱ )离子与细菌中常见离子如K+ ,Na+ ,Mg2 + 和Ca2 + 之间存在着离子交换作用 ,但并不是... 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扫描电子显微镜 X射线能量散射光谱和离子交换实验探讨了Cu(Ⅱ )离子与Micrococcusluteus细菌可能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Cu(Ⅱ )离子与细菌中常见离子如K+ ,Na+ ,Mg2 + 和Ca2 + 之间存在着离子交换作用 ,但并不是唯一的 ,同时还存在着Cu(Ⅱ )离子与带负电荷细菌表面的静电吸引作用 ,当溶液pH值较高时 ,Cu(Ⅱ )离子又可能形成氢氧化物微沉淀沉积在细胞表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Ⅱ) MICROCOCCUS luteus细菌 吸附机理 生物吸附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巯基改性蒙脱石对Cd(Ⅱ)的吸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朱霞萍 刘慧 +2 位作者 谭俊 刘文华 冯超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3-620,共8页
蒙脱石对镉有良好的吸附性,但吸附力较弱,巯基改性蒙脱石可增强对镉的吸附,而关于蒙脱石的巯基改性及改性后对镉的吸附机理研究少见报道。本文以(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作为改性剂,采用简单的溶液法对蒙脱石原土(简称MMT)进行巯基改性,... 蒙脱石对镉有良好的吸附性,但吸附力较弱,巯基改性蒙脱石可增强对镉的吸附,而关于蒙脱石的巯基改性及改性后对镉的吸附机理研究少见报道。本文以(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作为改性剂,采用简单的溶液法对蒙脱石原土(简称MMT)进行巯基改性,并探讨了改性蒙脱石(简称MMT-SH)对镉的吸附机理。红外和X射线衍射表征显示MMT被成功接上巯基。吸附条件实验表明,MMT-SH对Cd(Ⅱ)的吸附效果显著优于原土,对Cd(Ⅱ)的饱和吸附容量是原土的39倍;吸附容量受pH值影响大,受离子强度的影响较大;MMT-SH对Cd(Ⅱ)的吸附作用除了静电吸附、离子交换吸附、羟基配位吸附,还主要存在巯基配位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实验表明,MMT-SH吸附Cd(Ⅱ)的反应符合Langmiur等温模型和Lagergren二级动力学方程,是易于发生的化学反应;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H、ΔG、ΔS)表明此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 巯基改性 吸附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