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2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的吸附等温线及其热力学性质研究
1
作者 陈卓 陈家鼎 +5 位作者 毛岚 白涛 李生栋 王涛 宋朝鹏 张豹林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151,共9页
为探究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在吸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水分吸附特性,测定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在环境温度20、25、30、35、40℃以及环境相对湿度50%、60%、70%、80%、90%下的吸湿情况,绘制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的吸附等温线,采用5种常用的农产... 为探究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在吸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水分吸附特性,测定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在环境温度20、25、30、35、40℃以及环境相对湿度50%、60%、70%、80%、90%下的吸湿情况,绘制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的吸附等温线,采用5种常用的农产品吸附等温线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的吸附等温线属于Ⅲ型等温线,在环境相对湿度相同的条件下,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的平衡含水率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MHAE模型是描述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吸附等温线的最佳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9877~0.99905,平均相对百分率误差(MRE)为1.45515%~2.94968%。热力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在平衡含水率发生变化时,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的净等量吸附热(Qst)与微分吸附熵(ΔS)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均随平衡含水率的升高而下降,且两者与温度之间都没有明显关系。在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的水分吸附过程中,熵-焓补偿理论也同样存在并适用,并且水分吸附过程是自发的由焓所驱动的反应。综上,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在水分吸附过程中的热力学性质较为相似,MHAE模型适合用来描述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在温度20~40℃的吸附等温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烤烟叶 含水率 吸附等温线 数学模型 热力学性质
下载PDF
快速热解褐煤焦的低温氮吸附等温线形态分析 被引量:62
2
作者 刘辉 吴少华 +4 位作者 姜秀民 王国忠 曹庆喜 邱朋华 秦裕琨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7-510,共4页
利用热力工况与实际煤粉锅炉相似的管式沉降炉,在快速热解条件下制备了不同粒度及不同热解时间的元宝山褐煤煤焦试样,采用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ASAP2020自动吸附仪测定各煤焦试样的低温氮吸附等温线,对吸附等温线形态的分析表明,不同... 利用热力工况与实际煤粉锅炉相似的管式沉降炉,在快速热解条件下制备了不同粒度及不同热解时间的元宝山褐煤煤焦试样,采用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ASAP2020自动吸附仪测定各煤焦试样的低温氮吸附等温线,对吸附等温线形态的分析表明,不同粒度及不同热解时间的煤焦,其吸附等温线都是典型的Ⅱ型吸附等温线,说明其具有较连续的完整的孔系统,孔径范围是从小至分子级孔(孔径约0.86nm),大至无上限孔(相对而言).由吸附回线分析,各煤焦试样的孔隙可能是由大量一端封闭的盲孔(一端封闭的圆形孔、一端封闭的平行板状孔、一端封闭的楔形孔或一端封闭的锥形孔)以及部分的裂缝形孔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热解 褐煤焦 吸附等温线 吸附回线 孔隙结构
下载PDF
气体吸附等温线法表征页岩孔隙结构的模型适用性初探 被引量:44
3
作者 杨侃 陆现彩 +2 位作者 徐金覃 尹宏伟 胡文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7-821,共5页
针对常见的基于探针气体吸附等温线的孔隙表征方法,通过选择3件标准样品(介孔和微孔材料以及纳米碳管),对比分析了BJH法、HK法和QSDFT法的结果。研究发现BJH法和HK法分别仅适用于介孔和微孔的表征,而QSDFT法对介孔和微孔的表征都适用。... 针对常见的基于探针气体吸附等温线的孔隙表征方法,通过选择3件标准样品(介孔和微孔材料以及纳米碳管),对比分析了BJH法、HK法和QSDFT法的结果。研究发现BJH法和HK法分别仅适用于介孔和微孔的表征,而QSDFT法对介孔和微孔的表征都适用。鉴于页岩孔隙具有孔径分布广、孔隙结构复杂的特点,因此建议在分析页岩孔隙结构时宜采用QSDFT方法。同时,还分析了2件采自四川筇竹寺组的页岩样品,分析结果表明:该页岩富含微孔。按照BJH法得到的孔径分布进行的估算,所得甲烷吸附容量显著低于QSDFT方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吸附等温线 页岩 孔径分布 BJH法 HK法 QSDFT法
下载PDF
页岩甲烷吸附等温线拟合模型对比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杨峰 宁正福 +2 位作者 孔德涛 彭攀 赵华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6-89,共4页
对四川南部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样品进行了甲烷等温吸附试验,测定了35、65℃下页岩甲烷吸附等温线,采用Langmuir、Freundlich、Langmuir-Freundlich、D-R、Toth方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检验了各模型的拟合精度。结果表明:这些模... 对四川南部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样品进行了甲烷等温吸附试验,测定了35、65℃下页岩甲烷吸附等温线,采用Langmuir、Freundlich、Langmuir-Freundlich、D-R、Toth方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检验了各模型的拟合精度。结果表明:这些模型都能较好地拟合页岩甲烷吸附平衡数据,模型的参数越多拟合精度越高,三参数的Toth方程和Langmuir-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结果比两参数的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D-R方程拟合结果要好;页岩组成非常复杂,表面吸附位的能量分布不均匀,这影响吸附模型在低压下的拟合效果,采用Toth方程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甲烷在页岩不均匀表面上的等温吸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甲烷吸附 吸附等温线 吸附模型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多种气体在储层岩心中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被引量:14
5
作者 欧成华 李士伦 +2 位作者 易敏 郭平 孙良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2-76,共5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XF 1型高温高压气体吸脱附测试仪 ,结合一台色谱分析仪 (HP6 890 ) ,一套抽真空系统 ,分别测定了N2 、CH4、C2 H6、C3 H8、nC4及其混合气体在三个岩心中的吸脱附等温线共计 4 2条 (单组分 30条 ,累计测试点 5 16个 ;混合... 利用自行研制的XF 1型高温高压气体吸脱附测试仪 ,结合一台色谱分析仪 (HP6 890 ) ,一套抽真空系统 ,分别测定了N2 、CH4、C2 H6、C3 H8、nC4及其混合气体在三个岩心中的吸脱附等温线共计 4 2条 (单组分 30条 ,累计测试点 5 16个 ;混合气 12条 ,累计测试点 2 0 3个 ) ,以及吸附平衡后混合气的自由气相组成、吸附相组成和各组分的吸附等温线各 4 8条 (累计测试点 4 31个 )。测试的温度为 5 0 5℃。实验结果表明 :①储层岩心介质对烃类气体的吸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不容忽视 ;②仅就测试所得的数据来看 ,如果忽略其它因素 ,可以初步估计 ,不考虑吸附的砂岩储层气藏的计算储量将比考虑吸附少 5 %以上 ;③岩心—气体吸附体系的吸附能力除受压力影响外 ,更受到储层介质、岩石成分、结构和物性性质的影响 ,除此之外 ,还受到多组分气体中重烃组分数目、摩尔含量等的影响 ;④多组分气体组分相对吸附量能有效地表征多组分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竞争吸附能力大小 ,依据这个指标可将五元多组分气体体系中各组分气体按其竞争吸附能力由强到弱排序为nC4>C3 H8>C2 H6>CH4>N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岩心 烃类气体 吸附等温线 测试 凝析气藏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三元混合气体在储层岩心中的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被引量:9
6
作者 欧成华 李士伦 +2 位作者 易敏 郭平 孙良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2-74,共3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XF - 1型高温高压气体吸脱附测试仪 ,结合一台色谱分析仪 (HP6 890 )、一套抽真空系统 ,测定了三元混合气体 (N2 -CH4 -C2 H6)在三个岩心中的总吸附等温线共计 6条 (累计测试点 111个 ) ,吸附平衡后自由气相组成、吸附相... 利用自行研制的XF - 1型高温高压气体吸脱附测试仪 ,结合一台色谱分析仪 (HP6 890 )、一套抽真空系统 ,测定了三元混合气体 (N2 -CH4 -C2 H6)在三个岩心中的总吸附等温线共计 6条 (累计测试点 111个 ) ,吸附平衡后自由气相组成、吸附相组成和多组分气体组分吸附量随压力的变化曲线各 18条 (累计测试点 16 8个 )。测试的温度为 5 0 .5℃。实验的结果表明 :①储层岩心介质对烃类混合气体的吸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不容忽视 ;②岩心多组分气体吸附体系的吸附能力除受温度、压力影响外 ,更受到储层介质、岩石成分、结构和物性性质的影响 ;③烃类多组分气体吸附前后的组分发生了显著变化 ,高碳数的烃类组分比低碳数的烃类组分更易被岩心介质吸附 ;④多组分气体组分相对吸附量能有效地表征多组分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竞争吸附能力大小 ,依据这个指标可将三元多组分气体体系中各组分气体按其竞争吸附能力由强到弱排序为C2 H6>CH4 >N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岩心 气体吸附 测试 吸附等温线 三元混合气体 凝析气藏
下载PDF
菲和萘在黄土上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 被引量:19
7
作者 展惠英 袁建梅 +1 位作者 蒋煜峰 陈慧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9-52,共4页
研究了菲和萘在黄土上的吸附行为 ,比较分析了 Linea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 L angmuir方程描述吸附等温线的准确性。结果表明 ,菲和萘在黄土上的吸附等温线呈非线性 ,Freundlich方程最符合其吸附行为。菲和萘在天然黄土上的吸附量随... 研究了菲和萘在黄土上的吸附行为 ,比较分析了 Linea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 L angmuir方程描述吸附等温线的准确性。结果表明 ,菲和萘在黄土上的吸附等温线呈非线性 ,Freundlich方程最符合其吸附行为。菲和萘在天然黄土上的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其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 ,吸附热分别为 0 .0 1774k J·mol- 1和 -0 .0 612 5 k J· mol- 1 ;吸附的标准自由能改变量分别为 -9.93 9k J· mol- 1和 -7.3 3 3 k J· mol- 1。标准自由能的变小是菲和萘在黄土上吸附的推动力。经过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后的黄土对菲和萘的吸附能力 ,随加入的表面活性剂占原土阳离子交换容量 ( CEC)的百分数增大明显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化学 黄土 吸附等温线 吸附热力学
下载PDF
玉米淀粉水分吸附等温线的研究及模型建立 被引量:24
8
作者 彭桂兰 陈晓光 +1 位作者 吴文福 姜秀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6-179,共4页
为了更好地指导玉米淀粉及其含物制品的干燥、储藏和包装,需要确定温度对玉米淀粉水分吸附特性的影响,及建立一个包含温度和水活度在内的新吸附等温线模型。根据吸附原理,利用静态调整环境湿度法,测定了玉米淀粉在30℃、45℃和60℃3个... 为了更好地指导玉米淀粉及其含物制品的干燥、储藏和包装,需要确定温度对玉米淀粉水分吸附特性的影响,及建立一个包含温度和水活度在内的新吸附等温线模型。根据吸附原理,利用静态调整环境湿度法,测定了玉米淀粉在30℃、45℃和60℃3个温度不同水活度下的吸湿和解吸等温线。结果显示玉米淀粉的等温线属于Ⅱ型等温线,在一定的水活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能力下降。随着水活度的增加平衡含水率增加,在整个水活度范围内吸附等温线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滞后作用。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一个新的吸附等温数学模型,分析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不仅包含水活度和温度2个参数而且拟合程度优于其它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吸附等温线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基于探针气体吸附等温线的矿物材料表征技术:Ⅱ.多孔材料的孔隙结构 被引量:17
9
作者 杨侃 陆现彩 +1 位作者 刘显东 侯庆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62-368,共7页
含纳米孔的天然矿物岩石材料的吸附和催化性能对于表生地球化学过程、材料加工、应用及煤炭开发利用等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比分析了各种纳米孔表征技术,重点介绍了基于吸附等温线的纳米孔研究方法。对三个典型样品等温线数据的... 含纳米孔的天然矿物岩石材料的吸附和催化性能对于表生地球化学过程、材料加工、应用及煤炭开发利用等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比分析了各种纳米孔表征技术,重点介绍了基于吸附等温线的纳米孔研究方法。对三个典型样品等温线数据的模型计算表明,应根据材料中孔的形态(平行板状孔、球形孔和圆柱形孔)选择模型,不同类型孔所对应的计算方法和参数有很大差别。表征材料表面能量均匀的样品可首先考虑采用DFT法;HK法一般只作为定性研究方法,BJH方法受样品本身性质参数的影响较小,且计算简单,可广泛应用于介孔材料的孔径分布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矿物材料 表征 探针气体吸附等温线
下载PDF
大米淀粉解吸等温线与吸附等温线的拟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成梅 周国辉 +5 位作者 万婕 罗舜菁 艾亦旻 左艳娜 王玲华 罗达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8-201,共4页
根据吸附原理,在环境温度25℃下,水分活度0.11~0.90范围内,采用重量法对大米淀粉的吸N/解吸等温线进行测定。用7个非线性回归方程对吸附及解吸等温线进行描述,以决定系数(R2)、残差平方和(RSS)、平均相对误差(MRD)和均方... 根据吸附原理,在环境温度25℃下,水分活度0.11~0.90范围内,采用重量法对大米淀粉的吸N/解吸等温线进行测定。用7个非线性回归方程对吸附及解吸等温线进行描述,以决定系数(R2)、残差平方和(RSS)、平均相对误差(MRD)和均方根误差(RMSE)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拟合模型及其参数。结果表明,根据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分类,大米淀粉的吸附和解吸等温线都属于第Ⅱ种类型,在实验水分活度范围内等温线存在一个明显的滞后现象,该滞后现象属于H3型。Henderson模型、Oswin模型、GAB模型均适合描述大米淀粉的吸湿等温线,其中GAB模型为最佳模型。GAB拟合解吸等温线的参数X0、C、K分别为0.0800、36.43、0.7646,拟合吸附等温线的参数分别为0.0743、26.87、0.78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淀粉 吸附等温线 解吸等温线 拟合模型
原文传递
甲烷超临界高压吸附等温线研究 被引量:35
11
作者 胡涛 马正飞 姚虎卿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6-40,共5页
从实验测试吸附等温线数据的原理出发 ,提出了静态容积法测试吸附等温线数据产生的相对吸附量与绝对吸附量的概念并推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指明了高压下等温线出现最大点是由于气相密度与吸附相密度之比值变大造成静态容积法测试的相... 从实验测试吸附等温线数据的原理出发 ,提出了静态容积法测试吸附等温线数据产生的相对吸附量与绝对吸附量的概念并推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指明了高压下等温线出现最大点是由于气相密度与吸附相密度之比值变大造成静态容积法测试的相对吸附量与绝对吸附量明显不相等引起的。根据这个结论 ,首次提出以吸附相密度为参数 ,通过R -K方程计算气相密度 ,用Langmuir-Freundlich(L -F)方程表示绝对吸附量的超临界高压吸附等温线模型。将模型应用于静态容积法测试的具有最大吸附量的甲烷在活性炭上超临界高压吸附等温线数据回归 ,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拟合相关系数R均在 0 99996以上。模型回归所得的参数能准确反映L -F方程的特性 ,同时给出的超临界甲烷吸附相密度同文献报道值一致。本文提出的超临界高压吸附等温线模型没有使用假设的超临界吸附极限压力来代替超临界气体本身不具有的饱和蒸汽压 ,方程形式简单 ,参数意义明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等温线 甲烷 超临界吸附 静态容积法 L-F方程 天然气 储存
下载PDF
涂铝砂除锌吸附等温线研究及理论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高乃云 徐迪民 +1 位作者 范瑾初 严煦世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5-18,共4页
介绍了氧化铝涂层砂除锌吸附等温线试验、计算 ,并采用表面络合模型和沉积模型加以描述和分析。原水中Zn( Ⅱ)浓度低时 ,除锌吸附等温线属于Langmuir型 ,单层吸附 ;Zn( Ⅱ)平衡浓度增加到一定的范围时 ,属于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 ,多层... 介绍了氧化铝涂层砂除锌吸附等温线试验、计算 ,并采用表面络合模型和沉积模型加以描述和分析。原水中Zn( Ⅱ)浓度低时 ,除锌吸附等温线属于Langmuir型 ,单层吸附 ;Zn( Ⅱ)平衡浓度增加到一定的范围时 ,属于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 ,多层吸附 ;Zn( Ⅱ)平衡浓度进一步增大 ,以固体溶液沉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涂层砂 变性滤料 除锌 过滤 吸附等温线
下载PDF
基于吸附等温线的表面分形研究及其地球科学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显东 陆现彩 +4 位作者 侯庆锋 崔举庆 陆志均 孙岩 徐士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1-206,共6页
矿物岩石的表面微形貌和孔隙结构是影响其地球化学行为的关键因素,从纳米尺度上表征这一特征对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和材料研发有着重要的意义。重点介绍了基于吸附等温线的分形研究方法,以表征纳米尺度上矿物或岩石表面的不规则性和微孔... 矿物岩石的表面微形貌和孔隙结构是影响其地球化学行为的关键因素,从纳米尺度上表征这一特征对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和材料研发有着重要的意义。重点介绍了基于吸附等温线的分形研究方法,以表征纳米尺度上矿物或岩石表面的不规则性和微孔隙结构。从该方法的物理化学原理出发,对比分析了其适用范围和样品限制。在综合当前煤岩学、土壤学、材料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分形研究方法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吸附等温线 表面 纳米尺度
下载PDF
吸附热预测吸附等温线 被引量:20
14
作者 胡涛 马正飞 姚虎卿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34-38,共5页
实验测定了N2 在沸石分子筛、C2 H6 在活性炭、CO2 在硅胶上的吸附等温线 ,研究用Clausius Clapeyron方程求得等量吸附热、再利用所得的吸附热预测其它温度的吸附等温线数据的方法。将吸附热预测的等温线与实验值及插值法内插得到的吸... 实验测定了N2 在沸石分子筛、C2 H6 在活性炭、CO2 在硅胶上的吸附等温线 ,研究用Clausius Clapeyron方程求得等量吸附热、再利用所得的吸附热预测其它温度的吸附等温线数据的方法。将吸附热预测的等温线与实验值及插值法内插得到的吸附等温线数据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吸附热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此外还对文献数据利用等量吸附热预测较高压力 ( 65 0kPa)下的等温线 ,均与文献中的实验值一致。为吸附工业操作需要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线数据和吸附过程的模拟与设计提供了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 吸附等温线 吸附 中附剂 过程模拟 设计
下载PDF
油茶籽的吸附等温线及热力学性质 被引量:12
15
作者 吴雪辉 李昌宝 杨公明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9-263,共5页
为充分了解油茶籽水分含量与水分活度、温度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吸附原理,通过静态调整环境湿度法,研究了油茶籽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选择5种常用数学模型进行拟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油茶籽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修正Henderson模型... 为充分了解油茶籽水分含量与水分活度、温度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吸附原理,通过静态调整环境湿度法,研究了油茶籽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选择5种常用数学模型进行拟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油茶籽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修正Henderson模型的拟合度最高(R2=0.999 9,RMSE=0.007 1),根据该模型获知油茶籽在20,30,40℃下的相对安全水分含量和绝对安全水分含量分别为9.48%与8.00%,8.96%与7.57%,8.51%与7.19%.热力学性质显示,油茶籽的等量吸附热、吸附结合能均随平衡含水率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当平衡含水率一定时,吸附结合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吸附等温线 数学模型 热力学性质 平衡含水率
下载PDF
澳洲坚果果壳解吸等温线与吸附等温线拟合模型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云阳 张丽 +2 位作者 王绍金 Tang Juming 李元瑞1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107,共5页
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评价了6种模型与试验得到的澳洲坚果果壳在25℃下的解吸等温线与吸附等温线的拟合程度,以确定最佳拟合模型及其参数。结果表明,根据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分类,解吸等温线与吸附等温线都属于第Ⅰ种... 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评价了6种模型与试验得到的澳洲坚果果壳在25℃下的解吸等温线与吸附等温线的拟合程度,以确定最佳拟合模型及其参数。结果表明,根据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分类,解吸等温线与吸附等温线都属于第Ⅰ种类型。解吸吸附滞后现象属于H3型。GAB模型是最佳的解吸等温线和吸附等温线拟合方程。GAB模型拟合解吸等温线的参数A、B、C分别为9.693、0.605、8.378,拟合吸附等温线的参数分别为9.695、0.635、3.2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果壳 吸附等温线 解吸等温线 拟合模型
下载PDF
花生壳/仁的吸附等温线与热力学特性 被引量:11
17
作者 赵亚 张平平 石启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5-62,共8页
为了解花生壳与花生仁的含水率、水分活度(a_w)与温度的关系,提高花生的贮藏稳定性。研究花生壳与花生仁在10、20、30℃时的吸附等温线;探讨花生壳与花生仁的净等量吸附热(q_(st))、微分熵(S_d)、扩张压力、积分熵、积分焓、熵-焓互补... 为了解花生壳与花生仁的含水率、水分活度(a_w)与温度的关系,提高花生的贮藏稳定性。研究花生壳与花生仁在10、20、30℃时的吸附等温线;探讨花生壳与花生仁的净等量吸附热(q_(st))、微分熵(S_d)、扩张压力、积分熵、积分焓、熵-焓互补、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等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花生壳与花生仁的水分吸附呈Ⅲ型等温线。温度一定时,花生壳与花生仁的干基含水率随a_w增加而增加。描述花生壳与花生仁吸附特性的最适模型为GAB模型。花生壳与花生仁的q_(st)与S_d均随含水率增加而降低。扩张压力随a_w增加而升高,但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积分焓随含水率增加而降低,而积分熵随含水率增加而升高。花生壳的q_(st)和S_d均高于花生仁,而同一温度条件下花生仁的扩张压力高于花生壳。含水率相同时,花生仁积分焓低于花生壳,而花生仁的积分熵则高于花生壳。花生壳与花生仁水分吸附过程均为焓驱动、自发过程。花生壳与花生仁的T_g随含水率增加而降低,相同含水率时,花生壳的T_g值高于花生仁。根据状态图得到温度为10℃时,花生壳与花生仁的临界水分活度与临界含水率分别为0.80、0.175 4 g/g与0.68、0.095 5 g/g。研究结果可为花生干制工艺及其干制品贮藏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吸附等温线 热力学性质 玻璃化转变温度 状态图
下载PDF
逆向法确定色氨酸对映体竞争型吸附等温线 被引量:8
18
作者 程明 李爽 +1 位作者 张凤宝 张国亮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77-1181,共5页
Competitive adsorption isotherm data for two enantiomers of tryptophan, in which the stationary phase was silica-immobilized bovine serum albumin(BSA) and the mobile phase was a phosphate buffer,were measured by using... Competitive adsorption isotherm data for two enantiomers of tryptophan, in which the stationary phase was silica-immobilized bovine serum albumin(BSA) and the mobile phase was a phosphate buffer,were measured by using the inverse method.The competitive bi-Langmuir isotherm model(Fisher coefficient is 1769.07, R2=0.9997) and equilibrium-dispersive model were selected by comparison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The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by simulating the chromatogram of racemic mixture at 2×10 -4 mol·L -1 and 10 -3 mol·L -1.The results showed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isotherm determined by the inverse method and the adsorption data (Fisher coefficient is 119.32, R2=0.9973) which confirmed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sel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等温线 逆向法 色氨酸 双Langmuir模型 平衡扩散模型
下载PDF
MCM-41分子筛和催化剂的特殊吸附等温线 被引量:6
19
作者 崔峻 乐英红 +2 位作者 刘毅 董维阳 高滋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974-978,共5页
测定了MCM—41中孔分子筛和催化剂的吸附等温线,发现它们形状非常特殊,不仅可逆部分分两段,并且还存在两个滞后环.在相对压力0.4以前出现的第一个滞后环可归属于中孔孔道内的毛细凝聚,在饱和压力附近出现的第二个滞后环可归属于分子筛... 测定了MCM—41中孔分子筛和催化剂的吸附等温线,发现它们形状非常特殊,不仅可逆部分分两段,并且还存在两个滞后环.在相对压力0.4以前出现的第一个滞后环可归属于中孔孔道内的毛细凝聚,在饱和压力附近出现的第二个滞后环可归属于分子筛颗粒之间的毛细凝聚.利用吸附和XRD数据,可有效地表征MCM—41分子筛和催化剂的结构有序度和孔道畅通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M-41分子筛 吸附等温线 催化剂载体 分子筛
下载PDF
O_2/CO_2气氛快速升温煤焦低温氮吸附等温线形态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庆钊 赵长遂 +1 位作者 武卫芳 李英杰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9-94,共6页
利用热力工况与实际煤粉炉相似的沉降炉实验装置,在快速升温条件下制备了两种燃烧气氛(O2/CO2和O2/N2)、不同O2浓度以及不同停留时间下的煤焦试样,采用AS-AP2020M型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测定了各煤焦试样的低温氮吸附等温线。... 利用热力工况与实际煤粉炉相似的沉降炉实验装置,在快速升温条件下制备了两种燃烧气氛(O2/CO2和O2/N2)、不同O2浓度以及不同停留时间下的煤焦试样,采用AS-AP2020M型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测定了各煤焦试样的低温氮吸附等温线。分析表明,各不同条件下获取的煤焦试样的吸附等温线形态均为典型的Ⅱ型吸附等温线(即反S型),煤焦具有小至分子级的孔(孔径约0.86nm)大至无上限孔(相对)的较连续的完整的孔体系。吸附回线形态的分析可知,煤焦试样的孔隙可能包含大量不产生吸附回线的盲孔(一端封闭的圆筒孔、一端封闭的平行板状或劈尖状孔)以及部分的裂缝孔隙。结果表明,燃烧气氛的改变并未使得煤焦燃烧过程孔隙的形成与发展发生显著的变化,但与O2/N2气氛相比,在O2/CO2气氛下所取焦样的等温线与之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其表明不同条件下的焦样存在着不同的孔径分布。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高浓度CO2气氛下煤粉的燃烧过程及其与常规燃烧模式的差异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2/CO2气氛 快速升温 孔隙结构 吸附等温线 吸附回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