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4篇文章
< 1 2 1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及相关因子含量变化
1
作者 赵斌 赵志虎 +2 位作者 骆巍 马剑雄 马信龙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459-462,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PNI)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及EPCs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4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PNI 1 d组、... 目的探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PNI)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及EPCs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4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PNI 1 d组、PNI 3 d组、PNI 5 d组、PNI 7 d组及PNI 14 d组,每组7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均采用钳夹法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对每组在预定时间点采用活体心脏穿刺法采血;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个核细胞,CD34和CD133双阳性细胞标记EPCs,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EPCs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外周血bFGF、VEGF及MMP-9含量,分析EPCs数量与bFGF、VEGF、MMP-9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NI 3 d组、PNI 5 d组、PNI 7 d组外周血EPCs数量升高,PNI 3 d组、PNI 5 d组、PNI 7 d组及PNI 14 d组外周血bFGF含量升高,其余各组外周血VEGF含量升高,PNI 5 d组、PNI 7 d组及PNI 14 d组外周血MMP-9含量升高(P<0.05)。PNI 5 d组和PNI 7 d组外周血EPCs数量与血清bFGF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784和0.788,P<0.05),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889和0.852,P<0.05);PNI 5 d组、PNI 7 d组和PNI 14 d组外周血EPCs数量与血清MMP-9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788、0.852和0.873,P<0.05)。结论EPCs与bFGF、VEGF和MMP-9共同参与了PNI后血供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 内皮祖细胞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1%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
2
作者 冯睿钦 韩娜 +2 位作者 张蒙 谷馨怡 张丰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85-992,共8页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已被证明能够增强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并具有促血管再生能力。细胞外囊泡是间充质干细胞发挥作用的关键介质之一,但目前还不清楚富血小板血浆是否能影响细胞外囊泡的功能。目的:探索富血小板血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已被证明能够增强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并具有促血管再生能力。细胞外囊泡是间充质干细胞发挥作用的关键介质之一,但目前还不清楚富血小板血浆是否能影响细胞外囊泡的功能。目的:探索富血小板血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功能的影响,验证是否能够将富血小板血浆用作一种刺激剂来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体外实验方面,在一般条件下和含有1%富血小板血浆的条件下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超速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前者命名为EVs-nor,后者命名为EVs-prp。将细胞外囊泡用于干预施万细胞,通过EdU、蛋白印迹、qPCR、光学显微镜拍照等分析施万细胞修复性重编程相关特征,包括细胞增殖、c-Jun蛋白表达、重编程相关基因表达、细胞形态等。体内实验方面,构建大鼠坐骨神经断伤模型,然后利用甲壳素神经套管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独或连同1%富血小板血浆植入损伤神经,术后8周评估组织学和功能学恢复情况,评估指标包括再生神经纤维密度、腓肠肌肌肉湿质量、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等。结果与结论:(1)相比于EVs-nor,EVs-prp刺激后的施万细胞增殖能力更强,c-Jun基因表达水平更高,GDNF表达上调,细胞形态更长,表明EVs-prp比EVs-nor有更强的刺激施万细胞重编程的能力;(2)坐骨神经损伤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单独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单独植入富血小板血浆,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富血小板血浆一起植入的修复效果最好,具体体现在该组的再生神经纤维密度、腓肠肌肌肉湿质量、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其他组;(3)这些实验结果显示,富血小板血浆可以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的功能,并且可以作为一种实用、易得的制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协同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外囊泡 周围神经损伤 施万细胞 重编程 神经导管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坐骨神经损伤
下载PDF
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苏虹 李羚 +2 位作者 王琼潇 李竞 粟胜勇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95-100,共6页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作用机制的一系列研究,针刺主要通过调节周围神经细胞微环境、周围神经组织的血供重建、减少周围神经的氧化应激损伤、延缓周围神经细胞凋亡、调节大脑神经可塑性和调节轴突反射等多种机制,...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作用机制的一系列研究,针刺主要通过调节周围神经细胞微环境、周围神经组织的血供重建、减少周围神经的氧化应激损伤、延缓周围神经细胞凋亡、调节大脑神经可塑性和调节轴突反射等多种机制,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改善疼痛、感觉异常、功能异常及焦虑抑郁,延缓神经源性肌肉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周围神经损伤 机制 综述
下载PDF
纳米凝胶搭载的siRNA通过靶向抑制施万细胞铁死亡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
4
作者 杨俊 黄欣林 +3 位作者 覃汉俊 谢思远 朱煜华 吴珺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4期495-503,共9页
目的:探究周围神经损伤(PNI)后施万细胞的死亡机制,使用纳米凝胶搭载的siRNA靶向抑制施万细胞死亡。方法:下载GEO数据库中PNI的转录组数据,依次进行数据处理、差异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铁死亡通路鉴定以及靶基因的筛选。通过蛋白印记... 目的:探究周围神经损伤(PNI)后施万细胞的死亡机制,使用纳米凝胶搭载的siRNA靶向抑制施万细胞死亡。方法:下载GEO数据库中PNI的转录组数据,依次进行数据处理、差异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铁死亡通路鉴定以及靶基因的筛选。通过蛋白印记和qPCR实验验证靶基因的差异性。自组装单宁酸(TA)-siRNA纳米凝胶,通过丁达尔效应实验、粒径和电位测量、细胞吞噬实验、细胞骨架染色和CCK-8细胞活力实验鉴定纳米凝胶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特性。通过划痕实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蛋白印记和qPCR实验验证TA-siRNA纳米凝胶抑制施万细胞铁死亡的有效性。结果:PNI后施万细胞出现明显的铁死亡现象,Bex1是调控施万细胞铁死亡的关键基因。TA-siRNA纳米凝胶具有优良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特性,能够将siRNA成功地携带到损伤的施万细胞中并沉默靶基因,从而有效地抑制施万细胞损伤后的铁死亡。结论:纳米凝胶搭载的siRNA可以靶向抑制施万细胞铁死亡,为临床治疗PNI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施万细胞 铁死亡 纳米凝胶 SIRNA 靶向治疗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
5
作者 吴唯 周延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01-0006,共6页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该神经支配区域可能会出现的如感觉、运动及交感神经等功能障碍。如果症状严重,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随着对周围神经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神经修复与再生一直...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该神经支配区域可能会出现的如感觉、运动及交感神经等功能障碍。如果症状严重,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随着对周围神经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神经修复与再生一直是生物医学、组织工程学、基因工程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同样是难点。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项分化能力,从这一方面来说,细胞疗法是目前神经愈合最尖端的技术之一。本文从周围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几种细胞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周围神经损伤 轴突再生 修复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效果分析
6
作者 张傲秋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83-88,共6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常规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甲钴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常规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甲钴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血清指标、电生理活动改善情况,神经结构、感觉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BDNF、NGF、NT-3、SCV、MCV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直径及横截面积均有下降,但试验组的神经直径、神经横截面积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4周后、8周后、12周后,试验组的BMRC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甲钴胺能有效改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血清指标,对促进患者神经电生理活动、神经结构及神经感觉功能恢复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超声引导靶点注射 甲钴胺 神经电生理活动 神经结构
下载PDF
周围神经损伤治疗新方式
7
作者 包春雨 康雨薇 汪肖杰 《健康生活》 2024年第3期1-2,共2页
在医学领域,周围神经损伤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且致残率较高,患者可能会面临长期的康复过程和无法完全恢复的困境。然而,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治疗方式为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周围神经损伤治疗难在哪?人的神经系统主... 在医学领域,周围神经损伤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且致残率较高,患者可能会面临长期的康复过程和无法完全恢复的困境。然而,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治疗方式为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周围神经损伤治疗难在哪?人的神经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中枢神经系统,另一部分是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指脑和脊髓,而脑和脊髓发出的支配外周的神经就是周围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系统 康复过程 周围神经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 医学科技 医学领域 脊髓 致残率
下载PDF
miR-449a通过靶向NF-κB改善周围神经损伤炎症反应
8
作者 王洪娇 解学荣 +2 位作者 王方园 王月静 母玉元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204-0207,共4页
旨在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miR-449a靶向调控NF-κB信号通路改善周围神经损伤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过表达和抑制miR-449a转染干细胞,检测转然后干细胞的miR-449a水平和活力;体外共培养干细胞和神经元,评价过表达miR-449a的... 旨在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miR-449a靶向调控NF-κB信号通路改善周围神经损伤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过表达和抑制miR-449a转染干细胞,检测转然后干细胞的miR-449a水平和活力;体外共培养干细胞和神经元,评价过表达miR-449a的干细胞对神经元的体外作用机制;建立周围神经损伤大鼠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干细胞组、干细胞+miR-449a过表达组和干细胞+miR-449a抑制剂组。检测大鼠的行为状态,脊髓神经细胞miR-449a表达,分析NF-кB信号通路蛋白(IκBα、p50、p65)水平,评估炎症因子TNF-α和 IL-1β含量以及观察损伤组织的恢复情况。结果 体外干细胞组与实验组相比细胞活性无明显增加。而加入神经元后,miR-449a过表达组神经元活性明显增多,NF-кB信号通路蛋白(IκBα、p50、p65)表达减少,炎症因子TNF-α和 IL-1β明显减少(P<0.05)。大鼠体内实验也表明建模后大鼠反应迟钝,受到刺激后不鸣叫不躲避,而进干细胞治疗后大鼠体重以及反应逐渐恢复正常,干细胞+miR-449a过表达组中miR-449a表达显著增加,NF-кB信号通路蛋白(IκBα、p50、p65)表达减少,炎症因子TNF-α和 IL-1β明显减少,细胞活性明显增加(P<0.05)。干细胞+miR-449a抑制剂组可以逆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炎症反应。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miR-449a靶向调控NF-кB信号通路减轻周围神经损伤炎症反应修复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miR-449a NF-ΚB信号通路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早期康复训练+物理因子治疗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对患者手功能恢复的促进评价
9
作者 陆姣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17-0020,共4页
探讨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应用早期康复训练+物理因子治疗有效性,对手功能恢复的促进结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收治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60例进行研究,采用抽签法设定为参照组,试验组,单组30例,参照组采用物理因子治疗,试验组在... 探讨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应用早期康复训练+物理因子治疗有效性,对手功能恢复的促进结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收治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60例进行研究,采用抽签法设定为参照组,试验组,单组30例,参照组采用物理因子治疗,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分析干预前后肱动脉以及腋动脉血流峰值结果;干预前后感觉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临床症状改善结果;不同时间段手部功能评分变化结果。结果 ①肱动脉以及腋动脉血流峰值项目上比较,干预前,两组数据未保持同质化(p>0.05);干预后,试验组结果均高于参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②感觉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项目上比较,干预前,两组数据无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结果均高于参照组,存在差异(P<0.05);③试验组临床各项结果改善均优于参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④干预前,手部功能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无差异(p>0.05);干预后3小时,1年,试验组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存在差异(p<0.05)。结论 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应用早期康复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神经传导得以改善,手部功能恢复良好,预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训练 物理因子 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 手功能
下载PDF
碳基材料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牛玉梅 孙靖宣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7-192,共6页
周围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尤其是离断性周围神经损伤。自体神经移植作为目前临床治疗常用方法,存在着供体来源有限、供体区失神经障碍等局限性。人工移植材料的开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近年来碳基材料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治... 周围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尤其是离断性周围神经损伤。自体神经移植作为目前临床治疗常用方法,存在着供体来源有限、供体区失神经障碍等局限性。人工移植材料的开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近年来碳基材料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本综述从该角度出发,对碳基材料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并对其未来在周围神经损伤尤其是面神经损伤领域的应用加以展望,为临床治疗离断性面神经损伤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周围神经损伤 碳基材料 组织工程 神经损伤修复
下载PDF
针刺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邵水金 田明月 +2 位作者 朱晶 国海东 牟芳芳 《解剖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461-467,共7页
周围神经损伤(PNI)后的再生修复与功能重建是神经外科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其临床治疗的效果未达预期,并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针刺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对PNI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现通过综述近年来针刺治疗PNI的动物模型、针刺穴位、针... 周围神经损伤(PNI)后的再生修复与功能重建是神经外科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其临床治疗的效果未达预期,并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针刺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对PNI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现通过综述近年来针刺治疗PNI的动物模型、针刺穴位、针刺参数及治疗效应,并进一步总结针刺疗法在PNI中的作用机制,为寻求更好的治疗靶点和针刺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功能恢复
下载PDF
简阳地区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缺损)的临床疗效探析
12
作者 张兆尧 黄光平 吴胜秋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8期0030-0033,共4页
探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简阳地区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为对象,筛选为2021年6月-2023年6月简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纳入其中30例进行分析。采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患者周围神经损伤... 探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简阳地区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为对象,筛选为2021年6月-2023年6月简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纳入其中30例进行分析。采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患者周围神经损伤。评价疗效、肌力、并发症等各项指标,SPSS分析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30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优、良、中、差分别为16、11、2、1例,总优良率为90.00%(27/30),处于较高水平。患者治疗后BMRC评分系统中感觉、运动功能恢复≥M3的例数分别为24例、22例,分别占比80.00%、73.33%。30例患者中均未出现免疫排斥、过敏反应,1例浅表感染换药后改善,安全性较高。结论 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效果突出,可促进患者肌力功能恢复,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 周围神经损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甲钴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小曼 梅盛瑞 +4 位作者 杨晓娇 钱磊 赵金荣 朱云 杨颖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14-218,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电生理、超声下神经结构、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本试验将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障碍患者按照1︰1随机纳入试验组及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3例,男性9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为(33.92±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电生理、超声下神经结构、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本试验将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障碍患者按照1︰1随机纳入试验组及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3例,男性9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为(33.92±7.54)岁。对照组12例,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33.08±11.31)岁。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甲钴胺注射液结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神经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超声下神经直径及横截面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BMRC)感觉功能评定。结果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神经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超声下神经直径及横截面积、神经BMRC感觉评定在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试验组的超声下神经直径及横截面积、神经BMRC感觉在治疗前后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甲钴胺结合常规治疗对周围神经结构、感觉功能的改善优于常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靶点注射 周围神经损伤 功能障碍
下载PDF
神经阻滞在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晨特 崔永晨(综述) +1 位作者 黎春梅 张俊峰(审校)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488-491,共4页
目前车祸、外伤所致四肢损伤患者越来越多,这类患者常合并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手术常采用神经阻滞进行术中麻醉和术后镇痛。然而,局部麻醉药本身及神经阻滞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结构与功能恢复的影响尚存争议。... 目前车祸、外伤所致四肢损伤患者越来越多,这类患者常合并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手术常采用神经阻滞进行术中麻醉和术后镇痛。然而,局部麻醉药本身及神经阻滞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结构与功能恢复的影响尚存争议。因此,对伴有急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手术患者能否使用神经阻滞成为麻醉实践中亟需解决的临床问题。现就神经阻滞在急性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中应用对神经再生的具体作用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阻滞 局部麻醉药
下载PDF
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奕飞 李大伟 +1 位作者 陈鹏辉 谢晋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3期154-157,共4页
周围神经损伤反应及影响再生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尚未被阐明。本文着眼于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方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优化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临床治疗提供基础知识。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表观基因组学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非编码RNA
下载PDF
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机制及血管化作用的研究
16
作者 霍志奇 郝增涛 +6 位作者 爱新觉罗启承 吴涛 殷超 王小龙 陈奕宏 赵鑫磊 颜士杰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11期17834-17842,共9页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个主要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通常会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和永久性残疾。尽管有现代诊断程序和先进的显微外科技术,但周围神经修复后的功能恢复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对新的治疗或辅助策略以促进神经损伤患者的功能恢...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个主要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通常会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和永久性残疾。尽管有现代诊断程序和先进的显微外科技术,但周围神经修复后的功能恢复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对新的治疗或辅助策略以促进神经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与中枢神经损伤不同的是,周围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损伤后神经元mRNA转录谱发生改变,通过这些变化支持轴突再生和神经元存活,恢复部分功能。此前有研究表明,血管系统通过向组成神经组织的细胞提供血液、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在支持损伤后神经再生方面至关重要。而周围神经损伤后血管生成的具体分子调控和模式是一个广泛复杂的途径。本文主要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机制、血管化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促血管化的策略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沃勒变性 血管化 EGFL-7 外泌体
下载PDF
运动干预对化疗诱导周围神经损伤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梦婷 沈霞 +2 位作者 鲍关爱 刘文芳 张霜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123,共4页
周围神经病变可以定义为周围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紊乱,引起周围神经出现病理体征和临床症状^([1])。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是包括铂类、长春碱类和紫杉烷... 周围神经病变可以定义为周围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紊乱,引起周围神经出现病理体征和临床症状^([1])。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是包括铂类、长春碱类和紫杉烷类药物在内的多种化疗药物的一个主要的、可能限制剂量的副作用,是癌症患者临床治疗中最复杂的症状之一^([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病变 运动干预 周围神经损伤 chemotherapy 长春碱类 铂类 化疗药物 感觉神经
下载PDF
microRNAs对周围神经损伤雪旺细胞调控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媛 袁一鸣 +2 位作者 马铭 裴飞 王艳 《解剖学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164-171,177,共9页
目的 以microRNAs对于周围神经损伤后对雪旺细胞的调控为切入点,综述近期实验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5月中国知网、万方、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并对microRNAs以及其对周围神经损伤后早期炎症、雪旺细胞... 目的 以microRNAs对于周围神经损伤后对雪旺细胞的调控为切入点,综述近期实验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5月中国知网、万方、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并对microRNAs以及其对周围神经损伤后早期炎症、雪旺细胞的去分化、增殖、迁移以及髓鞘的重新形成的影响及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恢复的关键在于外源性局部微环境的建立与维持稳定及内源性神经元程序的重新激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探讨microRNAs在神经损伤和再生中的调节作用。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其对神经再生早期过程中沃勒式变性及对雪旺细胞行为的影响。某些microRNAs在神经损伤上表现出特定的时间表达谱,与随后的神经再生阶段密切相关,如雪旺细胞的去分化、增殖和迁移、碎片的摄取、轴突生长和再生轴突的再髓鞘形成。结论 microRNAs参与了神经再生早期炎症及雪旺细胞的增殖、迁移、及髓鞘形成等关键过程。单个microRNA通过调控与神经再生关键活动有关的细胞因子的表达为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MICRORNAS 沃勒变性 雪旺细胞 MICRORNA表达谱
原文传递
针刺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韩易言 马铁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8-122,共5页
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是临床常见病,针刺可以作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基于相关通路探究针刺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的治疗机制研究逐渐成为当今研究热点,影响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 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是临床常见病,针刺可以作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基于相关通路探究针刺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的治疗机制研究逐渐成为当今研究热点,影响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信号通路(wingless-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Wnt)、Janus激酶/信号转导器和转录激活酶UAK/STAT通路(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JAK-STAT)、翅缘缺刻信号通路(Notch signaling pathway, Notch)、Rho激酶信号通路(Rho-associated kinase, Rho)、c-Jun氨基末端激酶信号通路(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等。针刺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发挥重要作用,治疗优势明显。针刺主要通过调控相关细胞分子促进或者抑制信号通路进行治疗,但当今缺少具有被国际学界所公认且有足够说服力的作用机制,相关理论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加以完善,研究针对国内外相关机制研究进行总结汇报,为临床针刺疗法的应用提供更坚实、合理化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周围神经损伤 再生修复 信号通路 机制 穴位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右莰醇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提高自噬流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
20
作者 谌靖豪 楼承浩 +3 位作者 魏圣哲 卢颖枫 余方正 王健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517-525,共9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C-EDA)对氧化应激以及自噬流的调控在周围神经损伤(PNI)中的作用。方法:PNI模型的建立和分组:将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am组、PNI组、C-EDA组(C-EDA+PNI)、3MA(3-甲基腺嘌呤)组(PNI+C-EDA+3MA),每组10只。...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C-EDA)对氧化应激以及自噬流的调控在周围神经损伤(PNI)中的作用。方法:PNI模型的建立和分组:将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am组、PNI组、C-EDA组(C-EDA+PNI)、3MA(3-甲基腺嘌呤)组(PNI+C-EDA+3MA),每组10只。术后第4周对所有大鼠进行步态印记检测,神经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重测量,肌肉组织HE染色,神经组织NF-200+MBP免疫荧光染色。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体内的氧化应激相关蛋白Nrf2、HO-1,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p62,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情况。结果:与PNI组相比,C-EDA+PNI改善后足畸形,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以及减轻腓肠肌萎缩。与PNI组相比,CEDA治疗上调体内的氧化应激相关蛋白Nrf2、HO-1、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下调自噬底物蛋白p62、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P<0.05)。3MA逆转了C-EDA改善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的效应。结论:C-EDA能够通畅自噬流,从而发挥改善PNI后神经结构修复与功能恢复的作用,是治疗PNI的一种潜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依达拉奉右莰醇 氧化应激 自噬流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