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9
篇文章
<
1
2
…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小小说的"味外味"
1
作者
韦妙才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38-41,共4页
小小说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精美的文学艺术样式。它不仅要有"味"而且更要有"味外味"。"味"即是读者在进入审美时空时从小小说文本中获得的"某一韵味","外味"...
小小说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精美的文学艺术样式。它不仅要有"味"而且更要有"味外味"。"味"即是读者在进入审美时空时从小小说文本中获得的"某一韵味","外味"则是读者在获得"某一韵味"的同时又从文本中获得的另一种或多种韵味。"味外味"是小小说固有的审美特性,它具有延展性、多层性的特征。它一般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加以营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小说
味
味外味
特征
审美意义
营构方法
发散思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滋味”与“味外味”辨析
2
作者
吴瑞霞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7-10,共4页
本文从钟嵘“滋味”与司空图“味外味”两种“味”的构成因素 ,两种“味”的实质 ,两种“味”的思维方式及两种“味”各自产生的文化背景四个方面辩析了“滋味”与“味外味”的不同。
关键词
“滋
味
”
“
味外味
”
辩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味外之味耐咂摸
3
作者
王宁
《快乐阅读》
2024年第7期66-67,共2页
作家汪曾祺有一本《五味集》。汪曾祺长子汪朗的这本《六味集》(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从书名上看,比五味还多了一味。作者说,所谓六味,写的是味外之味,文章对于食材选择、烹饪技法之类的内容虽有涉及,但更关注与饮食有关的典故逸闻、人...
作家汪曾祺有一本《五味集》。汪曾祺长子汪朗的这本《六味集》(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从书名上看,比五味还多了一味。作者说,所谓六味,写的是味外之味,文章对于食材选择、烹饪技法之类的内容虽有涉及,但更关注与饮食有关的典故逸闻、人情世故,寻觅五味之外的别种味道,譬如与作家父亲汪曾祺有关的逸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味
外
之
味
文艺出版社
人情世故
五
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味外之味:苏轼的艺术审美追求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启鹏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7期6-11,共6页
平淡自然乃是我国文艺审美的主流,苏轼受先贤尤其是受司空图的启发,结合他的创作体会,提出了“味外之味”的审美追求,并在文艺创作中加以运用,创作了具有“味外之味”的新文体和陶诗。
关键词
苏轼
审美追求
平淡自然
味
外
之
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味外之旨”与“象外之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读札
5
作者
周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99-103,共5页
味外之旨 标举“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最突出的特点。《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把是否能“辨味”作为能否言诗的首要条件。不仅如此,在辨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
味外之旨 标举“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最突出的特点。《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把是否能“辨味”作为能否言诗的首要条件。不仅如此,在辨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诗歌主张:标举“味外之旨”。对此,他作了个生动的比喻:“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鹹也,止于鹹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与李生论诗书》)概括起来,就是“韵外之致”。“致”,指情致、情趣。“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味外之味”。这种观点一直贯串在他的整个文论中。 “味”之应用于文坛,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被称为我同第一部美学著作的《乐记》云:“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这还只是就音乐言。魏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才第一次把“味”这个概念引进文论:“或清虚以婉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
味
外
之旨
司空图
象
外
之象
“
味
”
《二十四诗品》
“形”
“离形得似”
“神”
味
外
之
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味觉的生理学角度分析司空图的“味外之味”
6
作者
马颖杰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5年第9期80-81,共2页
韵味说是晚唐司空图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本文旨在利用不同学科的穿插,借用现代科学对味觉的研究,从味觉的生理学角度与司空图诗论本身分析司空图的"味外之味",论证司空图的"味外之味"不仅对作者创作提出...
韵味说是晚唐司空图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本文旨在利用不同学科的穿插,借用现代科学对味觉的研究,从味觉的生理学角度与司空图诗论本身分析司空图的"味外之味",论证司空图的"味外之味"不仅对作者创作提出了要求,同时也考虑到了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诗歌的最终完成在于读者的审美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
觉
味
外
之
味
生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司空图“味外说”误解辨正
7
作者
申阅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36-137,共2页
长期以来,学界多把司空图看作"以味论诗"的代表,认为"味外之味"的见解出自司空图,这实为后人对司空图诗论的误读。文章从文本出发,追根溯源,探求异同,试图还原司空图"味外之旨"的原貌。
关键词
司空图
味
外
之
味
味
外
之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味外之味茶外茶——中日茶文化起点高低讨论的杂感
8
作者
寇丹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75,共2页
关键词
茶文化
味
外
之
味
茶
味
杂感
高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味外之味——我的雕塑创作感想
9
作者
彭汉钦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8-47,共10页
味外之味,是唐代司空图讲诗的审美特征,它以食物为喻,认为食物之美,味在"酸咸之外"。在艺术的创作上,除了我们时常提及的"有意味的造型"这方面之外,其"味"也应都在"酸咸之外"。我的创作方向主...
味外之味,是唐代司空图讲诗的审美特征,它以食物为喻,认为食物之美,味在"酸咸之外"。在艺术的创作上,除了我们时常提及的"有意味的造型"这方面之外,其"味"也应都在"酸咸之外"。我的创作方向主要是具象雕塑类,这就使得我不但需要强化造型方面的修养,还要体味到生活中无形的艺术本真精神。通常,我把创作比喻成作文章,有日记、小说、论文这三种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澡堂
味
外
之
味
雕塑创作
生命个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司空图“辨味”说述评
被引量:
3
10
作者
欧阳松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38-47,共10页
唐末司空图的诗论,包括《与李生论诗书》等几篇杂著和一部《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篇幅不多,看似散漫,但却自成体系,纲目昭然。依我个人的愚见,这个论诗的体系,一言以蔽之,可称之曰“辨味”说。而所谓“辨味”,大致可分为三...
唐末司空图的诗论,包括《与李生论诗书》等几篇杂著和一部《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篇幅不多,看似散漫,但却自成体系,纲目昭然。依我个人的愚见,这个论诗的体系,一言以蔽之,可称之曰“辨味”说。而所谓“辨味”,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辨味之有无,划清诗与非诗的界线;二是辨味之浅深,即分别“咸酸之味”与“咸酸之外”的“醇美”、“全美”之味——味外味,把好诗与一般的诗区别开来;三是辨味外味之形形色色,表达了好诗“不拘于一概”的思想。这三层意思,《与李生论诗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空图
辨
味
味外味
《诗品》
意境美
论诗
虚境
实境
诗论
韵
外
之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典诗学诗味论探微
被引量:
1
11
作者
张庆民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91-98,共8页
中国古典诗学诗味论探微张庆民一、导言西方古典美学史上自柏拉图至黑格尔,都强调味觉与审美无关。柏拉图说:“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如果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微笑柄”(帕拉图文艺对话录;)。中世...
中国古典诗学诗味论探微张庆民一、导言西方古典美学史上自柏拉图至黑格尔,都强调味觉与审美无关。柏拉图说:“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如果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微笑柄”(帕拉图文艺对话录;)。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说:“与美关系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学
司空图
味
外
之旨
韵
外
之致
象
外
之象
“诗
味
论”
“滋
味
”
景
外
之景
诗歌创作
“
味外味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司空图的韵味说及其审美理论
被引量:
1
12
作者
皮朝纲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62-68,共7页
在我国唐代晚期的美学思想中,能够自成一家之说,形成较有系统的理论,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美学思想发生过很大影响的,是司空图的韵味说及其审美理论。“醇美”与“全美”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指出:“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
在我国唐代晚期的美学思想中,能够自成一家之说,形成较有系统的理论,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美学思想发生过很大影响的,是司空图的韵味说及其审美理论。“醇美”与“全美”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指出:“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明确地提出了“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理论
论诗
诗
味
诗歌创作
味
外
之旨
美感享受
许印芳
美学思想
韵
外
之致
味外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简论韵与味的理论及应用
13
作者
苏宰西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76-81,89,共7页
在中国古代音乐、书画和诗词曲创作与鉴赏中,很是注重“韵”“味”,由此而立说者代不乏人。尽管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对此艺术规律的探求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然而却始终未有任何人作系统地研究,致使许许多多精邃的见解,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梳理...
在中国古代音乐、书画和诗词曲创作与鉴赏中,很是注重“韵”“味”,由此而立说者代不乏人。尽管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对此艺术规律的探求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然而却始终未有任何人作系统地研究,致使许许多多精邃的见解,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梳理而显得支离破碎,甚或严重存在概念含混的情形。正因为如此,大半个世纪以来的众多学者,无形之中都把主要精力和笔墨消耗在辨释考究方面,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认为,“韵”和“味”在整体的艺术创作规律里的特殊内涵,需要弄清楚的是其所规范的理论原则及应用方法的要略,让本来就有渊源内在联系的众说群经受理论和实践的鉴择,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其界说也就不言而喻了。马克思说过:“正如简单范畴的辨证运动中产生群一样,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不乏人
味外味
司空表圣
论韵
中国古代音乐
辩证运动
味
外
之旨
论诗
韵
外
之致
诗歌创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代格律诗的韵味解读
14
作者
李大西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5年第4期99-101,共3页
中国古代格律诗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的意味性至少包括形式意味、内容意味、由形式意味和内容意味共同引发的"味外之味"、风格意味等层面,对格律诗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如看不到这些,是不...
中国古代格律诗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的意味性至少包括形式意味、内容意味、由形式意味和内容意味共同引发的"味外之味"、风格意味等层面,对格律诗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如看不到这些,是不全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律诗
形式意
味
内容意
味
味
外
之
味
风格意
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张戒与诗味
15
作者
黄钢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11-16,共6页
张戒是南宋论诗以味审美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认为诗而没有味,便无复可观.他对诗的审美,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他论诗以言志为本,又要求志文兼备;他要求诗歌味不可及,又要含蓄有度,写出一时情味;他推重曹植、杜甫以韵以气胜,强烈地批评苏轼以...
张戒是南宋论诗以味审美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认为诗而没有味,便无复可观.他对诗的审美,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他论诗以言志为本,又要求志文兼备;他要求诗歌味不可及,又要含蓄有度,写出一时情味;他推重曹植、杜甫以韵以气胜,强烈地批评苏轼以议论为诗、黄庭坚补缀奇字的不良风气等等,从而使他的诗歌审美理论形成了明显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戒
陶渊明
咏物
艺术特色
黄庭坚
杜甫
《岁寒堂诗话》
司空图
重要规律
味
外
之
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苏轼论诗味
16
作者
黄钢
《新疆社科论坛》
CSSCI
1996年第3期63-67,共5页
关键词
司空图
苏轼论
反常合道
陶渊明
柳宗元
诗画一律
苏武
得之于象
外
韦应物
味
外
之
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吟咏滋味 流于字句——诚斋诗味论探微
17
作者
王守国
《殷都学刊》
1993年第1X期45-48,共4页
重“味”在中国文学理论尤其是诗学理论中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早在《礼记·乐记》中,就有“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的论语。汉代以降,以“味”论诗者代不乏人...
重“味”在中国文学理论尤其是诗学理论中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早在《礼记·乐记》中,就有“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的论语。汉代以降,以“味”论诗者代不乏人。但至诚斋之前,就主要倾向言诗味论大多讨论的是诗歌艺术尤其是含蓄蕴藉的诗歌艺术方面的问题。 诚斋的诗味论当然也包括这层“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内涵。《颐庵诗稿序》云:“夫诗何为者也?尚其词而已矣;曰:善诗者去词,然则尚其意而已矣?曰:善诗者去意。然则去词去意,则诗安在乎?曰:去词去意,而诗有在矣。然则诗果焉在?曰: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斋诗
论探
以“
味
”论诗
味
外
之
味
已矣
诗
味
论
江西诗派
《国风》
诗歌艺术
《小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严羽与诗味
18
作者
黄钢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1996年第3期108-114,共7页
严羽是南宋的重要诗歌理论家,也是以味为审美中心的诗歌理论家。他在其诗论中虽未直接用味这个概念来统帅自己的诗论,但实质上提倡的却是味外之味,并且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诗人,评论诗歌艺术。他以兴趣这一概念作为味的重要标准,提倡别材别...
严羽是南宋的重要诗歌理论家,也是以味为审美中心的诗歌理论家。他在其诗论中虽未直接用味这个概念来统帅自己的诗论,但实质上提倡的却是味外之味,并且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诗人,评论诗歌艺术。他以兴趣这一概念作为味的重要标准,提倡别材别趣,主张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他以禅喻诗,主张妙悟。他的这些主张,对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与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特色
透彻之悟
味
外
之
味
以禅喻诗
兴趣
不落言筌
诗的艺术
职业大学学报
妙悟
诗歌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司空图的“三外”说
被引量:
1
19
作者
王青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02-107,共6页
本文从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三外说入手,从审美接受的角度出发,试图将其切入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中加以比较。文中以中国古代接受理论与西方接受美学、格式塔心理学派等现点比附印证,试图找到古代文论对现代...
本文从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三外说入手,从审美接受的角度出发,试图将其切入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中加以比较。文中以中国古代接受理论与西方接受美学、格式塔心理学派等现点比附印证,试图找到古代文论对现代文学鉴赏理论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空图
韵
外
之致
象
外
之象
味
外
之
味
接受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进楼外楼
20
作者
熊四智
《四川烹饪》
1998年第5期6-7,共2页
关键词
楼
外
楼
企业文化精神
中国饮食文化
庆典活动
味
外
之
味
餐饮企业
审美效果
高品位
饮食文化研究
地方风
味
全文增补中
题名
论小小说的"味外味"
1
作者
韦妙才
机构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出处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38-41,共4页
文摘
小小说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精美的文学艺术样式。它不仅要有"味"而且更要有"味外味"。"味"即是读者在进入审美时空时从小小说文本中获得的"某一韵味","外味"则是读者在获得"某一韵味"的同时又从文本中获得的另一种或多种韵味。"味外味"是小小说固有的审美特性,它具有延展性、多层性的特征。它一般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加以营构。
关键词
小小说
味
味外味
特征
审美意义
营构方法
发散思维
Keywords
theshort - short
lingering charm
charm under the lines
characteristics
aesthetic point
pattern
divergent thinking
分类号
I207.42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滋味”与“味外味”辨析
2
作者
吴瑞霞
机构
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7-10,共4页
文摘
本文从钟嵘“滋味”与司空图“味外味”两种“味”的构成因素 ,两种“味”的实质 ,两种“味”的思维方式及两种“味”各自产生的文化背景四个方面辩析了“滋味”与“味外味”的不同。
关键词
“滋
味
”
“
味外味
”
辩析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味外之味耐咂摸
3
作者
王宁
机构
不详
出处
《快乐阅读》
2024年第7期66-67,共2页
文摘
作家汪曾祺有一本《五味集》。汪曾祺长子汪朗的这本《六味集》(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从书名上看,比五味还多了一味。作者说,所谓六味,写的是味外之味,文章对于食材选择、烹饪技法之类的内容虽有涉及,但更关注与饮食有关的典故逸闻、人情世故,寻觅五味之外的别种味道,譬如与作家父亲汪曾祺有关的逸闻。
关键词
汪曾祺
味
外
之
味
文艺出版社
人情世故
五
味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味外之味:苏轼的艺术审美追求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启鹏
机构
惠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出处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7期6-11,共6页
文摘
平淡自然乃是我国文艺审美的主流,苏轼受先贤尤其是受司空图的启发,结合他的创作体会,提出了“味外之味”的审美追求,并在文艺创作中加以运用,创作了具有“味外之味”的新文体和陶诗。
关键词
苏轼
审美追求
平淡自然
味
外
之
味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味外之旨”与“象外之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读札
5
作者
周鹏
机构
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99-103,共5页
文摘
味外之旨 标举“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最突出的特点。《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把是否能“辨味”作为能否言诗的首要条件。不仅如此,在辨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诗歌主张:标举“味外之旨”。对此,他作了个生动的比喻:“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鹹也,止于鹹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与李生论诗书》)概括起来,就是“韵外之致”。“致”,指情致、情趣。“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味外之味”。这种观点一直贯串在他的整个文论中。 “味”之应用于文坛,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被称为我同第一部美学著作的《乐记》云:“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这还只是就音乐言。魏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才第一次把“味”这个概念引进文论:“或清虚以婉约。
关键词
“象”
味
外
之旨
司空图
象
外
之象
“
味
”
《二十四诗品》
“形”
“离形得似”
“神”
味
外
之
味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味觉的生理学角度分析司空图的“味外之味”
6
作者
马颖杰
机构
温州大学
出处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5年第9期80-81,共2页
文摘
韵味说是晚唐司空图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本文旨在利用不同学科的穿插,借用现代科学对味觉的研究,从味觉的生理学角度与司空图诗论本身分析司空图的"味外之味",论证司空图的"味外之味"不仅对作者创作提出了要求,同时也考虑到了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诗歌的最终完成在于读者的审美欣赏。
关键词
味
觉
味
外
之
味
生理学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司空图“味外说”误解辨正
7
作者
申阅
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36-137,共2页
文摘
长期以来,学界多把司空图看作"以味论诗"的代表,认为"味外之味"的见解出自司空图,这实为后人对司空图诗论的误读。文章从文本出发,追根溯源,探求异同,试图还原司空图"味外之旨"的原貌。
关键词
司空图
味
外
之
味
味
外
之旨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味外之味茶外茶——中日茶文化起点高低讨论的杂感
8
作者
寇丹
机构
浙江湖州
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75,共2页
关键词
茶文化
味
外
之
味
茶
味
杂感
高低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味外之味——我的雕塑创作感想
9
作者
彭汉钦
机构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具象工作室
出处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8-47,共10页
文摘
味外之味,是唐代司空图讲诗的审美特征,它以食物为喻,认为食物之美,味在"酸咸之外"。在艺术的创作上,除了我们时常提及的"有意味的造型"这方面之外,其"味"也应都在"酸咸之外"。我的创作方向主要是具象雕塑类,这就使得我不但需要强化造型方面的修养,还要体味到生活中无形的艺术本真精神。通常,我把创作比喻成作文章,有日记、小说、论文这三种形式。
关键词
公共澡堂
味
外
之
味
雕塑创作
生命个体
分类号
J304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司空图“辨味”说述评
被引量:
3
10
作者
欧阳松
出处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38-47,共10页
文摘
唐末司空图的诗论,包括《与李生论诗书》等几篇杂著和一部《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篇幅不多,看似散漫,但却自成体系,纲目昭然。依我个人的愚见,这个论诗的体系,一言以蔽之,可称之曰“辨味”说。而所谓“辨味”,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辨味之有无,划清诗与非诗的界线;二是辨味之浅深,即分别“咸酸之味”与“咸酸之外”的“醇美”、“全美”之味——味外味,把好诗与一般的诗区别开来;三是辨味外味之形形色色,表达了好诗“不拘于一概”的思想。这三层意思,《与李生论诗书》
关键词
司空图
辨
味
味外味
《诗品》
意境美
论诗
虚境
实境
诗论
韵
外
之致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典诗学诗味论探微
被引量:
1
11
作者
张庆民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91-98,共8页
文摘
中国古典诗学诗味论探微张庆民一、导言西方古典美学史上自柏拉图至黑格尔,都强调味觉与审美无关。柏拉图说:“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如果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微笑柄”(帕拉图文艺对话录;)。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说:“与美关系最...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学
司空图
味
外
之旨
韵
外
之致
象
外
之象
“诗
味
论”
“滋
味
”
景
外
之景
诗歌创作
“
味外味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司空图的韵味说及其审美理论
被引量:
1
12
作者
皮朝纲
出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62-68,共7页
文摘
在我国唐代晚期的美学思想中,能够自成一家之说,形成较有系统的理论,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美学思想发生过很大影响的,是司空图的韵味说及其审美理论。“醇美”与“全美”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指出:“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明确地提出了“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的命题。
关键词
审美理论
论诗
诗
味
诗歌创作
味
外
之旨
美感享受
许印芳
美学思想
韵
外
之致
味外味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简论韵与味的理论及应用
13
作者
苏宰西
出处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76-81,89,共7页
文摘
在中国古代音乐、书画和诗词曲创作与鉴赏中,很是注重“韵”“味”,由此而立说者代不乏人。尽管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对此艺术规律的探求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然而却始终未有任何人作系统地研究,致使许许多多精邃的见解,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梳理而显得支离破碎,甚或严重存在概念含混的情形。正因为如此,大半个世纪以来的众多学者,无形之中都把主要精力和笔墨消耗在辨释考究方面,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认为,“韵”和“味”在整体的艺术创作规律里的特殊内涵,需要弄清楚的是其所规范的理论原则及应用方法的要略,让本来就有渊源内在联系的众说群经受理论和实践的鉴择,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其界说也就不言而喻了。马克思说过:“正如简单范畴的辨证运动中产生群一样,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系列。
关键词
代不乏人
味外味
司空表圣
论韵
中国古代音乐
辩证运动
味
外
之旨
论诗
韵
外
之致
诗歌创作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格律诗的韵味解读
14
作者
李大西
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出处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5年第4期99-101,共3页
文摘
中国古代格律诗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的意味性至少包括形式意味、内容意味、由形式意味和内容意味共同引发的"味外之味"、风格意味等层面,对格律诗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如看不到这些,是不全面的。
关键词
格律诗
形式意
味
内容意
味
味
外
之
味
风格意
味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张戒与诗味
15
作者
黄钢
机构
新疆大学中文系
出处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11-16,共6页
文摘
张戒是南宋论诗以味审美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认为诗而没有味,便无复可观.他对诗的审美,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他论诗以言志为本,又要求志文兼备;他要求诗歌味不可及,又要含蓄有度,写出一时情味;他推重曹植、杜甫以韵以气胜,强烈地批评苏轼以议论为诗、黄庭坚补缀奇字的不良风气等等,从而使他的诗歌审美理论形成了明显的特色.
关键词
张戒
陶渊明
咏物
艺术特色
黄庭坚
杜甫
《岁寒堂诗话》
司空图
重要规律
味
外
之
味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苏轼论诗味
16
作者
黄钢
出处
《新疆社科论坛》
CSSCI
1996年第3期63-67,共5页
关键词
司空图
苏轼论
反常合道
陶渊明
柳宗元
诗画一律
苏武
得之于象
外
韦应物
味
外
之
味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吟咏滋味 流于字句——诚斋诗味论探微
17
作者
王守国
出处
《殷都学刊》
1993年第1X期45-48,共4页
文摘
重“味”在中国文学理论尤其是诗学理论中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早在《礼记·乐记》中,就有“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的论语。汉代以降,以“味”论诗者代不乏人。但至诚斋之前,就主要倾向言诗味论大多讨论的是诗歌艺术尤其是含蓄蕴藉的诗歌艺术方面的问题。 诚斋的诗味论当然也包括这层“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内涵。《颐庵诗稿序》云:“夫诗何为者也?尚其词而已矣;曰:善诗者去词,然则尚其意而已矣?曰:善诗者去意。然则去词去意,则诗安在乎?曰:去词去意,而诗有在矣。然则诗果焉在?曰: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竟。
关键词
诚斋诗
论探
以“
味
”论诗
味
外
之
味
已矣
诗
味
论
江西诗派
《国风》
诗歌艺术
《小雅》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严羽与诗味
18
作者
黄钢
出处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1996年第3期108-114,共7页
文摘
严羽是南宋的重要诗歌理论家,也是以味为审美中心的诗歌理论家。他在其诗论中虽未直接用味这个概念来统帅自己的诗论,但实质上提倡的却是味外之味,并且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诗人,评论诗歌艺术。他以兴趣这一概念作为味的重要标准,提倡别材别趣,主张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他以禅喻诗,主张妙悟。他的这些主张,对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与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艺术特色
透彻之悟
味
外
之
味
以禅喻诗
兴趣
不落言筌
诗的艺术
职业大学学报
妙悟
诗歌艺术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司空图的“三外”说
被引量:
1
19
作者
王青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中文系
出处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02-107,共6页
文摘
本文从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三外说入手,从审美接受的角度出发,试图将其切入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中加以比较。文中以中国古代接受理论与西方接受美学、格式塔心理学派等现点比附印证,试图找到古代文论对现代文学鉴赏理论的启示。
关键词
司空图
韵
外
之致
象
外
之象
味
外
之
味
接受美学
Keywords
SI Kong-tu
subtlety beyond the charm
subtlety beyond the imagery
and subtlety beyond the flavor
perception aesthetics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进楼外楼
20
作者
熊四智
出处
《四川烹饪》
1998年第5期6-7,共2页
关键词
楼
外
楼
企业文化精神
中国饮食文化
庆典活动
味
外
之
味
餐饮企业
审美效果
高品位
饮食文化研究
地方风
味
分类号
TS972.1 [轻工技术与工程]
全文增补中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小小说的"味外味"
韦妙才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滋味”与“味外味”辨析
吴瑞霞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味外之味耐咂摸
王宁
《快乐阅读》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味外之味:苏轼的艺术审美追求
王启鹏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味外之旨”与“象外之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读札
周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从味觉的生理学角度分析司空图的“味外之味”
马颖杰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司空图“味外说”误解辨正
申阅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味外之味茶外茶——中日茶文化起点高低讨论的杂感
寇丹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味外之味——我的雕塑创作感想
彭汉钦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司空图“辨味”说述评
欧阳松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中国古典诗学诗味论探微
张庆民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司空图的韵味说及其审美理论
皮朝纲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简论韵与味的理论及应用
苏宰西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中国古代格律诗的韵味解读
李大西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张戒与诗味
黄钢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苏轼论诗味
黄钢
《新疆社科论坛》
CSSCI
199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吟咏滋味 流于字句——诚斋诗味论探微
王守国
《殷都学刊》
199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严羽与诗味
黄钢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199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略论司空图的“三外”说
王青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三进楼外楼
熊四智
《四川烹饪》
1998
0
全文增补中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4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