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7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联合稳定型咬合板对咀嚼肌功能紊乱患者疼痛及咀嚼肌肌电的影响
1
作者 韩佩洁 郭凯锋 +1 位作者 谢景夏 卢钜勇 《中医康复》 2024年第4期30-34,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稳定型咬合板对咀嚼肌功能紊乱(masticatorymuscledisorders,MMD)患者疼痛及咀嚼肌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在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治疗62例MM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稳定型咬合板对咀嚼肌功能紊乱(masticatorymuscledisorders,MMD)患者疼痛及咀嚼肌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在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治疗62例MM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对照组辅以稳定型咬合板治疗,观察组则辅以稳定型咬合板联合合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检测患者疼痛(VAS评分)、最大张口度、咬肌和颞肌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Fricton指数、关节液内TNF-α、IL-1含量等改变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最大张口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最大张口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颞肌RMS、咬肌RMS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且观察组组治疗后的颞肌RMS、咬肌RM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MI、PI、DI等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组治疗后的CMI、PI、DI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液内TNF-α、IL-1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组治疗后的关节液内TNF-α、IL-1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1%(P<0.05)。结论:电针联合稳定型咬合板治疗MMD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抑制炎性反应缓解疼痛,增强咬肌、颞肌的咬合力,改善颞颌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稳定型咬合板 颞下颌关节紊乱 咀嚼肌功能紊乱
下载PDF
比较臭鼩雌雄咀嚼肌质量大小的一种数学模型
2
作者 母华强 母心 +2 位作者 母贝 简承风 苏啸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1-547,共7页
臭鼩(Suncus murinus)雌、雄群体咀嚼肌质量随体质量变化的回归直线不呈平行关系,不符合协方差分析中要求回归直线斜率基本相同的假设。对此,建构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通过体质量即能较准确地比较雌、雄咀嚼肌质量的相对大小。模型原理... 臭鼩(Suncus murinus)雌、雄群体咀嚼肌质量随体质量变化的回归直线不呈平行关系,不符合协方差分析中要求回归直线斜率基本相同的假设。对此,建构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通过体质量即能较准确地比较雌、雄咀嚼肌质量的相对大小。模型原理为通过回归分析建构雌、雄群体中咀嚼肌质量与体质量的数量关系,将雄性样本坐标点沿回归直线等比例放缩,使放缩后雄性群体体质量均值与雌性相同,且前后回归方程不变,然后推导出放缩后的雄性咀嚼肌与雌性差的表达式。经验证,该模型能够根据臭鼩雌、雄体质量正确预测雌、雄间咀嚼肌相对质量的大小关系,利用该模型计算出的结果显示,臭鼩雄性群体具有相对更大的咀嚼肌质量和攻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鼩 咀嚼肌 攻击力 数学模型
下载PDF
磁共振引导的咀嚼肌疼痛放松训练疗效评估
3
作者 杨海霞 徐丽丽 +1 位作者 王博成 陈敏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0-544,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Dixon技术评估非结构错乱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TMD)的咀嚼肌疼痛患者的肌肉改变,并评价MRI引导的物理手法治疗咀嚼肌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Dixon技术评估非结构错乱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TMD)的咀嚼肌疼痛患者的肌肉改变,并评价MRI引导的物理手法治疗咀嚼肌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纳入自2021年6月—2022年9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首次诊断为TMD肌筋膜疼痛(不伴有盘移位)的患者共29例。收集到增强MRI的Dixon序列并进行手法治疗的患者9例。治疗前,利用DICOM Viewer工作站获得9例患者的Dixon图像咀嚼肌疼痛区域值(Z1)、同侧非疼痛区域值(Z2)和对侧对应咀嚼肌区域值(Z3)。依据工作站获得的咀嚼肌异常区域,针对性地进行手法放松治疗。治疗后1~4周进行随访,对比治疗前后主动最大张口度(maximum mouth opening,MMO)和疼痛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指标,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Dixon序列Z2均值为66.23±32.90,Z3均值为66.27±33.87;而咀嚼肌疼痛区域Z1为131.94±83.99,明显高于Z2和Z3。手法治疗在改善MMO、VAS等方面有明显效果,有效率达88.89%。结论·Dixon序列的影像表现与临床主诉的疼痛点具有很大的相关性,MRI引导的手法放松治疗对改善非结构错乱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张口度和疼痛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咀嚼肌 疼痛 磁共振 手法治疗
下载PDF
基于MRI分析青少年颞下颌关节关节盘损伤对咀嚼肌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葛怀志 陈久尊 +2 位作者 徐雷 赵周静 白光辉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657-661,共5页
目的:研究青少年颞下颌关节关节盘损伤对咀嚼肌结构变化的影响,以探讨MRI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行颞下颌关节MRI检查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 目的:研究青少年颞下颌关节关节盘损伤对咀嚼肌结构变化的影响,以探讨MRI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行颞下颌关节MRI检查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3.0T颞下颌关节MRI检查,均通过常规序列图像诊断为单侧关节盘移位且对侧无移位;扫描T2-mapping及3D-CUBE T2序列,在T2-mapping序列上测量关节盘T2值,在3D-CUBE T2序列图像上行多平面重组测量翼内肌、翼外肌及咬肌3对咀嚼肌的横截面积及高度,并计算相对体积;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损伤侧与对照侧咀嚼肌的横截面积、高度及相对体积,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损伤侧与对照侧关节盘T2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损伤侧与对照侧存在差异咀嚼肌的横截面积差值、高度差值及相对体积差值之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咀嚼肌的横截面积、高度及相对体积的损伤侧与对照侧的差值与关节盘T2值的差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损伤侧咬肌横截面[(412.66±106.40)mm^(2)]较对照侧[(435.60±99.28)mm^(2)]减小(P<0.05),损伤侧咬肌相对体积[(29.79±9.91)cm^(3)]较对照侧[(31.77±8.83)cm^(3)]减小(P<0.05);损伤侧关节盘T2值[(32.06±3.86)ms]较对照侧[(36.45±5.48)ms]减小(P<0.001)。损伤侧与对照侧咬肌横截面积差值与相对体积差值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r=0.930,P<0.001)。结论:TMD患者健侧咬肌较患侧发达,推断TMD在出现症状之前可能产生不适致健侧咀嚼,健侧咬肌增粗增大可能是TMD的一个间接影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损伤 咀嚼肌 关节盘 磁共振成像 T2-mapping
下载PDF
成人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 牙 合 患者正畸治疗前后 咀嚼肌形态变化的三维影像学研究
5
作者 叶以慈 赵娜 +1 位作者 王若冰 马俊青 《口腔生物医学》 2023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成人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咀嚼肌形态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安氏Ⅰ类和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各30例,收集其正畸治疗前后的CBCT影像,观测下颌升支、咬肌、翼内肌、翼外...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成人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咀嚼肌形态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安氏Ⅰ类和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各30例,收集其正畸治疗前后的CBCT影像,观测下颌升支、咬肌、翼内肌、翼外肌等形态指标,比较分析治疗前后咀嚼肌的变化。结果:正畸治疗前后相比,安氏Ⅰ类咬肌角度、咬肌宽度、翼内肌宽度、翼内肌厚度、翼内肌面积、翼外肌上头面积有明显变化,安氏Ⅱ类1分类咬肌角度、咬肌宽度、咬肌厚度、翼外肌上头厚度、翼外肌上头面积有明显变化,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Ⅰ类患者翼内肌面积、翼外肌下头厚度变化量和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相比明显偏大,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Ⅰ类和Ⅱ类1分类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形态变化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治疗 安氏Ⅰ类 安氏Ⅱ类1分类 咀嚼肌 锥形束CT
下载PDF
半导体激光增加照射咀嚼肌群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效果
6
作者 李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34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增加照射咀嚼肌群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颞颌关节专病门诊的60例TM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增加照射咀嚼肌群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颞颌关节专病门诊的60例TM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低能量镓铝砷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照射颞下颌关节(TMJ)区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照射咀嚼肌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DI)、肌肉压痛指数(PI)、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无痛最大开口度(MVO)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导体激光治疗TMD时,增加照射咀嚼肌群可以明显改善肌肉酸痛,增加开口度,有效缓解患者各项体征,治疗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半导体激光 咀嚼肌 无痛最大开口度
下载PDF
咬合恢复对偏侧咀嚼大鼠咀嚼肌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晓光 刘太生 +4 位作者 高德安 高静 于肖鹏 张丽 王延秀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99-503,共5页
目的:研究咬合恢复对偏侧咀嚼大鼠咀嚼肌的影响。方法:4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4组,所有动物间断磨除右上、下颌磨牙牙冠至龈下,实验1组第3周、实验2组第9周停止磨牙,任其自行萌出,恢复咬合关系。对照组不停止牙冠磨除,饲养条件相同。实... 目的:研究咬合恢复对偏侧咀嚼大鼠咀嚼肌的影响。方法:4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4组,所有动物间断磨除右上、下颌磨牙牙冠至龈下,实验1组第3周、实验2组第9周停止磨牙,任其自行萌出,恢复咬合关系。对照组不停止牙冠磨除,饲养条件相同。实验1组磨除牙冠后10周末、实验2组磨除牙冠后16周末处死动物,取其双侧颞肌、咬肌进行光镜、电镜切片检查,结果与对照组对照。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1组与对照1组双侧咀嚼肌受损情况有显著性差异(χ2=40,P<0.01)。实验2组与对照2组双侧咀嚼肌受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χ2=3.66,P>0.05)。结论:早期咬合恢复,可恢复偏侧咀嚼大鼠咀嚼肌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侧咀嚼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咀嚼肌 咬合恢复 大鼠 WISTER大鼠 咬合关系 偏侧咀嚼 实验研 咀嚼肌 SPSS10.0软件 磨牙牙冠 显著性差异 对照组
下载PDF
牙列重度磨耗和磨牙症患者咀嚼肌肌电信号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玉琴 钱海馨 +1 位作者 耿屹 张富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0-202,共3页
目的分析牙列重度磨耗和磨牙症患者的咀嚼肌肌电图(EMG)特征。方法以无夜磨牙的牙列重度磨耗患者(牙列重度磨耗组,n=19)、夜磨牙患者(夜磨牙组,n=30)和无上述症状和体征的正常志愿者(对照组,n=30)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三组对象在下颌... 目的分析牙列重度磨耗和磨牙症患者的咀嚼肌肌电图(EMG)特征。方法以无夜磨牙的牙列重度磨耗患者(牙列重度磨耗组,n=19)、夜磨牙患者(夜磨牙组,n=30)和无上述症状和体征的正常志愿者(对照组,n=30)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三组对象在下颌姿势位(MPP)和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紧咬牙位时,颞肌前束(TA)、咬肌(MM)和二腹肌前腹(DA)的肌电图(EMG),对各组的峰值电位(Amp)和咀嚼肌不对称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PP时,夜磨牙组患者左侧TA和DA的Am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牙列重度磨耗组各咀嚼肌的Amp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夜磨牙组左侧TA的Amp显著高于牙列重度磨耗组(P<0.05)。ICP最大紧咬牙位时,夜磨牙组各咀嚼肌的Amp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牙列重度磨耗组的双侧MM和TA的Amp显著低于夜磨牙组和对照组(P<0.05)。咀嚼肌总体不对称指数,夜磨牙组与对照组和牙列重度磨耗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后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夜磨牙症患者TA存在肌功能亢进;牙列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收缩力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列磨耗 磨牙症 咀嚼肌 电图
下载PDF
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及咀嚼肌肌电图在下颌骨肿瘤患者口颌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晶 陈俊鹏 +2 位作者 王洋 许向亮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1-578,共8页
目的:将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与肌电图相结合,观察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下颌运动和咀嚼肌功能临床特点,初步探索运动和咀嚼肌功能的相互关系和产生机制。方法:纳入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病变术前患者6例以及下颌骨单侧... 目的:将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与肌电图相结合,观察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下颌运动和咀嚼肌功能临床特点,初步探索运动和咀嚼肌功能的相互关系和产生机制。方法:纳入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病变术前患者6例以及下颌骨单侧病变节段性切除及颌骨重建术后患者3例。采用下颌运动记录系统及表面肌电图系统,采集患者下颌边缘运动、咀嚼运动的运动轨迹,同时记录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采集患者静息、最大力咬合时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在数字化虚拟模型上观测运动轨迹,并分析下颌边缘运动的幅度和方向。分析患者健、患侧静息,最大力咬合,双侧咀嚼时的咀嚼肌电活动特点,计算不对称指数、活动指数。结果:术前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5.20±6.87) mm,3例患者轻度张口受限,所有患者张口轨迹均偏向患侧。侧向运动中患侧运动平均幅度(10.34±1.27) mm,健侧(6.94±2.4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0.65±17.32) mm,下颌边缘运动特点与术前患者一致。术前患者最大力咬合时,患侧咬肌肌电活动[44.20 (5.70, 197.90)μV]和颞肌的肌电活动中位数[42.15 (22.90, 155.00)μV]略低于健侧咬肌[45.60 (7.50, 235.40 )μV]和健侧颞肌[63.30 (44.10, 126.70)μV],咀嚼时未见异常。术后则出现了个性化的改变,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减弱,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亢进。结论:良、恶性肿瘤及手术均可造成下颌运动和双侧咬肌和颞肌的肌电活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运动 电图 头颈部肿瘤 修复重建 咀嚼肌
下载PDF
松弛性及稳定性垫对咀嚼肌肌电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15
10
作者 程蕙娟 张富强 叶少波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探讨松弛性牙合垫与稳定性牙合垫对咀嚼肌 (咬肌、颞肌前束 )肌电的影响。方法  2 0名健康志愿者不戴牙合垫与戴松弛性牙合垫和下颌稳定性牙合垫时分别作正中紧咬 ,比较颞肌前束、咬肌肌电积分值的改变。结果 戴入松弛性牙合垫... 目的 探讨松弛性牙合垫与稳定性牙合垫对咀嚼肌 (咬肌、颞肌前束 )肌电的影响。方法  2 0名健康志愿者不戴牙合垫与戴松弛性牙合垫和下颌稳定性牙合垫时分别作正中紧咬 ,比较颞肌前束、咬肌肌电积分值的改变。结果 戴入松弛性牙合垫和稳定性牙合垫后 ,颞肌前束、咬肌肌电积分值均有下降 ,戴松弛性牙合垫更显著。结论 松弛性牙合垫和稳定性牙合垫均对咀嚼肌有松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咀嚼肌 电图 HE垫 松弛性 稳定性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郑淑月 王晓宇 +5 位作者 赵颖 何明伟 武百山 杨立强 岳剑宁 倪家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方法:2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于术前和术后3d、3个月、12个月,运用T-ScanⅢ咬合检测仪和Bio-pak肌电图仪...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方法:2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于术前和术后3d、3个月、12个月,运用T-ScanⅢ咬合检测仪和Bio-pak肌电图仪检测患者双侧颞肌前束、咬肌在下颌姿势位、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的咬合及肌电活动,评价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双侧咬合平衡性、术侧颞肌前束、咬肌肌电峰值及双侧同名肌电对称率在术后3d、3个月显著减小(P<0.05),但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d、3个月和12个月疼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与术后3d、3个月相比,12个月麻木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高于术前(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咀嚼肌瘫痪。结论: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有效缓解疼痛,术后3d、3个月患者咀嚼肌功能降低,但术后12个月均可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射频热凝术 咀嚼肌功能
下载PDF
利用CT和MRI融合技术确定咀嚼肌三维肌力向量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凯 柳春明 +5 位作者 侯康林 王卫东 熊春阳 邱本胜 赵芳起 方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98-400,共3页
采用基于小波金字塔分解的方法对颅颌面CT MRI医学图像进行融合 ,再经可视化技术处理 ,以测量和分析颅颌面部各咀嚼肌的三维肌力向量。结果显示 :咀嚼肌系统在功能状态下具有不同大小的生理横截面积和最大肌力 ,不同咀嚼肌以及同一咀嚼... 采用基于小波金字塔分解的方法对颅颌面CT MRI医学图像进行融合 ,再经可视化技术处理 ,以测量和分析颅颌面部各咀嚼肌的三维肌力向量。结果显示 :咀嚼肌系统在功能状态下具有不同大小的生理横截面积和最大肌力 ,不同咀嚼肌以及同一咀嚼肌的不同侧别其肌力的空间方向亦各不相同。提示借助于颅颌面CT MRI医学图像融合技术获得咀嚼肌的三维肌力向量是可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咀嚼肌 三维力向量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图像融合 CT MRI
下载PDF
磨牙症患者咀嚼肌肌电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雪铃 林雪峰 +1 位作者 滕伟 李少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0-643,共4页
目的探讨磨牙症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以及咀嚼肌受损的肌电表现。方法收集24例磨牙症患者和16例无磨牙症学生分别作为磨牙症组和正常组。用BioPAK口颌功能诊疗系统测量双侧颞肌前束(TA)、咬肌(MM)、二腹肌前腹(DA)和胸锁乳突肌(SCM)在姿... 目的探讨磨牙症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以及咀嚼肌受损的肌电表现。方法收集24例磨牙症患者和16例无磨牙症学生分别作为磨牙症组和正常组。用BioPAK口颌功能诊疗系统测量双侧颞肌前束(TA)、咬肌(MM)、二腹肌前腹(DA)和胸锁乳突肌(SCM)在姿势位、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紧咬和吞咽时的表面肌电活性。结果磨牙症组姿势位时TA和MM的肌电幅值明显高于正常组,而ICP最大紧咬时TA和MM的肌电幅值明显低于正常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时2组各肌肉的肌电幅值没有明显差别。磨牙症组ICP最大紧咬时TA和MM的不对称指数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磨牙症患者的咀嚼肌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颞肌前束和咬肌在姿势位呈高电位,而在ICP最大紧咬时呈低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症 咀嚼肌 电灵敏度
下载PDF
偏侧咀嚼对大鼠咀嚼肌组织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发明 李宁毅 +5 位作者 孙海花 吴力克 贾保军 黄征难 王娜 刘民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96-298,共3页
目的 利用动物模型,观察偏侧咀嚼对咀嚼肌组织结构的影响,从而探讨偏侧咀嚼在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0只大白鼠拔除右侧上颌后牙造成的偏侧咀嚼模型,分成实验1组和实验2组,另外40只作为对照,分成... 目的 利用动物模型,观察偏侧咀嚼对咀嚼肌组织结构的影响,从而探讨偏侧咀嚼在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0只大白鼠拔除右侧上颌后牙造成的偏侧咀嚼模型,分成实验1组和实验2组,另外40只作为对照,分成对照1组和对照2组。实验1组和对照1组4周后处死,解剖其双侧颞肌、咬肌,对咀嚼肌的组织结构进行光镜观察。实验 2组和对照2组8周后进行实验1组和实验2组同样的研究。结果 组织结构改变实验1组主要表现为肌肉组织中大量局灶性炎细胞浸润,并且非咀嚼例比咀嚼例明显;实验2组主要表现为肌肉及其附丽组织间广泛弥散性失细胞浸润,盘前外侧颞肌附丽部神经纤维出现退行性变,肌纤维排列紊乱,粗细不均,个别肌纤维萎缩,有断裂现象,出现肌巨细胞,右侧更为显著。结论 偏侧咀嚼可以对咀嚼肌组织结构造成损害,并且随着时间延长,损害加重。咀嚼侧与非咀嚼例相比,非咀嚼侧损害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侧咀嚼 大鼠 咀嚼肌 组织结构 影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下载PDF
咬合重建对咀嚼肌肌电图协同模式的近、远期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周崇阳 杨朝晖 冯海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3-326,共4页
目的:探讨咬合重建修复对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肌电图之间协同模式的近、远期影响。方法:选择29例重度磨耗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别测量修复前、过渡修复1个月、永久修复1个月以及远期复查(平均3.5年)时在息止位、大力咬合及咀嚼运... 目的:探讨咬合重建修复对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肌电图之间协同模式的近、远期影响。方法:选择29例重度磨耗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别测量修复前、过渡修复1个月、永久修复1个月以及远期复查(平均3.5年)时在息止位、大力咬合及咀嚼运功时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的表面肌电图,对比分析左、右侧同名肌的不对称指数,嚼肌/颞肌前束,嚼肌/颞肌后束和颞肌前束/颞肌后束的活动指数在修复前、后的变化。结果:(1)在息止位、大力咬合及咀嚼时各咀嚼肌的不对称指数在咬合重建的各期较修复前均有下降趋势;(2)咬合重建后各期,嚼肌/颞肌前束的活动指数无明显变化;(3)咬合重建修复后,嚼肌/颞肌后束及颞肌前束/颞肌后束活动指数在大力咬合与咀嚼运动时均明显增加。结论:咬合重建修复能明显改善重度磨耗患者同名咀嚼肌的对称性,并能改变不同咀嚼肌之间的相对活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磨耗 牙[牙合] 咀嚼肌 电描记术
下载PDF
西式按摩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咀嚼肌紊乱的效果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跃 戴桂英 +1 位作者 李莉 杨卫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65-1167,共3页
目的观察西式按摩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咀嚼肌紊乱的疗效。方法 58例咀嚼肌紊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29)。对照组采用超短波治疗,观察组采用西式按摩疗法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视觉模... 目的观察西式按摩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咀嚼肌紊乱的疗效。方法 58例咀嚼肌紊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29)。对照组采用超短波治疗,观察组采用西式按摩疗法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Friction颞下颌关节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Friction颞下颌关节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01)。结论西式按摩结合肌肉能量技术能更有效治疗咀嚼肌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咀嚼肌紊乱 西式按摩 肉能量技术
下载PDF
透明质酸注射联合咀嚼肌功能训练治疗老年性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蔡恒星 柯金 +1 位作者 孟庆功 龙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关节腔注射联合咀嚼肌功能训练在老年性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专科就诊的老年患者,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0人...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关节腔注射联合咀嚼肌功能训练在老年性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专科就诊的老年患者,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对照组采用咀嚼肌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透明质酸关节腔注射治疗联合咀嚼肌功能训练的方法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完成后3月、6月进行复诊,每次就诊时记录患者的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最大张口度(maximal mouth opening,MMO)和关节杂音(joint noise, JN),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效果方面,关节腔注射未见明显并发症,实验组和对照组VAS和MMO较治疗前均有好转,实验组JD较治疗前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关节杂音没有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VAS、MMO、JN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采用透明质酸关节腔注射联合咀嚼肌功能训练治疗老年性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应用安全,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咀嚼肌功能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颞下颌关节 骨关节病 透明质酸 咀嚼肌功能训练
下载PDF
正颌治疗前后咀嚼肌肌电变化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0
18
作者 房兵 邱蔚六 叶少波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目的 颌面部的骨性畸型,必须通过正畸和外科手术联合的正颌治疗,才能达到功能和美观的正常。作者对正颌手术前后主要的咀嚼肌收缩力进行检查,以期发现术后口颌系统咀嚼效率的变化特征。方法 肌电图仪测试咬肌、颞肌、二腹肌在功能... 目的 颌面部的骨性畸型,必须通过正畸和外科手术联合的正颌治疗,才能达到功能和美观的正常。作者对正颌手术前后主要的咀嚼肌收缩力进行检查,以期发现术后口颌系统咀嚼效率的变化特征。方法 肌电图仪测试咬肌、颞肌、二腹肌在功能活动时的肌电变化,并对正颌前后作对比研究。结果 在下颌骨休息位时,肌电变化无显著性差异;功能活动时,肌电变化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正颌后咀嚼肌的效能降低,存在不良咬牙合,提示手术后进行正畸治疗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图 咀嚼肌 正颌 颌面部 骨性畸形
下载PDF
咬合重建修复过程中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 被引量:36
19
作者 周崇阳 冯海兰 +1 位作者 杨朝晖 胡晓阳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3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对垂直距离降低的患者咬合重建修复过程中,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方法:对15例垂直距离降低的患者先用塑料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过渡修复并恢复垂直距离,患者适应后再按此高度永久修复。对比分析修复前、过渡修复一个月后以及永久修... 目的:探讨对垂直距离降低的患者咬合重建修复过程中,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方法:对15例垂直距离降低的患者先用塑料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过渡修复并恢复垂直距离,患者适应后再按此高度永久修复。对比分析修复前、过渡修复一个月后以及永久修复一个月后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表面肌电图的变化。结果:① 息止位时过渡修复及永久修复后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肌电幅值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少趋势;② 大力咬合位,过渡修复时颞肌后束肌电幅值较术前显著减少,嚼肌和颞肌前束肌电无显著改变。永久修复后嚼肌和颞肌前束肌电较过渡修复时和术前有显著提高,颞肌后束肌电值较过渡修复时也显著增加;③ 咀嚼时嚼肌和颞肌前束肌电值在过渡修复及永久修复后逐步增加,永久修复后增加显著。而颞肌后束肌电值无明显改变。结论:对垂直距离降低的病人升高垂直距离并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后,能显著减少息止位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的紧张度,增强咀嚼肌大力咬合及咀嚼运动时的收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咀嚼肌 电图 垂直距离降低 咬合重建
下载PDF
下颌牵张成骨术对咀嚼肌影响的组织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肖文林 尚伟 +1 位作者 李薇 纪祥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33-335,共3页
目的 :研究下颌牵张成骨对咀嚼肌的影响。方法 :3组共 6只狗的左侧下颌骨进行了时间不等的牵张后 ,切取咀嚼肌标本进行HE染色及酶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观察其组织形态学改变并结合图像分析仪 (VIDAS)分析酶含量变化。结果 :①嚼肌表现为... 目的 :研究下颌牵张成骨对咀嚼肌的影响。方法 :3组共 6只狗的左侧下颌骨进行了时间不等的牵张后 ,切取咀嚼肌标本进行HE染色及酶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观察其组织形态学改变并结合图像分析仪 (VIDAS)分析酶含量变化。结果 :①嚼肌表现为持续萎缩 ,而二腹肌表现为组织形态的萎缩、肥大至正常的再构建过程。②咀嚼肌酶含量的改变与其组织形态学改变相适应。结论 :与牵张方向相同的二腹肌 ,通过组织形态改建适应牵张 ,酶含量由减少到增高再趋于正常 ;与牵张方向不同的嚼肌 ,出现持续萎缩 ,酶含量持续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牵张成骨术 咀嚼肌 组织形态学 酶组织化学 实验研究 下颌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