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1
作者 赵建东 陈立伟 +5 位作者 纵亮 韩冰 张永侠 武文明 黄德亮 刘明波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8-12,共5页
目的总结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201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21~57... 目的总结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201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21~57岁。患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增强CT/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其特点是咽旁间隙富血供病变,与颈部大血管关系密切。结果所有患者均经颈外入路或颅颈联合入路肿瘤切除术及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其中5例患者行1次手术,2例患者行2次手术,1例患者行3次手术。所有患者均无脑血管损伤并发症。7例患者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1例患者术后行放射治疗,1例行术后化疗。所有患者均无死亡。结论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发病少,其治疗是以手术为主,同时需结合肿瘤特点及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细胞瘤 咽旁间隙 恶性肿瘤
下载PDF
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2
作者 李瑞龙 黄新生 王鹏 《中国临床医学》 2023年第4期697-702,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选择2010年3月至2018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患者,分析其症状、体征、CT和MRI表现、手术入路、术后病理及并发症等。结果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2~78... 目的探讨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选择2010年3月至2018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患者,分析其症状、体征、CT和MRI表现、手术入路、术后病理及并发症等。结果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4.3±15.4)岁。21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因发现颈部肿块就诊。神经鞘瘤、多形性腺瘤、副神经节瘤和其他类型肿瘤的CT/MRI表现检查可以有效显示肿瘤大小、部位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30例患者肿瘤均行手术切除,其中26例经颈入路。病理结果显示良性29例,其中神经鞘瘤13例,多形性腺瘤10例。术后出现声带麻痹4例、Horner综合征3例、面瘫2例、伸舌偏斜1例、抬肩困难1例。随访患者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咽旁间隙肿瘤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CT/MRI有助于其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神经鞘瘤和多形性腺瘤是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间隙肿瘤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手术
下载PDF
咽旁间隙肿瘤不同手术入路选择策略及疗效分析
3
作者 凌志明 曾泉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3年第9期545-550,共6页
目的分析咽旁间隙肿瘤不同手术入路的选择策略及其疗效,为其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3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依据CT/MRI评估肿瘤大小... 目的分析咽旁间隙肿瘤不同手术入路的选择策略及其疗效,为其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3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依据CT/MRI评估肿瘤大小与位置,包括与茎突、颈内动脉、颅底、硬腭及腮腺的关系。结果53例患者中,1例双侧发病。采用内镜辅助下的经口入路15例、经颈入路9例、经口经颈联合入路2例、经鼻入路3例,传统经颈入路25例。茎突前与茎突后的肿瘤症状(χ^(2)=27.50,P<0.001)和病理类型(χ^(2)=27.2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手术入路的肿瘤与茎突(χ^(2)=18.78,P<0.001)、颈内动脉(χ^(2)=11.57,P=0.009)、腮腺(χ^(2)=10.64,P=0.015)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时间(H=7.46,P=0.113)、术中出血量(H=7.51,P=0.111)、完整切除率(χ^(2)=5.02,P=0.261)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χ^(2)=5.49,P=0.207)无明显差异。7组配对分析中观察到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术中出血量(Z=-0.845,P=0.398)和术后住院天数(Z=-0.315,P=0.752)较传统经颈入路更少,但统计学差异并不显著。结论内镜辅助下切除咽旁间隙肿瘤的适应证已经得到了扩展,应针对肿瘤的性质、体积及位置延伸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咽旁间隙肿瘤 微创手术 手术入路 内镜辅助
下载PDF
论内镜和等离子手术系统辅助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良性肿瘤切除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梁小明 陈小曲 +2 位作者 周振劲 傅国武 吴新权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0052-0055,共4页
探究内镜和等离子手术系统辅助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良性肿瘤切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1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患者接受口外... 探究内镜和等离子手术系统辅助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良性肿瘤切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1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患者接受口外入路良性肿瘤切除术,观察组患者接受经口内镜等离子径路良性肿瘤切除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期指标(手术持续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疼痛程度(VAS评分)、临床疗效、术后复发率。结果: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无差异,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组间对比有差异;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与对照组无差异;两组复发率无差异。结论:经口内镜等离子径路良性肿瘤切除术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治疗后VAS评分较低,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间隙良性肿瘤 内镜和等离子手术系统辅助 手术期指标 疼痛评分
下载PDF
咽旁间隙肿瘤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黄郁林 冯锦标 +1 位作者 胡廷保 卢建鹏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2期250-254,共5页
目的探讨如何根据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选择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的合理手术径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20~64岁,平均44岁,根据术前CT和(或)... 目的探讨如何根据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选择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的合理手术径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20~64岁,平均44岁,根据术前CT和(或)MRI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特征接受不同径路的手术治疗。结果经颈侧径路14例,经腮腺径路2例,经口径路1例,经口联合颈侧径路1例。术后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8例,神经鞘膜瘤8例,腺淋巴瘤和腮腺导管癌各1例。术后并发声嘶3例。17例良性肿瘤术后随访4个月到10年均无复发,1例腮腺导管癌术后加放疗、随访26个月无复发。结论颈侧径路是咽旁间隙肿瘤最常用的手术方法。良性肿瘤主体凸向口咽,位于颈内动脉内侧可选择经口径路手术,来源于腮腺深叶的巨大多形性腺瘤选择腮腺联合经口径路显然优于单纯颈外进路。神经鞘瘤囊外切除容易损伤迷走神经而出现声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咽旁间隙 影像学 手术径路 囊内切除
下载PDF
增强CT对颈部及咽旁间隙常见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6
作者 李志芳 范永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9期0022-0025,共4页
对颈部及咽旁间隙常见良性肿瘤实施增强CT扫描,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探究增强CT的诊断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7年11月至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颈部及咽旁间隙良性肿物患者。所有病例都行 CT平扫加强化,并参考外科和病理学的资料,探... 对颈部及咽旁间隙常见良性肿瘤实施增强CT扫描,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探究增强CT的诊断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7年11月至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颈部及咽旁间隙良性肿物患者。所有病例都行 CT平扫加强化,并参考外科和病理学的资料,探讨 CT造影对肿瘤的诊断作用。结果 (1)50例颈部咽旁间隙肿瘤患者中,患者年龄为14~67岁,平均42.8岁。其中男28(56.00%)例,女22(44.00%)例,位于右侧21例,左侧29例。(2)经过阅片:CT平扫诊断为颈部囊性肿物32例,囊实性肿物15例,实性肿物3例;增强扫描诊断为鳃裂囊肿27例,表皮样囊肿11例,神经鞘瘤9例,颈动脉体瘤3例。(3)术后病理诊断为:27例为腮裂囊肿,11例为皮质类囊肿,9例为神经鞘肿瘤,3例为颈动脉体肿瘤。经对比,增强CT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更为接近,准确性更高。结论 对颈部及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患者实施增强CT扫描,诊断效果更佳,可为医师初步确定肿瘤性质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 咽旁间隙 良性肿瘤 增强CT扫描 诊断
下载PDF
咽旁间隙骨外软骨瘤1例
7
作者 赵伟霞 于志良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16期2325-2327,共3页
骨外软骨瘤又称软组织软骨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起源于骨外软组织的良性软骨肿瘤,多发于手足,亦有个案报道见于腹壁、肺、食管、肝脏、皮肤等部位,原发于咽旁间隙的骨外软骨瘤甚是罕见。2021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 骨外软骨瘤又称软组织软骨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起源于骨外软组织的良性软骨肿瘤,多发于手足,亦有个案报道见于腹壁、肺、食管、肝脏、皮肤等部位,原发于咽旁间隙的骨外软骨瘤甚是罕见。2021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了1例咽旁间隙骨外软骨瘤患者,现将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间隙 骨外软骨瘤 软组织软骨瘤
下载PDF
咽旁间隙的断层解剖学 被引量:1
8
作者 付升旗 孙清河 +2 位作者 郭进学 刘恒兴 范锡印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24-25,共2页
目的 为咽旁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  9具成尸头颈部冰冻后制成连续横断层解剖标本 ,观察不同层面咽旁间隙及临近结构的形态、毗邻关系 ,测量重要结构的径线。结果 两侧咽旁间隙及临近结构均呈对称性分布 ,咽旁... 目的 为咽旁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  9具成尸头颈部冰冻后制成连续横断层解剖标本 ,观察不同层面咽旁间隙及临近结构的形态、毗邻关系 ,测量重要结构的径线。结果 两侧咽旁间隙及临近结构均呈对称性分布 ,咽旁间隙的鼻咽平面大于口咽平面 ,颈静脉孔等径线两侧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间隙 断层解剖学 影像诊断 咽旁间隙疾病
下载PDF
咽旁间隙腮腺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付升旗 范锡印 +2 位作者 张小路 郭进学 刘恒兴 《解剖与临床》 2003年第2期67-68,共2页
目的 :为咽旁间隙肿瘤的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 10例 2 0侧 ,模拟手术入路 ,按层次解剖方法解剖观察、测量其相关结构。结果 :咽旁间隙被茎突及茎突诸肌分为咽旁前、后间隙 ,咽旁前间隙内有腭帆提肌、腭帆... 目的 :为咽旁间隙肿瘤的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 10例 2 0侧 ,模拟手术入路 ,按层次解剖方法解剖观察、测量其相关结构。结果 :咽旁间隙被茎突及茎突诸肌分为咽旁前、后间隙 ,咽旁前间隙内有腭帆提肌、腭帆张肌等 ,咽旁后间隙内有颈内动、静脉 ,第Ⅸ、Ⅹ、Ⅺ、Ⅻ脑神经等。茎突是达咽旁间隙的重要解剖标志 ,其外侧主要结构是腮腺及穿经腮腺的结构 ,间隙内容均位于茎突内侧 ,茎突与颈静脉孔相距 2 .98± 1.42mm。结论 :咽旁间隙的应用解剖对咽旁间隙肿瘤的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间隙腮腺入路 解剖学 咽旁间隙肿瘤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吴少雄 曾智帆 +3 位作者 赵充 胡永红 夏云飞 张恩罴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86-289,共4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19例初诊鼻咽癌经CT扫描后将咽旁间隙侵犯程度分为:0级:无侵犯;Ⅰ级:轻度侵犯;Ⅱ级:重度侵犯。应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模型对放疗后5年的局控率... 目的:探讨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19例初诊鼻咽癌经CT扫描后将咽旁间隙侵犯程度分为:0级:无侵犯;Ⅰ级:轻度侵犯;Ⅱ级:重度侵犯。应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模型对放疗后5年的局控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咽旁0、Ⅰ、Ⅱ级侵犯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91%、6072%、3213%,后者明显低于前两者(P≤0.0003),而前两者比较则无差异(P=0.4736);Ⅱ级侵犯的5年鼻咽局控率(687%)、颈部局控率(764%)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585%)也明显低于0级(分别为899%、953%和880%)和Ⅰ级(分别为837%、958%和815%),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多因素Cox模型显示N分期、咽旁侵犯程度和副鼻窦(包括海绵窦)侵犯是影响预后的显著性因素。结论:咽旁间隙重度(Ⅱ级)侵犯是鼻咽癌预后较差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放射疗法 咽旁间隙侵犯 预后
下载PDF
咽旁间隙区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附115例报告 被引量:10
11
作者 廖楚航 刘曙光 +3 位作者 王大章 陈刚 李扬 郑光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探讨咽旁间隙区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收治的 115例咽旁间隙区原发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诊治方法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研究。结果 本组 115例咽旁间隙区原发性肿瘤中良性99例 ,恶性 16例。最常见者为... 目的 探讨咽旁间隙区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收治的 115例咽旁间隙区原发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诊治方法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研究。结果 本组 115例咽旁间隙区原发性肿瘤中良性99例 ,恶性 16例。最常见者为腮腺深叶肿瘤 (46例 )及神经源性肿瘤 (42例 )。临床多表现为颈部或咽侧包块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呼吸或语言功能障碍。CT或MRI能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继发改变 ;超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能揭示肿瘤与血管系统的关系。本组肿瘤均经颌后—颌下径路切除。术后随访 1~ 10年 ,2例死亡 ,18例失访 ,余均治愈无复发。结论 CT、MRI或颈动脉造影对咽旁间隙区肿瘤的术前诊断及治疗设计有重要意义。经颌后—颌下径路切除咽旁间隙区肿瘤简易、安全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间隙区肿瘤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咽旁间隙的断层解剖学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2
作者 付升旗 范锡印 +2 位作者 郭进学 刘恒兴 张小路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7-429,共3页
目的:为咽旁间隙肿瘤的CT等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20例成人尸体头颈部横断标本,在咽隐窝层面观察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的解剖学关系,用游标卡尺及关联方测格纸测量其宽度和面积。结果:咽旁间隙呈近似三角形,断面面积为(448.0&... 目的:为咽旁间隙肿瘤的CT等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20例成人尸体头颈部横断标本,在咽隐窝层面观察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的解剖学关系,用游标卡尺及关联方测格纸测量其宽度和面积。结果:咽旁间隙呈近似三角形,断面面积为(448.0±2.18)mm2(左)和(446.4±2.10)mm2(右)。两侧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呈对称性,断面面积和宽度无显著性差异。椎前间隙和翼肌筋膜间脂肪存在率分别为75.0%、60.0%。结论:咽旁间隙的断层解剖对早期咽旁间隙肿瘤的CT等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间隙 断层解剖学 头颈肌 CT等影像诊断
下载PDF
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方法和径路的选择 被引量:13
13
作者 邓毅 吴元庆 +4 位作者 陈荣荣 樊贤超 邢奋丽 初亭 陈尔东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方法和入路的选择。方法对6例原发于咽旁间隙较大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和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分别采取颈侧入路、腮腺后入路、口咽软腭部入路及经颈颌入路的方法,完整切除了咽旁间隙肿瘤。结论根...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方法和入路的选择。方法对6例原发于咽旁间隙较大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和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分别采取颈侧入路、腮腺后入路、口咽软腭部入路及经颈颌入路的方法,完整切除了咽旁间隙肿瘤。结论根据肿瘤的起源、大小、部位和性质选择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入路。对于比较大的良性实体或低度恶性肿瘤以及恶性肿瘤,以颈外入路和颈颌入路为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间隙 肿瘤 头颈肿瘤 手术 手术入路
下载PDF
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的CT诊断评价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杨立新 廉养德 王玖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分析CT在鼻咽癌诊断及肿瘤定位中的作用,探讨咽旁间隙侵犯对预后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本组经活检病理证实鼻咽癌130例,治疗前均行鼻咽CT检查,层厚、层距各5mm。平扫51例,平扫加增强2例,增强扫描77例。结果:... 目的:分析CT在鼻咽癌诊断及肿瘤定位中的作用,探讨咽旁间隙侵犯对预后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本组经活检病理证实鼻咽癌130例,治疗前均行鼻咽CT检查,层厚、层距各5mm。平扫51例,平扫加增强2例,增强扫描77例。结果:CT能显示早期鼻咽癌患侧咽陷窝变钝、闭塞,腭帆提肌增厚及其他粘膜下浸润,能较清楚地显示肿瘤生长部位、病变范围及浸润深度。采用Sham等提出的测量方法,85.4%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咽旁间隙侵犯,咽旁间隙侵犯程度与肿瘤局部控制有关(P<0.01);102例随访时间大于23月的T1~T3病例中原无咽旁间隙侵犯病例1/18复发,原有不同程度咽旁间隙侵犯病例20/84复发,两者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本组未见仅有咽旁间隙复发而无鼻咽腔累及病例。肿瘤向颈动脉鞘区侵犯程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结论:(1)CT在鼻咽癌诊断及肿瘤定位中有重要价值;(2)咽旁间隙侵犯不是影响肿瘤复发的主要因素;(3)颈动脉鞘区受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咽旁间隙 CT 诊断
下载PDF
咽旁间隙的CT影像解剖学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15
作者 范锡印 付升旗 +2 位作者 荆利民 郭进学 刘恒兴 《解剖学研究》 CAS 2003年第4期261-262,264,共3页
目的 为咽旁间隙疾病的CT诊断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 选用 6 0例扫描对称的正常CT片 ,在咽隐窝水平层面观察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解剖学关系 ,用游标卡尺及关联方格测量其宽度和面积。结果 咽旁间隙呈近似三角形 ,断面面积分别为... 目的 为咽旁间隙疾病的CT诊断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 选用 6 0例扫描对称的正常CT片 ,在咽隐窝水平层面观察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解剖学关系 ,用游标卡尺及关联方格测量其宽度和面积。结果 咽旁间隙呈近似三角形 ,断面面积分别为左 (4 2 6± 3 1 2 )mm2 和右 (4 3 1± 2 96 )mm2 ,两侧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呈对称性 ,断面面积和宽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自茎突至咽隐窝的连线将咽旁间隙分为咽旁前、后间隙 ,CT图像能较好显示咽旁后间隙内各结构的相互关系。咽旁脂肪组织、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茎突、翼内肌是CT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间隙 CT 影像解剖学 临床意义 头颈肌
下载PDF
下颌骨升支“箱盖式”入路手术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肿瘤 被引量:6
16
作者 邱嘉旋 张剑 +3 位作者 邵益森 曹钟义 习伟宏 蒋泽先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7-459,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下颌骨升支切开入路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肿瘤的方法。方法:按腮腺切口切开暴露。于下颌角切断咬肌附丽至骨膜下,沿骨膜下剥离至乙状切迹,于下颌孔外垂直截骨至乙状切迹下近1.0cm,垂直转向下颌骨升支后缘,肿瘤切除后,下...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下颌骨升支切开入路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肿瘤的方法。方法:按腮腺切口切开暴露。于下颌角切断咬肌附丽至骨膜下,沿骨膜下剥离至乙状切迹,于下颌孔外垂直截骨至乙状切迹下近1.0cm,垂直转向下颌骨升支后缘,肿瘤切除后,下颌骨升支后份游离骨板复位,钛板固定。结果: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3例,均完整切除,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该术式术野暴露好,外形影响小,减少了并发症发生,适用于咽旁间隙巨大肿瘤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间隙 肿瘤 手术入路
下载PDF
49例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治疗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晓明 黄健男 +2 位作者 熊国军 窦晓辉 李小敏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11-112,117,共3页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方法,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手术治疗的49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肿瘤41例,恶性肿瘤8例。采用4种手术入路。结果全部患者肿块均完整切...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方法,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手术治疗的49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肿瘤41例,恶性肿瘤8例。采用4种手术入路。结果全部患者肿块均完整切除,肿瘤的复发率18.4%(9/49),其中良性肿瘤复发率9.8%(4/41),恶性肿瘤复发率62.5%(5/8);术后并发症17例(34.7%)。结论咽旁间隙肿瘤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脑神经功能障碍,根据肿瘤的性质、来源、位置、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径路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间隙 肿瘤 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手术入路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郅克谦 任文豪 +2 位作者 张琳 温玉明 张引成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47-550,共4页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诊断及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方法:对1998~2006年收治的24例咽旁间隙肿瘤病例资料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手术入路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入路采用颈侧入路、经颈腮腺入路、经颈颌入路。术...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诊断及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方法:对1998~2006年收治的24例咽旁间隙肿瘤病例资料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手术入路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入路采用颈侧入路、经颈腮腺入路、经颈颌入路。术后随访1~10a。结果: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以颈部或咽侧包块就诊,可伴有发音、吞咽等功能障碍。24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中,良、恶性肿瘤分别占87.5%和12.5%。病理类型以腮腺来源和神经源性肿瘤最为常见。CT、MRI能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手术入路的选择有重要参考意义。24例全部行手术治疗,经颈侧入路10例,经颈腮腺入路10例,经颈颌入路4例。1例死亡,2例失访,其余患者全部治愈,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CT、MRI可作为明确诊断和手术入路选择的重要参考依据。以颈侧入路为基础,根据肿瘤的大小、来源和性质,再采用颈腮腺、颈颌入路,是合理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间隙 肿瘤 诊断 手术径路
下载PDF
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鉴别诊断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玲 刘学文 +3 位作者 李卉 耿志君 王德玲 谢传淼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2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及18例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除1例有双侧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外,其余均为单发。10...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及18例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除1例有双侧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外,其余均为单发。10例多形性腺瘤均位于茎突前间隙,使同侧茎突及其肌群、腭帆张肌、二腹肌及颈内动、静脉受压向后移位。17例神经源性肿瘤(1例颈静脉球瘤除外)均位于茎突后间隙,肿块与腮腺深叶分界清楚,同侧咽旁脂肪组织、茎突及其肌群、腭帆张肌、二腹肌及颈内动脉受压向前移位。其中4例神经鞘瘤、3例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和1例神经纤维瘤使同侧颈内动、静脉明显分离;3例颈动脉体瘤使颈内、外动脉明显分离。另外,4例多形性腺瘤(40%)在MRI上可见局灶性低信号,即"靶征"。7例副神经节瘤(88%)可呈典型的"盐和胡椒征"。结论通过MRI仔细观察咽旁间隙邻近结构的移位情况,判断肿瘤发生的精确位置并结合肿瘤的特征性信号,从而有助于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间隙 多形性腺瘤 经源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咽旁间隙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5
20
作者 付升旗 范锡印 +2 位作者 郭进学 刘恒兴 邓晓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7-459,463,共4页
目的 :为咽旁间隙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 3 9例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 ,分别经层次解剖和断层解剖后对照观察 ,并在咽隐窝层面横断标本上分别测量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的宽度和面积。结果 :咽旁间隙的面积为 :(4 4 7.6... 目的 :为咽旁间隙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 3 9例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 ,分别经层次解剖和断层解剖后对照观察 ,并在咽隐窝层面横断标本上分别测量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的宽度和面积。结果 :咽旁间隙的面积为 :(4 4 7.6± 2 .18)mm2 (左 )和 (4 4 6.4± 2 .10 )mm2 (右 )。咽旁间隙被茎突及茎突诸肌分为咽旁前、后间隙 ,咽旁前间隙内有腭帆提肌、腭帆张肌等 ;咽旁后间隙内有颈内动、静脉 ,后四对脑神经等。腭帆提肌的宽度和面积为 :(14 .2 4± 0 .66)mm (左 )、(13 .88± 0 .72 )mm (右 ) ,(76.0±1.5 6)mm2 (左 )、(75 .2± 1.60 )mm2 (右 ) ;腭帆张肌的宽度和面积为 :(2 3 .60± 0 .84)mm (左 )、(2 2 .16±0 .90 )mm (右 ) ,(4 5 .8± 1.3 6)mm2 (左 )、(4 5 .0± 1.42 )mm2 (右 )。两侧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呈对称性 ,断面宽度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茎突是达咽旁间隙的重要解剖学标志 ,其外侧主要结构是腮腺及穿经腮腺的结构 ,间隙内容均位于茎突内侧。结论 :咽旁间隙的应用解剖对咽旁间隙肿瘤等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间隙 颈筋膜 头颈肌 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