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11篇文章
< 1 2 2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断擦亮哈尼梯田靓丽名片
1
作者 苏枫 《小康》 2024年第1期55-55,共1页
元阳县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将农耕文化、生态文化、民族风俗等融合起来,有效提升了境内19万亩梯田遗产区的文化品牌影响力。“迤萨—”悠扬婉转的古歌声入耳,以“哈尼四季生产调”为主题的大型原创剧目《哈尼古歌》在... 元阳县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将农耕文化、生态文化、民族风俗等融合起来,有效提升了境内19万亩梯田遗产区的文化品牌影响力。“迤萨—”悠扬婉转的古歌声入耳,以“哈尼四季生产调”为主题的大型原创剧目《哈尼古歌》在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上演。“哈尼哈吧”为哈尼语,译意是哈尼族古歌。哈尼哈吧主要由老人在各种活动场所里演绎,起到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作用,是哈尼人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风俗 哈尼梯田 哈尼 农耕文化 哈尼 保护与利用 本民族文化 古歌
下载PDF
基于四素同构的哈尼族传统村落声景特征及保护策略--以阿者科为例
2
作者 谢辉 朱颖 +1 位作者 罗俊 田雨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122,共7页
哈尼族传统村落因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态布局,声景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但缺乏系统性研究。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哈尼族传统村落阿者科为例,对四素空间的声环境进行主客观评价分析。发现多数空间的声压级在50dBA左右,且以低... 哈尼族传统村落因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态布局,声景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但缺乏系统性研究。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哈尼族传统村落阿者科为例,对四素空间的声环境进行主客观评价分析。发现多数空间的声压级在50dBA左右,且以低频为主。村落以水为径,串联起自然生态,水声还能为游客提供较高的情绪价值;文化与自然空间相互作用后的声景舒适度为最高;村民生长于斯,赋予了村落丰富的声景资源。最后提出了3个声景保护策略,即保护村落的原真性,实现特色声景的有机呈现;促进生态保护与水源保育的正向循环,构建自然和谐的声景;激活人的活态属性,延续村落空间的声景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声景 哈尼 传统村落 四素同构 保护框架
下载PDF
张朝钢琴曲《哈尼情歌》中哈尼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3
作者 王欣欣 刘庆刚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4期64-66,共3页
《哈尼情歌》是张朝于2007年创作的一部钢琴曲,这是一首具有云南哈尼族音乐风格的作品,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哈尼族音乐元素,哈尼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本文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深入分析,探讨张朝如何巧妙地将哈尼族的... 《哈尼情歌》是张朝于2007年创作的一部钢琴曲,这是一首具有云南哈尼族音乐风格的作品,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哈尼族音乐元素,哈尼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本文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深入分析,探讨张朝如何巧妙地将哈尼族的音乐元素融入到钢琴这一西方音乐形式中,在创作手法上,其既创新了西方的钢琴创作技法,又继承了哈尼族民族音乐的元素和审美特征。通过分析张朝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价值,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具有民族性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朝 钢琴曲 哈尼情歌》 哈尼族音乐元素
下载PDF
哈尼《四季生产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小和及其徒李有亮访谈
4
作者 于敏 《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1期151-158,I0003,共9页
传承人简介朱小和,男,哈尼族,1940年9月出生,云南红河州元阳县攀枝花乡洞浦村人。朱小和没有受过学校教育,靠口传心授学习和传承哈尼哈吧。他是哈尼哈吧(古歌)最著名的歌手,目前整理出版的哈尼古歌作品几乎都由他演唱,如《哈尼族古歌》... 传承人简介朱小和,男,哈尼族,1940年9月出生,云南红河州元阳县攀枝花乡洞浦村人。朱小和没有受过学校教育,靠口传心授学习和传承哈尼哈吧。他是哈尼哈吧(古歌)最著名的歌手,目前整理出版的哈尼古歌作品几乎都由他演唱,如《哈尼族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窝果策尼果》等。《四季生产调》属于哈尼哈吧的一个篇章,是朱小和演唱的众多哈尼古歌之一。2007年6月,朱小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季生产调》的代表性传承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表性传承人 哈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阳县 云南红河州 古歌 国家级非遗 攀枝花
下载PDF
基于元阳哈尼梯田红米价值链分析农户获益能力变化
5
作者 郭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年第4期46-53,共8页
根据2009—2011年和2020—2021年两个时间段在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地区的田野调查,采用资源获益能力理论以及价值链分析框架,对构建的两条间隔约10年的红米价值链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哈尼梯田红米商品化过程中,当地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 根据2009—2011年和2020—2021年两个时间段在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地区的田野调查,采用资源获益能力理论以及价值链分析框架,对构建的两条间隔约10年的红米价值链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哈尼梯田红米商品化过程中,当地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要素的变化重塑了红米价值链。梯田红米通过专业合作社管理、绿色食品认证、品牌包装、电商推广等政策措施实现了价值增值,小农户在这一过程中获益能力持续增强,但也存在获益不均、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推进“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有关部门在进一步提升梯田红米商业价值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应通过政策调整同时提升在红米种植中小农户获得利益的公正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保障小农户持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益能力 价值链 红米 农户 哈尼梯田
下载PDF
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6
作者 龙倮贵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10,15,共6页
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是哈尼族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哈尼族传统舞蹈的缘起,没有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就没有哈尼族传统舞蹈。由于哈尼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因而各地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的舞名、舞种、表现场域和表现形式等有所差异,但... 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是哈尼族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哈尼族传统舞蹈的缘起,没有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就没有哈尼族传统舞蹈。由于哈尼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因而各地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的舞名、舞种、表现场域和表现形式等有所差异,但它们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是一致的,既具有积极追求理想生活与实现人神合一的理念、浓郁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意识、强烈的生存与发展的意识和意志等文化内涵,也具有祭祈奉祀语言、娱人悦神崇祖、顺势向上功利等社会功能,在哈尼族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 民间信仰 舞蹈 表现形式 文化内涵 社会功能
下载PDF
集体无意识影响下的哈尼族聚落与家屋空间原型--基于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的分析
7
作者 黄浦蓉 叶涧枫 王冬 《建筑遗产》 CSSCI 2024年第2期54-62,共9页
哈尼族的集体无意识观念主要体现于古歌与民谣中,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色。文章以介绍哈尼族迁徙历史的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为研究文本,结合实地调研,以人类学视角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哈尼族的集体无意识进行溯源,... 哈尼族的集体无意识观念主要体现于古歌与民谣中,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色。文章以介绍哈尼族迁徙历史的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为研究文本,结合实地调研,以人类学视角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哈尼族的集体无意识进行溯源,指出哈尼族在族群迁徙和家园化过程中,形成了“圣-俗”“男-女”和“生-死”三组意识结构;并进一步从空间布局、室内陈设、仪式活动层面,分析意识结构与聚落和家屋空间原型的关系。文章认为,哈尼族的集体无意识是人、自然、神灵与建成环境的有机结合,意识结构是空间原型得以产生与延续的基础。哈尼族的聚落与家屋在空间原型的作用下获得了自然性、精神性、秩序性与防御性的感知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无意识 哈尼族聚落 家屋 空间原型 迁徙 哈尼阿培聪坡坡》
下载PDF
云南哈尼族长街宴的民俗公共艺术研究
8
作者 谢媛 《民风》 2024年第2期104-106,共3页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云南哈尼族长街宴的民俗公共艺术特性。通过分析其历史根源、文化表达和现代变迁,揭示长街宴作为一种独特文化现象的艺术和社会价值。长街宴不仅是哈尼族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深厚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云南哈尼族长街宴的民俗公共艺术特性。通过分析其历史根源、文化表达和现代变迁,揭示长街宴作为一种独特文化现象的艺术和社会价值。长街宴不仅是哈尼族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深厚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本文首先简述哈尼族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着重分析长街宴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随后,探讨长街宴作为公共艺术的特点,在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中展现其独特艺术风格的方式,并促进公众参与。此外,本文还考察了长街宴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地位与影响,以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演变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哈尼 长街宴 民俗艺术 公共艺术
下载PDF
基于古歌文本的哈尼族人居环境的演进过程研究——以《哈尼阿培聪坡坡》为例
9
作者 李方闰 杨宇亮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10,共5页
针对既有研究对哈尼族人居环境的历时变迁研究较少的现状,文章以哈尼族长篇迁徙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为信息源,以文本挖掘与田野调查的结合,探讨哈尼族人居环境的历时变迁。研究结论如下:贯穿民族历史的迁徙过程构成了哈尼族人居环境... 针对既有研究对哈尼族人居环境的历时变迁研究较少的现状,文章以哈尼族长篇迁徙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为信息源,以文本挖掘与田野调查的结合,探讨哈尼族人居环境的历时变迁。研究结论如下:贯穿民族历史的迁徙过程构成了哈尼族人居环境变迁的基本线索;哈尼族人居环境经历了“起源—自发”“发展—自觉”“完善—自为”三个阶段,其人居环境逐渐成熟完善并定型化;哈尼族古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居环境智慧,是研究哈尼族人居环境变迁的重要信息源,并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古歌 人居环境 演进过程 哈尼聚落
下载PDF
哈尼族的长街宴
10
作者 李东(文/图) 《新西部》 2024年第1期30-34,共5页
云南省有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新年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个绿春县,虽然不是民族自治县,却是一个以哈尼族为主要世居民族的县份。绿春这个县名,还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给取的。绿春县内各个民族节日众多,哈尼族... 云南省有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新年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个绿春县,虽然不是民族自治县,却是一个以哈尼族为主要世居民族的县份。绿春这个县名,还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给取的。绿春县内各个民族节日众多,哈尼族十月年长街古宴就是绿春一年一度最盛大、最隆重的节庆了。为了这一天,全城上下要提前很多天就专项养护公路,清理、清洗街道,张灯结彩,排练节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节日 哈尼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世居民族 绿春县 庆祝方式 周恩来总理 长街宴
下载PDF
多模态视角下民族非遗传承与发展——以哈尼梯田历史博物馆为例
11
作者 邱心彦 许韵嘉 曾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1期88-92,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多元价值的民族财富,对民族非遗进行保护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时代课题。博物馆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场域,也是博物馆实现自身文化功能的重点所在。随着科技的引用及多模态的传播方式,非遗的传播路径逐渐从单一的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多元价值的民族财富,对民族非遗进行保护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时代课题。博物馆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场域,也是博物馆实现自身文化功能的重点所在。随着科技的引用及多模态的传播方式,非遗的传播路径逐渐从单一的影音图像模式发展到多媒体、多元化、多模态等多种向外传播非遗的方式途径。该文通过对哈尼梯田历史博物馆这类综合性场所向大众传播的方式方法展开研究,让大众从不同角度感受哈尼族非遗和哈尼族梯田的魅力,并且博物馆借助新兴的交互手段增强“科技赋能”的效果,助力观众以多种视角来感受哈尼族原生情境。通过分析博物馆主题展览与哈尼族内部文化语境之间的互动,增强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感知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哈尼梯田历史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尼 空间叙事 科技赋能
下载PDF
峥嵘七十载 奋进再出发——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发展综述
12
作者 《今日民族》 2024年第6期20-24,共5页
穿越70年的嵘岁月,2024年5月18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迎来70华诞!时间追溯到1954年,那是江城县史册上浓墨重彩的一页:1954年5月18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12月改称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关键词 江城县 哈尼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发展综述
下载PDF
云南省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崔红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50-156,共7页
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哈尼族文化中重要展现,亟需传承保护和发扬利用。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本文通过对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讨论... 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哈尼族文化中重要展现,亟需传承保护和发扬利用。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本文通过对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讨论,分析当前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中文化与技术、技术与人以及人作为本土文化向大众文化转换的中介之间的关系,发现哈尼族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存在的问题,探析了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技术运用路径,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化过程梳理其中需要的数据留存技术、数据加工技术、展示传播技术,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建立数字化非物质文化管理平台、加大多资源投入、多主体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 非物质文化 数字化
下载PDF
哈尼梯田沟渠的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4
作者 陈春仙 宋维峰 马建刚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哈尼梯田沟渠是一种具有湿地性质的人工溪流,是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探明哈尼梯田不同沟渠的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哈尼梯田典型灌区沟渠系统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法、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对不同类型沟渠的... 哈尼梯田沟渠是一种具有湿地性质的人工溪流,是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探明哈尼梯田不同沟渠的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哈尼梯田典型灌区沟渠系统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法、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对不同类型沟渠的植被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哈尼梯田沟渠植物共118种,隶属45科100属,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28.81%;植物生态型构成以湿生植物为主(52种),中生植物次之(42种);(2)不同沟渠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Simpson指数大致表现为三级沟渠>断头渠>二级沟渠>一级沟渠;Pielou指数则表现为二级沟渠>三级沟渠>一级沟渠>断头渠;(3)冗余分析表明干扰程度对哈尼梯田沟渠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海拔和土壤有机碳,而土壤全氮、全磷、全钾、pH和积水深度对沟渠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小。哈尼梯田沟渠生境受人为干扰程度的影响最为强烈,适度的人为干扰有助于维持与提高沟渠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该研究结果可为哈尼梯田沟渠植物资源保护和梯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人工湿地 沟渠植物 植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哈尼梯田湿地土壤不同形态磷的时空分布特征
15
作者 夏欣 宋维峰 彭正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6-685,共10页
磷是湿地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中土壤磷形态的迁移转化广受关注。以哈尼梯田湿地为例,分别在哈尼梯田湿地的水稻生长期、收获期和休闲期,采集湿地不同海拔(梯田区上部、中部和下部)和不同深度的土壤(0—20 cm,20—40 cm,40... 磷是湿地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中土壤磷形态的迁移转化广受关注。以哈尼梯田湿地为例,分别在哈尼梯田湿地的水稻生长期、收获期和休闲期,采集湿地不同海拔(梯田区上部、中部和下部)和不同深度的土壤(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进行磷形态分析,研究了哈尼梯田湿地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哈尼梯田湿地土壤中总磷(TP)含量均值为318.74 mg/kg,在水稻收获期含量最高,无机磷(IP)含量均值在水稻休闲期最高(85.95 mg/kg),湿地土壤磷总体呈缺乏状态。(2)受外源磷输入影响,铁铝结合态磷(NaOH-P)占无机磷比重最大,且季节差异性显著(P<0.05);而钙结合态磷(HCl-P)在各季节无显著差异(P>0.05),这与湿地生态环境和地质背景有关。(3)哈尼梯田湿地对磷的迁移有截留作用,表现为各形态磷含量总体呈现在上部梯田湿地较高,并随海拔的降低而降低;不同形态磷含量在20—40 cm土层富集。(4)除HCl-P外,其余形态磷与土壤粒径在不同土层表现为负相关;不同土层TP和有机磷(OP)与pH值呈正相关;土壤总有机碳(TOC)与不同形态磷在收获期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了哈尼梯田湿地立体空间结构和人为活动能影响湿地生态系统中磷的分布与迁移循环,该结论可为梯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湿地 土壤 磷形态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旅游驱动与传统制约:哈尼梯田地区聚落空间格局演化及机制分析
16
作者 刘正涛 华红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132,167,共7页
聚落空间演化及功能转型对于哈尼梯田遗产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对哈尼梯田遗产区受旅游影响最大的多依树片区的长期观测,从聚落景观指数特征、空间扩张趋势以及凝聚状态3个方面揭示了多依树片区2005—2020年来聚落空间的演化特... 聚落空间演化及功能转型对于哈尼梯田遗产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对哈尼梯田遗产区受旅游影响最大的多依树片区的长期观测,从聚落景观指数特征、空间扩张趋势以及凝聚状态3个方面揭示了多依树片区2005—2020年来聚落空间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建筑斑块数量和面积大幅增加,聚落空间总体上沿旅游干道迅速扩张,增加了村寨的离散程度并削弱了传统的聚居模式。这一过程主要受3个机制作用:首先,村寨内部人口增长的住房需求是聚落空间扩张的基础动力;其次,遗产区旅游开发导致住宿及配套空间增加,牵引了聚落空间向旅游干道两侧聚集;最后,聚落空间扩张的过程中,村寨传统定居理念对聚落空间形态发展起到约束作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景观格局的稳定。基于此,指出村寨新增建筑空间的规划要更多参考村寨的定居观念和传统定居模式,以加强村寨的集体认同并维护传统景观格局,促进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空间演化 旅游开发 传统制约 世界遗产 哈尼梯田
下载PDF
哈尼梯田的文化空间意蕴
17
作者 阎莉 李桃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0-148,共9页
自“文化空间”一词开始出现在人类学领域之后,学界纷纷借用这一概念来探讨传统的或民间的文化表达方式。文化空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人们理解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基于文化空间的重要性,我们选择哈尼... 自“文化空间”一词开始出现在人类学领域之后,学界纷纷借用这一概念来探讨传统的或民间的文化表达方式。文化空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人们理解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基于文化空间的重要性,我们选择哈尼梯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哈尼梯田的文化空间构成、活态性特征、社会性表述。通过探讨,我们发现哈尼梯田文化空间是在哈尼人利用自然环境构建农耕场所中形成的,是哈尼人生存实践的产物。这一特征也使哈尼梯田文化空间脱离了作为生产场所的局限而成为活态性文化,与哈尼人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梯田文化空间作为社会性表述将哈尼人凝聚在一起,让哈尼人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成为被群体认可和接纳的社会成员,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借此感受到民族凝聚的力量。这正是哈尼梯田文化空间所体现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文化空间 活态性 社会性表述
下载PDF
2005-2020年间哈尼梯田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
18
作者 麻新颖 赵扬玲 +1 位作者 郭泺 杨京彪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4-23,共10页
哈尼梯田是我国西南山地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于201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随着生态旅游开发和退耕还林措施,哈尼梯田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了影响。本文选取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两个... 哈尼梯田是我国西南山地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于201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随着生态旅游开发和退耕还林措施,哈尼梯田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了影响。本文选取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两个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2005-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显著变化,其中林地和城镇建设用地迅速增加,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2)景观破碎化程度下降,景观连通性增加,并由优势斑块支配;(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增加,其中林地、水体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幅提升,而耕地、草地有所下降;除食物生产外,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价值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4)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南部高北部低,西南、西北、东南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明显增加;(5)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林地最为敏感,对水体最不敏感,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研究认为合理的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政策能够改善哈尼梯田的景观格局、提升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旅游 世界文化遗产
下载PDF
基于AR技术的哈尼族服饰数字化展演设计研究
19
作者 张书烨 夏飞 《染整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116-118,共3页
哈尼族服饰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哈尼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与保护现状,通过AR技术创新哈尼族服饰展演方式的设计策略。结合创作实例,对AR技术在哈尼族服饰数字展演中的介入流程与作用进行说明,打破服饰传统展示... 哈尼族服饰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哈尼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与保护现状,通过AR技术创新哈尼族服饰展演方式的设计策略。结合创作实例,对AR技术在哈尼族服饰数字展演中的介入流程与作用进行说明,打破服饰传统展示形式的局限性,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提供新的创新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技术 哈尼族服饰 数字展演设计 文化传播
下载PDF
哈尼梯田遗产旅游形象感知的主体差异及归因研究
20
作者 周楠舒 华红莲 +4 位作者 王娅婵 景陈鸿 安奕博 姜美娴 程小倩 《乡村科技》 2024年第10期113-117,共5页
旅游开发是发展遗产地经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识别和分析不同主体的遗产地旅游形象感知对于当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旅游网站的元阳哈尼梯田景区网络文本数据和实地调研的访谈数据为对象,通过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研究不同... 旅游开发是发展遗产地经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识别和分析不同主体的遗产地旅游形象感知对于当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旅游网站的元阳哈尼梯田景区网络文本数据和实地调研的访谈数据为对象,通过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研究不同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对哈尼梯田景区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表明:(1)不同网络平台的旅游者对元阳哈尼梯田的旅游形象具有差异化的感知结果;(2)影响旅游者对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形象感知的因素主要包括景观的相似性、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旅游者的群体差异等。研究结果揭示了遗产地旅游化过程中的主体心理预期和实际体验上的差异,为遗产地良性互动下的整体形象塑造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形象 哈尼梯田 遗产地 语义网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