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仲景论哕浅谈慢性肾衰竭患者顽固性呃逆的辨治思路 被引量:3
1
作者 尚懿纯 曹式丽 +2 位作者 焦锟 窦一田 王菲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1352-1353,共2页
通过《伤寒杂病论》中"哕"之论述,分析现今慢性肾衰竭患者顽固性呃逆多因病情迁延日久,三焦壅塞,浊毒内盛,损伤中焦,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最终气机上逆而导致,治疗上提出自拟柴胡肾通方,以疏利三焦、利水逐饮及通降肠腑为本,温... 通过《伤寒杂病论》中"哕"之论述,分析现今慢性肾衰竭患者顽固性呃逆多因病情迁延日久,三焦壅塞,浊毒内盛,损伤中焦,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最终气机上逆而导致,治疗上提出自拟柴胡肾通方,以疏利三焦、利水逐饮及通降肠腑为本,温中降逆为辅助,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景 慢性肾衰竭 顽固性呃逆
原文传递
《温病条辨》治哕之阐微 被引量:1
2
作者 马伯艳 王宁 +2 位作者 李云凤 李寒 张风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66-68,共3页
吴鞠通被尊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一部《温病条辨》标志着温病学走向成熟,其三焦辨证理论更使温病辨证更趋于完善、系统。然其学术成就非独外感,吴氏继承《内经》、仲景及后世诸家,精研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内伤杂病... 吴鞠通被尊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一部《温病条辨》标志着温病学走向成熟,其三焦辨证理论更使温病辨证更趋于完善、系统。然其学术成就非独外感,吴氏继承《内经》、仲景及后世诸家,精研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内伤杂病诊治亦颇精妙,且在《温病条辨》一书中可见端倪。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造性地将"哕"证分属上焦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论治,并在前人基础上补充湿热致哕、下焦虚损致哕等病机,予以遣药组方,进一步完善"哕"之论治。文章仅通过对"哕"之一证加以梳理,欲以此探求吴氏对内伤病辨证之精准,三焦分治之特点,处方用药之谨慎,从中学习其对中医先贤的继承与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辨证
原文传递
“哕”义衍变考 被引量:9
3
作者 李玉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08-110,共3页
通过考证,指出"哕"义古今词义有异。先秦至两汉间,"哕"义为声徐有节的声音、呃逆及深暗貌;南北朝当是"哕"字义衍变之始,唐时"哕"既有"呕"义,也有"呃逆"义;宋金元时民间以&... 通过考证,指出"哕"义古今词义有异。先秦至两汉间,"哕"义为声徐有节的声音、呃逆及深暗貌;南北朝当是"哕"字义衍变之始,唐时"哕"既有"呕"义,也有"呃逆"义;宋金元时民间以"哕"为"干呕"义,"哕"之古义"呃逆"为"咳逆、呃"所替代;明清以降,有的医家甚至不知"哕"之古义为"呃"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衍变 呃逆 干呕
下载PDF
《备急千金要方》哕病辨治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聪 郝征 《河南中医》 2018年第12期1802-1805,共4页
孙思邈降逆气止哕主要从肺胃两个方面入手,用药多为橘皮、枇杷叶、前胡、淡豆豉、生姜等,其运用肝升肺降规律,佐金和胃降逆以止呕哕。肺胃同降,肺为脏,以收敛为务,以肃降为主;胃为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肺主肃降,胃主通降,二者的相互... 孙思邈降逆气止哕主要从肺胃两个方面入手,用药多为橘皮、枇杷叶、前胡、淡豆豉、生姜等,其运用肝升肺降规律,佐金和胃降逆以止呕哕。肺胃同降,肺为脏,以收敛为务,以肃降为主;胃为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肺主肃降,胃主通降,二者的相互协助是全身气机调畅的重要方面,肺气下行可助胃气和降通顺,传送糟粕;胃气和顺通降,可以助肺气下行。孙思邈此法对后世从肺辨治脾胃病有所启迪,后世医家有提到"胃气者,肺之母气也",通过调理肺胃之气而治疗脾胃和肺系疾病。《备急千金要方》哕病的辨治亦记载了许多食疗治哕之法。此外,孙思邈在组方中也常配伍药食同源之品,如牛乳、羊乳、大枣、生米、粳米、大豆汁等,这与其主张疾病治疗过程中,积极提倡"食疗"的思想密不可分。《备急千金要方》中除了内治哕证外,还运用外治法治哕,如针灸治疗,情志治疗等。孙思邈既继承了仲景辨治思路,又在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中有所创新,特别是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先食后药,重视食疗,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备急千金要方》 孙思邈 降逆气止 食疗 针灸治疗 情志治疗
下载PDF
谈哕逆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培生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1-14,共4页
一、寻源哕,《说文》“气啎也”。又“牾,逆也”,此解亦见于《说文》。故《玉篇》:“哕,逆气也”。《唐韵》:“哕,于月切,音黦”,故吾鄂医者多哕音如“月”。惟《集韵》黦又“音郁”,与《诗·庭燎》“鸾声哕哕”之读为翙、《玉篇》... 一、寻源哕,《说文》“气啎也”。又“牾,逆也”,此解亦见于《说文》。故《玉篇》:“哕,逆气也”。《唐韵》:“哕,于月切,音黦”,故吾鄂医者多哕音如“月”。惟《集韵》黦又“音郁”,与《诗·庭燎》“鸾声哕哕”之读为翙、《玉篇》所谓“见外切,鸟语也”者不同。是哕有郁音,并有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义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伤寒论》呕哕病机探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黄家诏 《河南中医》 2005年第11期3-5,共3页
《伤寒论》关于呕吐的叙述包括呕吐、欲呕吐、呕多、呕逆、吐逆、吐利、吐脓血、吐涎沫、吐蛔等,均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其病机辨证以辨虚实为主。实证呕吐有外邪侵袭、水饮内停、邪热内郁、寒热错杂等,总病机为胃气壅滞,失于和降;... 《伤寒论》关于呕吐的叙述包括呕吐、欲呕吐、呕多、呕逆、吐逆、吐利、吐脓血、吐涎沫、吐蛔等,均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其病机辨证以辨虚实为主。实证呕吐有外邪侵袭、水饮内停、邪热内郁、寒热错杂等,总病机为胃气壅滞,失于和降;虚证呕吐多在三阴病,其脏腑以脾、胃、肾为中心,病机表现以阳虚、气虚、阴盛为主。而“哕”证即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其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抑为特征的病证,其病机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以虚实为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呕吐 呃逆 病机 虚实辨证
下载PDF
从三焦补益之法论治虚损性哕证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福利 杨小军 +1 位作者 付兴 常广平 《中医药通报》 2013年第1期34-36,共3页
温病大家吴鞠通,不仅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建树颇丰,创立了三焦辨证体系,对内伤虚损性病证,同样强调"必究上、中、下三焦,所损何处"而采用相应补益之法。笔者结合自身临床体会,认为虚损性哕证亦可以吴氏三焦补益理论为指导进行... 温病大家吴鞠通,不仅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建树颇丰,创立了三焦辨证体系,对内伤虚损性病证,同样强调"必究上、中、下三焦,所损何处"而采用相应补益之法。笔者结合自身临床体会,认为虚损性哕证亦可以吴氏三焦补益理论为指导进行治疗,可归纳如下三点:(1)从甘凉养阴轻清宣气,论治上焦阴伤气郁及胃致胃气逆为哕;(2)从平衡脾胃阴阳之虚,论治中焦失衡所致胃气逆为哕;(3)从重浊厚味以潜藏纳缩,论治下焦阴伤扰冲脉为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损性 三焦补益 养阴 降气 三焦论治 吴鞠通
下载PDF
《伤寒论》呕吐哕逆证治浅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欧 赵英强 汪涛 《山西中医》 2019年第9期55-56,共2页
分析《伤寒论》中关于胃气上逆的具体条文,从病性辨证结合病位角度探讨呕吐哕逆的病因病机,认为呕吐病因有寒、热、虚、实、蓄水、蓄脓等不同,病机包括表里不和、寒邪犯胃、内有郁热、水湿痰饮、气机郁滞、食滞内停、脾胃气虚、阳气亏... 分析《伤寒论》中关于胃气上逆的具体条文,从病性辨证结合病位角度探讨呕吐哕逆的病因病机,认为呕吐病因有寒、热、虚、实、蓄水、蓄脓等不同,病机包括表里不和、寒邪犯胃、内有郁热、水湿痰饮、气机郁滞、食滞内停、脾胃气虚、阳气亏虚等。仲景治病紧抓病机灵活处理,其辨证之精,对治疗此类病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呕吐 胃气上逆 病因病机
下载PDF
《伤寒论》哕病六经辨证探析及脐针治疗探讨
9
作者 胡学军 陈璐 +1 位作者 李颖文 齐永(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2241-2245,共5页
通过对《伤寒论》有关哕病的条文加以归类、分析,以六经为纲,整理其六经哕病之辨治规律。并结合易医脐针理论,根据六经辨治哕病具有病机分析层次清晰、脏腑归类明确的特点,阐释脐针治疗哕病的临床应用。认为哕病之实证,多见于阳明邪实内... 通过对《伤寒论》有关哕病的条文加以归类、分析,以六经为纲,整理其六经哕病之辨治规律。并结合易医脐针理论,根据六经辨治哕病具有病机分析层次清晰、脏腑归类明确的特点,阐释脐针治疗哕病的临床应用。认为哕病之实证,多见于阳明邪实内结,脐针疗法可采用"山泽通气"法(取"脐内八卦全息图"的艮位与兑位以达疏通之效)为主;哕病之虚证,多见于太阴脾土虚败,脐针疗法可取"健脾三针"(取"脐内八卦全息图"的震、离、坤位,或取巽、离、坤位以达健脾之效);少阳枢机不利作哕临床上亦较多见,脐针应用需注重"落脏"原则(确定应该归在"脐内八卦全息图"所对应的脏腑)。六经辨证与脐针相结合治疗哕病具有辨证清晰、治疗便捷的特点,并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少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辨证 脐针 脐内八卦全息图
原文传递
吴鞠通《温病条辨》治哕三法浅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琳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温病条辨 治法
下载PDF
《金匮要略》哕病关乎肺论
11
作者 陈国权 《国医论坛》 2014年第2期4-6,共3页
哕病历来多责之胃,实际上从《内经》到《金匮要略》尚责之其他脏腑,尤其是肺,研读发现,《内经》早就提出了"肺主为哕"的著名论断,只是尚未引人注目而已。《金匮要略》在对哕病的论述中从客观上继承了《内经》的上述理论,并有... 哕病历来多责之胃,实际上从《内经》到《金匮要略》尚责之其他脏腑,尤其是肺,研读发现,《内经》早就提出了"肺主为哕"的著名论断,只是尚未引人注目而已。《金匮要略》在对哕病的论述中从客观上继承了《内经》的上述理论,并有所发展。文章不仅扼要探讨了哕病关乎肺的机理,而且还列举了哕病关乎肺的经治案例以佐证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验案
原文传递
“厥利呕哕”当独立成篇考
12
作者 崔锡章 《医古文知识》 1994年第4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厥利哎 伤寒论
下载PDF
哕证浅议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国辰 《山东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1-11,共1页
哕,古代医家有谓咳逆者,有谓干呕者,总以气逆立论。提出哕不同于一般的气逆,它的本义是呃呃有声之气逆,即今之所谓呃逆。
关键词 呃逆 病名考证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治疗中风并发顽固性哕症举隅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福增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1年第3期27-27,共1页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治疗 中风 并发症
下载PDF
张仲景哕病证治规律初探与临证心得 被引量:2
15
作者 章浩军 刘启华 曾萍 《中医药通报》 2017年第4期16-18,26,共4页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9条条文论及"哕",而其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治》更是专门论及哕。笔者以六经辨证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三十余年临证实践,通过对张仲景所论"哕"之相关条文加以归类、分析,以期整...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9条条文论及"哕",而其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治》更是专门论及哕。笔者以六经辨证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三十余年临证实践,通过对张仲景所论"哕"之相关条文加以归类、分析,以期整理出张仲景治"哕"之辨证规律,并将其简化分为阳明热结实证、阳明虚寒证、太阴胃气虚败证等三大证型,用诸临证辨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证治规律 研究与应用
下载PDF
治“哕”三法新用
16
作者 王小军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第4期110-111,共2页
笔者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在临床拓展治"哕"三法应用,治疗耳胀、胃痞、失语等疑难杂病疗效较好。
关键词 耳胀 失语 胃痞 临床新用 黄帝内经
下载PDF
呕哕吐三字经
17
《光明中医》 2013年第4期828-828,共1页
呕吐哕 皆属胃 二陈加 时医贵玉函经 难彷佛 小柴胡
关键词 三字经 中医学 中药学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哕证论治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振红 王凤云 +1 位作者 郭朋 唐旭东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108-1109,1114,共3页
从历代医家对中医哕证的认识、哕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用药规律及常用方剂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哕证发生机制为肝胃气逆,中上焦气机升降失调,用药以平调气机为主,从阴阳论治,需注意表里寒热;从脏腑论治,需注意升降;并结合方药予以详述。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吞酸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呕吐哕病证探讨 被引量:8
19
作者 郑红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16-2319,2319,共4页
针对《黄帝内经》有关呕吐哕病证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等进行较全面概述,探讨《黄帝内经》有关呕吐哕病证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内经 呕吐 病证
原文传递
基于“厥阴为阖”理论探讨《伤寒论》厥阴病本证
20
作者 鲁瑶 陈明 李立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05-410,共6页
“厥阴为阖”理论是《黄帝内经》中六经“开阖枢”理论之一,而《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是对该理论的临证发挥。以溯源“厥阴为阖”之文理与医理为基础,根据手足厥阴经脏系统具有固摄阴血而不溢、潜藏阳气而不逆的生理特性,得... “厥阴为阖”理论是《黄帝内经》中六经“开阖枢”理论之一,而《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是对该理论的临证发挥。以溯源“厥阴为阖”之文理与医理为基础,根据手足厥阴经脏系统具有固摄阴血而不溢、潜藏阳气而不逆的生理特性,得出该理论有以受纳阴气为主、疏泄欲升之阳气为辅之意,其中“体阴”是“厥阴为阖”的物质基础,体现了涵纳极盛之阴气的生理特性,而“用阳”是基于“体阴”的功能表现,体现了阳气蕴蕴而生以助气机运化的生理特性,是为“阖中有开”之机,即“厥阴为阖”理论的实质所在。病理上分别就厥、利、呕哕诸证探讨厥阴内阖阴血与欲升之阳气不利之证,当辨明二者孰轻孰重,详辨治气与治血之主次,以复厥阴“阖中有开”之机,以期更好地理解厥阴病本证的病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厥阴为阖 厥阴病本证 《黄帝内经》 《伤寒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