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内在批判到哲学人类学——哈贝马斯实证主义批判中研究方法的转变
1
作者 郑召利 杨建伟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5,共9页
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社会学界开启的关于实证主义的争论中,哈贝马斯一开始明确追随阿多诺,并采取一种内在批判的时域对实证主义展开批判。随着论战的深入,哈贝马斯的观点逐渐倾向于一种哲学人类学的视角。这一转变过程反映出哈贝马斯尝... 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社会学界开启的关于实证主义的争论中,哈贝马斯一开始明确追随阿多诺,并采取一种内在批判的时域对实证主义展开批判。随着论战的深入,哈贝马斯的观点逐渐倾向于一种哲学人类学的视角。这一转变过程反映出哈贝马斯尝试突破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的方法,进而构建自己版本的社会批判理论。这种转变尽管为哈贝马斯开启了新的语用学研究领域,并且导向交往行为理论的形成,但是内在批判的抛弃使得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丧失了历史性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批判 实证主义批判 哲学人类学 历史性原则
下载PDF
我国教育人学的内在逻辑省思——基于哲学人类学和生存论辨析的视角
2
作者 杨路波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共6页
伴有时代境遇问题而兴起的教育人学,若想焕发出新的研究生命力,需要对自身的内在逻辑进行省思,澄清自己研究边界、理论视域、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等方面考究的笼统性和含混性。对教育人学概念的确定性追求虽有利于自身的学科建设和知识生... 伴有时代境遇问题而兴起的教育人学,若想焕发出新的研究生命力,需要对自身的内在逻辑进行省思,澄清自己研究边界、理论视域、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等方面考究的笼统性和含混性。对教育人学概念的确定性追求虽有利于自身的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却不符合历史脉络中教育人学的发展逻辑。多元的教育人学概念和思想建设既有必然性又有必要性。基于哲学人类学和生存论辨析的视角,对我国教育人学研究进行逻辑内省,发现我国教育人学在哲学人类学和生存论两种不同的理论视域下发展,并发轫于“价值导向”和“实践导向”两种不同的逻辑起点,且教育人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整体的人”,又包括“个体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学 哲学人类学 生存论 价值导向 实践导向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人类学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基于“人”的三层次体系的考察
3
作者 李星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4期42-48,共7页
马克思哲学人类学以整体性和历史性思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况。在此视域下的“人”具有三层内涵——个体人、群体(社会)人和人类整体,分别对应人的三重本质。三层次的“人”是在人类实践中生成的,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抵牾的,而是... 马克思哲学人类学以整体性和历史性思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况。在此视域下的“人”具有三层内涵——个体人、群体(社会)人和人类整体,分别对应人的三重本质。三层次的“人”是在人类实践中生成的,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抵牾的,而是有机统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为中华民族谋福祉的同时向为全人类谋幸福拓展,进而使每个人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人类意义以及个体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的三层次 马克思哲学人类学 人的有机统一
下载PDF
诺曼·莱文与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
4
作者 吕宏山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51-260,共10页
诺曼·莱文试图在区分“辩证的本质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多线历史观”与“单线进化图式”、“结构历史主义”与“经济决定论”的基础上,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激进、能动与人道“面相”,以此在后“68运动”时代,为左派提供... 诺曼·莱文试图在区分“辩证的本质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多线历史观”与“单线进化图式”、“结构历史主义”与“经济决定论”的基础上,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激进、能动与人道“面相”,以此在后“68运动”时代,为左派提供新的理论武器。莱文借贬斥恩格斯来强调普遍的革命意识、积极的实践行动和共产主义的乌托邦指向,希冀在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的模式之外建立一种主体哲学。然而,这种理论的重建谈劳动却避经济、谈阶级意识却避无产者,最终不免落入一个讲实践但无行动、讲革命但无主体的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曼·莱文 哲学人类学 辩证的本质主义
下载PDF
M·兰德曼的哲学人类学观点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4
5
作者 虞永平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0-11,共2页
M·兰德曼的哲学人类学观点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虞永平编者按:从本期开始,我刊开辟“新视野”栏目,刊发一些从新的、其它学科的角度讨论学前教育的文章。我们认为,从新的、其它学科的角度审视学前教育,无疑有助于丰富学前教... M·兰德曼的哲学人类学观点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虞永平编者按:从本期开始,我刊开辟“新视野”栏目,刊发一些从新的、其它学科的角度讨论学前教育的文章。我们认为,从新的、其它学科的角度审视学前教育,无疑有助于丰富学前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指导。M·兰德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人类学 幼儿教育 生物哲学人类学 文化剥夺 特定化 启示 学前教育 儿童 人的生命节奏 现实社会文化
下载PDF
自我认同与竞技体育解释的范式转换——基于查尔斯·泰勒哲学人类学的考察 被引量:16
6
作者 程卫波 张志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共7页
基于现有竞技体育解释范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查尔斯·泰勒的哲学人类学思想,提出竞技体育解释范式的转换方向:从行为到行动的竞技体育认知转换;从失范到规范的竞技体育实践转换;从异化到本真的竞技体育价值转换。认为:在竞技体育... 基于现有竞技体育解释范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查尔斯·泰勒的哲学人类学思想,提出竞技体育解释范式的转换方向:从行为到行动的竞技体育认知转换;从失范到规范的竞技体育实践转换;从异化到本真的竞技体育价值转换。认为:在竞技体育中促成人的自我认同感将是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思路;竞技体育将在完善自我的角色认同、促进自我的社会认同方面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体育 自我认同 哲学人类学 解释范式 查尔斯·泰勒
下载PDF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人类学内涵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巍 刘怀玉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25-29,96,共6页
国内学术界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交往"概念的研究是延续了传统的哲学研究范式,即从抽象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来阐述其理论内涵,认为此时马克思的"交往"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过程中"交往关系&qu... 国内学术界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交往"概念的研究是延续了传统的哲学研究范式,即从抽象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来阐述其理论内涵,认为此时马克思的"交往"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过程中"交往关系"的异化。事实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是从哲学人类学的思维范式出发,从自我意识、审美和共同体这三个方面阐释了"交往"概念的内涵。首先,马克思提出了自我意识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前提这一理论观点,并指认了自我超越是人类社会交往方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马克思认为审美性的交往是解决人与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第三,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交往的理想目标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 哲学人类学 自我意识 审美 共同体
下载PDF
论人的本质及教育的本源、属性和出发点——基于M·兰德曼的《哲学人类学》的思考 被引量:7
8
作者 伍雪辉 张艳辉 《教育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5,共3页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是文化人类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依据。人生来便是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发展,教育的重点是关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苏醒和创造性的推动。
关键词 哲学人类学 人的本质 人的教育
下载PDF
论科学技术的哲学人类学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黎德扬 孙德忠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2-75,共4页
科学技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人类学意义。它能够开启和拓展人的“身外的自然”,创造人所特有的人工工艺和“工艺学”;还能延伸和放大人的“自身的自然”,使人真正以类的力量进行活动;科学技术还是人类自我超越的重要维度,人类就是通... 科学技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人类学意义。它能够开启和拓展人的“身外的自然”,创造人所特有的人工工艺和“工艺学”;还能延伸和放大人的“自身的自然”,使人真正以类的力量进行活动;科学技术还是人类自我超越的重要维度,人类就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实现和占有了自己的全面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自然 哲学人类学
下载PDF
体育与城市:一个哲学人类学的考察 被引量:11
10
作者 高强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0-96,共7页
体育与城市之间存在着多重性的、历史性的关联。本研究通过哲学人类学的考察方式,以身体运动与技艺为体育的特征,分析它们在城市与体育之间或亲或疏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和形成的作用,以凸显体育与城市之间的契合是有一定的前提和社会条件,... 体育与城市之间存在着多重性的、历史性的关联。本研究通过哲学人类学的考察方式,以身体运动与技艺为体育的特征,分析它们在城市与体育之间或亲或疏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和形成的作用,以凸显体育与城市之间的契合是有一定的前提和社会条件,借此形成对当前探讨城市与体育之间关联的研究的反思,在引入哲学人类学理论的基础上,实现"通史"性研究和"断代史"性研究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 城市 哲学人类学 体育哲学 体育人类学
下载PDF
古希腊竞技运动的盛与殇——哲学人类学式的追问与对“现代解读”的反思 被引量:9
11
作者 高强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19,共7页
古希腊竞技运动和现代体育之间存在着以现代视角返观的"现代解读"方式。以哲学人类学的追问方式重新梳理古希腊竞技运动的繁盛和殇落过程,阐明它与古希腊游戏传统之间的此消彼长,从中挖掘古希腊竞技运动中蕴含的身体技艺之知... 古希腊竞技运动和现代体育之间存在着以现代视角返观的"现代解读"方式。以哲学人类学的追问方式重新梳理古希腊竞技运动的繁盛和殇落过程,阐明它与古希腊游戏传统之间的此消彼长,从中挖掘古希腊竞技运动中蕴含的身体技艺之知及其在经历古希腊传统社会、中世纪直至现代的过程中,身体和技艺逐渐淡出社会的历程。解析"现代解读"方式存在误读的因素,提出哲学人类学追问中体育的"在世"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竞技运动 现代解读 哲学人类学 在世
下载PDF
“灰色”的哲学理论与“常青”的体育之间——体育哲学研究中引入哲学人类学方法探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强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2-36,共5页
抽象的哲学理论与丰富具体的体育现象之间一直存在着隔阂,哲学人类学方法的介入就是试图破解这一隔阂的存在。舍勒与兰德曼的工作所哲学人类学方法奠定了的理论核心及基本方法,主要集中在对社会存在物的"理念元素"与"现... 抽象的哲学理论与丰富具体的体育现象之间一直存在着隔阂,哲学人类学方法的介入就是试图破解这一隔阂的存在。舍勒与兰德曼的工作所哲学人类学方法奠定了的理论核心及基本方法,主要集中在对社会存在物的"理念元素"与"现实元素"的互动关系及其属人的显著特征的历史社会变迁的研究之上。本文从对体育概念的哲学人类学转换到对中世纪体育的哲学人类学分析为研究案例,具体展示了身体与技艺这两个中世纪体育之中的属人的显著特征在中世纪体育史中的变迁过程,以凸显其中身体观、技艺观在社会历史中的变迁,凸显体育是如何在社会历史中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实现哲学人类学对体育概念的重估价值以及对体育史研究与体育哲学研究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人类学 身体 技艺 中世纪体育
下载PDF
人的基本特征与特殊教育的开展——哲学人类学对特殊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7
13
作者 葛新斌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6期27-30,共4页
哲学人类学认为:人类在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遗传结构上的未特定化特征。正是这种未特定化,赋予人以巨大的潜能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因未特定化导致本能的匮乏,由人非专门化带来的更大适应性和创造性得到了重大补偿;人的... 哲学人类学认为:人类在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遗传结构上的未特定化特征。正是这种未特定化,赋予人以巨大的潜能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因未特定化导致本能的匮乏,由人非专门化带来的更大适应性和创造性得到了重大补偿;人的未特定化与人的无限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以及人的结构特征和生理机能使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哲学人类学关于人的基本特征的观念影响下,形成了新的残疾人的“缺陷观”、“补偿观”和“价值观”,它们将直接影响到特殊教育的具体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人类学 人的基本特征 特殊教育 未特定化
下载PDF
网络时代与网络世界的哲学人类学解读 被引量:3
14
作者 季国清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26-31,共6页
已往的哲学人类学只研究人类个体而不研究人类整体。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前沿成果证明了人类有整体性的生命。当每一个人都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功能即特定化时 ,人类将越来越完善。以不在场形式存在的网络尤其是Internet是整... 已往的哲学人类学只研究人类个体而不研究人类整体。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前沿成果证明了人类有整体性的生命。当每一个人都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功能即特定化时 ,人类将越来越完善。以不在场形式存在的网络尤其是Internet是整个人类生命的最高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人类学 特定化 共时性 网络时代 网络世界 Internet
下载PDF
论生命未完成与生命完善及其对终身教育的启示——基于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勇民 王凤华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5-7,共3页
本文基于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通过对作为生命体的人与动物生命的比较分析,认为人的生命是非特定化和未完成的,而正是因为人生命的未完成给其生命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人作为自由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创造性的存在和超越性的存在,... 本文基于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通过对作为生命体的人与动物生命的比较分析,认为人的生命是非特定化和未完成的,而正是因为人生命的未完成给其生命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人作为自由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创造性的存在和超越性的存在,使生命完善成为可能。分析并吸收哲学人类学对于生命未完成与完善的合理内容,为当前正在开展的终身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未完成 生命完善 哲学人类学 终身教育
下载PDF
生活世界与超越论现象学——兼论胡塞尔对海德格尔“哲学人类学”的批评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迎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43,共7页
生活世界现象学既是一门历史现象学,也是一门前—人格的本性现象学。胡塞尔对海德格尔著名的"哲学人类学"的批评首先意味着自我深化,它建立在胡塞尔在后—《沉思》时代对超越论现象学的主体性悖谬的明察之上,而作为这一自我... 生活世界现象学既是一门历史现象学,也是一门前—人格的本性现象学。胡塞尔对海德格尔著名的"哲学人类学"的批评首先意味着自我深化,它建立在胡塞尔在后—《沉思》时代对超越论现象学的主体性悖谬的明察之上,而作为这一自我批评的结果,胡塞尔对前—存在领域的揭示"预示"了海德格尔后期的存在论"转向"。因而,即便在最终的现象学基础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在存在与思之间还是保持了一种平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历史现象学 本性 哲学人类学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的人类观──兼论存在哲学与哲学人类学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梦海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3-19,共7页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哲学人类学 存在哲学 基础存在论 人类 人的本质 “在” 生存论 人的存在 雅斯贝尔斯
下载PDF
胡塞尔与普莱斯纳--从现象学到哲学人类学 被引量:2
18
作者 倪梁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36,共9页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与哲学人类学的创始人普莱斯纳之间有一段不太长的师生关系。由于普莱斯纳在他学习的一开始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因而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持有怀疑与批判的态度。胡塞尔对普莱斯纳的首要影响在于撇开所有理论,...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与哲学人类学的创始人普莱斯纳之间有一段不太长的师生关系。由于普莱斯纳在他学习的一开始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因而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持有怀疑与批判的态度。胡塞尔对普莱斯纳的首要影响在于撇开所有理论,面向实事的要求;其次在于意识的意向性和先天本质方面的主张。此外,胡塞尔的哥廷根讲座"自然与精神"也对普莱斯纳哲学人类学思想的形成有启示作用。尽管哲学人类学曾受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批评,从现象学到哲学人类学的发展也仍是《逻辑研究》发表以来胡塞尔现象学及随之形成的现象学运动的两个主要展开方向之一。这个方向带有舍勒、普莱斯纳的思想踪迹;另一个方向则带有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思想踪迹,即从现象学到解释学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普莱斯纳 现象学 哲学人类学
下载PDF
博尔诺夫的哲学人类学研究范式及其教育意蕴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广斌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29,共6页
博尔诺夫把哲学人类学研究方法引入教育学研究,形成了教育学的哲学人类学研究范式,他称其为还原原则、工具原则、解释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在我国全面总结教育学研究30年成就,把握教育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时期,博尔诺夫的研究范式将为教育... 博尔诺夫把哲学人类学研究方法引入教育学研究,形成了教育学的哲学人类学研究范式,他称其为还原原则、工具原则、解释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在我国全面总结教育学研究30年成就,把握教育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时期,博尔诺夫的研究范式将为教育学研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从整体意义上关怀教育主体,关注教育的非连续性,以及赋予教育学合法性提供更具理论和现实操作性的方法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尔诺夫 哲学人类学 方法论 教育学研究
原文传递
人是来自自然的乌托邦生物——论恩斯特·布洛赫的哲学人类学思想 被引量:2
20
作者 金寿铁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1-110,共10页
与传统的哲学人类学思想不同,布洛赫哲学人类学思想的基础是新的存在论,即"尚未存在的存在论"。根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11条命题,布洛赫把人的本质规定的两方面,即人的本质的可能性、任务与人的本质的隐匿性、... 与传统的哲学人类学思想不同,布洛赫哲学人类学思想的基础是新的存在论,即"尚未存在的存在论"。根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11条命题,布洛赫把人的本质规定的两方面,即人的本质的可能性、任务与人的本质的隐匿性、乌托邦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揭示了人类生活关系的规范-实践取向以及历史过程和世界过程在人与世界的本质形成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人类学 尚未存在的存在论 乌托邦生物 预先推定的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