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5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进步历史观
1
作者 王伟光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6,共13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和看法。中华优秀传统历史观念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进步历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进步历史观包括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对厚古薄今复古主义历史观的批判思...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和看法。中华优秀传统历史观念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进步历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进步历史观包括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对厚古薄今复古主义历史观的批判思想、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大一统”思想等,蕴含着与唯物史观相契合的合理因素和创新萌芽,在中国社会历史观发展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中国化时代化贡献了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智慧。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进步历史观的有益成分,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进步历史观的有机结合,在“两个结合”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中华优秀传统思想 进步历史观 民本思想 大同思想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物史观向度
2
作者 段虹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5,共6页
唯物史观的叙事结构具有三个方面的理论特质:理论范式方面坚持“主体间性”的关系论,实践原则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价值诉求则指向“世界历史”。上述三个方面的理论特质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提供了重要参考。从理论向度来看,中... 唯物史观的叙事结构具有三个方面的理论特质:理论范式方面坚持“主体间性”的关系论,实践原则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价值诉求则指向“世界历史”。上述三个方面的理论特质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提供了重要参考。从理论向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于唯物史观的关系论视角,从主体间性的层面阐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实践向度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现实的人”的需要为现实基础;就价值向度而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体现了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价值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学价值 唯物史观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坚持唯物史观:《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解读
3
作者 付莉萍 《创造》 2024年第2期48-52,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些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坚持唯物史观,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走好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确立了根本遵循,而读经典原著应是深刻领会其精神要义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遵循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大历史观 党史观 认识把握 经典原著 唯物史观 精神要义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叙事结构及其科学内涵
4
作者 王浩斌 杨思齐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唯物史观的叙事结构鲜明地赋存了意识形态批判“由破而立”的逻辑线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立足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求索导向,以确立唯物史观的叙事话语破除了以往传统旧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桎梏,充分彰显了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的叙事结构鲜明地赋存了意识形态批判“由破而立”的逻辑线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立足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求索导向,以确立唯物史观的叙事话语破除了以往传统旧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桎梏,充分彰显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否定性逻辑、建构性逻辑和超越性逻辑的科学内涵,并以此为思想视域,进一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创新发展。立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原初语境,挖掘唯物史观在叙事层级和逻辑结构上所内蕴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科学内涵,无论是对于充实当今马克思主义文本诠释和原著探究的发展来说,还是对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张力和真理伟力来说,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 唯物史观 意识形态批判 叙事结构
下载PDF
谁才是“唯物史观”合奏曲的第一小提琴手?——国际学界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作者的最新争论
5
作者 陈浩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 2024年第1期163-165,228,共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向被称为唯物史观的诞生地,但是其中的关键部分“费尔巴哈”章却存在复杂的文献学难题。具体而言,“费尔巴哈”的原始手稿分为左右两栏,其中左栏的绝大部分显示为恩格斯的笔迹,马克思的笔迹仅仅涉及份额极小的右栏...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向被称为唯物史观的诞生地,但是其中的关键部分“费尔巴哈”章却存在复杂的文献学难题。具体而言,“费尔巴哈”的原始手稿分为左右两栏,其中左栏的绝大部分显示为恩格斯的笔迹,马克思的笔迹仅仅涉及份额极小的右栏部分的添加、修改和删除等内容,这一文献学难题使我们至今无法确定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同写作过程中各自所发挥的不同作用。针对这一难题,迈耶尔(1920)、梁赞诺夫(1926)根据马恩思想的不同发展,认定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章理论创作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推测“费尔巴哈”章是“马克思口述、恩格斯记录”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与恩格斯 费尔巴哈 文献学 迈耶尔 梁赞诺夫 手稿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及历史意义论析
6
作者 李亮亮 邢云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2期31-35,42,共6页
善于从历史中总结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并以此推动自身在“两个革命”中前进,推进党的事业在风险挑战中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依然风华正茂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党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的一条可靠路径。党的二十大深刻总... 善于从历史中总结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并以此推动自身在“两个革命”中前进,推进党的事业在风险挑战中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依然风华正茂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党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的一条可靠路径。党的二十大深刻总结回顾了党和国家事业在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变革、历史成就及历史意义,展现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意蕴,秉持了唯物史观基本原则,诠释了唯物史观逻辑前提,拓展了唯物史观全新境界。这对于全党坚定历史自信,强化责任担当,踔厉奋发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伟大变革 历史意义 唯物史观 历史主动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使命——唯物史观的文化表达
7
作者 杨朗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10,共5页
唯物史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唯物史观都对中国的社会运动以及发展规律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下,阐明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的基本原理可以看到其实践的实质与价值取向,也就是作为整个人类... 唯物史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唯物史观都对中国的社会运动以及发展规律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下,阐明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的基本原理可以看到其实践的实质与价值取向,也就是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实践的根本内涵。而对人和人的现实生活进行理性阐释,就是马克思的文化理论所赋予的实践任务与文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化理论 实践使命 唯物史观 文化表达
下载PDF
唯物史观语境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引领作用
8
作者 王建阳 李万鹰 张盼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0-39,共10页
唯物史观在坚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英雄人物的创造作用,阐明了英雄人物引领历史事变、人民群众孕育伟大精神的历史意蕴。在大庆石油大会战中孕育产生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其植根人民、朝乾夕惕、坚韧向前的强... 唯物史观在坚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英雄人物的创造作用,阐明了英雄人物引领历史事变、人民群众孕育伟大精神的历史意蕴。在大庆石油大会战中孕育产生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其植根人民、朝乾夕惕、坚韧向前的强大精神导向作用,锻造了一支支“铁人式”过硬队伍,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坚定了文化自信。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传承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旨趣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斗争精神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坚持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阐释
9
作者 朱文琦 孙绪民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4-30,共7页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唯物史观意蕴的时代彰显。唯物史观为坚持人民至上提供哲学依据、明确政治立场、标识核心理念、指引实践导向...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唯物史观意蕴的时代彰显。唯物史观为坚持人民至上提供哲学依据、明确政治立场、标识核心理念、指引实践导向。坚持人民至上,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和创新表达,具有深厚的学理渊源和实践支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和理论自觉,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问题上的高度清醒,昭示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人民至上 唯物史观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角下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研究
10
作者 张静 白初一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5-98,共4页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贯穿整个历史学科教学中的一种科学的观念。在初高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教师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根据学情去制定教学计划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牢记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贯穿整个历史学科教学中的一种科学的观念。在初高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教师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根据学情去制定教学计划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牢记唯物史观内涵,而且更要注重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中学历史 教学实践
下载PDF
民族新信仰的找寻:“科玄论战”与唯物史观中国化——兼论论战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及其实现
11
作者 郑博匀 李宝艳 豆金雨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5-51,共7页
“科玄论战”是中国近代以来中西方思想文化第一次爆发激烈冲突的思想论战。在论战中,唯物史观派在科学观上肯定科学的作用而否定科学万能论,在文化观上纾解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历史观上驳斥了科玄两派对唯物史观的质疑。同时... “科玄论战”是中国近代以来中西方思想文化第一次爆发激烈冲突的思想论战。在论战中,唯物史观派在科学观上肯定科学的作用而否定科学万能论,在文化观上纾解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历史观上驳斥了科玄两派对唯物史观的质疑。同时,唯物史观派巧妙地运用了投合时好与话语创新的论战策略,不断提高其在论战中的话语权。“科玄论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发展路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发扬,完成了对中国道路的思想启蒙,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玄论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话语权 唯物史观
下载PDF
论实体与主体的“感性—对象性”——兼谈唯物史观“感性活动”对“感性直观”的逻辑跃变
12
作者 孙琳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3,共8页
费尔巴哈以“感性—对象性”作为逻辑起点,拆解了黑格尔的神秘主义体系,以感性的实体活动和实体关系化解抽象的思辨活动和思辨关系。在费尔巴哈看来,“感性”是对象化的直观,“直观”是对象化的感性;“感性直观”是“感性—对象性”的... 费尔巴哈以“感性—对象性”作为逻辑起点,拆解了黑格尔的神秘主义体系,以感性的实体活动和实体关系化解抽象的思辨活动和思辨关系。在费尔巴哈看来,“感性”是对象化的直观,“直观”是对象化的感性;“感性直观”是“感性—对象性”的“实体实践”和“实体关系”;“实体即主体”统一于“实体”。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复调叙事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以“感性的人的活动”重新奠基“感性—对象性”,实现对费尔巴哈实体性“感性—对象性”的逻辑跃变和彻底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 主体 感性直观 感性活动 唯物史观
下载PDF
唯物史观的历史叙事:基于《资本论》的考察
13
作者 周露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传统的历史叙事以抽象的精神反思或批判历史进程,不能真正呈现历史进程背后的物质性的生产方式与矛盾化的社会关系,基本上从属于唯心史观的考察方式。马克思则从唯物史观的新世界观视角,提出了历史进程的社会动力机制。以此为基础,《资... 传统的历史叙事以抽象的精神反思或批判历史进程,不能真正呈现历史进程背后的物质性的生产方式与矛盾化的社会关系,基本上从属于唯心史观的考察方式。马克思则从唯物史观的新世界观视角,提出了历史进程的社会动力机制。以此为基础,《资本论》研究全面揭示出现代资本发展的历史内容与超越方式,展示出历史叙事中超越资本逻辑、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人类解放的历史路标。《资本论》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科学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情境、发展机制与历史趋势等,形成了以无产阶级解放为革命形式的主体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唯物史观 历史叙事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动力源探析
14
作者 贾丽民 郭潞蓉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4,共9页
“新质生产力”是基于当代社会实践发展水平而诞生的新提法,是结合当今社会高新科技飞速进步、人工智能广泛传播等时代特征,将科技创新深层次融入生产力发展而凝练出的创新性理论表达。通过分析唯物史观视域下生产力结构中主体动力源的... “新质生产力”是基于当代社会实践发展水平而诞生的新提法,是结合当今社会高新科技飞速进步、人工智能广泛传播等时代特征,将科技创新深层次融入生产力发展而凝练出的创新性理论表达。通过分析唯物史观视域下生产力结构中主体动力源的出场,包括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以及主体动力源的内在结构,能够为深入阐发新质生产力主体动力源提供理论依据和论证方式,同时将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以及主体动力源内在结构的时代性与特殊性呈现出来,进而明确如何调动新质生产力主体动力源,以期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益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主体动力源
下载PDF
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历史主动:唯物史观的中国演绎
15
作者 周绍东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3,共4页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提炼和总结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唯物史观从一般到特殊的中国演绎,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历史自觉走向历史主动的...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提炼和总结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唯物史观从一般到特殊的中国演绎,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历史自觉走向历史主动的过程,也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其历史自信的根本来源,而历史自信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我们从历史自觉走向历史主动的信心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自觉 历史自信 历史主动 唯物史观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
16
作者 杜红艳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之间密切相关,新时代挖掘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特别的着力点。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预示了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转变,今天... 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之间密切相关,新时代挖掘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特别的着力点。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预示了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转变,今天全球的现代化进程证明世界历史的趋势已经形成。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相比,无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中还是在人类社会整体格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面临新的境遇,既面临定位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脉络中所处阶段的新问题,又面临应对不同文明在同一历史平台竞技的新局面。社会历史境况的转变要求唯物史观自觉应对今天的社会历史现实,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的提出是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之后又一重要论断,以唯物史观的共时性展开回应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新境况,同时,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彼此契合、互相成就,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以独特内蕴。故而,只有立足于唯物史观,才能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观 唯物史观
下载PDF
唯物史观的地平——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宗教批判
17
作者 王思远 《大庆社会科学》 2024年第1期54-58,共5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宗教与国家、法律、道德等概念初步指认为生产的特殊方式并受其规律制约,这已经接近唯物史观中关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定义。马克思提出,劳动实践是人的类本质并集中批判了黑格尔唯心辩...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宗教与国家、法律、道德等概念初步指认为生产的特殊方式并受其规律制约,这已经接近唯物史观中关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定义。马克思提出,劳动实践是人的类本质并集中批判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以及旧哲学的观点,进而得出宗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复归。马克思在《手稿》中将私有财产等经济因素引入宗教批判思想之中,这一过程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同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宗教批判 市民社会 异化劳动 唯物史观
下载PDF
唯物史观正义观念试探:历史的冷漠与主体的道德
18
作者 王冠迪 《阴山学刊》 2024年第2期68-72,95,共6页
塔克-伍德命题是关于唯物史观是否具有正义观念,具有怎样的正义观念的问题。对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否基于道德”这一问题产生分歧的两方,往往忽视了道德的主语是现实的人。如果把历史作为主语,把规律层面的正常解读为伦理方面... 塔克-伍德命题是关于唯物史观是否具有正义观念,具有怎样的正义观念的问题。对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否基于道德”这一问题产生分歧的两方,往往忽视了道德的主语是现实的人。如果把历史作为主语,把规律层面的正常解读为伦理方面的正义,就会将历史运动的主体性完全抽离,将实然解读为应然;如果单纯强调以人为主语的道德,将其扩展到历史运动规律的论述中去,又会使唯物史观降格为传统的道德学说,破坏其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正确把握唯物史观中决定性和可选择性的张力,是避免这两种倾向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塔克-伍德命题 唯物史观 道德 正义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四重向度
19
作者 马也 程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2-59,共8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运用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正确理解“共同富裕”问题。首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动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运用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正确理解“共同富裕”问题。首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动力,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三,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根本上是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科学调整,关键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在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时要把握“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
20
作者 邓欢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超越了单个民族国家的界限,从全球范围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为人类社会指明了奋斗目标、前进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扬了唯物史观,以整体性、前瞻性视野谋划人类发展,以创造人类美好世界为共同价值...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超越了单个民族国家的界限,从全球范围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为人类社会指明了奋斗目标、前进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扬了唯物史观,以整体性、前瞻性视野谋划人类发展,以创造人类美好世界为共同价值愿景,以实现人类理想社会为理论旨归,从“建构性”的立场上阐释、解决世界历史问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世界历史难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采取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略,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唯物史观 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