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7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伯氏疏螺旋体的特征及其啮齿动物感染情况
1
作者 何萍 尹家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218,共5页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引起的一种新发蜱传人兽共患传染病,啮齿动物是该病重要宿主动物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人与宿主动物接触机会大大增加,莱姆病发生呈现上升趋势。明确莱...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引起的一种新发蜱传人兽共患传染病,啮齿动物是该病重要宿主动物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人与宿主动物接触机会大大增加,莱姆病发生呈现上升趋势。明确莱姆病的病原特征及啮齿动物自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情况,有助于评估莱姆病在人群中发生的风险和预测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对防控人类莱姆病发生起到关口前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病原特征 啮齿动物
下载PDF
啮齿动物对不同大小红松种子的取食与贮藏
2
作者 查木哈 吴琴 +3 位作者 白国栋 邰峰 张楠 额尔敦达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2-367,共6页
红松(Pinus koraiensis)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松科松属常绿乔木,种子质量大,其球果成熟后种鳞不能自然张开,不能依赖水、风等媒介传播种子,主要依赖以其种子为食的啮齿动物和鸟类分散贮藏的方式传播种子。在内蒙古赤峰市旺业甸林场... 红松(Pinus koraiensis)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松科松属常绿乔木,种子质量大,其球果成熟后种鳞不能自然张开,不能依赖水、风等媒介传播种子,主要依赖以其种子为食的啮齿动物和鸟类分散贮藏的方式传播种子。在内蒙古赤峰市旺业甸林场红松林释放不同大小的红松种子,针对啮齿动物对不同大小红松种子的取食、贮藏偏好、多次贮藏及贮藏距离的差异进行研究,探究啮齿动物对不同大小红松种子取食与贮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大小的红松种子原地留存动态有所不同,啮齿动物收获不同大小红松种子的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小种子原地留存时间最长,中等大小的种子原地留存时间次之,大种子原地留存时间最短。2)啮齿动物对不同大小红松种子的原地取食率存在显著差异。原地取食率最高为小红松种子,其次为中等大小的种子,大种子原地取食率最低。不同大小红松种子搬运后取食率和贮藏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大种子搬运后取食率和贮藏率最高,其次为中等大小的种子,小种子搬运后取食率和贮藏率最低。不同大小的红松种子贮藏后取食率均无显著差异。3)啮齿动物对不同大小红松种子的贮藏距离有所不同,不同大小的红松种子第1次贮藏距离具有显著差异,大种子和中等大小的种子贮藏距离显著大于小种子贮藏距离,第2次、第3次、第4次贮藏距离无显著差异。4)啮齿动物将红松种子从种子站迅速搬运贮藏至就近区域,经过多次贮藏将种源附近贮藏点的种子搬运至更远处。研究结果支持最优贮藏空间分布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种子 多次贮藏 种子大小 分散贮藏 贮食策略 啮齿动物
下载PDF
湖州城郊啮齿动物及鼠传病原体流行分布
3
作者 任飞林 付云 +4 位作者 刘光涛 徐德顺 刘婷 陈剑杰 禹梦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0-204,共5页
目的调查湖州市城郊啮齿动物分布以及3种鼠传病原体流行状况。方法2019年9—11月应用夹夜法、笼夜法和粘鼠板法在南浔、德清和长兴3个地区按不同生境捕获啮齿动物,采集肺、肝、脾和肾组织样品提取核酸,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PCR)检... 目的调查湖州市城郊啮齿动物分布以及3种鼠传病原体流行状况。方法2019年9—11月应用夹夜法、笼夜法和粘鼠板法在南浔、德清和长兴3个地区按不同生境捕获啮齿动物,采集肺、肝、脾和肾组织样品提取核酸,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PCR)检测病原体。不同组间样本率或分布情况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以α=0.05为检验水准,两两比较采用校正检验水准α′=0.05/[k(k-1)]进行比较。结果共捕获啮齿动物105只,其中黑线姬鼠39只、黄胸鼠37只、褐家鼠6只、中华姬鼠3只和鼩鼱20只,不同地区动物种类总体分布不同(P<0.05)。105只啮齿动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钩端螺旋体、恙虫病东方体和新型布尼亚病毒等鼠传病原体,共检出阳性动物9只,感染率为8.57%。不同监测地区啮齿动物鼠传病原体感染率不同(P=0.025),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α′)。不同监测地区钩端螺旋体阳性率不同(P=0.0079),德清啮齿动物钩端螺旋体阳性率(17.95%)高于长兴(2.86%)、南浔(0%),但两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α′)。不同属种啮齿动物中褐家鼠鼠传病原体感染率33.33%,黑线姬鼠感染率12.82%,黄胸鼠感染率5.41%。同一种啮齿动物检出病原体分布情况为黄胸鼠检出钩端螺旋体和恙虫病东方体,褐家鼠、黑线姬鼠检出钩端螺旋体。结论湖州地区啮齿动物可携带钩端螺旋体、恙虫病东方体等病原体,应加强重点地区动物宿主的流行分布和病原学调查,采取鼠传疾病的针对性防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病原体 流行 分布
下载PDF
食物源隐蔽度对啮齿动物贮食策略的影响
4
作者 李殿伟 曹钰炜 +3 位作者 张承志 高明 常诗麒 徐梦昊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S01期164-168,共5页
为了探究食物源隐蔽度对啮齿动物贮食策略的影响,试验在牡丹江市三道林场农林生态区,采用标签标记法追踪调查释放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3种种子,分析不同隐蔽度条件下种子命... 为了探究食物源隐蔽度对啮齿动物贮食策略的影响,试验在牡丹江市三道林场农林生态区,采用标签标记法追踪调查释放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3种种子,分析不同隐蔽度条件下种子命运和搬运距离的差异。结果表明,啮齿动物对3种种子消耗率均超过92.00%,但不同种子的命运表现出较大差异。红松(37.98%)和蒙古栎(38.63%)种子被取食的比例高于毛榛(22.44%),而毛榛(76.28%)种子扩散的比例高于红松(61.42%)和蒙古栎(53.93%)。不同隐蔽度条件下,种子命运存在显著差异,原地取食种子在隐蔽度低处(7.56%)显著小于隐蔽度高处(15.69%);而搬运后取食种子比例恰好相反,隐蔽度低处(26.85%)显著高于隐蔽度高处(15.92%);搬运后取食的距离隐蔽度低处(3.36 m)也显著大于隐蔽度高处(0.79 m)。说明食物源的隐蔽度是影响啮齿动物贮藏策略的重要因素,啮齿动物更倾向于在隐蔽度高的地点取食,或将食物搬离隐蔽度低的地点后取食或贮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源隐蔽度 捕食风险 贮食行为 种子命运 啮齿动物
下载PDF
张广才岭啮齿动物分散储食选择3种林木种子特征研究
5
作者 李殿伟 常诗麒 +4 位作者 张承志 高明 曹钰炜 徐梦昊 王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期31-36,43,共7页
为了解东北地区寒温带森林啮齿动物对不同种子特征的选择规律,2018年和2019年夏季,在张广才岭地区采用标签标记法追踪调查释放的红松(Pinuskoraiensis)、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3种林木种子,测定啮齿动... 为了解东北地区寒温带森林啮齿动物对不同种子特征的选择规律,2018年和2019年夏季,在张广才岭地区采用标签标记法追踪调查释放的红松(Pinuskoraiensis)、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3种林木种子,测定啮齿动物取食或扩散后的种子特征.调查结果表明:红松、毛榛、蒙古栎三种林木种子形态学特征和营养成分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种子特征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取食者的偏好和决策.种子大小、种子质量、种仁质量及比值、种皮厚度与硬度、种子的营养物质与其他成分等影响啮齿动物取食或者储食的重要因素,啮齿动物对种子做出的行为,是基于种子特征而做出的综合评估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食物选择 种子特征 种子命运
下载PDF
啮齿动物携带冠状病毒及其跨种传播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雯芬 侯水平 陈守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90,共7页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大流行,引起了公众对冠状病毒前所未有的关注。鼠类等啮齿动物是许多病毒的天然宿主和储备库,其中也包括冠状病毒。啮齿动物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通常生活在家畜或人类附近,这增加了通过密切接触将病毒传播...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大流行,引起了公众对冠状病毒前所未有的关注。鼠类等啮齿动物是许多病毒的天然宿主和储备库,其中也包括冠状病毒。啮齿动物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通常生活在家畜或人类附近,这增加了通过密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潜在风险。本文主要就冠状病毒的分类、基因组、结构以及啮齿动物所携带的冠状病毒流行情况进行系统阐述,并分析其跨种传播的风险,以深入了解啮齿动物携带的冠状病毒,为预防新发冠状病毒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冠状病毒 分类 跨种传播
下载PDF
东北农牧交错带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影响因素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甘伟冬 吴涌珍 +2 位作者 俞皓淳 魏万红 殷宝法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30,共9页
啮齿动物(Rodentia)是农牧交错区的主要有害动物类群之一,能传播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当地农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为探究环境因子与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关系,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7—8月,在东北农牧交错带利用铗夜法调查草地、草地... 啮齿动物(Rodentia)是农牧交错区的主要有害动物类群之一,能传播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当地农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为探究环境因子与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关系,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7—8月,在东北农牧交错带利用铗夜法调查草地、草地—农田交错区和农田3种生境类型中啮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室内测定调查点土壤和啮齿动物肾脏内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捕获的717只啮齿动物包含10个种,优势种为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占捕获总个体数的44.35%;草地生境中啮齿动物的捕获率(14.88%)和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海拔、植被指数影响啮齿动物群落的优势度指数与丰富度指数;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和黑线姬鼠的铗捕率以及啮齿动物的物种数和均匀度均受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黑线仓鼠肾脏器官内重金属富集水平与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增加,黑线仓鼠的种群密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农牧交错带 群落结构 重金属富集 冗余分析
下载PDF
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觅食活动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
8
作者 刘丽娜 袁帅 +2 位作者 李鑫 付和平 武晓东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9-701,共13页
阿拉善荒漠脆弱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反应较敏感,不同放牧方式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植被资源类型、密度、分布、盖度、基质以及动物感知捕食风险等各不相同。同域分布的荒漠啮齿动物在不同干扰下的觅食差异性对于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 阿拉善荒漠脆弱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反应较敏感,不同放牧方式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植被资源类型、密度、分布、盖度、基质以及动物感知捕食风险等各不相同。同域分布的荒漠啮齿动物在不同干扰下的觅食差异性对于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20年通过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阿拉善荒漠区同域共存的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五趾跳鼠(Orientallactaga sibirica)和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3种优势鼠种在3种不同放牧方式下的摄食行为进行观测,结果显示:(1)不同放牧方式下3种啮齿动物优势种的种群密度与摄食行为成正比,放牧增加了五趾跳鼠种群密度,其摄食行为也在放牧强度大的生境中占比更多;子午沙鼠在放牧强度较小且植被盖度较高的生境中种群密度较高,摄食行为也多集中于此;三趾跳鼠在不同放牧方式下种群密度差异不大,相对来说在放牧强度更大的生境中花费的觅食努力更大;(2)相同放牧方式下,子午沙鼠面对食物会采取“觅食+取食+贮食”相结合的摄食策略,而三趾跳鼠和五趾跳鼠更倾向于“觅食+原地取食”的摄食策略。由此表明,尽管不同鼠种具有差异化的摄食策略,但是它们的觅食行为会受到放牧方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改变啮齿动物种群密度、栖息地植被和土壤特征等环境因子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 啮齿动物 同域共存 摄食行为 红外相机
下载PDF
微塑料对啮齿动物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9
作者 边博浩 吕艺华 +4 位作者 苏姗娜 吉日豪 高艳荣 赵子龙 贾玉巧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6-167,共12页
全球塑料产量连年激增。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塑料通过各种外力作用分解成<5 mm的微塑料,并广泛存在于大气、水体、土壤甚至于瓶装水和茶叶中。微塑料主要通过吸入和摄入2种方式进入人体,并对人体产生潜在的健康风险。以往的水生... 全球塑料产量连年激增。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塑料通过各种外力作用分解成<5 mm的微塑料,并广泛存在于大气、水体、土壤甚至于瓶装水和茶叶中。微塑料主要通过吸入和摄入2种方式进入人体,并对人体产生潜在的健康风险。以往的水生生物微塑料健康风险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人体微塑料暴露的健康风险。为此,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系统阐述了微塑料暴露在啮齿动物中的蓄积部位和蓄积量及其影响因素,毒性效应影响因素、单一微塑料暴露和与其他污染物联合暴露下的毒性效应及机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完善啮齿动物微塑料健康风险模型和人体微塑料暴露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线索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啮齿动物 毒性效应
下载PDF
草地啮齿动物食性的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综述
10
作者 张荞荞 孙飞达 +5 位作者 霍霏 李林昊 向春莲 陈德炜 周俗 杨廷勇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9-138,共10页
啮齿动物的啃食、掘洞、刈割和贮草等行为对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啮齿动物食性,有助于明确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草地的危害程度,是鼠害防控和草地适应性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草地啮齿动物食性影响因素及研究方... 啮齿动物的啃食、掘洞、刈割和贮草等行为对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啮齿动物食性,有助于明确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草地的危害程度,是鼠害防控和草地适应性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草地啮齿动物食性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信息提取,总结啮齿动物食性的影响因素,并从宏观调查和微观分析两个角度分析各食性研究方法的适用领域及优缺点。基于5类微观研究方法的综合比较发现,传统的粪便分析法和胃容物分析法仍是啮齿动物食性研究的主要方法,但随着稳定同位素法和DNA分子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将传统方法和新技术相结合对动物食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草地啮齿动物食物选择、草畜平衡的维持及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食性 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草原保护
下载PDF
新疆荒漠啮齿动物体内寄生虫调查
11
作者 周旭东 蒋卫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3-139,共7页
人兽共患病危害严重,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许多动物寄生虫都可以引起人的感染,所以对寄生虫的宿主及其传播途径的研究非常必要。为了解中国西北部内陆干旱荒漠地区啮齿动物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对新疆按不同地理分区进行采样调查,共捕获... 人兽共患病危害严重,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许多动物寄生虫都可以引起人的感染,所以对寄生虫的宿主及其传播途径的研究非常必要。为了解中国西北部内陆干旱荒漠地区啮齿动物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对新疆按不同地理分区进行采样调查,共捕获野栖鼠类样本4科15属21种963只。采用病原学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共检出33种内寄生虫,其中线虫17种、绦虫15种、棘头虫1种;共检出127只阳性样品,总感染率为13.19%,其中线虫感染率为6.63%,绦虫感染率7.98%。发现该地区鼠类内寄生虫的感染率高低与性别无关,但与宿主年龄、分布地区、宿主种类、季节、集群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感染强度与感染寄生虫的种类多少、感染率高低关联度不大,主要和特异性虫种、鼠种关联度较大;寄生虫伴随着鼠类群落演替,从荒漠到人工林、农田、居民区感染率在依次递减,而感染强度在加重,说明内寄生虫从原始荒漠到人工环境传播的方向和途径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寄生虫 啮齿动物 感染率 荒漠地区
下载PDF
牡丹江市温春镇啮齿动物资源及对农业危害研究
12
作者 黄笑然 张春凤 +2 位作者 张隽晟 姜鑫 刘春艳 《生物化工》 2023年第2期114-116,共3页
为预防鼠害和有效保护农业资源,也为啮齿动物的研究提供基础,于2021年7—11月进行了实地调查,利用铗日法结合以前采集到的标本及对文献的综合整理,分析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温春镇的啮齿动物的种类与分布。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温... 为预防鼠害和有效保护农业资源,也为啮齿动物的研究提供基础,于2021年7—11月进行了实地调查,利用铗日法结合以前采集到的标本及对文献的综合整理,分析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温春镇的啮齿动物的种类与分布。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温春镇共发现啮齿动物10种,隶属3目6科10属,占黑龙江省啮齿动物种类的33.33%,其中古北种8种,广布种2种,在动物组成区系上以古北种为主,从捕获的数量上来看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为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分布 种类
下载PDF
双酚A对啮齿动物生殖毒性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冯婉婷 李亚妮 夏国珺 《现代畜牧科技》 2023年第1期83-86,共4页
双酚A(BPA)是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对动物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该文从BPA暴露对啮齿动物生殖器官的损伤和神经行为毒性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BPA这种新型污染物的生殖毒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双酚A 啮齿动物 生殖毒性
下载PDF
东北部分地区啮齿动物和蜱中微小巴贝斯虫感染调查
14
作者 黄冠鹏 吴琼 +5 位作者 王卓 马悠馨 黄潇扬 毛恩荣 李兵 吴益民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3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目的 了解我国东北地区啮齿动物和蜱类人巴贝斯虫感染情况。方法 对东北三省9市县采集的蜱类和辽宁省宽甸、吉林省集安捕获的啮齿动物,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微小巴贝斯虫DNA。结果 PCR检测鼠脾样本共130份,阳性8份,阳性率为6.15%。... 目的 了解我国东北地区啮齿动物和蜱类人巴贝斯虫感染情况。方法 对东北三省9市县采集的蜱类和辽宁省宽甸、吉林省集安捕获的啮齿动物,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微小巴贝斯虫DNA。结果 PCR检测鼠脾样本共130份,阳性8份,阳性率为6.15%。集安和宽甸阳性率分别为10.94%、1.52%,两地阳性率差异显著(χ^(2)=27.973,P﹤0.001),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感染率较高。检测蜱样本共107组,阳性2份(黑龙江省逊克和罗北全沟硬蜱各一组),总阳性率为1.87%,全沟硬蜱阳性率为12.5%(2/16)。结论 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啮齿动物和蜱类存在微小巴贝斯虫感染,提示存在巴贝斯虫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微小巴贝斯虫 实时荧光PCR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吕梁地区西华镇天然草地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15
作者 常素玲 操康琳 《陕西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86-89,103,共5页
为了明确西华镇草原啮齿动物群落特征,本研究于2022年5-8月,应用夹夜法(每月1次)调查了该区的鼠密度及其数量配置,并研究了该区啮齿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和繁殖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月份,啮齿动物群落密度均大于5%,属中等偏重危害程度... 为了明确西华镇草原啮齿动物群落特征,本研究于2022年5-8月,应用夹夜法(每月1次)调查了该区的鼠密度及其数量配置,并研究了该区啮齿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和繁殖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月份,啮齿动物群落密度均大于5%,属中等偏重危害程度,其群落结构为长尾仓鼠(占比最大)+朝鲜姬鼠+黑线姬鼠;整体上看,西华镇草原啮齿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随时间推移(5-8月)逐步升高;在调查期间,该区啮齿动物群落的繁殖能力较强,不同鼠种的性比均小于1(北社鼠除外),说明雄性的活动量大于雌性。本研究为科学制定区域性综合防控策略,实现对草原鼠害的高效、安全防控提供了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华镇草原 啮齿动物 多样性 繁殖特征
下载PDF
江西啮齿动物区系及其与国内部分省(市)的异同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叶正襄 龙丘陵 汪笃栋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89年第1期37-43,共7页
本文报导江西啮齿动物2目6科23种,并对区系组成及其与国内其它省、市异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江西啮齿动物以东洋界种占绝对优势,在啮齿动物地理区划上属华中区与华南区和西南区共有种多,而与东北区,蒙新区的共有种少;与国内11省、市... 本文报导江西啮齿动物2目6科23种,并对区系组成及其与国内其它省、市异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江西啮齿动物以东洋界种占绝对优势,在啮齿动物地理区划上属华中区与华南区和西南区共有种多,而与东北区,蒙新区的共有种少;与国内11省、市作比较,则与浙江、福建共有种多,而与北京,黑龙江的共有种最少.本文还将23种啮齿动物分为六个生态类型,并指出田栖和家栖两个类型是防治的主攻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啮齿动物区系 异同比较 啮齿动物
全文增补中
碌曲县啮齿动物种类组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彦东 苏军虎 +4 位作者 周建伟 穆学峰 陆广平 刘荣堂 花立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7-290,共4页
2008-2011年,在实施"碌曲县草原鼠害综合防治———县级示范点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对该县啮齿动物种类组成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已查明在碌曲县共有38种啮齿类动物,隶属于6科7亚科19属。碌曲县土地面积仅占甘南州土地面... 2008-2011年,在实施"碌曲县草原鼠害综合防治———县级示范点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对该县啮齿动物种类组成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已查明在碌曲县共有38种啮齿类动物,隶属于6科7亚科19属。碌曲县土地面积仅占甘南州土地面积的13.18%,但啮齿动物种数却占全州啮齿动物种数的74.51%,表明碌曲县的生境条件和鼠种类组成在甘南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草原啮齿动物(60.53%)和森林啮齿动物(26.32%)为主体是碌曲县啮齿动物种类组成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碌曲县 草原啮齿动物 森林啮齿动物
下载PDF
啮齿动物和鸟类对东灵山地区辽东栎种子丢失的影响 被引量:32
18
作者 马杰 李庆芬 +1 位作者 孙儒泳 刘定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7-110,共4页
20 0 0年 8月中旬至 10月上旬 ,在北京东灵山地区小龙门林场选取两块辽东栎分布近似而坡向不同的样地 ,并对样地内种子库与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两块样地种子雨持续 4 0天左右 ,且种子下落趋势基本一致 ,高峰... 20 0 0年 8月中旬至 10月上旬 ,在北京东灵山地区小龙门林场选取两块辽东栎分布近似而坡向不同的样地 ,并对样地内种子库与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两块样地种子雨持续 4 0天左右 ,且种子下落趋势基本一致 ,高峰期都集中在 9月中旬 ,不同坡向的种子产量差异显著。在两样地随机各设置 2 4个种子方形收集器 (0 5m2 )和 2 0个地表样方 (1 0× 0 5m2 )调查种子产量。通过比较收集器内壳斗和种子数量 ,发现二者无显著差异 ,说明鸟类对林冠层种子丢失作用不明显 ;而收集器和地表样方种子数量差异显著 ,表明辽东栎种子库扩散主要由林中啮齿动物完成。标记重捕发现辽东栎林中啮齿动物群落包括大林姬鼠 ,社鼠 ,棕背鼠平和花鼠 ,其中大林姬鼠为优势种 ,占群落的 77.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种子库 啮齿动物 鸟类 传播
下载PDF
人为不同干扰条件下荒漠啮齿动物群落格局的动态特征--动物与植物群落的典型相关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武晓东 阿娟 +1 位作者 付和平 金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999-6017,共19页
群落的格局和动态是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中的基础问题,也是揭示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核心问题。为了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在人为不同干扰下的动态特征,特别是研究荒漠区的脆弱生态系统中啮齿动物... 群落的格局和动态是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中的基础问题,也是揭示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核心问题。为了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在人为不同干扰下的动态特征,特别是研究荒漠区的脆弱生态系统中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在人为不同干扰下的动态特征,是揭示人为干扰下荒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特征的基础。2002~2004年在内蒙古阿拉善典型荒漠区,选择了4种不同干扰条件的生境,分别为禁牧区、过牧区、轮牧区和开垦区,研究了人为不同干扰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的变动趋势,应用典型相关方法分析了啮齿动物群落与植物群落在不同干扰条件下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两种观察尺度域上(标志样地和线路样地)动物群落变量与植物群落变量的相关关系表现为:动物群落变量与植物群落变量中的草本关系最为突出,在分析的两个尺度的8个样地中,除标志样地的过牧区外,其它7个样地均与草本关系密切,且绝大多数样地动物群落变量与草本的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荒漠生态系统中,在4种干扰条件下,草本的特性,特别是草本的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对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起到关键作用,其值越大,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种的丰富度(数量)和生物量就越小。就同一种干扰条件下的两种尺度域上的情况看,动物群落和植物群落的相关性较突出的特点是:在禁牧区和开垦区,喜湿的种类(黑线仓鼠和草原黄鼠)与植被的相关性显著,在轮牧区和过牧区,喜旱的种类(小毛足鼠和三趾跳鼠)与植被的相关性显著,且均与草本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 格局 群落 啮齿动物 典型相关 荒漠
下载PDF
东灵山辽东栎林啮齿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被引量:18
20
作者 马杰 阎文杰 +2 位作者 李庆芬 孙儒泳 刘定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7-41,共5页
1999~ 2 0 0 1年采用标记重捕法对东灵山小龙门林场辽东栎林啮齿动物群落进行了 1 2次调查。共布 2 93 6笼日 ,捕得啮齿动物 2 68只 ,平均捕获率为 9%。啮齿动物群落包括三科四属 ,由朝鲜姬鼠(Apodemuspeninsulae)、社鼠 (Niviventerco... 1999~ 2 0 0 1年采用标记重捕法对东灵山小龙门林场辽东栎林啮齿动物群落进行了 1 2次调查。共布 2 93 6笼日 ,捕得啮齿动物 2 68只 ,平均捕获率为 9%。啮齿动物群落包括三科四属 ,由朝鲜姬鼠(Apodemuspeninsulae)、社鼠 (Niviventerconfucianus)、棕背 (Clethrionomysrufocanus)和花鼠 (Eotamiassibiricus)组成 ,分别占群落的 85 5 %、8 6%、3 0 %和 2 6%;朝鲜姬鼠为优势鼠种。标记重捕调查表明朝鲜姬鼠重捕率无性别差异 (t =0 91 3 ,P >0 0 5 )。啮齿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低 高 低”年间波动趋势 ,差异不显著 (t=0 1 65 ,P >0 0 5 ) ;生态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反之 ,样地间无显著差异(t=0 0 64,P >0 0 5 )。可以认为该地区辽东栎林中啮齿动物群落结构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灵山 辽东栎 啮齿动物 群落组成 朝鲜姬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