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分析
1
作者 廖梦垚 罗娅 +3 位作者 余军林 王青 石春茂 徐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1,78,共9页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元选择,获取贵州西南紫云、望谟两县2000—2018年的地表温度和近地表气温,并对比分析它们在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就年平均状况而言,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及其波动性比非喀斯特区大,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为非喀斯特区大于喀斯特区。②从季节状况看,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在春、夏、秋三季为喀斯特区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冬季无明显差异;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的波动性在冬季为喀斯特区大于非喀斯特区;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在4个季节均大于非喀斯特区。③从各月看,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在各月均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差异波动性在4月份大于非喀斯特区,其余月份基本一致;除去3月份和4月份,其余各月的非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均比喀斯特区稳定。结果可为研究气候变化、解析地表环境模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近地表气温 差异 喀斯特区 喀斯特区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区4种适生植物持水能力研究
2
作者 宋刚 吴僭 +3 位作者 杨梅 胡腾胜 侯春华 龙永根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84-85,95,共3页
本文初步探讨了贵州喀斯特区不同藤本植物的截留能力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对于喀斯特区不同藤本植物而言,茎截留率表现为葛藤>金银花>西番莲>任豆,叶片截留率表现为西番莲>葛藤>任豆>金银花,且叶片的截留能力比茎的截... 本文初步探讨了贵州喀斯特区不同藤本植物的截留能力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对于喀斯特区不同藤本植物而言,茎截留率表现为葛藤>金银花>西番莲>任豆,叶片截留率表现为西番莲>葛藤>任豆>金银花,且叶片的截留能力比茎的截留能力强;在单位叶面积截留率中,任豆的截留能力最强。说明任豆可以作为贵州喀斯特区一种良好的固土护坡藤本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本植物 截留率 贵州喀斯特区
下载PDF
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地表温度对比分析——基于近邻成对像元的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廖梦垚 罗娅 +3 位作者 余军林 徐雪 张春长 赵爽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6期77-82,共6页
地表温度深受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对维持地表能量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地表温度特征与非喀斯特区有所不同,已有研究未能有效控制经度、纬度、地形因子和空间尺度等因素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对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的地... 地表温度深受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对维持地表能量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地表温度特征与非喀斯特区有所不同,已有研究未能有效控制经度、纬度、地形因子和空间尺度等因素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对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的地表温度差异定量分析精度不够。基于近邻成对像元比较的方法,获取贵州西南紫云、望谟两县2000—2018年的地表温度,对比分析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地表温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年尺度,喀斯特区地表温度高于非喀斯特区,差值为0.19℃,但两类地区的地表温度波动性无明显差异。在季节尺度,喀斯特区四季的地表温度均高于非喀斯特区,两者差异在夏、冬季节(0.12℃)略大于春季(0.10℃)和秋季节(0.11℃);两类地区的地表温度波动性在冬季最大,在夏季最小,但两者差异在四季均不明显。在月尺度,喀斯特区各月的地表温度均高于非喀斯特区,两者差异在8月最大,为0.24℃;在2月最小,为0.10℃;两类地区的地表温度波动性除在2月和11月存在明显差异外,在其他月份均无明显差异。以上研究结果降低了经度、纬度、地形因子和空间尺度对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地表温度差异的不确定影响,可为同类地区的生态保护和产业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 喀斯特区 地表温度 近邻成对像元比较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区不同土地利用梯田优先流定量分析
4
作者 司琴 余佳峻 +3 位作者 高泽超 张帅普 付智勇 徐勤学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1-197,共7页
为探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优先流入渗的定量特征,以西南喀斯特地区梯田的园地、耕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表置式环式入渗仪和亮蓝进行染色入渗试验,对梯田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先流和基质流进行了定量划分,并对其入渗速率和累积... 为探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优先流入渗的定量特征,以西南喀斯特地区梯田的园地、耕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表置式环式入渗仪和亮蓝进行染色入渗试验,对梯田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先流和基质流进行了定量划分,并对其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基质流是该地区梯田土壤入渗的主要部分。②在整个入渗过程中,园地和耕地的优先流渗透率都大于林地,达到稳定入渗时,耕地和园地的优先流入渗率分别是林地的1.87和1.80倍,累积入渗量是林地的1.2和1.3倍。③从染色渗透深度来看,耕地的优先流运动深度可达32.1 cm,明显大于园地(25.5 cm)和林地(15.7 cm),即与林地相比,园地和耕地具有更好的孔隙发育,优先流现象更明显。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地显著影响优先流入渗率和入渗量的大小。研究结果可深化对西南喀斯特梯田入渗过程的认识,并对防控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喀斯特区 梯田 土地利用类型 优先流 入渗
下载PDF
喀斯特区菜地土壤重金属的全量及有效态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江红艳 宣斌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12期157-162,共6页
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典型喀斯特区城郊菜地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Cu、Zn、Pb、Cd全量和有效态含量,探讨了其空间变异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喀斯特区城郊菜地土壤重金属Cu、Zn、Pb... 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典型喀斯特区城郊菜地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Cu、Zn、Pb、Cd全量和有效态含量,探讨了其空间变异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喀斯特区城郊菜地土壤重金属Cu、Zn、Pb和Cd全量平均值均超过研究区土壤自然背景值,且变异系数在0.21~0.43,有一定的累积现象。有效态Cu、Zn、Pb、Cd含量的分布范围较大,表现出中等的空间变异性。有效态Cu、Zn、Pb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全量呈显著相关,研究区菜地土壤中这3种元素具有共同的来源,或呈复合污染的趋势。研究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党武乡、潜陶乡、燕楼乡和马铃乡,而有效态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格局各不相同,基本呈斑点状分布格局。从4种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的均值来看,其潜在生态危害趋势为Cd>Pb>Cu>Zn。根据当前的生态风险评估,喀斯特区城郊菜地土壤遭受较强的Cd生态危害,应引起充分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地 土壤 重金属 全量 有效态 空间变异 喀斯特区
下载PDF
山江海地域系统关键带综合分类研究——以桂西南喀斯特区-北部湾海岸带为例
6
作者 黄思敏 胡宝清 +4 位作者 韦高杨 黄丽芳 韦雯雯 张礼黎 李楣楣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80-290,共11页
为满足自然资源发展规划的需求,本文基于山江海视角,以桂西南喀斯特区-北部湾海岸带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貌类型、地质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要素构建了山江海地域系统关键带三级分类方案,运用空间叠置法对分类要素进行叠加... 为满足自然资源发展规划的需求,本文基于山江海视角,以桂西南喀斯特区-北部湾海岸带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貌类型、地质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要素构建了山江海地域系统关键带三级分类方案,运用空间叠置法对分类要素进行叠加和制图综合分析,并进行山江海地域系统关键带区划分类、制图和环境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可将桂西南喀斯特区-北部湾海岸带划分为38个一级单元、78个二级单元、111个三级单元。一级关键带分类中海拔山地-非碳酸盐岩区占据面积最大,为19.10%;二级分类中海拔山地-非碳酸盐岩区-红壤性土占据面积最大,为13.98%;三级分类中低海拔丘陵-非碳酸盐岩区-复盐基红黏土-针叶林-河渠占据面积最大,为15.21%。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关键带综合分类方案可体现区域特征中的差异和驱动因素,因此可为自然资源地表系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可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江海地域系统关键带 空间叠置法 等级分类体系 桂西南喀斯特区-北部湾海岸带 生态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区典型灌木枝系构型特征
7
作者 赵文君 崔迎春 +3 位作者 刘娜 吴鹏 周华 周汀 《贵州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38-44,共7页
地形是导致植物构型异质性的重要因素,了解喀斯特区典型灌木枝系构型在不同地形部位的适应特征,对揭示喀斯特植物的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Harper构件理论,对喀斯特区不同地形部位5种典型灌木的枝系构型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 地形是导致植物构型异质性的重要因素,了解喀斯特区典型灌木枝系构型在不同地形部位的适应特征,对揭示喀斯特植物的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Harper构件理论,对喀斯特区不同地形部位5种典型灌木的枝系构型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地形,槽谷灌木种分枝数、分枝长度显著大于坡面,逐步分枝率、分枝角度小于坡面,分枝间距大于坡面,槽谷较坡面灌木生长旺盛。同一地形不同灌木种间,分枝数、分枝角度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灌木种各级分枝长度有明显变化,随分枝级数的增加枝条伸展能力呈现出相对减弱的趋势。逐步分枝率趋势为SBR_(1∶2)<SBR_(2∶3)<SBR_(3∶4),通过低分枝率来增加有效光合作用面积。灌木种枝径比随着分枝级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说明高级枝之间水分和养分的运输状况对灌木的生长发育影响大。喀斯特灌木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率高,在不同地形部位不同灌木树种枝系构型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反映了喀斯特灌木种对喀斯特环境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 灌木 枝系构型 分枝格局
下载PDF
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叶片δ^13C关系的对比研究--以贵州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葛永罡 王世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8-114,共7页
通过测定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内不同背景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土壤的含水量以及16种植物叶片的δ13C值,比较了不同背景区从退化生态到非退化生态过程中各样地之间,以及石漠化和土山样地不同坡位之间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叶片δ13C值的... 通过测定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内不同背景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土壤的含水量以及16种植物叶片的δ13C值,比较了不同背景区从退化生态到非退化生态过程中各样地之间,以及石漠化和土山样地不同坡位之间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叶片δ13C值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喀斯特背景区还是非喀斯特背景区从退化到非退化的过程中,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逐渐增大,植物叶片的δ13C值与土壤含水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土壤含水量越大,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就越低;而从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叶片δ13C值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石漠化样地植物叶片δ13C值并不随坡位土壤含水量的不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而坡位自上而下土山样地植物叶片的δ13C值则表现出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逐渐趋负。这些研究结果均反映了植物叶片的δ13C值对不同生境土壤水分条件的适应机制,其中石漠化样地上的植物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最迅速和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δ^13C值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含水量 喀斯特区 喀斯特区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区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 被引量:78
9
作者 王德炉 朱守谦 黄宝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30,共5页
对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种类组成从高大乔木向典型的小灌木退化,并随着环境干旱程度的加剧向旱生化演替;植被退化的趋势依次为次生乔林→乔灌林→灌木林或藤刺灌丛→稀灌草坡或草坡→稀疏灌... 对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种类组成从高大乔木向典型的小灌木退化,并随着环境干旱程度的加剧向旱生化演替;植被退化的趋势依次为次生乔林→乔灌林→灌木林或藤刺灌丛→稀灌草坡或草坡→稀疏灌草丛,但优越的气候条件仍保持了该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群落密度先增加后下降,群落高度和盖度随环境退化降低明显,形成稀疏植被覆盖的荒漠景观;小生境的恶劣程度随暴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植被起源方式受干扰的影响较大;土地生产力的衰退是以乔木树种的衰退为主要标志,群落生物量急剧减少,变动幅度为41.134~0.206t/hm2。退化过程中植被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植被退化是石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和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喀斯特区 石漠化过程 植被特征 石质荒漠化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区草地生态条件下石灰(岩)土的发生特性及系统分类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柳 何腾兵 +2 位作者 舒英格 刘元生 卜通达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1期93-99,共7页
选取贵州喀斯特区草地生态条件下5个不同区域的石灰(岩)土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应的理化性质及发生特性,探讨了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确定了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其中,供试土壤的诊断层包括:暗沃表层、雏形层和粘化层等,诊断特性包括:热... 选取贵州喀斯特区草地生态条件下5个不同区域的石灰(岩)土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应的理化性质及发生特性,探讨了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确定了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其中,供试土壤的诊断层包括:暗沃表层、雏形层和粘化层等,诊断特性包括:热性土壤温度状况、常湿润土壤水分状况、均腐殖质特性、腐殖质特性、盐基饱和、碳酸盐岩岩性、铁质特性、石灰性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土壤系统分类,结果显示:5个供试土壤分别属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普通黑色岩性均腐土、腐殖钙质常湿雏形土和腐殖钙质常湿淋溶土等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土 发生特性 诊断层 诊断特性 系统分类 草地 贵州喀斯特区
下载PDF
喀斯特区不同岩性发育的土壤上植物-枯落物-土壤系统δ13C值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邹军 喻理飞 +1 位作者 李媛媛 黄宗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6-194,共9页
为了解喀斯特区不同岩性发育的土壤上林分碳元素循环特征,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贵州省喀斯特区白云岩、白云质砂岩、石灰岩3种岩性发育的土壤上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柏木(Cupressus funebris)、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 为了解喀斯特区不同岩性发育的土壤上林分碳元素循环特征,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贵州省喀斯特区白云岩、白云质砂岩、石灰岩3种岩性发育的土壤上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柏木(Cupressus funebris)、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和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6种树种为优势种构建的林分的优势种植物-枯落物-土壤系统δ13C值的变化和土壤有机质更新。结果表明:(1)部分树种在不同岩性上的δ13C存在差异,石灰岩上柏木δ13C值与其他岩性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桤木在石灰岩与白云岩上呈显著性差异(P=0.024);不同树种表现为猴樟、柏木、马桑3个树种相互间或与其他树种多表现出显著性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01);树种各器官δ13C值呈叶片<枝杆<根的分配格局。(2)3种岩性上,各树种林分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为植物叶片(新鲜枯落物)<枯落物分解层<枝杆<根<上层土壤<下层土壤。土壤层与植物体、枯落物之间的δ13C值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土壤层与枯落物层比较,增幅较大的是白云质砂岩上的猴樟林和柏木林,分别为11.68‰,11.10‰,增幅较小的是白云岩上的马桑林和石灰岩上的桤木林,分别为1.07‰,2.73‰。(3)土壤有机质更新率最大为白云岩上马桑林43.84%,其次为石灰岩上桤木林34.17%,最低为石灰岩上的圆果化香林1.15%。白云岩上植物群落的有机碳周转率回归方程斜率K值为3.15,石灰岩上为0.85。白云质砂岩上林分的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无相关性。研究结果对揭示喀斯特地区C元素循环及迁移特征和养分迁移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值 植物-枯落物-土壤系统 优势树种 岩性 喀斯特区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区不同覆盖下顶坛花椒林地生态需水量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安定 杨瑞 +1 位作者 林昌虎 喻理飞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7-61,共5页
对典型喀斯特区不同覆盖下顶坛花椒人工林地生态需水量及生态亏缺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岩石裸露率37.5%的100m2样地内,植物生长发育期间林地土壤含水量为1.53~1.85m3,经枯枝落叶和石面覆盖后分别为1.56~2.06m3和1.52~1.92m3,枯... 对典型喀斯特区不同覆盖下顶坛花椒人工林地生态需水量及生态亏缺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岩石裸露率37.5%的100m2样地内,植物生长发育期间林地土壤含水量为1.53~1.85m3,经枯枝落叶和石面覆盖后分别为1.56~2.06m3和1.52~1.92m3,枯枝落叶覆盖后林地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幅与变幅均最大;顶坛花椒在生长发育期总蒸腾量为91.9627mm,蒸腾耗水量以成熟期最多,开花结果期次之,展叶期最少;林地潜在蒸散量和实际蒸散量分别为51.5183m3和54.9501m3,经不同覆盖处理后,蒸散量均下降,其中石面覆盖时减少量多;林地生态需水量为61.4794m3,经枯枝落叶和石面覆盖后,其生态需水量分别为58.4242m3和46.0001m3,而经枯枝落叶覆盖,在顶坛花椒成熟期林地未出现水分亏缺。对不同覆盖条件比较可知,枯枝落叶覆盖下林地水分亏缺量最少,在植物生长发育期抵御干旱的效果相对较好。因此,喀斯特区造林选择枯枝落叶覆盖效果相对较好,而为保证顶坛花椒的产量及质量,在其开花结果期和成熟期应加强土壤水分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喀斯特区 花椒人工林 覆盖条件 生态需水量 生态亏缺水量
下载PDF
喀斯特区云南鼠刺树干液流及土壤水分动态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瑞 喻理飞 戴全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分析喀斯特区树干液流速率与土壤水分之间关系,揭示云南鼠刺的水分动态及对生境的适应机理,为喀斯特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年7月26日至8月1日期间,利用热扩散式液流探针对喀斯特区的土面和石沟两种不同生境中云... [目的]分析喀斯特区树干液流速率与土壤水分之间关系,揭示云南鼠刺的水分动态及对生境的适应机理,为喀斯特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年7月26日至8月1日期间,利用热扩散式液流探针对喀斯特区的土面和石沟两种不同生境中云南鼠刺的树干液流进行连续测定,同时测定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种不同生境中树干液流日变化呈现出不规则峰形曲线,每天液流速率的最大值均出现在白天,最小值均出现在夜间;同一深度土壤含水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均逐渐降低,但降低速率不同,其变化与土壤深度的关系不明显;云南鼠刺树干液流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存在着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云南鼠刺在喀斯特区的土面和石沟两种生境中的树干液流速率不同,但规律基本一致,树干液流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 生境 云南鼠刺 树干液流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近50年来重庆南川市三泉镇喀斯特区农田生态系统的演替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怀良 袁道先 陈浩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0-236,共7页
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显著的一种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其演化过程是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喀斯特区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空间分布上的破碎性、受水分限制明显、对外界影响既敏感又脆弱、人口压力巨大等特征。近50年来,... 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显著的一种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其演化过程是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喀斯特区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空间分布上的破碎性、受水分限制明显、对外界影响既敏感又脆弱、人口压力巨大等特征。近50年来,南川市三泉镇农田生态系统由单纯的粮食生产系统向多种经营生态系统发展,复种指数不断上升,水田比例不断提高。随着农田生态系统组分的增多,其结构日趋复杂,农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正向良性方向发展。该区今后应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喀斯特区 演替 南川市三泉镇
下载PDF
贵州省喀斯特区基于林木耗水特征的顶坛花椒造林整地技术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安定 喻理飞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89-193,共5页
通过对试验区顶坛花椒的耗水特征进行研究,确定喀斯特区造林植苗穴规格。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区顶坛花椒展叶期(3-4月)的耗水量为17.66mm、开花结果期(5-6月)为109.01mm、成熟期(7-8月)为44.03mm,其生长发育期总耗水量为170.70mm。土面... 通过对试验区顶坛花椒的耗水特征进行研究,确定喀斯特区造林植苗穴规格。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区顶坛花椒展叶期(3-4月)的耗水量为17.66mm、开花结果期(5-6月)为109.01mm、成熟期(7-8月)为44.03mm,其生长发育期总耗水量为170.70mm。土面、石槽、石沟三种小生境的最大日总需水量分别为0.011291m3/m3、0.014019m3/m3、0.013175m3/m3;而最小日总需水量为0.007337m3/m3、0.009124m3/m3、0.008571m3/m3。喀斯特区不同小生境植苗穴大小因小生境、土壤含水量、小气候环境不同而存在差异。其植苗穴大小为石槽最大,其次是石沟,最小是土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 顶坛花椒 耗水特征 造林整地技术 贵州省
下载PDF
基于群落与景观尺度的喀斯特区森林活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遵平 李玉辉 俞筱押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19,共7页
森林活力是多尺度约束下的森林更新能力。我国现存的喀斯特区森林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群落尺度上的人工林、次生林结构和景观尺度上的片段化,结合群落和景观尺度的森林活力评价能为喀斯特区的原生林植被保护与恢复提供依据。通过对云南石... 森林活力是多尺度约束下的森林更新能力。我国现存的喀斯特区森林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群落尺度上的人工林、次生林结构和景观尺度上的片段化,结合群落和景观尺度的森林活力评价能为喀斯特区的原生林植被保护与恢复提供依据。通过对云南石林喀斯特区分布的4种森林植被的群落样地调查和相关地图的矢量化与量算,以森林植被恢复的"目标群落"为参照,构建5个评价项目及其计算指标,评价了石林喀斯特区森林植被恢复的森林活力。主要研究结果显示:森林活力依滇青冈林、云南木樨榄—滇青冈林、团花新木姜子林、云南松林的顺序降低;影响该区森林活力最主要的因素是景观尺度下的森林斑块的抗干扰能力和森林物种源水平;该区整体森林活力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活力 目标群落 喀斯特区 云南石林 尺度
下载PDF
喀斯特区顶坛花椒适生的土壤水分环境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安定 喻理飞 卢永飞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7-121,共5页
2005年5月以盆栽顶坛花椒幼苗为对象,在不同水分梯度及充分供水条件下用CI-301 CO2气体分析仪进行林木生理指标观测,研究了顶坛花椒1年生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片水分利用效益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维持顶坛花椒... 2005年5月以盆栽顶坛花椒幼苗为对象,在不同水分梯度及充分供水条件下用CI-301 CO2气体分析仪进行林木生理指标观测,研究了顶坛花椒1年生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片水分利用效益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维持顶坛花椒净光合作用的最佳土壤含水量为22%,维持顶坛花椒较高蒸腾速率的土壤含水量范围为22.5%~25.6%,气孔导度最大时对应的土壤含水量为25.6%,维持顶坛花椒叶片水分利用效益的最佳土壤含水量为28%,根据喀斯特造林的基本构思,可选取维持最佳叶片水分利用效益的土壤含水量临界值和维持最佳净光合速率的土壤含水量低限值作为喀斯特造林树种顶坛花椒的适宜土壤水分的高限值和低限值。这一指标可量化为22%~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 顶坛花椒 水分环境 生理指标
下载PDF
乌江流域喀斯特区造林困难程度评价及分区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守谦 何纪星 祝小科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1998年第3期129-134,共6页
乌江流域喀斯特区环境有四大特点,即环境因子的利弊兼容性;水分亏缺的时空异质性;水分亏缺程度的派生性和环境改造的艰巨性。文中提出了相应的利用对策。用困难度和困难度指数评价并排序了36个县的困难程度。用系统聚类和主分量分析... 乌江流域喀斯特区环境有四大特点,即环境因子的利弊兼容性;水分亏缺的时空异质性;水分亏缺程度的派生性和环境改造的艰巨性。文中提出了相应的利用对策。用困难度和困难度指数评价并排序了36个县的困难程度。用系统聚类和主分量分析方法,对困难程度进行分区,共分出5个区。Ⅰ,Ⅴ为造林最困难区,Ⅲ,Ⅳ为较困难区,Ⅱ为一般困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 造林难度 乌江流域 喀斯特区 评价 分区
下载PDF
论喀斯特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广西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志强 张志明 《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3-55,共3页
农业是广西喀斯特区农民生活的基础,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喀斯特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而目前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存在一系列障碍因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和相应对策,大力推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广西 喀斯特区 农业 制约因素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以适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山地现代农业——关于广西喀斯特区农业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锡富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91,共5页
广西是我国主要的喀斯特区,石漠化比较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及社会发展。如何治理喀斯特区石漠化,我国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如何科学地治理石漠化,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文章提出了要利用现代农... 广西是我国主要的喀斯特区,石漠化比较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及社会发展。如何治理喀斯特区石漠化,我国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如何科学地治理石漠化,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文章提出了要利用现代农业科技进行综合治理,促进喀斯特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 科技 发展 现代农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