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喀斯特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凋落物及碳氮归还动态
1
作者 熊红福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05-110,共6页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5种不同恢复阶段(稀灌草丛、藤刺灌丛、灌木林、乔灌过渡林、次生乔木林)植物群落的凋落物总量、凋落物组成(叶、枝、花果等)特征、凋落物量月动态及碳氮归还量...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5种不同恢复阶段(稀灌草丛、藤刺灌丛、灌木林、乔灌过渡林、次生乔木林)植物群落的凋落物总量、凋落物组成(叶、枝、花果等)特征、凋落物量月动态及碳氮归还量进行了一年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稀灌草丛、藤刺灌丛、灌木林、乔灌过渡林、次生乔木林的年总凋落物量分别为726.0、3811.6、5161.0、4378.8、4604.8 kg/hm^(2),随着群落的恢复发展,凋落物总量呈现出先升高后缓降的变化趋势;各恢复阶段植物群落叶凋落物量占总凋落物量的64.2%~74.9%,枝凋落物量占总凋落物量的11.4%~18.1%,花果等凋落物量占总凋落物量的9.8%~19.5%;群落恢复初期(稀灌草丛、藤刺灌丛、灌木林)凋落物量月动态呈单峰型,而群落恢复中后期(乔灌过渡林、次生乔木林)凋落物量月动态呈双峰型,各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的叶凋落物量与总凋落物量的月动态基本一致;C、N含量总体上表现为花果等凋落物>叶凋落物>枝凋落物,5种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凋落物中C、N的年归还总量与其年总凋落物量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恢复阶段 植物群落 碳氮归还动态 贵州喀斯特生态系统
下载PDF
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物质循环研究:重要性、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79
2
作者 刘丛强 郎赟超 +5 位作者 李思亮 朴何春 涂成龙 刘涛泽 张伟 朱书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2,共12页
喀斯特地质与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将对其他地区以及整个地球系统产生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全球和区域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而生态系统的演化与系统内水分和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必... 喀斯特地质与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将对其他地区以及整个地球系统产生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全球和区域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而生态系统的演化与系统内水分和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喀斯特生态系统纳入到更大区域或全球生态系统中进行分析研究,在充分研究认识整个喀斯特生态系统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全球变化响应或影响机制,为喀斯特生态系统优化调控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基础。研究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是研究植物适生性、物种优化配置和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机理的关键基础。在介绍前人工作基础的同时,本文全面而概括地总结了我们近年利用元素、同位素(如δ13C、δ15N、δ34S、87Sr/86Sr)示踪和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对喀斯特生态系统中不同界面和流域中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成果。认识到:喀斯特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活跃,相互耦合,并与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相互制约;人类活动正干预流域物质的自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并导致相应的生态和环境效应;全球变化科学深化有赖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及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这些认识是我们将来系统深入开展喀斯特以及其他流域生态系统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球变化 区域响应 生态适应性 研究趋势
下载PDF
贵州乌江流域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何腾兵 刘丛强 +7 位作者 王中良 张冬青 何佳芳 罗海波 刘元生 韩贵琳 涂成龙 董玲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47,共5页
分析研究了贵州乌江流域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石灰土(岩性均腐土)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利用方式和土壤侵蚀状况等)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良好生态系统的土壤剖面发育良好,层次分异较明显,土层较深厚;土... 分析研究了贵州乌江流域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石灰土(岩性均腐土)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利用方式和土壤侵蚀状况等)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良好生态系统的土壤剖面发育良好,层次分异较明显,土层较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以粘壤土和粘土为主;土壤容重适宜,土壤孔隙性和结构性良好,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强。退化生态系统(裸地)的土壤各种物理性状恶化,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减弱。提出评价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土壤抗蚀性的主要指标,并得出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土壤抗蚀能力依次为:灌丛+弱度侵蚀、森林+轻微侵蚀>荒草+泥沙淤积、旱地+中度侵蚀>裸地+强度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乌江流域 喀斯特生态系统 土壤物理性质 分散系数 侵蚀系数 砂化率
下载PDF
喀斯特生态系统中乔木和灌木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多样性的比较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新洲 胡忠良 +3 位作者 杜有新 刘永卓 李恋卿 潘根兴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4-229,共6页
我国喀斯特区域面积分布较广,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退化已成为当前西南地区面临的严重的生态问题。本研究选取贵州中部两种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系统—乔木林和灌木林,以乔木林中的白栎、园果化香和灌木林中的火棘、竹叶椒等主要优势树种为... 我国喀斯特区域面积分布较广,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退化已成为当前西南地区面临的严重的生态问题。本研究选取贵州中部两种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系统—乔木林和灌木林,以乔木林中的白栎、园果化香和灌木林中的火棘、竹叶椒等主要优势树种为对象,研究不同的植物树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乔木林系统中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性高于灌木林,植物的根际效应在乔木林中表现更为显著;同时乔木林中的优势树种通过根系分泌物的作用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而灌木林中优势树种的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及多样性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因此,植被的演替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特性影响植物-微生物-土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进一步影响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根际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 细菌群落 DGGE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磷和微生物量剖面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魏亚伟 苏以荣 +1 位作者 陈香碧 何寻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4-169,共6页
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以原生林地为对照,选取了玉米-红薯轮作地、放牧+火烧草地和自然恢复地3种不同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研究土壤剖面养分、微生物活性对干扰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全磷变化较小,... 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以原生林地为对照,选取了玉米-红薯轮作地、放牧+火烧草地和自然恢复地3种不同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研究土壤剖面养分、微生物活性对干扰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全磷变化较小,说明磷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且淋溶作用较小;原生林地0-3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量碳、氮、磷、碱解氮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地、放牧+火烧草地和玉米-红薯轮作地(p<0.05),说明原生生态系统可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3种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0-5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红薯轮作地,说明自然恢复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肥力和有机碳积累;玉米-红薯轮作地表层0-15 cm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主要受施肥影响;60-100 cm,原生林地、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土壤全氮显著高于玉米-红薯轮作地,说明农耕旱地土壤下层氮受雨水影响较大,淋失严重。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表层(0-15 cm)土壤碱解氮、微生物量碳、氮、磷显著高于玉米-红薯轮作地,说明减少人为干扰和实行自然恢复可显著提高土壤氮的有效性和微生物活性。因此,提高农田管理水平、施行保护性耕作,推行自然恢复、减少人为干扰是提高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生产力和增加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人为干扰 有机碳 全氮 全磷 微生物量
下载PDF
黔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中主要植物物候格局 被引量:8
6
作者 陈发军 陈坤浩 +1 位作者 谢永贵 沈有信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5-703,共9页
喀斯特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境,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很大面积,是开展生态恢复的重点地区。对黔西北地区喀斯特生态系统中主要植物的物候特征及其与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观测植物各物候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开花期和果熟期都... 喀斯特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境,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很大面积,是开展生态恢复的重点地区。对黔西北地区喀斯特生态系统中主要植物的物候特征及其与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观测植物各物候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开花期和果熟期都呈现单峰格局。温度和降雨量与多数物候期时间格局的相关性显著,春季温度升高和降雨量增加促进了植物展叶和开花,落叶期的旬均温与落叶物种比例显著相关。灌木平均始展叶期早于乔木,而乔木更早出现开花高峰。但乔木和灌木在果熟期格局上没有差异。风媒植物的始花期明显早于虫媒植物,开花高峰出现也更早,但两个类群植物开花的持续时间一致。该地区植物物候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且不同物候期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探讨植物物候格局对于理解植物与喀斯特环境的关系以及开展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北地区 喀斯特生态系统 植物物候 KARST Ecosystem Main 植物开花 各物候期 生态恢复 主要影响因素 乔木 陆地生态系统 降雨量 环境的关系 综合作用 重点地区 显著相关 物候特征 温度升高 熟期 时间格局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15
7
作者 曹欢 苏维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8-154,共7页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筛选评价指标,应用熵权法赋予指标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并对毕节地区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毕节地区喀斯特生态系...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筛选评价指标,应用熵权法赋予指标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并对毕节地区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毕节地区喀斯特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方面属于亚健康,可持续利用能力方面属于不健康状态,动态变化方面属于健康状态。以桂林、昆明作为参比地区进行了对比评价,得出3个喀斯特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状况排序为:桂林>昆明>毕节地区。通过此评价,明确了毕节地区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的状况及其影响因子,了解其与其它2个喀斯特地区的健康差距,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毕节地区
下载PDF
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曹欢 苏维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3-187,共5页
"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敏感度高,抗干扰能力弱,遭受破坏后生态系统很难恢复,开展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并进行相应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别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和灰色关联法构建评价模型对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进行... "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敏感度高,抗干扰能力弱,遭受破坏后生态系统很难恢复,开展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并进行相应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别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和灰色关联法构建评价模型对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进行比较研究。评价指标包括:结构功能、可持续利用能力、动态变化,综合反映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程度。选择桂林、昆明、毕节地区3个喀斯特地区带入评价模型进行实例研究。通过对评价方法比较,结果如下:毕节地区在两种评价结果中均列于最后一位,均处于亚健康状况。桂林和昆明两个地区的排序不定,在第一、二位之间变动,同属于健康状态。由此,了解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找到评价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适合的方法,对进一步进行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灰色关联法 毕节地区
下载PDF
加强科学研究 加速我国喀斯特世界遗产申报——参加IUCN亚太地区喀斯特生态系统与世界遗产论坛的总结 被引量:2
9
作者 宋林华 陶洪林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41-246,共6页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亚太地区 世界遗产 自然遗产 中国
下载PDF
景观生态学与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10
作者 李安定 苏维词 彭熙 《贵州科学》 2009年第4期74-77,96,共5页
本文分析了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与景观异质性理论、干扰理论、尺度理论、边缘效应理论与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及重建的关系,其理论的应用能够指导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实践。同样,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也为景观生态... 本文分析了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与景观异质性理论、干扰理论、尺度理论、边缘效应理论与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及重建的关系,其理论的应用能够指导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实践。同样,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也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提供非常恰当的实验场。针对喀斯特退化景观提出一些恢复与重建模式以及今后重点研究方向。寓景观生态学思想于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是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 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 恢复与重建
下载PDF
外源氮输入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碳固定的影响综述
11
作者 刘娜 杨丽花 +2 位作者 白翠玲 张启 张伟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57-63,共7页
外源氮输入是驱动陆地生态系统持续碳固定的关键控制因子。论文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结合喀斯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特点,探讨了生态系统对外源氮输入的可能响应。喀斯特地区基岩广泛出露,降雨过程中水分和沉降氮素在基岩和土壤间的再分配... 外源氮输入是驱动陆地生态系统持续碳固定的关键控制因子。论文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结合喀斯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特点,探讨了生态系统对外源氮输入的可能响应。喀斯特地区基岩广泛出露,降雨过程中水分和沉降氮素在基岩和土壤间的再分配使得土壤实际接收的沉降氮量增加。同时外源氮输入有助于促进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提高,凋落物归还量增加,加上石灰土的高钙环境对新输入有机碳具有重要的稳定和保护作用,这些特点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碳固定。下一步的研究应从关键带视角深入解析喀斯特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趋势及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固定 氮沉降 共生固氮 喀斯特生态系统
下载PDF
新西兰专家考察中国科学院广西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12
作者 王敏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5-125,共1页
2008年11月6日至7日,新西兰草地生态学专家Rolston博士到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进行考察。Rolston博士先后考察了试验站的土壤侵蚀过程实验区、牧草实验区、农作物实验区以及古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并参观了试验室、气象... 2008年11月6日至7日,新西兰草地生态学专家Rolston博士到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进行考察。Rolston博士先后考察了试验站的土壤侵蚀过程实验区、牧草实验区、农作物实验区以及古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并参观了试验室、气象信息系统及研究成果展览。Rolston博士高度评价了‘草-畜-沼气’模式在古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针对古周小农户冬季牧草短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研究站 新西兰 中国科学院 观测 专家 石漠化治理 广西
下载PDF
国家野外站专家组的专家考察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
13
作者 陈洪松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5-25,共1页
2007年11月28-29日,以中国农业大学刘巽浩教授为组长的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专家组成员一行5人,对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了现场检查。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专家组 亚热带 中科院 观测站 中国农业大学 科学观测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我国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联盟成立
14
《河南科技》 2021年第31期5-5,共1页
10月31日,中国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长沙成立。联盟由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教育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所属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自愿组成,目前包括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 10月31日,中国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长沙成立。联盟由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教育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所属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自愿组成,目前包括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及云南大学开远生态观测站等13个成员。联盟台站网络覆盖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湖北、湖南等南方8省(直辖市、自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野外观测 中国地质调查局 喀斯特生态系统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网络覆盖 重庆金佛山 云南大学
下载PDF
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新路径
15
作者 王世杰团队 李颖 刘秀明 《大众科学》 2018年第4期48-49,共2页
宏大壮阔的兴义万峰林、天下奇观的路南石林、湘黔交界处的红石林、雄伟壮观的黄果树瀑布、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洞外无洞的织金洞、地球腰带上绿宝石的茂兰石上森林、沉醉世界的乐业天坑群等地质、地貌景观。这些都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喀斯... 宏大壮阔的兴义万峰林、天下奇观的路南石林、湘黔交界处的红石林、雄伟壮观的黄果树瀑布、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洞外无洞的织金洞、地球腰带上绿宝石的茂兰石上森林、沉醉世界的乐业天坑群等地质、地貌景观。这些都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喀斯特奇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的构造抬升、碳酸盐岩广泛出露、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的耦合,在造就奇特美景的同时,也使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众不同,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中国南方 碳循环 路径 青藏高原东缘 路南石林 黄果树瀑布 乐业天坑群
下载PDF
贵州黔中地区土壤和植物要素与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的关系研究
16
作者 邱兴春 陈栋为 吴克华 《贵州科学》 2021年第5期43-47,共5页
应用灰色关联度的数学方法分析了贵州黔中区喀斯特生态系统主要要素(土壤和植物)与其退化的关系。经分析得知,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是物种多样性、土壤pH值、土壤比重等3项指标。此分析成果为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管理、重建... 应用灰色关联度的数学方法分析了贵州黔中区喀斯特生态系统主要要素(土壤和植物)与其退化的关系。经分析得知,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是物种多样性、土壤pH值、土壤比重等3项指标。此分析成果为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管理、重建与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要素 植物要素 喀斯特生态系统 退化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越南石灰岩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保育:挑战与机遇
17
作者 Neil FUREY Mark INFIELD +1 位作者 陈辈乐 林芷薇 《热带林业》 2007年第S1期57-67,共11页
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具重要的地位,其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文化遗产价值更是弥足珍贵。越南的喀斯特地区正好是当中的写照,区内观光景点林立,亦有不少世界遗产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全球中心及多个具有国际保育重要价值... 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具重要的地位,其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文化遗产价值更是弥足珍贵。越南的喀斯特地区正好是当中的写照,区内观光景点林立,亦有不少世界遗产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全球中心及多个具有国际保育重要价值的地点。尽管喀斯特生态系统在越南的保护区系统内占一定数量,可是一连串活动如采矿、土地开垦、基建发展,都对水文或栖息地做成严重干扰;另外野生动物的偷猎及非法砍伐等各种消耗森林资源的活动,都日益威胁整个喀斯特生态系统。因此,喀斯特地区已成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的重点保育对象。下文将会略谈越南喀斯特生态系统现正面临的威胁,继而介绍现时FFI在四个主题领域上利用的若干保育手法:(1)景观地貌层面上的管理;(2)社区参与保育;(3)生态旅游及保育关系(4)从文化着手的保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 喀斯特生态系统 保育
下载PDF
黔中喀斯特山区退化生态系统生物量结构与N、P分布格局及其循环特征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杜有新 潘根兴 +2 位作者 李恋卿 胡忠良 王新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338-6347,共10页
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导致植被群落结构简单、系统生态功能逐渐丧失与稳定性不断下降,这些退化特征皆与系统生物量结构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密切相关。采用实地调查和典型取样方法,探讨了贵州省普定县3个不同退化程度的喀斯特生态系统... 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导致植被群落结构简单、系统生态功能逐渐丧失与稳定性不断下降,这些退化特征皆与系统生物量结构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密切相关。采用实地调查和典型取样方法,探讨了贵州省普定县3个不同退化程度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量结构与养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随着生态系统不断退化,植被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土壤有效态养含量呈下降趋势,植物营养物质通过凋落物返还土壤的比例也呈类似的趋势,而细根和草本植物等活性生物组分的生物量却呈现上升趋势。(2)对应于生物量结构的变化,各组分主要养分储量也呈现相似的变化特征。乔木林枯落物层养分(N和P)累积量显著高于草本层和细根部分,而灌木林和灌草丛系统草本层和细根部分的养分储量超过或接近枯落物层。(3)随着生态系统不断退化,N和P的生物吸收率、生物返还率、生物迁移率和生物分解率出现明显变化,生物吸收率和生物分解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生物迁移率和生物返还率却表现出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植被退化 生物量结构 养分 循环特征
下载PDF
结构-功能-生境框架下的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9
作者 侯文娟 高江波 +2 位作者 彭韬 吴绍洪 戴尔阜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0-330,共11页
特殊的地质背景与生态环境叠加强烈的人类活动,导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呈现显著的脆弱性特征。从生态系统敏感性和适应性角度出发,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境对外界扰动响应的脆弱性特征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借助物... 特殊的地质背景与生态环境叠加强烈的人类活动,导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呈现显著的脆弱性特征。从生态系统敏感性和适应性角度出发,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境对外界扰动响应的脆弱性特征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借助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水分/养分等指标揭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石漠化等过程的敏感性等方面,但综合野外试验、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等手段的生态系统敏感性定量化研究仍较薄弱。在生态系统适应性方面,虽然具有喜钙、耐旱以及石生等特性的植物种群通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调节能够呈现出对岩溶环境的适应性,但喀斯特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等环境胁迫响应的适应机制仍缺乏长期的生物及理化过程研究。今后,应针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境间的正反馈机制,增强系统组分的耦合分析,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驱动机制研究与定量评估,突出系统脆弱性在石漠化遏制和生态恢复重建中的关键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脆弱性 石漠化 结构—功能—生境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特征及其固碳效应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德军 陈浩 +2 位作者 肖孔操 张伟 王克林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6-921,共6页
评估生态系统氮状况对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及生态演替的方向与进程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我们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以回答二个关键科学问题,即氮是否限制喀斯特区植被恢复,以及喀斯特森林氮状况与邻近的非喀斯特森林... 评估生态系统氮状况对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及生态演替的方向与进程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我们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以回答二个关键科学问题,即氮是否限制喀斯特区植被恢复,以及喀斯特森林氮状况与邻近的非喀斯特森林相比有何差异?基于多尺度演替序列研究,发现退耕后喀斯特土壤总氮快速累积。氮的累积相应促进土壤有机碳快速累积,且有机碳累积的相对速率高于总氮累积的相对速率。恢复初期(草丛阶段)植被受氮限制,而在次生林阶段则表现出明显的氮饱和特征。基于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和胞外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的证据表明氮饱和是喀斯特森林的独有特征,而邻近的非喀斯特森林普遍受氮限制。我们的研究意味着:1)西南喀斯特山区退耕后的生态恢复仅在早期受氮限制,而中后期则不受氮限制;2)充足的氮供应可保障生态恢复工程的固碳效应;3)喀斯特森林氮循环具有其独特性,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其响应与适应性也可能异于其他区域/类型森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氮循环 固碳效应 氮状况 氮饱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