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8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喂养方式对极早产儿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影响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吴忠安 蒋韵红 +2 位作者 路玲 崔凤静 刘冬云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2591-2599,共9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生后30天内,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肠外营养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 PNAC)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3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胎龄 < 32周且体重 < 1500 ... 目的:探讨早产儿生后30天内,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肠外营养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 PNAC)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3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胎龄 < 32周且体重 < 1500 g的早产儿586例,根据出生后30天内的喂养模式将早产儿分为三组,分别为母乳喂养组,母乳 + 强化剂喂养组,配方奶喂养组,以PNAC发病率为主要观察对象,以谷丙转氨酶异常,住院时间为次要观察对象。结果:分析了来自430名胎龄 < 32周早产儿的数据。三组间胆汁淤积发病率(P = 0.005),有统计学意义,谷丙转氨酶异常发病率(P = 1),无统计学意义。将不同组间有统计意义或可能对胆汁淤积产生影响的观察数据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配方奶相比,母乳可看成减少胆汁淤积发生的独立的保护性因素(P < 0.001),肠外营养时间、晚发败血症为胆汁淤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母乳喂养组与配方奶喂养组对早产儿出院时间的影响没有差异,胆汁淤积未增加早产儿住院时间延长的风险,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发病风险之间无差异。结论:极早产儿生后30天内,与配方奶喂养相比,母乳喂养和母乳 + 强化剂喂养胆汁淤积发病率较低,且母乳喂养可视为减低胆汁淤积发病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不同喂养模式下,早产儿谷丙转氨酶异常发病率及其他常见并发症发病风险无差异,住院时间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喂养方式 胆汁淤积
下载PDF
妊娠期糖尿病、孕期增重和喂养方式对其子代神经发育迟缓的影响
2
作者 刘雨诗 林青梅 +5 位作者 何曼 苏阳 杨音 林华亮 蔡赞怡 郭晓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8-1113,共6页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期增重和喂养方式对其子代神经发育迟缓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对纳入队列的8 023例产妇及其子代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在调整协变量后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孕期增重和喂养方式和其子代神经发育...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期增重和喂养方式对其子代神经发育迟缓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对纳入队列的8 023例产妇及其子代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在调整协变量后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孕期增重和喂养方式和其子代神经发育迟缓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妊娠年龄为(29.46±4.57)岁,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为(21.38±3.09)kg/m2。纳入子代中,男性4 450例(55.5%),采用母乳喂养4 351例(54.2%),出生时有735例(9.2%)为低体重新生儿。在校正了协变量后的logistic模型中,人工喂养与神经行为发育迟缓呈正相关[OR=1.70,95%CI:1.24~2.33]。在校正了协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妊娠期糖尿病、孕期增重不足,人工喂养与总发育商呈负相关(β=-0.44,95%CI:-0.87~-0.008;β=-0.73,95%CI:-1.25~-0.22;β=-0.80,95%CI:-1.34~-0.26)。母体妊娠糖尿病对其子代大运动和社交能力发育迟缓有明确影响(P <0.05);产妇增重不足对其子代五大能区的神经迟缓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人工喂养对其子代五大能区的神经迟缓有明确影响(P <0.05)。结论 产妇妊娠期增重不足以及采用人工喂养的方式是子代神经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母体妊娠糖尿病是其子代大运动和社交能力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神经发育 喂养方式 孕期增重
下载PDF
不同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质量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营养状态的影响
3
作者 左磊 吴小颖 +2 位作者 蔡敬星 汤慧丽 黄河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质量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营养状态的影响,为提高NEC患儿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收治的低出生体质量NEC患儿6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喂养乳类的不同分...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质量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营养状态的影响,为提高NEC患儿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收治的低出生体质量NEC患儿6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喂养乳类的不同分为单纯母乳喂养组(20例,采用单纯母乳喂养)、深度水解奶组[20例,给予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喂养]及早产儿配方奶组[20例,给予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婴儿配方奶粉喂养],均喂养4周后评估效果。比较3组患儿临床疗效、喂养4周后生长发育指标,以及喂养前和喂养4周后生化指标。结果与早产儿配方奶组比,深度水解奶组、单纯母乳喂养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逐渐升高,且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纯母乳喂养组患儿出院身长长于早产儿配方奶组,喂养不耐受占比低于早产儿配方奶组,且3组患儿出院身长和喂养不耐受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深度水解奶组与单纯母乳喂养组和早产儿配方奶组喂养4周后身长、喂养不耐受占比,以及3组患儿喂养4周后头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喂养前比,喂养4周后3组患儿白蛋白、胃泌素、血红蛋白均升高,且单纯母乳喂养组血红蛋白显著高于早产儿配方奶组、深度水解奶组,白蛋白显著高于早产儿配方奶组,以及3组患儿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儿白蛋白、胃泌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母乳喂养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低出生体质量NEC患儿生长发育指标及营养状态,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低出生体质量儿 预后 喂养方式 营养状态
下载PDF
社区延续性护理配合家属参与式健康教育对产妇产后母乳喂养方式、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
作者 付卫红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1期117-119,123,共4页
目的:探讨社区延续性护理配合家属参与式健康教育在产后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纳入产后随访的产妇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社区延续性护理配合家属参与式健康教育在产后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纳入产后随访的产妇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0例)实施社区延续性护理配合家属参与式健康教育干预,两组均持续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母乳喂养方式、主观幸福感、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母乳喂养率(72.50%)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产妇生活质量诺丁汉健康量表(NHP)中家庭和睦、睡眠质量、机体营养状态、精神健康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延续性护理配合家属式健康教育在产后产妇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利于提升母乳喂养率与主观幸福感,改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社区延续性护理 家属参与式健康教育 母乳喂养方式 主观幸福感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早产儿出院后喂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喻笃霞 章兰萍 龙艳 《现代临床医学》 2023年第3期165-167,共3页
目的:调查早产儿出院后的喂养方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我院出生的早产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早产儿出院后喂养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148例早产儿中,纯母乳喂... 目的:调查早产儿出院后的喂养方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我院出生的早产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早产儿出院后喂养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148例早产儿中,纯母乳喂养者90例(60.81%),混合喂养者34例(22.97%),纯奶粉喂养者24例(16.2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类型为体力劳动及住院期间母乳喂养是早产儿出院后采用混合喂养或纯奶粉喂养的保护因素(P<0.05);产妇初中及以下学历、低水平母乳基础知识及存在合并症是早产儿出院后采用混合喂养或纯奶粉喂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出院后混合喂养或纯奶粉喂养仍占一定比例,母亲文化程度、母乳基础知识掌握水平、职业类型等是影响早产儿出院后喂养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应及时给予产妇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早产儿出院后母乳喂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喂养方式与6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的结果分析
6
作者 林惠芳 郭勇 吴婕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23期3429-3431,共3页
目的分析6月龄内婴儿不同喂养方式与其缺铁性贫血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保健且进行血常规检测的6月龄婴儿623例,其中男婴364例,出生体质量为(3.22±0.33)kg;女婴259例,出生体质量为(3.11... 目的分析6月龄内婴儿不同喂养方式与其缺铁性贫血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保健且进行血常规检测的6月龄婴儿623例,其中男婴364例,出生体质量为(3.22±0.33)kg;女婴259例,出生体质量为(3.11±0.33)kg。按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201例,出生后至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人工喂养组(289例,出生后完全婴儿配方奶粉喂养)和混合喂养组(133例,出生后部分母乳喂养+婴儿配方奶粉喂养),整理3组婴儿血常规中血红蛋白等贫血相关的指标,分析3组婴儿贫血的情况。采用χ^(2)检验。结果6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为22.3%(139/623),均为轻度贫血。母乳喂养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30.8%(62/201)]高于人工喂养组[15.9%(46/289)]和混合喂养组[23.3%(31/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40,P<0.001)。结论母乳喂养的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较高,但以轻度为主,仍推荐6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但应正确、及时、合理地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以预防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铁性贫血 喂养方式 婴儿 6月龄
下载PDF
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脑损伤患儿的肝肾功能、神经心理发育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颉延卓 罗少龙 刘寅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537-540,共4页
目的 研究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脑损伤患儿的肝肾功能、神经心理发育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宝鸡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750例早产儿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各250例。A组患儿给予定量... 目的 研究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脑损伤患儿的肝肾功能、神经心理发育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宝鸡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750例早产儿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各250例。A组患儿给予定量肠外营养支持,B组患儿给予母乳喂养,C组患儿给予配方奶营养支持。营养支持6个月后,比较三组患儿的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发育商(DQ)及Gesell发育量表评分情况;尿素氮(BUN)、肌酐(Cr)、谷氨酰转肽酶(GG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体质量增长速率、身长增长速率及头围增长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营养支持6个月后,B组和C组患儿的MDI、PDI评分分别为(90.75±10.13)分、(89.29±12.13)分和(91.07±12.26)分、(90.23±11.89)分,明显高于A组的(80.72±12.19)分、(81.25±10.3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儿的MDI、P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患儿在语言、大动作、适应性、精细运动、个人社交方面的测评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三组患儿的BUN、Cr、GGT、A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的体质量增长速率、身长增长速率、头围增长速率分别为(17.35±4.01) g/(kg·d)、(1.19±0.39) cm/周、(0.84±0.17) cm/周,明显快于A组的(13.36±3.21) g/(kg·d)、(0.91±0.32) cm/周、(0.72±0.11) cm/周和B组的(13.99±3.97) g/(kg·d)、(0.92±0.32) cm/周、(0.72±0.11) cm/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的增长速率、身长增长速率、头围增长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配方奶喂养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和母乳喂养比较能够有效帮助早产儿脑损伤患儿达到理想的营养状态,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神经心理发育及预后,且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脑损伤 不同喂养方式 肝肾功能 神经心理发育 预后
下载PDF
四川省偏远农村地区母亲负性情绪与6月龄内婴儿喂养方式的关系
8
作者 廖晨帆 蔡正杰 +4 位作者 冷芳群 王睿乾 廖颖 吴玉菊 周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1-548,共8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偏远农村地区纯母乳喂养和奶瓶喂养现状,探讨母亲负性情绪与婴儿喂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选取四川省偏远农村地区6月龄内婴儿及其母亲作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问卷用于收集母婴人口学特征和家庭基本情况,... 目的了解四川省偏远农村地区纯母乳喂养和奶瓶喂养现状,探讨母亲负性情绪与婴儿喂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选取四川省偏远农村地区6月龄内婴儿及其母亲作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问卷用于收集母婴人口学特征和家庭基本情况,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评估母亲负性情绪,采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评估母亲坚持纯母乳喂养行为的信心程度。结果共纳入723对婴儿及其母亲,纯母乳喂养率为34.16%(247/723)、奶瓶喂养率为57.54%(416/723)。有抑郁倾向的母亲纯母乳喂养的可能性更小(OR=0.532,95%CI=0.291~0.974,P=0.041),奶瓶喂养的风险更高(OR=1.877,95%CI=1.054~3.344,P=0.033)。进一步对不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显示在低母乳自我效能的母亲中,有抑郁倾向的母亲比无抑郁倾向的母亲纯母乳喂养可能性更小(OR=0.461,95%CI=0.236~0.902,P=0.024),奶瓶喂养的可能性更大(OR=1.968,95%CI=1.047~3.701,P=0.036);在高母乳自我效能的母亲中,母亲抑郁、焦虑和压力倾向与婴儿喂养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四川省偏远农村地区的纯母乳喂养率有待提高。母亲抑郁倾向越强,纯母乳喂养可能性越小,奶瓶喂养可能性越大。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对母亲抑郁与纯母乳喂养和奶瓶喂养之间的关联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性情绪 婴儿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
下载PDF
发展性照顾联合婴儿主导喂养方式在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贲国平 丁晓芳 +1 位作者 葛春燕 储开东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对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采用发展性照顾联合婴儿主导喂养方式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新生儿科收治的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60例,完成研究56例),对照组(60例,完成研究53例);在发展性照顾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 目的探讨对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采用发展性照顾联合婴儿主导喂养方式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新生儿科收治的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60例,完成研究56例),对照组(60例,完成研究53例);在发展性照顾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婴儿主导喂养方式干预,对照组采用医生主导喂养方式干预,干预时间为4周。观察两组经口喂养康复、生化、免疫、生长发育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过渡时间,以及N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血清胃泌素和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显著低于对照组,CD3^(+)和CD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早产儿头围、身长和体质量增长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发展性照顾联合婴儿主导喂养方式能提升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发育,改善营养状态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低出生体质量 发展性照顾 鸟巢式护理 袋鼠式护理 非营养性吸允 吸吮能力 喂养方式
下载PDF
喂养方式对婴幼儿生长速率影响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春莹 潘晓平 黄爱群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23年第5期71-75,共5页
生长速率是评价儿童某一生长阶段的体格生长状况最直观、具体、精确的研究指标之一。早期喂养方式对婴幼儿体格生长的影响受到众多领域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整理近年发表的关于喂养方式对婴幼儿生长速率影响的文献,了解国内外... 生长速率是评价儿童某一生长阶段的体格生长状况最直观、具体、精确的研究指标之一。早期喂养方式对婴幼儿体格生长的影响受到众多领域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整理近年发表的关于喂养方式对婴幼儿生长速率影响的文献,了解国内外喂养方式对婴幼儿生长速率影响的研究现状、可能的机制和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生长速率 喂养方式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个性化健康宣教对初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新生儿喂养方式的影响评价
11
作者 马燕霞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10期0156-0158,共3页
探究个性化健康宣教应用于初产妇护理价值。方法 2022年1月~12月期间,纳入本组研究的均为母婴分离初产妇共计90例,通过单双月分组,单月为对照组,双月为观察组,前者实施常规护理,后者联合个性化健康宣教,对比效果。结果 护理前后不同组... 探究个性化健康宣教应用于初产妇护理价值。方法 2022年1月~12月期间,纳入本组研究的均为母婴分离初产妇共计90例,通过单双月分组,单月为对照组,双月为观察组,前者实施常规护理,后者联合个性化健康宣教,对比效果。结果 护理前后不同组别初产妇对于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均有提升,但各项目分值以观察组较高。母乳喂养率以观察组较高,人工喂养量以对照组较高。护理前后,两组产妇心理弹性水平均有所升高,尤以观察组分值较高。结论 针对初产妇实施个性化健康宣教,在提升新生儿护理能力与母乳喂养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产妇 个性化健康宣教 新生儿护理能力 新生儿喂养方式
原文传递
不同喂养方式对0~6个月婴儿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12
作者 李琳琳 李兆峰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10期78-80,共3页
目的探究母乳喂养对婴儿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临床资料为80例婴儿,均来自于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入院时间为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实施差异化的喂养方式,人工喂养组40例和母乳喂养组40例。统计婴儿在不同时间段的生长数据,计算6... 目的探究母乳喂养对婴儿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临床资料为80例婴儿,均来自于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入院时间为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实施差异化的喂养方式,人工喂养组40例和母乳喂养组40例。统计婴儿在不同时间段的生长数据,计算6个月阶段的婴儿智力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数据。结果婴儿体质量净增值、身长净增值、头围净增值在两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婴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角度,母乳喂养组高于人工喂养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喂养能够促进婴儿的身体发育,确保婴儿的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发育 婴儿喂养 喂养方式 婴儿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不同喂养方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体质指数和糖脂代谢恢复以及新生儿体质量的影响评价
13
作者 薛繁珠 《糖尿病新世界》 2023年第4期52-54,66,共4页
目的评价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用不同喂养方式对于患者产后体质指数和糖脂代谢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分娩及产后42 d随访的7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根据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评价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用不同喂养方式对于患者产后体质指数和糖脂代谢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分娩及产后42 d随访的7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根据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产后采用人工喂养方式,观察组产后采用母乳喂养方式,将两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产后42 d体质量、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42 d体质量(4942.56±611.52)g高于对照组,胆红素(9.00±0.52)mg/d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用产后母乳喂养方式可以促进体质量的恢复,改善糖代谢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体质指数 糖脂代谢 喂养方式
下载PDF
不同喂养方式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微生态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陈丽珠 王小燕 +1 位作者 苏鸿瑜 陈雅君 《青岛医药卫生》 2023年第3期237-23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微生态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2月-2022年3月在本院出生的120例新生儿分为两组(n=60)。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配方奶粉和母乳喂养。比较两组喂养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身高、体重、...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微生态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2月-2022年3月在本院出生的120例新生儿分为两组(n=60)。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配方奶粉和母乳喂养。比较两组喂养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身高、体重、免疫球蛋白指标(IgA、IgM、IgG)水平,对两组喂养3天、7天、14天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T淋巴细胞亚群(CD4^(+)、CD3^(+)、CD4^(+)/CD8^(+)、HK细胞)水平予以比较。结果两组喂养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身高和体重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IgA、IgM、IgG水平均较高(P<0.05);两组喂养3天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和CD4^(+)、CD3^(+)、CD4^(+)/CD8^(+)、H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不大(P>0.05),但喂养7天和14天,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和CD4^(+)、CD3^(+)、CD4^(+)/CD8^(+)、HK细胞水平较高(P<0.05)。结论与配方奶粉喂养相比较,母乳喂养在促进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分布方面更具优势,且能有效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功能水平,临床上应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孕产期一体化护理模式对产妇母乳喂养方式的影响分析
15
作者 姜凤青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3年第21期140-142,共3页
目的:探讨孕产期一体化护理模式对产妇母乳喂养方式的影响。方法:数字双盲法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60例孕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加用孕产期一体化护理,分析干预模式对产妇母乳喂养方式影响。结果:研究... 目的:探讨孕产期一体化护理模式对产妇母乳喂养方式的影响。方法:数字双盲法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60例孕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加用孕产期一体化护理,分析干预模式对产妇母乳喂养方式影响。结果:研究组母乳喂养率等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产妇接受孕产期一体化护理,能够增强其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母乳喂养率,减少喂养不良反应发生,该模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期一体化护理 产妇 母乳喂养方式 影响
下载PDF
不同肠内营养喂养方式在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16
作者 方卫琴 杨静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第12期1868-1869,共2页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机体功能退化和多种疾病的影响,很多患者存在意识障碍与吞咽困难等问题,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在胃肠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临床中常采用肠内营养方法对患者提供营养支持。肠内营养的常见途径为鼻胃管肠内营...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机体功能退化和多种疾病的影响,很多患者存在意识障碍与吞咽困难等问题,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在胃肠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临床中常采用肠内营养方法对患者提供营养支持。肠内营养的常见途径为鼻胃管肠内营养和鼻肠管肠内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困难 意识障碍 肠内营养 功能退化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 喂养方式 胃肠功能 多种疾病
下载PDF
家庭喂养方式与2~6岁儿童营养不足的关系
17
作者 汪小燕 殷刚柱 +1 位作者 孙瑜 邵子瑜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23年第2期27-32,共6页
目的分析家庭喂养方式与2~6岁儿童营养不足的关系,为指导科学喂养儿童提供支持,并为儿童营养不足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21年选取安徽省合肥市幼儿园在园儿童3655例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 目的分析家庭喂养方式与2~6岁儿童营养不足的关系,为指导科学喂养儿童提供支持,并为儿童营养不足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21年选取安徽省合肥市幼儿园在园儿童3655例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和家长的一般情况及儿童喂养问卷。该问卷用于评估家长在儿童喂养方面的行为和信念,重点调查涉及父母喂养方式的3个维度,即限制进食、逼迫进食和监督进食,共12个条目。通过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喂养方式与儿童营养不足的关系。结果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秋季幼儿园在园2~6岁儿童营养不足检出率为3.09%。家长采用监督的喂养方式看护的儿童营养不足检出率低于家长采用非监督的喂养方式(χ^(2)=6.672,P=0.010);家长采用逼迫的喂养方式看护的儿童营养不足检出率高于家长采用非逼迫的喂养方式(χ^(2)=14.008,P<0.001);家长是否采用限制的喂养方式照护下的儿童营养不足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4)。调整性别、出生体重、父亲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母亲BMI、父亲文化水平等混杂因素,家长采用监督的喂养方式是儿童营养不足的保护因素[OR(95%CI)=0.633(0.430~0.932),P=0.020];家长采用逼迫的喂养方式是儿童营养不足的危险因素[OR(95%CI)=2.104(1.328~3.335),P=0.002]。结论家庭喂养方式与2~6岁儿童营养不足发生情况有关,应提倡家长采用科学合理的喂养方式,尽最大可能降低儿童营养不足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喂养方式 营养不足 儿童 监督喂养 逼迫喂养
原文传递
喂养方式对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追赶生长的临床分析
18
作者 朱文灵 范淑霞 张伟强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8期0056-0059,共4页
观察喂养方式对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追赶生长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对象:40例本院收治早产儿且均存在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现象,利用单双号抽签法分组,20例单号患儿归为对照组,依托常规喂养方式;另外20... 观察喂养方式对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追赶生长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对象:40例本院收治早产儿且均存在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现象,利用单双号抽签法分组,20例单号患儿归为对照组,依托常规喂养方式;另外20例双号患儿归为观察组,依托早期胃肠道外营养支持,评析内容如下:(1)营养摄入情况;(2)血清蛋白指标;(3)体格发育情况;(4)智能发育情况;(5)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 (1)观察组早产儿在肠内热卡、静脉氨基酸、总热卡摄入量均比对照组营养摄入情况更好(P<0.05)。(2)观察组白蛋白和总蛋白提升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早产儿提升情况,(P<0.05)。(3)观察组早产儿身长、头围以及体质量均比对照组早产儿生长更好,(P<0.05)。(4)观察组早产儿在3、6、12个月龄MDI与PDI指数方面均高于对照组早产儿MDI指数与PDI指数,(P<0.05)。(5)观察组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较少,发生率为5.0%,而对照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5.0%,(P<0.05)。结论 应用早期胃肠道外营养支持对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改善效果更理想,无论在营养指标改善,还是体格、智能发育方面改善均比常规喂养方式改善更好,有助于早产儿生长速度追赶,且营养不耐受情况较少,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喂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喂养方式 胃肠道外营养支持 早产儿 宫外生长发育迟缓
原文传递
不同喂养方式对0~1岁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薇 杨凡 +5 位作者 刘丹虹 杨速飞 毛萌 杨慧明 王静 余涛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48-550,567,共4页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3种喂养方式对0~1岁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对比不同喂养方式超重及肥胖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选择在我院定期健康体检0~1岁的婴儿,采用前瞻性调查。以生后4个月内的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混合喂...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3种喂养方式对0~1岁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对比不同喂养方式超重及肥胖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选择在我院定期健康体检0~1岁的婴儿,采用前瞻性调查。以生后4个月内的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母乳和配方奶喂养)和人工喂养组;定期测量其体格生长指标。比较3组婴儿体格生长情况、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结果男性婴儿身长和体质量1~3月均为母乳喂养组最大;从4月龄开始人工喂养有超过其余两组的趋势,体质量在10~12月龄时、身长在8~12月龄时大于母乳喂养组(P<0.05)。女性婴儿体质量从2月龄开始人工喂养组最大,3~12月龄时与其余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身长从3月龄开始人工喂养组最大,4~12月龄时与其余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的总体发生率在前3个月为母乳喂养组最高,从4月龄开始以人工喂养组最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的总体发生率除第2月以外,均是人工喂养组最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喂养儿肥胖及超重总体发生率高于母乳喂养儿和混合喂养儿。母乳喂养可能对预防肥胖的发生有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喂养方式 婴儿 超重 肥胖
下载PDF
胎龄、喂养方式因素与幼儿体质水平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晓东 侯斌 +2 位作者 陶雪梅 廖桃玲 徐浩瀚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7-52,共6页
以湖北省3~6岁幼儿(10989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幼儿出生时胎龄、出生后4个月内喂养方式情况,结合幼儿体质测试结果,分析胎龄、喂养方式与幼儿体质水平的关系,以期为指导科学育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胎龄、不同喂养方式的幼儿中,... 以湖北省3~6岁幼儿(10989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幼儿出生时胎龄、出生后4个月内喂养方式情况,结合幼儿体质测试结果,分析胎龄、喂养方式与幼儿体质水平的关系,以期为指导科学育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胎龄、不同喂养方式的幼儿中,部分身体形态、素质指标测试值存在差异;未发现胎龄、喂养方式因素对幼儿安静时心率指标存在影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幼儿出生时胎龄因素与出生时身高、出生时体重、网球掷远、走平衡木方式指标高度相关(P<0.01);幼儿出生后4个月内喂养方式因素与走平衡木方式、10m折返跑、两脚连续跳时间测试结果以及本次体质状况总体评价结果存在高度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龄 喂养方式 幼儿 体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