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腮腺透明细胞型嗜酸细胞腺瘤1例
1
作者 朱文翠 张映林 +4 位作者 李方方 黎贵芸 张鹏 房辉 边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2,共7页
腮腺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涎腺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低,既往文献少有报道,而以透明细胞为主型的嗜酸细胞腺瘤病例报道更为少见。该肿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在诊疗中与涎腺其他肿瘤如嗜酸细胞癌以及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鉴别困难,易... 腮腺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涎腺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低,既往文献少有报道,而以透明细胞为主型的嗜酸细胞腺瘤病例报道更为少见。该肿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在诊疗中与涎腺其他肿瘤如嗜酸细胞癌以及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鉴别困难,易导致误诊误治。为探讨涎腺透明细胞为主型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的认识,现报告1例腮腺透明细胞为主型嗜酸细胞腺瘤病例,并对以往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嗜酸细胞腺瘤 肾透明细胞 病理组织学
下载PDF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征象分析
2
作者 赵鸿飞 邵晓栋 +2 位作者 张晓辉 方明 王国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RO且术前进行肾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31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每个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包括病变部位、包膜、瘢痕、强化方式等。结果纳入的31个RO病例中,12个病...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RO且术前进行肾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31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每个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包括病变部位、包膜、瘢痕、强化方式等。结果纳入的31个RO病例中,12个病灶位于左肾,19个病灶位于右肾,病灶最大直径1.6cm~9.1cm,平均直径(3.7±1.9)cm。23个(23/31)表现为外生性生长,22个(22/31)出现纤维包膜,17个(17/31)出现纤维瘢痕,2个(2/31)出现钙化,16个(16/31)出现辐轮状强化,23个(23/31)表现为皮质期中度以上强化,30个(30/31)肿瘤实性部分皮质期不均匀强化,20个(20/31)病灶在实质期和延迟期强化表现均匀,强化程度明显弱于相同层面肾脏正常组织。结论CT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可根据肿瘤的瘢痕、包膜及强化方式等为依据,有助于区分于其他肾脏肿瘤做出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细胞腺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征象
下载PDF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MSCT征象
3
作者 沈永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6-540,共5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对其临床资料及CT征象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1,年龄46~77岁,中位年龄61.5岁。球形者14例,豆形者2... 目的:探讨和分析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对其临床资料及CT征象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1,年龄46~77岁,中位年龄61.5岁。球形者14例,豆形者2例:最大径110.18~65 mm,平均为(37.87±3.11)mm。所有病例相对明显强化(16/16,100%),肿瘤强化指数(增强各期CT值/周围正常肾皮质,均小于1),强化幅度(增强各期的CT值-平扫CT值),强化峰值在实质期者为(12/16,75%),嗜酸细胞腺瘤出现“辐轮征”(2/16,12.5%)、星芒状瘢痕(6/16,37.5%)、“分段增强反演”现象(8/16,50%)。结论:肾嗜酸细胞皮质期呈现相对明显强化,低于正常肾皮质,峰值多在实质期,同时可能出现“分段增强反演”(直径小于40 mm)及星芒状瘢痕(直径大于30 mm),部分星芒状瘢痕延迟强化且范围有不同程度有所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嗜酸细胞腺瘤 计算机体层成像
下载PDF
3.0T MRI对无瘢痕的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实性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4
作者 杨健 皮厚山 许尚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2031-2034,共4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动态增强特征在无瘢痕的(肿块质地均匀,中心无星芒状瘢痕)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与实性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动态增强特征在无瘢痕的(肿块质地均匀,中心无星芒状瘢痕)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与实性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无瘢痕的RO和实性CCRCC,其中15例为无瘢痕的RO(无瘢痕RO组)和27例实性CCRCC(CCRCC组)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扩散加权成像及增强扫描。对ADC值及增强扫描各期强化程度值进行定量测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DC比值及增强皮质-排泄期信号强度比值鉴别两种肿瘤的独立影响因素,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做比较。结果RO患者的ADC比值高于CCRC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测量的ROC 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7、75.6%和72.1%;RO患者的皮质-排泄期信号强度比值低于CCRC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应比值测量的ROC 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46、91.2%和89.6%。ADC值联合皮质-排泄期信号强度比值的ROC分析发现,鉴别两者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95、93.6%、91.3%。结论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比值及皮质-排泄期信号强度比值均有助于鉴别无瘢痕的RO和CCRCC,两种参数结合能更好的鉴别这两种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瘢痕 嗜酸细胞腺瘤 实性 肾透明细胞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和肾癌的螺旋CT鉴别诊断 被引量:39
5
作者 张洁 马大庆 +3 位作者 贺文 张忠嘉 胡玉敏 徐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8-720,共3页
目的提高对肾嗜酸性细胞腺瘤螺旋CT表现的认识水平,增加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共17个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①嗜酸细胞腺瘤和肾癌的CT形态表现比较:16例共17个嗜酸细胞腺瘤中,88.2%(15/17)的肾脏... 目的提高对肾嗜酸性细胞腺瘤螺旋CT表现的认识水平,增加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共17个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①嗜酸细胞腺瘤和肾癌的CT形态表现比较:16例共17个嗜酸细胞腺瘤中,88.2%(15/17)的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平扫为密度均匀的肿块,70.6%(12/17)为等密度,所有肿瘤内均未见钙化,增强扫描时52.9%(9/17)不均匀强化,11.8%(2/17)在增强扫描皮髓期表现病灶中央星状瘢痕,其中1例星状瘢痕在肾盂期强化,呈星状高密度。30例早期肾细胞癌平扫时76.7%(23/30)为密度均匀的肿块,70.6%(19/30)为低密度,增强扫描时86.7%呈不均匀强化(26/30),13.3%(4/30)在皮髓期病灶出现中央星状瘢痕,2例出现轮辐状强化,其中1例可同时观察到轮辐状强化及中央瘢痕。②平扫时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值较肾癌高,P值<0.05。增强扫描各时相二者CT值无明显差异,但是嗜酸细胞腺瘤的增强峰值出现在皮髓期,而肾细胞癌的增强峰值出现在实质期。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肾癌鉴别诊断很困难,平扫多为等密度、没有包膜、没有钙化、增强扫描的峰值为皮髓期的肿块可提示嗜酸细胞腺瘤,但确诊还需穿刺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嗜酸细胞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肾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的形态学、组织化学和免疫表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肖立 陆孝禹 +2 位作者 陈忠伟 杨文涛 朱雄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2-426,共5页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renalcellcarcinoma,CRCC)和嗜酸细胞腺瘤(oncocyt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手术切除的13例肾嫌色细胞癌和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进行眼观、光镜和电镜观察,Hale胶体铁和免疫组化染色...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renalcellcarcinoma,CRCC)和嗜酸细胞腺瘤(oncocyt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手术切除的13例肾嫌色细胞癌和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进行眼观、光镜和电镜观察,Hale胶体铁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嫌色细胞癌以实体结构为主,胞质半透明或嗜酸颗粒状,核皱缩,有核周空晕;其中6例(46%)为嫌色细胞癌嗜酸变型;电镜下见胞质内微泡和管泡状嵴线粒体;Hale胶体铁染色12/13阳性。嗜酸细胞腺瘤以巢状结构为主,胞质嗜酸颗粒状,核圆伴小核仁;1例(16.7%)出现核异型性;电镜下见胞质内层状嵴线粒体;Hale胶体铁染色阴性。免疫组化两者均表达Ecadherin、EMA,不表达CD10、CK20、vimentin;CK7在10/13例嫌色细胞癌中呈强阳性表达,2/6例嗜酸细胞腺瘤呈灶性表达。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形态学各有特征,免疫表型相似,鉴别诊断基于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征,Hale胶体铁染色和电镜检查是区分二者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嫌色细胞 嗜酸细胞腺瘤 形态学 免疫表型 组织化学
下载PDF
肾嗜酸细胞腺瘤 被引量:7
7
作者 潘进勇 朝鲁 +1 位作者 刘淳 岳明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2-343,共2页
关键词 嗜酸细胞腺瘤 诊断 治疗 病因 临床特征 影像学表现 肾脏肿瘤
下载PDF
肾嗜酸细胞腺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伟 李玉军 +4 位作者 刘燕 蒋艳霞 韩增磊 尚芳芳 韩芳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0例RO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4~78岁,平均57.8岁。病变位于左肾6例,右肾4...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0例RO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4~78岁,平均57.8岁。病变位于左肾6例,右肾4例。大体见瘤组织边界清楚,切面均质、棕红色或褐色,3例瘤中心可见纤维性瘢痕。镜下,肿瘤由形态一致的小圆形细胞组成,呈巢团、腺泡状或致密片状排列,间质常可见特征性的疏松水肿的纤维结缔组织。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呈小圆形、规则,偶见局灶性核异型,但无核分裂象或罕见。免疫组化示10例CK18和E-cadherin均(+),9例EMA(+),CD117、CD10和CK7不同程度(+),CKpan和RCC各有1例(+);而vimentin、34βE12、HMB45和S-100均(-),Ki-67均<1%。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肾上皮性肿瘤。巢团状排列的瘤细胞分布于细胞稀少、疏松水肿的纤维结缔组织中是肾嗜酸细胞腺瘤最重要的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瘤细胞EMA、CD117和E-cadherin(+),vimentin、CK7和CD10(-),有助于与其他肾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嗜酸细胞腺瘤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肾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的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姬文莉 岳娜 +3 位作者 陈海霞 张焕 王翠翠 梁丽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48-651,共4页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嗜酸细胞腺瘤中1例侵及肾被膜纤维囊,1例侵透肾被膜纤维囊,2例侵及肾周脂肪;侵透肾被膜...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嗜酸细胞腺瘤中1例侵及肾被膜纤维囊,1例侵透肾被膜纤维囊,2例侵及肾周脂肪;侵透肾被膜纤维囊者局部区域肿瘤细胞核异型明显。患者均行肾部分切除术,随访3个月~6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虽然是一种良性肿瘤,但部分具有侵袭性的组织学特征,属于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由于部分病例具有局部异型性及侵袭性组织学特征,容易误诊为肾细胞癌而被过度治疗。因此正确评估肾嗜酸细胞腺瘤的预后,有助于对组织学特征的全面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嗜酸细胞腺瘤 侵袭性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刁强 郑玲 梁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影像资料。9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包括肾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其中1例同时行MRI检查,1例行IVP检查。结果:C...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影像资料。9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包括肾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其中1例同时行MRI检查,1例行IVP检查。结果:CT平扫示9例病灶均为单发;7例位于左肾,2例位于右肾,最大径2.0~10.0cm,平均5.1cm,<3.0cm者2例,2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肾皮质期示9例病灶明显强化,肾髓质期示6例病灶持续强化,6例病灶内可见"星芒"状瘢痕,5例有相对完整假包膜。1例病灶于MRI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可见清晰包膜。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同肾癌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细胞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MRI表现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禄明 刘芳 +3 位作者 郑雷 都基权 张鹏 孙百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9期1659-1662,共4页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或MRI表现,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3例行动态MRI增强扫描,包括平扫、肾皮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结果 8例患...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或MRI表现,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3例行动态MRI增强扫描,包括平扫、肾皮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结果 8例患者肿瘤均为单发,肿瘤最大横截面的直径为2.0~10.0cm;5例CT扫描肿瘤中3例可见钙化;动态增强中肿瘤强化峰值4例出现于肾皮质期、4例出现于肾实质期,纤维瘢痕呈进行性强化;2例MRI扫描肿瘤可见包膜;排泄期肿瘤密度或信号趋于均匀,与肾实质分界清晰。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和MRI表现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与肾癌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细胞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腮腺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1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碧 申玉兰 +1 位作者 吴春根 魏中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9期1566-1566,1575,共2页
患者女,63岁。发现左耳垂下肿块3年,增大2月。查体:左耳垂下下颌骨升支后方肿块,鸡蛋大小,质块稍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差,无压痛,尤面瘫等症状。彩超检查:左耳后下方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其内见少许血流信号。
关键词 腮腺 嗜酸细胞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的MSCT诊断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运韬 陈自谦 +3 位作者 董盼盼 李忠明 曹波 钟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HCA)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HCA患者的MSCT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20例HCA患者中,10例病灶位于左叶,9例位于右叶,1例两侧叶均被累及。病灶大小0.6cm×1.3cm~4.0cm...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HCA)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HCA患者的MSCT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20例HCA患者中,10例病灶位于左叶,9例位于右叶,1例两侧叶均被累及。病灶大小0.6cm×1.3cm~4.0cm×5.2cm,形状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边界较为清楚,以实性成份为主。CT平扫呈不均匀低或等密度影,边界欠清;双期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明显强化,以动脉期强化为著,但较正常甲状腺及周围血管密度低,部分囊变区无强化。结论 MSCT表现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对HCA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确诊依赖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嗜酸细胞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嫌色细胞肾细胞癌和肾嗜酸细胞腺瘤CD117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以明 刘强 +1 位作者 许雁萍 朱建善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31-733,F0004,共4页
目的研究CD117在肾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3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RCC)、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151例透明细胞RCC、33例乳头状RCC和3例黏液管状梭形细胞癌组织中CD117的表达。结果33例嫌色细胞RCC中,29例(87.9... 目的研究CD117在肾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3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RCC)、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151例透明细胞RCC、33例乳头状RCC和3例黏液管状梭形细胞癌组织中CD117的表达。结果33例嫌色细胞RCC中,29例(87.9%)CD117阳性;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中,9例CD117阳性;透明细胞RCC、乳头状RCC和黏液管状梭形细胞癌中均未见CD117表达。结论CD117高表达是嫌色细胞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特征之一,CD11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有助于肾上皮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17 细胞 嗜酸细胞腺瘤
下载PDF
86例肾嫌色细胞癌与33例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于双妮 肖雨 +5 位作者 赵大春 周娜 贾丛伟 邵汇琳 班新超 陈杰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10期673-679,共7页
目的探讨比较肾嫌色细胞癌(CRCC)与嗜酸细胞腺瘤(Oncocyt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以及比较CD44、CK7、CK20和线粒体抗体的免疫组化在两者以及亚组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02-10—2014-05间手术切除的86例肾嫌色... 目的探讨比较肾嫌色细胞癌(CRCC)与嗜酸细胞腺瘤(Oncocyt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以及比较CD44、CK7、CK20和线粒体抗体的免疫组化在两者以及亚组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02-10—2014-05间手术切除的86例肾嫌色细胞癌和3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标本进行总结,并对其组织进行CD44、CK7、CK20和线粒体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评判,评估他们在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并分析他们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嫌色细胞癌、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三组中,患者的性别构成、肿瘤大小、肿瘤发生的左右部位、采取的手术切除方式、肿瘤是否侵犯包膜以及生存时间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嫌色细胞癌组的患者年龄(均数51.3岁,标准差12.4)倾向于<嗜酸细胞腺瘤组(均数56.4岁,标准差15.1)的患者年龄,但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在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与非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组的比较中,临床分期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者为较低的临床分期(主要为I期及II期);而在TNM分期的比较中,两组未显示出有明显差异(P>0.05)。CK7分子在嫌色细胞癌组(54/86,63%)与嗜酸细胞腺瘤组(0/33,0%)两组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在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组(11/14,79%)与嗜酸细胞腺瘤组两组中的表达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CK7在嫌色细胞癌组中均高表达;而CK20分子的表达在嫌色细胞癌(49/86,57%)、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8/14,57%)以及嗜酸细胞腺瘤(15/33,45%)三组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CD44分子的表达在嫌色细胞癌(20/86,23%)、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1/14,7%)以及嗜酸细胞腺瘤(5/32,16%)三组中的表达也无显著性差异;线粒体抗体的表达在嫌色细胞癌(68/84,81%)、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12/14,86%)以及嗜酸细胞腺瘤(25/32,78%)三组中的表达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三组病例中,包括生存时间等的多数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显著的差异,三者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组比非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组临床分期低;CK7(+)支持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CK20、CD44和线粒体抗体的免疫组化表达在嫌色细胞癌及其亚组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嫌色细胞 亚型嫌色细胞 嗜酸细胞腺瘤 CK7 CK20 CD44 线粒体
原文传递
肾嗜酸细胞腺瘤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杰 刘巍 +2 位作者 王艳 刘烁 洪悦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4期107-109,共3页
目的分析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影像资料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9例RO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结果肿瘤主要位于肾皮质,多呈类圆形,可出现囊变及假包膜。平扫密度或信号多变,强化峰值多位于皮质或... 目的分析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影像资料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9例RO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结果肿瘤主要位于肾皮质,多呈类圆形,可出现囊变及假包膜。平扫密度或信号多变,强化峰值多位于皮质或实质期。中央瘢痕及节段性增强反转是其特征性表现。免疫组织化学以CD117、EMA、Ki-67阳性率较高。CT增强参数中,A2、C2与CD117呈正性相关关系(P<0.05);A3、B3、C3与CD10呈正性相关关系(P<0.05);C2与CK7呈正性相关关系(P=0.009)。结论CT增强参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RO免疫组化指标表达情况。当出现上述影像征象时,RO是可供考虑的鉴别诊断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细胞腺瘤 免疫组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增强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肾嗜酸细胞腺瘤和嫌色细胞肾癌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4
17
作者 史玉振 童明敏 +3 位作者 田迎 王中秋 李苏健 吴越菲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和嫌色细胞肾癌(chromophobe cell renal carcinoma,CCRC)术前鉴别困难,文中探讨增强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9个)RO(RO组)和15例CCRC(CCRC... 目的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和嫌色细胞肾癌(chromophobe cell renal carcinoma,CCRC)术前鉴别困难,文中探讨增强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9个)RO(RO组)和15例CCRC(CCRC组)患者的CT增强扫描影像资料,并在工作站上采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技术行图像后处理,应用SPSS16.0软件对2种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肿瘤的强化形式及中央星状瘢痕在RO组和CCR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各期的强化程度以及出现辐轮状强化、节段性增强反转等征象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2/4)的辐轮状强化、33%(3/10)的中央星状瘢痕经MPR重建后明确显示。结论肿瘤强化形式和中央星状瘢痕有助于RO和CCRC的鉴别,增强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术前准确评价RO和CCRC的特征、指导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细胞腺瘤 嫌色细胞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肾嗜酸细胞腺瘤4例报告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建宁 门同义 +3 位作者 张晓明 李现铎 李青 王振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9期96-97,共2页
关键词 嗜酸细胞腺瘤 肾脏肿瘤 症状 诊断 治疗 病例
下载PDF
肾嗜酸细胞腺瘤和肾嫌色细胞癌的MRI特征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8
19
作者 段娜 李庆祝 +2 位作者 周长玉 饶敏 陈晓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2期263-266,271,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肾嫌色细胞癌(C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MRI表现,提高对两者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CRCC和13例RO患者的MRI图像资料,两组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及DWI扫描,各影像特征的比较采用两样本均... 目的对比分析肾嫌色细胞癌(C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MRI表现,提高对两者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CRCC和13例RO患者的MRI图像资料,两组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及DWI扫描,各影像特征的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曼-惠特尼U检验,ADC值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结果 RO和CRCC中央瘢痕(P=0.0320)、反转强化(P=0.0123)、皮质期明显强化(P=0.0152)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O和CRCC的ADC均值分别为(1.579±0.218)×10-3mm2/s和(1.290±0.256)×10-3mm2/s;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大小、位置、有无邻近侵犯等征象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特征如中央瘢痕、反转强化、皮质期强化程度以及ADC值对CRCC和RO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嫌色细胞 嗜酸细胞腺瘤 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动态增强CT征象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潘平 赵力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对肾嗜酸细胞腺瘤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动态增强CT表现,记录病灶部位、大小、密度、边缘、强化形式,分别测量病灶在CT动态增强各期的CT值。[结果]CT平扫:13例...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对肾嗜酸细胞腺瘤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动态增强CT表现,记录病灶部位、大小、密度、边缘、强化形式,分别测量病灶在CT动态增强各期的CT值。[结果]CT平扫:1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平均直径4.64 cm,3例密度均匀,7例病灶内见瘢痕样低密度影,3例密度不均匀,其中2例见小囊状低密度灶。动态增强CT:13例病灶实质部分CT值在皮质期平均94 Hu、实质期平均110 Hu、排泄期平均90 Hu;7例病灶的中心瘢痕呈轻微强化,其中3例皮质期可见粗大、迂曲血管影;2例病灶表现为皮质期至排泄期的节段性强化逆转,5例包膜轻度延迟强化。[结论]在动态增强CT影像上,肾嗜酸细胞腺瘤具有明显持续强化、星状瘢痕、包膜延迟强化、少数囊变、节段性强化逆转或显示皮质期粗大血管影等特点,有助于其术前诊断和与肾癌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嗜酸细胞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