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验证采用噪声下语句识别表进行言语测听时是否存在"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并确定在使用本测试材料时需要几张练习表才能抵消学习效应。方法选取年龄18~25岁、听力/言语发育正常且日常以汉语普通话为交流方式的64...目的验证采用噪声下语句识别表进行言语测听时是否存在"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并确定在使用本测试材料时需要几张练习表才能抵消学习效应。方法选取年龄18~25岁、听力/言语发育正常且日常以汉语普通话为交流方式的64名受试者,在-3、-5、-7、-9 dB四种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条件下进行语句识别率测试。采用32张嘈杂语噪声下汉语普通话语句识别表(每表10句,每句3~7个关键词,共50个关键词)作为测试材料。采用"拉丁方设计"编排受试者顺序和测试表序。每名受试者均在四种SNR条件下完成8个轮次的测试,测试前每种SNR条件下只用一张句表进行练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每种SNR条件下语句识别率在8个轮次之间的差异。结果在-3、-5、-7、-9 dB SNR条件下,所有受试者的平均语句识别率依次为92.2%±2.4%、68.2%±5.3%、26.1%±2.7%、9.4%±1.7%。-3、-9 dB SNR下的得分已呈现出天花板和地板效应,因而不再考察其学习效应。-5、-7 dB SNR下,8个轮次识别率得分之间方差分析的总体P值为0.001、0.090。以Post-Hoc方式两两比较-5 dB SNR下各轮次间得分的差异,发现第1、2轮次的得分与第3轮次之后的得分有显著差异。结论首次接受语句测听的受试者,随着对测试流程的熟悉,识别率得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表现出了"学习效应"。对于本测试材料而言,正式测听之前需要进行3张语句识别表的练习以排除学习效应的影响。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验证采用噪声下语句识别表进行言语测听时是否存在"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并确定在使用本测试材料时需要几张练习表才能抵消学习效应。方法选取年龄18~25岁、听力/言语发育正常且日常以汉语普通话为交流方式的64名受试者,在-3、-5、-7、-9 dB四种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条件下进行语句识别率测试。采用32张嘈杂语噪声下汉语普通话语句识别表(每表10句,每句3~7个关键词,共50个关键词)作为测试材料。采用"拉丁方设计"编排受试者顺序和测试表序。每名受试者均在四种SNR条件下完成8个轮次的测试,测试前每种SNR条件下只用一张句表进行练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每种SNR条件下语句识别率在8个轮次之间的差异。结果在-3、-5、-7、-9 dB SNR条件下,所有受试者的平均语句识别率依次为92.2%±2.4%、68.2%±5.3%、26.1%±2.7%、9.4%±1.7%。-3、-9 dB SNR下的得分已呈现出天花板和地板效应,因而不再考察其学习效应。-5、-7 dB SNR下,8个轮次识别率得分之间方差分析的总体P值为0.001、0.090。以Post-Hoc方式两两比较-5 dB SNR下各轮次间得分的差异,发现第1、2轮次的得分与第3轮次之后的得分有显著差异。结论首次接受语句测听的受试者,随着对测试流程的熟悉,识别率得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表现出了"学习效应"。对于本测试材料而言,正式测听之前需要进行3张语句识别表的练习以排除学习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