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嘉黎断裂带凯蒙蛇绿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9
1
作者 和钟铧 杨德明 王天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53-660,共8页
凯蒙蛇绿岩主要分布于嘉黎断裂内凯蒙沟两侧的东西向山脊上,沿嘉黎断裂带呈东西向线状分布,组成蛇绿岩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橄辉岩、橄长岩和辉长岩等。蛇绿岩具有贫硅、贫碱、低钛,而富铁、镁的特点。稀... 凯蒙蛇绿岩主要分布于嘉黎断裂内凯蒙沟两侧的东西向山脊上,沿嘉黎断裂带呈东西向线状分布,组成蛇绿岩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橄辉岩、橄长岩和辉长岩等。蛇绿岩具有贫硅、贫碱、低钛,而富铁、镁的特点。稀土总量很低,∑REE值变化于0.415×10^(-6)~3.273×10^(-6)之间,其中方辉橄榄岩和橄长岩的轻稀土略有富集,而单辉橄榄岩和辉长岩的轻稀土略有亏损,所有岩石都具明显的正铕异常。辉长岩的Th-Ta比值大体相等,显示蛇绿岩形成于洋中脊构造环境,而在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上具有明显的Rb、Ba、Sr低度富集和Nb的相对亏损,显示岛弧(IAT)特点,这种兼具IAT和MORB地球化学特点特征预示着凯蒙蛇绿岩形成于不成熟弧后盆地环境。蛇绿岩中橄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218.2±4.6Ma,说明在晚三叠世时期洋壳就已出现。凯蒙蛇绿岩的确定表明嘉黎断裂在早期(T_3-J_1)可能是冈底斯构造带上的一条重要缝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蒙蛇绿岩 地球化学特征 SHRIMP锆石U-PB定年 构造意义 嘉黎断裂带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嘉黎断裂带凯蒙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和钟铧 杨德明 +2 位作者 王天武 黄应聪 杨国良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4,共6页
蛇绿岩主要分布于嘉黎断裂内的凯蒙沟山脊上,沿嘉黎断裂带呈东西向线状分布,组成蛇绿岩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橄辉岩、橄长岩和辉长岩等。蛇绿岩具有贫硅、贫碱、低钛,而富铁、镁的特点。稀土总量很低,ΣRE... 蛇绿岩主要分布于嘉黎断裂内的凯蒙沟山脊上,沿嘉黎断裂带呈东西向线状分布,组成蛇绿岩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橄辉岩、橄长岩和辉长岩等。蛇绿岩具有贫硅、贫碱、低钛,而富铁、镁的特点。稀土总量很低,ΣREE值变化于0.415μg^3.273μg/g之间,其中方辉橄榄岩和橄长岩的轻稀土略有富集,而单辉橄榄岩和辉长岩的轻稀土略有亏损,分配曲线基本呈近乎平坦的“W”型,具明显的正铕异常。微量元素在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形式上具有明显的R b,B a,S r低度富集和N b相对亏损,预示着该蛇绿岩形成于消减作用下的岛弧环境。凯蒙蛇绿岩的存在揭示了嘉黎断裂带为一条重要的缝合带,它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同时存在进一步证明了中特提斯洋(T3—J1)具多岛洋盆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蒙蛇绿岩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意义 嘉黎断裂带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嘉黎断裂带铜多金属矿化特征及找矿模型
3
作者 付少英 郭强 许国利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62-167,共6页
西藏纳木错—嘉黎断裂带是狮泉河—申扎—嘉黎结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断裂带为区内的控岩控界断裂,具有规模大、切割深的特点,是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地区铜多金属成矿的重要导矿构造。断裂带西起纳木错,东至嘉黎县城以东,全长320km以上,... 西藏纳木错—嘉黎断裂带是狮泉河—申扎—嘉黎结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断裂带为区内的控岩控界断裂,具有规模大、切割深的特点,是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地区铜多金属成矿的重要导矿构造。断裂带西起纳木错,东至嘉黎县城以东,全长320km以上,沿该带及两侧分布有大量地化异常及大、中型矿床(点)。通过对区内地、物、化、遥资料的综合研究,分析了已知矿床的地层、构造、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以及铜铅锌多金属矿的矿化特征及分布规律,建立了综合信息技术找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错-嘉黎断裂带 控矿断裂 矿化特征 找矿模型 西藏自治区
下载PDF
西藏嘉黎断裂带沿线高位链式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万佳威 褚宏亮 +4 位作者 李滨 高杨 贺凯 李壮 李艺豪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1年第3期51-60,共10页
西藏嘉黎断裂带沿线高位链式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多次在易贡藏布、帕隆藏布及雅鲁藏布江下游造成流域性灾害链破坏,如易贡高位滑坡灾害链、古乡高位泥石流灾害链、尖母普曲高位崩塌灾害链、米堆冰湖溃决灾害链等。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并结... 西藏嘉黎断裂带沿线高位链式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多次在易贡藏布、帕隆藏布及雅鲁藏布江下游造成流域性灾害链破坏,如易贡高位滑坡灾害链、古乡高位泥石流灾害链、尖母普曲高位崩塌灾害链、米堆冰湖溃决灾害链等。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并结合前人资料,总结了嘉黎断裂带沿线高位链式地质灾害的成灾模式,认为其可划分为“高位崩滑-碎屑流-堵江-洪水灾害链”、“高位崩滑-堵江-洪水灾害链”、“高位泥石流-堵江-洪水灾害链”、“冰湖溃决灾害链”等4种类型。本文还从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貌与水系、冰川、气象等4个方面分析了高位链式地质灾害的孕灾条件,并对其成因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当前条件下,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和人类工程活动增强,嘉黎断裂带沿线高位链式地质灾害的发生将更加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黎断裂带 高位链式地质灾害 成灾模式 孕灾条件 成因
下载PDF
嘉黎断裂带两侧晚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纪录 被引量:7
5
作者 向树元民 马新民 +1 位作者 泽仁扎西 巴桑次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5-621,共7页
对嘉黎断裂带两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表明,断裂带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5.6~11.7Ma之间,属中新世晚期;断裂带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明显较小,6个样品中有5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4.0~5.9Ma之间,属上... 对嘉黎断裂带两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表明,断裂带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5.6~11.7Ma之间,属中新世晚期;断裂带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明显较小,6个样品中有5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4.0~5.9Ma之间,属上新世早期.嘉黎断裂带北侧5.6~11.7Ma期间的隆升速率为0.07~0.09mm/a.5.8Ma以来平均剥露速率为0.50mm/a,平均隆升速率1.33mm/a.断裂带南侧4.7Ma以来平均剥露速率为0.62mm/a,平均隆升速率1.68mm/a.两侧样品都反映上新世以来有较强烈的隆升作用,并且南侧比北侧隆升作用更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黎断裂带 晚新生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 高原隆升
下载PDF
西藏门巴地区嘉黎断裂带变形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4
6
作者 胡波 李泊洋 +1 位作者 张明 张兰玲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4期585-592,共8页
地质剖面测量和区域构造解析方法研究表明,嘉黎断裂是一条多期活动并在不同时期显示不同性质的、有着长期发展历史的深大断裂。在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班公湖—怒江洋盆南侧比如弧后盆地发生裂解,此时的嘉黎断裂应是北倾的正断层,控制... 地质剖面测量和区域构造解析方法研究表明,嘉黎断裂是一条多期活动并在不同时期显示不同性质的、有着长期发展历史的深大断裂。在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班公湖—怒江洋盆南侧比如弧后盆地发生裂解,此时的嘉黎断裂应是北倾的正断层,控制着弧后盆地的沉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伴随着盆地的消亡,出现一系列由南向北的逆冲断裂和蛇绿岩的就位。中新世至第四纪,嘉黎断裂带表现为伸展构造体系,局部出现右旋走滑,形成机理是青藏高原隆升导致构造块体不均匀运动和塌陷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黎断裂带 变形特征 演化 西藏门巴
下载PDF
嘉黎-察隅断裂带中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及其古地震记录 被引量:10
7
作者 钟宁 郭长宝 +4 位作者 黄小龙 吴瑞安 丁莹莹 张献兵 李海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642-3659,共18页
嘉黎-察隅断裂带是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的东段及其东延部分,其中南段主要是指东构造结顶部及东南的通麦-波密-察隅段,断裂位于构造强烈隆升的高山峡谷地貌区,植被茂密、断错地貌不清晰,且缺少第四纪沉积,阻碍了对该断裂带的空间几何展... 嘉黎-察隅断裂带是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的东段及其东延部分,其中南段主要是指东构造结顶部及东南的通麦-波密-察隅段,断裂位于构造强烈隆升的高山峡谷地貌区,植被茂密、断错地貌不清晰,且缺少第四纪沉积,阻碍了对该断裂带的空间几何展布和地震活动性研究。本文通过对嘉黎-察隅断裂带中南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调查,以及断错地貌和晚第四纪湖相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研究,结合古地震探槽和地质测年等手段,新识别出2次古地震事件,时间限定在16.13±1.06~15.66±0.92 ka和8630±600~9561±37 aB.P.。综合前人资料,分析认为嘉黎-察隅断裂带中南段晚第四纪以来可能发生了5次古地震事件,分别为16130~15660 a、11060±940 a、8630~9561 aB.P.、2780~2160 aB.P.和650 aB.P.,地震复发周期约为2000~5000 a。GPS数据表明,嘉黎-察隅断裂带中段和东南段水平滑动速率为1.3~2.0 mm/a和2~4 mm/a,挤压速率为2.5~2.9 mm/a和5.1~6.2 mm/a,为右旋挤压性质,均存在南北两支断层。断裂活动明显受控于青藏高原东向和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嘉黎-察隅断裂带与龙门山断裂带均具有低滑动速率、长复发周期地震特征,考虑到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顶部目前仍处于较高的构造挤压状态,未来有发生M;≥7级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地震活动性 嘉黎-察隅断裂带中南段 晚第四纪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下载PDF
西藏中南部格仁错断裂张剪性质及其区域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杨攀新 陈正位 +1 位作者 张俊 任金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85-3295,共11页
喀拉昆仑—嘉黎断裂带(KJFZ)是青藏高原中南部一条规模宏大断裂带,因其是青藏高原向东运移的南边界,其构造展布和活动性质与高原隆升、侧向挤出和东西向伸展等科学问题关系密切,也是研究高原变形机制和地球动力学重要场所.本文选取该断... 喀拉昆仑—嘉黎断裂带(KJFZ)是青藏高原中南部一条规模宏大断裂带,因其是青藏高原向东运移的南边界,其构造展布和活动性质与高原隆升、侧向挤出和东西向伸展等科学问题关系密切,也是研究高原变形机制和地球动力学重要场所.本文选取该断裂带中部NW向格仁错断裂(GRCF),对断裂沿线进行较详细地质地貌调查,对冲沟位错和断层陡坎等地貌单元进行测量,并进行探槽开挖,结合天然剖面揭示了断裂产状,详细研究断裂活动性质,发现断裂除前人认为的右旋走滑性质外,还具有明显的张性正断性质,断裂向北陡倾,且北盘相对南盘下降,全新世以来右旋走滑速率和正断速率分别为2.98mm/a和0.2~0.5mm/a之间.前人在共轭的北东向断裂研究中,也发现除左旋走滑性质外,同样具有正断分量,表明现今高原中南部上地壳除传统认为处东西向张性应力场环境外,南北向也具有明显张性特征.而受印度板块向北东向挤压作用,高原岩石圈总体应处于挤压应力状态.因此,推测现今该区域上下地壳处于应力解耦状态,并尝试建立区域张剪性地壳动力学模型:在南北向挤压应力场的作用下,中下地壳缩短凸起隆升,导致上地壳在各方向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张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仁错断裂 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 青藏高原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南部格仁错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及区域动力学意义
9
作者 杨攀新 《国际地震动态》 2015年第7期44-46,共3页
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变形机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地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通过对美国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奠定了青藏高原构造基本框架。但是大规模对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进行详细研究还是在近30年,通过大量... 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变形机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地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通过对美国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奠定了青藏高原构造基本框架。但是大规模对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进行详细研究还是在近30年,通过大量的地球物理深部探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格仁错断裂 申扎-定结裂谷 吴如错断裂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 盆地模式 构造地貌 古地震 构造动力学模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第四纪右旋剪切运动 被引量:22
10
作者 沈军 汪一鹏 +1 位作者 任金卫 曹忠权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20-125,共6页
通过对藏东南嘉黎断裂和滇西北断裂实地考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南部不存在统一的边界走滑断裂.嘉黎断裂的西段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一个南北挤压作用下的东西向伸展构造区,发育近南北向的地堑系,嘉黎断裂西段是这些地堑之间的转换断层,具... 通过对藏东南嘉黎断裂和滇西北断裂实地考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南部不存在统一的边界走滑断裂.嘉黎断裂的西段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一个南北挤压作用下的东西向伸展构造区,发育近南北向的地堑系,嘉黎断裂西段是这些地堑之间的转换断层,具有较高的右旋走滑速率.滇西北断裂与红河断裂构成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该块体具有向东南逃逸和顺时针旋转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右旋剪切运动 青藏高原 地球动力学 嘉黎断裂带 遥感 地貌
下载PDF
藏东南帕隆藏布现今河流地貌特征及其晚第四纪演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央金拉姆 季建清 +7 位作者 徐芹芹 王昌盛 苏君 涂继耀 彭玉恒 邵媛燕 钟大赉 米玛次仁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62-1084,共23页
河流沉积与地貌对构造与气候的变化极为敏感,可记录区域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等多方面的丰富信息.由于独特的构造背景与气候条件,帕隆藏布不仅成为雅鲁藏布水系水量最大的支流,而且其流域在藏东南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帕隆藏布... 河流沉积与地貌对构造与气候的变化极为敏感,可记录区域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等多方面的丰富信息.由于独特的构造背景与气候条件,帕隆藏布不仅成为雅鲁藏布水系水量最大的支流,而且其流域在藏东南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帕隆藏布流域内地表过程活跃且河流地貌演化过程快速,是揭示青藏高原东南部构造地貌演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该河流地貌的形态学和沉积学分析发现,帕隆藏布河流形态具有明显的线状特征,其干流近似直线展布,而主要支流呈羽状分布,两者多呈直角交汇,表明河流形态明显受到嘉黎断裂带的构造形迹控制.进一步利用光释光和14C定年方法,对帕隆藏布的晚第四纪河流地貌演化,尤其是干流和东久河支流的晚第四纪河流阶地进行研究后发现,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导致帕隆藏布的晚第四纪河流地貌呈现出典型的分段式特征,根据海拔高度主要可划分为3段:1)海拔2600 m以下的河谷地貌呈V形峡谷,河谷比降大,阶地沉积年龄均在9.0~2.0 kaBP间,沉积属性以河流相和坡积相为主,表明是全新世以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形成的;2)海拔2600~3300 m的中游段河谷呈冰蚀围谷盆地、U形槽谷等,河谷比降小,河岸谷坡坡度小,主谷两岸冰碛垄发育,存留了古冰缘地貌遗迹,阶地沉积属性以古湖相、冰水相及河流相为主,测年结果在29.8~10.9 kaBP和50.9~39.8 kaBP间,显示其曾经为末次冰期和冰消期冰缘湖泊体系,后被现今的帕隆藏布所贯通;3)海拔3300 m以上河流地貌为典型的冰川U形槽谷,谷底平坦,发育现代冰湖,仅发育Ⅰ级阶地并上面覆有冰碛物堆积体,有末次冰期的冰缘地貌遗迹,但主要受周围海洋性冰川作用,呈现现代冰缘地貌特征.整体上看,帕隆藏布的现今河流地貌上、下游两端年轻,主要形成于全新世期间;中游的河流地貌出现较早,残留了末次冰期和冰消期的冰缘地貌特征,并保留了广泛的古冰湖相沉积物.因此,帕隆藏布现今的河流形态主要出现在末次冰期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隆藏布 河流地貌 嘉黎断裂带 末次冰期 地表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