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噬藻体裂解蓝藻应用初探——以噬藻体A-4(L)侵染鱼腥藻PCC7120为例
1
作者 程婷 杨毅玲 +1 位作者 李琪 甘南琴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73-1583,共11页
噬藻体在蓝藻水华发生后期快速增殖被认为是蓝藻水华消亡的重要途径,但有关噬藻体的应用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噬藻体A-4(L)侵染鱼腥藻PCC 7120为例,开展光照、温度和感染复数影响噬藻体裂解藻细胞的探究,推定噬藻体在裂解蓝藻应用中的... 噬藻体在蓝藻水华发生后期快速增殖被认为是蓝藻水华消亡的重要途径,但有关噬藻体的应用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噬藻体A-4(L)侵染鱼腥藻PCC 7120为例,开展光照、温度和感染复数影响噬藻体裂解藻细胞的探究,推定噬藻体在裂解蓝藻应用中的最佳投放时间及投放剂量。结果显示,光照是影响噬藻体裂解藻细胞最关键的因子,A-4(L)在全光照条件下且感染复数为0.01时,8 h即可快速裂解鱼腥藻PCC 7120,但在全黑暗条件下无裂解;光照时长越长,A-4(L)对藻细胞的裂解越快。进一步研究发现,A-4(L)在藻细胞表面的吸附不依赖光照,但在黑暗条件下A-4(L)在藻细胞内的复制受到抑制,推测A-4(L)的复制可能与宿主的光合作用有关。在15~25℃范围内,提高温度会加快A-4(L)裂解藻细胞的速度,且胞外A-4(L)效价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在10^(-6)~1范围内,感染复数每提高两个数量级,A-4(L)裂解藻细胞则提前4h。综合上述结果,在7:00向湖水样品中投加感染复数为0.01的噬藻体可使PCC 7120藻细胞生物量在24 h内大幅度降低76%。本研究为蓝藻水华发生时投加噬藻体控制蓝藻种群密度提供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藻体A-4(L) 鱼腥7120 裂解
下载PDF
PP类噬藻体的生态分布及系统进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叶新 程凯 +4 位作者 许敏 张一卉 唐晨 黄慧珍 赵以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9-114,共6页
全国范围内采集富营养化水体,从5个省份分离出PP类噬藻体.设计了PCR引物GPA和GPB,扩增所分离的PP类噬藻体.对PCR产物测序后提交Genebank进行Blast,实验结果表明,分离的PP类噬藻体核酸与实验室PP相似性高达95%左右;氨基酸水平进化分析显... 全国范围内采集富营养化水体,从5个省份分离出PP类噬藻体.设计了PCR引物GPA和GPB,扩增所分离的PP类噬藻体.对PCR产物测序后提交Genebank进行Blast,实验结果表明,分离的PP类噬藻体核酸与实验室PP相似性高达95%左右;氨基酸水平进化分析显示分离的PP类噬藻体与实验室PP亲源性也极高,证明它们是同一类病毒且分布广泛;并发现它们与噬藻体Pf-WMP3/4,脓肿分枝杆菌及其噬菌体,梭状芽胞杆菌及其噬菌体,茎瘤固氮根瘤菌和橙色滑柱菌的相关结构蛋白有一定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藻体 PP类噬藻体 系统进化树
下载PDF
淡水噬藻体及其他溶藻因子的分布与感染力 被引量:18
3
作者 郭亚新 程凯 +4 位作者 赵以军 王娟 王春艳 石正丽 刘永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研究了不同时空条件下噬藻体的分布与效力的变化.2001年8~11月共采集了18个水样,对14种藻进行直接感染,从其中的5个水样中分离到了噬藻体(蓝藻病毒),它们主要来源于降温以前富营养化池塘的水样,同时分离得到了4株溶藻细菌.在接受直接感... 研究了不同时空条件下噬藻体的分布与效力的变化.2001年8~11月共采集了18个水样,对14种藻进行直接感染,从其中的5个水样中分离到了噬藻体(蓝藻病毒),它们主要来源于降温以前富营养化池塘的水样,同时分离得到了4株溶藻细菌.在接受直接感染的14种藻中,聚球藻、组囊藻、微囊藻、织线藻、鱼腥藻7120、衣藻及小球藻为敏感种类,而螺旋藻、念珠藻、鞘丝藻、颤藻、鱼腥藻595、鱼腥藻1444、栅藻则为不敏感种类,敏感种类中织线藻受到噬藻体的感染,聚球藻、微囊藻和织线藻受到溶藻细菌的溶解.从富营养化的池塘采集的水样溶藻能力最强,其次为清水(自来水源)池塘,而大中型湖泊与河流水样的溶藻效果最差.随着温度的降低,水样的感染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藻体 因子 生态分布 感染效力
下载PDF
我国首株噬藻体(蓝藻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3
4
作者 赵以军 程凯 +4 位作者 石正丽 郭亚新 祝海燕 张建红 刘永定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923-927,共5页
分离得到一株裂解织线藻和席藻的噬藻体。对该噬藻体的研究发现:光照条件是感染所必需的,但不依赖于金属离子(如镁离子);裂解织线藻的周期(27℃条件下)为4h,其中潜伏期为3h,最后的1h为裂解期,病毒释放量约200 PFU/细胞,感染过程中,织线... 分离得到一株裂解织线藻和席藻的噬藻体。对该噬藻体的研究发现:光照条件是感染所必需的,但不依赖于金属离子(如镁离子);裂解织线藻的周期(27℃条件下)为4h,其中潜伏期为3h,最后的1h为裂解期,病毒释放量约200 PFU/细胞,感染过程中,织线藻的放氧速率急剧下降,此外还发现:40℃下处理10min,噬藻体保持100%活性;50℃下处理1min,失活率小于25%;50℃下处理10min,失活率为40%;60℃下处理1min,失活率为85%;60℃下处理10min,失活率大于99%,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此病毒为噬菌体形态,头部直径为52um,尾部很短,几乎不可见,该噬藻体的遗传物质为双链DNA,基因纽约36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藻体 分离 鉴定 病毒 织线 形态 显微结构 双链DNA
下载PDF
噬藻斑扩大及噬藻体吸附率与宿主生长期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春艳 郭亚新 +2 位作者 程凯 赵以军 石正丽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0-663,共4页
关键词 噬藻体 吸附 鲍氏织线 生长期
下载PDF
噬藻体PP对野生宿主——丝状蓝藻的吸附率、裂解周期及释放量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姜红 程凯 +3 位作者 肖慈琼 张艳慧 赵以军 赵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911-2915,共5页
研究在日光光照条件下,以自然水体中存在的丝状蓝藻作为噬藻体PP的野生宿主,用离心法测定了噬藻体PP对野生宿主藻的吸附率,用一步生长曲线法获得了噬藻体PP对野生宿主藻的裂解周期及释放量。结果表明:噬藻体PP对野生宿主藻在60min时能... 研究在日光光照条件下,以自然水体中存在的丝状蓝藻作为噬藻体PP的野生宿主,用离心法测定了噬藻体PP对野生宿主藻的吸附率,用一步生长曲线法获得了噬藻体PP对野生宿主藻的裂解周期及释放量。结果表明:噬藻体PP对野生宿主藻在60min时能够达到的吸附率为1.79‰,吸附系数为8.09%,噬藻体PP感染野生宿主藻的潜伏期介于45~75min之间,平均释放量为34.32PFU·Cell-1。上述结果一方面说明,噬藻体PP感染野生宿主藻的吸附系数、潜伏期及释放量均远小于以实验室培养的鲍氏织线藻作为宿主所得到的数据;另一方面也说明,噬藻体PP具有较强的吸附和裂解野生宿主的能力,这将有助于解释噬藻体PP在淡水富营养化水体中具有广泛分布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藻体 丝状蓝 吸附 潜伏期
下载PDF
模拟生态系统中噬藻体裂解蓝藻宿主的生态学效应 被引量:5
7
作者 廖明军 程凯 +3 位作者 赵以军 杜秀丽 刘秀菊 喻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45-1749,共5页
实验采用模拟生态系统,研究了噬藻体裂解蓝藻宿主后营养物质循环变化的过程,以及细菌和漂浮植物对这个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噬藻体裂解宿主所释放的营养元素在细菌的作用下迅速进入新的循环并形成新的水华,而加入浮萍则可以有效吸收水... 实验采用模拟生态系统,研究了噬藻体裂解蓝藻宿主后营养物质循环变化的过程,以及细菌和漂浮植物对这个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噬藻体裂解宿主所释放的营养元素在细菌的作用下迅速进入新的循环并形成新的水华,而加入浮萍则可以有效吸收水体营养,防止新的水华发生。因此推测单纯地利用包括噬藻体在内的微生物裂解藻类的方法,并非治理水华的有效方法,但如果能够结合漂浮植物等其它治理手段,则有可能同时实现水华的控制和水质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藻体 鲍氏织线 浮萍 细菌 营养物质
下载PDF
水华蓝藻噬藻体对不同条件培养的宿主细胞感染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高恶斌 李三华 +1 位作者 吕波 张奇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0-425,共6页
在从武汉东湖水样中培养分离水华蓝藻噬藻体(Planktothrix agardhii Virus from Lake Donghu,PaV-LD)的基础上,对在不同条件培养的宿主蓝藻细胞中,PaV-LD增殖效率及裂解作用进行了测定分析。分别将PaV-LD接种到生长期、半连续培养更新... 在从武汉东湖水样中培养分离水华蓝藻噬藻体(Planktothrix agardhii Virus from Lake Donghu,PaV-LD)的基础上,对在不同条件培养的宿主蓝藻细胞中,PaV-LD增殖效率及裂解作用进行了测定分析。分别将PaV-LD接种到生长期、半连续培养更新率或光照不同的宿主蓝藻液中,并采用稀释培养计数(Mostprobable number,MPN)方法与电镜观察,测定子代PaV-LD释放量及宿主细胞的裂解作用。结果显示:对数生长期宿主蓝藻单个细胞中子代PaV-LD的平均释放量为350感染单位(Infectious Units,IU/cell),显著高于稳定生长期的平均释放量110 IU/cell。在用新鲜培养基更新率为0%、35%、50%和65%的半连续培养宿主蓝藻中,接种PaV-LD 5d之后,噬藻体的释放量分别约为50 IU/cell、70 IU/cell、220 IU/cell或310 IU/cell,表明子代PaV-LD释放率随培养基更新率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在光照条件下感染3—4d后,宿主蓝藻细胞充分裂解,并释放大量子代PaV-LD,滴度可由初始7.00×103IU/mL快速增加到8.56×107IU/mL;但在遮光条件下,同样感染的蓝藻细胞未见裂解,也检测不到释放的子代噬藻体。电镜观察显示,在光照条件下感染的蓝藻细胞类囊体膜结构消失,而大量子代PaV-LD颗粒主要分布在原有类囊体的部位。显然,宿主蓝藻细胞的培养条件和状态可能对获得噬藻体纯培养有决定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蓝病毒(PaV-LD) 噬藻体感染性 细胞裂解 半连续培养 稀释培养计数(MPN)
下载PDF
一株太湖水域蓝藻噬藻体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6
9
作者 刘露 郭宗楼 +2 位作者 黄朴 王昊 徐立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9-343,共5页
研究首次报道在太湖筛选到的一株感染铜绿微囊藻的噬藻体。在太湖蓝藻水华暴发区域采集水样,经0.22μm微孔滤膜过滤、超滤浓缩后感染对数期的不同株微囊藻,对感染效果明显的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M.aernginosa 905有明显感染,用CsCl... 研究首次报道在太湖筛选到的一株感染铜绿微囊藻的噬藻体。在太湖蓝藻水华暴发区域采集水样,经0.22μm微孔滤膜过滤、超滤浓缩后感染对数期的不同株微囊藻,对感染效果明显的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M.aernginosa 905有明显感染,用CsC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对噬藻体进行纯化并研究噬藻体的一步生长曲线。研究发现:在MOI=10 5的感染条件下,该噬藻体感染M.aernginosa的潜伏期为2h,裂解期为4—6h,稳定期为6—12h,裂解量为4 pfu/cell。透射电镜观察此噬藻体头部为二十面体,直径约50 nm,具一很短尾部。此外在不加任何保护剂的情况下,此噬藻体在20℃和80℃下保存感染力丧失,但在4℃条件下保存,其感染活性可维持50d以上。研究为探讨用噬藻体控制蓝藻水华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藻体 M.aernginosa 太湖蓝水华
下载PDF
噬藻体PaV-LD主要衣壳蛋白、穿孔素和内肽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三华 高恶斌 +1 位作者 欧铜 张奇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2-260,共9页
最近阐明了水华蓝藻噬藻体PaV-LD(Planktothrix agardhii Virus isolated from Lake Donghu)的全基因组序列,这是一个含有142个ORF的双链DNA噬藻体。在此,我们对其主要衣壳蛋白基因073R,内肽酶和穿孔素基因123L-124L(PaV-LD基因组中两... 最近阐明了水华蓝藻噬藻体PaV-LD(Planktothrix agardhii Virus isolated from Lake Donghu)的全基因组序列,这是一个含有142个ORF的双链DNA噬藻体。在此,我们对其主要衣壳蛋白基因073R,内肽酶和穿孔素基因123L-124L(PaV-LD基因组中两个相邻的ORF)进行了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将073R克隆后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073R,并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073R融合蛋白经纯化后,进行免疫小鼠制备抗体;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经噬藻体感染宿主细胞后073R的表达时序,结果显示在宿主细胞裂解之初,即PaV-LD感染48h以后073R开始表达,表明073R是一个晚期基因;同时073R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34株噬藻(菌)体及2株藻病毒(感染真核藻的病毒)的主要衣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序列比对,显示073R与无尾的藻病毒衣壳蛋白亲缘关系更近。PCR扩增内肽酶和穿孔素基因123L-124L,并构建质粒pOP123L-124L,将其转入模式藻集胞藻PCC6803细胞中,质粒pOP123L-124L与藻集胞藻PCC6803基因组发生重组,形成重组藻;测定了重组藻与野生藻的生长速率,并绘制生长曲线;制备超薄切片,进一步比较和观察重组藻与野生藻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重组藻与野生藻存在生长速率与超微形态的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蓝噬藻体PaV-LD 主要衣壳蛋白基因(073R) 内肽酶基因(123L) 穿孔素基因(124L)
下载PDF
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汪岷 闫群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3-79,共7页
蓝藻是一类最原始、最简单的原核藻类生物,是海洋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之一。感染蓝藻的病毒称为噬藻体。噬藻体是水生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蓝藻种群动力学及调节生物生产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研究噬藻体的遗传多样... 蓝藻是一类最原始、最简单的原核藻类生物,是海洋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之一。感染蓝藻的病毒称为噬藻体。噬藻体是水生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蓝藻种群动力学及调节生物生产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研究噬藻体的遗传多样性有助于完善噬藻体的分类,为进一步探讨噬藻体之间的进化关系、噬藻体与蓝藻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探索环境变化对噬藻体进化的影响提供新的视点。本文综述噬藻体的分类、影响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的因素及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常用的靶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藻体 遗传多样性 靶基因
下载PDF
感染丝状蓝藻的噬藻体的裂解周期和释放量的测定 被引量:4
12
作者 程凯 王春艳 +2 位作者 郭亚新 石正丽 赵以军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2年第4期374-376,共3页
Several methods were tested for measurement of lysing cycle and burst size of the cyanophage infecting the filamentous cyanobacterium \%Plectonema boryanum\% IU594.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ysing curve of host ... Several methods were tested for measurement of lysing cycle and burst size of the cyanophage infecting the filamentous cyanobacterium \%Plectonema boryanum\% IU594.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ysing curve of host cells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one step growth curve of cyanophage, thus it was more convenient to substitute measuring the lysing curve of host cells for the one step growth curve measurement of cyanophage. Besides,the burst size increased with the reducing cyanophage inoculation, reaching the maxium of 206PFU/Cell by 1PFU infect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more exact burst size of cyanophage could be obtained under 1PFU cyanophage inoc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蓝 噬藻体 裂解周期 释放量 测定 浮游病毒
下载PDF
噬藻体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恶斌 董一鸣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2期166-173,共8页
噬藻体是水体微生物群落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广泛存在于海洋及淡水环境中,对蓝藻种群结构与多样性以及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开展水环境中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将有助于噬藻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分子生态学角度,论文对噬藻体遗传多... 噬藻体是水体微生物群落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广泛存在于海洋及淡水环境中,对蓝藻种群结构与多样性以及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开展水环境中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将有助于噬藻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分子生态学角度,论文对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基础与分子标记等进行了综述,并简要概述了相关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状况。从分子生态学与噬藻体多样性研究相结合的层面,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藻体 辅助代谢基因 遗传多样性 分子生态学
下载PDF
蓝藻病毒(噬藻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4
作者 赵以军 石正丽 +1 位作者 黄国锦 王旭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9年第2期100-105,共6页
蓝藻(Bulegreenalgae)是一类原核生物,具有细菌的一些特征,因此又常称为蓝细菌(Cyanobacterium),相应地,把感染蓝细菌的病毒称为噬藻体(Cyanophage)[1~2],这是由于噬藻体与噬... 蓝藻(Bulegreenalgae)是一类原核生物,具有细菌的一些特征,因此又常称为蓝细菌(Cyanobacterium),相应地,把感染蓝细菌的病毒称为噬藻体(Cyanophage)[1~2],这是由于噬藻体与噬菌体非常相似的缘故。除蓝藻外,所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噬藻体
下载PDF
噬藻体PP效价的日波动 被引量:2
15
作者 邓凤霞 程凯 +2 位作者 罗文清 赵以军 孙均均 《科技创业月刊》 2006年第7期162-163,165,共3页
研究了噬藻体PP效价的日动态变化,实验分别选取了8月、9月、10月、12月份的代表性晴天,采样点设在武汉东湖风光村湖面上。结果发现噬藻体的效价在一天中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当水温高于22℃时,噬藻体PP的效价在上午9:00时和下午15:00-1... 研究了噬藻体PP效价的日动态变化,实验分别选取了8月、9月、10月、12月份的代表性晴天,采样点设在武汉东湖风光村湖面上。结果发现噬藻体的效价在一天中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当水温高于22℃时,噬藻体PP的效价在上午9:00时和下午15:00-17:00会出现两个明显的峰值,而晚上的波动则不明显;当冬季水温降至8℃左右时,噬藻体PP效价的波动不明显。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水温(与季节相关)是影响噬藻体PP 增殖的重要因素:当水温为28℃时,噬藻体PP的裂解周期为6h,释放量为75 PFU·Cell-1;而当水温为8℃时,噬藻体PP的裂解周期则超过2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藻体PP 效价 水温 光照
下载PDF
太湖及湖州市河流中噬藻体分离与鉴定
16
作者 邵朝纲 徐秀芳 +1 位作者 周晓勇 张海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5期12562-12563,12612,共3页
[目的]从太湖及其周边蓝藻爆发的自然水体中,筛选专一性侵染水华蓝藻的噬藻体。[方法]从太湖及湖州市9个河流、池塘等水体中采集水样,根据GenBank收录的各类噬藻体的基因序列,用Vector NTI软件设计出一系列的检测引物,扩增噬藻体核酸。... [目的]从太湖及其周边蓝藻爆发的自然水体中,筛选专一性侵染水华蓝藻的噬藻体。[方法]从太湖及湖州市9个河流、池塘等水体中采集水样,根据GenBank收录的各类噬藻体的基因序列,用Vector NTI软件设计出一系列的检测引物,扩增噬藻体核酸。[结果]通过PCR技术,从1个池塘的水样中成功地检测到SSM和SPGM 2种噬藻体。[结论]建立了适合当地水域噬藻体分离鉴的方法与技术,为进一步研究其溶藻特性和抑藻作用规律、建立南太湖噬藻体种子库提供第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 噬藻体 分离鉴定 太湖 湖州市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噬藻体PP失活率、野生藻的吸附率、裂解周期及释放量的影响
17
作者 韩云 程凯 赵以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45,共6页
研究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对噬藻体PP失活率及噬藻体PP感染野生藻的吸附率、裂解周期及释放量的影响。用离心法测定了噬藻体PP对宿主藻的失活率、吸附率,用一步生长曲线法获得了噬藻体PP对宿主藻的裂解周期及释放量。结果表明,在pH4.0~7.... 研究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对噬藻体PP失活率及噬藻体PP感染野生藻的吸附率、裂解周期及释放量的影响。用离心法测定了噬藻体PP对宿主藻的失活率、吸附率,用一步生长曲线法获得了噬藻体PP对宿主藻的裂解周期及释放量。结果表明,在pH4.0~7.0的条件下:噬藻体PP7h的失活率分别为81.9%、74.8%、72.8%、67.1%,且pH4.0组的失活率显著高于与pH7.0组(对照组);噬藻体PP对野生藻的吸附率在45min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4%、56.9%、67.9%、68.8%,各处理组的最大吸附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噬藻体PP感染野生藻的潜伏期均介于30~90min之间,释放量分别约为42、52、29、104PFU·mL-1,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的释放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模拟酸雨对噬藻体感染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噬藻体“PP” 丝状蓝 吸附率 失活率 裂解周期 释放量
下载PDF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噬藻体PP增殖的联合作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牛晓莹 程凯 +3 位作者 荣茜茜 许敏 赵以军 赵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6917-6924,共8页
在4个条件下培养了鲍氏织线藻:(1)25℃+400μmol/mol(CK组),(2)29℃+400μmol/mol(温度升高组),(3)25℃+800μmol/mol(CO2升高组),(4)29℃+800μmol/mol(温室效应组),测定了藻的生物量及细胞大小,同时用离心法测定了噬藻体PP对相应条件... 在4个条件下培养了鲍氏织线藻:(1)25℃+400μmol/mol(CK组),(2)29℃+400μmol/mol(温度升高组),(3)25℃+800μmol/mol(CO2升高组),(4)29℃+800μmol/mol(温室效应组),测定了藻的生物量及细胞大小,同时用离心法测定了噬藻体PP对相应条件下宿主藻的吸附率,用一步生长曲线法测定噬藻体PP的裂解周期和释放量。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条件对藻细胞的大小均没有影响;CO2升高提高了宿主藻的生物量;温度和CO2浓度的升高不仅使噬藻体PP的裂解周期提前,而且对吸附率和释放量存在交互作用,使其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温度和CO2升高对噬藻体PP吸附率的影响属于协同作用,而对其释放量的影响则能够互相抵消。上述结果说明温室效应将能够导致噬藻体PP增殖能力大幅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效应 噬藻体 吸附 裂解周期 释放量
下载PDF
不同光、温条件下野生宿主对噬藻体PP的光修复率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起超 周飞 +2 位作者 廖明军 赵以军 程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868-1874,共7页
研究了1株野生宿主藻对UV-B损伤的噬藻体PP的光修复率,结果显示该野生宿主的光修复率显著高于实验室培养的坑形席藻(Phormidium foveolarumIU427)和鲍氏织线藻(Plectonema boryanum IU594)。不同理化条件(光质、光强、水温)下该野生宿... 研究了1株野生宿主藻对UV-B损伤的噬藻体PP的光修复率,结果显示该野生宿主的光修复率显著高于实验室培养的坑形席藻(Phormidium foveolarumIU427)和鲍氏织线藻(Plectonema boryanum IU594)。不同理化条件(光质、光强、水温)下该野生宿主对经UV-B损伤的噬藻体PP光修复情况,结果表明:野生宿主的光修复率与UV-A强度、可见光强度、水温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见光所驱动的光修复能力明显高于UV-A所驱动的光修复,且修复率会在可见光强达到160μE.m-.2s-1时接近饱和。说明,自然条件下浅水湖泊中可见光介导的宿主光修复作用占主导地位,由于受水温和透明度的双重影响,野生宿主在秋季的修复能力最强,而在冬季的修复能力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藻体 野生宿主 光修复 UV-A 水温
下载PDF
噬藻体和蓝藻间的基因转移及协同进化作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腾腾 刘丽 +1 位作者 魏大巧 夏雪山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17,共6页
生物物种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广泛存在于细菌、古生菌和真核生物中,并能造成同一生境中种群的快速协同进化。噬藻体是感染蓝藻的专一性病毒,近年研究表明其在蓝藻水华生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人们认识到了噬藻体的重要生态地位。综述了... 生物物种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广泛存在于细菌、古生菌和真核生物中,并能造成同一生境中种群的快速协同进化。噬藻体是感染蓝藻的专一性病毒,近年研究表明其在蓝藻水华生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人们认识到了噬藻体的重要生态地位。综述了物种间的水平基因转移,介绍了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常用的光合作用基因、结构蛋白基因等靶标基因所介导的基因转移以及基因转移引起的病毒和宿主的协同进化,并介绍了研究基因转移所用到的试验技术以及今后所要面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基因转移 噬藻体 协同进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