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噻唑烷酮离子阻断剂药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1
作者 刘国章 胡士峰 +5 位作者 孔江南 李晓翠 张晓梅 郭准 李宏基 杨国宇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4-177,共4页
本研究对实验室合成的一种用于治疗动物腹泻的药物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抑制剂——类噻唑烷酮进行了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将受试物通过灌胃给予试验动物,通过全身毒性... 本研究对实验室合成的一种用于治疗动物腹泻的药物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抑制剂——类噻唑烷酮进行了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将受试物通过灌胃给予试验动物,通过全身毒性试验、小鼠精子致变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Ames试验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受试物没有全身急性毒性;在体内没有对生殖细胞致突变作用;不会对染色体和细胞有丝分裂造成损伤;没有诱变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将该类噻唑烷酮应用于治疗仔猪腹泻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酮离子阻断剂药物 毒理学 评价
下载PDF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被引量:7
2
作者 成琳 《广东药学》 2001年第1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NIDDM 糖尿病 双胍 药物治疗 噻唑烷类
下载PDF
谈谈口服降糖药
3
作者 姜涛 《糖尿病新世界》 2004年第5期44-44,共1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急剧增加,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预测,21世纪人类将面临着糖尿病的灾难,人类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费用将远远超过用于防治艾滋病的费用。在糖尿病患者中,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急剧增加,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预测,21世纪人类将面临着糖尿病的灾难,人类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费用将远远超过用于防治艾滋病的费用。在糖尿病患者中,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对这些患者的治疗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谈一些口服降糖药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 磺脲药物 药理作用 双胍药物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噻唑二酮衍生物 非磺脲促胰岛素分泌剂
下载PDF
鞘内注射CLP257对大鼠骨癌痛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钱晓波 沈濠激 +3 位作者 高建瓴 王丽娜 孟晓文 杨建平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CLP257对大鼠骨癌痛的影响.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体重180~ 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n=10):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CP组)、二甲基亚砜组(DMSO组)和CLP257组.采用左侧胫骨干骺端骨髓腔内注射Wal...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CLP257对大鼠骨癌痛的影响.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体重180~ 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n=10):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CP组)、二甲基亚砜组(DMSO组)和CLP257组.采用左侧胫骨干骺端骨髓腔内注射Walker256肿瘤细胞混悬液(约1×10^5个)10μl的方法制备骨癌痛模型.于造模后第7~9天,DMSO组鞘内注射5%二甲基亚砜10μl,1次/d.CLP257组鞘内注射10 μg/μl CLP257 10μl,1次/d.于造模前1天(T0)、造模后第1~6天(T1-6)、造模后第7~9天鞘内给药后4h(T7~9)时测定机械痛阈.于最后1次鞘内给药后,取脊髓组织,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K^+-C1-共转运体2(KCC2)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BCP组和DMSO组机械痛阈降低,脊髓KCC2及其mRNA表达下调,CLP257组机械痛阈降低(P<0.05),脊髓KCC2及其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CP组比较,CLP257组机械痛阈升高,脊髓KCC2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DMSO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鞘内注射CLP257可减轻大鼠骨癌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烷类 疼痛 骨肿瘤 注射 脊髓
原文传递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依帕司他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14
5
作者 梁积杰 张绍芬 +1 位作者 陈巧 范少玲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928-930,共3页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足背动脉血流量和下肢踝肱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4月期间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住院治疗患者15...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足背动脉血流量和下肢踝肱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4月期间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住院治疗患者15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2组,每组75例,设置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依帕司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疗程均为30 d,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炎性反应、神经生长因子、足背动脉血流量和下肢踝肱指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W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血浆黏度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人磷髓脂碱性蛋白(MBP)水平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足背动脉血流量和下肢踝肱指数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依帕司他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应用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和血液流变性,降低炎症反应,增加下肢血流,推荐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噻唑烷类 糖尿病神经病变
原文传递
Identification of an allosteric hotspot for additive activation of PPARγ in antidiabetic effects 被引量:3
6
作者 Li Feng Shaoyong Lu +9 位作者 Zhen Zheng Yingyi Chen Yuanyuan Zhao Kun Song Hongjuan Xue Lihua Jin Yong Li Cheng Huang Yi-Ming Li Jian Zh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5期1559-1570,M0004,共13页
Thiazolidinediones(TZDs),such as rosiglitazone(RSG),which activates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y(PPARy),are a potent class of oral antidiabetic agents with good durability.However,the clinical use of T... Thiazolidinediones(TZDs),such as rosiglitazone(RSG),which activates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y(PPARy),are a potent class of oral antidiabetic agents with good durability.However,the clinical use of TZDs is challenging because of their side effects,including weight gain and hepatotoxicity.Here,we found that bavachinin(BVC),a lead natural product,additively activates PPARγ with lowdose RSG to preserve the maximum antidiabetic effects while reducing weight gain and hepatotoxicity in db/db mice caused by RSG monotherapy.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assays demonstrated that an unexplored hotspot around Met329 and Ser332 in helix 5 is triggered by BVC cobinding to RSG-bound PPARy,thereby allosterically stabilizing the active state of the activation-function 2 motif responsible for additive activation with RSG.Based on this hotspot,we discovered a series of new classes of allosteric agonists inducing the activity of TZDs in the same manner as BVC.Together,our data illustrate that the hotspot of PPARγ is druggable for the discovery of new allosteric synergists,and the combination thera py of allosteric synergists and TZD drugs may provide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osteric hotspot Additive activation Cobinding Combination therapy Side effects PPAR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