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细胞计数——单波长噻唑蓝比色分析法 被引量:7
1
作者 焦顺昌 赵东海 +1 位作者 黄昌霞 李求是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30-232,共3页
将噻唑蓝(MTT)与肿瘤细胞(MGc80-3)共育4~6h,产生MTT甲Za蓝色结晶,溶解后,用酶标比色计采用单一检测波长492nm测定OD值,可以很好地反映肿瘤活细胞数目的变化,与细胞增殖数目成直线关系。与双波长M... 将噻唑蓝(MTT)与肿瘤细胞(MGc80-3)共育4~6h,产生MTT甲Za蓝色结晶,溶解后,用酶标比色计采用单一检测波长492nm测定OD值,可以很好地反映肿瘤活细胞数目的变化,与细胞增殖数目成直线关系。与双波长MTT比色分析法、^3H-TdR掺入法比较,三者与肿瘤活细胞数目的相关密切无显著差异,可互相代替;而单波长MTT比色分析法具有简单、方便、客观、准确、重复性好、无同位素污染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计数 噻唑蓝 MTT 比色法
下载PDF
噻唑蓝比色法测定药物最低抑菌浓度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淑芳 野丽丽 +2 位作者 白淑晶 朴美花 尤新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1年第4期298-300,共3页
目的 用噻唑蓝 (MTT)比色法测定药敏试验最低抑菌浓度 (MIC)。方法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了药物浓度和吸光度的关系式为 :1gC =a +bA(C :药物浓度 ,A :吸光度 ,a ,b :常数 )。当A趋近于零时 ,药物浓度C就是该药物的MIC ,即 :1gMIC =(A... 目的 用噻唑蓝 (MTT)比色法测定药敏试验最低抑菌浓度 (MIC)。方法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了药物浓度和吸光度的关系式为 :1gC =a +bA(C :药物浓度 ,A :吸光度 ,a ,b :常数 )。当A趋近于零时 ,药物浓度C就是该药物的MIC ,即 :1gMIC =(A1/A2 1gC2 -1gC1) /(A1/A2 -1)。通过该药物两种浓度C1、C2 及其相应的吸光度值A1、A2 就可以求出该药物的MIC ,这样求得的MIC并非直接实验得出 ,而是由两个确定的药物浓度及相对应的吸光度值计算得出的。结果 该方法已应用于临床标本 40株大肠埃希氏菌 ,3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33株铜绿假单孢菌。该方法和稀释法比较 ,回归方程分别为 :Y本法 =1.0 3X +2 .79(N =40 ) ,Y本法 =1.0 3X +3.0 5 (N =35 ) ,Y本法=1.14X +0 .6 7(N =33)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96、0 .990和 0 .990。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蓝 比色法 测定 最低抑菌浓度 药敏试验
下载PDF
噻唑蓝(MTT)法空斑形成实验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崇海 皮光环 +3 位作者 王莉佳 赵晓东 蒋利萍 杨锡强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509-512,共4页
目的:探讨噻唑蓝(MTT)法空斑形成实验在病毒滴度检测中的应用。方法:用噻唑蓝(MTT)代替常规的中性红作为染色剂进行空斑形成实验MDCK和Hep-2细胞在12孔板上形成单层后,分别感染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加入单层琼脂糖代替传统双层琼... 目的:探讨噻唑蓝(MTT)法空斑形成实验在病毒滴度检测中的应用。方法:用噻唑蓝(MTT)代替常规的中性红作为染色剂进行空斑形成实验MDCK和Hep-2细胞在12孔板上形成单层后,分别感染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加入单层琼脂糖代替传统双层琼脂糖培养3-4天,用噻唑蓝(MTT)代替常规的中性红作为染色剂计数空斑。结果:⑴MTT法空斑形成实验检测流感病毒和RSV病毒滴度操作简单,时间短;⑵与常规中性红法空斑形成实验比较检测病毒滴度没有差异;⑶MTT法可以避免假空斑形成。结论:MTT法空斑形成实验可替代中性红法空斑形成实验,且更快速、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斑形成实验 噻唑蓝(MTT) 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下载PDF
纤蛇纹石石棉及代用纤维粉尘的光谱研究与噻唑蓝(MTT)比色法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甘四洋 董发勤 +2 位作者 曾亚丽 邓建军 赵磊 《矿物岩石》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52,共6页
以纤蛇纹石石棉、陶瓷纤维、玻璃纤维、岩棉、硅灰石为受试物,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染毒72h后V79细胞的存活率,并通过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不同浓度ρ/(μg.ml-1)的矿物粉尘(100,200,400,600,800,1000)作用72h后,V7... 以纤蛇纹石石棉、陶瓷纤维、玻璃纤维、岩棉、硅灰石为受试物,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染毒72h后V79细胞的存活率,并通过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不同浓度ρ/(μg.ml-1)的矿物粉尘(100,200,400,600,800,1000)作用72h后,V79存活率下降,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并出现大量细胞衰亡,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且细胞毒性大小为玻璃纤维>纤蛇纹石石棉>陶瓷纤维>硅灰石>岩棉;形态学观察发现染毒细胞出现空泡、肿胀、裸核、黑褐色颗粒以及胞浆胞核模糊、形态变化等现象,且不同的粉尘对V79细胞的影响不同。总体而言,岩棉是五种粉尘中毒性最低的石棉代用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蛇纹石石棉 噻唑蓝(MTT)比色法 形态学 中国仓鼠肺细胞(V79)
下载PDF
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伴放线菌嗜血菌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忠朝 范丽苑 +2 位作者 蒋俊强 蔡炜 丁一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6-310,共5页
目的探讨噻唑蓝(MTT)法用于口腔常见细菌(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伴放线菌嗜血菌)活菌计数的可行性及具体应用过程中的实验条件。方法本实验以菌落形成单位(CFU)法为标准对照。实验通过改变比色的波长、反应时间、试剂剂量、细菌菌龄等... 目的探讨噻唑蓝(MTT)法用于口腔常见细菌(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伴放线菌嗜血菌)活菌计数的可行性及具体应用过程中的实验条件。方法本实验以菌落形成单位(CFU)法为标准对照。实验通过改变比色的波长、反应时间、试剂剂量、细菌菌龄等实验条件,获得MTT法测量常见口腔细菌的一系列参数,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伴放线菌嗜血菌进行活菌计数,并与CFU法所测的细菌数量相比较。结果 MTT法在测量变异链球菌时,最佳的检测波长为510nm,最佳的测定细菌范围是1.5×105~1.0×107CFU·mL-1。MTT法在测量血链球菌时,最佳的检测波长为545nm,最佳的测定细菌范围是1.5×105~2.0×107CFU·mL-1。MTT法在测量伴放线菌嗜血菌时,最佳的检测波长为557nm,最佳的测定细菌范围是1.0×106~5.0×107CFU·mL-1。MTT法与菌落形成单位法的测量结果是一致的,并且对于不同菌龄的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伴放线菌嗜血菌均适用。结论 MTT法可以用于检测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伴放线菌嗜血菌等口腔常见细菌的活菌数量,并且具有快速、方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蓝比色法 变异链球菌 血链球菌 伴放线菌嗜血菌 活菌计数
下载PDF
噻唑蓝还原法测脂肪乳剂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振明 王澍 +1 位作者 罗福文 王立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测定脂肪乳剂和5-FU单独或共同培养情况下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为肿瘤患者应用脂肪乳剂作为营养支持手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方法:应用噻唑蓝还原法(MTT法)观察LoVo结肠癌细胞株与不同浓度脂肪乳剂和5-FU单独或共同培养情况... 目的:测定脂肪乳剂和5-FU单独或共同培养情况下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为肿瘤患者应用脂肪乳剂作为营养支持手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方法:应用噻唑蓝还原法(MTT法)观察LoVo结肠癌细胞株与不同浓度脂肪乳剂和5-FU单独或共同培养情况下,脂肪乳剂和5-FU对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5-FU对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较高浓度脂肪乳剂对LoVo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不同浓度的脂肪乳剂与5-FU联合应用并不影响5-FU对LoVo细胞的抑制作用。结论:体外实验表明,脂肪乳剂并不影响化疗药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化疗期间可应用脂肪乳剂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乳剂 5-FU LOVO细胞 噻唑蓝 癌细胞增殖 人结肠癌 共同培养 还原法 结论 情况
下载PDF
噻唑蓝法检测中药复方对人白血病CD34^+CD38^-干细胞群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徐瑞荣 王敬毅 +3 位作者 崔兴 王琰 胡述博 李丽珍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8年第9期696-698,共3页
目的运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中药益气养阴方及其拆方后的扶正组方、祛邪组方对人白血病CD34+CD38-干细胞群的影响。方法免疫磁珠分离人白血病CD34+CD38-干细胞群,MTT法检测中药复方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益气养阴制剂对白血病干细胞的... 目的运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中药益气养阴方及其拆方后的扶正组方、祛邪组方对人白血病CD34+CD38-干细胞群的影响。方法免疫磁珠分离人白血病CD34+CD38-干细胞群,MTT法检测中药复方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益气养阴制剂对白血病干细胞的体外抑制率为(24.390±0.046)%,扶正组抑制率为(9.270±0.052)%,祛邪组为(9.370±0.017)%,益气养阴组与扶正组、祛邪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扶正组与祛邪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养阴方对白血病干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噻唑蓝 免疫磁珠
下载PDF
噻唑蓝比色法测定化学物皮肤致敏性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何国群 黄琼 +2 位作者 黄俊明 郑穗生 黄健康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6年第8期1007-1008,共2页
目的:研究噻唑蓝比色法在检测和评价化学物皮肤接触致敏性中的应用。方法:将致敏物质肉桂醛、DNCB和化妆品纤体精华液、防晒型营养水分别对BALB/c小鼠双耳进行连续3 d染毒,第5天取小鼠耳部淋巴结制备单细胞悬液,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淋巴... 目的:研究噻唑蓝比色法在检测和评价化学物皮肤接触致敏性中的应用。方法:将致敏物质肉桂醛、DNCB和化妆品纤体精华液、防晒型营养水分别对BALB/c小鼠双耳进行连续3 d染毒,第5天取小鼠耳部淋巴结制备单细胞悬液,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同时采用传统实验方法-局部封闭涂皮法对DNCB、纤体精华液与防晒型营养水进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肉桂醛与DNCB能引起淋巴细胞的显著增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纤体精华液与防晒型营养水未引起淋巴细胞明显增殖,经传统实验方法检测证实,DNCB引起75%动物皮肤变态反应,而纤体精华液与防晒型营养水未引起动物皮肤变态反应。结论:噻唑蓝比色法具有评估化学物皮肤接触致敏性的能力,对化妆品皮肤致敏性评价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蓝比色法 淋巴细胞 皮肤过敏反应
下载PDF
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菌生长和存活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建清 刘晓波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61-363,共3页
建立了细菌生长和存活状况检测的噻唑蓝 (MTT)比色分析法。将S .aureus和E .coli菌以平板菌落计数法计数活菌数量 ,将一定数量细菌或经煮沸处理细菌加入微孔板 ,同时加入MTT ,于 36~ 37℃培养 ,加入DMSO溶解 ,于 51 0nm波长处测定A值 ... 建立了细菌生长和存活状况检测的噻唑蓝 (MTT)比色分析法。将S .aureus和E .coli菌以平板菌落计数法计数活菌数量 ,将一定数量细菌或经煮沸处理细菌加入微孔板 ,同时加入MTT ,于 36~ 37℃培养 ,加入DMSO溶解 ,于 51 0nm波长处测定A值 ;将一定数量活菌 ,加入不同数量MTT ,孵育不同时间 ,用不同量DMSO溶解 ,于不同波长处测定A值 ,以优化细菌MTT比色分析法条件。结果表明 :(1 )MTT能被活细菌利用 ,形成的fomazan数量与细菌浓度成线性关系 ;(2 )细菌经煮沸后MTT显色 ,A值明显降低 ,与煮沸时间成正比例 ;(3)MTT加入后在 0~ 2h内A值与作用时间成正相关 ;(4)MTT浓度增加 ,A值有一定程度增大 ;(5)以DMSO为Formazan溶解剂 ,其最大吸收波长范围为 51 0~ 530nm ;(6)以菌液体积的 2、3、4倍量加入DMSO均可较好地溶解Formazan颗粒。MTT比色分析法能反映活细菌的生长 ,存活状况 ;其较适宜的参数 :MTT终浓度0 3mg ml,作用时间 2h ,溶解剂DMSO量为菌液量 2倍 ,最大吸收波长范围为 51 0~ 53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蓝比色法 检测 细菌生长 存活率
下载PDF
噻唑蓝法检测半枝莲对人肺巨细胞癌细胞株PG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洁 石俊英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59-560,共2页
目的观察半枝莲对人肺巨细胞癌细胞株PG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PG细胞增殖的状况。结果不同浓度的半枝莲含药血清对肺癌细胞PG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时效和量效关系。结论半枝莲含药血清在体外可有效抑制肺... 目的观察半枝莲对人肺巨细胞癌细胞株PG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PG细胞增殖的状况。结果不同浓度的半枝莲含药血清对肺癌细胞PG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时效和量效关系。结论半枝莲含药血清在体外可有效抑制肺癌细胞PG的生长,具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蓝 半枝莲 肺癌细胞PG 检测
下载PDF
优化噻唑蓝法检测抗肿瘤药物敏感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毅 沈炜明 郭澄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6期804-805,共2页
目的提高噻唑蓝(MTT)法检测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的成功率和可操作性,帮助临床合理选择抗肿瘤药。方法结合以往实践经验,在资料收集、实验前准备和实际操作等方面进行方法优化。结果优化的MTT法可操作性强,实验成本低、成功率高。结论经济... 目的提高噻唑蓝(MTT)法检测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的成功率和可操作性,帮助临床合理选择抗肿瘤药。方法结合以往实践经验,在资料收集、实验前准备和实际操作等方面进行方法优化。结果优化的MTT法可操作性强,实验成本低、成功率高。结论经济有效的检测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提高了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蓝 抗肿瘤药物 敏感性 优化
下载PDF
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活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哲生 孙明洁 +5 位作者 刘振龙 陈海伦 刑维常 王立 卢辉章 李海龙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994年第4期205-206,共2页
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活性首都医科大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教研室(100054)陈哲生,孙明洁,刘振龙,陈海伦北京宣武医院刑维常,王立,卢辉章北京天坛医院李海龙Mosman(1983)[1]报道噻唑蓝(MTT)比... 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活性首都医科大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教研室(100054)陈哲生,孙明洁,刘振龙,陈海伦北京宣武医院刑维常,王立,卢辉章北京天坛医院李海龙Mosman(1983)[1]报道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经我们改良后,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蓝 比色法 细胞活性 检测
下载PDF
噻唑蓝快速测定不同抗结核药物对卡介苗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斌 徐顺清 陈志飞 《中国防痨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196-200,共5页
目的 利用黄色染料噻唑蓝(MTT) 可被活细胞消耗成紫色的甲月替结晶,溶解后可通过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测定的原理,快速检测体外培养卡介苗对不同浓度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从而建立一种快速结核耐药测定方法。方法 用酶联免疫检... 目的 利用黄色染料噻唑蓝(MTT) 可被活细胞消耗成紫色的甲月替结晶,溶解后可通过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测定的原理,快速检测体外培养卡介苗对不同浓度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从而建立一种快速结核耐药测定方法。方法 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四种抗结核药物利福平,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在不同浓度下对卡介苗活性的影响程度。结果 卡介苗总数与MTT的消耗量呈线性关系,死亡的卡介苗不能消耗MTT,不同浓度的抗结核药物对BCG 消耗MTT 的抑制作用不同,呈剂量_ 效应关系。药物浓度高低与培养菌落数呈线形关系。结论 该法快速,敏感,便宜,可在3 天内得到结果并可用肉眼观察,结果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快速测定不同抗结核药物对卡介苗活性的影响,并极有可能用于临床快速检测结核杆菌的耐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卡介苗 测定 噻唑蓝 药敏性试验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对人子宫颈癌细胞形态及噻唑蓝还原的影响
14
作者 陈新志 洪新 +2 位作者 陈知航 卢永科 仲来福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178-179,181,共3页
表皮生长因子 (EGF) 10 μg/L作用于人子宫颈癌 (Hela)细胞 ,2 4h、 4 8h未见细胞数量改变 ,第 5d时可观察到细胞由原来的呈椭圆形克隆样生长变为有树突样胞质突出的长梭状较均匀地分布生长 :EGF作用下 ,Hela细胞噻唑蓝还原呈剂量依赖... 表皮生长因子 (EGF) 10 μg/L作用于人子宫颈癌 (Hela)细胞 ,2 4h、 4 8h未见细胞数量改变 ,第 5d时可观察到细胞由原来的呈椭圆形克隆样生长变为有树突样胞质突出的长梭状较均匀地分布生长 :EGF作用下 ,Hela细胞噻唑蓝还原呈剂量依赖性增加。提示EGF不能促进Hela细胞增殖 ,但可引起细胞形态改变及线粒体脱氢酶活性增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表皮生长因子 细胞形态 噻唑蓝还原
下载PDF
氨磷汀对噻唑蓝实验结果的影响
15
作者 郭宗明 李玉 +4 位作者 罗文达 朱敏 张丽 冯长伟 徐迢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6期700-701,共2页
目的研究氨磷汀对噻唑蓝(MTT)实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实验共分4组:调零组(培养基)、对照组(培养基和细胞)、氨磷汀组(培养基和氨磷汀)、氨磷汀+细胞组(培养基、细胞和氨磷汀),如常规实验加入MTT,立即观察颜色改变及酶联免疫检测仪490 nm... 目的研究氨磷汀对噻唑蓝(MTT)实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实验共分4组:调零组(培养基)、对照组(培养基和细胞)、氨磷汀组(培养基和氨磷汀)、氨磷汀+细胞组(培养基、细胞和氨磷汀),如常规实验加入MTT,立即观察颜色改变及酶联免疫检测仪490 nm处测吸光度(A)值,孵育4 h后再次检测各组A值。结果①调零组、对照组加MTT后均无颜色改变,A值一直在很低水平(0.087±0.021和0.093±0.018),孵育4 h仍无呈色反应,A值也无明显变化(0.076±0.015和0.103±0.022,P>0.05);②氨磷汀组、氨磷汀+细胞组加MTT后均立即呈现蓝紫色,0.5 mmol.L-1氨磷汀时A值分别为0.215±0.013和0.274±0.013,较调零组、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氨磷汀浓度增高A值也明显升高(P<0.01);孵育4 h后氨磷汀组A值无继续升高(0.247±0.031,P>0.05),而氨磷汀+细胞组A值仍有升高(0.381±0.022,P<0.05)。结论氨磷汀本身及代谢产物可能与MTT直接反应并呈色,改变MTT实验中的A值,干扰MTT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磷汀 噻唑蓝
下载PDF
噻唑蓝法肿瘤细胞体外药敏试验影响因素探讨
16
作者 张意仲 赵圣川 +2 位作者 徐秋根 兰珊 原莳 《武警医学》 CAS 1998年第11期19-21,共3页
肿瘤细胞体外药敏试验是目前肿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指导临床化疗方案,实现个体化,提高疗效具有现实意义。自60年代开始,人们建立了很多方法[1]。噻唑蓝(MTT)法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体外恶性肿瘤细胞药物敏感... 肿瘤细胞体外药敏试验是目前肿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指导临床化疗方案,实现个体化,提高疗效具有现实意义。自60年代开始,人们建立了很多方法[1]。噻唑蓝(MTT)法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体外恶性肿瘤细胞药物敏感试验,具有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蓝 肿瘤细胞 药敏试验
下载PDF
应用噻唑蓝法初步研究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化的条件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生成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1998年第2期3-4,共2页
应用噻唑蓝法研究了PHA-P引起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化的最适条件,培养时间为48h,PBMC密度为5×1012/L,PHA-P的终浓度为0.5mg%。并测定了在此最适条件下的吸光值(OD),为0.27... 应用噻唑蓝法研究了PHA-P引起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化的最适条件,培养时间为48h,PBMC密度为5×1012/L,PHA-P的终浓度为0.5mg%。并测定了在此最适条件下的吸光值(OD),为0.276±0.1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蓝比色法 细胞培养 PBMC
下载PDF
噻唑蓝法测定免疫偶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18
作者 白丽 王晶 王涛 《大理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2年第2期1-2,11,共3页
目的 :探讨噻唑蓝法应用于测定免疫偶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的可能性。方法 :将被测试物与肿瘤细胞共同孵育2h后撤去测试物 ,加入新鲜培养液培养48h ,然后加入噻唑蓝染液 ,4h后酶标仪测定。结果 :所测试的两种免疫偶合物对靶肿瘤有... 目的 :探讨噻唑蓝法应用于测定免疫偶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的可能性。方法 :将被测试物与肿瘤细胞共同孵育2h后撤去测试物 ,加入新鲜培养液培养48h ,然后加入噻唑蓝染液 ,4h后酶标仪测定。结果 :所测试的两种免疫偶合物对靶肿瘤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 ,这种作用明显强于对非靶细胞的作用。结论 :噻唑蓝法是一种敏感、简单、客观性强的测定免疫偶合物细胞毒作用的方法。所测定的两种免疫偶合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蓝 测定 免疫偶合物 肿瘤细胞 杀伤作用 试验 毒作用
下载PDF
噻唑蓝法检测5种抗癌药物对人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晏马成 林厚文 +1 位作者 沈阳 王青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18-419,共2页
用噻唑蓝比色法测定安克素等5种抗癌药物对19例人癌细胞的体外抑制率,为临床肿瘤化疗提供用药选择。药敏的可评价率为(17/19)89.47%,资料与临床基本相符。该测试能够反应肿瘤群体细胞与安克素等药物的关系,方法简单、灵敏、快速,具有... 用噻唑蓝比色法测定安克素等5种抗癌药物对19例人癌细胞的体外抑制率,为临床肿瘤化疗提供用药选择。药敏的可评价率为(17/19)89.47%,资料与临床基本相符。该测试能够反应肿瘤群体细胞与安克素等药物的关系,方法简单、灵敏、快速,具有实用价值及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癌药物 癌细胞 噻唑蓝 临床 肿瘤 体外抑制作用 药敏 体细胞 群体 实用价值
下载PDF
用甲基噻唑蓝筛选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晶 朱永红 +4 位作者 李洋 王莉 杨扬 罗环 崔景荣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1443-1446,共4页
目的:建立适合铜绿假单胞菌的定量、快速、体外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方法:优化甲基噻唑蓝法检测活细菌数量的实验条件,用MIC方法与MTT法比较2种已知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结果:微量培养对细菌生长无影响,最佳MTT浓度和反应时间分别为5 mg&#... 目的:建立适合铜绿假单胞菌的定量、快速、体外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方法:优化甲基噻唑蓝法检测活细菌数量的实验条件,用MIC方法与MTT法比较2种已知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结果:微量培养对细菌生长无影响,最佳MTT浓度和反应时间分别为5 mg·mL-1和1 h。在同一培养时间,菌浓度在1×107~1×1010CFU·mL-1范围内,甲臜的吸收度与菌浓度呈线性相关。用2种抗生素比较MIC方法与MTT法药敏测定的结果一致。结论:MTT微量法进行抗铜绿假单胞菌新药筛选操作简便,省时省力,成本较低,结果稳定,具有可重复性,适宜体外高通量药物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噻唑蓝 最低抑菌浓度 铜绿假单胞菌 高通量筛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