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力因子对地形影响下的四川暴雨落区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成鑫 高守亭 +1 位作者 梁莉 马严枝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99-1110,共12页
本文分析了2010年7月16~18日地形作用下四川盆地的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指出此次暴雨过程是在高低层系统配置较好的情况下发生的。并以NCEP资料为初值场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实况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模式对... 本文分析了2010年7月16~18日地形作用下四川盆地的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指出此次暴雨过程是在高低层系统配置较好的情况下发生的。并以NCEP资料为初值场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实况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模式对本次四川暴雨过程的模拟较为成功,能很好地再现此次暴雨的降水落区以及强降水中心。运用广义湿位温、广义对流涡度矢量垂直分量的垂直积分和质量垂直螺旋度对受大巴山脉影响的四川东北部的暴雨落区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指出,广义湿位温纬向平均的垂直剖面图上,等湿位温线的倒区域与四川东北部的强降水落区吻合较好,等湿位温线的倾斜程度以及湿位温异常的高度可以定性地指示降水的强弱;对广义湿位温从800 hPa到500 hPa垂直积分,用得到的湿位温的水平分布来指示东北部的暴雨落区效果较好;用改进垂直积分区间后的广义对流涡度矢量垂直分量比用传统的对流涡度矢量垂直分量来示踪四川东北部的暴雨落区效果更好;质量垂直螺旋度能有效刻画出四川东北部地区强降水系统的典型动力场垂直结构,因此与四川东北部的地面强降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暴雨 地形影响 数值试验 动力因子
下载PDF
四川暴雨过程动力因子指示意义与预报意义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李琴 杨帅 +1 位作者 崔晓鹏 冉令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1-356,共16页
本文利用2010年8月18~19日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一次引发了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暴雨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资料及0.5°×0.5°分辨率、每6 h一次的GFS(Global Forecast Model)预报资料,结合集合动力因子预报系统中的广义对流涡... 本文利用2010年8月18~19日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一次引发了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暴雨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资料及0.5°×0.5°分辨率、每6 h一次的GFS(Global Forecast Model)预报资料,结合集合动力因子预报系统中的广义对流涡度矢量垂直分量、质量散度、垂直螺旋度、质量垂直螺旋度、水汽垂直螺旋度、热力垂直螺旋度、湿热力平流参数、密度散度垂直通量、散度垂直通量、热力散度垂直通量、水汽散度通量、广义Q矢量散度等12个动力因子成员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预报研究,结果显示:(1)集合动力因子预报系统中的动力因子对此次降水落区诊断效果良好;(2)各动力因子区域均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都能表现出降水区域均值随时间变化曲线双峰形态,其中,广义Q矢量散度、水汽垂直螺旋度、热力垂直螺旋度、质量垂直螺旋度、垂直螺旋度与降水的相关系数较大(达0.9以上),对此次降水的诊断效果较好;(3)动力因子对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暴雨 动力因子 诊断与预报
下载PDF
地形影响下四川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45
3
作者 葛晶晶 钟玮 +1 位作者 杜楠 陆汉城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6-183,共8页
本文以NCEP资料为初值场对2004年9月3日到5日地形作用下四川省一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在模式中加入加密的观测资料(OBS)进行模拟,结合实况对这两种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前者模拟出的降水强度与实况相比有较大偏差,而后者的降水与... 本文以NCEP资料为初值场对2004年9月3日到5日地形作用下四川省一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在模式中加入加密的观测资料(OBS)进行模拟,结合实况对这两种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前者模拟出的降水强度与实况相比有较大偏差,而后者的降水与实际更为相符,这表明加密观测资料对再现暴雨强度具有重要的中尺度信息作用。对大巴山的地形敏感性试验和诊断分析表明:大巴山地形使得西南暖湿气流所带来的水汽和热量在迎风坡堆积,从而在迎风坡和山顶出现较强的降水中心;而地形降低为"平台"后,大巴山降水中心减弱消失,说明地形对降水的落区和强度有重要影响;中尺度物理量的诊断分析表明物理量场与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涡度、散度的高低层配置、垂直上升运动、水汽输送的方向和强度等对暴雨的落区和强度有着决定性意义;层结稳定度分析表明大巴山降水中心以非对流性降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暴雨 加密观测资料 数值试验 地形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2013年7.18四川暴雨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廖文超 刘海文 +1 位作者 朱玉祥 梁宁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2-711,共10页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17—18日四川境内的区域暴雨(7.18暴雨)进行了分析,并用WRF模式对该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7.18暴雨是一次典型的低涡暴雨,其主要强降水时段发生...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17—18日四川境内的区域暴雨(7.18暴雨)进行了分析,并用WRF模式对该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7.18暴雨是一次典型的低涡暴雨,其主要强降水时段发生在北京时间18日凌晨01—02时,具有明显的夜雨特征;WRF模式对夜雨的模拟效果要好于白天,这说明WRF模式对地形复杂的四川地区白天降水的模拟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导致7.18暴雨的中尺度低涡具有类似锋区的斜压特征,异常陡峭的θse的分布,使得倾斜不稳定涡旋发展;较强的正涡度中心大值区有利于中小尺度低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暴雨 数值模拟 WRF模式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四川暴雨集合概率预报产品释用 被引量:57
5
作者 陈朝平 冯汉中 陈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39,共8页
在贝叶斯概率决策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了一种提高四川暴雨预报准确率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四川境内1951—2004年147站暴雨的气候概率对西南区域中尺度集合预报模式提供的≥50mm集合降水概率预报产品进行了修正。从2008年6—9月的连续性预报... 在贝叶斯概率决策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了一种提高四川暴雨预报准确率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四川境内1951—2004年147站暴雨的气候概率对西南区域中尺度集合预报模式提供的≥50mm集合降水概率预报产品进行了修正。从2008年6—9月的连续性预报试验结果来看:基于贝叶斯方法修正后的集合概率预报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空报,尽管相比于区域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直接提供的暴雨概率预报产品实际提高暴雨准确率的效果不明显,但在如何有效地利用数值集合预报产品提高四川暴雨预报的准确率以及如何为预报员提供更有价值的暴雨预警决策方法上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方法 四川暴雨 集合概率预报 产品释用
下载PDF
一次东移高原低涡影响四川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肖红茹 陈静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年第2期12-17,共6页
应用自动站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T213分析场资料,采用PSU/NCAR的高分辨率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MM5,模拟了2008年7月20日高原低涡东移引发的四川盆地暴雨过程。通过分析模式输出资料,结果得出高原涡东移影响四川盆地暴... 应用自动站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T213分析场资料,采用PSU/NCAR的高分辨率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MM5,模拟了2008年7月20日高原低涡东移引发的四川盆地暴雨过程。通过分析模式输出资料,结果得出高原涡东移影响四川盆地暴雨的一种物理触发机制:高原涡正涡度的东移促使四川盆地正涡度发展,正涡度的发展使得大气旋转上升加强,对流层高层强烈辐散,低层辐合,对流发展形成降水,大气凝结释放潜热加热大气,使得高层等压面升高,负涡度发展,低层降压,正涡度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的循环机制,从而导致了四川盆地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四川暴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高原涡和西南涡影响的两次四川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2
7
作者 周玉淑 颜玲 +1 位作者 吴天贻 谢泽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3-830,共18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原涡、西南涡对西南地区暴雨的影响,本文用中国气象局自动站与CMORPH降水数据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逐时FY-2E卫星的云顶亮温(TBB)资料、欧洲气象资料中心(ERA-interim)的再分析资料,通过天气学诊断... 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原涡、西南涡对西南地区暴雨的影响,本文用中国气象局自动站与CMORPH降水数据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逐时FY-2E卫星的云顶亮温(TBB)资料、欧洲气象资料中心(ERA-interim)的再分析资料,通过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以及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LITv4.9,对发生在四川盆地的有高原涡东移影响西南涡发展引发暴雨的两次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强度和分布有明显区别,并且TBB活动特征显示在过程一中有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二则没有。(2)对于过程一,500 hPa上,高原涡逐渐减弱为高原槽并伸展到四川盆地上空,850 hPa上,在鞍型场附近有MCC的产生和发展,200 hPa上,高原涡在南亚高压北部偏西风急流下方的强辐散区内,位于南亚高压东南侧急流区下方稳定少动,偏东风急流北部有辐散中心,有利于西南涡的加强。对于过程二,500 hPa高原涡东移在四川盆地上空与西南涡耦合,形成一个稳定且深厚的系统,这也是过程二的暴雨强度比过程一强的最主要原因。200 hPa上,四川盆地始终位于南亚高压东侧的西北气流中,"抽吸作用"明显。(3)在过程一中,位涡逐渐东传且位涡增加的地方对应强降水区与MCC发展区,反映了暴雨和位涡的发展基本一致。在过程二中,中层位涡高值区从高原上东移并下传至盆地上空,两涡耦合使得上下层打通,位涡值比耦合之前单独的两涡强度更强。MCC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中层大气要有强正涡度、强辐合和强上升运动,在未产生MCC前,过程一与过程二在盆地上空的动力条件甚至是相反的;从热力条件看,过程一中有明显的干冷空气入侵,增强不稳定条件,有利于MCC的产生并引发强降水;另一方面,本文也应证了二阶位涡的水平分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通过拉格朗日方法的水汽轨迹追踪模式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可得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源地和通道也有明显区别,过程一主要有两条水汽通道,通道一来自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洋面的底层,通道二来自四川南部750 m以下高度;而过程二的主要水汽输送通道有三条,通道一来自西方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上空1500~2500 m高度附近,通道二来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底层,通道三的水汽从孟加拉湾低层绕过云贵高原直接输送到四川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涡 西南涡 四川盆地暴雨 对比分析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水汽源
下载PDF
四川极端性暴雨的研究进展及新认识
8
作者 陈永仁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长期以来,具有陡峭地形特色的四川极端性暴雨一直是预报的难点,不仅破坏性强,而且经常诱发洪水、山洪、泥石流、塌方等次生灾害。本文聚焦于近年四川极端性暴雨研究,从观测、机理及预警预报技术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得出:四川极端性暴... 长期以来,具有陡峭地形特色的四川极端性暴雨一直是预报的难点,不仅破坏性强,而且经常诱发洪水、山洪、泥石流、塌方等次生灾害。本文聚焦于近年四川极端性暴雨研究,从观测、机理及预警预报技术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得出:四川极端性暴雨主要与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s,MCSs)活动有关,不同区域中暴雨发生机制存在差异,其中盆地西部极端暴雨与双次级垂直环流调控机制有关;盆地东部极端暴雨与中尺度涡旋发展或涡—涡耦合引起的大螺旋度作用有关;攀西地区极端暴雨则与盆地东北风和低纬暖湿西南气流在大凉山附近形成的动力性地形切变有关。在预报预警技术方面,得益于卫星、雷达及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支撑,以及各类预报订正技术改进,使得四川复杂地形区的极端性暴雨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百米级分辨率的定量预报仍需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极端性暴雨 研究进展 预报技术
下载PDF
下垫面类型数据对四川一次降水过程影响的模拟研究
9
作者 单松林 封彩云 《自然科学》 2024年第5期1130-1144,共15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下垫面对西南地区暴雨的影响,本文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ARW (V3.9.1版),利用WRF自带的MODIS陆面数据和全球30米精细地表覆盖产品(GLC_FCS30-2020)数据,对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敏感性试验,通过天... 为了进一步研究下垫面对西南地区暴雨的影响,本文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ARW (V3.9.1版),利用WRF自带的MODIS陆面数据和全球30米精细地表覆盖产品(GLC_FCS30-2020)数据,对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敏感性试验,通过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从动力作用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分析不同陆面数据对此次降水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1) 此次降水过程是在槽前西南气流、西南低涡以及低空急流加强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大巴山地区,降水带呈东北–西南走向,降水强中心出现在四川东北部。2) 两个实验均较好地模拟了此次降水过程。两个模拟的结果在降水水平分布上均偏强、偏西,在时间演变上降水量级更强,峰值持续时间也更长。GLC的模拟结果更加接近观测数据,优化了降水模拟。3) 动力场上,GLC数据模拟出了更弱的辐合,导致了更小垂直速度,在动力抬升方面优化了降水模拟。4) 水汽条件上,近地面水汽含量分布与下垫面类型分布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降水区附近,GLC数据集模拟出更少的水汽含量、更弱的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辐合,减小了模拟的降水量,在水汽条件方面优化了降水模拟。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on heavy rainfall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this paper uses the non-hydrostatic mesoscale numerical model WRF-ARW (version 3.9.1). Using MODIS land surface data provided by WRF and the global 30-meter refined land cover product (GLC_FCS30-2020), a numerical sensitivity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a heavy rainfall event that occurred in the Sichuan Basin. Through meteorological diagnostic analysis, the simulation of this rainfall process using different land surface data wa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dynamic effects and moisture condition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is precipitation process is caused by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the southwest airflow in front of the trough, the southwest vortex,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low-level jet stream. Heavy precipitation mainly occurs in the Daba Mountain area, with the precipitation belt trending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and the center of intense precipitation appears in northeastern Sichuan. 2) Both experiments simulated the precipitation process well. The results of both simulations are stronger and more westwar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levels. In terms of time evolution, the precipitation magnitude is stronger and the peak duration is longer.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GLC are closer to the observation data and optimize the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 3) In the dynamic field, the GLC data simulates weaker convergence, resulting in smaller vertical velocity, and optimizes the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 in terms of dynamic lift. 4) In terms of water vapor conditions, there is a certain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vapor content near the surfac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underlying surface types. Near the precipitation area, the GLC data set simulates less water vapor content, weaker water vapor flux, and water vapor flux. Convergence reduces the amount of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and optimizes the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 in terms of water vapor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 西南涡 四川盆地暴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和初值场组合对四川两次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10
作者 何光碧 曹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7-795,共9页
针对2004年9月2~6日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和2004年6月30日成都地区暴雨过程,利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进行了Grell、Kuo、KF及BM四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与T213模式分析值及NCEP再分析值两种初始值组合的数值试验,分析了... 针对2004年9月2~6日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和2004年6月30日成都地区暴雨过程,利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进行了Grell、Kuo、KF及BM四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与T213模式分析值及NCEP再分析值两种初始值组合的数值试验,分析了不同积云方案和初值组合的模拟性能。比较结果表明,MM5模式较好地再现了这两次强降水过程。在同一模式中,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和不同初值组合在降水落区和强度模拟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初步模拟表明NCEP资料模拟的降水强度较T213资料模拟的降水强度偏弱,但降水落区较T213资料模拟的更接近实况,T213资料模拟的降水空报现象较严重。以T213资料模拟得到的高度、温度场都较NCEP资料更有利于影响系统的加强,模拟的湿度场、散度场和垂直运动场都较NCEP资料更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相对而言,NCEP资料模拟结果更接近实况,Kuo和Grell方案对初值表现出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暴雨 对流参数化方案 T213模式分析值初值 NCEP再分析值初值 数值试验
下载PDF
川东平行岭谷对四川盆地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廖文超 高青云 +1 位作者 竹利 韦玮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9年第4期16-23,共8页
利用地面自动站观测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8月8~9日四川盆地区域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利用WRFV4.0模式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在模拟结果和实况较为吻合的情况下,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分析了川东平行岭谷对暴雨落区和强度的影响。研... 利用地面自动站观测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8月8~9日四川盆地区域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利用WRFV4.0模式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在模拟结果和实况较为吻合的情况下,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分析了川东平行岭谷对暴雨落区和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被热带气旋切断的形势背景下,由高空槽稳定维持所造成,WRF模式控制试验能够较好的重现此次暴雨过程。川东平行岭谷对降水的落区和强度有较大影响,升高的川东平行岭谷使盆地中部到北部的雨带西移,使盆地西部降水量增加、北部降水量减少。进一步研究表明,升高后的川东平行岭谷通过地形辐合和强迫抬升改变四川盆地700hPa环流形势及850hPa的水汽辐合分布,从而影响四川盆地降水落区和强度,其对850hPa环流形势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暴雨 数值模拟 川东平行岭谷 地形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1002号台风对四川盆地大暴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康岚 郝丽萍 +2 位作者 罗玲 徐琳娜 徐洪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9-176,共8页
利用逐日NCEP再分析常规观测资料、逐小时自动站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7月14—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重点探讨了台风活动对大尺度环流背景、西南低涡形成与维持、水汽及能量输送的作用。结果表明:(1)... 利用逐日NCEP再分析常规观测资料、逐小时自动站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7月14—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重点探讨了台风活动对大尺度环流背景、西南低涡形成与维持、水汽及能量输送的作用。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台风、西南低涡等多个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下发生的;(2)台风环流东侧偏南气流和副高西侧偏南气流长时间的融合贯通,一方面有利于"鞍"型场大尺度环流背景稳定和低层西南涡的发展及维持;另一方面两支气流叠加构成输送带,将低纬大量水汽和热量向暴雨区上空输送,有利于暴雨区上空水汽的积聚及形成高能不稳定区;冷暖空气交绥于暴雨区,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大暴雨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康森” 四川暴雨 西南低涡 相互作用 水汽和能量输送
下载PDF
2020年8月10~14日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静 孙羡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1年第3期50-57,共8页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国家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2020年8月10日~14日一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系统的有效配合给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在冷空气及西南水汽的汇聚下,触发此次持...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国家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2020年8月10日~14日一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系统的有效配合给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在冷空气及西南水汽的汇聚下,触发此次持续性强降水,整个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降水带自盆地西部向东移动;各暴雨区在强降水时刻,低层正涡度、负散度的强辐合,高层负涡度、正散度的强辐散抽吸作用均利于大气的上升运动,给持续强降水提供动力条件;相较于第二、三阶段,第一、四阶段的涡度、散度及垂直速度数值明显偏小,使得累计降水量偏少;各阶段降水过程的强降水中心、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区均位于中、低层低值系统(高原低涡、西南低涡、切变线)的东南侧;第二阶段降水过程中较强的水汽辐合及整层大气一致且极强的上升运动将水汽抬升输送至对流层中高层,导致该阶段累计降水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暴雨 高原低涡 西南低涡 涡度
下载PDF
四川省暴雨变化特征
14
作者 杨慧鑫 毛文书 +2 位作者 陈明华 邓涛 董自正 《自然科学》 2022年第5期660-676,共17页
为进一步研究四川地区暴雨变化特征,选取四川省32个气象站1961~2019年共59年的逐日降水量基本气象观测资料,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省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 四川省暴雨主要集中在6~9月,... 为进一步研究四川地区暴雨变化特征,选取四川省32个气象站1961~2019年共59年的逐日降水量基本气象观测资料,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省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 四川省暴雨主要集中在6~9月,总体呈先升后降的长期变化趋势,在7月达到暴雨峰值。四川省月暴雨分布型态为东部大于西部,南部大于北部。2) 四川春、夏、秋季以及年暴雨均呈东多西少的形势,年暴雨峰值出现在雅安。3) 1961年至2019年春季暴雨长期趋势变化不显著,夏季暴雨和年暴雨呈显著增加的长期变化趋势,而秋季暴雨呈显著下降的长期变化趋势。4) 四川省春季暴雨振荡主周期分别为7a和25a,夏季暴雨和年暴雨振荡主周期均为44a。秋季暴雨振荡主周期分别为46a和8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暴雨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小波分析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一次西风槽和台风共同作用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懿 郭云云 余芳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0年第2期11-17,共7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国家自动站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FY4A红外云图云顶温度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一次少见的西风槽和台风共同作用下的区域暴雨过程。结果显示:(1)本次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西风槽和台风,二者在四川...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国家自动站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FY4A红外云图云顶温度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一次少见的西风槽和台风共同作用下的区域暴雨过程。结果显示:(1)本次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西风槽和台风,二者在四川盆地形成有利锋生的变形场。(2)变形场中心位置乐山市产生了区域性大暴雨,盆地东部处于锋生区,致使雨带向东移动。(3)台风为此次过程贡献了大量水汽。西风槽和地形作用促使雨带大致呈东北-西南带状分布。(4)西风槽后冷空气和台风外围偏东气流产生地面辐合线,是乐山MCS触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暴雨 西风槽 台风 变形场 MCS
下载PDF
MWHS/FY-3资料同化在四川盆地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蒋璐西 陈科艺 陈林琳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9年第4期9-15,共7页
为了研究同化风云三号B星(FY-3B)和C星(FY-3C)的微波湿度计(MWHS及MWHS-2)观测资料在四川暴雨数值预报中的影响,本文基于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 Variatinal Data A... 为了研究同化风云三号B星(FY-3B)和C星(FY-3C)的微波湿度计(MWHS及MWHS-2)观测资料在四川暴雨数值预报中的影响,本文基于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 Variatin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WRFDA),实现了对MWHS/FY-3B和MWHS-2/FY-3C观测资料的直接同化。针对2018年7月的一次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同化试验结果表明:同化风云三号系列卫星的微波湿度计观测资料对试验开始时刻均有改善,对相对湿度和矢量风场等物理量场有一定的正向调整作用,尤其是同化MWHS-2/FY-3C资料对风场的调整较为明显。同化试验对龙门山北部降水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改善了降水的分布与落区,其中同化MWHS/FY-3B对盆地中部到东北部的降水量级的预报更接近实况,雨区更为连续。同化试验证明了同化风云三号系列卫星的微波湿度计观测资料对于四川盆地暴雨数值预报有一定的业务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料同化 卫星微波观测资料 风云三号 WRF模式 四川盆地暴雨预报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及其环境场特征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舒楠 张芳华 +2 位作者 徐珺 谌芸 何立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76-1486,共11页
利用常规地面和探空气象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卫星和雷达拼图资料以及NCEP FNL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3-5日四川盆地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环境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三次中尺度对... 利用常规地面和探空气象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卫星和雷达拼图资料以及NCEP FNL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3-5日四川盆地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环境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三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700 h Pa切变线和850h Pa低涡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中尺度对流系统沿700 h Pa切变线以及850h Pa低涡中心附近发生、发展,三个阶段的中尺度对流活动均与低层切变系统的发展、演变相吻合。冷空气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强降水的产生时间和空间分布均与冷空气入侵密切相关。四川盆地地形对强降水的产生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使气流在山前辐合抬升,二是使冷空气堆积造成强的冷暖空气对峙,导致锋生作用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冷空气 地形
下载PDF
风云三号A星微波湿度计四川盆地上空资料同化个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科艺 潘品言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67-73,共7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风云三号微波湿度计陆地上空观测资料应用于业务预报的可能性,选用数据噪音较大的FY-3A星所载的微波湿度计MWHS资料,通过两个四川盆地的典型暴雨个例,研究利用WRFDA在初始时刻同化FY-3A MWHS通道3-5 LEVEL 1的扫描观测资... 为了进一步研究风云三号微波湿度计陆地上空观测资料应用于业务预报的可能性,选用数据噪音较大的FY-3A星所载的微波湿度计MWHS资料,通过两个四川盆地的典型暴雨个例,研究利用WRFDA在初始时刻同化FY-3A MWHS通道3-5 LEVEL 1的扫描观测资料所产生的同化及预报影响。结果表明,同化FY-3A MWHS通道3-5的观测资料可以对预报产生中性或正面作用,FY-3A MWHS的较大数据噪音也不会对同化及预报产生负面影响。研究为进一步对FY-3系列卫星的相似仪器陆地上空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并应用于同化和预报试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资料同化 风云三号A星 微波湿度计 四川暴雨
下载PDF
WRF模式中不同积云对流参数方案在四川地区试验研究
19
作者 钟兰由頁 朱克云 +1 位作者 张杰 刘二影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第S1期71-81,共11页
首先对WRF模式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简要介绍,并采用该模式中六种不同积云对流参数方案对四川地区降水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并分析出针对四川复杂地区降水模拟效果最好的积云对流参数方案,旨在为WRF模式在四川地区的应用... 首先对WRF模式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简要介绍,并采用该模式中六种不同积云对流参数方案对四川地区降水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并分析出针对四川复杂地区降水模拟效果最好的积云对流参数方案,旨在为WRF模式在四川地区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从总体预报效果上来说,BMJ方案较好,其次是TS方案和KF方案。BMJ方案在模拟天气过程中对降水落区和降水强度的预报最接近实况,且从平均雨水混合比和平均云水混合比分析来看,该方案的数值模拟与降水场配合得当。另KF、BMJ、GD、SAS、G-3D和TS这六种积云对流参数方案均能够基本模拟出降水的范围但比实际降水范围大,其中降水强度上KF方案模拟较实况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积云对流参数方案 四川暴雨
下载PDF
MM5模式中积云参数化方案在西南地区适应性的进一步试验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何光碧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9年第3期12-19,共8页
针对四川盆地4次暴雨过程,利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进行了Grell和Kuo对流参数化方案及两重区域采用不同方案组合的数值试验,分析了不同试验对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不同试验方案在降水落区、强度、演变及降水性质分配上存在一定程度... 针对四川盆地4次暴雨过程,利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进行了Grell和Kuo对流参数化方案及两重区域采用不同方案组合的数值试验,分析了不同试验对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不同试验方案在降水落区、强度、演变及降水性质分配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细网格区域降水强度及落区主要由本区域所采用的积云参数化方案所决定。模式采用Kuo方案预报的雨区少动,主要降水落区偏西、偏南,降水强度偏弱,采用Grell方案与粗网格采用Kuo方案而细网格采用Grell方案预报结果接近,能够较好地预报雨区东移,降水强度预报更接近实况。Kuo方案以对流降水为主,Grell方案模拟的以非对流降水与对流降水两种性质降水各占一定比例,有小幅度变化,可能更能反映实际降水性质。过程分析结合统计检验表明,两重区域均采用Grell方案预报效果相对较好。同时也看到,没有哪种对流参数化方案是完备的。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对流参数方案有着重要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暴雨 对流参数化方案 数值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