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围手术期去白悬浮红细胞输注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及远期生存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桂华 侯晓芹 +1 位作者 张珂 张海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24期2674-2678,共5页
目的探究围手术期去白悬浮红细胞输注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及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08例胃癌患者相关资料,依据患者围手术期行去白悬浮红细胞输注以及悬浮红细胞输注分为研... 目的探究围手术期去白悬浮红细胞输注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及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08例胃癌患者相关资料,依据患者围手术期行去白悬浮红细胞输注以及悬浮红细胞输注分为研究组(n=128)与对照组(n=80)。比较两组患者输注治疗疗效、输注前后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远期生存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输注总有效率(76.56%)显著高于对照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注后CD4^(+)、CD4^(+)/CD8^(+)、NK细胞水平显著低于输注前,CD8^(+)水平显著低于输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输注前后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研究组患者CD4^(+)、CD4^(+)/CD8^(+)、NK细胞水平分别为(36.13±9.00)%、(1.30±0.48)、(13.61±1.10)%,显著高于对照组[(29.75±6.29)%、(0.84±0.18)、(10.00±1.10)%],CD8^(+)水平为(30.33±7.14)%,显著低于对照组[(37.91±5.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注后炎症因子IFN-γ、IL-10以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输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IFN-γ、IL-10以及TNF-α水平分别为(15.37±5.10)、(12.25±3.60)、(13.08±4.02)pg/m L,显著低于对照组[(20.96±3.85)、(18.31±4.00)、(18.26±5.83)p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4.69%)与感染率(1.5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7.50%和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85.5%和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0.029,P>0.05)。结论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去白悬浮红细胞输注可以减轻患者免疫抑制,下调炎症因子水平,而对患者远期生存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围手术期去白悬浮红细胞输注 免疫功能 炎症因子 生存
下载PDF
悬浮红细胞不同储存时间对消化系统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申亚丽 王永志 +1 位作者 李骊 孙逸群 《癌症进展》 2021年第13期1363-1366,共4页
目的研究悬浮红细胞不同储存时间对消化系统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消化系统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的患者,按输注不同储存时间的悬浮红细胞分为短期组和长期组,每组48例。短期组患者输注储存时间≤2周的... 目的研究悬浮红细胞不同储存时间对消化系统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消化系统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的患者,按输注不同储存时间的悬浮红细胞分为短期组和长期组,每组48例。短期组患者输注储存时间≤2周的悬浮红细胞,长期组患者输注储存时间﹥2周的悬浮红细胞。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常规水平[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电解质水平[pH值、血清总钙离子(TCa^(+))、钾离子(K^(+))]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输血前后,两组患者PT、APTT、Hb、HCT、PLT、pH值及TC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患者的APTT、Hb、HCT水平均高于本组输血前,pH值、TCa^(+)水平均低于本组输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两组患者TBIL、D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短期组患者TBIL水平高于本组输血前,长期组患者TBIL、DBIL水平均高于本组输血前及短期组(P﹤0.05)。输血前,两组患者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患者的K^(+)水平均高于本组输血前,且短期组患者K^(+)水平低于长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长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系统肿瘤手术患者术中输注储存时间﹥2周的悬浮红细胞时容易增加溶血风险及不良反应,血液中TBIL、DBIL和K^(+)水平升高,对患者影响较大。因此,临床上应严格控制悬浮红细胞的储存时间,降低输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红细胞 储存时间 消化系统肿瘤 手术 输血
下载PDF
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与胃癌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杜跃耀 蔡昕 陈勤奋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95-95,共1页
关键词 红细胞输注 手术 骨髓浸润 肿瘤相关性 自体输血 慢性病贫血 复发转移率 男女发病率 输注 anemia
原文传递
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与胃癌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勤奋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94-94,共1页
关键词 红细胞输注 手术 异体输血 骨髓浸润 结直肠癌手术 肿瘤相关性 慢性病贫血 死亡危险因素 手术失血 贫血症状
原文传递
围手术期输注红细胞对不停跳下冠脉旁路移植术后近期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鲁成昊 张成鑫 +1 位作者 郭志祥 葛圣林 《安徽医学》 2017年第5期572-574,共3页
目的探讨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围术期输入红细胞对于术后近期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OPCABG的106例(共127例,失访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围术期红细胞的使... 目的探讨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围术期输入红细胞对于术后近期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OPCABG的106例(共127例,失访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围术期红细胞的使用与否分为两组:组Ⅰ(输注红细胞组,71例);组Ⅱ(未输注红细胞组,35例)。术后1年左右行冠脉CT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各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组Ⅱ桥血管通畅率(96.97%)高于组Ⅰ(9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Ⅱ大隐静脉桥血管通畅率(96.92%)高于组Ⅰ(8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G围手术期输血会加大近期大隐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红细胞输注 手术 通畅率
下载PDF
结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输注血浆、红细胞的分析和护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凤平 袁秀娟 徐灿丽 《安徽医药》 CAS 2004年第2期140-141,共2页
关键词 结肠癌 根治术 手术 输注 血浆 红细胞 护理
下载PDF
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相关因素分析
7
作者 邢绍勇 龚超 +2 位作者 王勇全 明海君 李建国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8期806-810,共5页
目的分析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省南充市中医医院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38例。收集可能影响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数... 目的分析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省南充市中医医院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38例。收集可能影响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数据。分为输注组与未输注组,行组间比较及多因素分析。结果238例患者中117例(49.16%)接受异体红细胞输注,平均红细胞用量(4.51±1.03)U。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围、自体血回输为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的保护性因素,年龄增长、手术时间延长、术后引流为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较高,主要受患者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情况及自体血回输的影响,临床上可根据上述因素进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手术 输异红细胞输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肺移植患者围术期红细胞输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王文静 王琪 +7 位作者 赵儒 陈利达 王璐璐 郭伟洁 刘希曦 张凡 赫喜荣 芦宏凯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讨肺移植患者围术期红细胞输注量的影响因素,为肺移植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PBM)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从本院病案管理及数字化系统收集本院肺移植科2017年3月~2019年6月完成的全部173例肺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以患者围手术期红细胞输... 目的探讨肺移植患者围术期红细胞输注量的影响因素,为肺移植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PBM)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从本院病案管理及数字化系统收集本院肺移植科2017年3月~2019年6月完成的全部173例肺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以患者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量≥6 U(以200 mL全血制备的红细胞计为1 U)与否分为大量输血组(≥6 U,n=66)和非大量输血组(<6 U,n=107),对2组患者基本信息、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手术情况等相关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单因素分析比较,将二者比较P<0.15的指标进一步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肺移植患者围术期大量输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大量输血组与非大量输血组患者的吸烟史比例、体重指数(BMI)相近(P<0.05);术前Hb(g/L) 124(111,138.8)vs 138(126,149),Hct(%) 37.9(34.8,42.5)vs 41.3(37.9,44.6),手术时长(min)327.9±107.7 vs 238.4±77.0,术中失血量(mL)1 108.6±1 342.0 vs 341.8±270.8(P<0.01);单肺移植42.4%(28/66)vs 78.5%(84/10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失血量(OR=1.001,P<0.05),手术时长(OR=1.006,P<0.05),术前Hb(OR=0.973,P<0.01),肺移植类型(单、双肺移植)(OR=0.247,P<0.05),体外膜肺氧合(ECMO)(OR=0.187,P<0.01)是肺移植患者围术期大量输注红细胞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长是围术期大量输血的危险因素;而术前Hb水平、围术期使用ECMO以及单肺移植(较双肺移植而言)是围术期大量输血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红细胞输注 肺移植 大量输血 术中失血 手术时长 体外膜肺氧合 患者血液管理
原文传递
围手术期的红细胞输注
9
作者 沈迪 《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 1989年第3期175-178,共4页
关键词 手术 红细胞 输注 输血
下载PDF
POTTS评分指导高龄半髋置换围手术期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对患者成分输血情况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李文龙 王牧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8期70-72,共3页
研究输血指征评分(POTTS)高龄半髋置换围手术期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对患者成分输血情况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7-2022.7我院收治的高龄半髋置换围手术期贫血患者(n=46)分为对照组(n=23,采用常规输血指导)和研究... 研究输血指征评分(POTTS)高龄半髋置换围手术期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对患者成分输血情况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7-2022.7我院收治的高龄半髋置换围手术期贫血患者(n=46)分为对照组(n=23,采用常规输血指导)和研究组(n=23,采用POTTS评分指导)。对比两组输血情况及凝血功能。结果 干预前,两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凝血指标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OTTS评分指导下输注红细胞,对于高龄半髋置换围手术期贫血患者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等输血指标水平具有改善效果,且对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指征评分 高龄半髋置换 手术贫血 输注红细胞 成分输血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血液管理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启云 田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9-373,共5页
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骨科功能重建手术中最为成功的手术之一,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呈现迅速增加趋势[1]。然而,TKA术后大量的出血和较高的输血率是医生和患者面临的棘手问题。单侧TKA的输血率在4%~46%,双侧TKA术... 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骨科功能重建手术中最为成功的手术之一,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呈现迅速增加趋势[1]。然而,TKA术后大量的出血和较高的输血率是医生和患者面临的棘手问题。单侧TKA的输血率在4%~46%,双侧TKA术后输血概率可达31%~72%,膝关节翻修手术几乎都需要输1~2 U悬浮红细胞[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手术 血液管理 悬浮红细胞 TKA 输血率 功能重建 世界范
下载PDF
术前贫血对二尖瓣手术患者围术期输血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继雁 张颖 +3 位作者 高旭蓉 潘楠 于昌 纪宏文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098-1100,共3页
目的探讨二尖瓣手术患者术前贫血与围术期输血的相关性以及对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应用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及SPSS软件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本院493名实施初次择期二尖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输血量和患者转归数据,... 目的探讨二尖瓣手术患者术前贫血与围术期输血的相关性以及对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应用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及SPSS软件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本院493名实施初次择期二尖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输血量和患者转归数据,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术前贫血(男性Hb<120 g/L、女性Hb<110 g/L),分为贫血组(n=34)和非贫血组(n=459)。针对计量资料做秩和检验,对计数资料做Fisher检验和卡方检验,对以上结果分析并最终做线性回归及Logistic回归统计。结果本组二尖瓣手术患者术前贫血发生率为6.90%(34/493);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围术期红细胞用量(U)(中位数):4.00 vs 0.00(回归系数B 2.55、95%CI 1.70~3.40,P<0.05);红细胞输注率:67.65%vs 21.35%(比值比OR 12.28、95%CI 5.21~31.15,P<0.05);ICU停留时间(d)(中位数):2.50 vs 2.00(回归系数B 0.71、95%CI 0.08~1.33,P<0.05);住院死亡率:5.88%vs 0.22%(P<0.05)。结论术前贫血是二尖瓣手术患者围术期输注红细胞的独立危险因素,延长术后ICU停留时间可能增加住院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贫血 二尖瓣手术 输血 红细胞输注 术后转归
原文传递
围术期输血策略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华庚 黄燕娟 《微创医学》 2018年第1期71-74,共4页
围术期输血治疗能挽救生命,但同时也带来风险。针对近年来输血影响手术患者远期预后,以及限制性输血策略与开放性输血策略比较等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合适的输血指征规律,完善限制性输血策略的适用范围,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促... 围术期输血治疗能挽救生命,但同时也带来风险。针对近年来输血影响手术患者远期预后,以及限制性输血策略与开放性输血策略比较等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合适的输血指征规律,完善限制性输血策略的适用范围,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促进患者康复和提高远期预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治疗 红细胞输注 限制性输血策略 手术患者
下载PDF
胃肠胰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使用乌司他丁后血中红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炯强 雷建 +2 位作者 郑文博 胡明 叶熹罡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66-267,共2页
目的观察胃肠胰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使用乌司他丁血中红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含量变化,从而探讨乌司他丁的抗损伤机制。方法随机将120例接受胃肠手术的患者分为观察与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前1d及手术后1、2、3d分别给予乌司他... 目的观察胃肠胰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使用乌司他丁血中红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含量变化,从而探讨乌司他丁的抗损伤机制。方法随机将120例接受胃肠手术的患者分为观察与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前1d及手术后1、2、3d分别给予乌司他丁20万U静脉输注,对照组术后按常规处理。两组术前1d及术后第3天检测Cu-ZnSOD含量变化。结果对照组手术后Cu-ZnSOD水平明显下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Cu-ZnSOD水平下降不明显,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乌司他丁具有间接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因此可减轻手术造成的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乌司他丁 手术 含量变化 红细胞 胰肿瘤 Cu-ZnSOD 清除氧自由基 手术前后 抗损伤机制 对照组 胃肠手术 静脉输注 常规处理 手术 观察组 统计学 下降 水平
原文传递
围术期各阶段中的输血阈值水平和输血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贾晓冰 《中国伤残医学》 2015年第4期86-87,共2页
目的:研究某医院在围手术期个阶段中的输血阀值水平,分析输血效果。方法:从本地区用血量较大的3所医院随机抽取经输血治疗的手术资料196份,对围手术期不同阶段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输血阀值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输血治疗的效果。结果... 目的:研究某医院在围手术期个阶段中的输血阀值水平,分析输血效果。方法:从本地区用血量较大的3所医院随机抽取经输血治疗的手术资料196份,对围手术期不同阶段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输血阀值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输血治疗的效果。结果:术前、术中、术后的输血阀值两两比较,术前〈术后〈术中,差异显著(P〈0.05);成年组术前、术中、术后的输血阀值均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组术前输血量低于老年组,术中输血量高于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术后输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心血管外科患者的输血阈值大于其他外科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人输血治疗时,应准确评估失血量、基础血红蛋白及全身状况,注意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 红细胞输注 输血阀值 输血效果
原文传递
围手术期输注红细胞可降低心脏手术术后远期存活率
16
作者 Stephen D. Surgenor, MD Robert S. Kramer, MD +16 位作者 Elaine M. Olmstead, BA Cathy S. Ross, MS Frank W. Sellke, MD Donald S. Likosky, PhD Charles A. S. Martin, MBBS Robert E. Helm, Jr., mD Bruce J. Leavitt, MD Jeremy R. Morton, MD David C. Charlesworth, MD Robert A. Clough, MD Felix Hernandez, MD Carmine Frumiento, MD Arnold Benak, CCP Christian DioData, CCP Gerald T. O'Connor, PhD, DSc 周全红(译) 江伟(校) 《麻醉与镇痛》 2010年第5期81-88,共8页
背景输注红细胞(RBC)与心脏手术后死亡率升高有关。我们分析了在住院期间接受了1或2个单位RBC输注的心脏手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方法将2001年至2004年期间9079例,在新英格兰北部地区8个医疗中心中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 背景输注红细胞(RBC)与心脏手术后死亡率升高有关。我们分析了在住院期间接受了1或2个单位RBC输注的心脏手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方法将2001年至2004年期间9079例,在新英格兰北部地区8个医疗中心中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手术或同时进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研究将纳入地区与2006年6月30日社会保障署死亡档案确定的死亡率进行概率性配对。调整的风险比采用Cox比例风险和倾向评分法进行计算。结果36%的患者(n=3254)接受过1或2个单位的RBC。43%的RBCs是在手术中被输注的,分别有56%和1%的RBCs是在手术后和手术前输注的。输血的患者更可能是贫血、高龄、体表面积小、女性和同时患多种疾病的患者。那些在心脏手术住院期间接受了1或2个单位RBCs的患者的存活率显著低于未接受过RBCs的患者(P〈0.001)。调整了患者和疾病特征之后,接受1或2个单位RBCs仍使远期死亡风险提高16%(调整的风险比=1.16,95%CI:1.01—1.34,P=0.035)。结论输注1或2个单位的RBCs可使心脏手术术后存活率降低的风险提高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死亡率 心脏手术 存活率 红细胞 输注 手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RBCS
原文传递
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对胃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孙小纯 林伟强 +2 位作者 欧兴义 林耀堂 廖美英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477-1480,1485,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围术期进行异体红细胞输注对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与观察组(n=25)。观察组于手术治疗期间进行围术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围术期进行异体红细胞输注对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与观察组(n=25)。观察组于手术治疗期间进行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对照组不进行异体红细胞输注。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 d抽取两组血液样本,测定血清T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统计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不同临床分期患者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指标及NK细胞水平;并根据输血量将观察组患者分为<4 U组及≥4 U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指标及NK细胞水平。结果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CD4^+、CD3^+、CD8^+、CD4^+/CD8^+、NK细胞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较术前降低,CD8^+水平较术前增高,但观察组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术前CD3^+、CD4^+、CD8^+、CD4^+/CD8^+、NK细胞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较术前降低,CD8^+水平较术前增高,但Ⅰ^Ⅱ期患者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高于Ⅲ^Ⅳ期,CD8^+水平低于Ⅲ^Ⅳ期(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量<4 U组及≥4 U组术前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D8^+水平较术前增高,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较术前降低,但<4 U组患者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高于≥4 U组,CD8^+水平低于≥4 U组(P<0.05)。结论胃癌患者围术期采取异体红细胞输注,可对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含量产生影响,且对不同临床分期胃癌患者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可造成细胞免疫功能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手术 红细胞输注 T淋巴细胞亚群 杀伤细胞 天然
原文传递
围术期血浆与红细胞不同输注比例对大量输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18
作者 赵卫国 赵玉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6期302-302,304,共2页
对大量输血患者应用血浆与红细胞不同输注比例,探究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4-2019.11的160例围手术期需大量输血患者为研究素材。随机数字法分成实验组(新鲜冰冻血浆与浓缩红细胞比例为1:2.5)、高比例组(新鲜冰冻血浆与浓缩红细胞... 对大量输血患者应用血浆与红细胞不同输注比例,探究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4-2019.11的160例围手术期需大量输血患者为研究素材。随机数字法分成实验组(新鲜冰冻血浆与浓缩红细胞比例为1:2.5)、高比例组(新鲜冰冻血浆与浓缩红细胞比例为1:1),各80例。以临床指标情况、预后情况为评价指标。结果:输血后,相比于实验组,高比例组的HGB、PLT、Fg、CD3+更高,PT-INR、APTT更低(P<0.05),住ICU时间更长(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的血浆输注比例下能维持一定血红蛋白、血小板、免疫功能的水平,改善凝血功能,缩短患者住ICU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量输血患者 手术 血浆与红细胞不同输注比例 临床效果 预后
下载PDF
单采自体储血在多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宇 张艳红 +2 位作者 陈会欣 郑山根 刘磊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753-756,共4页
目的 观察单采自体储血技术在骨科多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中的应用效果,为节约血液资源及血液保护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19-06/2022-09月行多节段PLIF 40例患者资料... 目的 观察单采自体储血技术在骨科多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中的应用效果,为节约血液资源及血液保护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19-06/2022-09月行多节段PLIF 40例患者资料,根据是否行单采自体储血分为单采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出血量、术中异体血浆用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血小板(platelet, PLT)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术中异体血浆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采组患者术中异体RBC用量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单采组患者单采后、术后1天,术后3天RBC、Hb、Hct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1天、术后3天PLT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3天Hb较术后1天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1天、术后3天RBC、Hb、Hct、PLT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5),且术后3天RBC、Hb、Hct较术后1天明显降低(P均<0.05)。两组间RBC、Hb、Hct、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单采自体储血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自体储血方式,其在减少异体RBC输注、节约血液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自体储血 红细胞输注 多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手术血液保护 自体输血
下载PDF
从无输血医疗到患者的血液管理 被引量:2
20
作者 叶萍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81-81,共1页
关键词 血液管理 血液保护 血液稀释 医疗成本 外科医生 血型抗体 血液资源 血液回收 手术 红细胞输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