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固表面反应-传递-传热耦合建模及模拟
1
作者 邱天昊 李成祥 葛蔚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25年第1期143-154,共12页
为了计算气固催化反应和传热过程中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并预测固体温度的变化,采用自主提出的硬球-拟颗粒方法,建立了反应-扩散-传热过程的离散-连续耦合模型。通过模拟高温气体效应下气固作用过程,揭示了微观尺度上的能量交换机制。结果... 为了计算气固催化反应和传热过程中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并预测固体温度的变化,采用自主提出的硬球-拟颗粒方法,建立了反应-扩散-传热过程的离散-连续耦合模型。通过模拟高温气体效应下气固作用过程,揭示了微观尺度上的能量交换机制。结果表明当来流温度从600 K升高到4200 K时,固体表面总热流密度从0.4 MW/m^(2)增加到9.5 MW/m^(2),提高了23倍。模拟实现了气固表面复杂作用下固体热流和温度分布的预测,为纳微尺度材料表面反应和传热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模型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颗粒模型 气固传热 多尺度模拟 离散-连续耦合
下载PDF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型 被引量:42
2
作者 韩润生 邹海俊 +2 位作者 吴鹏 方维萱 胡煜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38-1447,共10页
砂岩型铜矿床是楚雄陆相红层盆地的典型矿床类型。在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动力学演化中,该类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成矿作用、改造成矿作用及后期断裂作用的演化过程:燕山中晚期形成煤-铜-盐"三色建造"和盆地流体;喜马拉... 砂岩型铜矿床是楚雄陆相红层盆地的典型矿床类型。在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动力学演化中,该类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成矿作用、改造成矿作用及后期断裂作用的演化过程:燕山中晚期形成煤-铜-盐"三色建造"和盆地流体;喜马拉雅早期构造-热演化形成褶皱圈闭盆地流体,来自基底的富铜流体沿同生断裂(隐伏断裂)上升将一些亲铜元素从深部带入煤层而被吸附,形成富铜的还原性流体(H2O-SO2-CO2-CH4(C3H8-C2H6)-HSO4-HCO3-型),还原性流体沿次级断裂、隐伏断裂和层间断裂及轴面变形带上升,与大气降水深循环淋滤膏盐层形成高盐度的氧化性流体(H2O-SO2-CO2-N2-CO-HSO4-型)在砂(页)岩相遇时发生水-岩相互作用,并封闭于高孔渗的砂(页)岩储层,在褶皱翼部或核部的中细粒砂岩和层间断裂带中形成层状、似层状矿体;喜马拉雅中期由于构造改造,在更次级断裂带中形成脉状矿(化)体。所以,该类矿床是褶皱构造圈闭盆地流体-含矿岩相和构造裂隙封闭成矿流体定位成矿的产物,是铜矿源、构造与流体三者耦合作用的结果,更好地解释了矿床既沿褶皱分布又沿含矿层定位及矿物、元素分带的主要原因。故建立了该类矿床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模型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 砂岩型铜矿床 楚雄盆地
下载PDF
基于流体-固体耦合的液压滑阀开启过程仿真分析与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张胜 王强 +2 位作者 何晓晖 高亚明 王新文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08-615,共8页
为改善液压滑阀开启过程中阀芯的工作性能,基于流体-固体耦合理论和动网格技术,建立滑阀开启过程三维流体-固体耦合数值分析模型,对阀芯在驱动力、弹簧力及液动力作用下的动作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针对阀芯受力分析结果,改进滑阀内部流... 为改善液压滑阀开启过程中阀芯的工作性能,基于流体-固体耦合理论和动网格技术,建立滑阀开启过程三维流体-固体耦合数值分析模型,对阀芯在驱动力、弹簧力及液动力作用下的动作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针对阀芯受力分析结果,改进滑阀内部流道结构;以改进后阀芯槽口和凸台的4个结构参数为优化对象,利用最小二乘拟合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构建最大冯米塞斯应力与液动力峰值的目标函数,借助遗传算法确定了槽口和凸台的4个结构参数最优值。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阀芯所受液动力和最大冯米塞斯应力的峰值分别减小了16.3%和22.0%;优化设计阀芯的结构参数可明显提高滑阀开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液压滑阀 流体-固体耦合 动网格 遗传算法
下载PDF
液力变矩器流体-固体耦合压力脉动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闫清东 刘博深 魏巍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7-583,共7页
在冲焊型高功率密度液力变矩器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在油液非定常流动下叶片所受压力载荷脉动,以及在载荷脉动激励下结构的振动响应。采用基于动网格的流体-固体耦合方法,沿叶片入口至出口方向设定监测点,分析对应位置压力载荷脉动与... 在冲焊型高功率密度液力变矩器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在油液非定常流动下叶片所受压力载荷脉动,以及在载荷脉动激励下结构的振动响应。采用基于动网格的流体-固体耦合方法,沿叶片入口至出口方向设定监测点,分析对应位置压力载荷脉动与叶轮振动时域特性,对载荷脉动进行频率转换并对叶轮模态进行频域分析。分析表明:涡轮叶片所受压力载荷脉动幅值最大处位于叶片入口与外环连接处;压力载荷脉动与叶片振动的幅值沿叶片入口到出口逐渐减弱,且随着速比升高载荷脉动幅值与叶片振动响应明显减弱;涡轮脉动峰值频率在叶轮第2阶与第3阶模态之间,随速比升高,压力载荷脉动频域幅值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液力变矩器 流体-固体耦合 压力脉动 结构振动
下载PDF
稠油油藏热-流体-力学耦合模型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孙辉 李兆敏 焦玉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560-2564,共5页
在稠油油藏开发中,由于原油黏度高一般采用注蒸汽开采。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考虑了热对流的影响,建立了蒸汽注入条件下对地层压力、变形和有效应力定量评价的改进的热-流体-力学耦合数学模型;应用全隐式顺序Galerkin有限元数值解方案... 在稠油油藏开发中,由于原油黏度高一般采用注蒸汽开采。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考虑了热对流的影响,建立了蒸汽注入条件下对地层压力、变形和有效应力定量评价的改进的热-流体-力学耦合数学模型;应用全隐式顺序Galerkin有限元数值解方案对注蒸汽井热-流体-力学耦合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地层流体高温膨胀引起的高压力,会导致位移、变形,甚至地层结构破裂;温度对地层破裂形态的影响显著。研究表明,这个改进模型比传统模型更加准确、实用,可以用于蒸汽注入速率优化和油藏、地质、热-流动力反应、地应力水平等综合作用效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热采 -流体-力学耦合模型 GALERKIN有限元 应力应变分析 热对流
下载PDF
提升管与气-固环流床层耦合反应器的流体力学特性及流动模型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德武 卢春喜 严超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235-2242,共8页
针对催化汽油辅助反应器改质降烯烃技术,在一套提升管与气-固环流床层耦合反应器大型冷模实验装置上,研究了上部环流床层的流体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环流床层与提升管耦合操作的情况下,床层内颗粒环流存在两种推动力,分别为静压差推动... 针对催化汽油辅助反应器改质降烯烃技术,在一套提升管与气-固环流床层耦合反应器大型冷模实验装置上,研究了上部环流床层的流体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环流床层与提升管耦合操作的情况下,床层内颗粒环流存在两种推动力,分别为静压差推动力和颗粒喷射推动力;环隙与导流筒之间的整体平均固含率差随导流筒表观气速增加而增加,随颗粒外循环强度增加而降低;颗粒环流速度随导流筒表观气速和颗粒外循环强度增加而增加。通过对环流床层进行动量衡算,建立了提升管与环流床层耦合流动的数学模型,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在15.9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反应器 -固环流床 流体力学特性 环流推动力 流动模型
下载PDF
趋化-流体耦合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玉兰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4期30-34,38,共6页
从经典的Keller-Segel模型出发,简述趋化方程组的生物学背景、一般研究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特别对趋化-流体耦合模型的起源、研究进展、研究困难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指出此类方程组研究中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趋化 趋化-流体耦合模型 趋化灵敏度 整体存在 有界性
下载PDF
异形多通孔催化剂的工程研究——IV.异形多通孔颗粒反应-传质-传热耦合过程数学模型 被引量:1
8
作者 樊蓉蓉 甘霖 朱炳辰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共5页
以乙烯氧化合成环氧乙烷多重反应体系为背景,根据YS-5环柱形银催化剂本征动力学,对12孔及24孔异形多通孔颗粒建立反应-传质-传热数学模型,通过正交配置法求解了颗粒内部的浓度及温度分布。结果表明,12孔及24孔多通孔颗粒的应用有助于提... 以乙烯氧化合成环氧乙烷多重反应体系为背景,根据YS-5环柱形银催化剂本征动力学,对12孔及24孔异形多通孔颗粒建立反应-传质-传热数学模型,通过正交配置法求解了颗粒内部的浓度及温度分布。结果表明,12孔及24孔多通孔颗粒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反应选择性和转化率,降低粒内温升。同时由模拟计算的数据得到12孔及24孔多通孔颗粒的L-H型主副反应宏观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形多通孔颗粒 反应-传质-传热耦合过程 数学模型 异形多通孔催化剂 环氧乙烷 正交配置法 多重反应体系
下载PDF
空投货台摆荡阶段流体-固体耦合建模分析
9
作者 汤健华 钱林方 徐亚栋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1-148,共8页
为获得空投货台摆荡阶段的精确动力学响应,考虑货台大幅度摆荡对空气产生的非定常效应,基于平衡点法构建了空投吊挂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并采用基于ALE格式的有限体积法建立了空气流场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建立了非定常流动作用下的货台-... 为获得空投货台摆荡阶段的精确动力学响应,考虑货台大幅度摆荡对空气产生的非定常效应,基于平衡点法构建了空投吊挂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并采用基于ALE格式的有限体积法建立了空气流场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建立了非定常流动作用下的货台-空气流体-固体耦合分析模型。通过数值算例研究:验证了该多体动力学模型的鲁棒性和正确性;明确了层流非定常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流体对平板的作用力,可用于空投货台摆荡阶段的流场分析;对比指出通过流体-固体耦合分析得到的非定常流动气动力显示出震荡特性,而定常流动假设模型会给货台带来类似粘滞阻尼的特性,其减速效果要比非定常流动模型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非定常流动 平衡点法 空投货台 流体-固体耦合
下载PDF
隧道开挖流体-固体耦合分析在复杂断裂岩体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有生 李化云 +1 位作者 赵建强 代超龙 《公路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0-65,共6页
基于某隧道工程,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了隧道开挖流体-固体耦合分析在断裂岩体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左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分布特征改变明显,应力距离隧道边缘越远变化越小,在洞半径约6倍以外的岩体,应力分布特征恢复到初始应力状态。在... 基于某隧道工程,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了隧道开挖流体-固体耦合分析在断裂岩体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左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分布特征改变明显,应力距离隧道边缘越远变化越小,在洞半径约6倍以外的岩体,应力分布特征恢复到初始应力状态。在隧道拱顶,有较大沉降位移产生,拱腰水平收敛位移较大,拱底隆起变形较大。位移离洞边缘越近,变形越大,离洞边缘越远变形越小,围岩位移基于隧道中线为对称轴呈对称分布。与应力场作用下的应力相比,耦合作用下临近隧道围岩的应力高出约0~2.4 MPa,拱底处的应力要高出0~0.89 MPa。在耦合作用下,隧道洞周位移要大于应力场下的位移,在地下水渗流过程中,应力场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渗流场和流固耦合作用下,隧道水头分布情况基本一致,渗流场受应力场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固体耦合 渗流场 应力场 隧道
下载PDF
二维趋化-流体耦合模型解的稳定性分析
11
作者 李嘉文 刘梦琦 侯智博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352-361,共10页
考虑在二维有界凸区域Ω上具有信号产生机制的chemotaxis-Navier-Stokes方程组{n_(t)+u·■n=△n-■·(nS(n)■c),x∈Ω,t>0,c_(t)+u·■c=△c-c+n,x∈Ω,t>0,u_(t)+(u·■)u+■P=△u+n■Ф,x∈Ω,t>0,■·... 考虑在二维有界凸区域Ω上具有信号产生机制的chemotaxis-Navier-Stokes方程组{n_(t)+u·■n=△n-■·(nS(n)■c),x∈Ω,t>0,c_(t)+u·■c=△c-c+n,x∈Ω,t>0,u_(t)+(u·■)u+■P=△u+n■Ф,x∈Ω,t>0,■·u=0,x∈Ω,t>0的初边值问题,其中n和c满足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u满足Dirichlet边界条件;S(n)和Φ是给定的足够光滑的函数,且满足|S(x,n,c)|≤C_(S)(1+n)^(-α).此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二维有界凸区域中存在整体有界经典解.进一步研究了此模型解的大时间渐近行为:在α>0,C_(S)足够小的情况下,当时间t趋于无穷时,模型的经典解以指数形式收敛到常数平衡态(n_(0),n_(0),0),其中n_(0)=1/|Ω|∫_(Ω) n_(0),dx,n_(0)=n(x,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流体耦合模型 有界性 稳定性
下载PDF
变形多孔介质温度-渗流-应力完全耦合模型及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贾善坡 冉小丰 +2 位作者 王越之 肖桃李 谭贤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3547-3556,共10页
根据多孔介质中温度、渗流及应力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和混合物理论,导出变形多孔介质热–流–固三场耦合模型及其控制方程,探讨有限元法的求解过程,以ABAQUS软件为求解器,在MATLAB语言环境下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并通过... 根据多孔介质中温度、渗流及应力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和混合物理论,导出变形多孔介质热–流–固三场耦合模型及其控制方程,探讨有限元法的求解过程,以ABAQUS软件为求解器,在MATLAB语言环境下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并通过典型算例考证程序的正确性。然后研究石油钻井过程中的热–流–固耦合作用过程,详细分析场耦合作用对井壁孔隙压力、温度和应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热–流–固耦合作用对井壁稳定有重要的影响,应全面考虑各物理场之间的耦合作用。研究成果为分析岩土介质多场耦合过程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温度–渗流–应力–化学(THMC)耦合问题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耦合模型 变形多孔介质 有限元 ABAQUS 井壁稳定
下载PDF
填埋气体迁移气-热-力耦合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薛强 梁冰 +1 位作者 孙可明 刘晓丽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4-59,共6页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 势弹性力学原理 ,运用多场耦合理论建立了填埋场中可压缩垃圾气体迁移耦合的动力学模型 ,并采用摄动法及积分变换法对该强非线性数学模型进行拟解析求解。通过算例对比分析 ,探讨了耦僵动力场中气压、温度和应力变化...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 势弹性力学原理 ,运用多场耦合理论建立了填埋场中可压缩垃圾气体迁移耦合的动力学模型 ,并采用摄动法及积分变换法对该强非线性数学模型进行拟解析求解。通过算例对比分析 ,探讨了耦僵动力场中气压、温度和应力变化对可压缩气体迁移的影响 ,得出了垃圾气体迁移过程中的孔隙压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三场耦合作用与非耦合作用相对差别较大 ,耦合效应不能忽略。这为定量化研究垃圾气体在填埋场中的扩散状况以及污染气体的排放和收集、防止二次污染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气体 垃圾填埋场 气体迁移 --耦合动力学模型 固体废物处理 二次污染 摄动法 积分变换法
下载PDF
流-固全耦合新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晓旭 胡勇 +1 位作者 赵金洲 胡永全 《断块油气田》 CAS 2006年第3期45-46,60,共3页
在油藏开采过程中,储层岩石体变形与流体的流动是相互耦合作用的,并且流体渗流时的压力、饱和度也是不断变化的。假设岩石体变形为弹性小变形,建立其变形方程。由达西定律,考虑油、水两相流体耦合渗流时的饱和度变化,经过推导变换,得到... 在油藏开采过程中,储层岩石体变形与流体的流动是相互耦合作用的,并且流体渗流时的压力、饱和度也是不断变化的。假设岩石体变形为弹性小变形,建立其变形方程。由达西定律,考虑油、水两相流体耦合渗流时的饱和度变化,经过推导变换,得到了油、水两相流体的耦合渗流方程,从而得到了以岩石质点位移、流体压力和流体饱和度为未知量的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求解数学模型所需的定解条件。新模型拓宽了以前以岩石质点和流体压力为未知量的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实现了岩石变形和流体渗流的真正意义上的耦合,丰富了流-固耦合理论,为考虑流-固耦合影响下的油藏数值模拟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变形场 渗流场 流体压力 饱和度 数学模型
下载PDF
井眼周围可变形储层流-固耦合数学模型 被引量:14
15
作者 路保平 徐曾和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1-134,共4页
基于该储层模型假设,运用岩石力学和渗流力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流-固耦合变形的本构方程、几何方程、平衡方程和渗流方程,导出了可变形储层的流-固耦合渗流与变形基本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介质变形对流体质量守恒和孔隙流动压... 基于该储层模型假设,运用岩石力学和渗流力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流-固耦合变形的本构方程、几何方程、平衡方程和渗流方程,导出了可变形储层的流-固耦合渗流与变形基本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介质变形对流体质量守恒和孔隙流动压力对介质变形平衡的影响,也考虑了变形对流体流动的影响以及岩石力学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该模型可用于研究井眼周围储层的变形及渗流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形储层 -耦合方程 多孔介质流体流动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太阳能-土壤源热能流体加热道路融雪系统融雪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6
作者 徐慧宁 谭忆秋 J.D.Spitler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02-808,共7页
综合考虑融化雪水在道路结构中的传递对道路材料热物理性质的影响,利用含水量作耦合项,建立太阳能-土壤源热能复合流体加热路面融雪系统的温-湿耦合融雪模型,运用显式有限差分法编制模型程序,实现融雪系统仿真。基于建立的模型,探讨计... 综合考虑融化雪水在道路结构中的传递对道路材料热物理性质的影响,利用含水量作耦合项,建立太阳能-土壤源热能复合流体加热路面融雪系统的温-湿耦合融雪模型,运用显式有限差分法编制模型程序,实现融雪系统仿真。基于建立的模型,探讨计算深度、融雪目标等模型参数对太阳能-土壤源热能复合流体加热路面融雪系统融雪效果评价的影响,得到融雪模型合理的计算深度,并分析融雪目标与融雪系统设计热负荷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土壤源热能 流体加热路面 融雪模型 传热传质
原文传递
细菌堆浸中流动-反应-传热耦合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爱祥 刘金枝 +1 位作者 尹升华 王洪江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93-1400,共8页
针对辉铜矿微生物浸出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浸堆中热量传递、氧气流动、目的金属离子分布以及氧化转化率等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沿堆体斜坡边界处氧的浓度较大,而在堆的中央部分,氧气的浓度非常小,导... 针对辉铜矿微生物浸出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浸堆中热量传递、氧气流动、目的金属离子分布以及氧化转化率等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沿堆体斜坡边界处氧的浓度较大,而在堆的中央部分,氧气的浓度非常小,导致这部分区域浸出反应缓慢;沿浸堆边坡处的温度偏低,温度最高的部分在底部区域附近靠近边坡位置处,且温度升高值超过6℃;矿堆底部靠近边坡区域目的金属离子浓度最高;靠近底部和斜坡部分,浸出反应速率快、氧化转化率高.矿堆的其余部分,因氧浓度低,导致浸出反应速率缓慢、氧化转化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浸 流动-反应-传热耦合模型 细菌浸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固体吸附系统中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及其数值解法
18
作者 刘华祥 张学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4期324-330,共7页
对固体吸附系统中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合理的数学建模 ,对吸附床内的热传导方程和换热管内流体的能量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并利用控制容积法进行了模拟数值计算 ,在数学模型中加入了与其他模型不同的而更符合实际情况的随时间变化的边界条件 ,... 对固体吸附系统中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合理的数学建模 ,对吸附床内的热传导方程和换热管内流体的能量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并利用控制容积法进行了模拟数值计算 ,在数学模型中加入了与其他模型不同的而更符合实际情况的随时间变化的边界条件 ,得到了较为满意的吸附床内吸附剂和换热管内流体的互相耦合的温度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型 数值计算 边界条件 耦合温度场 固体吸附式制冷/热泵系统 传热过程
下载PDF
压电微流体泵液-固耦合系统流动特性
19
作者 鲁立君 吴健康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2-518,共7页
该文采用厚度积分平均的浅水模型和有限元法,得到压电微流体泵液体-硅振动片动力耦合振动方程。液-固耦合系统的模态分析给出硅片一阶模态自然频率和振型,以及硅片振幅-频率关系曲线。在模态分析基础上,加入压电效应,计算压电-硅片在外... 该文采用厚度积分平均的浅水模型和有限元法,得到压电微流体泵液体-硅振动片动力耦合振动方程。液-固耦合系统的模态分析给出硅片一阶模态自然频率和振型,以及硅片振幅-频率关系曲线。在模态分析基础上,加入压电效应,计算压电-硅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的振动响应。文中采用有限体积法计算微流体泵周期流动,得到微泵流量-频率的特征曲线,以及泵腔周期流动规特征。数值结果表明,在给定外加电压时,可以确定一个使微泵流量最大的工作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 -耦合系统 浅水模型
下载PDF
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二次侧耦合传热数值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佳伦 宁亮 +3 位作者 林金鹏 辛杰 李敏 李会雄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162,共12页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是液态金属快堆中能量传递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对核电站的运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构建了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二次侧耦合传热的三维数值模型,分别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是液态金属快堆中能量传递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对核电站的运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构建了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二次侧耦合传热的三维数值模型,分别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NEA)物性手册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数据库建立液态金属和水-水蒸气变物性计算关联式,采用Lee相变模型计算二次侧水-水蒸气蒸发过程中两相间的质量传递。基于实验数据,分别对本文模型一次侧传热以及二次侧传热的计算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最后以铅铋快堆为例,研究了不同一次侧进口参数下蒸汽发生器一、二次侧之间的耦合传热特性,并与传统水冷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相比于传统水冷堆,一次侧采用铅铋液态金属时,一、二次侧之间的壁面热流密度明显提升,热流密度峰值可达1439.97 kW·m^(-2),比水冷堆相应数值提升5~6倍,这导致二次侧管内气相蒸发过程明显加剧,体积含气率急剧上升;同时,一、二次侧之间的沿程热流密度分布更加不均匀,沿程热流密度分布相对偏差值比水冷堆相应数值增大3~4倍。随着一次侧进口铅铋温度从350℃增大到450℃,一、二次侧之间的壁面热流密度随之增大,对应的热流密度峰值从950.7 kW·m^(-2)增大到1439.97 kW·m^(-2),提升约1.5倍,同时一、二次侧之间的沿程热流密度分布更加不均匀,不均匀度增大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快堆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 三维耦合传热模型 -水蒸气两相流 沸腾相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