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对于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固定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但是对于选择合适的技术仍存在分歧。因而,此次荟萃分析旨在评估单侧和双侧交叉钉固定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目的: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对于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固定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但是对于选择合适的技术仍存在分歧。因而,此次荟萃分析旨在评估单侧和双侧交叉钉固定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建库以来至2023-01-06发表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内外侧交叉固定和单纯外侧固定两种术式的疗效差异,主要观察指标是影像学结果(Baumann角丢失、提携角丢失)、肘关节功能和常见并发症(医源性尺神经损伤、针道感染)。结果:①共纳入18项研究;②两组Baumann角丢失(P=0.47)、提携角丢失(P=0.47)情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外侧固定组与内外侧交叉固定组关节功能恢复评分优秀的患儿比例分别为70.7%和74.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2);两组在针道感染发生率上同样无统计学差异(P=0.9),但内外侧交叉固定组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的风险更高(P=0.02);③然而,当采用小切口联合探查时,内外侧交叉固定组尺神经损伤的频率与外侧固定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④在GartlandⅢ型亚组中,两组在关节功能恢复评分优秀率(P=0.13)、尺神经损伤(P=0.13)和针道感染(P=0.61)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外侧固定技术相比,内外侧交叉固定方法更容易造成前臂的医源性神经损伤,但同时也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不过,通过小切口方法联合内外侧交叉固定似乎可以降低患者神经损伤的风险。因此,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采用小切口结合内外侧交叉固定可能是一种既保证结构稳定、又安全的固定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髓内钉固定术后发生髋螺钉切出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18年8月接受髓内钉治疗的5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资料,其中,男167例,女351例;年龄65~97岁。根据是否发生髋螺钉切出,...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髓内钉固定术后发生髋螺钉切出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18年8月接受髓内钉治疗的5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资料,其中,男167例,女351例;年龄65~97岁。根据是否发生髋螺钉切出,将其分为愈合组508例和切出组1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再按照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对切出组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按照1∶4的比例,匹配出愈合组40例。对影响髋螺钉切出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髋螺钉切出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愈合组和切出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ASA分级、AO分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复位质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在尖顶距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位质量差[OR=23.138,95%CI(2.163,247.551),P=0.009]和尖顶距≥25 mm[OR=30.538,95%CI(2.935,317.770),P=0.004]是导致髋螺钉切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复位质量差和尖顶距≥25 mm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髓内钉固定术治疗时发生髋螺钉切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尖顶距的最佳数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展开更多
目的:外固定支架和钢板内固定作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各有利弊。系统评价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桡骨远端骨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研制提供论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目的:外固定支架和钢板内固定作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各有利弊。系统评价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桡骨远端骨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研制提供论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纳入2013年10月至2023年10月发表的关于外固定支架和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Review Manager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1)纳入8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4篇,英文文献4篇、总样本量648例,外固定支架组328例,钢板内固定组320例;(2)术后3个月,钢板内固定组的背伸、掌屈、旋后范围优于外固定支架组;术后12个月,钢板内固定组的握力、掌倾角、掌屈、旋前和旋后范围优于外固定支架组;钢板内固定组在术后感染方面优于外固定支架组,其余结局指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现有8项证据表明,在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式选择上,外固定支架与切开钢板内固定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综合其他因素钢板内固定更胜一筹,但是对于一些高度严重的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骨质较差、严重污染的开放性骨折以及软组织肿胀而无法进行切开手术的特殊患者,外固定支架才是首选。此次研究结果具有局限性,未来还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另外需重视远期疗效、其他次要指标的观察,补充优化当前研究结果。展开更多
目的:Meta分析钢板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SinoMed数据库所有关于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文献,检索时...目的:Meta分析钢板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SinoMed数据库所有关于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各数据库建库到2023年6月30日。纳入研究参照Cochrane手册(Version6.3,2022)进行信息提取、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发表偏倚风险评价、检验异质性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为:影像学解剖指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活动度(屈伸、旋转、尺桡偏)、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治疗情况比较(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腕关节功能评分及相关量表。结果:(1)共纳入28项研究,患者共计2192例,包括1096例钢板内固定组和1096例外固定架组。(2)Meta分析结果显示:外固定架组的手术出血量[MD=-37.93,95%CI(-48.54,-27.31),P<0.00001]、手术时间[MD=-31.58,95%CI(-48.96,-14.20),P=0.0004]、住院时间[MD=-4.58,95%CI(-5.44,-3.71),P<0.00001]、骨折愈合时间[MD=-0.88,95%CI(-1.35,-0.41),P=0.0002]均显著优于钢板内固定组(P<0.05)。(3)两组的掌倾角[MD=-0.17,95%CI(-0.95,0.61),P=0.68]、尺偏角[MD=0.22,95%CI(-0.73,1.17),P=0.65]、桡骨高度[MD=-0.24,95%CI(-1.15,0.67),P=0.60],屈伸[MD=-5.63,95%CI(-11.85,0.58),P=0.08]、旋转[MD=-5.80,95%CI(-12.77,1.17),P=0.10]、尺桡偏[MD=-2.86,95%CI(-10.87,5.15),P=0.48],并发症发生率[RR=0.96,95%CI(0.63,1.46),P=0.83],Gartland-Werley腕部临床评分[MD=0.13,95%CI(-0.80,1.06),P=0.78]、Gartland-Werley腕部临床评分优良率[RR=0.93,95%CI(0.87,1.01),P=0.08]、Cooney腕关节评分优良率[RR=0.99,95%CI(0.62,1.59),P=0.98]、腕关节DASH评分[MD=-4.67,95%CI(-14.96,5.62),P=0.3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钢板内固定相比,外固定架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显著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其影像学解剖指标、腕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和腕关节功能评分两者相当。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对于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固定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但是对于选择合适的技术仍存在分歧。因而,此次荟萃分析旨在评估单侧和双侧交叉钉固定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建库以来至2023-01-06发表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内外侧交叉固定和单纯外侧固定两种术式的疗效差异,主要观察指标是影像学结果(Baumann角丢失、提携角丢失)、肘关节功能和常见并发症(医源性尺神经损伤、针道感染)。结果:①共纳入18项研究;②两组Baumann角丢失(P=0.47)、提携角丢失(P=0.47)情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外侧固定组与内外侧交叉固定组关节功能恢复评分优秀的患儿比例分别为70.7%和74.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2);两组在针道感染发生率上同样无统计学差异(P=0.9),但内外侧交叉固定组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的风险更高(P=0.02);③然而,当采用小切口联合探查时,内外侧交叉固定组尺神经损伤的频率与外侧固定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④在GartlandⅢ型亚组中,两组在关节功能恢复评分优秀率(P=0.13)、尺神经损伤(P=0.13)和针道感染(P=0.61)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外侧固定技术相比,内外侧交叉固定方法更容易造成前臂的医源性神经损伤,但同时也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不过,通过小切口方法联合内外侧交叉固定似乎可以降低患者神经损伤的风险。因此,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采用小切口结合内外侧交叉固定可能是一种既保证结构稳定、又安全的固定方法。
文摘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髓内钉固定术后发生髋螺钉切出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18年8月接受髓内钉治疗的5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资料,其中,男167例,女351例;年龄65~97岁。根据是否发生髋螺钉切出,将其分为愈合组508例和切出组1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再按照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对切出组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按照1∶4的比例,匹配出愈合组40例。对影响髋螺钉切出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髋螺钉切出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愈合组和切出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ASA分级、AO分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复位质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在尖顶距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位质量差[OR=23.138,95%CI(2.163,247.551),P=0.009]和尖顶距≥25 mm[OR=30.538,95%CI(2.935,317.770),P=0.004]是导致髋螺钉切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复位质量差和尖顶距≥25 mm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髓内钉固定术治疗时发生髋螺钉切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尖顶距的最佳数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文摘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术和外固定支架术后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胫骨干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行外固定支架术治疗的胫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151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外固定组和联合组。外固定组81例,男48例,女33例;年龄21~68(42.58±7.44)岁;Gustilo分型Ⅱ型49例,ⅢA型32例;伤后至就诊时间2.5~10(4.25±0.74)h;行外固定支架术。联合组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龄20~69(41.39±7.02)岁;Gustilo分型Ⅱ型35例,ⅢA型35例;伤后至就诊时间3~9(4.31±0.85)h;行外固定支架术后行MIPPO治疗。比较两组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后6个月采用Rasmussen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3(10.17±2.33)个月。联合组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3.98±4.02)d、(70.26±12.15)d,优于外固定组(18.56±4.37)、(79.87±15.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Rasmussen、HSS评分为(26.79±3.11)、(83.36±9.44)分,高于外固定组(24.51±4.63)、(79.63±8.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切口感染、钉道感染各2例,支架松动、骨折移位、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各1例;联合组生物相容性反应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中外固定支架术后行MIPPO可加快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
文摘目的:外固定支架和钢板内固定作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各有利弊。系统评价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桡骨远端骨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研制提供论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纳入2013年10月至2023年10月发表的关于外固定支架和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Review Manager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1)纳入8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4篇,英文文献4篇、总样本量648例,外固定支架组328例,钢板内固定组320例;(2)术后3个月,钢板内固定组的背伸、掌屈、旋后范围优于外固定支架组;术后12个月,钢板内固定组的握力、掌倾角、掌屈、旋前和旋后范围优于外固定支架组;钢板内固定组在术后感染方面优于外固定支架组,其余结局指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现有8项证据表明,在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式选择上,外固定支架与切开钢板内固定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综合其他因素钢板内固定更胜一筹,但是对于一些高度严重的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骨质较差、严重污染的开放性骨折以及软组织肿胀而无法进行切开手术的特殊患者,外固定支架才是首选。此次研究结果具有局限性,未来还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另外需重视远期疗效、其他次要指标的观察,补充优化当前研究结果。
文摘目的:Meta分析钢板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SinoMed数据库所有关于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各数据库建库到2023年6月30日。纳入研究参照Cochrane手册(Version6.3,2022)进行信息提取、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发表偏倚风险评价、检验异质性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为:影像学解剖指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活动度(屈伸、旋转、尺桡偏)、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治疗情况比较(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腕关节功能评分及相关量表。结果:(1)共纳入28项研究,患者共计2192例,包括1096例钢板内固定组和1096例外固定架组。(2)Meta分析结果显示:外固定架组的手术出血量[MD=-37.93,95%CI(-48.54,-27.31),P<0.00001]、手术时间[MD=-31.58,95%CI(-48.96,-14.20),P=0.0004]、住院时间[MD=-4.58,95%CI(-5.44,-3.71),P<0.00001]、骨折愈合时间[MD=-0.88,95%CI(-1.35,-0.41),P=0.0002]均显著优于钢板内固定组(P<0.05)。(3)两组的掌倾角[MD=-0.17,95%CI(-0.95,0.61),P=0.68]、尺偏角[MD=0.22,95%CI(-0.73,1.17),P=0.65]、桡骨高度[MD=-0.24,95%CI(-1.15,0.67),P=0.60],屈伸[MD=-5.63,95%CI(-11.85,0.58),P=0.08]、旋转[MD=-5.80,95%CI(-12.77,1.17),P=0.10]、尺桡偏[MD=-2.86,95%CI(-10.87,5.15),P=0.48],并发症发生率[RR=0.96,95%CI(0.63,1.46),P=0.83],Gartland-Werley腕部临床评分[MD=0.13,95%CI(-0.80,1.06),P=0.78]、Gartland-Werley腕部临床评分优良率[RR=0.93,95%CI(0.87,1.01),P=0.08]、Cooney腕关节评分优良率[RR=0.99,95%CI(0.62,1.59),P=0.98]、腕关节DASH评分[MD=-4.67,95%CI(-14.96,5.62),P=0.3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钢板内固定相比,外固定架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显著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其影像学解剖指标、腕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和腕关节功能评分两者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