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8篇文章
< 1 2 1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乳酸菌固态发酵对黑水虻幼虫营养价值的影响
1
作者 郭建来 和月 +3 位作者 魏红芳 刘昆 姬向波 翟乐平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59,共5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乳酸菌固态发酵对黑水虻幼虫中主要营养成分、pH、乳酸和多肽含量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未发酵)、试验1组(植物乳杆菌组)、试验2组(粪肠球菌组)、试验3组(嗜酸乳杆菌组),每组3个平行。将黑水虻幼虫与麸皮...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乳酸菌固态发酵对黑水虻幼虫中主要营养成分、pH、乳酸和多肽含量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未发酵)、试验1组(植物乳杆菌组)、试验2组(粪肠球菌组)、试验3组(嗜酸乳杆菌组),每组3个平行。将黑水虻幼虫与麸皮按1:1混合,分别添加发酵用种子液,将混匀后的样品分别装入发酵袋中,放于35℃人工气候箱中发酵3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2组、3组粗纤维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缬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1.25%(P﹤0.05)、10.00%(P﹤0.05)和16.25%(P﹤0.05),脯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5.73%(P﹤0.05)、13.75%(P﹤0.05)和8.99%(P﹤0.05);各组之间乳酸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试验1组乳酸含量最高,达到了8.72%;发酵后,各试验组pH显著下降(P﹤0.01),其中试验1组pH最低;发酵后3个试验组多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综合考虑,优先选择植物乳杆菌作为黑水虻发酵饲料发酵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黑水虻幼虫 固态发酵 营养成分
下载PDF
微生物固态发酵麦麸的营养品质及其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凯歌 江迪 +5 位作者 万小乐 关二旗 李萌萌 陈蒙慧 唐浩洁 卞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麦麸作为小麦加工的主要副产物,年产量超2000万t,其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应用潜力。但麦麸中存在植酸等抗营养素以及含量较高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影响了麦麸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导致其资源化综合利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麦麸的改性处理成为... 麦麸作为小麦加工的主要副产物,年产量超2000万t,其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应用潜力。但麦麸中存在植酸等抗营养素以及含量较高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影响了麦麸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导致其资源化综合利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麦麸的改性处理成为研究热点,其中微生物发酵由于其高效、低成本、无污染等特点受到较高的关注。微生物固态发酵能够通过改善麦麸膳食纤维结构、降低抗营养因子水平、促进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提高抗氧化能力来提高麦麸的营养品质和应用价值。该文综述了微生物发酵对麦麸生物活性物质释放、营养品质改善以及在全麦食品品质改善和饲料加工中动物生长性能、肠道健康、免疫调节等方面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提高麦麸的综合利用率及附加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固态发酵 麦麸 营养品质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微生物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其对菜籽粕品质改善的研究
3
作者 贾冰玉 邹峰余 +5 位作者 宋长春 谭肖英 赵述淼 刘志博 徐杰杰 罗智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0-657,共8页
通过优化菜籽粕固态发酵工艺,并对发酵产物进行品质评价,为菜籽粕在水产养殖业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采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菜籽... 通过优化菜籽粕固态发酵工艺,并对发酵产物进行品质评价,为菜籽粕在水产养殖业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采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菜籽粕进行固态发酵,首先对不同混菌比例、外源纤维素酶添加量及植酸酶添加量进行优化,在优化条件下对菜籽粕进行固态发酵,然后以硫甙、单宁、植酸、粗蛋白质、酸溶蛋白、总酸含量和pH为指标,评价菜籽粕发酵前后的品质变化。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的最佳混菌比例为1∶1∶2、纤维素酶添加量为1.25%、植酸酶添加量为0.10%时,菜籽粕发酵的效果较好。在最优发酵条件下,发酵菜籽粕的硫甙、植酸及单宁含量分别为33μmol/g、44.49 mg/g和9.53 mg/g,降解率分别为41.92%、40.10%和59.31%。粗蛋白质和酸溶蛋白含量相较于发酵前分别增加了16.59%和41.85%。发酵菜籽粕的总酸含量增加了109.43%,且pH由6.53降至5.68。本研究为提高菜籽粕的饲用价值提供参考,有利于菜籽粕作为植物蛋白质源饲料应用于水产饲料行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粕 固态发酵 纤维素酶 植酸酶 抗营养因子
下载PDF
固态发酵改善棉籽粕品质的研究
4
作者 邹峰余 贾冰玉 +5 位作者 郑华 赵述淼 罗智 刘志博 柯江 谭肖英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5-412,共8页
通过固态发酵对棉籽粕进行品质改善,并探究其发酵后感官评价、抗营养因子含量及粗蛋白、总酸、酸溶蛋白的变化,为棉籽粕在水产养殖行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首先探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单菌发酵棉籽粕降解其抗营... 通过固态发酵对棉籽粕进行品质改善,并探究其发酵后感官评价、抗营养因子含量及粗蛋白、总酸、酸溶蛋白的变化,为棉籽粕在水产养殖行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首先探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单菌发酵棉籽粕降解其抗营养因子含量的最佳接种量、水料比和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当接种量达到11%为最佳,水料比在(0.6—0.8﹕1)最佳,当发酵时间达到60h后,各抗营养因子的降解率达到最高。随后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配合枯草芽孢杆菌,同时在底物中添加植酸酶及纤维素酶溶液进行混菌固态发酵,并对最佳混菌比例以及酶液添加比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当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的混菌比例为1﹕1﹕2时综合效果最佳,纤维素酶添加比例为1.25%,植酸酶添加比例为0.10%,降解抗营养因子的效果最佳。随后,以此条件进行混菌发酵,结果表明,混菌发酵棉籽粕在感官评定上要优于单菌发酵,棉籽粕中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40.13%,植酸降解率达到34.92%,单宁降解率达到40.24%,粗蛋白提升了10.26%,酸溶蛋白提升了59.2%,总酸提升了79.49%。因此,研究为提高棉籽粕的饲用价值提供参考,有利于提高棉籽粕在水产饲料中的添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籽粕 固态发酵 纤维素酶 植酸酶 抗营养因子 酸溶蛋白
下载PDF
乳酸菌固态发酵过程中麦麸组分的动态变化
5
作者 陈蒙慧 江迪 +4 位作者 关二旗 李萌萌 刘远晓 张凯歌 卞科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7,共8页
麦麸是小麦加工的主要副产物,营养丰富且产量大,采用乳酸菌处理麦麸可提高其附加值。为明确乳酸菌发酵对麦麸各组分的影响,作者采用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布氏乳杆菌分别对麦麸进行固态发酵,在48 h内每隔8 h取样,分析... 麦麸是小麦加工的主要副产物,营养丰富且产量大,采用乳酸菌处理麦麸可提高其附加值。为明确乳酸菌发酵对麦麸各组分的影响,作者采用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布氏乳杆菌分别对麦麸进行固态发酵,在48 h内每隔8 h取样,分析可溶性膳食纤维、粗蛋白质、淀粉、总酚、植酸等成分的质量分数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麦麸基质中,4株乳酸菌在24 h内生长较为迅速;麦麸经乳酸菌发酵后可溶性膳食纤维质量分数显著提高,其中布氏乳杆菌发酵48 h后可溶性膳食纤维质量分数由4.72%增加至6.58%;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麦麸中淀粉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粗蛋白质量分数先增加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植物乳杆菌在提高麦麸多酚质量分数方面有更好的效果,多酚质量分数由1.34 mg/g增加至3.86 mg/g,麦麸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加;此外,乳酸菌发酵麦麸可显著降低其植酸质量分数。综合而言,植物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在提高麦麸的营养特性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麦麸的综合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麸 乳酸菌 固态发酵 可溶性膳食纤维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灵芝固态发酵三七渣产漆酶工艺优化
6
作者 吉栗漫 谭显东 +2 位作者 乔翅嵩 魏琨 陈楠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8-961,共4页
目的 优化灵芝固态发酵三七渣产漆酶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为影响因素,漆酶活性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结果 最佳条件为发酵时间14 d,发酵温度28.09℃,接种量26.65%,漆酶... 目的 优化灵芝固态发酵三七渣产漆酶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为影响因素,漆酶活性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结果 最佳条件为发酵时间14 d,发酵温度28.09℃,接种量26.65%,漆酶活性为3.612 U/g。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为灵芝固态发酵三七渣产漆酶后期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三七渣 漆酶 固态发酵工艺 Box-Behnken响应面法
下载PDF
麦麸膳食纤维混菌固态发酵的条件优化及特性分析
7
作者 黄芮 李力 +1 位作者 马森 李燕华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9,共9页
为降低麦麸膳食纤维中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改善其营养价值和食品加工特性,采用担子菌、产朊假丝酵母、植物乳杆菌协同固态发酵的方式处理麦麸膳食纤维,并对发酵前后的麦麸膳食纤维进行基本成分和微观形貌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 为降低麦麸膳食纤维中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改善其营养价值和食品加工特性,采用担子菌、产朊假丝酵母、植物乳杆菌协同固态发酵的方式处理麦麸膳食纤维,并对发酵前后的麦麸膳食纤维进行基本成分和微观形貌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混菌发酵最优条件:接种量15.1%、液料比1.7∶1 mL/g、发酵时间11 d、发酵温度28℃。在此工艺条件下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降解率为19.194%,可以有效降低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同时,较优化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由3.91%增加到7.47%,蛋白质含量由4.06%增加到9.08%,麦麸膳食纤维的持水性和持油性为优化前的1.48倍和1.42倍,发酵后的麦麸膳食纤维表面结构疏松。利用混菌发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降解率,为麦麸膳食纤维在食品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麸膳食纤维 固态发酵 担子菌 产朊假丝酵母 植物乳杆菌
下载PDF
固态发酵制备黄精多糖的工艺优化、理化特性及抗氧化活性
8
作者 杨壮 刘怡琳 +4 位作者 李隆熙 刘菡 刘旭 马艳莉 王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2-98,共7页
选取7种乳杆菌进行固态发酵,以黄精多糖得率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发酵菌种。借助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曲面分析法对固态发酵黄精工艺进行优化,并分析固态发酵黄精多糖(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Polygonatum sibiricum polysaccharide,SF-P... 选取7种乳杆菌进行固态发酵,以黄精多糖得率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发酵菌种。借助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曲面分析法对固态发酵黄精工艺进行优化,并分析固态发酵黄精多糖(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Polygonatum sibiricum polysaccharide,SF-PSP)与相同条件下未经发酵黄精多糖(P.sibiricum polysaccharide,PSP)的单糖组成、形态特征、热失重特性以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ATCC 334为最优发酵菌种,SF-PSP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液料比0.98∶1(mL∶g)、接菌量4.80%、发酵时间51.30 h,此条件下SF-PSP得率为(11.14±0.89)%。SF-PSP主要由甘露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与PSP相比,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含量均提高了4倍。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与PSP相比,SF-PSP结构更加疏松且有更多致密的小孔。热重分析结果表明2种多糖失重温度节点不同,且SF-PSP保水能力优于PSP。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SF-PSP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及总抗氧化性均显著高于PSP(P<0.05)。综上,采用SF-PSP可以显著提高黄精多糖的得率和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种筛选 固态发酵 黄精多糖 理化特性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六堡茶真菌固态发酵优势单菌的筛选
9
作者 吴新惠 杜金杰 +6 位作者 刘晓纯 廖楷滨 覃玉娜 梁炜杰 张灵枝 龙志荣 邱瑞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71,共8页
以苍梧群体种六堡毛茶为原料,利用从六堡茶中分离到的20株真菌接种至灭菌六堡毛茶进行固态发酵,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探索不同真菌的发酵效果,筛选出可显著提升六堡茶品质或赋予六堡茶新风味的固态发酵优势真菌。... 以苍梧群体种六堡毛茶为原料,利用从六堡茶中分离到的20株真菌接种至灭菌六堡毛茶进行固态发酵,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探索不同真菌的发酵效果,筛选出可显著提升六堡茶品质或赋予六堡茶新风味的固态发酵优势真菌。结果显示,9株真菌发酵性能优异,分别为塔宾曲霉、黑曲霉、芒果青霉、角膜曲霉、赤曲霉、间型曲霉、团青霉、阿姆斯特丹曲霉、赤酵母。对9株真菌发酵茶样进行理化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接种塔宾曲霉、黑曲霉、团青霉和阿姆斯特丹曲霉发酵能显著改变茶叶中18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综合考量确定团青霉和阿姆斯特丹曲霉为发酵优良真菌。本研究可为后期人工控菌发酵六堡茶提供优良菌种资源,并为六堡茶发酵工艺改良、产品研发创新及品质提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优势真菌 固态发酵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黑曲霉固态发酵的绿豆皮降解及理化特性提升机理
10
作者 赵一帆 罗磊 +1 位作者 马潇 刘浩宇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0,共7页
实验研究了黑曲霉固态发酵对绿豆皮特性的影响,并对降解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黑曲霉固态发酵能有效提升绿豆皮制粉特性和理化特性,所得绿豆皮粉体积平均径减小8.53倍,比表面积增大32.46倍。阳离子交换能力、胆酸钠吸附能力及葡萄糖吸... 实验研究了黑曲霉固态发酵对绿豆皮特性的影响,并对降解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黑曲霉固态发酵能有效提升绿豆皮制粉特性和理化特性,所得绿豆皮粉体积平均径减小8.53倍,比表面积增大32.46倍。阳离子交换能力、胆酸钠吸附能力及葡萄糖吸附能力均有明显提升,依次提升1.11、1.18倍和1.17倍。黑曲霉对绿豆皮的降解,先降解木质素与半纤维素,再降解纤维素。主要通过破坏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化学键,降解长链结构为短链结构,破坏结晶区结构,降低相对结晶度,进而破坏绿豆皮结构,使其变得疏松多孔,让绿豆皮易被粉碎为粒径更小、比表面积更大的粉体,具有更好的物质交换效率,提升绿豆皮的理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 黑曲霉 绿豆皮 制粉特性 理化特性
下载PDF
功能性红曲固态发酵工艺优化
11
作者 孙秋婉 洪厚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7-243,共7页
为提高功能性红曲中酸式Monacolin K的产量,优化红曲的固态发酵工艺。以紫色红曲菌(Monascus purpureus)为发酵菌株进行固态发酵,以酸式Monacolin K产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添加L-... 为提高功能性红曲中酸式Monacolin K的产量,优化红曲的固态发酵工艺。以紫色红曲菌(Monascus purpureus)为发酵菌株进行固态发酵,以酸式Monacolin K产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添加L-蛋氨酸后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装料量100 g/500 m L,大豆粉添加量2.3%,甘油添加量2.5%、L-蛋氨酸添加量0.1%、接种量16.0%,变温发酵24 d(即前3 d 30℃培养,后21 d 20℃低温培养,并在低温发酵第4天加入L-蛋氨酸)。此优化条件下,酸式Monacolin K产量平均值为21.00 mg/g,比优化前(2.95 mg/g)提高了85.95%。添加L-蛋氨酸能使红曲霉菌丝体更为粗壮,细胞壁、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产物积累形成的反馈抑制程度降低,从而使Monacolin K产量得到提升。该研究通过优化功能性红曲发酵工艺,有效地提高了红曲米中酸式Monacolin K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纳可林K 固态发酵 前体物质 发酵工艺优化
下载PDF
基于PLC的豆粕固态发酵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12
作者 丁艳华 韩博 +2 位作者 张洪运 李亚龙 曲文娟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6,共5页
为了在豆粕固态发酵过程中给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繁殖条件,达到良好的发酵效果,对温度变化复杂的发酵环境进行实时的温度监测和控制。采用PLC对发酵罐的温度进行PID闭环控制,设计以37℃为目标值的试验。结果表明,发酵的豆粕中多肽含量... 为了在豆粕固态发酵过程中给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繁殖条件,达到良好的发酵效果,对温度变化复杂的发酵环境进行实时的温度监测和控制。采用PLC对发酵罐的温度进行PID闭环控制,设计以37℃为目标值的试验。结果表明,发酵的豆粕中多肽含量、ACE抑制活性在终点时分别达到4.45 g/kg,53.2%,分别比自然发酵状态下提高5.7%和9.92%,温度控制系统有效提高了豆粕发酵产物的质量。研究为面向生产的豆粕固态发酵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粕 固态发酵 温度控制 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GT-1固态发酵对低次烟叶品质的影响
13
作者 李萌 曾婷婷 +4 位作者 杨金初 徐永明 李欢 马林 饶智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5,共8页
为探究应用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提升低次烟叶品质的可行性,从茯砖茶中分离筛选冠突散囊菌并接种于低次烟叶进行固态发酵,通过感官评吸考察固态发酵对烟叶品质的影响,应用同时蒸馏萃取和GC/MS检测固态发酵过程中1、3、5、7 d的烟叶主要致... 为探究应用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提升低次烟叶品质的可行性,从茯砖茶中分离筛选冠突散囊菌并接种于低次烟叶进行固态发酵,通过感官评吸考察固态发酵对烟叶品质的影响,应用同时蒸馏萃取和GC/MS检测固态发酵过程中1、3、5、7 d的烟叶主要致香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从茯砖茶中成功分离到候选菌株GT-1,经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冠突散囊菌.将GT-1接种于低次烟叶进行固态发酵,发酵5天烟叶感官质量最佳,香气量、香气质、浓度和余味较对照均有较为明显改善.发酵烟叶中共检测出33种主要致香成分,包含16种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9种芳香族氨基酸转化产物、1种叶绿素降解产物、1种类西柏烷降解产物、6种美拉德反应产物.随着固态发酵时间的延长,烟叶主要致香成分总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致香成分总量在第5 d达到最高,为402.03μg/g;相较于未发酵烟叶,致香成分含量提高了22.54%,其中4,7,9-巨豆三烯-3-酮、香叶基丙酮、二氢猕猴桃内酯、苯甲醇、苯乙醇、2-乙酰基吡咯等致香物质含量显著提高,极大的丰富了烟气的甘甜香、烟草香、果香、花香等香气.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可提高烟叶香气物质含量和种类,有效提升低次烟叶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固态发酵 低次烟叶 致香成分 发酵时间
下载PDF
乳酸胁迫对Pichia kudriavzevii固态发酵特性的影响
14
作者 潘婉舒 林晓芳 +2 位作者 杨小平 徐洋 侯鑫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122,共7页
浓香型白酒糟醅富含乳酸,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为其中优势酵母。为探究乳酸对浓香型白酒优势酵母固态发酵特性的影响,在不同浓度的乳酸胁迫下,从碳源消耗、生长因子利用、高温耐受性以及主要代谢产物生成等方面,考查P.kudr... 浓香型白酒糟醅富含乳酸,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为其中优势酵母。为探究乳酸对浓香型白酒优势酵母固态发酵特性的影响,在不同浓度的乳酸胁迫下,从碳源消耗、生长因子利用、高温耐受性以及主要代谢产物生成等方面,考查P.kudriavzevii(编号:PY1)的生长代谢转变。结果表明,乳酸胁迫对P.kudriavzevii菌落与细胞形态无明显影响,对细胞生长有一定抑制,且这种可逆抑制可被氨基酸及维生素削弱,当培养温度超过44℃,乳酸对菌株生长的影响逐渐让位于温度。代谢方面,乳酸可提高葡萄糖、半乳糖、麦芽糖、果糖和蔗糖利用率;增加乙醇和酯类生成量、降低高级醇生成量。综上,乳酸可通过影响酵母生长代谢影响浓香型白酒风味形成,可作为浓香型白酒发酵调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乳酸胁迫 生长 代谢 固态发酵
下载PDF
固态发酵对麦麸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张笃芹 慎珠江 谭斌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49,共6页
利用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对麦麸进行了单菌和混菌固态发酵,通过分析测定固态发酵对麦麸物理化学性质、膳食纤维含量和组成的影响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初步阐述了固态发酵改善麦麸营养及加工品质的可能原因,有利于拓展发酵麦麸在全谷... 利用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对麦麸进行了单菌和混菌固态发酵,通过分析测定固态发酵对麦麸物理化学性质、膳食纤维含量和组成的影响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初步阐述了固态发酵改善麦麸营养及加工品质的可能原因,有利于拓展发酵麦麸在全谷物食品加工产业的应用。结果显示,固态发酵麦麸的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和阿拉伯木聚糖含量分别提高了40.6%和15.2%;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混菌固态发酵麦麸的持水能力和持油能力最高;固态发酵使麦麸的峰值变性温度(TP)、焓变和结晶度分别由195.35℃、3869.50J/g和15.86%显著降低至178.30℃、3276.67J/g和15.24%(P<0.05)。麦麸中SDF含量与结晶度、TP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 47、–0.950 7。固态发酵使麦麸由结构完整和紧凑转变为疏松和分散,植物细胞的清晰度和均匀性也明显下降。综上所述,固态发酵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下降低了麦麸内部组织结构的致密性,不仅有利于功能活性成分的释放,还可显著改善其加工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麸 固态发酵 膳食纤维 物理化学性质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酒糟条件的研究
16
作者 舒林 郑佳 +5 位作者 李丽 蔡吉 黄翠欣 林捷 温雪瓶 刘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58,共5页
该试验以白酒酿造的副产物酒糟、菌糠、麸皮和洗米糠为原料,添加以芽孢杆菌(Bacillus)K、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Q三种益生菌1∶1∶1(V/V)混合制备的高生物活性发酵剂进行固态发酵,以发... 该试验以白酒酿造的副产物酒糟、菌糠、麸皮和洗米糠为原料,添加以芽孢杆菌(Bacillus)K、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Q三种益生菌1∶1∶1(V/V)混合制备的高生物活性发酵剂进行固态发酵,以发酵前后pH和蛋白品质为指标确定最佳配方,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当酒糟∶菌糠∶麸皮∶洗米糠质量比为1∶5∶2∶2时,pH降低了0.22,粗蛋白(CP)、酸溶蛋白(ASP)含量和ASP/CP分别提高了9.94%、66.03%和51.29%;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 d,发酵温度43℃,水分含量50%,接种量10.5%。在此优化条件下,CP、ASP含量、ASP/CP和蛋白溶解度分别提高了11.06%、95.77%、76.23%和14.84%。研究表明,利用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酒糟可以改善酒糟的蛋白品质,为酒糟的二次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固态发酵 酒糟 条件优化
下载PDF
固态发酵刺梨果渣改性膳食纤维工艺优化及结构特性分析
17
作者 何兰兰 马四补 +3 位作者 姜特 梁文娟 晋海军 张丽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91,共9页
为提高刺梨果渣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本研究以刺梨果渣为原料,采用固态发酵改性刺梨果渣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以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与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比值(SDF/I... 为提高刺梨果渣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本研究以刺梨果渣为原料,采用固态发酵改性刺梨果渣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以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与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比值(SDF/IDF)为响应值,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为考察因素,利用响应面试验优化刺梨果渣最佳发酵工艺,并分析发酵前和发酵后膳食纤维结构特性与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刺梨果渣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为4 d,温度为40℃,接菌量为7.5%, SDF/IDF为14.21%±0.42%;理化性质分析表明,发酵后较发酵前持水力、持油力及膨胀力增大;超微结构分析发现,发酵后DF呈现片层状,表面粗糙,结构疏松;红外图谱分析表明,发酵后DF吸收峰强度增大,整体峰型及位置未发生改变,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发酵后衍射峰强度减弱,结晶结构未发生变化。刺梨果渣经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可改变DF结构,并改善其理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果渣 固态发酵 响应面 理化性质 结构特征
下载PDF
产香酵母菌丸麦曲固态发酵系统构建及其生长动力学研究
18
作者 黄治国 张晴雯 +4 位作者 郑若欣 曾波 任志强 邓杰 谢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84,共4页
该研究设计了双层浅盘式生物反应器,以丸麦(去皮小麦)为培养基质,不同产香酵母为菌种,搭建丸麦曲固态发酵系统,并根据Logistic模型建立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 该研究设计了双层浅盘式生物反应器,以丸麦(去皮小麦)为培养基质,不同产香酵母为菌种,搭建丸麦曲固态发酵系统,并根据Logistic模型建立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马尔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固态发酵26 h,丸麦曲中酵母活菌数均达4×10^(9) CFU/g以上。成功建立了4种产香酵母的Logistic模型(R2>0.96,P值均<0.001),模型拟合值与试验值间的相对误差均<3%,说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4种产香酵母在丸麦上的生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丸麦曲 产香酵母菌 生物反应器 固态发酵 生长动力学
下载PDF
混菌固态发酵清香型白酒糟制备蛋白饲料的研究
19
作者 时伟 张熙琳 +3 位作者 郑红梅 黄婷 彭铭烨 郭举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84,共6页
研究以清香型白酒糟为原料,添加酿酒酵母SY、枯草芽孢杆菌D和植物乳杆菌2-41进行混菌固态发酵,制备蛋白饲料。探索麸皮添加量对混菌固态发酵饲料质量的影响,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比后,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酒糟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为考... 研究以清香型白酒糟为原料,添加酿酒酵母SY、枯草芽孢杆菌D和植物乳杆菌2-41进行混菌固态发酵,制备蛋白饲料。探索麸皮添加量对混菌固态发酵饲料质量的影响,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比后,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酒糟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为考察指标,研究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菌种接种量和发酵培养基初始酸度对混菌固态发酵饲料质量的影响,从而优化混菌固态发酵工艺条件。结果显示,清香型白酒糟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酒糟和麸皮比为9∶1,在酒糟初始水分为50%~60%的条件下,发酵培养基总装料量为50 g,其中清香型白酒糟45 g,麸皮5 g。混菌固态发酵最优工艺条件为菌种接种量13%、发酵温度26℃、发酵时间6 d、初始酸度0.90 mmol NaOH/10 g。在此混菌固态发酵工艺条件下进行3组平行试验,测得酒糟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为(24.97±0.05)%,感官评价最终得分18分,等级为优良。研究结果对混菌固态发酵酒糟制备蛋白饲料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香型白酒糟 混菌固态发酵 蛋白饲料 工艺优化
原文传递
小曲酒固态发酵工艺的优化研究
20
作者 陈中道 刘雅 王海 《酿酒科技》 2024年第2期30-34,共5页
为探究小曲固态发酵在伊犁地区的发酵状态,以小曲固态发酵工艺为基础,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发酵温度、小曲的添加量、发酵时间、糟醅比等影响因素对小曲发酵结束后酒醅中酒精度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小曲固态发酵结束后酒醅中酒... 为探究小曲固态发酵在伊犁地区的发酵状态,以小曲固态发酵工艺为基础,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发酵温度、小曲的添加量、发酵时间、糟醅比等影响因素对小曲发酵结束后酒醅中酒精度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小曲固态发酵结束后酒醅中酒精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小曲固态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发酵温度、小曲的添加量、发酵时间对小曲固态发酵后酒醅中酒精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最佳发酵工艺为小曲添加量为0.63%、入槽车温度为20℃、发酵时间为12 d,在此优化条件下,小曲固态发酵结束后酒醅中酒精度最高为6.41%v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曲固态发酵 酒醅中酒精度 发酵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