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4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原位液相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的电化学固液界面研究
1
作者 张燕燕 汪福意 《质谱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I0001,共14页
电化学界面是能源转换与存储、生物化学、传感器和腐蚀等领域的核心,研究电化学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一直是电化学和化学测量学的热点与难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高真空兼容微流控装置的原位液相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技术的... 电化学界面是能源转换与存储、生物化学、传感器和腐蚀等领域的核心,研究电化学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一直是电化学和化学测量学的热点与难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高真空兼容微流控装置的原位液相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技术的原理、特性,及其在电化学固液界面实时、原位探测方面的研究进展。随着微流控装置的进一步创新以及ToF-SIMS仪器的不断发展,原位液相ToF-SIMS将为电催化、电池等领域的复杂电化学固液界面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固液界面 原位相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 原位分析 实时分析
下载PDF
泰兴市非饱和带与饱和带间固液界面传质模型的推导
2
作者 高琪 王海芳 +2 位作者 吕溥 李金惠 李鑫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54-160,共7页
非饱和带与饱和带紧密相联,建立两者交界处的固液界面传质模型,可以为非饱和带耦合饱和带模型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对更好地预测地下水污染趋势也非常有意义。文章以江苏省泰兴市为研究对象,将吸附与解吸、颗粒薄膜扩散、分配作用、稀释作... 非饱和带与饱和带紧密相联,建立两者交界处的固液界面传质模型,可以为非饱和带耦合饱和带模型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对更好地预测地下水污染趋势也非常有意义。文章以江苏省泰兴市为研究对象,将吸附与解吸、颗粒薄膜扩散、分配作用、稀释作用4种固液界面反应和非饱和带、饱和带的特性结合,推导出将非饱和带与饱和带联系在一起的固液界面传质模型。使用Matlab模拟模型参数改变时,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模型是可行的,但是污染场地、污染物种类可能会对模型模拟结果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界面 传质模型 非饱和带 饱和带 模型参数
下载PDF
Ni43.9Co22.4Fe8.8Al10.7Ti11.7B2.5高熵合金定向凝固固液界面转变与力学性能
3
作者 徐义库 常锦睿 +5 位作者 张经纬 严凯 邹嘉缘 田天啸 赵秦阳 陈永楠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754-3766,共13页
采用定向凝固在3μm/s、5μm/s、10μm/s和50μm/s抽拉速率下制备了Ni43.9Co22.4Fe8.8Al10.7Ti11.7B2.5高熵合金,对其组织演变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该高熵合金定向凝固固液界面转变机制与强化机理。结果表明:Ni43.9Co22.4Fe8.8Al... 采用定向凝固在3μm/s、5μm/s、10μm/s和50μm/s抽拉速率下制备了Ni43.9Co22.4Fe8.8Al10.7Ti11.7B2.5高熵合金,对其组织演变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该高熵合金定向凝固固液界面转变机制与强化机理。结果表明:Ni43.9Co22.4Fe8.8Al10.7Ti11.7B2.5高熵合金为单一FCC固溶体相,随抽拉速率增大,固液界面发生由胞状枝晶、胞状树枝晶到树状枝晶的转变,一次间距及晶粒尺寸均减小。抗压强度和压缩应变均随抽拉速率增加而增大,在50μm/s下最大压缩应变达到35.11%,最大抗压强度达到2369.41 MPa。抽拉速率提高和迟滞扩散效应导致固液界面胞枝转变;树状枝晶中明显增多的晶界阻碍位错滑移,导致变形中位错在晶界处塞积,晶界强化在定向凝固Ni43.9Co22.4Fe8.8Al10.7Ti11.7B2.5高熵合金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由于Ni、Co、Fe与其他原子半径差产生晶格畸变及固溶强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定向凝 固液界面 压缩性能 晶界强化
下载PDF
电解质、聚合物或蛋白质诱导下在固液界面处形成的表面活性剂自组装结构和多层结构(待续)
4
作者 肖进新 《日用化学品科学》 CAS 2023年第10期4-9,共6页
对近年来在固液界面处形成的表面活性剂自组装结构和多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从浓溶液或在电解质存在下的稀溶液形成的表面结构。对更复杂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混合物中形成的表面结构进行了总结。对于表面活性剂自组装的吸... 对近年来在固液界面处形成的表面活性剂自组装结构和多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从浓溶液或在电解质存在下的稀溶液形成的表面结构。对更复杂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混合物中形成的表面结构进行了总结。对于表面活性剂自组装的吸附,以及已经很成熟的按顺序吸附法(例如逐层法“layer-by-layer”,很适合用于聚电解质及其相关混合物)进行了综述。讨论了调控润湿性能和提高润湿性能的方法,并突出强调了相应的潜在应用、润湿行为的改变、提高活性成分传递的效率和持久性,以及开发一系列智能功能化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自组装 多层 固液界面
下载PDF
电解质、聚合物或蛋白质诱导下在固液界面处形成的表面活性剂自组装结构和多层结构(续完)
5
作者 肖进新 Jordan T.Petkov +1 位作者 Jeffery Penfold Robert K.Thomas 《日用化学品科学》 CAS 2023年第11期1-5,17,共6页
3涉及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表面复合物的形成使用按顺序构建的吸附技术(如L-by-L、LB和LS方法),涉及聚合物特别是聚电解质的结构化的表面层的形成已经很成熟~([15-17]),并已应用于平面固体表面和一系列纳米颗粒。在各种工业、技术、医... 3涉及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表面复合物的形成使用按顺序构建的吸附技术(如L-by-L、LB和LS方法),涉及聚合物特别是聚电解质的结构化的表面层的形成已经很成熟~([15-17]),并已应用于平面固体表面和一系列纳米颗粒。在各种工业、技术、医疗和家庭应用中,这种表面结构在开发功能化表面和对润湿性能的操纵方面备受关注~([16,17,20,21,43-45])。另一种替代方法是使用表面活性剂或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的自组装体,对吸附的聚电解质层进行修饰,以形成复杂的层状或自组装表面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聚电解质 表面复合物 吸附技术 固液界面 润湿性能 表面层 多层结构
下载PDF
Ti2AlN(0001)/Al固液界面从头算分子动力学研究
6
作者 俞彪 韩延峰 +4 位作者 李东 胡光敏 东青 张佼 孙宝德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709-3721,共13页
通过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系统研究不同终止面Ti2AlN(0001)/Al固液界面在铝熔点附近的的界面结构、界面能以及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表明:Ti2AlN(0001)的4类终止界面均能诱导Al熔体按照FCC-Al{111}密排面“A-B-C”次序堆垛成准固相区... 通过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系统研究不同终止面Ti2AlN(0001)/Al固液界面在铝熔点附近的的界面结构、界面能以及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表明:Ti2AlN(0001)的4类终止界面均能诱导Al熔体按照FCC-Al{111}密排面“A-B-C”次序堆垛成准固相区,准固相区外延扩展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N终止界面、Al终止界面、Ti(N)终止界面、Ti(Al)终止界面;Ti2AlN(0001)的4类终止界面诱导Al熔体形核强弱的原因在于界面处Ti2AlN表层原子与第1层Al原子不同强度的结合引起后续Al原子层间结合强弱,这为Ti2AlN作为铝合金新型异质形核基底以及作为铝基复合材料增强相的界面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2AlN 固液界面 从头算分子动力学 界面 电子结构
下载PDF
浮选固液界面性质的表征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康雅敏 范桂侠 +1 位作者 郝海青 曹亦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787-3797,共11页
浮选是发生在固、液、气三相界面的物理化学过程,其界面性质影响矿物颗粒的分选效果,尤以固液界面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分析浮选药剂与矿物表面的界面作用是强化浮选过程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原子力显微镜、... 浮选是发生在固、液、气三相界面的物理化学过程,其界面性质影响矿物颗粒的分选效果,尤以固液界面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分析浮选药剂与矿物表面的界面作用是强化浮选过程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原子力显微镜、表面力仪、和频振动光谱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表征技术在固液界面性质研究中的应用,从宏观到微观尺度分析浮选药剂与矿物表面的界面作用及空间匹配机制,分析各种表征手段的特点及优势。为深入研究浮选固液界面性质,未来可结合多种先进测试技术,发展多功能表征仪器,从多角度精确解析界面间相互作用及其性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界面 表征技术 界面作用 空间匹配
下载PDF
热型连铸固液界面位置和形状的控制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寇生中 丁雨田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2-74,共3页
在对横引式金属圆杆、圆管热型连铸试验基础上,分析了固液界面位置和形状的影响因素,提出通过提高铸型的温度梯度来加强对固液界面位置和形状的控制,以扩大热型连铸工艺参数配合的范围。
关键词 热型连铸 固液界面位置 固液界面形状 温度梯度
下载PDF
固液界面纳米气泡的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雪花 楼柿涛 +3 位作者 张志祥 张晓东 孙洁林 胡钧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6-141,共6页
在经典热力学理论中 ,室温下水中纳米气泡被认为是不能稳定存在的。近年来随着对疏水表面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现象暗示固液界面存在纳米气泡 ,并引起疏水长程作用力。目前直接探测固液界面纳米气泡的最有力手段是AFM ,但它只能观察... 在经典热力学理论中 ,室温下水中纳米气泡被认为是不能稳定存在的。近年来随着对疏水表面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现象暗示固液界面存在纳米气泡 ,并引起疏水长程作用力。目前直接探测固液界面纳米气泡的最有力手段是AFM ,但它只能观察纳米气泡的形貌 ,无法对其进行直接定性 ,很有必要提供纳米气泡存在和来源的更直接证据。在云母表面进行乙醇和水替换形成纳米气泡 ,从成像条件和脱气对纳米气泡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不同成像模式和成像条件下AFM观察到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观察到的就是纳米气泡。脱气实验结果表明 ,经脱气后乙醇和水形成纳米气泡的数量和概率明显降低 ,表明乙醇和水中溶解的气体是纳米气泡的来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界面 纳米气泡 醇水替换 原子立显微镜 成像模式
下载PDF
氩气流速对400mm大直径磁场直拉单晶硅固液界面、热应力及氧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进 张洪岩 +6 位作者 高忙忙 周锐 薛子文 梁森 李国龙 李海波 何力军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93-1198,1211,共7页
大直径化是太阳能光伏用单晶硅发展的趋势之一。由于炉体结构的增大,炉内气体流场的变化对晶硅生长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采用CGSim晶体生长软件,系统分析了氩气进口流速对固液界面,热应力和晶体氧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氩... 大直径化是太阳能光伏用单晶硅发展的趋势之一。由于炉体结构的增大,炉内气体流场的变化对晶硅生长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采用CGSim晶体生长软件,系统分析了氩气进口流速对固液界面,热应力和晶体氧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氩气流速的增加,固液界面高度逐渐下降,当氩气流速为中等范围时,固液界面波动最低,有利于提高拉晶过程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三相交界处热应力最大值随氩气流速的增加而降低,固液界面热应力波动幅度随氩气流速的增加而增加,综合两方面考虑,确定采用中等氩气流速(0.9—1.5m·s-1)工艺可有效避免断晶等缺陷的发生。同时,在中等氩气流速范围内,晶体中心处的氧含量下降至6.55×10^17m/cm3(氩气流速为1.5m·s-1时),与低氩气流速时相比,氧含量降低了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硅 氩气流场 固液界面 氧含量
下载PDF
固液界面能差效应与冷凝传热强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马学虎 宋天一 +2 位作者 兰忠 周兴东 杨锦宗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763-1775,共13页
综述了固液界面能差效应强化冷凝传热的新机制及其对纯蒸气及含不凝气的蒸气冷凝传热过程影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阐述了引入固液界面能差效应后的膜状冷凝、滴状冷凝和过渡状冷凝传热模型,及模型与实验数据的对比结果.介绍了利用固... 综述了固液界面能差效应强化冷凝传热的新机制及其对纯蒸气及含不凝气的蒸气冷凝传热过程影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阐述了引入固液界面能差效应后的膜状冷凝、滴状冷凝和过渡状冷凝传热模型,及模型与实验数据的对比结果.介绍了利用固液界面效应强化纯蒸气和含不凝性气体的混合蒸气冷凝传热的强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界面效应 强化冷凝传热 冷凝传热模型 传热强化机理
下载PDF
脉冲激光溅射下固液界面生长的碳纳米管及其机理初探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育煌 张强 +2 位作者 刘朝阳 黄荣彬 郑兰荪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905-909,共5页
以脉冲激光束直接溅射浸在水中的单质碳样品,发现在固液界而也能产生碳纳米管.实验还发现碳纳米管的形成与样品的结构有密切的关联:石墨的层状结构越完整,碳纳米管的形成越容易,而且石墨层而相对于激光束的取向也会显著地影响碳纳... 以脉冲激光束直接溅射浸在水中的单质碳样品,发现在固液界而也能产生碳纳米管.实验还发现碳纳米管的形成与样品的结构有密切的关联:石墨的层状结构越完整,碳纳米管的形成越容易,而且石墨层而相对于激光束的取向也会显著地影响碳纳米管的生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探讨了激光液相溅射产生碳纳米管的机理,认为激光溅射产生的碳蒸气被水束缚在固液的界而内,而完整的晶而使碳蒸气在界而内的分布具有准二维的性质,为碳纳米管的生长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激光溅射 固液界面
下载PDF
固液界面吸附机制与模型——“环境水质学前沿专栏”序言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杨敏 豆小敏 张昱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581-1585,共5页
固液界面吸附是环境水化学及水处理技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目前固液界面吸附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对吸附剂表面性质、吸附络合物形态、表面反应描述中使用的一些重要实验技术、理论计算方法和模型模拟手段进行了系统的... 固液界面吸附是环境水化学及水处理技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目前固液界面吸附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对吸附剂表面性质、吸附络合物形态、表面反应描述中使用的一些重要实验技术、理论计算方法和模型模拟手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展望了固液界面吸附研究的发展趋势.表面表征技术、理论计算及表面络合模型的发展、应用和结合有力地促进了人们对各种固液界面体系吸附机制的深入理解,对于阐明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及开发新型吸附剂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界面 吸附 表面分析 表面络合模型
下载PDF
单晶高温合金固液界面形状及对凝固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何国 李建国 +1 位作者 毛协民 傅恒志 《航空材料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1期9-14,共6页
DD8单晶高温合金在高温度梯度宽变速定向凝固装置上进行了单晶定向凝固实验,并在实验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凝固条件对固液界面形状及凝固组织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冷却速率,限制凝固速率在特定临界速率V*以下,可以保持平直... DD8单晶高温合金在高温度梯度宽变速定向凝固装置上进行了单晶定向凝固实验,并在实验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凝固条件对固液界面形状及凝固组织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冷却速率,限制凝固速率在特定临界速率V*以下,可以保持平直的固液界面;当超过这一临界速率V*时,固液界面出现下凹,下凹的间液界面将导致形成小角度晶界、显微组织疏松及发散凝固组织,高凝固速率将导致定向凝固过程的个稳定性,制造冷却速率的定向凝固装置是实现快速定向凝固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凝 单晶 耐热高温合金 固液界面形状
下载PDF
凝固速度对奥氏体不锈钢定向凝固组织及其固液界面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旭峰 李秋书 +2 位作者 杜卫东 李仁兴 翟启杰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112,117,共4页
本文研究了凝固速率对1Cr18Ni9Ti不锈钢定向凝固组织及其固液界面稳定性转变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某特一定的温度梯度下,随着凝固速度的增加,定向凝固的固液界面由平面转变为胞状晶,再转变为树枝晶.研究发现,随着凝固速率的增大,定向... 本文研究了凝固速率对1Cr18Ni9Ti不锈钢定向凝固组织及其固液界面稳定性转变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某特一定的温度梯度下,随着凝固速度的增加,定向凝固的固液界面由平面转变为胞状晶,再转变为树枝晶.研究发现,随着凝固速率的增大,定向凝固组织枝晶形貌逐渐细化,枝晶间距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CR18NI9TI钢 定向凝 速度 固液界面 连铸
下载PDF
梳型聚合物在固液界面吸附形态的Monte Carlo模拟 被引量:6
16
作者 韩兆让 左琳 +2 位作者 朱建民 张淑芬 张立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5-401,共7页
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对聚丙烯酸/聚环氧乙烷(PAA/PEO)梳型聚合物在固液界面吸附形态进行了模拟,得到了聚合物在液相中的聚集形态及在固液界面上吸附形态的瞬时构型,同时获得了聚合物的吸附层厚度、均方回转半径和吸附在固液界面的... 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对聚丙烯酸/聚环氧乙烷(PAA/PEO)梳型聚合物在固液界面吸附形态进行了模拟,得到了聚合物在液相中的聚集形态及在固液界面上吸附形态的瞬时构型,同时获得了聚合物的吸附层厚度、均方回转半径和吸附在固液界面的各种链段数等微观信息.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的接枝数(Np)增大,聚合物在液相中的扩散系数逐渐降低、相对黏度逐渐增大;当Np≥6时,羧基阴离子基团位于吸附层最外围,吸附层厚度近似等于PEO侧链长度,聚合物在固体表面形成空间排斥为主,静电排斥为辅的吸附状态;吸附聚合物分子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能起到良好的空间屏蔽或阻隔效应;吸附在固体粒子表面的聚合物应具有适宜的吸附-脱附自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TE CARLO模拟 聚丙烯酸/聚环氧乙烷 梳型聚合物 吸附形态 固液界面
下载PDF
固液界面与单晶连铸表面质量 被引量:9
17
作者 范新会 李建国 傅恒志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20-322,共3页
本文研究固液界面对单晶连铸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形成中心向液体中凸出形状的固液界面,且保证铸锭表面在离开铸型之后自由凝团是获得高的表面质量的必要条件铸锭中心凝固点与铸型出口的最大距离,取决于固液界面张力及液体的密... 本文研究固液界面对单晶连铸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形成中心向液体中凸出形状的固液界面,且保证铸锭表面在离开铸型之后自由凝团是获得高的表面质量的必要条件铸锭中心凝固点与铸型出口的最大距离,取决于固液界面张力及液体的密度.单晶铝铸锭表面凝固点与铸型出口的最大距离应控制在2mm范围内,这一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单晶 连续铸造 固液界面 表面质量
下载PDF
热屏位置影响直拉单晶硅熔体和固液界面的模拟 被引量:4
18
作者 关小军 张向宇 +2 位作者 潘忠奔 王进 曾庆凯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9-336,共8页
为了研究热屏位置对于直拉单晶硅的熔体和固液界面的影响,采用CGSim有限元软件对200 mm直拉单晶硅生长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热屏底端位置上升(或径向内移),熔体自由表面及其邻近区域的温度下降;随着热屏底端位置径向内移,位... 为了研究热屏位置对于直拉单晶硅的熔体和固液界面的影响,采用CGSim有限元软件对200 mm直拉单晶硅生长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热屏底端位置上升(或径向内移),熔体自由表面及其邻近区域的温度下降;随着热屏底端位置径向内移,位于两个大涡胞之间的较小涡胞强度增大且移向熔体液面深处;热屏位置上升或径向外移均会使固液界面上凸程度增大,这主要归因于晶体热场的相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拉单晶硅 有限元 热屏位置 流场 温场 固液界面
下载PDF
铜单晶连铸过程中固液界面位置和形状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许振明 耿关祥 李建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06-410,共5页
为了准确地控制工艺参数 ,获得表面光洁、高质量的连铸铜单晶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铜单晶连铸时固液界面的位置和形状 .发现铸型温度 (TM)、连铸速度 (v)、冷却位置 (L)和熔体温度(TL)影响固液界面的位置和形状 ,并且铜单晶连铸时固... 为了准确地控制工艺参数 ,获得表面光洁、高质量的连铸铜单晶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铜单晶连铸时固液界面的位置和形状 .发现铸型温度 (TM)、连铸速度 (v)、冷却位置 (L)和熔体温度(TL)影响固液界面的位置和形状 ,并且铜单晶连铸时固液界面向熔体呈凸出形状 .当固液界面位于铸型内距出口端 2~ 3mm时 ,可获得表面光洁、晶体取向度小于 1 0°的连铸铜单晶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单晶 ,固 -液界面面必须平滑 ,甚至是平界面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 ,可用数值分析方法确定连铸铜单晶的工艺参数 ,为铜单晶连铸提供理论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单晶 固液界面 数值分析 位置 形状 铸型温度 连铸速度 单晶连铸
下载PDF
两嵌段共聚高分子在固液界面吸附的Monte Carlo模拟(Ⅰ)吸附链的构型分布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霆 刘洪来 胡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1298-1302,共5页
用 Monte Carlo方法对两嵌段共聚高分子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进行模拟 ,获得了固液界面区吸附链节的分布和吸附构型大小分布等微观信息 .考察了吸附性链节的吸附能 εAa和两嵌段共聚高分子中吸附性链节比例 f对固液界面区高分子链节的分... 用 Monte Carlo方法对两嵌段共聚高分子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进行模拟 ,获得了固液界面区吸附链节的分布和吸附构型大小分布等微观信息 .考察了吸附性链节的吸附能 εAa和两嵌段共聚高分子中吸附性链节比例 f对固液界面区高分子链节的分布和各种吸附构型大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吸附层厚度主要由两嵌段共聚高分子中非吸附性链段的长度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物 两嵌段共聚物 吸附链 模拟 固液界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