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效能评价方法研究
1
作者 陈媛华 谭建光 +1 位作者 谷晓明 桂华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57-162,共6页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之一是温室气体的增加。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的影响成为关注重点。城市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效能的评估重点在于确认合适的核算指标和量化方法。因此,在...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之一是温室气体的增加。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的影响成为关注重点。城市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效能的评估重点在于确认合适的核算指标和量化方法。因此,在分析耦合了人类活动的城市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潜力和路径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固碳减排量核算指标体系和效能评价模型,为科学、客观地评价城市固碳减排成效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 固碳减排路径 固碳减排 固碳减排指标体系 固碳减排效能
下载PDF
中国典型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现状、影响因素及减排措施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建伟 李东晓 +4 位作者 王红光 李浩然 王千一 张明哲 李瑞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6期67-74,共8页
农业生态系统既是温室气体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也是固碳端,在固碳减排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潜力巨大。本文主要综述了中国典型农业生态类型中主要温室气体的来源、固定途径及其影... 农业生态系统既是温室气体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也是固碳端,在固碳减排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潜力巨大。本文主要综述了中国典型农业生态类型中主要温室气体的来源、固定途径及其影响因素,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的现有研究成果、减排潜力以及存在问题,总结了推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固碳相关领域的研究,展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探索途径。为中国进一步固碳减排、农业可持续发展,尽快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减排 温室气体 农业生态系统 放源 土壤
原文传递
“双碳”目标及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耕地土壤固碳减排的实现路径
3
作者 陈少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37,共6页
通过构建新形势下实现耕地土壤固碳减排的理论分析框架,解析了限制我国耕地土壤固碳减排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耕地土壤固碳减排的实现路径。新形势下推进耕地土壤固碳减排,必须坚持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找准“双碳”工作中农业农村的减排固... 通过构建新形势下实现耕地土壤固碳减排的理论分析框架,解析了限制我国耕地土壤固碳减排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耕地土壤固碳减排的实现路径。新形势下推进耕地土壤固碳减排,必须坚持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找准“双碳”工作中农业农村的减排固碳定位,重点是降低单位农产品排放强度,提升固碳能力,推动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耕地固碳减排的基本方向是: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为重要实现路径,推动耕地土壤固碳减排与乡村生态低碳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有机质提升等作为质量支撑保障,以有机循环农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作为低碳产业支撑保障,健全绿色生态补偿和碳排放市场交易,推动耕地土壤碳汇价值实现,实现粮食保供、农业农村固碳减排、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农民增收等多目标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耕地土壤 固碳减排
下载PDF
辽宁省水稻田固碳减排潜力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宫亮 金丹丹 +6 位作者 牛世伟 王娜 邹晓锦 张鑫 隋世江 解占军 韩瑛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26-1236,共11页
水稻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优质水稻主产区,探明稻田减排固碳潜力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遵循《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规定,估算分析... 水稻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优质水稻主产区,探明稻田减排固碳潜力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遵循《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规定,估算分析了辽宁省稻田减排固碳潜力。结果表明,辽宁省稻田CH4排放量(CO_(2)-eqv)为2.13-3.39 Tg·a^(−1),N_(2)O直接和间接排放量(CO_(2)-eqv)分别为0.37-0.40 Tg·a^(−1)和0.08-0.09 Tg·a^(−1)。常规施肥碳排放总量(CO_(2)-eqv)为2.61 Tg·a^(−1),优化施肥可减少碳排放(CO_(2)-eqv)0.03 Tg·a^(−1),有机培肥和秸秆还田碳排放(CO_(2)-eqv)分别增加0.42 Tg·a^(−1)和1.36 Tg·a^(−1),具有明显的增排效应,稻田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和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均以秸秆还田最高,较常规施肥分别增加了49.96%-52.68%和50.30%-52.46%。稻田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CO_(2))以辽河三角洲稻区最高,达到5.17-8.08 t·hm^(−2)·a^(−1)。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CO_(2))则以东南部山地丘陵稻区最高,达到0.66-1.01 t·t−1·a^(−1)。不同水稻主产区以辽河三角洲稻区碳(CO_(2)-eqv)减排空间最大,达5.50×10^(4)-1.42×10^(5) t·a^(−1),不同化学肥料以氮肥减施带来的碳(CO_(2)-eqv)减排潜力最大,达0.18×10^(4)-1.20×10^(5) t·a^(−1),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以有机无机配施碳(CO_(2)-eqv)减排空间最大,达3.78×10^(4)-1.42×10^(5) t·a^(−1)。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还田土壤固碳量(CO_(2)-eqv)分别为0.10-0.28 Tg·a^(−1)和0.22-0.65 Tg·a^(−1),其碳增排对土壤固碳抵消率分别为56.68%-82.52%和89.34%-99.03%,均能通过土壤固碳抵消其增加的碳排放。有机无机配施是辽宁省水稻生产碳减排最优养分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甲烷 氧化亚氮 有机无机 秸秆还田 固碳减排
下载PDF
草原固碳减排技术平台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5
作者 韩国栋 王忠武 +2 位作者 武倩 李治国 朱爱民 《北方经济》 2023年第2期24-26,共3页
世界草原是陆地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草原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碳汇资源,并且草原的碳库主要集中于土壤和植物的根系。草原是有别于森林的生态系统,是在与家畜和野生动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然资源,并与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鉴... 世界草原是陆地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草原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碳汇资源,并且草原的碳库主要集中于土壤和植物的根系。草原是有别于森林的生态系统,是在与家畜和野生动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然资源,并与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鉴于目前国内外对草原的固碳减排研究的现状以及生态系统碳汇研究的需要,本文提出了加强碳汇市场建设、草原碳汇计量监测的固碳减排技术平台建设的思路,对于促进我国草原碳汇监测和碳市场的构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系统 固碳减排 监测 市场
下载PDF
生物炭施用土壤的固碳减排效应及机制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文杰 左翔之 +2 位作者 王建 秦超 高彦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913-5923,共11页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生物炭因其具有增加土壤碳汇潜力的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研究者们对生物炭固碳减排潜力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其固碳减排效应和机制缺乏系统的总结.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生物...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生物炭因其具有增加土壤碳汇潜力的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研究者们对生物炭固碳减排潜力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其固碳减排效应和机制缺乏系统的总结.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生物炭施用土壤的固碳减排效应,阐述了生物炭施用主要是通过土壤途径依靠自身稳定性和促进微生物续埋效应产生来增加土壤碳库含量和稳定性,以及通过植物途径增加地上植被光合作用和生物量碳库来增加其负排放潜力,此外,全生命周期评估(LCA)得出:优化生物炭的制备工艺以及将生物炭系统与其他生物能源系统有机结合是发挥生物炭固碳减排潜力正效应的有效措施;本文总结了生物炭施用土壤的固碳减排机制,主要包括:生物炭的非生物氧化过程是决定自身“碳封存”稳定性的关键;生物炭施用可通过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营养物质和栖息地以及提高土壤营养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促进微生物同化和植物生长发育,增加生物炭的负排放潜力;亦可通过改变土壤性状,抑制微生物之间的信号分子和胞外电子传递以及酶的分泌,调控温室气体的排放;生物炭与土壤原有机质、矿物结合形成有机-矿物复合体,以及促进微生物分泌菌丝、胶结物质和一系列疏水蛋白可以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土壤碳库的稳定性.总而言之,生物炭施用有利于土壤碳库含量及其碳稳定性的增加.未来研究应着眼于开展生物炭非生物氧化过程与生物氧化、炭稳定性之间的机理研究,以及重视微生物碳泵和生物炭-有机-矿物界面动态在生物炭固碳减排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旨在为生物炭的实际应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固碳减排 全生命周期评估 激发效应 土壤团聚体
下载PDF
农林土壤固碳减排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茶树栽培中的应用潜力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少博 叶长存 +5 位作者 郭帅 吕俊彦 陈烨 颜鹏 李征珍 李鑫 《中国茶叶》 2023年第11期10-17,共8页
研发茶园土壤固碳减排技术,实现茶树生态低碳栽培,对于提升茶园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促进茶园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当前在农林生态系统中应用的土壤固碳减排技术,主要包括农林废弃物科学还田、合理的施肥技... 研发茶园土壤固碳减排技术,实现茶树生态低碳栽培,对于提升茶园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促进茶园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当前在农林生态系统中应用的土壤固碳减排技术,主要包括农林废弃物科学还田、合理的施肥技术以及合理的栽培管理方式,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结合茶园生态系统的特征,提出了农林生态系统土壤固碳减排技术在茶树栽培中的应用潜力,主要包括茶树修剪物科学还田、茶园肥料的科学利用、茶园科学栽培方式3个方面,旨在为促进茶园生态低碳栽培技术的挖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减排 生态低栽培 茶园生态系统 农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中国草地固碳减排研究现状及其建议 被引量:7
8
作者 李紫晶 高翠萍 +1 位作者 王忠武 韩国栋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1-200,共10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加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逐渐增加,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减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达到新高,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中国草地碳汇资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加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逐渐增加,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减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达到新高,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中国草地碳汇资源得天独厚,发展草原碳汇经济成为履行国际承诺、打造碳汇新经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综述中国草地固碳减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草地碳汇和家畜生产减排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草地碳汇、人工草地建设等方面,并提出中国草地固碳减排发展建议,以期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及草地固碳减排的贡献提供理论基础,为推动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中和 达峰 气候变化 放牧管理 固碳减排
下载PDF
微藻生物柴油固碳减排和经济效益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赵青云 韩飞 +3 位作者 石向星 叶斌华 焦永刚 钟凯强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5-153,共9页
微藻具有生长周期短、油脂含量高等优势,以城市废水和工业废气作为微藻的培养基和无机碳来源,开展废物利用与微藻能源耦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阶段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可知,随着微藻浓度增加,生物柴油的经济效益和减排效果逐渐增加,... 微藻具有生长周期短、油脂含量高等优势,以城市废水和工业废气作为微藻的培养基和无机碳来源,开展废物利用与微藻能源耦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阶段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可知,随着微藻浓度增加,生物柴油的经济效益和减排效果逐渐增加,且质量浓度为1.5 kg/m^(3)时效果更好;随采收周期变长,生物柴油的经济效益先增加后降低,减排效果先降低后增加,经综合考虑,采收比为80%时获得最佳效果;随污水配比变化,微藻对废水处理效果变化较大。基于此,本研究最终选用质量浓度为1.5 kg/m^(3)、油脂含量为20%的微藻,在下水道污水、垃圾渗滤液、生活废水体积比为8∶1∶1条件下,以80%的采收比进行生物柴油生产。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碳税基础上,微藻生物柴油生产成本比现有生物柴油低35.6%,基于国家总体碳排放量可实现0.27%的碳减排,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废物处理 固碳减排 经济效益 生物柴油
下载PDF
延安市林草光伏互补建设空间适宜性及固碳减排效益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闵志强 胡云云 +4 位作者 刘友林 王周 陈志林 李宏韬 贾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66,共10页
以延安市林草光伏互补建设为对象,通过因子分析方法选取适宜性评价指标,从图斑尺度对规模化发展林草光伏互补的适宜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和验证,并分别评估乔灌植被、灌草植被和乔灌草植被3种修复模式在不同开发强度下的固碳减排综合效益。... 以延安市林草光伏互补建设为对象,通过因子分析方法选取适宜性评价指标,从图斑尺度对规模化发展林草光伏互补的适宜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和验证,并分别评估乔灌植被、灌草植被和乔灌草植被3种修复模式在不同开发强度下的固碳减排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延安市适宜规模化发展林草光伏互补的土地面积40.86万hm^(2),占延安市总面积的11.04%,主要分布在36°30′N以北的7个区县;发展林草光伏互补对增加林草植被固碳、光伏发电减排CO_(2)作用明显,其中灌草光伏互补模式的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最高;经测算延安市林草光伏在30%的集中开发强度下,可实现5540.29万kW·h装机容量,吸收CO_(2)171.19万t·a^(-1),增加固碳量46.68万t,减排CO_(2)9587.84万t·a^(-1)。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林草光伏互补规划设计、布局选址、碳汇碳减排交易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光伏互补 空间适宜性 固碳减排
下载PDF
耕地质量提升与固碳减排多目标协同的绿色低碳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雨 曹逸凡 钱晓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5期244-247,共4页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固碳减排是当前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战略目标。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已成为当前低碳经济格局下的必由之路。由于绿色低碳农业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概念,很难用一个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固碳减排是当前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战略目标。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已成为当前低碳经济格局下的必由之路。由于绿色低碳农业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概念,很难用一个单项指标全面、客观地衡量,故此对绿色低碳农业总目标进行拆分,系统研究绿色低碳农业的科学内涵,深入探讨发展耕地质量提升与固碳减排多目标协同的绿色低碳农业的重要意义,分析目前开展工作的阻力,最后提出发展耕地质量提升与固碳减排多目标协同的绿色低碳农业的发展路径,推进我国耕地系统向绿色低碳现代农业发展,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粮食可持续增产与有效碳减排的双赢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耕地质量提升 固碳减排
下载PDF
辣椒低山工厂育苗高山移栽可行性及新增固碳减排能力研究
12
作者 袁京华 高国文 +2 位作者 刘斌 王惠 杨斌 《蔬菜》 2023年第7期10-14,共5页
为探索低山工厂辣椒苗对高山地区环境的适应性、增产能力和新增固碳减排能力,通过不同播期对比试验、17个品种对比试验和大面积移栽生产试验,比较分析辣椒低山工厂育苗高山移栽的适应性、丰产性以及固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辣椒低山工... 为探索低山工厂辣椒苗对高山地区环境的适应性、增产能力和新增固碳减排能力,通过不同播期对比试验、17个品种对比试验和大面积移栽生产试验,比较分析辣椒低山工厂育苗高山移栽的适应性、丰产性以及固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辣椒低山工厂育苗不仅可以完全适应宜昌市高山地区生态环境,且各项试验均实现大幅增产、增收,其中大面积移栽生产试验中辣椒667 m^(2)产量为3 280 kg,667 m^(2)产值达15 622.6元;较农民自育苗667 m^(2)增产967 kg,增产率达41.8%,667 m^(2)产值增加7 273.6元,增收率达87.1%;667 m^(2)新增固定减排CO_(2)量为619 kg,固碳减排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低山育苗 高山移栽 适应性 丰产性 固碳减排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农业固碳减排路径研究
13
作者 王迪 《宁夏农林科技》 2023年第7期36-40,共5页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责任,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倡导者,以最大努力应对气候变化,肩负起世界大国需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农业作为人类衣食之源,是完成“双碳”目...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责任,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倡导者,以最大努力应对气候变化,肩负起世界大国需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农业作为人类衣食之源,是完成“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之一。推进农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不但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还是加快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探究“双碳”目标下农业固碳减排路径,旨在明确农业碳源、碳汇特征,通过分析农业固碳减排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标 农业温室气体 固碳减排
下载PDF
秸秆生物黑炭农业应用的固碳减排计量方法学探讨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阿凤 程琨 +5 位作者 潘根兴 郑金伟 李恋卿 张旭辉 杜彦玲 韩晓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11-1815,共5页
秸秆或生活垃圾热裂解转化生物黑炭的产业化技术已经成熟,生物黑炭固碳减排方法学是进行自主碳交易的必备技术依据。基于河南三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生物黑炭的生产工艺,对秸秆燃烧(基线)和转化生物黑炭以及农业应用(项目)整个系统全... 秸秆或生活垃圾热裂解转化生物黑炭的产业化技术已经成熟,生物黑炭固碳减排方法学是进行自主碳交易的必备技术依据。基于河南三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生物黑炭的生产工艺,对秸秆燃烧(基线)和转化生物黑炭以及农业应用(项目)整个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碳汇清除量进行了评价。采用该方法学,对已经进行的秸秆生物质黑炭的生产和稻田施用的总效应初步估计为秸秆产生净碳汇249-398kgCO2-e·t^-1。可以看出秸秆生物黑炭具有显著的固碳减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黑炭 固碳减排 计量方法学
下载PDF
中国农田固碳减排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 被引量:22
15
作者 唐海明 汤文光 +1 位作者 肖小平 杨光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755-1759,共5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田固碳减排的动态变化日益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它对于正确评价农业产业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采取农业分区的方法,将我国划分为4个不同的农业区,并从区域植被覆盖、地理气候、品种、土壤性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田固碳减排的动态变化日益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它对于正确评价农业产业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采取农业分区的方法,将我国划分为4个不同的农业区,并从区域植被覆盖、地理气候、品种、土壤性质、种植制度和施肥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各区域农田固碳减排的基本现状。通过对我国农田固碳减排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系统阐述,探明了耕作措施、水田种植面积、秸秆还田、施肥情况、轮作制度、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生态系统等是影响我国农田固碳减排的主要关键因素。同时,针对目前我国农田固碳减排的基本状况,提出了适合我国农田固碳减排的主要对策。文章认为,应从加强农田碳循环和土壤碳汇效应、合理调整农田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农田管理技术体系创新、加强农田生物固碳减排技术研究和注重降低农业生产温室气体的排放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从而进一步增强农田的土壤固碳能力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我国农田固碳减排的最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减排 种植制度 耕作措施 土壤汇效应 温室气体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农田固碳减排效应分析——以陕西户县、大荔和临渭区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庆 李长江 +3 位作者 张俊丽 王阳峰 杨飞 温晓霞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86-1695,共10页
为了分析保护性耕作的固碳减排效应,以陕西省关中平原麦玉两熟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西安户县、渭南大荔和临渭区3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从土壤有机碳固定、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物资投入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避免秸秆焚烧造成的温... 为了分析保护性耕作的固碳减排效应,以陕西省关中平原麦玉两熟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西安户县、渭南大荔和临渭区3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从土壤有机碳固定、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物资投入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避免秸秆焚烧造成的温室气体减排4个方面对该地区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固碳减排效应进行综合分析和估算。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密度,每公顷农田每年碳固定量增加3 467.28kg CO_2当量,占总减排量的64.21%,对温室气体减排贡献最大;因减少物资投入和避免秸秆焚烧所产生的减排量分别为68.04kg·hm^(-2)·a^(-1)和1 864.65kg·hm^(-2)·a^(-1) CO_2当量;因秸秆还田产生的N_2O抵消了5.67%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每公顷农田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 739.76~5 364.30kg CO_2当量,整个保护性耕作项目区每年产生的减排量约为2.0×10~4t CO_2当量。因此,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关中平原具有巨大的固碳减排能力,是一项经济且对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保护性耕作 固碳减排 关中平原
下载PDF
氧化铁辅助农业固碳减排的技术探索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萍 潘根兴 +2 位作者 张旭辉 宋祥云 李恋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90-2595,共6页
通过选取水稻秸秆、猪粪、污泥和颗粒有机肥,添加氧化铁后分别进行室内好气培养(25℃)和田间填埋矿化(夏季),以探索农业固碳减排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室内好气培养条件下,氧化铁明显降低了水稻秸秆、猪粪、污泥和颗粒有机肥的CO2释放速... 通过选取水稻秸秆、猪粪、污泥和颗粒有机肥,添加氧化铁后分别进行室内好气培养(25℃)和田间填埋矿化(夏季),以探索农业固碳减排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室内好气培养条件下,氧化铁明显降低了水稻秸秆、猪粪、污泥和颗粒有机肥的CO2释放速率,整个培养期间的CO2累积释放量分别由未添加氧化铁的10934.45、5426.12、5288.43和794.90mgCO2-C.kg-1降低为添加氧化铁的125.47、1535.15、1473.36和498.72mgCO2-C.kg-1,以水稻秸秆的效果最为显著。田间填埋条件下,除了颗粒有机肥的有机碳降解速率基本未受氧化铁影响外,其余3种有机物料在每一取样阶段的有机碳降解速率均受到了氧化铁的有效抑制。填埋90d后,水稻秸秆、猪粪和污泥的有机碳降解速率分别由未添加氧化铁的34.06%、14.91%和19.90%降低为添加氧化铁的24.25%、9.45%和14.24%,也以水稻秸秆的效果最为显著。可见,无论是室内好气培养还是田间填埋矿化,氧化铁均表现出对有机物料矿化降解的有效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有机碳固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减排 有机矿化 有机物料 氧化铁 好气培养 田间填埋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旱作覆膜玉米产量及固碳减排效应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颉健辉 李玲玲 +5 位作者 谢军红 彭正凯 邓超超 沈吉成 王进斌 Eunice Essel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4-141,共8页
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依托布设于2012年的定位试验研究氮肥运筹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固碳效应和NH3挥发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施氮水平:不施氮对照(N0)、低施氮100 kg·hm^-2(N1)、中施氮200kg·hm^-2(N2)和高施氮300 kg&#... 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依托布设于2012年的定位试验研究氮肥运筹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固碳效应和NH3挥发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施氮水平:不施氮对照(N0)、低施氮100 kg·hm^-2(N1)、中施氮200kg·hm^-2(N2)和高施氮300 kg·hm^-2(N3);副处理为施肥时期及比例:设基肥∶拔节肥=1∶2(T1)和基肥∶拔节肥∶大喇叭口肥=1∶1∶1(T2)。结果表明:将200 kg·hm^-2氮肥以基肥∶拔节肥=1∶2的比例施用能显著提高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97%和131%,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较高施氮水平分别降低48%和47%。氨挥发排放主要集中在追肥后的一周,穴施追肥后,NH3挥发速率迅速升高,1~4 d内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至对照水平,且施氮水平越高排放峰值越大。高、中、低施氮水平的NH3挥发量较不施氮对照分别增加6.5、5.9、5.4倍;T1处理较T2处理显著降低了37%;N3T2的NH3挥发量最多,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多了13%~47%。NH3挥发损失率变幅在13%~60%,随施氮水平增加而降低,高、中施氮水平较低施氮水平降低了59.6%和44.6%;与T2相比,T1处理NH3挥发损失率显著降低了40.4%,增加施氮水平和追肥次数潜在增加NH3挥发损失。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时,能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土壤固碳减排能力的适宜施肥制度为:施纯氮200 kg·hm^-2,全部氮肥按基肥∶拔节肥=1∶2的比例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玉米 氮肥运筹 籽粒产量 固碳减排
下载PDF
面向自愿减排碳交易的生物质炭基肥固碳减排计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建飞 郑聚锋 +3 位作者 程琨 叶仪 庄园 潘根兴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4470-4484,共15页
【目的】秸秆热解炭化-生物质炭基肥-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正在中国兴起。炭基肥通过替代化肥产生可观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并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库,其规模化发展具有参与我国正在实施的自愿减排碳交易项目的明显潜力。本研究探讨构建生物质炭... 【目的】秸秆热解炭化-生物质炭基肥-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正在中国兴起。炭基肥通过替代化肥产生可观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并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库,其规模化发展具有参与我国正在实施的自愿减排碳交易项目的明显潜力。本研究探讨构建生物质炭基肥项目固碳减排计量方法,为其大规模农业应用参与自愿减排碳交易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学支撑。【方法】根据自愿减排项目固碳减排计量方法学和农田固碳减排计量的逻辑框架,基于秸秆炭基肥项目发展的实地调查、已有炭基肥试验的固碳减排案例监测及文献统计,并参考已备案的农业减排方法学,从项目合格性、基准线确定、边界选择、关键排放源和土壤碳库确定、系统泄漏到净碳汇计量方法等方面探讨开发炭基肥项目固碳减排计量方法学,以分析炭基肥项目进行碳交易的可行性。【结果】秸秆炭基肥项目计量方法学的基准线情景为农田常规施肥管理,但需针对不同农田经营模式而确定项目边界(例如分散农民为经营主体的田块模式和工厂-农田的集约化企业运营模式),分别考虑农田氧化亚氮和甲烷的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库来审视项目的关键排放源和碳库,考虑项目的泄漏可能包括农民运输炭基肥导致的额外排放或原有秸秆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导致的额外排放。农作物炭基肥案例分析表明:以农民为主体的炭基肥项目,单个生长季的冬小麦或水稻生产可分别产生1 440和282 kg CO2-eq·hm-2的减排量;而"工厂-农田"集约化模式中,在未对炭基肥生产工艺进行优化的条件下(副产物未被循环利用),炭基肥生产过程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将抵消部分炭基肥应用的农田碳汇量;如对优化炭基肥生产工艺后,单个生长季的冬小麦和水稻生产可分别产生1 479和340 kg CO2-eq·hm-2的净碳汇量。【结论】构建了一套用于量化炭基肥项目净碳汇量的计量方法,可以合理地量化炭基肥农田应用项目产生的净碳汇量。本研究发展的方法学适用炭基肥农业固碳减排项目,量化结果显示炭基肥项目可带来可观的减排量,且旱作农田的净碳汇效应高于稻作农田,优化炭基肥生产工艺条件下工厂-农田集约化运营模式获得的碳汇量显著高于未优化工艺条件下的农民主体的项目模式。研究表明未来应当关注和开发区域尺度不同类型炭基肥施用下氧化亚氮和甲烷减排因子以及土壤固碳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易 农业固碳减排 炭基肥 方法学 气候变化 秸秆热解炭化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固碳减排关键影响因素及技术体系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天奇 胡权义 +4 位作者 汤计超 李成芳 江洋 刘娟 曹凑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03-615,共13页
水稻生产是中国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针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探究影响水稻生产固碳减排的关键因素,构建水稻生产固碳减排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开展包括免耕、氮肥深施、间歇性... 水稻生产是中国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针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探究影响水稻生产固碳减排的关键因素,构建水稻生产固碳减排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开展包括免耕、氮肥深施、间歇性节水灌溉、秸秆氮肥配施管理等低碳管理措施在内的定位试验,分析水稻生产固碳减排的关键影响因素。在长期监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使用^(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有机碳官能团分子结构,明确稻作管理措施增汇减排机理。进一步从碳足迹角度评估不同稻作管理技术下稻田生产间接碳排放。同时使用^(13)C秸秆示踪技术,明确秸秆外源碳在稻作循环中的转化比例。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调控秸秆和氮肥配比,可以促进秸秆碳向小分子官能团的转化,并促进土壤团聚体吸附外源颗粒有机碳,相比常规秸秆管理模式提高土壤碳库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储量32.3%。间歇性节水灌溉技术可以通过提高甲烷氧化菌丰度,减少稻田甲烷排放19.9%~21.1%。免耕等低能耗稻田管理技术可以减少燃油和人力等投入,综合降低稻田生产间接碳排放10.5%~16.7%。相对于常规稻田秸秆还田模式,间歇性节水灌溉、秸秆氮肥配施等管理技术可以提高秸秆外源碳循环固定率57.3%~59.9%。土壤团聚体结构发育、碳排放功能微生物、土壤氮素底物浓度、水稻生产碳足迹和作物碳固定量是影响水稻生产碳中和的关键因素。从“增汇”“减排”“降耗”“循环”角度,构建水稻生产固碳减排技术体系可以促进水稻生产碳固持28.9%~6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固碳减排 中和 足迹 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