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地力及固碳能力的影响
1
作者 李硕 李博哲 +1 位作者 王超 孙鹏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32-38,共7页
为探明农产品化肥减量后土壤养分的变化,促进玉米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肥力,从2019年开始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所属4个牧场连续3年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试验,期间随机选取31处采样点分别进行3次抽样,分析土壤样品中pH、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 为探明农产品化肥减量后土壤养分的变化,促进玉米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肥力,从2019年开始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所属4个牧场连续3年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试验,期间随机选取31处采样点分别进行3次抽样,分析土壤样品中pH、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有机碳和水溶性盐等指标,以此判断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地力和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玉米秸秆还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由21.2 g·kg^(-1)增长至23.6 g·kg^(-1);秸秆还田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平均增长约144.0%,而未还田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平均增长约138%;碱解氮含量由166.50 mg·kg^(-1)增长至194.50 mg·kg^(-1),且2022年与2021年测定的碱解氮含量差异显著。可见秸秆还田后土壤固碳能力增加,肥力增强,而pH一直维持在7.92~8.23。因此,合理运用玉米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耕作环境,减少土壤中盐分聚集,提高土壤对有机碳的固定效果,调节土壤的酸碱稳定性,对东北土壤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地力指标 固碳能力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对灯心草群落固碳能力的影响
2
作者 徐海峰 刘伦衔 乙引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96-101,共6页
本文以贵州龙里草原为试验地,通过对龙里灯心草群落的植被、地表凋落物和土壤主要组分进行实地观测,探究围封、刈割、放牧3种利用方式对草地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利用方式植被地上生物量以围封最大,刈割次之,放牧最小;不同利用... 本文以贵州龙里草原为试验地,通过对龙里灯心草群落的植被、地表凋落物和土壤主要组分进行实地观测,探究围封、刈割、放牧3种利用方式对草地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利用方式植被地上生物量以围封最大,刈割次之,放牧最小;不同利用方式对凋落物影响不明显。3种利用方式对植被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不同。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影响显著,对土壤全磷及容重的影响不大。3种利用方式主要通过改变土壤主要组分来影响植被生长,进而改变植被生物量,从而改变灯心草群落的固碳能力以及对环境的贡献。围封、放牧、刈割通过改变土壤有机碳及容重来改变土壤的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心草群落 利用方式 固碳能力
下载PDF
云南省植被固碳能力与产水、土壤保持服务冷热点识别
3
作者 李子辉 张亚 +4 位作者 巴永 陈伟志 董春凤 杨梦娇 文方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7-1019,共13页
本文以云南省作为研究区域,评估植被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与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并通过空间冷热点分析识别出固碳能力与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空间冷热点区域,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固碳能力最大,最大值分别为590.02... 本文以云南省作为研究区域,评估植被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与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并通过空间冷热点分析识别出固碳能力与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空间冷热点区域,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固碳能力最大,最大值分别为590.02和591.15gC/m^(2);固碳能力变化方面,迪庆、昭通、怒江、德宏以及临沧的固碳能力增加,占云南省地级市总数的37.5%;其余地区固碳能力呈下降趋势.整体来看,云南省植被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整体呈下降趋势.(2)2000~2020年,云南省产水服务能力最大值为2215.84和2045.83mm,产水服务总量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2000~2020年,云南省土壤保持服务能力总体呈增加趋势,仅有德宏土壤保持服务总量呈降低趋势,占云南省地级市总数的6.25%;昆明、迪庆、怒江等其他地区的土壤保持服务能力为增加趋势.(3)2000~2020年,云南省植被固碳能力-产水服务-土壤保持三项服务的综合空间热点布局变化较小,冷点布局变化较大.综合空间的热点区域(99%可信度、95%可信度、90%可信度)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等地区,其中,极热点区域(99%可信度)在西双版纳分布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固碳能力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能力 典型生态系统服务 冷热点识别 驱动分析 云南
下载PDF
河南省耕地质量变化对农田固碳能力的影响
4
作者 宋艳华 王自威 +1 位作者 袁晨光 杨建波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148,180,共7页
通过评价河南省105个县耕地碳吸收、碳排放和碳存储能力,以及各县平均耕地质量等别、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的量化分值,探索耕地质量及其评价因素与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关系,揭示2011—2019年河南省耕地质量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通过评价河南省105个县耕地碳吸收、碳排放和碳存储能力,以及各县平均耕地质量等别、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的量化分值,探索耕地质量及其评价因素与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关系,揭示2011—2019年河南省耕地质量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总体呈现碳汇。(2)河南省耕地碳存储能力与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耕地质量为9.24等时耕地碳吸收和碳排放达到平衡,固碳量为0,等别优于9.24等时,耕地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量,表现为碳汇,反之,表现为碳源。(3)耕地质量的高低和不同质量等别耕地面积的变化显著影响区域耕地碳存储量。(4)多个耕地质量评价因素与农田碳吸收、碳排放和固碳能力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农田生态系统 吸收 排放 固碳能力 河南省
下载PDF
城市公园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对固碳能力的驱动
5
作者 张昊 张兴 +4 位作者 高飞 曲彦婷 陈西林 李雨桐 李弘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73-180,共8页
了解城市木本植物叶水平固碳能力差异,从叶功能性状探讨对固碳能力的驱动路径,明确植物在长期生长过程中通过叶片性状来保持碳收获最大化的权衡策略。以城市公园20种常见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片碳储量(Cmass)、单位叶面积固碳量(... 了解城市木本植物叶水平固碳能力差异,从叶功能性状探讨对固碳能力的驱动路径,明确植物在长期生长过程中通过叶片性状来保持碳收获最大化的权衡策略。以城市公园20种常见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片碳储量(Cmass)、单位叶面积固碳量(WCO_(2))以及叶功能性状指标,以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路径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叶性状对固碳能力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发现,木本植物的叶水平固碳能力具有较大差异,WCO_(2)在4.70~26.06 g/(m^(2)·d)之间,平均为11.623 g/(m^(2)·d),具有更明显的种间差异;Cmass在352.410~565.290 mg/g之间,平均为458.319 mg/g,具有更明显的种内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叶功能性状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叶干质量(LDW)、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厚度(LT)、比叶质量(LMA)、单位质量叶氮含量(Narea)、光合氮利用率(PNUE)、单位质量最大净光合速率(Amass)、气孔导度(Gs)等性状与WCO_(2)和Cmass均极显著相关。通过路径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单位面积最大净光合速率(Aarea)对WCO_(2)具有直接驱动作用,可解释WCO_(2)55.4%的变化;碳氮比(C/N)、Amass、Nmass和PNUE等对Cmass具有直接驱动作用,可解释Cmass30.3%的变化。城市公园常见木本植物的叶功能性状可作为联系植物光合固碳与碳固存能力的载体,对植物固碳能力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 叶功能性状 固碳能力 驱动路径 城市公园
下载PDF
森林碳汇与树种固碳能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古佳玮 《现代园艺》 2023年第1期26-29,共4页
为实现碳汇造林生态效益最大化,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温室效应,展开对森林树种固碳能力的研究。综述了森林碳汇效应与碳汇造林的概念及内涵,对碳汇造林现状及效益进行分析,概括出森林树种固碳释氧量的主要... 为实现碳汇造林生态效益最大化,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温室效应,展开对森林树种固碳能力的研究。综述了森林碳汇效应与碳汇造林的概念及内涵,对碳汇造林现状及效益进行分析,概括出森林树种固碳释氧量的主要测算方法及树种固碳能力的比较方法,兼顾生物量和含碳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不同树种的固碳能力,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的优良碳汇造林树种,为碳汇育林研究和森林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树种 固碳能力 生物量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西省固碳能力时空变化
7
作者 吴小红 喻艳菁 +1 位作者 戴强 石金明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23年第3期1-6,共6页
实现双碳目标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在眉睫的任务,为深入了解江西省改革开放40年来的碳固定能力、时空变化规律以及驱动因素,利用NPP数据计算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植被的碳固定能力。结果表明,江西省的碳固定能力在26.67亿~33.16亿t之间,呈... 实现双碳目标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在眉睫的任务,为深入了解江西省改革开放40年来的碳固定能力、时空变化规律以及驱动因素,利用NPP数据计算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植被的碳固定能力。结果表明,江西省的碳固定能力在26.67亿~33.16亿t之间,呈现出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除市区外,大部分县域的碳固定能力均呈现增长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地区的碳固定能力,生态环境指标中仅有耕地占比与单位面积固碳量及固碳变化率成反比,其余指标均成正比,第二产业的发展相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固碳的影响更大。因此,江西省的固碳能力提升途径应着重应对城镇化导致的固碳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目标 固碳能力 江西省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对县域固碳能力评估研究
8
作者 于舒逸 田涛 +3 位作者 杜甘霖 孙辰阳 刘小勇 叶茂 《资源与产业》 2023年第5期134-141,共8页
县域是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单元,针对县域尺度的固碳能力研究能够为生态系统固碳状况进行细致的表达,为县域碳管理提供决策支撑。本研究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为例,采用生物量和InVEST模型两种常用的固碳能力评估方法,估算县域范围内碳储... 县域是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单元,针对县域尺度的固碳能力研究能够为生态系统固碳状况进行细致的表达,为县域碳管理提供决策支撑。本研究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为例,采用生物量和InVEST模型两种常用的固碳能力评估方法,估算县域范围内碳储量和碳密度,对比分析县域和各乡镇之间的固碳水平,结果显示:生物量方法和InVEST模型计算得到路桥区碳储量分别为186037.44 t和1580777.19 t,InVEST模型中包含的土壤碳库碳储量,造成结果差异较大。两种方法评估的碳密度在空间分布上相对一致,反映了路桥区的固碳能力呈现西部高、南部次之、中北部低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县域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县域 固碳能力 储量
原文传递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固碳能力
9
作者 严丽萍 刘睿 杨利伟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在可持续发展大背景下,由于温室效应日益显著,降碳增汇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土壤强大的CO 2吸收能力逐渐引起各专家学者的重视。近年来,学术界在土壤碳汇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目前还没有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固碳... 在可持续发展大背景下,由于温室效应日益显著,降碳增汇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土壤强大的CO 2吸收能力逐渐引起各专家学者的重视。近年来,学术界在土壤碳汇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目前还没有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固碳能力做出系统梳理。综述森林、草地、农田和旱地土壤的固碳特点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并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固碳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①由于丰富的植被和发达的根系,森林土壤固碳能力较高,森林火灾、树木砍伐是影响森林土壤固碳能力的重要因素;②草地生态系统地下部分比地上部分存储了更多的有机碳,放牧、施肥是影响草地土壤固碳能力的重要因素;③农田也可以在地上生物量中储存大量的碳,秸秆还田、生物炭和农作物产量是较为有效的固碳改善方式;④旱地储存了全球大部分土壤无机碳,土壤无机碳含量受母质等多种因素影响,且旱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关系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固碳能力 土壤生态系统循环 森林土壤 草地土壤 农田土壤 旱地土壤
下载PDF
遮荫对油松幼苗光合特性及固碳能力的影响
10
作者 刘一江 《天津农林科技》 2023年第4期22-24,27,共4页
文章以辽宁省铁岭市的油松为研究对象,设4个光照处理,即100%光照(对照CK)、60%光照、30%光照、10%光照,分析不同遮荫条件下对油松幼苗光合特性以及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60%光照处理的净光合速率高于其他处理;100%光照(对照CK)处理... 文章以辽宁省铁岭市的油松为研究对象,设4个光照处理,即100%光照(对照CK)、60%光照、30%光照、10%光照,分析不同遮荫条件下对油松幼苗光合特性以及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60%光照处理的净光合速率高于其他处理;100%光照(对照CK)处理的蒸腾速率最高,其次为60%光照处理;60%光照、30%光照、10%光照处理的叶片胞间CO_(2)摩尔分数低于100%光照(对照CK)处理,各处理的叶片胞间CO_(2)摩尔分数在13:00最低;各处理的叶片气孔限制值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10%光照、30%光照、60%光照、100%光照(对照CK)处理;100%光照(对照CK)处理的气孔导度高于其他处理;60%光照条件下,7、8月份的日固碳量高于其他处理,100%光照(对照CK)条件下,9、10月份的日固碳量高于其他处理。试验表明,60%光照条件有利于促进油松幼苗光合特性的发挥、增强油松幼苗的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幼苗 遮荫 光合特性 固碳能力
下载PDF
不同混交种植方式下桉树固碳能力比较研究
11
作者 罗坤发 《绿色科技》 2023年第8期37-41,57,共6页
为了比较研究不同混交种植方式下桉树的固碳能力之间的差异,以福建云霄园岭国有林场作为研究区,采用了2种公式,使用SPSS检验了其显著性,结果显示两种公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SPSS软件针对不同的树种分别使用了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 为了比较研究不同混交种植方式下桉树的固碳能力之间的差异,以福建云霄园岭国有林场作为研究区,采用了2种公式,使用SPSS检验了其显著性,结果显示两种公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SPSS软件针对不同的树种分别使用了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探讨了不同混交种植方式下桉树相互之间的生物量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大花序桉株间混交株数比例1∶1和株间混交株数比例2∶2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株间混交株数比例3∶3和株间混交株数比例2∶2与株间混交株数比例1∶1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托里桉株间混交株数比例2∶2和株间混交株数比例3∶3下的生物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株间混交株数比例1∶1和株间混交株数比例2∶2与株间混交株数比例3∶3下的生物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比较了不同树种生物量之间的显著性,大花序桉和托里桉的生物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大花序桉要高于托里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生物量 固碳能力
下载PDF
东海中陆架泥质区及其周边表层沉积物碳的分布与固碳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38
12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2 位作者 曲艳慧 李玉瑛 崔青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21-426,共6页
对东海中陆架泥质区及其周边的表层沉积物分别利用容量法、元素分析仪法进行了IC、OC含量分析,利用筛析法和沉降法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IC含量均明显高于OC含量。OC含量在泥质区高,砂质区低;IC含量分布为:近岸细粒沉积... 对东海中陆架泥质区及其周边的表层沉积物分别利用容量法、元素分析仪法进行了IC、OC含量分析,利用筛析法和沉降法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IC含量均明显高于OC含量。OC含量在泥质区高,砂质区低;IC含量分布为:近岸细粒沉积区为相对高值区,中陆架砂质区为低值区,中陆架泥质区为高值区,外陆架砂质区为特高值区。OC富集主要受控于上覆水体的生物生产量、沉积动力环境以及海底物理化学条件。IC的分布受物源影响明显,其富集与该区的环流格局相对应,主要受控于研究区的沉积动力环境和它们的时空变化。研究区的现代海底固碳能力可分为强固碳能力的中陆架泥质区、弱固碳能力的中陆架砂质区和基本无固碳能力的外陆架砂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有机 无机 海底固碳能力 东海
下载PDF
造林再造林、森林采伐、气候变化、CO_2浓度升高、火灾和虫害对森林固碳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1
13
作者 刘魏魏 王效科 +1 位作者 逯非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113-2122,共10页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吸收大气CO_2、缓解气候变化的作用。造林再造林作为京都议定书认可的大气CO_2减排途径,是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低成本、有效策略。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还受森林采伐、气候变化、大气CO_2浓度升高、火灾以及虫害等自然...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吸收大气CO_2、缓解气候变化的作用。造林再造林作为京都议定书认可的大气CO_2减排途径,是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低成本、有效策略。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还受森林采伐、气候变化、大气CO_2浓度升高、火灾以及虫害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强烈影响。综述了全球和区域造林再造林的固碳能力,以及目前较受重视的一些因素(森林采伐、气候变化、大气CO_2浓度升高、火灾以及虫害)对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造林再造林固碳能力为148—2400TgC/a;采伐造成的全球森林碳损失最大为900 TgC/a,其次是火灾为300 TgC/a,虫害造成森林碳释放最小在2—107 TgC/a之间。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关注固碳措施和多种环境因素对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尤其是对森林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和火灾发生,以及减少或避免造林再造林活动引起的碳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造林再造林 采伐 气候变化 CO2浓度升高 火灾 虫害 固碳能力
下载PDF
中国主要人工林碳储量与固碳能力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奇 朱建华 +1 位作者 冯源 肖文发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共6页
根据全国第7次(2004-2008年)和第8次(2009-2013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IPCC法估算了我国9种主要人工林碳储量及碳密度变化规律和龄组特征,探讨了近年来主要造林树种的固碳能力。两次清查间隔期间,9种人工林平均碳密度增加了1.6 Mg... 根据全国第7次(2004-2008年)和第8次(2009-2013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IPCC法估算了我国9种主要人工林碳储量及碳密度变化规律和龄组特征,探讨了近年来主要造林树种的固碳能力。两次清查间隔期间,9种人工林平均碳密度增加了1.6 Mg·hm^(-2),总碳储量增加了126.89Tg,年平均增加25.38Tg。杨树和桉树年固碳量较高,分别为10.21、9.96Tg·a^(-1),碳密度增加量分别为4.32、7.72 Mg·hm^(-2)。2009-2013年间9种人工林各龄组的碳密度为:幼龄林(8.82 Mg·hm^(-2))<中龄林(24.01 Mg·hm^(-2))<近熟林(29.37 Mg·hm^(-2))<过熟林(30.89 Mg·hm^(-2))<成熟林(35.67 Mg·hm-2)。幼龄林和中龄林占主要人工林总面积的70.52%,具有较高的生长潜力和固碳潜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人工林森林经营管理及碳汇功能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人工林 林龄 储量 固碳能力
下载PDF
中国区域滨海湿地固碳能力研究现状与提升 被引量:13
15
作者 唐博 龙江平 +3 位作者 章伟艳 谢永清 乔吉果 翟万林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1-490,共10页
对我国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进行了评估,同时,对其固碳能力的遥感监测和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最后提出了滨海湿地固碳能力的提升技术。全球看来,我国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总体上不高。国内看来,在北方泥炭地和植被覆盖率高,生长茂盛的... 对我国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进行了评估,同时,对其固碳能力的遥感监测和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最后提出了滨海湿地固碳能力的提升技术。全球看来,我国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总体上不高。国内看来,在北方泥炭地和植被覆盖率高,生长茂盛的区域,尤其是有红树林生长的区域固碳能力相对较高。滨海湿地主要分布在潮间带,人为监测困难,卫星遥感的出现为滨海湿地的监测带来很大方便,遥感监测已成为评估湿地固碳能力的一种高时效方法。滨海湿地固碳蕴藏着巨大潜力,提升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可以大大降低全球CO2含量,对于改善全球温室效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固碳能力 遥感监测 提升技术
下载PDF
胶州湾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及固碳能力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傅明珠 王宗灵 +4 位作者 李艳 李瑞香 吕瑞华 孙萍 夏滨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7-366,共10页
根据2006年3月—2007年2月逐月对胶州湾浮游植物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该海湾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粒级结构特征以及碳流途径,计算了胶州湾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碳量以及其对富营养化物质氮、磷的净化能力。结果... 根据2006年3月—2007年2月逐月对胶州湾浮游植物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该海湾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粒级结构特征以及碳流途径,计算了胶州湾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碳量以及其对富营养化物质氮、磷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胶州湾的初级生产力平均为408.8 mgC.m-2d-1,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对总初级生产的贡献率最高(42.14%),小型浮游植物(Microphytoplankton)和微型浮游植物(Nanophytoplankton)贡献率相当(分别为27.81%和30.03%);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超过50%通过微食物环再向高营养级传递并入经典食物链,微食物环在胶州湾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胶州湾海域每年通过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碳量为52 809.1 tC,按照Redfield比值(C∶N∶P=106∶16∶1)每年吸收N和P的量值分别为9 299.7 t和1 287.0 t,浮游植物对大气CO2的吸收及对富营养化物质的净化均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粒级结构 固碳能力 胶州湾
下载PDF
农户杉木经营的固碳能力影响因素及碳供给决策措施 被引量:6
17
作者 宁可 沈月琴 +2 位作者 朱臻 黄敏 王成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9-137,共9页
基于完整造林周期,在不考虑碳泄露的裸地造林基础上,运用C-D生产函数对杉木固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讨论农户碳供给决策措施。研究表明:在造林期增加一定量的化肥投入,在抚育期增加间伐用工,在全过程中增加额外用工投入与杉木固碳能... 基于完整造林周期,在不考虑碳泄露的裸地造林基础上,运用C-D生产函数对杉木固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讨论农户碳供给决策措施。研究表明:在造林期增加一定量的化肥投入,在抚育期增加间伐用工,在全过程中增加额外用工投入与杉木固碳能力存在正相关。农户家庭特征对杉木固碳能力影响不显著,地块特征和区域差异对杉木的固碳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建立农户在碳汇收益下的决策最优化模型,农户杉木经营过程中需要考虑劳动力工资、生产资料价格、砍伐期木材价格以及碳价格,为今后农户碳汇经营提供决策工具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C-D生产函数 固碳能力 森林 决策方程
下载PDF
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固碳能力估算 被引量:65
18
作者 胡会峰 刘国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91-296,共6页
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作为引起全球气候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力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为此。2005年2月16号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明确提出了植树造林、再造林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作为引起全球气候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力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为此。2005年2月16号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明确提出了植树造林、再造林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林业政策和工程,对大气中CO2的减排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例,利用我国第4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林业统计年鉴,依据估算森林碳储量的材积源——生物量方法对该工程实施5a来(1998—2002)的固碳能力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为我国的国际气候和外交谈判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佐证。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5a来,工程区累计造林302.6 10^4hm^2、新增人工林累计固C21.32Tg(1Tg=10^12 g),其中,东北、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3个地区分别累计固碳6.39、12.59、2.34强。另外,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5a内累计减少木材产量964.98 10^4m^3,累计减少22.75Tg的碳释放。总体而言,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5a来累计固碳44.07Tg,平均年际固碳8.81Tg/a,相当于我国每年CO2排放量的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保护工程 固碳能力 人工林 累计储量 中国
下载PDF
木兰围场典型落叶松-杨桦混交林生物量及固碳能力 被引量:5
19
作者 姜鹏 张绍轩 +4 位作者 任佳佳 王襄平 孟京辉 谷建才 陆贵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937-2945,共9页
以木兰林管局北沟林场内典型落叶松-杨桦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天然次生林、山杨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层切割法和分层挖掘法对华北落叶松、白桦、山杨的生物量进行测定,并通过解析木进行了生长量的测定,从而建立生物量、生... 以木兰林管局北沟林场内典型落叶松-杨桦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天然次生林、山杨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层切割法和分层挖掘法对华北落叶松、白桦、山杨的生物量进行测定,并通过解析木进行了生长量的测定,从而建立生物量、生长量模型对林分的碳储量和固碳能力进行了估算。其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杨桦混交林较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天然次生林、山杨天然次生林具有一定幅度的增产效益。落叶松-杨桦混交林中落叶松、白桦、山杨表现均优于各自的人工林或天然林,平均胸径分别高出6.7%、12.8%、4.1%,平均树高分别高出12.1%、1.4%、11.1%。落叶松-杨桦混交林中落叶松、白桦、山杨的固碳量增幅分别为29.74%、28.36%、34.52%;落叶松人工林固碳量增幅27.09%;白桦天然次生林固碳量增幅26.34%;山杨天然次生林固碳量增幅26.24%。落叶松-杨桦混交林中落叶松、白桦、山杨固碳量的增幅分别高于所对应树种的2.65%、2.02%、8.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桦混交林 落叶松 白桦 山杨 生物量模型 生物量 固碳能力
下载PDF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其固碳能力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霓虹 高萌 李丹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4-560,共7页
基于8~56a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生物量调查数据,建立了长白落叶松林各器官生物量模型,探讨了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干材、树皮、树枝、树叶、树根的生物量分布与变化规律及单木与林分乔木层的固碳能力。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大... 基于8~56a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生物量调查数据,建立了长白落叶松林各器官生物量模型,探讨了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干材、树皮、树枝、树叶、树根的生物量分布与变化规律及单木与林分乔木层的固碳能力。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大,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木及各器官生物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单株木生物量由8a时的0.174kg增加至56a时的328.196kg,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由8a时的0.519t·hm-2增加至56a时的251.39t·hm-2,其中树干所占比例最大,且增幅最大。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平均碳储量为74.822kg,56a林分乔木层碳密度为130.455t·hm-2,平均碳密度达63.113t·hm-2,各器官碳储量变化规律明显。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林分乔木层的年平均固碳量分别为0.087、1.193、1.703、2.124t·hm-2,固碳量年平均增长率排序为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近熟林。研究认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单株木及林分各器官生物量随林龄增加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成熟林分固碳水平最高,中龄林分后期固碳潜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人工林 生物量 储量 固碳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