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时期国剧陈列馆述略
1
作者 赵国香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国剧陈列馆创设于1934年1月,隶属于北平国剧学会,是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戏曲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博物馆,为近代专门博物馆的代表,后随国剧学会的解散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探究国剧陈列馆的创设及兴衰始末,具有博物馆史和近代戏曲... 国剧陈列馆创设于1934年1月,隶属于北平国剧学会,是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戏曲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博物馆,为近代专门博物馆的代表,后随国剧学会的解散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探究国剧陈列馆的创设及兴衰始末,具有博物馆史和近代戏曲史的双重意义,其创设与兴衰折射出中国早期博物馆、近代戏曲发展的特点与运命,是近代社会变迁的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国剧陈列馆 齐如山 博物馆史 戏曲史
下载PDF
赵太侔与国剧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徐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107,123,共8页
国剧运动是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戏剧事件,赵太侔的《国剧》一文是国剧整体观研究的核心,他认为建设国剧要从民族性和世界性两方面入手,并高度评价了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艺术价值。赵太侔的国剧观影响深远,此后叶崇智、顾颉刚等人... 国剧运动是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戏剧事件,赵太侔的《国剧》一文是国剧整体观研究的核心,他认为建设国剧要从民族性和世界性两方面入手,并高度评价了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艺术价值。赵太侔的国剧观影响深远,此后叶崇智、顾颉刚等人结合其观点展开了一系列讨论,但这些内容以往很容易被研究者忽略。总体而言,以赵太侔为首的这批学者的文章指明了建设国剧的方向,即应从探究民间史、民族审美、民族语言等方面着手,深入内地、深入民众,从而发展和建设民族戏剧。他们共同为民族戏剧发声,为提升西方对中国戏曲美学价值和艺术手法的认知水平、促进东西方戏剧的共融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 国剧 爱尔兰国剧 民间文化
下载PDF
国剧陈列馆沿革考
3
作者 高柯立 蒋凯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362-368,共7页
文章对国剧陈列馆从20世纪30年代筹备到成立的过程,以及在抗战期间的艰难维持和抗战胜利后的恢复,乃至建国后的去向,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考察。国剧陈列馆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政、学、戏曲界等多方关注和呼应,所搜集和收藏的戏曲文物也多得... 文章对国剧陈列馆从20世纪30年代筹备到成立的过程,以及在抗战期间的艰难维持和抗战胜利后的恢复,乃至建国后的去向,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考察。国剧陈列馆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政、学、戏曲界等多方关注和呼应,所搜集和收藏的戏曲文物也多得以保存和延续至今,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梳理国剧陈列馆的沿革,我们可以发现齐如山等人抓住博物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契机,创造性地利用国剧陈列馆来收集、保存和研究戏曲文物,并向公众开放,宣传介绍传统戏曲,为传统戏曲文化在现代的发展搭建了新平台。同时,由于陈列馆的藏品始终带有强烈的私有色彩,与公立博物馆相比,陈列馆又具有“不完全的公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陈列馆 国剧学会 齐如山 梅兰芳
下载PDF
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想象与实践悖论——对国剧运动的一种跨文化反思
4
作者 周琦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1-152,165,共13页
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国剧运动意指1926年前后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闻一多等留美学生归国后开展的一场短暂的戏剧艺术实践。国剧运动派的“初心”是试图在中西跨文化视域中重新评估和定义中国旧剧的价值,以实现民族文化传统的再生产... 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国剧运动意指1926年前后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闻一多等留美学生归国后开展的一场短暂的戏剧艺术实践。国剧运动派的“初心”是试图在中西跨文化视域中重新评估和定义中国旧剧的价值,以实现民族文化传统的再生产,这是一种建构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想象的过程,也是在“西强东弱”的国际格局中重建东-西方权力结构重要的探索性尝试。在理论上,国剧运动派力图融合中西方戏剧的“写实/写意”传统,建设具有“中国性”的民族戏剧,然而这种对于文化差异性的强调难免落入“自我东方化”的陷阱,也导致了“国剧”的民族性理念在其文化价值的论争中解构了自身。在实践中,由于国剧运动派对本土的文化环境缺乏深度考量,以及在“国剧”办学方针上的含混和剧本创作上的薄弱,导致国剧运动最终游离于中国社会“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流。然而,在百年后文化复兴成为主流叙事的今天,国剧运动对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想象与实践悖论,为我们如何集成和创新中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也为我们理解全球化格局中的中西方文化关系提供了更为深刻的意义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 民族文化 主体性 跨文化反思
下载PDF
国剧运动的歌剧理想与实践——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乐剧科成立始末
5
作者 柳青壑 《音乐文化研究》 2023年第1期63-73,4,5,共13页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乐剧科是原南京“国立戏剧学校”抗战西迁办学期间,借改组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之机所增设的以培养歌剧人才的五年制专科。乐剧科本着校长余上沅“为国储才”的办学观念以及“采用冶中西乐剧于一炉,以期建立吾国民族...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乐剧科是原南京“国立戏剧学校”抗战西迁办学期间,借改组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之机所增设的以培养歌剧人才的五年制专科。乐剧科本着校长余上沅“为国储才”的办学观念以及“采用冶中西乐剧于一炉,以期建立吾国民族新乐剧”的教学目标,于1940年7月至1945年试办期间,共招收五届学生,为国家培养出瞿希贤、范希贤、陈玄、冯坤贤、万桐书、金钟鸣、杨匡民等音乐人才。回顾剧专乐剧科的办学历程及其歌剧民族化的艺术追求,其办学思想可以追溯到余上沅、赵太侔等戏剧家与新月派文艺活动家于20世纪20年代发起并倡导的“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去演中国人看的中国戏”的戏剧理想及相关活动。通过对余上沅等人国剧思想之梳理,结合剧专师生抗战期间的音乐活动以及余上沅“为国储才”的办学理念,可以发现国立剧专乐剧科于国剧运动的歌剧理想之延续,及其在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历程中的独特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上沅 国剧运动 张定和
下载PDF
国剧运动与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
6
作者 陈秀娟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8-26,共9页
国剧运动在戏剧艺术“为人生”的主流思潮中逆势而生,倡导一种“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去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主张回归戏剧艺术本体,追求“纯粹的艺术”,追求融合中西、古今同梦的“完美戏剧”。国剧运动是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 国剧运动在戏剧艺术“为人生”的主流思潮中逆势而生,倡导一种“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去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主张回归戏剧艺术本体,追求“纯粹的艺术”,追求融合中西、古今同梦的“完美戏剧”。国剧运动是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它强调戏剧艺术的本体特征及其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注重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试图纠正现代戏剧过度强调戏剧艺术社会功用所带来的偏失;它对戏剧“中国属性”的强调,意味着国剧运动的倡导者已认清了在戏剧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戏剧民族性的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余上沅尝试用“写意”这一术语来建立中国戏剧的话语体系,并使之与西方戏剧的写实性特征相对峙。这一术语已渗入到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发展脉络中,成为思考如何处理中西戏剧文化关系、如何考量跨文化语境下传统戏曲艺术价值的重要理论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 现代化 写意
下载PDF
余热绵长的“国剧运动”
7
作者 张冉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17期35-38,共4页
“国剧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由余上沅、赵太侔等一批留学欧美的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时提出的一个戏剧运动口号,他们归国后积极发起此项运动。他们深受西方戏剧美学思想和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的启发,希冀能像爱尔兰那样建立起“国民的”“乡... “国剧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由余上沅、赵太侔等一批留学欧美的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时提出的一个戏剧运动口号,他们归国后积极发起此项运动。他们深受西方戏剧美学思想和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的启发,希冀能像爱尔兰那样建立起“国民的”“乡土的”“民族化”的国剧,但最终只坚持了不到两年就以失败而告终。国内现在对于余上沅和“国剧运动”的研究论述不在少数,但大多停留在总结经验教训和挖掘探讨“国剧运动”的理论实践意义方面,缺乏同现当代戏剧的比较研究。本文认为“国剧运动”一直在发挥着它的余热,后来人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和实践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 理论实践意义 爱尔兰民族戏运动 余上沅 美学思想 总结经验教训 现当代戏 留学生
下载PDF
创建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中国剧——余上沅国剧理论评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博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9-92,共4页
作为对五四“工具论”戏剧观的反思 ,余上沅的国剧理论指出了戏剧应当艺术地表现社会人生 ;强调戏剧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尤其是倡导中西戏剧融合以实现戏剧的民族化 ,创建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中国剧 ,并在“国剧运动”实践中取得... 作为对五四“工具论”戏剧观的反思 ,余上沅的国剧理论指出了戏剧应当艺术地表现社会人生 ;强调戏剧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尤其是倡导中西戏剧融合以实现戏剧的民族化 ,创建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中国剧 ,并在“国剧运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实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上沅 国剧理论 民族化 国剧
下载PDF
“国剧运动”再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胡星亮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5期82-87,共6页
在中国戏剧观念由古典进化到现代的发展中,《新青年》派的批判旧剧、推崇易卜生等西洋话剧,无疑是个划时代的历史转折。他们强调戏剧在艺术殿堂中具有其独特的文学地位,强调戏剧配合现实斗争的社会作用,强调戏剧真实地反映生活的现实主... 在中国戏剧观念由古典进化到现代的发展中,《新青年》派的批判旧剧、推崇易卜生等西洋话剧,无疑是个划时代的历史转折。他们强调戏剧在艺术殿堂中具有其独特的文学地位,强调戏剧配合现实斗争的社会作用,强调戏剧真实地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等,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五四时期话剧登上中国舞台而蓬勃兴盛,即写下中国戏剧发展的新篇章。然而遗憾的是,1921年前后,《终身大事》、《娜拉》、《群鬼》、《华伦夫人之职业》等剧作演出失败,面对如此情形,很多戏剧家都在思考探索。陈大悲等人提倡“爱美剧”,蒲伯英等人提倡“职业剧”,北大学生提倡“平民剧”,洪深呼吁建立严格的表导演制度,田汉则组织在野的“南国”戏剧运动……。 当田汉、洪深、陈大悲等戏剧家在国内艰辛探索时,在大西洋彼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 艺术 观众 新青年 再评价
下载PDF
论梁实秋与国剧运动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青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8-41,共4页
文章从20世纪20年代末“国剧运动”时期梁实秋的戏剧观着手对梁实秋的文艺批评观做进一步的考察,分析了梁实秋此时的戏剧观念与余上沅等人戏剧观念之间的差异,进而探讨了梁实秋戏剧观点与他的文艺批评观的关系。
关键词 梁实秋 国剧运动 文艺批评
下载PDF
中美戏剧交流与百年国剧梦——读《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佳磊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8年第3期67-71,80,共6页
《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解读》把中美戏剧交流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早期(1852-1919)、中期(1919-1949)、中断期(1950-1978)、续接期(1978至今)。按照时间顺序,从中美早期戏剧交流、中国话剧的诞生、国剧运动、梅兰芳现象、A. C. Scott的贡... 《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解读》把中美戏剧交流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早期(1852-1919)、中期(1919-1949)、中断期(1950-1978)、续接期(1978至今)。按照时间顺序,从中美早期戏剧交流、中国话剧的诞生、国剧运动、梅兰芳现象、A. C. Scott的贡献、洪深、曹禺与中国梦几个方面,浅谈对百年"国剧梦"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戏交流 分期 国剧
下载PDF
“国剧运动”艺术创造之反思 被引量:2
12
作者 谭为宜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50,共4页
“国剧运动”是中国戏剧变革期中一次重要的戏剧改革尝试,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发起者是一群从海外留学回国的戏剧青年,在他们身上既有五四时期旧剧批判的多方面影响,又有西方现代艺术审美的熏陶;他们既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 “国剧运动”是中国戏剧变革期中一次重要的戏剧改革尝试,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发起者是一群从海外留学回国的戏剧青年,在他们身上既有五四时期旧剧批判的多方面影响,又有西方现代艺术审美的熏陶;他们既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又有丰富的戏剧艺术理论作支撑,以致在当时的戏剧界颇为引入瞩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 艺术创造 改革 反思 20世纪 海外留学 五四时期
下载PDF
“国剧运动派”的群体构成及文化心态考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金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6-171,共6页
国剧运动研究难以有新突破的原因主要在于过于依赖文本的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本文把国剧运动看作一种流派,从社群流派的角度对"国剧运动派"的成员构成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国剧运动派"内部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 国剧运动研究难以有新突破的原因主要在于过于依赖文本的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本文把国剧运动看作一种流派,从社群流派的角度对"国剧运动派"的成员构成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国剧运动派"内部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两种心态的形成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派” 群体构成 文化心态
下载PDF
探索戏剧的先驱:国剧运动之反思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同铸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51,共3页
"国剧运动"的倡导者都具有留学欧美的知识背景,受白璧德等西方知识分子的影响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则深受"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倡导者叶芝的影响,具有唯美主义的戏剧观而反对戏剧直接的反映社会问题。"... "国剧运动"的倡导者都具有留学欧美的知识背景,受白璧德等西方知识分子的影响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则深受"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倡导者叶芝的影响,具有唯美主义的戏剧观而反对戏剧直接的反映社会问题。"国剧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戏剧艺术的探索方面,给后人留下了深长的思索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 爱尔兰民族戏运动 探索 反思
下载PDF
致力于国剧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简论郭小庄“雅音小集”对京剧表演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凯歌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6,共4页
本文肯定了台湾京剧表演艺术家郭小庄将现代意识融入京剧程式化规范之中,努力谋求京剧表演艺术的改革和创新的作法,对其创办的演出团体“雅音小集”在京剧表演艺术方面的积极探索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探索和归纳,并以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辨... 本文肯定了台湾京剧表演艺术家郭小庄将现代意识融入京剧程式化规范之中,努力谋求京剧表演艺术的改革和创新的作法,对其创办的演出团体“雅音小集”在京剧表演艺术方面的积极探索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探索和归纳,并以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辨相互渗透的方式揭示出郭氏改革所具有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氏雅音 国剧 创新 现代化
下载PDF
理想戏剧之梦——“国剧运动”再评价及其他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雪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291-293,共3页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19世纪20年代中期,新兴话剧在创作和演剧形态上都是不成熟的,它的观众只限定在都市知识阶层的狭小范围。旧剧虽然遭到了“五四”新青年派的激烈批判,但无论在都市还是在广大的乡村,它依然拥有大量的观众。在...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19世纪20年代中期,新兴话剧在创作和演剧形态上都是不成熟的,它的观众只限定在都市知识阶层的狭小范围。旧剧虽然遭到了“五四”新青年派的激烈批判,但无论在都市还是在广大的乡村,它依然拥有大量的观众。在这样的背景下,余上沅、赵太侔、徐志摩、闻一多、熊佛西等一批留学欧美的青年学者相约发起了“国剧运动”,试图为中国戏剧找到一条顺利发展的民族化道路,实现他们的理想戏剧之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理想 19世纪20年代 评价 形态 知识阶层
下载PDF
重论“国剧运动”的跨文化困境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恬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83,89,共7页
"国剧运动"的困境并不像以往所论的那样简单。学界往往忽视了它最初是于1924年在美国纽约被提出来的这一重要事实。从倡导者的知识背景、当时的美国语境及其模仿对象"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推断,"国剧运动"... "国剧运动"的困境并不像以往所论的那样简单。学界往往忽视了它最初是于1924年在美国纽约被提出来的这一重要事实。从倡导者的知识背景、当时的美国语境及其模仿对象"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推断,"国剧运动"的"国剧"当是指"本土化话剧"。返回中国后,此一设想即遭遇到两重的跨文化尴尬:其一,"话剧"在美国被称为"national drama"原也顺理成章,而一旦在中国换称"国剧",便受到了本土戏曲的挑战;其二,倡导者们在借用西方理论话语重新诠释与定位中国戏曲时,还落入了"以西格中"的运思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 跨文化困境 以西格中
下载PDF
齐如山:诚心扶持、关怀和宣传国剧名脚名角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占鹏 《南大戏剧论丛》 CSSCI 2015年第1期82-90,共9页
齐如山是一位把一生都用来扶持、关怀和宣传演员的戏曲学家。他扶持、关怀和宣传最多的戏曲演员,自然要推当时和后来享有盛誉、为中国戏曲表演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他不仅为梅兰芳编剧、排戏,而且对梅... 齐如山是一位把一生都用来扶持、关怀和宣传演员的戏曲学家。他扶持、关怀和宣传最多的戏曲演员,自然要推当时和后来享有盛誉、为中国戏曲表演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他不仅为梅兰芳编剧、排戏,而且对梅兰芳走出国门、赢得国际声望起到了无与伦比的鼓动、推介和襄助作用,更可贵的是,还对梅兰芳的表演艺术进行了甚为具体、深入的研究。齐如山也比较全面地著录了梅兰芳之外的清末著名京剧演员,尤其把谭鑫培、陈德霖、杨小楼、余叔岩分立出来给予专门评述,反映了他国剧名脚名角研究的全局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如山 国剧 名脚名角
下载PDF
略论余上沅、赵太侔和熊佛西“国剧”理念的差异——“国剧运动”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为宜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24-26,共3页
余上沅、赵太侔和熊佛西均是"国剧运动"的中坚,都为"国剧运动"的倡导不遗余力地努力,而且都撰写了代表"国剧运动"倡导者们的艺术理想和包含了他们艺术个性的专题文章。但他们在表述自己的"国剧"... 余上沅、赵太侔和熊佛西均是"国剧运动"的中坚,都为"国剧运动"的倡导不遗余力地努力,而且都撰写了代表"国剧运动"倡导者们的艺术理想和包含了他们艺术个性的专题文章。但他们在表述自己的"国剧"理想和戏剧主张时又是有差异的。余上沅的"国剧"理论核心是崇尚"写意",赵太侔的"国剧"追求世界性的通性与民族性的个性的融合,熊佛西则强调和重视戏剧的"内容"先于"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 理念 差异 写意 通性与个性 内容与形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