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6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中心城市人口协同发展模式及效能类型探究——基于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1
作者 尹德挺 赵政 史毅 《改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103,共16页
基于协同理论的分析框架,在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关系协同、地位协同和圈层协同的视角对城市群人口协同发展与国家中心城市效能类型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竞合力、主导力和聚合力共同构成... 基于协同理论的分析框架,在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关系协同、地位协同和圈层协同的视角对城市群人口协同发展与国家中心城市效能类型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竞合力、主导力和聚合力共同构成城市群人口高效协同的三维支撑体系。非中心城市的竞合力是城市群提升人口潜力的关键。尽管国家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人口系统从旧结构向新结构演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其他城市对国家中心城市的人口引力作用相对更强,非中心城市对城市群活力的影响值得重视。中心城市的主导力是城市群实现人口跃迁的关键。国家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集聚作用突出且呈现持续增强态势,在从弱主导走向强主导的演化过程中,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是其重要支撑。城市网络的聚合力是城市群优化人口格局的关键。在与城市群其他城市之间的圈层关系中,国家中心城市保持较高的子群内部密度、形成稳定的凝聚态势是城市群辐射能力的重要体现。基于“三力”研究,建议“任务面向型”城市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有序分流、避免人口过度集中,提升城市群人口发展的协同效能;“成长面向型”城市加快培育非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提升城市群整体的伺服效能;“关系面向型”城市加强与其他中心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改善城市群整体的自组织机制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 人口空间组织
下载PDF
创新驱动国家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U”型调节效应
2
作者 赵倚林 尚娟 史官清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89,共7页
选取国家中心城市2010—2020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作为调节变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对创新驱动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政策... 选取国家中心城市2010—2020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作为调节变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对创新驱动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U”型关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创新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U”型调节作用。区域异质性表明,东部地区创新驱动效果更佳,且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敏感程度更强。据此,提出国家中心城市“因城施策、因时施策、因业施策”的组合发展策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创新发展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作用:来自企业异地合作创新的证据
3
作者 王巍 师婷婷 姜智鑫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5,共17页
国家中心城市肩负着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其创新引领作用将为企业合作创新搭建良好平台。以实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事件为准自然实验,利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识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企业异地合作创新的影响。研究发... 国家中心城市肩负着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其创新引领作用将为企业合作创新搭建良好平台。以实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事件为准自然实验,利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识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企业异地合作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显著提高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企业联合申请专利的数量,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带动作用明显;异质性分析显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同一学科内的企业异地合作创新影响效应更强;机制检验表明,国家中心城市通过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增强经济关联等渠道影响企业异地合作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效应影响范围有限,但企业合作创新的质量较高,创新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因此,地方政府应有效利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机遇,促进城市间企业合作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市场一体化 企业创新 异地合作创新 全国统一大市场 城市
下载PDF
国家中心城市农产品物流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4
作者 刘战豫 任佳佳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8-70,共13页
为提高农产品物流抵抗不确定风险的能力,从茁壮力、稳定力和再造力三个维度构建农产品物流韧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国家中心城市农产品物流韧性进行测算分析,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对制约农产品物流韧性的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 为提高农产品物流抵抗不确定风险的能力,从茁壮力、稳定力和再造力三个维度构建农产品物流韧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国家中心城市农产品物流韧性进行测算分析,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对制约农产品物流韧性的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农产品物流韧性在2010—2022年间由0.1482提升至0.3345,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中首批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农产品物流韧性普遍高于第二批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农产品物流系统韧性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再造力子系统增长速率最快;对比各国家中心城市的子系统障碍度,其中稳定力子系统的障碍度最大,其年均障碍度超过50%。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农产品货运周转量、物流科研支出、物流企业数、农产品货运量和农产品物流总额等关键因子对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农产品物流韧性影响最大。因此,提出三点提升策略:一是补齐城市短板,推进农产品物流韧性协调发展;二是多渠道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物流稳定力;三是清除约束障碍,助推农产品物流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物流韧性 农产品 韧性评价 障碍度模型 熵值法
下载PDF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5
作者 李向娜 《河南农业》 2024年第5期77-79,共3页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文化转向”的关键节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城区与郊县的协同发展,需要经济与文化的同频共振。郑州市在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深刻认识乡村文化振兴在国家中心城市战...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文化转向”的关键节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城区与郊县的协同发展,需要经济与文化的同频共振。郑州市在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深刻认识乡村文化振兴在国家中心城市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挖掘和培育郑州市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培养农民的文化素养和自信心,大力推进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远景目标的实现,努力创建幸福文明的乡村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乡村振兴 经济与文化 同频共振 协同发展 远景目标 振兴路径 文化振兴
下载PDF
国家中心城市综合韧性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吴文洁 黄海云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94,102,共7页
以9个国家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五个层面选取20个指标构建城市综合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方差分解法和障碍因子诊断法对2008-2020年9个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韧性、分项韧性和阻碍城市韧性... 以9个国家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五个层面选取20个指标构建城市综合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方差分解法和障碍因子诊断法对2008-2020年9个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韧性、分项韧性和阻碍城市韧性提升的障碍因子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9个国家中心城市综合韧性在2008-2020年呈上升趋势,整体形势较好;各中心城市综合韧性、分项韧性的排名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西安是经济韧性和技术创新韧性对综合韧性的贡献最大,而郑州、武汉、重庆和成都是社会韧性对综合韧性的贡献最大。此外,从障碍度角度看,生态系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阻碍各中心城市韧性增强的首要障碍系统,细化到具体指标,医院、卫生院个数和科学技术支出是绝大多数城市的主要障碍因子。未来,各中心城市应根据发展阶段着力补齐短板,从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大科学技术投入等方面增强城市综合韧性,推动中心城市整体实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综合韧性 熵权法 方差分解法 障碍因子诊断法
原文传递
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来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诗一 马倩倩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F0002,共14页
环境污染严重与城市化滞后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两大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集聚与配置资源的最大区域性载体——国家中心城市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运用双重差分策略系统考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 环境污染严重与城市化滞后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两大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集聚与配置资源的最大区域性载体——国家中心城市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运用双重差分策略系统考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显著增加了经济集聚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城市发展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PM 2.5浓度,从而改善了环境质量。另外,城市发展政策对长江三角洲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非国家中心城市具有经济促增与污染减排的辐射带动作用,但是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与环境溢出效应较小。机制分析表明,以人口与产业集聚表征的规模效应、以产业结构衡量的结构效应、以污染排放强度代表的技术效应是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所在。因此,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挥了经济绿色转型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应当持续推动经济促增与污染减排的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 经济集聚 环境污染 溢出效应
下载PDF
国家中心城市应急物流能力组态影响路径
8
作者 孙庆兰 王芝怡 田水承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4-220,共7页
为探寻提高国家中心城市应急物流能力的路径,基于上海、北京、西安等18个国家中心城市的相关数据,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从整体角度挖掘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内在机制及互动关系。首先,从基础保障、组织管理、信息技术3个层... 为探寻提高国家中心城市应急物流能力的路径,基于上海、北京、西安等18个国家中心城市的相关数据,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从整体角度挖掘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内在机制及互动关系。首先,从基础保障、组织管理、信息技术3个层面,选择运输能力、应急资源储备量、政府协调能力、应急资源筹集能力、信息共享能力、信息预警与监测能力等6个指标作为前因条件变量;在变量校准的基础上,先后进行必要性分析及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没有一个条件的一致性为1,6个前因条件的一致性均小于0.9;6个前因条件共构成64条组态,影响国家中心城市强应急物流能力的组态路径共有5条,一致性均大于0.95,总体覆盖度为0.48;导致国家中心城市弱应急物流能力的组态路径共有3条,一致性均大于0.8,总体覆盖度为0.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应急物流能力 组态影响 组态路径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
原文传递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测度与对策
9
作者 王保忠 赵倚林 史官清 《甘肃科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39-145,共7页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测度并比较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创新示范效应、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创新载体、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市场活跃程度5个维度构建异...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测度并比较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创新示范效应、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创新载体、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市场活跃程度5个维度构建异质性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实证评价,并给出了各国家中心城市单项、综合创新能力排序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各城市单项创新能力之中创新投入存在明显差距,且在创新绩效、市场活跃度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提出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TOPSIS法 国家中心城市 创新能力测度
下载PDF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10
作者 王中亚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第2期87-91,共5页
自国务院批复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新冠疫情、极端天气等不确定因素交织叠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仍... 自国务院批复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新冠疫情、极端天气等不确定因素交织叠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诸如经济实力有待提升、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国际化水平不高、高端要素支撑不力等。面向未来,郑州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以创新引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开展“三标”活动,奋力建设“创新郑州”“产业郑州”“枢纽郑州”“韧性郑州”“实力郑州”,为服务全省乃至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郑州 科技创新 现代产业体系
下载PDF
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溢出效应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建国 杜雨婷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结合2006—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来研究国家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在空间上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国家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显著带动了周边非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有效溢出半径达700千米,最优溢出距离在500千米处,溢出效果呈倒U... 结合2006—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来研究国家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在空间上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国家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显著带动了周边非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有效溢出半径达700千米,最优溢出距离在500千米处,溢出效果呈倒U型趋势。由于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具有明显差异性,导致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不同,存在异质性。有效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周边非中心城市发展,北京、上海重点在于充分释放科技创新能量,广州、成都等关键在于与周边联动释放科技创新效应,郑州努力方向在于蓄积并提升创新势能。同时,显著扩大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空间溢出的规模效应,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国家中心城市空间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科技创新 溢出效应
下载PDF
标准引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与发展建议
12
作者 姚志伟 王拥军 +5 位作者 刘彬彬 鲁鹏 刘波林 矫玉洁 郭李盈 董士铭 《中国标准化》 2023年第5期121-125,共5页
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改革要求,以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推动标准化融入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为郑州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文总结了标准引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路径,从提高综合经济竞争力、放大区位综合优势、提... 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改革要求,以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推动标准化融入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为郑州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文总结了标准引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路径,从提高综合经济竞争力、放大区位综合优势、提升开放发展水平、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等维度,分析了新形势下对郑州城市标准化工作提出的发展要求,给出了新时期郑州城市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方向,并提出了郑州城市标准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郑州 标准 模式 建议
下载PDF
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特征、发展指数与建设进路
13
作者 吴正海 范建刚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9-37,共9页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关乎国家大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文章在文献研究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阐释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内涵;梳理了国家中心城市在区位枢纽、综合服务、发展引擎、创新引领、开放包容、生态宜居、人文凝聚等方面的功能特征...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关乎国家大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文章在文献研究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阐释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内涵;梳理了国家中心城市在区位枢纽、综合服务、发展引擎、创新引领、开放包容、生态宜居、人文凝聚等方面的功能特征;构建了基于上述功能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标及指数体系;搜集了9个国家中心城市的指标数据,采用指标均值系数法测算了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并进行了相应的指数分析和路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功能特征 发展指数 建设进路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修正聚类的新设国家中心城市识别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鹏 唐婷婷 魏旭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2-128,共17页
在“十四五”时期,识别新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构建与城市群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实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中国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国家中心城市识别方法,因此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中的27个... 在“十四五”时期,识别新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构建与城市群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实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中国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国家中心城市识别方法,因此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中的27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金融中心、科技中心、交通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信息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医疗中心等9个维度的发展能力,构建国家中心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在对各中心城市的9大发展能力及国家中心发展能力进行时空动态化评估的基础上,运用贝叶斯修正的特征提取的面板数据聚类方法识别出最具潜力发展成为新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既完善了国家中心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又改进了聚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空下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发展能力的空间格局十分相似,国家中心发展能力整体呈现国家级城市群中心城市强、地区级城市群中心城市弱的时空格局,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的发展均普遍落后于东部中心城市;长沙市和济南市被识别为最具备潜力成为新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沙市在金融、科技、交通、贸易和文化方面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济南市在科技、交通、贸易和文化方面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修正 聚类 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 国家中心发展能力
下载PDF
国家中心城市高铁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15
作者 王思琪 席岳婷 《特区经济》 2023年第10期99-102,共4页
本文针对国家中心城市,以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可达性系数来测度高铁交通可达性,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表征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分析高铁交通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程度。研究发现:其一,高铁交通可达性呈现... 本文针对国家中心城市,以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可达性系数来测度高铁交通可达性,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表征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分析高铁交通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程度。研究发现:其一,高铁交通可达性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布特征,中部城市的可达性水平高于南北部边缘城市;其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城市;其三,以北京、上海为主的“高可达性—高旅游经济水平”区域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以西安为代表的均衡发展区域的耦合协调程度一般,以郑州为代表的“高可达性—低旅游经济水平”区域的耦合协调程度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交通 旅游经济 耦合协调 国家中心城市
原文传递
城市分级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来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证据
16
作者 王辉娣 焦银亿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7-169,共13页
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往往倾向于将城市进行分类分级,以实现城市间相互带动,区域内协调发展的目标。由此也内生了中心城市积极谋划提升城市级别,中小城市积极谋求与中心城市互联互通的城市竞争。各城市参与此类竞争的积极性难以用大城市... 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往往倾向于将城市进行分类分级,以实现城市间相互带动,区域内协调发展的目标。由此也内生了中心城市积极谋划提升城市级别,中小城市积极谋求与中心城市互联互通的城市竞争。各城市参与此类竞争的积极性难以用大城市“虹吸”小城市经济资源的理论来解释。事实上,利用长达25年的统计数据进行验证发现,国家中心城市整体上并未阻碍其辐射区内中小城市的发展。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更加紧密的互联互通不仅加速了生产要素的流动,还促进了区域企业间的学习、模仿和创新,强化了城市间更有效率的供应链分工,这一机制有效地构建了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的良性经济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辐射效应 学习效应 供应链匹配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进程、逻辑及经验
17
作者 刘吕红 常红艳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19,共8页
国家中心城市是在党的领导下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模式,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力量,体现了鲜明的党的领导特色与社会主义特色。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历经探索奠基、起步发展及深化转型三个阶段。回顾这一历程,党领导国家中心... 国家中心城市是在党的领导下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模式,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力量,体现了鲜明的党的领导特色与社会主义特色。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历经探索奠基、起步发展及深化转型三个阶段。回顾这一历程,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在价值遵循、实践展开、认知行进和目标追求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演进逻辑,并在这一过程中凝练总结出诸多基本经验: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坚强领导,牢牢锚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深度解析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中心”任务,不断推动党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实践创新,吸纳借鉴世界城市先进理念与有益做法。这些鲜活经验,为建设更高质量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践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领导 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贸易功能及提升路径
18
作者 吴海峰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7-144,共8页
贸易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更是中心城市的重要功能。交通发达和区位优越的中心城市需要选择以贸易带动经济的发展之路。郑州发展贸易的优越条件,展示了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广阔前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贸易发展的功能效应是多方... 贸易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更是中心城市的重要功能。交通发达和区位优越的中心城市需要选择以贸易带动经济的发展之路。郑州发展贸易的优越条件,展示了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广阔前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贸易发展的功能效应是多方面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壮大城市经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推进中原经济振兴和全国宏观经济协调发展。目前在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的贸易规模及与贸易相关的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贸易功能,必须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打造强大影响力的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增强支撑贸易发展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强贸易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基地建设,优化贸易经营主体发展的营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贸易功能提升 区域经济发展
下载PDF
关于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19
作者 李佳 白雪莲 《中国市场》 2023年第16期38-41,共4页
2010年,住建部首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前,我国已经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处于国家建设体系的核心地位,其经济、人口、资源、交通等多个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对周边的城市和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和引领作用。现阶段,很多城市... 2010年,住建部首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前,我国已经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处于国家建设体系的核心地位,其经济、人口、资源、交通等多个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对周边的城市和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和引领作用。现阶段,很多城市都在争取下一批次进入国家中心城市体系。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沈阳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与青岛、长沙、济南等正在竞争国家中心城市的对手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沈阳要认清自身发展的优势,采取有效的发展措施,不断提升城市的软硬实力、城市品质,加快推进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 国家中心城市 东北地区 老工业基地
下载PDF
郑州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发展研究——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背景
20
作者 谢振华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8-51,共4页
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规划为郑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升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郑州要果断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正视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政策制定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营销渠道上注重与... 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规划为郑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升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郑州要果断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正视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政策制定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营销渠道上注重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升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文化创意产业 郑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