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尼《四季生产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小和及其徒李有亮访谈
1
作者 于敏 《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151-158,I0003,共9页
传承人简介朱小和,男,哈尼族,1940年9月出生,云南红河州元阳县攀枝花乡洞浦村人。朱小和没有受过学校教育,靠口传心授学习和传承哈尼哈吧。他是哈尼哈吧(古歌)最著名的歌手,目前整理出版的哈尼古歌作品几乎都由他演唱,如《哈尼族古歌》... 传承人简介朱小和,男,哈尼族,1940年9月出生,云南红河州元阳县攀枝花乡洞浦村人。朱小和没有受过学校教育,靠口传心授学习和传承哈尼哈吧。他是哈尼哈吧(古歌)最著名的歌手,目前整理出版的哈尼古歌作品几乎都由他演唱,如《哈尼族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窝果策尼果》等。《四季生产调》属于哈尼哈吧的一个篇章,是朱小和演唱的众多哈尼古歌之一。2007年6月,朱小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季生产调》的代表性传承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表性传承人 哈尼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阳县 云南红河州 古歌 国家级 攀枝花
下载PDF
环县道情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史呈林访谈
2
作者 张芳 《文化遗产》 2023年第5期150-158,共9页
一、环县道情皮影戏概况环县道情皮影戏是流传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的一种民间艺术。“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对环县道情皮影戏表演最生动的描述。环县道情又称陇东道情,据《环县县志》记载,环县道情源于渔鼓道情,约于清初传... 一、环县道情皮影戏概况环县道情皮影戏是流传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的一种民间艺术。“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对环县道情皮影戏表演最生动的描述。环县道情又称陇东道情,据《环县县志》记载,环县道情源于渔鼓道情,约于清初传入本县,清末至民国时,经民间艺人长期艺术实践,不断发展、提高,形成了今日独具风格的地方剧种。①环县道情皮影戏是环县道情与皮影戏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俗称灯影戏、小戏、牛皮灯影子。表演采用“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手段,融民间音乐、美术、戏剧和口传文学为一体,成为当地人民倾诉情感、丰富文化生活和承担祭祀、过关、还愿等民俗活动的综合性艺术,被西方观众称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表性传承人 民间艺人 丰富文化生活 陇东道情 综合性艺术 民俗活动 地方剧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保护传承协会外出考察暨阶段工作总结推进会
3
作者 《少林与太极》 2023年第7期73-76,共4页
6月27日到7月5日,由邢台市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国家级非遗梅花拳保护传承协会会长杜利苹带领中国梅花拳博物馆筹备委员组成的考察团赴苏、杭、沪、宁、徐、济等地考察走访工作圆满结束,并围绕“梅花拳博物馆建设工作”主题召开工作总... 6月27日到7月5日,由邢台市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国家级非遗梅花拳保护传承协会会长杜利苹带领中国梅花拳博物馆筹备委员组成的考察团赴苏、杭、沪、宁、徐、济等地考察走访工作圆满结束,并围绕“梅花拳博物馆建设工作”主题召开工作总结推进会,分析当前工作形势,消化吸收考察经验,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拳 保护传承 消化吸收 外出考察 文化产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 邢台市
下载PDF
辽宁省满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被引量:9
4
作者 于富业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41-144,共4页
保护与传承辽宁省满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满族文化、提升辽宁省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举述辽宁省满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分析其特点与价值,提出具体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关键词 辽宁省 满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下载PDF
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现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的蒙古族音乐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黄金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4,共4页
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是本民族母语的沃土上产生并传承的一种文化。蒙古语不仅是蒙古民族的识别标志,而且同样也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发生与生成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智慧和文化精神。对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来说,... 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是本民族母语的沃土上产生并传承的一种文化。蒙古语不仅是蒙古民族的识别标志,而且同样也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发生与生成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智慧和文化精神。对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来说,传承和保护是保持其文化活力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
下载PDF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在高职校园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孙海燕 李云 裴必高 《福建茶叶》 2021年第2期167-169,共3页
高职院校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仍旧还存在一定问题,如对非遗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健全的体制机制、缺乏乏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资源库与平台等。本文为探讨国家... 高职院校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仍旧还存在一定问题,如对非遗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健全的体制机制、缺乏乏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资源库与平台等。本文为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进高职院校的推广实践方法,如开设恩施玉露选修课、开办学生社团、举办恩施玉露专题讲座等茶文化活动,分析高职院校中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的传承创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恩施玉露 创新 文化
下载PDF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创设与内部转化——以吕梁市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郝慧芬 冯军平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92-95,共4页
吕梁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吕梁民众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其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吕梁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见证。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吕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出现萎缩趋势,因此,如何保护和运用这些珍... 吕梁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吕梁民众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其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吕梁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见证。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吕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出现萎缩趋势,因此,如何保护和运用这些珍贵的资源,就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通过环境创设和内部转化,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是一种探索和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环境创设 内部转化
下载PDF
云南壮剧的传承困境与遗产地教育传承保护模式的对策构想——边疆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之一)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萍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5-9,共5页
以目前云南壮剧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师资缺乏、传承对象单一、演职人员招生困难等诸多传承困境为切入点,引入学校社区社会工作的理念,倡导地方政府、地方高校、遗产地中小学以及传承者群体的多方参与合作,以遗产地大学、中学和小学的... 以目前云南壮剧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师资缺乏、传承对象单一、演职人员招生困难等诸多传承困境为切入点,引入学校社区社会工作的理念,倡导地方政府、地方高校、遗产地中小学以及传承者群体的多方参与合作,以遗产地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学生、专业壮剧团、土戏班成员及其土戏班所在地的农村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通过校内教育、校外社区教育和传承者群体教育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开展云南壮剧进遗产地的保护教育和传承教育课程,其教育内容涉及云南壮剧的知识普及教育、壮剧文化的认同教育、壮剧文化空间的保护教育、观摩教育、兴趣小组教育、壮剧音乐课堂教育、云南壮剧技艺传承教育等方面,以便为后期多方参与的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活动的服务方案策划和实施提供前期的研究基础,最终为云南壮剧的人才培养与传承探索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传承保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与传承困境 遗产地教育传承保护模式构想 云南壮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地方高校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的关系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之三)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萍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6,共6页
针对云南壮剧的传承困境问题,地方高校可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类科研和教育资源,为教育传承云南壮剧建设一个集科研、校内外教育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使地方高校在参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服务实践过程中互动生成一种共存、共建和共生共赢的关... 针对云南壮剧的传承困境问题,地方高校可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类科研和教育资源,为教育传承云南壮剧建设一个集科研、校内外教育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使地方高校在参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服务实践过程中互动生成一种共存、共建和共生共赢的关系,为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传承和难保护的社会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双向互动关系而获得共赢的问题解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 关系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颖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73-174,188,共3页
本文采用旅游资源学、文化遗产学的研究方法,对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出了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 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思路 途径
下载PDF
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化保护的过程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保护研究(之四)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萍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35-39,共5页
作为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遗产化过程的研究应受到重视。遗产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遗产甄别、价值论证、遗产申报、遗产认定和遗产管理保护的过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为个案,重点研究其从遗产甄别、价... 作为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遗产化过程的研究应受到重视。遗产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遗产甄别、价值论证、遗产申报、遗产认定和遗产管理保护的过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为个案,重点研究其从遗产甄别、价值评估、遗产申报、遗产认定到后续保护管理的遗产化过程,既可以为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的遗产化积累相关的保护经验,又可以为实践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提供一项具有学术参考价值的研究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化过程研究 云南壮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的文化特质探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莉 《黑河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208-210,共3页
安徽桐城自古接江趋淮,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不仅造就了享誉文坛几百年的桐城派文学,还孕育出民间文化奇葩桐城歌。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雅俗文化交汇、碰撞、相互影响、融合,共... 安徽桐城自古接江趋淮,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不仅造就了享誉文坛几百年的桐城派文学,还孕育出民间文化奇葩桐城歌。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雅俗文化交汇、碰撞、相互影响、融合,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精彩纷呈的桐城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歌,桐城歌是中国歌谣发展史上值得注视的文化现象。"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桐城歌是桐城人民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产物,是桐城人民智慧的结晶,探究其文化特质,对于发掘、保护、传承桐城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桐城歌 地域特色 文化特质
下载PDF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抚顺地秧歌 被引量:1
13
作者 《满族研究》 2020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抚顺满族秧歌,也称地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极为浓厚的传统舞蹈形式,是抚顺地区满族人民的代表性民间舞蹈。主要流传在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一带,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类,批准序... 抚顺满族秧歌,也称地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极为浓厚的传统舞蹈形式,是抚顺地区满族人民的代表性民间舞蹈。主要流传在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一带,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类,批准序号105,项目编号Ⅲ-2。抚顺地秧歌形成于清初,流传至今。它与满族先世的民间舞蹈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秧歌 传统舞蹈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秧歌 辽宁省抚顺市 新宾满族自治县 民间舞蹈
下载PDF
彝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正发 刘辰 《红河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30-34,共5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实行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保护体系及名录制。自2006年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人士的积极工作,彝族阿诗玛、烟盒舞、撮泰吉、传统婚俗、毕摩绘画等数十项彝...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实行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保护体系及名录制。自2006年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人士的积极工作,彝族阿诗玛、烟盒舞、撮泰吉、传统婚俗、毕摩绘画等数十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至四批,申报彝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效地保护了彝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
下载PDF
晋城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对策
15
作者 袁军 王秀梅 车军社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3,24,共4页
晋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传承保护晋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晋城、增强晋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晋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对策
下载PDF
本无踪迹恋柴扃 世乱须教识道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县道情戏述略
16
作者 王洪鹏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1年第2期50-55,共6页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这是“文”“化”二字在中国典籍中首次出现,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不同地域会产生不...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这是“文”“化”二字在中国典籍中首次出现,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不同地域会产生不同文化,文化反映了当地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生活。道情戏正是山西临县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本期学史·文化将带您走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县道情戏,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县道情 道情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独特的魅力 山西临县 中国典籍 积淀物 化成天下
原文传递
基于报道文本的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实证研究
17
作者 赵路平 凌玉菁 《媒介批评》 2021年第1期133-151,共19页
本文以上海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55个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慧科新闻数据库2019年度关于这些项目的报道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和计量分析,同时辅以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在主体、内容、渠道与... 本文以上海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55个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慧科新闻数据库2019年度关于这些项目的报道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和计量分析,同时辅以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在主体、内容、渠道与效果等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本地主流媒体在上海非遗传播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基层社交媒体在传播中的优势开始显现;非遗传播在项目上、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非遗信息呈现方式较为单一,应景性的报道、活动赛事类的消息占据主导地位;受众对非遗的兴趣在代际间逐渐消退,对非遗传承传播的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比较零散、碎片化,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基于新闻报道文本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对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江南文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播 文本 内容分析
下载PDF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彩石镶嵌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被引量:3
18
作者 陶忠胜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7-228,244,共3页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仙居彩石镶嵌,是传统民间工艺不可或缺的资源。当下从艺者日渐稀少,有志后继者乏人,传承境况不容乐观。针对这一民间工艺濒临失传的现状,应采取多项保护措施,建立仙居彩石镶嵌项目档案、研究所、艺术档案、...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仙居彩石镶嵌,是传统民间工艺不可或缺的资源。当下从艺者日渐稀少,有志后继者乏人,传承境况不容乐观。针对这一民间工艺濒临失传的现状,应采取多项保护措施,建立仙居彩石镶嵌项目档案、研究所、艺术档案、编印出版书籍、画册以及举办技艺培训班等,这对仙居彩石镶嵌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仙居 彩石镶嵌 艺术创作 困境 传承 创新
下载PDF
论酉阳面具阳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晗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8期126-128,共3页
重庆酉阳土家族面具阳戏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戏剧艺术样式,2006年被正式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在历史与现代化的冲击中仍面临失传的险境。通过史书记载,依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标准,研究酉阳面具阳戏申报国家级非... 重庆酉阳土家族面具阳戏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戏剧艺术样式,2006年被正式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在历史与现代化的冲击中仍面临失传的险境。通过史书记载,依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标准,研究酉阳面具阳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具阳戏 酉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