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以陕西省为例
1
作者 李国平 马艺鸣 曾先峰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3,共5页
文章基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内涵,按照UNEP方法和DPSIR模型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陕西省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含的41个县(市、区)为样本,对其2011—2020年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TAPIO模... 文章基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内涵,按照UNEP方法和DPSIR模型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陕西省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含的41个县(市、区)为样本,对其2011—2020年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TAPIO模型研判其可持续性特征。结果显示:各三级指标对绿色发展贡献度差异明显,关键自然资本指标在研究期间变动微弱且贡献度较低,绿色发展主要靠经济发展带动;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整体呈现低层次的绿色发展水平和不稳定的生态保护效果;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绿色发展水平高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但其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关键自然资本 绿色发展 脱钩模型
原文传递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来自中国县域的证据
2
作者 陈帅 姚顺波 +1 位作者 侯孟阳 翁飞龙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4,共12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00—202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能有效...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00—202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能有效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且政策实施时间越久,促进效应越强;机制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能显著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而财政自给率和经济集聚水平起负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在中国西部和高人口规模的样本中更为显著,且该政策具有促进邻近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转移支付 公共服务供给 制度理念 空间溢出
下载PDF
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3
作者 邱利平 赵康平 刘冬梅 《四川环境》 2024年第2期125-131,共7页
为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实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立足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基本情况,分析其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政府管理考核机制、保护修复生态空间、健全生态补偿制... 为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实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立足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基本情况,分析其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政府管理考核机制、保护修复生态空间、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及探索生态产品实现路径等四方面建议,为完善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发展模式,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统一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保护 经济发展 生态补偿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农村的“一老一小”问题研究
4
作者 王习明 王子愿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4-72,共9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农村面临着老人增收难、养老难、参与难和儿童上幼儿园、上小学难等现实困境,成为影响其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解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农村的“一老一小”问题,应取消或提高村干部的年...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农村面临着老人增收难、养老难、参与难和儿童上幼儿园、上小学难等现实困境,成为影响其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解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农村的“一老一小”问题,应取消或提高村干部的年龄上限,消除老人作用发挥的制度歧视和数字鸿沟,建立健全以老人为主体、低成本高质量服务老人的积极老龄化的乡村治理机制;统筹生态搬迁、新型城镇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优化幼儿园和小学的布局,探索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的乡村振兴道路;确立民生与生态相互促进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共同富裕 农业型乡镇 一老一小
下载PDF
生态空间视角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遂川县为例
5
作者 徐步朝 曾婷婷 +2 位作者 彭永樟 孙园 黄国华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35-142,共8页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遂川县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空间着手,将生态系统分为五类,对2016年和2020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进行核算。核算结果表明,2016年、2020年全县GEP分别为258.57亿元、318.16亿元。研究发现,从五类生态系统价值量看,...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遂川县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空间着手,将生态系统分为五类,对2016年和2020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进行核算。核算结果表明,2016年、2020年全县GEP分别为258.57亿元、318.16亿元。研究发现,从五类生态系统价值量看,森林生态系统对GEP影响最大;从三类服务功能价值量看,物质产品中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影响较大,调节服务中森林生态系统影响较大,文化服务中农田、湿地和城市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内不同生态系统均衡或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间差异化发展战略和其他县域国家生态功能区开展GEP核算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P核算 价值量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资源利用
下载PDF
赤水河流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研究——以赤水市为例
6
作者 来楷迪 尹辉 +1 位作者 韦超前 何雪莲 《环境保护》 CAS 2023年第5期33-35,共3页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赤水市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融合卫星遥感、生态环境数据和社会经济指标,对2015—2020年赤水市的全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状况及变化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赤水市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融合卫星遥感、生态环境数据和社会经济指标,对2015—2020年赤水市的全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状况及变化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明确了赤水市生态保护面临的城镇扩张挤占其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程度缓慢、局部生态系统功能有降低趋势等突出问题,提出了赤水市生态建设思路以及重点任务,包括推进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力度、开展植被保护恢复与生态廊道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优势产业相协调、加强流域生态保护地保护和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流域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赤水市 生态评估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效应评估 被引量:6
7
作者 侯孟阳 席增雷 +1 位作者 张晓 姚顺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7,共14页
中国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依托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首要任务,但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故其生态保护目标能否兼顾经济增长值得关注。为回答该问题,该研究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1... 中国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依托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首要任务,但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故其生态保护目标能否兼顾经济增长值得关注。为回答该问题,该研究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渐进双重差分(DID)评估该生态政策对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不仅能够提升环境质量,同时还能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的双赢局面,这一结论在反事实检验、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多重情景下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能够通过国土空间配置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生产率提升效应及要素集聚效应促进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协同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政策效应在不同的功能区类型、不同的地理空间及不同的分位数水平上存在异质性。水土保持型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型、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生态功能区均实现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共同提升,水源涵养型、东北地区及华北地区仅提升了环境质量,防风固沙型及西北地区则仅促进了经济增长。随着分位点的上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环境质量的正向作用逐渐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逐渐降低。该研究有利于生态政策可持续性实施的经验积累和制度完善,可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稳定经济增长的均衡协同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环境质量 经济增长 多时点渐进双重差分模型 双赢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袁宏伟 蔡俊 章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4-948,共15页
基于1995—2020年多源空间数据,通过InVEST模型与人类足迹指数法,探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境质量与人类活动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采用双变量局部自相关与空间杜宾模型测度两者空间依赖性与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25 a间研究区生境质量... 基于1995—2020年多源空间数据,通过InVEST模型与人类足迹指数法,探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境质量与人类活动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采用双变量局部自相关与空间杜宾模型测度两者空间依赖性与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25 a间研究区生境质量逐年下降,总体上呈“西部由南向北递减、东部交错分布”的格局。(2)25 a间人类活动强度与广度均不断加深,高低值分布以“胡焕庸线”为界。(3)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LISA聚类图表明高-高、高-低、低-高集聚类型下生态区数量分别为15、5、5,无低-低集聚区。(4)不同自然-社会背景下,典型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影响的空间效应方向不同,但都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高-高集聚区内人口与GDP分布总效应为正,贡献度以人口分布为主;高-低集聚区内人口与GDP分布仍以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主,但GDP贡献最高;低-高集聚区人口分布影响效应为负,GDP仍是以高贡献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为主;无论何种集聚区,交通道路都是以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主。较科学地评估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发展现状,丰富了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数理分析基础上的相关性探讨,为研究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人类活动 生境质量 空间自相关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与工业经济发展——基于中国23省份县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帅 王秀英 姚顺波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79-89,共11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度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与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作为一种约束性制度,该政策对工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呢?基于2000—2019年中国23个省份1591个县级面板数据,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分...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度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与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作为一种约束性制度,该政策对工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呢?基于2000—2019年中国23个省份1591个县级面板数据,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分析了该项制度对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对于工业经济发展具有抑制性作用,相比对照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使得工业生产值减少约10%水平;且政策实施时间越久,这种抑制性效应越强。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对于东部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抑制效应最强,西部区域的效应最弱。另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度主要通过抑制城镇化水平与人口集聚水平对工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阻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经济发展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约束性 生态产品
下载PDF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融合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春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3-61,共9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融合涉及众多异质主体融合关系的塑造,行动者网络理论有助于融合行动者意图,催生融合效应,进而理顺生态融合行动者互动关系,揭示生态融合内在机制,构建生态融合行动者网络。进一步通过生态融合理念的同化、生...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融合涉及众多异质主体融合关系的塑造,行动者网络理论有助于融合行动者意图,催生融合效应,进而理顺生态融合行动者互动关系,揭示生态融合内在机制,构建生态融合行动者网络。进一步通过生态融合理念的同化、生态产业关系的重塑、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打造等路径夯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融合行动者网络,提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融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融合 行动者网络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生态转移支付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视角
11
作者 曹鸿杰 李美娜 祁毓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7-49,共13页
基于补偿视角建立的生态转移支付是绿色发展背景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纵向政府间财政分配的重要政策工具。基于我国2003—2020年的面板数据,以2008年试点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作为政策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 基于补偿视角建立的生态转移支付是绿色发展背景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纵向政府间财政分配的重要政策工具。基于我国2003—2020年的面板数据,以2008年试点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作为政策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生态转移支付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转移支付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其中提高经济增长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转移支付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机制,这一促进作用从东部地区往中部和西部地区依次减弱,且存在对共同富裕水平较高地区促进作用较强的“马太效应”。因此,国家应采取措施优化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目标,针对不同共同富裕水平地区制定差异化转移支付政策,精准识别和量化“共同富裕”指标等,从而有效发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效应,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转移支付 共同富裕 双重差分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乡村振兴路径探讨——以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汤姚楠 李坤 +1 位作者 宋文博 李远 《城乡建设》 2023年第1期52-54,共3页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要求。本文以国家重点生...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要求。本文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乡村振兴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乡村振兴 振兴之路 生态宜居 桓仁满族自治县 党的十九大报告 辽宁省本溪市 产业兴旺
下载PDF
生计资本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受偿意愿的影响
13
作者 罗万云 周杨 王福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71-3983,共13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虽覆盖全部地区,但其补偿资金主要用于生态修复成本与基本公共服务开支,缺少对外围农户受偿意愿的关注。基于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的553份农户调查数据,利用CVM法、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对农户...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虽覆盖全部地区,但其补偿资金主要用于生态修复成本与基本公共服务开支,缺少对外围农户受偿意愿的关注。基于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的553份农户调查数据,利用CVM法、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对农户生态补偿参与意愿和受偿水平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面向农户出台生态补偿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调查区域85.53%的农户具有较强受偿需求,这一意愿具有生计方式、收入层次以及流域差异,经Heckman期望值估计方法调整后,农户受偿水平为1250.5元户^(-1)a^(-1)。②自然资本中人均耕地面积对补偿参与意愿和受偿水平都具有正向影响,人均草场面积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受偿水平;人力资本中劳动力比重对农户受偿水平具有正向影响;物质资本中,牲畜存栏量与受偿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生产性工具对补偿参与意愿和受偿水平都具有正向影响;金融资本中家庭总收入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受偿水平,是否为脱贫巩固户身份对农户补偿参与意愿有正向影响;社会资本中汉语水平与农户参与意愿呈显著正相关,是否常去村级文化中心正向影响农户受偿水平。③生态感知中降雨次数变化对农户参与意愿和受偿水平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水源流量变化、森林重要性均与农户受偿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草地重要性与农户的参与意愿呈显著正相关。个体特征中年龄、性别对农户的受偿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户主身份对农户的受偿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获得周边微观利益群体的广泛支持,应从生计资本角度出发,动态监测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的禁限强度引起的农户损失,并以此为参考,制定补偿标准,加快推进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出台面向农户生计禁限的补偿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计资本 农户受偿意愿 条件价值评估方法 阿勒泰地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动态分析 被引量:43
14
作者 徐洁 谢高地 +3 位作者 肖玉 李娜 江源 陈文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039-3050,共12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区域。基于国家重点/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对比分析,结合土地覆被变化,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执行之前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形成全面的认识。结...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区域。基于国家重点/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对比分析,结合土地覆被变化,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执行之前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形成全面的认识。结果表明:国家重点/非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地覆被类型均以生态用地为主,2000—2010年生态用地占比下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各年生态用地占比均高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且土地覆被类型转换程度相对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小。重点/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密度、NPP均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水土保持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植被覆盖度最高,生物多样性维护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平均生物量密度、平均NPP最高,水源涵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物量总量、NPP总量最高,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由于多位于西北内陆,整体上植被覆盖度最低,生物量密度和生物量总量、平均NPP和NPP总量也最低。总的来说,2000—2010年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质量有所改善,但是改善的幅度不及非重点生态功能区。表明实施生态保护工程与转移支付,进一步改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对提升全国整体生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物量 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服务功能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效果分析 被引量:58
15
作者 李国平 李潇 汪海洲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64,126,共7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关系我国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的生态安全。国家对这类区域的开发和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禁限政策,同时对这类区域因开发和建设受限而制定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通过对政府规制下和基于...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关系我国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的生态安全。国家对这类区域的开发和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禁限政策,同时对这类区域因开发和建设受限而制定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通过对政府规制下和基于最小安全标准约束下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益本分析,得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理论标准。运用这一理论标准考察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分配依据、计算公式、资金使用、考核与激励约束的规定,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效果不显著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生态补偿绩效 最小安全标准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实践 被引量:26
16
作者 何立环 刘海江 +1 位作者 李宝林 王业耀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2-45,共4页
围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绩效评估目标,确定了以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值作为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依据,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表征要素,建立了以自然生态指标和环境状况指标为代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成功应... 围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绩效评估目标,确定了以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值作为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依据,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表征要素,建立了以自然生态指标和环境状况指标为代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成功应用于近两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中,考核结果直接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调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 指标体系构建 财政转移支付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评价 被引量:28
17
作者 李国平 汪海洲 刘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155,共5页
提高当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引导当地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国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的双重目标。但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实施中普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挤出效应。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 提高当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引导当地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国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的双重目标。但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实施中普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挤出效应。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发现都存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民生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匹配的问题,认为这也是造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保护生态环境目标不能充分实现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目标 生态文明 转移支付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绩效评价
下载PDF
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以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例 被引量:19
18
作者 刘晋宏 孔德帅 靳乐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62,共10页
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基础,目前国内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合理的生态补偿区域空间选择方法可以为生态补偿优先地区的选择提供较为可靠的定量化依据。综合考虑青海省各市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经济发展水平,在... 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基础,目前国内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合理的生态补偿区域空间选择方法可以为生态补偿优先地区的选择提供较为可靠的定量化依据。综合考虑青海省各市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使用Arc GIS工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效益比瞄准"方法和"生态补偿优先级(Eco-compensation Priority Sequence,ECPS)"方法,分别对青海省各市县生态补偿优先等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效益比瞄准"方法适用于森林、草原等基于要素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空间选择,而"生态补偿优先级"方法更适合区域性的生态补偿的空间选择。根据"生态补偿优先级"方法可以得出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优先补偿区主要集中在青海省南部,次级补偿区主要位于青海省中部,潜在补偿区主要在青海省东北部。与青海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比较,海西州内的很多市县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原有的资金分配方式更多的考虑民生因素而忽略了环境因素。在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中,要结合生态综合补偿,提出合理的生态补偿绩效考核体系,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改善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生态系统价值 生态补偿优先等级 青海省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与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基于陕西省县级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李国平 刘倩 张文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31,共5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政策目标是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以陕西省享受该项转移支付的37个县2009-2011年的样本数据为例,对中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增加...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政策目标是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以陕西省享受该项转移支付的37个县2009-2011年的样本数据为例,对中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增加转移支付能够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但是这种影响较为微弱。后期还需要通过调整办法、改变理念等举措来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支付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环境质量 面板模型
下载PDF
生态补偿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基于“精准扶贫”视角 被引量:11
20
作者 袁梁 张光强 霍学喜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9-124,共6页
以陕西省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将生态补偿政策引入英国国际发展部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分析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 以陕西省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将生态补偿政策引入英国国际发展部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分析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为0.182;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059、0.104、0.066、0.053,总的间接效应为0.282;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计能力总的影响效应为0.464。因此,精准的生态补偿政策能够实现以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造血式"扶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可持续生计 精准扶贫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