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9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能力效能效力:关于国际传播体系构建的思考
1
作者 阳欣哲 张志安 《上海广播电视研究》 2025年第1期8-14,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全面推进国际传播工作。目前,国际传播生态愈加复杂,我国的国际传播面临着由眼镜、巨龙、筷子、大象四个符号意指的障碍和挑战。“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全面推进国际传播工作。目前,国际传播生态愈加复杂,我国的国际传播面临着由眼镜、巨龙、筷子、大象四个符号意指的障碍和挑战。“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思路和路径。从能力到效能到体系,是我国国际传播的目标进阶。一个完整的国际传播体系,由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目标受众和效果评估组成,各元素协同共建,才能建立起多主体、多层次、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效力 国际传播体系 策略与路径
下载PDF
在新的文化使命中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
作者 曹海燕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4,共4页
国际传播能力是中国对外工作的重要部分,本文就国际传播能力的时代意义、根本遵循和实践路径做出了界定。国际传播能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活水源头,以数字媒介为技术特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文明... 国际传播能力是中国对外工作的重要部分,本文就国际传播能力的时代意义、根本遵循和实践路径做出了界定。国际传播能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活水源头,以数字媒介为技术特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实践指向。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受体、传播途径、传播内容切入,促进传播主体向多元化方向演进、助力对外话语体系实现分众化建设、加速对外传播渠道的全面拓展、推进对外传播内容迈向高品质升级,以推动国际传播能力的持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能力 话语权 国际传播工作
下载PDF
仪式与传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国际传播中的“技术折扣”和补偿策略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邓建国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5,共10页
数字技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较好地解决了长久存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之间的矛盾。但为了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数字技术不得不剥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具有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等... 数字技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较好地解决了长久存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之间的矛盾。但为了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数字技术不得不剥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具有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等“仪式”元素,导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复制版和其原件之间的差距,也将文化“仪式”窄化为信息“传输”,因而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技术折扣。为弥补这一不足,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和叙事方式,同时积极拥抱元宇宙、空间计算和数字孪生技术带来的“第二亲身传播时代”,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记录、传输和再现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从而保存和复播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韵”和“仪式”特征;我们还应该更加开放国门,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华具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魅力。只有当其传播同时关乎仪式与传输、科技与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最终走向世界,美美与共,化成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仪式 元宇宙 数字孪生 第二亲身传播时代 技术折扣
原文传递
论国际传播体系构建的一种创新可能:微视听与微叙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俊 江玮 《对外传播》 2025年第2期26-30,共5页
近年来,微视听与微叙事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一个创新突破点。微视听结合最新媒介技术优势,融合时长短、多模态、多维交互等特性,伴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唤起海外受众的心灵愉悦;微叙事结合前沿的媒介理念,在海外受众接受偏好的基础上,进行... 近年来,微视听与微叙事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一个创新突破点。微视听结合最新媒介技术优势,融合时长短、多模态、多维交互等特性,伴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唤起海外受众的心灵愉悦;微叙事结合前沿的媒介理念,在海外受众接受偏好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叙事调整,让海外受众能够快速感知到作品故事的内核和“爽点”所在,吸引了海外受众的注意力。微视听与微叙事的结合,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的传播和情感的联结,这为探索中国国际传播新体系、新路径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微视听 微叙事 媒介技术 滞后发展效应
下载PDF
德国政治基金会的舆论生产与国际传播研究
5
作者 黄日涵 姚浩龙 《智库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57,共10页
[目的/意义]研究德国政治基金会的发展以及其如何通过舆论内容生产与传播,借助国际传播达到施行政治教育,传递特定价值观的目的,为推动中国智库话语体系创新提供借鉴。[方法/过程]本文梳理德国政治基金会的发展与影响力构建方式,围绕德... [目的/意义]研究德国政治基金会的发展以及其如何通过舆论内容生产与传播,借助国际传播达到施行政治教育,传递特定价值观的目的,为推动中国智库话语体系创新提供借鉴。[方法/过程]本文梳理德国政治基金会的发展与影响力构建方式,围绕德国政治基金会在国内外社会发展及影响力发挥方式展开探究,研究其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公众民意及与国际行为体沟通合作方面的作用。[结果/结论]德国政治基金会在进行学术研究中注重价值观色彩,广泛设立办事处,并开展政治教育活动以打通沟通渠道、多方式输出观点强化传播效能。在舆论场中,德国政治基金会扮演“参谋”和“规范倡导者”角色,通过建立全球性对话网络。弥合与调节冲突、为全球性或区域性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实现对国内外公民和政治家的影响,推动其政治价值观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基金会 舆论 智库 国际传播 德国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莫言作品译介与中国形象国际传播及提升路径研究
6
作者 宋庆伟 吕磊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5,共6页
国家形象建构是强国文化工程。在国家大力推进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研究文学外译同中国形象国际建构的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因兼具文学性和海外知名度,莫言作品译介同中国形象的国际建构研究相结合,可为... 国家形象建构是强国文化工程。在国家大力推进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研究文学外译同中国形象国际建构的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因兼具文学性和海外知名度,莫言作品译介同中国形象的国际建构研究相结合,可为我国文学外译积极构建国家正面形象和消解域外负面形象提供路径和策略。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莫言作品译介与中国形象国际建构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阐述基于语料库的莫言作品译介同中国形象研究的内涵与意义,分析研究指向与路径,为研究莫言作品译介同中国形象国际建构与传播关系提供数字化方法、途径和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莫言作品 中国形象 国际传播
下载PDF
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基本逻辑、现实问题与实践进路
7
作者 张明新 冯鑫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0,共6页
加强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是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内容。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学说等理论资源,文章提出和阐释了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基本逻辑。在政治逻辑上,国家话语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中国话语体现着中国独特的政治理... 加强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是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内容。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学说等理论资源,文章提出和阐释了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基本逻辑。在政治逻辑上,国家话语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中国话语体现着中国独特的政治理念;在实践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必然以中国特色的国家话语来表达和阐释;在文化逻辑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话语的文化根脉和精神谱系。做好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必须持续提升国家话语传播的主体意识、阐释能力、渠道整合能力。文章通过对案例资料进行分析,指出在实践进路上,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全面夯实中国话语的知识底座;创新表达方式,增进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共识;拓展交往渠道,形成中国话语的全球传播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语 国际传播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国际传播的文明范式:基于“全球南方”的理论想象
8
作者 姬德强 闫伯维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民族国家”范式由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奠定,构成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传播的主导叙事。然而,全球化进程的波浪式推进,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力增强,以及“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导致单一“民族国家”范式及其零和博弈逻辑,特别是西方单一现... “民族国家”范式由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奠定,构成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传播的主导叙事。然而,全球化进程的波浪式推进,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力增强,以及“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导致单一“民族国家”范式及其零和博弈逻辑,特别是西方单一现代性叙事及其内含的文明等级秩序日渐式微。立足中国历史与社会语境的“文明范式”,兼具动态性、静态性以及竞合性等多重特征,推动国际传播研究实现范式转型。该范式超越传统二元对立和等级结构思维,审视多元文明内部的融合与演进历程,拓展文明交流互鉴之可能路径。一个国际传播的“文明范式”应包含时间、空间、主体、媒介四维度,而“全球南方”更为超越北方中心主义,探讨文明性与南方性的互构关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想象力,“文明范式”的兴起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实践转型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文明范式 “全球南方” “民族国家”
下载PDF
精准国际传播的理念升维与战略重构
9
作者 徐明华 李虹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4,共7页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精准国际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推动国际传播的效能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实践效果来看,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理念统一、目标拆解、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国际传播的战略与战术存在脱节,子系统间适配性不足,资...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精准国际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推动国际传播的效能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实践效果来看,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理念统一、目标拆解、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国际传播的战略与战术存在脱节,子系统间适配性不足,资源布局零散,整体上处于“自由发挥”的状态,因而难以精准赋能国际传播以达成目标。针对这一困境,文章以系统观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回归受众认知逻辑,对精准国际传播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以期实现全球化和智能化背景下传播目标、认知规律与智能技术的融通与再造,提升国际传播精准度,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观念 精准国际传播 人工智能 认知逻辑 统筹部署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路径探赜
10
作者 黄志斌 姜慧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7,共13页
全面而深入地进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需要遵循“点线面”三重逻辑。三“点”着手,确立问题导向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关要,以把握受众特质来打通传播堵点,以选配传播符号来打造传播亮点,以搭建新兴平台来拓展传播站点... 全面而深入地进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需要遵循“点线面”三重逻辑。三“点”着手,确立问题导向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关要,以把握受众特质来打通传播堵点,以选配传播符号来打造传播亮点,以搭建新兴平台来拓展传播站点。三“线”着眼,展开方法导向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叙事,以历时性为经线构建其文明叙事,以共时性为纬线构建其国家叙事,以营造“在场感”为主线构建其共情叙事。三“面”着力,彰显目标导向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意义,以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层面国际合作,以生态文明制度对接展示政治层面的中国智慧,以人与自然共生新篇展现文化层面的中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国际传播 三重逻辑 传播路径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动力探赜
11
作者 张步中 覃伟津 《深圳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15-25,共11页
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动力,是一个涵盖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国家代表力、政府公信力、社会驱动力、人才凝聚力、制度约束力和科技辅助力等多重要素的系统工程,这些要素整体上可划分为主导型、参与型和... 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动力,是一个涵盖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国家代表力、政府公信力、社会驱动力、人才凝聚力、制度约束力和科技辅助力等多重要素的系统工程,这些要素整体上可划分为主导型、参与型和保障型三大动力类型。这些动力类型的协调运转,主要通过外力汇聚输入型、动力整合输出型以及动力输出反馈型三种模式驱动。外力汇聚输入型驱动模式,是在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系统外部汇聚输入的各类动力要素所形成的一种驱动模式,主要包括参与型动力和保障型动力。动力整合输出型驱动模式,是在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系统中对各种动力要素进行处理和转化的一种驱动模式,主要包括内生动力协同、外生动力吸收、内外动力整合输出三个方面。动力输出反馈型驱动模式,是在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系统的动力输出环节对动力系统进行科学评估以促进系统灵活运作的一种驱动模式,主要包括动力输出过程和结果的反馈。基于此,推动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系统的整合优化,既要在动力输入层面设置“红绿灯”和化阻力为动力,也要在动力输出层面注重系统方法嵌入和动力衔接转化,还要在动力输出反馈层面做好信息反馈和考核评估,进而全面提升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形象 国际传播 动力要素 动力运行 动力优化
下载PDF
以空间为视域:平台化时代国际传播的观念转型
12
作者 李鲤 余威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0,共7页
跨国数字平台的全球扩张为国际传播的观念转型带来了新的问题意识。平台介入跨境数据流动,加剧了基于主权空间的权力协商;平台介入媒体文化产业,推动了在地市场空间的全球突围;平台介入全球公民交往,生成了依托技术空间的身份共构。跨... 跨国数字平台的全球扩张为国际传播的观念转型带来了新的问题意识。平台介入跨境数据流动,加剧了基于主权空间的权力协商;平台介入媒体文化产业,推动了在地市场空间的全球突围;平台介入全球公民交往,生成了依托技术空间的身份共构。跨国数字平台“全球运作、在地使用”的平行逻辑,既重申了“中心—边缘”平面依附式知识生产体系的困境,又开启了以空间关系性视域重审数字全球化问题的可能。中国国际传播的“国际化”和“平台化”需对接以跨国数字平台为中枢的全球—区域博弈逻辑,以空间为视域审视全球与区域并存的平行叙事,以此牵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全球知识的有效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观念 跨国数字平台 “人类命运共同体” 空间叙事
下载PDF
中国宝卷的国际传播与跨文化阐释
13
作者 姚伟 金倩 《丝绸之路》 2025年第1期132-141,共10页
尽管中国宝卷海外传播肇始于19世纪上半叶,然其跨文化阐释却相对滞后,且多存讹误。自20世纪中叶始,欧美学界惯常以“Precious Scrolls”指涉中国宝卷,将其阐释为“卷轴装的宝贵卷子”。然而,该阐释极具误导性,不仅背离了宝卷“经折装”... 尽管中国宝卷海外传播肇始于19世纪上半叶,然其跨文化阐释却相对滞后,且多存讹误。自20世纪中叶始,欧美学界惯常以“Precious Scrolls”指涉中国宝卷,将其阐释为“卷轴装的宝贵卷子”。然而,该阐释极具误导性,不仅背离了宝卷“经折装”的主流装帧形式,亦割裂了宝卷与民间信仰之紧密联系。相较于以往欧美学者的错误阐释“,记音+注释”更能展现宝卷特质,符合当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需要,应该作为非遗文化标准跨文化阐释方式,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文化 中国宝卷 国际传播 跨文化阐释 欧大年
下载PDF
智媒时代中国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策略
14
作者 李铁梅 吴茵茵 《韶关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4-80,共7页
智媒技术为中国文化遗产信息的采集、加工及展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在中国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却面临着传播方法欠缺,受众认同感不强;传播渠道受限,文化影响力不彰;技术标准不一,安全隐患凸显;文化误解易生,文化共鸣难达;合... 智媒技术为中国文化遗产信息的采集、加工及展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在中国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却面临着传播方法欠缺,受众认同感不强;传播渠道受限,文化影响力不彰;技术标准不一,安全隐患凸显;文化误解易生,文化共鸣难达;合作机制不全,传播人才稀缺等问题。针对当前中国文化遗产国际传播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境,拟采取如下应对策略:创新表现手法,激活文化遗产魅力;拓展传播渠道,让文化遗产触手可及;统一技术标准,保障信息安全;丰富文化表达,激发情感共鸣;完善合作机制,培育传播精英。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充分利用智媒时代的技术优势,从而提升中国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效果,实现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广泛共享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媒技术 中国文化遗产 国际传播 数字化传播
下载PDF
国际传播视域下大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李丽娜 汪钰 《教育教学研究前沿》 2025年第2期112-114,共3页
本研究聚焦于国际传播视域下大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发展,探讨其内外部影响因素。通过定性分析,研究发现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如任务型教学、跨文化交际课程)以及强化教学干预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跨文化语用能力对国际传播至关重... 本研究聚焦于国际传播视域下大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发展,探讨其内外部影响因素。通过定性分析,研究发现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如任务型教学、跨文化交际课程)以及强化教学干预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跨文化语用能力对国际传播至关重要,不仅需要语言技能,还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研究建议高校完善课程体系,融入国际传播内容,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指出研究在样本范围和方法上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本研究为国际传播视域下大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跨文化语用能力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深化出版业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16
作者 王壮 《出版发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8,共8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行重要战略部署,其中“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党和国家对于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新的战略引领和重要命题。中国出版要继往开来,把已有成绩发扬光大,勇于挑战重点、难点和堵点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行重要战略部署,其中“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党和国家对于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新的战略引领和重要命题。中国出版要继往开来,把已有成绩发扬光大,勇于挑战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要通过改革举措把党和国家交付的重要任务落到实处。本研究分为三部分内容:首先,论述深化出版业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时代意蕴;其次,从改革基本逻辑视角,分析说明“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丰富内涵、国际传播的基本规律及应该遵循的实践原则;最后,就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内容、渠道、主体体系等六个方面,为政府和企业提出改革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制机制改革 出版走出去 国际传播效能 国际传播体系
下载PDF
计算国际传播:全球舆论的智能重构
17
作者 匡文波 李鑫 《对外传播》 2025年第3期14-17,共4页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传统与新兴风险交织的“巴尼”(BANI)状态下,计算国际传播成为关键领域。总结分析计算国际传播的发展态势,其呈现出算法分发与身份政治合谋、平台规则定义权成为关键、国际传播主体智能化的趋势。同时,计算国际传...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传统与新兴风险交织的“巴尼”(BANI)状态下,计算国际传播成为关键领域。总结分析计算国际传播的发展态势,其呈现出算法分发与身份政治合谋、平台规则定义权成为关键、国际传播主体智能化的趋势。同时,计算国际传播存在数据安全隐患与媒体武器化、技术鸿沟下的偏见衍生等问题。为了应对国际传播领域的各类风险挑战,计算国际传播应在全球风险的数字治理、传播效果的智能化洞察和推动跨文化对话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应守护依靠感官的直觉式交流体验,以促进全球民心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计算传播 风险治理 算法
下载PDF
面向数智时代的国际传播“三大体系”构建与实践进路
18
作者 张恒军 《对外传播》 2025年第2期12-15,共4页
落实“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新部署,需要直面数智时代的新契机与新挑战,加快构建新环境下国际传播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表述体系。本文从“三大体系”的维度出发,提出构建与实践进路,包括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体系重... 落实“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新部署,需要直面数智时代的新契机与新挑战,加快构建新环境下国际传播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表述体系。本文从“三大体系”的维度出发,提出构建与实践进路,包括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体系重构国际传播格局、以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应对话语霸权挑战、以善用文化文明的力量增强表述体系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数智时代 体系构建 实践进路
下载PDF
科技强国建设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科技叙事的关键议题
19
作者 廖秉宜 狄鹤仙 《对外传播》 2025年第1期34-37,共4页
面向2035年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全球科技合作的迫切需要,更鉴于当前国际舆论场中国家科技形象塑造的话语博弈现状,科技叙事将成为我国未来国际传播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为此,我国未来的科技叙事应聚焦科技合作... 面向2035年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全球科技合作的迫切需要,更鉴于当前国际舆论场中国家科技形象塑造的话语博弈现状,科技叙事将成为我国未来国际传播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为此,我国未来的科技叙事应聚焦科技合作与全球治理、科技成果与民生改善、科幻作品与人文向度、科技话语与文化底蕴等关键议题,并借助基于个体的内聚焦叙事,基于科技企业的品牌叙事,基于情感共同体的共情叙事等创新表达,塑造与科技强国建设目标相匹配的国家科技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科技强国 议程设置 叙事策略
下载PDF
中国春节文化价值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
20
作者 郭璇 汪昕璐 《传媒评论》 2025年第2期15-18,共4页
中国春节不仅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本文基于对春节精神价值、仪式价值和全球价值的认识,总结春节国际传播在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提升春节国际传... 中国春节不仅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本文基于对春节精神价值、仪式价值和全球价值的认识,总结春节国际传播在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提升春节国际传播效能的几点建议:一是提炼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升春节跨文化适应性;二是放大春节文化元素的社交属性,扩大国际青年“朋友圈”;三是拓展视听呈现与数字表达,持续布局春节“品牌出海”;四是以“四心”承接中国游热度,解锁春节文旅新“玩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春节 文化价值 传承创新 国际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