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汉代建鼓形制与图像配置的汉文化意蕴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敬民 李沁憶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90-95,共6页
在汉画中,建鼓无论在车马出行、乐舞百戏,抑或在神话仙境和鬼怪传奇等图中,无不体现出它所承载的汉代社会生活与审美旨意的密切联系。本文认为:汉画图绘的建鼓形制以及图像配置,均将天、地、人、神、鬼融入同一个场域,勾画出一幅沉雄强... 在汉画中,建鼓无论在车马出行、乐舞百戏,抑或在神话仙境和鬼怪传奇等图中,无不体现出它所承载的汉代社会生活与审美旨意的密切联系。本文认为:汉画图绘的建鼓形制以及图像配置,均将天、地、人、神、鬼融入同一个场域,勾画出一幅沉雄强悍、诡异升仙的幻想世界,承载着汉代艺术最深刻的文化意蕴、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建鼓形制 图像配置 艺术价值 文化意蕴
下载PDF
试论辽代墓内祭奠与图像配置新特征的形成
2
作者 王音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7-75,共9页
本文通过将辽代的墓内祭奠与图像配置方式和先前汉唐间的主流情况进行对比,指出其新形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祭奠空间从以象征墓主灵魂的“神位”或墓主正面像为中心,转变为以墓主遗体为中心;二是整座墓葬通过壁画图像配置等方... 本文通过将辽代的墓内祭奠与图像配置方式和先前汉唐间的主流情况进行对比,指出其新形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祭奠空间从以象征墓主灵魂的“神位”或墓主正面像为中心,转变为以墓主遗体为中心;二是整座墓葬通过壁画图像配置等方式,从仿效现实居宅的堂、寝转变为仿效庭、堂。这种转变与河北地区晚唐墓葬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同时,辽政权对佛教的推崇以及密宗“即身成佛”信仰的流行,可能是促使其较普遍流行于辽代上层墓葬的文化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墓内祭奠 图像配置 墓室布局
原文传递
居庸关过街塔造像义蕴考——11至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图像配置的重构 被引量:16
3
作者 谢继胜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80,159,共32页
自1954年村田治郎出版汇集诸大家成果的《居庸关》,1964年宿白先生撰写《居庸关过街塔考稿》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几乎没有学者涉猎居庸关研究,也没有发表对以往研究进行认真审视的专论。然而,早期的研究将居庸关过街塔形制与造像定位于藏... 自1954年村田治郎出版汇集诸大家成果的《居庸关》,1964年宿白先生撰写《居庸关过街塔考稿》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几乎没有学者涉猎居庸关研究,也没有发表对以往研究进行认真审视的专论。然而,早期的研究将居庸关过街塔形制与造像定位于藏传佛教义理的展示,但由此进入不能解释过街塔造像内在的逻辑联系。本文从分析过街塔损毁的三塔与券洞图像配置入手,揭示三塔的来源及其多重义理,讨论券顶五佛的文本与图像来源,考察斜披四手印、十方三身的十方佛构成方式及法华释迦多宝式样至14世纪时的变异形态,并通过仔细观察以往无人关注的四大天王图像头顶化佛与胸前铠甲图像,从中复原设计者将西夏蒙元时期的多元信仰熔铸于过街塔建筑的绝妙构想。本文强调,居庸关是塞外草原连接华北京畿腹地之间官道上最重要的关隘,元顺帝时在此设计建造的过街塔是元代各民族友好相处的巍峨见证,是多民族国家一统的象征。现今各界只将元顺帝"报施于神明",元人自认"壮丽雄伟,为当代之冠"的过街塔看作是藏传佛教的佛塔,实际上没有领会设计建造者的雄心大略,无意中忽略了过街塔更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至14世纪 居庸关 过街塔 形制 图像配置 义蕴 重构
原文传递
论陕北汉画像石中墓门的图像配置 被引量:3
4
作者 宋莉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75,共2页
陕北地区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石在图像配置方面具有一定规律性,本文从用于墓门装饰的画像石入手,分析了画像石由于装饰位置和功能的差异,在图像配置上产生的区别。
关键词 陕北 汉画像石 图像配置
原文传递
五代、两宋十六罗汉图像的配置与信仰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凯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4-110,共7页
五代、两宋时期的十六罗汉图像呈现出较为清晰的配置演变过程,从最初与释迦佛或释迦三尊组合,到与三佛、观音组合,再以独立形式呈现,十六罗汉图像体现出了由组合向独立,由单一向多元的转换特征。究其原因,与信众对罗汉信仰诉求的侧重点... 五代、两宋时期的十六罗汉图像呈现出较为清晰的配置演变过程,从最初与释迦佛或释迦三尊组合,到与三佛、观音组合,再以独立形式呈现,十六罗汉图像体现出了由组合向独立,由单一向多元的转换特征。究其原因,与信众对罗汉信仰诉求的侧重点变迁有着密切联系,同样也是时代变革下不同社会面貌的具体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罗汉 图像配置 罗汉信仰
原文传递
山西吕梁离石石盘汉代画像石墓读记
6
作者 薛继珍 《艺术品鉴》 2024年第7期124-129,共6页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其中汉代画像石更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形象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文化、宗教以及日常生活。山西吕梁地区在建国前后出...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其中汉代画像石更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形象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文化、宗教以及日常生活。山西吕梁地区在建国前后出土并征集了一批非常有地方特色的汉代画像石。本文主要在对吕梁汉代画像石墓进行全面的梳理的基础上,选择吕梁地区出土的石刻保存较好,且墓葬整体保存较为完整的离石石盘汉代画像石作为案例,结合对发掘报告与遗存画像石进行细节观察,探讨其背后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 图像配置 彩绘 墨书 造墓
原文传递
论汉代画像构图中的叙事时空营造
7
作者 李重蓉 《艺术博物馆》 2024年第5期14-25,共12页
艺术叙事的基本要素是时间与空间,汉代画像对于时空有着较为生动的营造。汉画像的构图主要表现在图像配置与空间透视两方面,图像配置中的独立配置法集中表现了现实中线性流动的时间,分层配置法则体现了艺术信仰的特殊时间。空间透视法... 艺术叙事的基本要素是时间与空间,汉代画像对于时空有着较为生动的营造。汉画像的构图主要表现在图像配置与空间透视两方面,图像配置中的独立配置法集中表现了现实中线性流动的时间,分层配置法则体现了艺术信仰的特殊时间。空间透视法中的等距离散点透视法将立体空间平面化,是早期艺术思维平面化的体现;约在东汉晚期开始出现的焦点透视构图法,表明立体思维萌芽,只是立体思维并未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空间意识的主流。汉画像上的启门图与屏风图,通过门屏的设置,空间被巧妙切割,既暗示着门屏背后还有未尽的空间引导着观者去想象,又将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并置在同一画面,呈现出一种类似于蒙太奇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画像 图像配置 空间透视 时空营造
原文传递
四川汉代墓阙的画像题材与功能
8
作者 管健鸿 《艺术教育》 2023年第9期205-208,共4页
汉阙是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汉代地面建筑遗迹。全国现存有30余处汉阙,四川就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且均为墓阙,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墓阙不仅是一种建筑样式,更是图像的载体。文章通过分析墓阙上图像的方位、主次关系,将其看成同一空间中... 汉阙是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汉代地面建筑遗迹。全国现存有30余处汉阙,四川就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且均为墓阙,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墓阙不仅是一种建筑样式,更是图像的载体。文章通过分析墓阙上图像的方位、主次关系,将其看成同一空间中的有机整体,试图对墓阙的象征意义寻找新的认识;同时,根据阙上图像组合的情况总结出四川东、西部地区的类型特征,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墓阙 汉画像石 图像配置
原文传递
审美取向与时间表征——四川宋代画像石室墓的花卉石刻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兰 《四川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67,共7页
四川宋代画像石室墓墓葬装饰主流题材之一的花卉图像,具有写实、图景化的形式特征,其流行原因之一源于宋代花事的兴盛,是爱花插花风尚和宋代"雅致"审美在丧葬之中的反映,同时,其在画像石室墓中承载了类似"一年景"... 四川宋代画像石室墓墓葬装饰主流题材之一的花卉图像,具有写实、图景化的形式特征,其流行原因之一源于宋代花事的兴盛,是爱花插花风尚和宋代"雅致"审美在丧葬之中的反映,同时,其在画像石室墓中承载了类似"一年景"图像的功能,以不同季节花卉附着于同一载体的形式,在具备象征意义墓葬装饰图像配置模式所营造的逝者永享供奉空间中,表征时间的轮转永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配置 审美 供奉 时间
原文传递
赏汉画构图之美,促儿童艺术提升
10
作者 族艳慧 《新教育(海南)》 2016年第24期43-43,共1页
徐州画像石的特点决定了其构图形式的复杂多样,或疏或密、相得益彰,分层配置、丰富画面;另外,在表现空间效果上,主要运用传统中国画常用的构图表现形式——等距离散点透视法。汉代的石刻艺术家们利用这些合理巧妙的构图章法和布局,使汉... 徐州画像石的特点决定了其构图形式的复杂多样,或疏或密、相得益彰,分层配置、丰富画面;另外,在表现空间效果上,主要运用传统中国画常用的构图表现形式——等距离散点透视法。汉代的石刻艺术家们利用这些合理巧妙的构图章法和布局,使汉画像石在二维空间上鲜明地表现了一部生动细致的汉代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 图像配置方式 构图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