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1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鲁春阳 文枫 +2 位作者 杨庆媛 张鹏飞 张引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7-34,共8页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合理性,为城市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主成分法,聚类分析法,比较法,模型法。研究结果:(1)不同职能城市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的占地比例差距...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合理性,为城市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主成分法,聚类分析法,比较法,模型法。研究结果:(1)不同职能城市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的占地比例差距明显,而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的比例差异较小;(2)总体上,50%左右地级城市的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的占地比例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要求,而绿地比例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一致性较低;(3)综合性城市用地结构合标程度高于其他职能城市;(4)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高的城市呈集聚状,呈现"群"状特点。研究结论:(1)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职能异质性明显;(2)综合性城市用地结构合理性高于单一职能类型城市;(3)现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亟需修订;(4)适度发展城市群有助于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对比分析 多样性指数 城市职能
下载PDF
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鲁春阳 文枫 +1 位作者 杨庆媛 张鹏飞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0-607,共8页
根据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的土地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比较法、模型法和主成分法,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不同规模城市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的比例差距明显,而仓储用地、对外交... 根据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的土地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比较法、模型法和主成分法,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不同规模城市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的比例差距明显,而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的比例差异较小;②随城市规模增大,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比、道路广场用地的比例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以下简称《标准》)、《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以下简称《规范》)的程度呈上升趋势;③居住用地比例超出《标准》上限城市较多,且城市规模越小,超标比例越高;④中等规模以上城市的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偏低,而中小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偏高;⑤特大城市中工业用地比例超标城市数量较多,而中小城市低于《标准》下限的较多;⑥随城市规模增大,道路广场用地比例低于《标准》下限的城市所占比例降低;⑦地级以上城市中至少有1/3城市绿地比例不及《标准》下限;⑧城市规模越大,土地利用的多样化程度越高,土地利用类型越齐全,且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高的城市呈集聚状,呈现"群"状特点,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递增,但优势度趋减;⑨经济因素、产业结构、交通设施水平和城市人口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影响次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级城市 不同规模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多样性指数 均衡度
原文传递
街道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分布的关系——以天津市典型区域为例
3
作者 车冠琼 仇保兴 杨滔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0-88,共9页
以空间句法理论为指导,以街道中心度指数表示街道网络结构特征,利用相关性和回归方法分析其与土地利用建设强度和功能混合度分布的关系,进而提出二者的协同分布策略,为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提供依据。通过对天津市两个典型区域的研究发现,... 以空间句法理论为指导,以街道中心度指数表示街道网络结构特征,利用相关性和回归方法分析其与土地利用建设强度和功能混合度分布的关系,进而提出二者的协同分布策略,为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提供依据。通过对天津市两个典型区域的研究发现,街道中心度指数与土地利用分布具有相关性,但在不同的街道结构特征下,相关性大小、影响方向及主导指数等方面存在差异,服务于城市的土地利用倾向分布于大尺度范围内中心度较高的街道,而服务于附近居民的土地利用倾向分布于小尺度范围内中心度较高的街道。因此,建议在进行土地利用布局时,应从不同尺度考察该区域的可达性、通过性的分布模式,判断其对不同范围内人流和车流的吸引力,以提高土地利用布局与该区域在不同尺度空间区位的耦合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地区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街道网络结构 中心度指数 土地利用 空间尺度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耕地种植属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
作者 张帅帅 王鸣翠 +1 位作者 全金谊 高明超 《北京测绘》 2024年第7期1048-1052,共5页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耕地保护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为充分掌握耕地种植现状,及时为耕地保护提供数据参考,本文以寿光市为例,基于年度变更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法、最近邻指数法、标准差椭圆法等方法对...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耕地保护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为充分掌握耕地种植现状,及时为耕地保护提供数据参考,本文以寿光市为例,基于年度变更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法、最近邻指数法、标准差椭圆法等方法对耕地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估耕地及其种植属性空间分布特征,从而为后续耕地保护提供数据参考,进一步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现状 耕地保护 空间分布 核密度 最邻近指数
下载PDF
基于区域分化下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评价——综合运用信息熵和Malmquist指数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娜 谢德体 王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5-123,共9页
以重庆市38个区县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信息熵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重庆市2004-2013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及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发现:(1)2004-2013年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呈"平... 以重庆市38个区县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信息熵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重庆市2004-2013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及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发现:(1)2004-2013年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呈"平稳-下降-平稳"的变化趋势,空间上信息熵值由主城片区向两翼递减,各片区的发展方向不同是导致其空间分异主要原因.(2)2004-2013年重庆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微弱的递减趋势,技术效率的下降是其主要原因,各片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鲜明的空间分异特征,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的局限等问题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各片区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刀切",需区别对待技术进步、土地配置效率以及集约利用等因素对于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信息熵 MALMQUIST指数 重庆市
原文传递
县域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功能特征关联方法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其春 刘德林 +2 位作者 全斌 方炫 李壁成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6-28,共3页
基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功能特征对应变换关系,选取相关定量指标,以安徽省含山县为例,探讨县域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功能特征关联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定量分析具有可行性,操作性强,较为简便。一定程度上,多样性、均匀度景观生态综合功能... 基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功能特征对应变换关系,选取相关定量指标,以安徽省含山县为例,探讨县域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功能特征关联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定量分析具有可行性,操作性强,较为简便。一定程度上,多样性、均匀度景观生态综合功能指标与组合类型数呈同向关联,而优势度与其呈反向关联,经济密度、人口密度社会经济综合功能指标与土地利用程度、建设用地区位指数呈同向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数量结构 功能 关联 定量指数 县域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拉市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7
作者 赵仁芬 黄念 +3 位作者 张志岩 邓忠坚 向建英 王逸之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83-91,共9页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2年3期Landsat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率等指标,从长时间序列角度系统分析拉市海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2年3期Landsat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率等指标,从长时间序列角度系统分析拉市海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2022年拉市海流域建设用地和湿地面积持续增加,农田面积持续减少,森林和草地面积呈“先减后增”趋势;在研究时段各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多动态转移,其中建设用地转入最多,主要由森林和农田转入,农田转出最多,主要转化为湿地、草地和建设用地;2010—2022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减后增”趋势,2010—2015年减少了2.71×10^(6)元,2015—2022年增加了5.60×10^(6)元;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单项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水资源供给和维持养分循环贡献最小,湿地和森林是贡献的主要因子。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下,拉市海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程度指数 拉市海流域
下载PDF
黄河砒砂岩区2000-2023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
8
作者 梁通 张璐 +3 位作者 曹倡景 张攀 杨文杰 韩珈琦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7-336,共10页
[目的]探究黄河砒砂岩地区2000-2023年23 a间各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格局的梯度效应,为该区域植被恢复重建工作和土地利用优化调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运用遥感数据提取高程、坡度、地形位等重要地形因子,结合GIS定量分析,分析各地形因... [目的]探究黄河砒砂岩地区2000-2023年23 a间各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格局的梯度效应,为该区域植被恢复重建工作和土地利用优化调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运用遥感数据提取高程、坡度、地形位等重要地形因子,结合GIS定量分析,分析各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格局的梯度效应,探究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综合指数的分级演变。[结果](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2000-2023年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为剧烈,耕地、未利用地次之,林地增加10.48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95.40 km^(2),其来源多为耕地与草地;耕地、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1 716.52和758.89 km^(2),草地增加548.12 km^(2)。(2)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呈现鲜明的梯度性特征,耕地、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地的优势分布主要在低地形位区域;林地的主要优势区分布在高地形位;草地主要优势区分布集中在中、高地形位区域;水域优势分布区域在低、高地形位。(3)2000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最高为220.99,最低为205.69;2023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最高为230.17,最低为203.36;除1和2级地形位外,2023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明显低于2000年,23 a来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结论] 2000-2023年黄河砒砂岩区地形梯度特征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梯度上的时空变化显著。在充分考虑当地各地形因子的条件下,可以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实施、持续优化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砒砂岩区 土地利用 地形梯度 地形位指数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基于Gibbbs-Mirtin多样化指数的喀斯特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分析——以广西都安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苏广实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57-160,共4页
喀斯特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多样化分析的目的是揭示喀斯特区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齐全程度或多样化状况运用。利用1977年都安县土地利用类型图以及1988年和1999年TM影像数据、2005年SPOT-2/4影像解译数据。运用Gibbbs-Mirtin多样化指数分... 喀斯特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多样化分析的目的是揭示喀斯特区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齐全程度或多样化状况运用。利用1977年都安县土地利用类型图以及1988年和1999年TM影像数据、2005年SPOT-2/4影像解译数据。运用Gibbbs-Mirtin多样化指数分析了都安喀斯特土地里利用结构多样化指数。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过程看,都安喀斯特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在时间上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多样化指数的时空差异与人类干扰密切相关,同时,受喀斯特地形地貌和岩性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运用Gibbs-Mirtin多样化指数,可客观地反映喀斯特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地利用结构 多样化指数 都安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时空变化
10
作者 赵莹 陈吟 +4 位作者 屈丽琴 杜鹏飞 刘冰 王友胜 宁堆虎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4期43-49,共7页
北方土石山区是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区域,研究其土地利用/覆盖和水土流失时空变化对于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遥感解译和图表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区域内2009—2016年土地利用、2000—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 北方土石山区是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区域,研究其土地利用/覆盖和水土流失时空变化对于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遥感解译和图表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区域内2009—2016年土地利用、2000—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其值用I NDV表示)及3次全国水土流失调查结果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海河、淮河流域内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均增加,增幅分别为9.26%和7.27%、10.04%和7.17%,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均减少,减幅在0.63%~6.16%之间,只有其他土地变化趋势不同,海河流域减少了1.93%,而淮河流域增加了4.92%;植被覆盖度整体提高,I_(NDV)>0.7的高覆盖度区域范围有所扩大;土壤侵蚀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16.92万km^(2)减少到2011年的11.62万km^(2)。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三北”工程建设及坡改梯等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2000—2015年北方土石山区的植被覆盖度整体提升,水土流失强度总体呈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水土流失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土壤侵蚀 时空变化 海河流域 淮河流域 北方土石山区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滁州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11
作者 王浩 彭俊 王杰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14,共8页
以2000—2020年滁州市多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干扰度和景观脆弱度作为景观指标,构建滁州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并采用统计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揭示滁州市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生态风险的空间聚类形态。结果表明:滁... 以2000—2020年滁州市多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干扰度和景观脆弱度作为景观指标,构建滁州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并采用统计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揭示滁州市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生态风险的空间聚类形态。结果表明:滁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占总面积65%以上,2000—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32576.8 hm^(2),新增建设用地30494.8 hm^(2);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各异,耕地转出面积最大,为65743.2 hm^(2),建设用地转入面积最大,为51352.8 hm^(2);2000—2020年滁州市景观生态风险等级以中风险为主,占滁州市面积40%以上;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滁州市景观生态风险的全局莫兰指数分别为0.417、0.414、0.391、0.393和0.413,呈现出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为主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自相关程度先减少后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生态风险 莫兰指数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12
作者 姚武扬眉 卓玛草 +4 位作者 袁建钰 闫丽娟 郭疆 杜梦寅 李广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7-285,共9页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方法】以黄土丘陵区撂荒地为对照、选取云杉林地、沙棘灌木林、苜蓿地、小麦地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的变...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方法】以黄土丘陵区撂荒地为对照、选取云杉林地、沙棘灌木林、苜蓿地、小麦地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的变化。【结果】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且活性有机碳含量在各处理间较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在0~100 cm土层云杉林地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最高,云杉林地CPMI分别比撂荒地、沙棘灌木林、小麦地、苜蓿地的碳库管理指数高出42.69%、56.65%、156.41%、173.40%。相关性分析表明,CPMI指数与土壤容重、含水量、TN和碳组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可能显著影响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进而影响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在本试验条件下,云杉林地能够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来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对土壤有机碳的储存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地利用方式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2000—2020年西藏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3
作者 古晋锴 李晴婉 +4 位作者 李庆琳 向生建 李婉池 王顺斌 唐国勇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1-878,共8页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西藏土地利用变化是确保西藏发挥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基础,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武汉大学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西藏土地利用变化是确保西藏发挥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基础,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武汉大学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对西藏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藏主要用地类型为草地,且草地是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主要转入型,占全区总面积的73%左右,其次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最小,但变化波动最大;除未利用地以外,耕地、林地、草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增加;2000—2005年西藏土地变化最为剧烈,其中草地和未利用地变化最为显著,2015—2020年西藏土地变化最稳定;西藏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总体趋于平缓,但仍然朝着城市化方向发展。研究表明,作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草地仍是未来保护的重点;人口增加和城市化的发展有可能产生新的生态问题,在未来发展中要根据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与保护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土地利用 草地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
下载PDF
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格局的地形梯度效应特征
14
作者 安彬 肖薇薇 崔晓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8-297,307,共11页
[目的]探究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效应,为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借鉴。[方法]基于1990—2022年土地利用和DEM数据,选取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和地形位4个地形指标,借助分布指数、信息图谱等分析方法,探讨了... [目的]探究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效应,为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借鉴。[方法]基于1990—2022年土地利用和DEM数据,选取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和地形位4个地形指标,借助分布指数、信息图谱等分析方法,探讨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格局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1)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面积占比在54.59%以上)和耕地(35.20%以上)为主,呈现“东耕西林”空间格局。1990—2022年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有所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明显。(2)随各地形梯度等级增加,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和分布指数逐渐减少,草地均呈先增后减趋势,林地分别呈先增后减、持续增加态势。(3)研究时期内,耕地、林地的分布优势分别在各地形因子的中低(Ⅰ—Ⅲ)和中高(Ⅲ—Ⅴ)等级上有所扩大,其分布指数增幅介于0.041~0.117,0.005~0.076;除Ⅰ级梯度上的分布指数一致呈减少外,其他梯度上草地和水域的分布优势以扩大为主,其指数增加最明显的分别为地形起伏度Ⅲ级(0.317)、地形位Ⅲ级(0.299);建设用地分布优势在Ⅰ级梯度上皆呈扩大态势,其指数增加了0.056~0.689。(4)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图谱以稳定型(81.39%)为主,其他图谱类型受地形梯度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受自然、政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格局具有显著的地形梯度效应,分布优势在地形梯度上的变化相对复杂。因此,未来国土空间开发需秉承因地制宜原则,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形梯度 地形位 地形起伏度 分布指数 汉江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荆州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境质量影响的景观指数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铭霞 张董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47-52,57,共7页
[目的]分析1980—2018年荆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景观指数、生境质量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计算景观指数和生境质量指数,评估荆州市生境质量的等级和变化趋势,探讨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和... [目的]分析1980—2018年荆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景观指数、生境质量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计算景观指数和生境质量指数,评估荆州市生境质量的等级和变化趋势,探讨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结果]荆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建设用地快速扩展,耕地大幅减少,导致土地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利用变迁以城市圈为核心向外扩散,北部多于南部,东部多于西部。荆州市生境质量整体较高,但呈递减趋势,2010年后下降速度有所放缓。生境质量斑块呈现破碎化、多样化、均匀化特征,整体上从西部向东部递减,沿江沿湖地区生境质量降低显著。影响生境质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建设用地面积、高程、夜间灯光亮度、土壤类型和坡度,主导因素由高程转变为建设用地面积。自然因素决定生境质量基本格局,人类活动的位置与强度导致生境质量变化。[结论]建议优先对生境质量降低的沿江沿湖地区进行生态修复,控制与规范城市建设用地,加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构建海绵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指数 生境质量 荆州市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指数的成都都市圈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化分析
16
作者 李明霞 刘平辉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8-16,共9页
以成都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基于景观生态指数,从空间复杂性、空间脆弱性、空间稳定性3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识别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严重失控4个等级,并定量分析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3年,成都都市圈土... 以成都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基于景观生态指数,从空间复杂性、空间脆弱性、空间稳定性3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识别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严重失控4个等级,并定量分析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3年,成都都市圈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整体呈“四升两减”的变化特征,耕地和水域面积整体表现为减少,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地利用冲突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协调相对稳定。土地利用冲突空间分布不均匀,呈西部低、中东部高的特征。土地利用冲突指数高值区分布于城市中心,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不同用地类型的冲突等级存在一定差异。林地和草地的冲突等级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小;建设用地的冲突水平较高,但有缓和趋势。土地利用冲突水平具有正相关性且集聚效应明显,LISA集聚态势整体呈中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景观生态指数 成都都市圈 时空演化
下载PDF
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晓娟 倪晋仁 +2 位作者 李振山 韩鹏 李天宏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0-346,共7页
论文从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角度出发,提出采用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数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与土地生产力之间关系的方法。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王家沟流域为例,考虑了当年光照、温度、降水等相同自然条件下土地生产... 论文从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角度出发,提出采用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数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与土地生产力之间关系的方法。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王家沟流域为例,考虑了当年光照、温度、降水等相同自然条件下土地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数与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力挖潜指数间的关系,提出了流域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数 土壤侵蚀 土地生产力 土地挖潜指数
下载PDF
基于SBM-DEA和Malmquist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以湖北省12个地级市为例
18
作者 方龙宇 吴颖慧 +1 位作者 朱玖 宋成舜 《价值工程》 2025年第1期5-8,共4页
本文以湖北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9年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均值为0.947,属于中上水平,其效率值每年不断波动,整体变动幅度稳定,... 本文以湖北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9年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均值为0.947,属于中上水平,其效率值每年不断波动,整体变动幅度稳定,但区域间差别较大;(2)技术进步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增减方向和幅度基本保持一致,两者之间关联度较大,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处于增长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SBM-DEA模型 Malmquist指数模型 湖北省
下载PDF
延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排放风险时空变化分析
19
作者 杜国启 《河南科技》 202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目的】探究延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识别各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等级,为延安市制定差异化的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延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和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指数,分析延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和局部碳... 【目的】探究延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识别各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等级,为延安市制定差异化的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延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和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指数,分析延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和局部碳排放风险等级时空变化。【结果】①延安市2000—2022年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慢—快—慢—快”的波动性增长趋势;②延安市2000—2022年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出“集中在少数县区—北高南低—南北更加均衡”的空间格局变化;③延安市2000—2022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不断提高,不同区县的高、重风险区突破县域,呈现出不断发展、连接成片的趋势。【结论】2000—2022年,延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大幅提高,高碳排放量区域不断扩大,碳排放风险不断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碳排放风险指数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韶关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以武江区为例
20
作者 徐锋良 刘昭华 陈斌 《现代信息科技》 2024年第12期164-167,172,共5页
土地利用变化及遥感监测特征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韶关市近10年的多时相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从韶关市武江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状态指数两个维度,探究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和变迁原因,研究表明... 土地利用变化及遥感监测特征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韶关市近10年的多时相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从韶关市武江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状态指数两个维度,探究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和变迁原因,研究表明:武江区耕地面积减少明显,年平均缩减率为2.41 km2,而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增加,增速由城区向外逐渐降低;耕地的状态指数在-0.55处波动变化,表明耕地呈现出缩减的趋势,建设用地在2010—2015年状态指数达到峰值0.91,增速较快,在2015—2020年随着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建设用地增速放缓,林地面积增加,武江区经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趋势向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江区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土地利用状态 土地利用状态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