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5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滇干热河谷区土壤容重空间变异特征--以滇中楚雄地区为例
1
作者 陈伟志 张亚 +2 位作者 李静婷 巴永 潘家荣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4年第2期62-71,共10页
土壤容重是土壤最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是植被恢复、生态修复和估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参数。滇中楚雄州北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组合形成了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和非干热河谷气候,为探讨土壤容重变化影响因素提供了极好... 土壤容重是土壤最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是植被恢复、生态修复和估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参数。滇中楚雄州北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组合形成了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和非干热河谷气候,为探讨土壤容重变化影响因素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通过系统实测土壤容重,采用统计学方法拟合容重传递函数,探讨了研究区内土壤容重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研究区干热河谷区土壤容重高,果园对土壤容重影响深度最大,燥红土容重最高,容重传递函数中有机碳贡献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干热河谷区生态保护修复、土壤碳储量估算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干热河谷 成土母质 土壤结构 土壤类型 土壤深度
下载PDF
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再生稻稻田土壤容重、pH和碳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姜硕琛 张海维 +5 位作者 杨迪 胡丰琴 邹宇傲 杜斌 吴启侠 朱建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53-1066,共14页
再生稻模式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再生稻稻田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可为土壤肥力维持和再生稻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大田试验于2020—2021年进行,各试验处理磷(P2O5)、钾(K2O)养分施用量分别为75 kg∙hm^(... 再生稻模式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再生稻稻田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可为土壤肥力维持和再生稻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大田试验于2020—2021年进行,各试验处理磷(P2O5)、钾(K2O)养分施用量分别为75 kg∙hm^(-2)和150 kg∙hm^(-2),氮(N)施用量200 kg∙hm^(-2)(不包括不施氮处理N0)。按化肥与有机肥施用情况分为5种基肥处理:不施氮肥(N0);基肥氮(N 75 kg∙hm^(-2))全部来自常规尿素(CK);两种物料配施时,基肥氮由2种物料各提供一半,两种物料配施包括缓释尿素与常规尿素(T1)、生物炭与常规尿素(T2)、畜牧粪便与常规尿素(T3)。T2处理区在2021年不再施入生物炭,施肥与CK处理相同。结果表明:T2和T3处理均可降低土壤容重,以T2处理效果更佳;T2处理第1年,土壤pH、有机碳和总氮显著提高;在第1年头季稻分蘖期、抽穗期和再生稻抽穗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以CK、T1和T3处理最高;T3和T2处理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其中在头季稻拔节期前T2处理的效果较好,拔节期后以T3处理的效果较好。此外,在T3处理下,β-葡萄糖苷酶和脲酶活性较高。比较而言,T3处理在降低土壤容重、提高有机碳和总氮的效果上次于T2处理,在提高无机氮、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上效果优于T2处理,因此,建议基肥采用畜牧粪便与化肥配施,由畜牧粪便取代其中50%的化肥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化肥与有机肥配施 土壤容重 碳氮代谢 再生稻模式
下载PDF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根系生长及吸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01
3
作者 李潮海 李胜利 +2 位作者 王群 郝四平 韩锦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706-1711,共6页
采用桶栽方法,探讨了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根系生长及吸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玉米根条数、根干重、根长和根系活力都呈现减少的趋势,且容重越大,减少的趋势越显著。玉米总根量和气生根数量随着整个土层平均容重的... 采用桶栽方法,探讨了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根系生长及吸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玉米根条数、根干重、根长和根系活力都呈现减少的趋势,且容重越大,减少的趋势越显著。玉米总根量和气生根数量随着整个土层平均容重的增加而降低。受土壤容重影响,根系在不同土层之间的生长具有一定的补偿效应,但作用有限,不足以弥补下层容重过大对根系造成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玉米 根系 根系生长 吸收活力 根系活力 补偿效应 不良影响 根干重 生根数
下载PDF
田间条件下水稻根系分布及其与土壤容重的关系 被引量:40
4
作者 张玉屏 朱德峰 +2 位作者 林贤青 焦桂爱 黄群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1-144,共4页
采用大田和筒栽方法研究了超高产三系杂交稻协优 930 8和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在穗分化期和开花期根系生长和分布及土壤容重对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田间条件下 ,土层 15 cm内水稻根系占根系总量的 89%~ 98% ,深层根系丛间比丛中... 采用大田和筒栽方法研究了超高产三系杂交稻协优 930 8和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在穗分化期和开花期根系生长和分布及土壤容重对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田间条件下 ,土层 15 cm内水稻根系占根系总量的 89%~ 98% ,深层根系丛间比丛中比例高。不早衰的协优 930 8根系生长量较两优培九大。土壤容重提高 ,根系总生长量下降 ,且深层根系的量和比例下降。就深耕法对水稻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水稻 根系 分布 生物量
下载PDF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植株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50
5
作者 李潮海 梅沛沛 +1 位作者 王群 郝四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71-1378,共8页
【目的】研究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植株N、P、K吸收和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池栽试验,模拟大田不同土层容重实际存在状况,将池土分为3个层次,各处理上层(0~20cm)土壤容重保持一致,播前按照处理要求调整各个处理20~40cm、40~60cm两... 【目的】研究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植株N、P、K吸收和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池栽试验,模拟大田不同土层容重实际存在状况,将池土分为3个层次,各处理上层(0~20cm)土壤容重保持一致,播前按照处理要求调整各个处理20~40cm、40~60cm两个土层的土壤容重。【结果】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N、P、K等营养元素的吸收有很大影响,其影响程度大小为K>P>N,这种影响在吐丝期表现尤为明显。N、P、K的积累量均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小,而且处理间差异显著。N、P、K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和转移率大小也受下层土壤容重的影响,特别是各个时期N、P、K在玉米生长中心中分配的比例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层次土壤容重对N、P、K的吸收和分配均产生交互影响,且20~40cm土层容重对N、P、K的吸收和分配的影响远大于40~60cm土层。【结论】通过调整下层土壤容重,尤其是20~40cm土层容重,可以促使玉米吸收更多的矿质营养,并使营养元素更多地向生长中心分配,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后期干物质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玉米 养分 吸收 分配
下载PDF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6
作者 王群 李潮海 +2 位作者 郝四平 张永恩 韩锦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7-793,共7页
在耕层(0~20cm)土壤容重不变情况下,采用池栽方法研究了下层(20~40cm,40~60cm)土壤容重变化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下层土壤容重不同时,玉米的光合速率(Pn)和产量都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下层土壤... 在耕层(0~20cm)土壤容重不变情况下,采用池栽方法研究了下层(20~40cm,40~60cm)土壤容重变化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下层土壤容重不同时,玉米的光合速率(Pn)和产量都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叶片Pn和产量降低,下层土壤容重越大,降幅越大.不同处理玉米叶片的Pn和细胞间隙CO2浓度(Ci)的变化趋势不同,Pn早晨和傍晚较低,中午较高,且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而降低,Ci的变化趋势则相反.气孔限制值(Ls)和气孔导度(Gs)也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玉米生育进程,Pn、Ls和Gs不断下降,而Ci不断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玉米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容重及水分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75
7
作者 连纲 郭旭东 +1 位作者 傅伯杰 虎陈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47-654,共8页
在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上,地形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土壤变异的重要因素。在横山县朱家沟小流域采集了82个样点,选取土壤容重和水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土地利用及不同景观位置下二者的变异及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容重和水分与地形因素... 在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上,地形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土壤变异的重要因素。在横山县朱家沟小流域采集了82个样点,选取土壤容重和水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土地利用及不同景观位置下二者的变异及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容重和水分与地形因素的关系并利用地形与土地利用信息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壤容重变异较小,其大小次序为:灌木林地>荒草地>梯田>坝地>林地>坡耕地;土壤水分变化相对较大,大小次序为:坝地>荒草地>灌木林地>坡耕地>林地>梯田。在不同景观位置,土壤容重大小变化表现为:坡顶>沟平地>坡下>坡上>坡中;土壤水分大小变化为:沟平地>坡中>坡下>坡上>坡顶。基于数字地形分析技术,提取相关地形指数,与土壤容重和水分进行相关分析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与复合地形指数CTI正相关;土壤水分与高程呈现负相关关系,和剖面曲率正相关。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发现模型对土壤容重预测结果比较理想,但对于土壤水分的预测存在较大的平滑效应,残差较大,须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及水分 空间变异 地形因子 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三江源区不同鼠洞密度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容重特性研究 被引量:47
8
作者 孙飞达 龙瑞军 +2 位作者 蒋文兰 郭正刚 聂学敏 《草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111-116,共6页
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导致三江源高寒草甸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同时鼠害频繁。本研究主要对高寒草甸在不同鼠害梯度下的生物量和土壤容重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鼠洞密度与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没有直接的线性... 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导致三江源高寒草甸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同时鼠害频繁。本研究主要对高寒草甸在不同鼠害梯度下的生物量和土壤容重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鼠洞密度与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8月地上、地下及其总生物量基本高于6月,地下生物量均远远大于地上生物量;6月地下/地上生物量在11.81~27.64倍,8月地下/地上生物量为8.48-30.90倍;各样地0~10cm根系占总根系的百分率较高,6月达78.21%~83.45%,8月达79.32%~91.54%,0~10cm根系占有量8月〉6月,10-20cm基本持平,20~30cm为8月〈6月。容重与各土层为正线性关系,y=ax+b(r=0.7595~0.9997);根土质量比与各土层关系为y-ax^2+bx+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鼠洞密度 高寒草甸 生物量 土壤容重 根土比
下载PDF
新疆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容重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29
9
作者 周李磊 朱华忠 +4 位作者 钟华平 杨华 索菲娅 邵小明 周星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75,共12页
以新疆伊犁地区146个草地样地表层土壤容重调查测定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进行草地土壤容重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构建土壤容重综合评价模型,借助ArcGIS平台加权叠加计... 以新疆伊犁地区146个草地样地表层土壤容重调查测定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进行草地土壤容重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构建土壤容重综合评价模型,借助ArcGIS平台加权叠加计算出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容重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间显著相关(P<0.01);综合评价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复相关系数R2=0.6025,均方根误差(RMSE)为0.1479g/cm3,总体偏差为14.39%,平均预测精度达85.61%。空间格局上,土壤容重在河谷地带较高,随着海拔递增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伊犁河谷两侧的温带荒漠类草地土壤容重最大,约为1.3340g/cm3,南部天山北坡的高寒草甸类草地最小,约为0.7310g/cm3。综合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新疆伊犁地区的土壤容重空间分布情况,与土壤类型和草地类型的分布基本吻合,可以为草地退化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回归分析 空间格局 草地 新疆伊犁
下载PDF
不同收获方式对蔗田土壤容重及甘蔗宿根出苗的影响 被引量:21
10
作者 梁强 谢金兰 +7 位作者 李毅杰 罗亚伟 李长宁 刘晓燕 朱秋珍 董文斌 周会 王维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21-1224,共4页
【目的】研究机械收获对宿根甘蔗出苗及根系生长的影响,为筛选适宜机械收获的甘蔗品种及改进相应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设A1(人工收获)、A2(机械收获)为主处理,以B1(ROC22)、B2(桂糖29号)、B3(桂糖33号)3... 【目的】研究机械收获对宿根甘蔗出苗及根系生长的影响,为筛选适宜机械收获的甘蔗品种及改进相应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设A1(人工收获)、A2(机械收获)为主处理,以B1(ROC22)、B2(桂糖29号)、B3(桂糖33号)3个副处理进行田间试验,通过测定土壤容重、宿根出苗发株和宿根根系生长情况等参数研究机械收获对宿根甘蔗生长的影响。【结果】与人工收获相比,机械收获处理显著增加蔗地土壤容重。与人工收获方式相比,机械收获下,B1和B2的单位面积根数和单位面积根鲜重极显著降低,出苗数显著增加;同品种甘蔗宿根单位面积生物量差异均不显著;B2和B3的根冠比均显著降低,其中B2达极显著水平;B1新根单重极显著降低,其他两个品种新根单重差异均不显著;3个品种单株苗重均显著降低;B2和B3的单株活根数均显著降低。与新植有效茎相比,人工收获处理3个参试品种宿根有效茎数均有所增加,增幅均在10.00%以内,其中B3增幅最高,为9.47%;机械收获处理B1和B2宿根有效茎数增幅分别为12.55%和18.08%,B3宿根有效茎数降低13.26%。【结论】甘蔗机械收获后,行沟间土壤容重明显增加,对甘蔗根系的生长产生限制作用,不同品种耐机械碾压能力不同,桂糖29号综合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人工收获 机械化收获 根系 土壤容重 宿根出苗
下载PDF
土壤容重对涌泉根灌土壤水氮运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费良军 刘显 +2 位作者 王佳 曾健 杨扬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19-228,共10页
在室内通过人工配置不同水平土壤容重(1.35、1.40、1.45、1.50 g/cm^3),用土箱进行水肥入渗模拟试验,研究土壤容重对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土壤水分以及铵态氮和硝态氮运移的影响,建立以土壤容重和入渗时间为自变量,累积入渗量和各... 在室内通过人工配置不同水平土壤容重(1.35、1.40、1.45、1.50 g/cm^3),用土箱进行水肥入渗模拟试验,研究土壤容重对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土壤水分以及铵态氮和硝态氮运移的影响,建立以土壤容重和入渗时间为自变量,累积入渗量和各向湿润锋运移距离为因变量的经验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对累积入渗量、各向湿润锋运移距离及湿润体内水分和氮素的分布、转化均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随着土壤容重的减小,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内水分、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均呈增大趋势。入渗系数K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大而减小,入渗指数α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大而增大;在同一时刻,湿润体内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平均值、变化量及转化率均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大而增大。距离灌水器越近,铵态氮、硝态氮含量越高;湿润体内铵态氮分布主要集中在灌水器附近,随着再分布进行,湿润体内铵态氮含量、转化率逐渐减小,转化量逐渐增加。灌水结束、再分布3、5、10、15、20 d条件下,以灌水结束时刻为基准,铵态氮含量降幅依次为2.34%、11.41%、34.22%、59.06%和73.75%。湿润体内硝态氮分布区域与水分分布相似,随着再分布进行,湿润体内硝态氮含量、转化量逐渐增大,再分布15 d达到最大值;而转化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再分布10 d转化率达到最大值。灌水结束、再分布3、5、10、15、20 d条件下,以灌水结束时刻为基准,湿润体内硝态氮含量依次增加0.76%、60.12%、156.95%、204.68%和180.51%。土壤容重对涌泉根灌土壤水分和氮素运移、分布及其转化的影响均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泉根灌 土壤容重 再分布 模型 氮素运移
下载PDF
施加腐熟小麦秸秆对土壤容重及烤烟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曾宇 叶协锋 +5 位作者 符云鹏 闫伸 曹晓涛 顿松阳 李建华 刘国顺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72,共5页
以豫中烟区主栽品种中烟100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腐熟小麦秸秆用量对烟田土壤容重及烤烟根系生长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腐熟的小麦秸秆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持水能力,且随着秸秆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呈降... 以豫中烟区主栽品种中烟100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腐熟小麦秸秆用量对烟田土壤容重及烤烟根系生长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腐熟的小麦秸秆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持水能力,且随着秸秆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呈降低趋势。(2)烟草根系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距离茎基部0~10 cm的土层中,垂直方向上主要集中在距离茎基部0~30 cm的土层中。根干重和根体积在移栽后40~60 d和70~90d增加速度最快;打顶可以有效促进垂直方向上10~30cm处根系生长;添加秸秆不能改变烟草根系的总体分布,但可以有效促进各土层根系的发育状况,尤其对垂直方向20~30 cm、水平方向0~10 cm处的土层根系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在移栽后60 d以前,随着秸秆用量的增加,根冠比也随之增加。从根系的指标来看,腐熟小麦秸秆的适宜用量在6000~9000 kg/hm^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土壤容重 烤烟 根系发育 根冠比
下载PDF
不同水头和土壤容重下微润灌湿润体内水盐分布特性 被引量:26
13
作者 刘小刚 朱益飞 +3 位作者 余小弟 李义林 唐建楷 喻黎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89-197,共9页
为探明微润灌溉施肥的湿润体内水盐分布规律,开展不同压力水头和土壤容重下室内微润灌溉入渗试验。设置3个水头(H1.0:1.0 m、H1.5:1.5 m和H2.0:2.0 m)和3个土壤容重(D1.00:1.00 g/cm^3、D1.15:1.15 g/cm^3和D1.30:1.30 g/cm^3),以质量分... 为探明微润灌溉施肥的湿润体内水盐分布规律,开展不同压力水头和土壤容重下室内微润灌溉入渗试验。设置3个水头(H1.0:1.0 m、H1.5:1.5 m和H2.0:2.0 m)和3个土壤容重(D1.00:1.00 g/cm^3、D1.15:1.15 g/cm^3和D1.30:1.30 g/cm^3),以质量分数0.3%的硝酸钾溶液为入渗溶液,研究微润灌湿润体内水盐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微润管入口水头和土壤容重对湿润体内含水率、NO_3^--N与K^+含量均值影响显著。同一土壤容重下,H1.5和H2.0与H1.0相比,湿润体剖面面积增大13.50%~21.61%,湿润体内含水率、NO_3^--N与K^+含量均值分别增大3.69%~10.71%、7.80%~10.95%和7.29%~17.49%,均匀系数分别增大7.65%~18.63%、5.22%~13.63%和9.34%~21.89%;同一水头下,D1.15和D1.30与D1.00相比,湿润体剖面面积减小5.76%~9.21%,含水率、NO_3^--N含量均值分别减小15.73%~21.54%、8.08%~10.97%,而K^+含量均值增大34.89%~64.79%,三者均匀系数分别减小9.02%~11.45%、4.04%~7.25%和7.09%~11.54%。K^+在微润管周围分布较集中,K^+聚集分布面积约占湿润体剖面面积的40.80%~61.41%。微润灌湿润体内含水率、NO_3^--N和K^+含量均值与至微润管的水平距离符合四参数Log-logistic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润灌溉施肥 土壤容重 水头 湿润体 水盐分布 四参数Log-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黄土区坡面表层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237
14
作者 郑纪勇 邵明安 张兴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3-56,共4页
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是影响坡地土壤入渗产流和抗侵蚀能力的两个重要因素,研究径流小区表层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在坡面的空间变化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坡地的降雨入渗产流产沙规律。借助经典统计学和地质统计学,采用1m网格布点法对神... 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是影响坡地土壤入渗产流和抗侵蚀能力的两个重要因素,研究径流小区表层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在坡面的空间变化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坡地的降雨入渗产流产沙规律。借助经典统计学和地质统计学,采用1m网格布点法对神木六道沟流域41m×5m径流小区表层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坡面空间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容重沿坡面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经地质统计学分析土壤容重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和自相关特征,自相关特征长度为7.6m。(2)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在坡面的变化也不具备明显规律,Ks和lnKs在坡面的变异经地统计学分析均不具有空间结构特征,属于纯随机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坡面表层 土壤容重 饱和导水率 空间变异特征
下载PDF
杜鹃灌丛草地土壤容重与水分特征对不同休牧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21
15
作者 曹文侠 徐长林 +2 位作者 张德罡 师尚礼 姚拓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35,共8页
以土壤容重与土壤水分特征为主要指标,研究了祁连山高寒杜鹃灌丛草地对全生长季休牧(分枯草期重牧与枯草期轻牧)和传统夏季休牧(重牧)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入,休牧杜鹃灌丛草地土壤呈容重增大、含水率减小、有机质含量降低的基... 以土壤容重与土壤水分特征为主要指标,研究了祁连山高寒杜鹃灌丛草地对全生长季休牧(分枯草期重牧与枯草期轻牧)和传统夏季休牧(重牧)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入,休牧杜鹃灌丛草地土壤呈容重增大、含水率减小、有机质含量降低的基本变化态势;休牧杜鹃灌丛土壤异质化明显,灌丛冠幅下土壤容重小于灌间土壤,土壤水分大于灌间;6月的土壤容重较8和10月的小,而土壤含水率高;高寒杜鹃灌丛草地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容重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间呈正相关关系;与传统夏季休牧相比,全生长季休牧的杜鹃灌丛草地灌间畜蹄践踏小径的宽度、深度和面积显著减少,土壤紧实度降低,土壤含水率升高,有效改善了土壤功能;枯草期的高强度放牧降低了全生长季休牧对杜鹃灌丛草地土壤状况的有效恢复;研究证实合理的休牧时期确定与利用强度控制是实现退化高寒杜鹃灌丛草地土壤功能修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灌丛草地 休牧 践踏 土壤容重 土壤水分 土壤有机质
下载PDF
土壤容重对高产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及调控研究 被引量:37
16
作者 郑存德 依艳丽 +1 位作者 张大庚 徐龙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2-149,共8页
不同土壤容重不同,其稳定性也不同。土壤容重的变化会引起土壤调节水、气、热能力的变化,提高土壤的自动调节能力可以使土壤肥力水平得以提高并满足植物对生长因子的持续需求。为研究土壤物理性质对玉米高产稳产的影响机理,以耕地棕壤... 不同土壤容重不同,其稳定性也不同。土壤容重的变化会引起土壤调节水、气、热能力的变化,提高土壤的自动调节能力可以使土壤肥力水平得以提高并满足植物对生长因子的持续需求。为研究土壤物理性质对玉米高产稳产的影响机理,以耕地棕壤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不同容重对玉米根系生长指标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施用不同有机肥量及模拟不同耕作深度对玉米根系生长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在设计容重范围内,容重增加,根系生长指标都表现为下降,容重大于1.2 g/m3时,不同处理根系生长指标差异显著;当容重大于1.3 g/cm3时,不同处理根系活力差异显著。施用有机肥对高容重土壤调控效果更好,有机质含量为4%与5%的处理差异减小,低容重土壤在所设计的有机质水平内调控效果也都较好。耕层厚度增加可以提高根系生长参数,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所以,对于紧实结构性较差的土壤,改善其调节能力应该通过增施有机肥的方法,紧实结构较好的土壤考虑使用耕翻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玉米 根系生长 调控
下载PDF
秸秆和生物质炭对苹果园土壤容重、阳离子交换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5
17
作者 葛顺峰 彭玲 +1 位作者 任饴华 姜远茂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6-373,共8页
【目的】中国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氮肥施用量偏高。本研究为苹果生产上合理应用秸秆和生物质炭来提高土壤缓冲性能和氮肥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以两年生富士/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15N标记示踪技术,研究添加秸秆和生物质炭对... 【目的】中国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氮肥施用量偏高。本研究为苹果生产上合理应用秸秆和生物质炭来提高土壤缓冲性能和氮肥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以两年生富士/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15N标记示踪技术,研究添加秸秆和生物质炭对土壤容重、阳离子交换量、植株生长及氮素转化(树体吸收、氨挥发、N2O排放和土壤残留)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对照(CK)、单施氮肥(N)、施用氮肥并添加生物质炭(N+B)和施用氮肥并添加秸秆(N+S)。【结果】不同处理的土壤容重在0—5 cm和5—10 cm两个土层中的变化趋势一致。CK与N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N+B和N+S处理;两个添加外源碳的处理间,N+B处理的土壤容重显著低于N+S处理。与N处理相比,N+S和N+B处理的0—5 cm和5—10 cm两个土层的容重分别降低了0.06、0.09 g·cm-3和0.07、0.11 g·cm-3。与CK(18.32 cmol·kg-1)和N(19.61 cmol·kg-1)处理相比,N+S(22.27 cmol·kg-1)和N+B处理(25.35 cmol·kg-1)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并且以N+B处理效果较好。3个施氮处理间植株总干重、15N积累量和15N利用率均以N+B处理最高,N+S处理次之,N处理最低。与CK相比,3个施氮处理(N、N+S和N+B处理)的氨挥发量均显著增加。与N处理相比,添加外源碳的两个处理(N+S和N+B处理)显著减少了氨挥发损失量,以N+B处理减少幅度最大。与CK相比,3个施N处理(N、N+S和N+B处理)的N2O排放量均显著增加,以N+B处理最高,其次为N+S处理,N处理最低,可见添加外源碳的两个处理的N2O排放量均有所增加,但3个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去掉CK本底值后,N、N+S和N+B处理的氮素总气态损失量(氨挥发+N2O排放)占施氮量的比例分别为6.54%、4.33%和3.04%。可见,添加秸秆和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氮素气态损失,以N+B处理效果较好。耕层土壤(0—50 cm)的15N残留量以N+B处理最高,N+S处理次之,N处理最低;而深层土壤(50—100 cm)则以N处理最高,N+S处理次之,N+B处理最低。3个施氮处理间,N回收率(树体吸收+土壤残留)以N+B处理最高,为42.26%,其次为N+S处理(37.22%),N处理最低(31.54%);N损失率以N处理最高,为68.46%。其次为N+S处理(62.78%),N+B处理最低(57.74%)。【结论】添加秸秆和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促进了苹果植株生长和对肥料氮的吸收,增加了土壤对氮的固定,减少了氮肥的气态损失,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其中以添加生物质炭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秸秆 生物质炭 土壤容重 阳离子交换量 氮素吸收和损失
下载PDF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的生理效应 被引量:24
18
作者 李潮海 赵霞 +1 位作者 王群 郝四平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1-63,共3页
采用桶栽法研究了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玉米单株叶面积下降;容重越大,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越大,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速度越快,SOD酶活性降低越多,MDA含量增加越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玉米 衰老 生理效应
下载PDF
采煤沉陷对植被土壤容重和水分入渗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邹慧 毕银丽 +3 位作者 金晶晶 朱郴韦 彭星 李丽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5-128,共4页
为研究采煤沉陷对土壤水资源的影响,针对神东补连塔矿区3种主要植物(沙柳、沙蒿、杨树)群落类型,通过野外调查、实地试验和室内测试,研究了采前、采中、采后及稳定期土壤容重的变化规律及稳定期不同植被类型水分入渗特征。结果表明,随... 为研究采煤沉陷对土壤水资源的影响,针对神东补连塔矿区3种主要植物(沙柳、沙蒿、杨树)群落类型,通过野外调查、实地试验和室内测试,研究了采前、采中、采后及稳定期土壤容重的变化规律及稳定期不同植被类型水分入渗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开采的进行,不同土层之间土壤容重的差异减小,土壤容重分层现象减弱;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容重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开采期间,3种不同植被类型表层土壤容重均减小;在采煤沉陷稳定期,沙柳、沙蒿0~100 cm土层平均土壤容重增大,而杨树则减小。开采后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稳定入渗率从大到小表现为杨树、沙蒿、沙柳,且与土壤容重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植被类型 风沙区 土壤容重 土壤水分入渗
下载PDF
体积置换法直接测量土壤质量含水率及土壤容重 被引量:19
20
作者 马玉莹 雷廷武 +1 位作者 张心平 陈逸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6-93,共8页
土壤含水率直接测量是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在土壤力学、作物栽培、农田灌溉、生态环境等研究和实践中十分重要。该文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烘干称质量法相当的体积置换法直接测量土壤质量含水率及土壤容重。该方法在假设一定土壤颗粒密度... 土壤含水率直接测量是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在土壤力学、作物栽培、农田灌溉、生态环境等研究和实践中十分重要。该文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烘干称质量法相当的体积置换法直接测量土壤质量含水率及土壤容重。该方法在假设一定土壤颗粒密度的前提下,用一定体积的标准取样环刀取得土样后,通过向待测量土体补充水分使土壤达到饱和,用一定体积的水置换土壤中的充气空隙,直到土样达到饱和状态;再通过测量得到的初始/原始土样质量、饱和后土壤的质量以及已知土壤颗粒密度和水密度,计算得到被置换的充气空隙的体积,进而由此计算得到土壤质量含水率和土壤容重。采用3种不同土壤,即陕西杨凌黏黄土、北京粉壤土和江西黏红土,分别预配制成7种不同初始土壤体积含水率,含水率约为:风干土(含水率2%~3%)、5%、10%、15%、25%、30%和饱和含水率,以及3种不同土壤容重:1.25、1.35和1.45g/cm3进行室内试验。用类似的土样,采用传统方法烘干土样8、12、24、48h后,测量确定土壤的质量含水率,通过延长烘干时间测得数据表明,传统方法烘干8h所测得的质量含水率仍有1%~3.2%的含水率误差。最终试验结果表明体积置换方法测得的土壤含水率比传统烘干土样8h所测得的结果大2%~3%,比烘干土样48h所测得的结果大1%左右。体积置换方法测量操作过程简单,耗时较少,节约能源,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密度 体积测量 土壤容重 测量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