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4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间作模式对胶园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1
作者 赵春梅 王文斌 +4 位作者 薛欣欣 张永发 任常琦 罗雪华 吴晓霜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6-293,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今后橡胶林下间作模式优化和间作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Biolog⁃ECO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特征,分析不同间作胶园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和多样性的... 【目的】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今后橡胶林下间作模式优化和间作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Biolog⁃ECO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特征,分析不同间作胶园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和多样性的差异。【结果】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在培养216 h时达到稳定,不同处理的平均吸光值AWCD依次为橡胶/王草间作>橡胶/咖啡间作>橡胶/益智间作>纯林胶园。间作模式不仅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种类,还增强了碳源代谢活性,橡胶/王草间作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酚酸类、羧酸类、多聚物类的代谢能力较强,橡胶/咖啡间作土壤微生物对胺类的代谢能力较强。主成分分析表明,间作胶园与纯林胶园之间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差异显著,橡胶/王草与橡胶/咖啡、橡胶/益智间作之间差异显著,橡胶/咖啡与橡胶/益智间作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间作模式提高了胶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各处理之间的AWCD值和McIntosh指数差异显著,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胶园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与土壤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土壤含水量、pH、有机质是影响胶园土壤碳源代谢差异的主要因子。【结论】橡胶林下间作王草、益智和咖啡作物有利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促进土壤碳源利用,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胶园 土壤微生物 碳源代谢 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花椰菜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
作者 侯栋 李亚莉 +4 位作者 岳宏忠 张东琴 姚拓 黄书超 杨海兴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9-599,共11页
于2018—2020年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开展连续3 a的定点试验,监测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花椰菜产量、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处理:A,全量化肥(当地常用化肥施用量,100%化肥);B,菌肥(60 kg·hm^(-2))+当地常用化肥施... 于2018—2020年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开展连续3 a的定点试验,监测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花椰菜产量、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处理:A,全量化肥(当地常用化肥施用量,100%化肥);B,菌肥(60 kg·hm^(-2))+当地常用化肥施用量的60%;C,菌肥(120 kg·hm^(-2))+当地常用化肥施用量的40%。结果表明:在2018年和2020年,B处理的产量分别达到了32.41、33.61 t·hm^(-2),较同年的A处理分别显著(P<0.05)高出7.7%和2.1%;但在2019年,A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A处理相比,B、C处理在2019年的V 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72.2%和94.3%;B处理的花椰菜花球在2020年的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了7.0%。经过3 a试验,与A处理相比,B、C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升高;C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而全磷含量显著升高。较全量化肥而言,施用微生物菌肥不仅增加了有益微生物,如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的相对丰度,而且降低了病原菌,如油壶菌属(Olpidium)和小壶菌属(Spizellomyces)的相对丰度,降幅分别为2.98%~42.97%、80.69%~85.31%。综上所述,用适量的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平衡微生物区系,改善高原种植区花椰菜的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以B处理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椰菜 微生物菌肥 土壤微生物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畜禽粪肥中抗生素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及抗性基因的影响分析研究进展
3
作者 牛明芬 谢田宾 +2 位作者 王颜红 周强 王镜然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61,共10页
简述了施用集约化养殖的畜禽粪肥对农田土壤造成不利影响的抗生素残留水平和种类,并结合抗生素检测方法的发展对国内外农田土壤抗生素残留现状进行分析。探究了抗生素对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揭示了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对农田土壤的潜... 简述了施用集约化养殖的畜禽粪肥对农田土壤造成不利影响的抗生素残留水平和种类,并结合抗生素检测方法的发展对国内外农田土壤抗生素残留现状进行分析。探究了抗生素对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揭示了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对农田土壤的潜在风险。最后展望了未来应深入了解土壤微生物和ARGs之间的作用机理,从而为管控抗生素的负面环境影响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肥 农田土壤 抗生素 土壤微生物 抗性基因
下载PDF
间作黄芪对当归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
作者 李媛媛 谢丰璞 +8 位作者 王楠 高静 黄文静 李铂 孙晓春 宋忠兴 唐志书 王二欢 马存德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1期79-86,92,共9页
目的: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中药材种植模式的响应方式。方法:以间作黄芪及单作下当归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在不同季节及种植模式下群落组成及功能的差异。结果:间作下Chao1指数、ACE指数高于单作,变形... 目的: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中药材种植模式的响应方式。方法:以间作黄芪及单作下当归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在不同季节及种植模式下群落组成及功能的差异。结果:间作下Chao1指数、ACE指数高于单作,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为间作下的优势菌门,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在间作下高于单作。11月间作下γ变形菌纲、7月间作下全噬菌纲的丰度显著高于单作。KEGG功能预测表明,在不同时间及间作下根际土壤细菌与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处理、代谢功能下属的23类二级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参与氮循环的功能基因K00371(narH/narY/nxrB)、(K00374 narI/narV)等OTU数在间作下显著高于单作;不同门、纲在间作下的共生网络比单作下连接紧密且更复杂。结论:当归间作黄芪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增加其丰富度及功能的丰富性,影响土壤氮循环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间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根际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种植方式
下载PDF
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马媛 田路露 +4 位作者 吕杰 柳沛 张旭 李二阳 张清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土壤微生物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与土壤养分的一个重要因素。雪岭云杉林是天山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珍贵生物资源,其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持续提升。研究雪岭云杉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微生物与土壤养分之间的互作关系,对维持雪岭云杉森... 土壤微生物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与土壤养分的一个重要因素。雪岭云杉林是天山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珍贵生物资源,其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持续提升。研究雪岭云杉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微生物与土壤养分之间的互作关系,对维持雪岭云杉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促进雪岭云杉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林表层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探究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表现为细菌相对丰度82.5%,真菌1.3%,古菌0.5%,其他15.7%。细菌Alpha多样性在中东部和西部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古菌Beta多样性在中部与西部存在显著差异,且中部和东部之间极显著;细菌Beta多样性在3个区域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其中西部与东部极显著;真菌Beta多样性仅中部与东部存在极显著差异。古菌多样性主要受有机碳、总氮、pH和土壤湿度的影响;细菌多样性主要受氮素、pH、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摄氏温度的影响;真菌群落多样性主要受微生物碳和年均摄氏温度的影响。综上说明,土壤因素和水热条件在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中起主要控制作用,其中pH值和年均摄氏温度是微生物类群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该研究探讨了环境因子对雪岭云杉林土壤微生物分布的调控作用,为今后森林的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雪岭云杉 土壤微生物 环境因子 宏基因组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水稻土土壤微生物研究态势分析
6
作者 曾宪楠 孙羽 +2 位作者 王麒 宋秋来 梁全喜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14-118,共5页
为进一步了解水稻土土壤微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2014-2023年水稻土土壤微生物领域文章。结果表明,2014-2023年全球范围内关于水稻土土壤微生物发表文章数量共计... 为进一步了解水稻土土壤微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2014-2023年水稻土土壤微生物领域文章。结果表明,2014-2023年全球范围内关于水稻土土壤微生物发表文章数量共计768篇,其中美国、印度、中国发文量排在前3位;研究机构中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位居首位,发文量达36篇;中国科学院位列第二,发文量为33篇。该领域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Microorganisms和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研究学科包括微生物学、农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土壤微生物 Web of Science 研究态势
下载PDF
民勤荒漠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7
作者 汤萃文 王瑛瑛 +3 位作者 李春霖 张玉霞 郑传贺 苏艳斌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2期190-196,共7页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荒漠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MBC、MBN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的最大值出现在红砂群落(282.90 mg/kg),土...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荒漠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MBC、MBN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的最大值出现在红砂群落(282.90 mg/kg),土壤MBN最大值出现在膜果麻黄群落(28.27 mg/kg)。(2)不同植物群落间,白刺群落的微生物量熵(qMB)最大,最小值出现在人工梭梭群落,5种植物群落间土壤qMB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的最大值出现在白刺群落,显著高于膜果麻黄群落和人工梭梭群落。(3)土壤MBC、MBN与生态化学计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土壤MBC与土壤全氮(TN)和有效磷(E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硝态氮(NO_(3)^(-)-N)和含水率(W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MBN与土壤WC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EP和速效钾(A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N、NO_(3)^(-)-N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冗余分析进一步显示,NO_(3)^(-)-N和TN是影响土壤MBC、MBN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MBN不同,以红砂群落和膜果麻黄群落最为显著;土壤TN、EP、土壤NO_(3)^(-)-N和WC是影响土壤MBC的主要因子,土壤WC、土壤EP、AK、土壤TN和NO_(3)^(-)-N是影响土壤MBN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荒漠植被群落 民勤荒漠区
下载PDF
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
8
作者 李茂楠 刘宪斌 +3 位作者 杨亚丽 张宝 段恩省 杨应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39-44,50,共7页
以玉溪市城区生态植物园中结构和功能保护较好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地点,分别设置0、1、5、10、15和30 g/(m^(2)·a)共6个氮浓度试验处理,采用林冠下喷雾的方式处理2年,采集0~10 cm表层土壤测定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活性有机碳含... 以玉溪市城区生态植物园中结构和功能保护较好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地点,分别设置0、1、5、10、15和30 g/(m^(2)·a)共6个氮浓度试验处理,采用林冠下喷雾的方式处理2年,采集0~10 cm表层土壤测定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中高浓度大气氮沉降明显增加了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降低了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减少了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说明中高浓度大气氮沉降能够影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循环和氮循环进程,增加土壤碳库和氮库,改变土壤碳组分,延缓土壤碳转化过程,减少土壤微生物总量。数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碳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多项式关系,即土壤全碳含量随大气氮沉降浓度升高而增加,在10 g/(m^(2)·a)N水平达到最大值[(31.05±1.94)g/kg],之后随着大气氮沉降浓度的继续升高而降低;土壤全氮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即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大气氮沉降浓度持续升高而不断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大气氮沉降浓度持续升高而不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全碳 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9
作者 左忠会 刘宪斌 +3 位作者 刘守美 李艳香 马思媛 和银建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71-81,共11页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个试验处理,连续管理养护5年后采集0~10 cm表层土,测定其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6组数据。结果表明,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中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中上述6组数据均达到最大值,均值分别为50.00 g/kg、7.00 g/kg、1.90 g/kg、0.40 g/kg、5.70 g/kg和0.65/cycle;狗牙根草坪上述6组数据均最小。说明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较大,匍匐翦股颖和高羊茅次之,狗牙根最小。同一种试验材料,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的上述6组数据均明显高于人工去杂试验处理的。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上述6组数据的影响大部分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因此,草坪建设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种类草坪草的植物学特性,结合当地气候因子和土壤条件、草坪使用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草坪草,以保证草坪质量和提高草坪使用效率的同时,促进其地下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草 土壤全碳含量 土壤全氮含量 土壤微生物碳含量 土壤微生物氮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转化率
下载PDF
芦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
10
作者 盛玉珍 黄玲 +6 位作者 叶鹏盛 赖佳 刘勇 张骞方 刘佳 李丰山 韦树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0-338,共9页
【目的】探明四川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为芦笋土壤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保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理化指标,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特征。【结... 【目的】探明四川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为芦笋土壤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保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理化指标,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特征。【结果】芦笋根际土壤pH、全钾、速效钾均低于非根际土壤,而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均高于非根际。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高于非根际,根际真菌的丰度高于非根际,而根际真菌的多样性低于非根际。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优势细菌门主要是变形菌门、厚壁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子囊菌门。LSfSe分析发现在根际土壤中共鉴定14个细菌类群和20个真菌类群与非根际土壤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根际与非根际在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冗余分析(RDA)显示,pH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最重要的因素。【结论】扩展了芦笋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的认知谱系,为探讨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实现芦笋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根际 土壤微生物 多样性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膜对沙生植物幼苗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吴玮婷 王雨 +3 位作者 高广磊 张英 丁国栋 曹红雨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2-283,共12页
为揭示土壤微生物膜对沙生植物幼苗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以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和沙打旺(Astragalus laxmannii)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菌剂施用方式(喷施、混施)和施用量(0、1、3、5、7 g·kg^(-1)和10g·kg^(... 为揭示土壤微生物膜对沙生植物幼苗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以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和沙打旺(Astragalus laxmannii)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菌剂施用方式(喷施、混施)和施用量(0、1、3、5、7 g·kg^(-1)和10g·kg^(-1))开展盆栽试验,比较分析土壤微生物膜形成后植物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结果表明:(1)当菌剂施用量>3 g·kg^(-1)时,固结层硬度、厚度和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在3~7 g·kg^(-1)菌剂处理组沙打旺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蒸腾速率(Tr)、净光合速率(Pn)和胞间CO_(2)浓度(Ci)均显著高于沙冬青(P<0.05)。(3)当菌剂施用量>5 g·kg^(-1)时沙打旺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3 g·kg^(-1)处理组之外,沙冬青F_(v)/F_(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高于沙打旺。(4)土壤特性、光合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三者为部分中介模型,土壤特性的改变能直接影响沙冬青和沙打旺叶绿素荧光特性。土壤微生物膜使固结层硬度和厚度平均提高3.84%和152.85%,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平均增强93.37%、170.68%和256.03%。其通过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叶片气孔导度从而增强沙冬青和沙打旺光合效率和能力,使沙打旺和沙冬青净光合速率平均提高28.48%,F_(v)/F_(m)平均提高0.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沙生植物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年际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12
作者 付志高 肖以华 +5 位作者 许涵 史欣 余海波 贲春丽 杨紫浓 李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2-1103,共12页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的主要驱动者,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稳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内在的长期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对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MBC和MBN)、土壤有机碳(SOC)、总氮...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的主要驱动者,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稳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内在的长期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对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MBC和MBN)、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可溶性碳(ROC)、速效氮(AN)、pH、土壤温度(ST)和土壤含水量(SWC)进行连续10年监测;应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及稳态分析等探究MBC和MBN的年际变化和稳态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旱季MBC和MBN含量分别在171.32—358.45和25.90—54.08 mg/kg区间波动,雨季分别在394.01—507.97和68.40—88.05 mg/kg区间波动;旱、雨季的MBC含量年际间变化显著(P<0.05),但MBN含量仅在旱季变化显著(P<0.05)。雨季MBC和MBN含量均显著高于旱季(P<0.01),且雨季的MBC和MBN含量是旱季的2倍以上。(2)旱、雨季的MBC与MBN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旱季,MBC和MBN均与ROC和A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MBN含量也与TP(P<0.05)和SOC(P<0.01)显著正相关。在雨季,仅SOC与MBN呈显著正相关(P<0.05)。(3)在旱季,MBC含量变化主要受ROC(P<0.05)和AN(P<0.001)影响,MBN则受AN控制(P<0.05)。在雨季,AN(P<0.05)主导了MBC的变化,TP(P<0.05)和SOC(P<0.05)是MBN变异的主导因子。AN(P<0.001)和SOC(P<0.001)是旱、雨季土壤MBC和MBN变化的主导因子。(4)土壤MBC和MBC/MBN稳态指数在年际间均为绝对稳态型(P>0.05);雨季的MBN(P=0.685)为绝对稳态型,但旱季为非稳态(P<0.01,H>1)。雨季微生物熵显著高于旱季(P<0.01),表明土壤有机质质量及养分利用效率更高。综上,MBC和MBN含量受季节更替显著影响,且主要受土壤SOC和AN的影响;受旱季水分限制,MBN的稳态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年际动态特征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水力侵蚀对土壤碳循环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杨文博 刘娜 +1 位作者 蔡强国 孙莉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F0002,共9页
[目的]针对水力侵蚀对土壤碳循环“源汇”效应争议,综述水力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提出未来定量研究的方向与注意事项。[方法]在提出水力侵蚀对土壤碳循环“源”“汇”效应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现... [目的]针对水力侵蚀对土壤碳循环“源汇”效应争议,综述水力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提出未来定量研究的方向与注意事项。[方法]在提出水力侵蚀对土壤碳循环“源”“汇”效应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研究中水力侵蚀对土壤碳循环“源汇”效应争议的核心问题,进而探讨水力侵蚀导致不同种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差异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水力侵蚀过程导致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形成碳循环中的“源”效应,而沉积过程导致有机碳迁移至低洼处固存形成碳循环中的“汇”效应,微生物的呼吸和分解作用可能解释土壤碳循环中消失的碳“汇”问题;水力侵蚀过程削弱细菌群落结构复杂性,而沉积过程可增加细菌群落结构的复杂性,但侵蚀和沉积过程都可能降低土壤真菌的α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复杂性;水力侵蚀过程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植被覆盖度和土壤pH等因素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结论]未来研究应强化不同尺度水力侵蚀过程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机制、水力侵蚀过程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水力侵蚀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对碳循环的影响机制相关量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侵蚀 有机碳 碳循环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福建海岸沙地5种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14
作者 高伟 叶功富 +2 位作者 岳新建 刘海 黄志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4-212,共9页
[目的]探明福建海岸沙地不同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机制,为海岸带防护林森林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5种主要防护林为对象,分别为次生林、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人工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 [目的]探明福建海岸沙地不同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机制,为海岸带防护林森林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5种主要防护林为对象,分别为次生林、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人工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人工林和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hospholipids fatty acid, PLFA)比较了不同防护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1)海岸沙地不同防护林土壤中共检测到18种PLFA生物标记,在尾巨桉和次生林中种类最多,湿地松和厚荚相思人工林最少。(2)土壤总磷脂脂肪酸、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含量均表现为尾巨桉和次生林较高,厚荚相思和木麻黄人工林较低,土壤真菌含量为尾巨桉林最高,丛枝菌根菌含量为次生林最高,真菌和丛枝菌根菌含量在其他防护林间无显著差异。(3)次生林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4种人工林。(4)土壤pH、细根碳氮含量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为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以及凋落物木质素/氮和细根碳氮比。[结论]不同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海岸带木麻黄防护林中引种尾巨桉和乡土树种,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沙地 防护林 土壤微生物群落 磷脂脂肪酸 亚热带
下载PDF
不同筛分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5
作者 崔炎田 王呈玉 +4 位作者 姚俊红 王东 李明怡 高云航 刘淑霞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2,共6页
探究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在不同土壤筛分方式下的变化,对团聚体筛分方式进行优化。以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筛分方式处理,比较干土干筛、干土湿筛、润土干筛、润土湿筛4种筛分方式的优缺点。结果表明,润... 探究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在不同土壤筛分方式下的变化,对团聚体筛分方式进行优化。以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筛分方式处理,比较干土干筛、干土湿筛、润土干筛、润土湿筛4种筛分方式的优缺点。结果表明,润土干筛比干土湿筛处理≥2 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高出约85.97%,而在2~0.25、≤0.25 mm粒级中团聚体所占比例最高的干土湿筛比最低的润土干筛分别高出约80.90%、91.82%。>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在润土干筛下达到最高,为99.35%,该指标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成正相关,其值越高则表示土壤抗蚀能力越强。干土湿筛处理下各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分布平均。干土湿筛处理下,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最高。而润土干筛处理下土壤真菌数量较高,与润土湿筛、干土干筛、干土湿筛3个处理方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综上发现,干土湿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更好,土壤微生物数量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结构、土壤质量起到优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数量 黑土 筛分方式
下载PDF
节水灌溉对块根作物和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黄艳 金秋 +3 位作者 陈竞楠 肖颖 佘翔宇 侯毛毛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4期115-119,共5页
我国是人均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节水灌溉对于绿色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围绕节水灌溉对块根作物产量与品质、农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阐述当前研究进展,并提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为块根作物增产提质和水资... 我国是人均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节水灌溉对于绿色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围绕节水灌溉对块根作物产量与品质、农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阐述当前研究进展,并提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为块根作物增产提质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块根作物 产量 品质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有机种植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影响
17
作者 严钰萧 周大鹏 +4 位作者 杨艳芬 谢瑾 吕才有 杨广容 文勤枢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6-260,共15页
为揭示有机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以云南省勐腊县3座代表性古茶山(蛮砖、易武、攸乐)的古茶园、现代茶园、橡胶园、荒地4种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 PE300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其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分... 为揭示有机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以云南省勐腊县3座代表性古茶山(蛮砖、易武、攸乐)的古茶园、现代茶园、橡胶园、荒地4种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 PE300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其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分析有机种植及种植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种植可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和氮磷钾养分含量提高。3座茶山土壤细菌共有运算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数目为381个,其中,易武荒地特有OTU最多(293个),蛮砖橡胶园特有OTU最少(28个);而真菌共有OTU数目仅为24个,蛮砖古茶园特有OTU最多(337个),易武现代茶园特有OTU最少(55个)。细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达5.88~6.62,明显高于真菌的2.71~4.30。茶园土壤优势细菌和真菌门与非茶园土壤基本相似,但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Varibacter属、黄色杆菌科(Xanthobacteraceae)、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Bryobacter属、Acidibacter属、浮霉菌科(Planctomycetaceae)等在不同茶山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与荒地和橡胶园相比,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的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青霉菌属(Penicillium)、镰刀菌属(Fusarium)、木霉属(Trichoderma)、被孢霉属(Mortierella)、伞菌目(Agaricales)和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等的相对丰度较高。细菌群落丰度指数Chao1与土壤全氮和全磷呈显著正相关,3座茶山的细菌群落组成较真菌群落更为稳定。除个别茶园土壤外,有机种植下土壤细菌丰度随年限增加而上升,真菌丰度随年限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现代茶园和古茶园细菌与真菌的多样性水平则随种植年限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组成 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不同养分添加对黄河源区退化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18
作者 段鹏 韦鎔宜 +6 位作者 王芳萍 姚步青 赵之重 胡碧霞 宋词 杨萍 王婷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53,共16页
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是退化湿地修复过程中的重要评判指标,但在高寒退化湿地修复过程中,养分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仍不明确。为探究不同养分添加对黄河源区退化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对黄河源区退... 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是退化湿地修复过程中的重要评判指标,但在高寒退化湿地修复过程中,养分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仍不明确。为探究不同养分添加对黄河源区退化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对黄河源区退化高寒湿地进行了氮、磷添加和有机掺混肥添加处理,采用常规实验室分析法和Biolog-Eco法,分析了不同养分添加处理对湿地不同退化阶段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可以显著提高中度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磷添加和有机掺混肥添加后退化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没有显著提高。不同养分添加处理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种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其中氮添加和有机掺混肥添加可以提高退化湿地土壤微生物脂类和醇类碳源的利用占比,降低酸类碳源的利用占比。不同养分添加下退化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总体碳源利用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微生物对酯类、醇类和胺类碳源的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退化高寒湿地氮添加和有机掺混肥添加都可以通过提升植被地上生物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但有机掺混肥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提升作用受土壤水分含量降低的限制。该结果可为高寒退化湿地修复技术研发和退化高寒湿地修复效果评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高寒湿地 养分添加 土壤微生物 碳源利用
下载PDF
鄱阳湖洲滩湿地植物演替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19
作者 温秀婷 郑博福 +5 位作者 陈晨晨 龚磊强 詹慧英 余定坤 朱致睿 沈瑞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1-889,共9页
湿地植物演替对土壤微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土壤理化环境下的植物演替对湿地土壤微生物量影响的具体差异还不清楚。以鄱阳湖土壤理化性质不同的4个碟形子湖(包括相对肥沃的东湖和白沙湖以及相对贫瘠的蚌湖和大湖池)为研究对象,运... 湿地植物演替对土壤微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土壤理化环境下的植物演替对湿地土壤微生物量影响的具体差异还不清楚。以鄱阳湖土壤理化性质不同的4个碟形子湖(包括相对肥沃的东湖和白沙湖以及相对贫瘠的蚌湖和大湖池)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泥滩带、湿生植被带(苔草)和挺水植被带(南荻或芦苇)采集0~10 cm表层土壤,分析不同土壤理化性质条件下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采用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熵(qMB)指示土壤微生物量。蚌湖、大湖池、东湖和白沙湖洲滩湿地表层土壤MBC的平均值分别为1077.27、888.29、942.45和1162.46 mg/kg,土壤qMB的平均值分别为6.07%、6.17%、3.60%和3.79%。在泥滩—苔草—南荻植物演替洲滩,土壤MBC先增加后减少;但是在泥滩—苔草—芦苇植物演替洲滩,土壤MBC持续增加。植物演替没有显著改变土壤qMB。尽管植物的生长会增加所有洲滩湿地的土壤MBC,但增加的幅度在相对贫瘠的蚌湖和大湖池明显强于相对肥沃的东湖和白沙湖。蚌湖和大湖池的土壤qMB也显著高于东湖和白沙湖。在植被演替梯度上,洲滩湿地土壤MBC和qMB普遍受到土壤碳、氮、磷含量和pH的影响,但是不同洲滩湿地影响微生物量的关键元素并不相同。这些结果证明植物演替对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不仅与植物物种有关,还受土壤理化环境的影响。本研究将为认识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机制和科学管理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演替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 鄱阳湖
下载PDF
生物炭对菠萝连作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其心腐病的影响
20
作者 覃潇敏 潘浩男 +7 位作者 环秀菊 周彩霞 韦巧云 蒋娟娟 郭李怡 郭素云 丁家东 徐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1,共7页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设置0%、0.4%、0.8%、1.2%4个生物炭用量(分别为B_(0)、B_(0.4)、B_(0.8)、B_(1.2)处理),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对菠萝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其心腐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B0处理相比,B_(0.4)、B_(...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设置0%、0.4%、0.8%、1.2%4个生物炭用量(分别为B_(0)、B_(0.4)、B_(0.8)、B_(1.2)处理),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对菠萝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其心腐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B0处理相比,B_(0.4)、B_(0.8)和B_(1.2)处理的菠萝连作土壤pH分别显著升高0.15、0.33和0.21;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土壤全磷、全钾含量无明显变化。3个生物炭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B0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3.14%、57.28%和48.49%,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53.71%、153.34%和144.24%,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显著降低。此外,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了菠萝连作土壤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增强了土壤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而显著降低真菌数量以及菠萝心腐病发病率。因此,生物炭施用能够有效改善菠萝连作土壤,且以0.8%生物炭施用量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 生物 土壤微生物 土壤养分 心腐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