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连续投影算法的土壤总氮近红外特征波长的选取 被引量:57
1
作者 高洪智 卢启鹏 +1 位作者 丁海泉 彭忠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951-2954,共4页
讨论了如何利用连续投影算法提取土壤总氮的近红外特征波长。使用连续投影算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初步压缩,将优选出的波长按其对总氮贡献值的大小进一步筛选,剔除不敏感的波长,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分析85份土壤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使用连续投... 讨论了如何利用连续投影算法提取土壤总氮的近红外特征波长。使用连续投影算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初步压缩,将优选出的波长按其对总氮贡献值的大小进一步筛选,剔除不敏感的波长,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分析85份土壤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使用连续投影算法得到了总氮的12个波长,贡献值筛选后,波长数量减少到6个,所建模型的预测相关系数(Rp)为0.913,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011%,模型的预测精度与贡献值筛选前相当,且优于全谱偏最小二乘回归结果。结果表明结合贡献值筛选的连续投影算法能够有效选取待测成分的特征波长,文章所优选的土壤总氮的6个特征波长可以作为小型滤光片式近红外光谱仪波长选择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投影算法 贡献值筛选 土壤总氮 特征波长 近红外光谱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RCA和SPA方法检测土壤总氮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方孝荣 章海亮 +1 位作者 黄凌霞 何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48-1252,共5页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连续投影算法和回归系数分析对检测土壤总氮含量进行研究。采集农田土壤样本近红外光谱数据,土壤样本数量共394个。由于原始光谱数据量大,在500~2 500nm光谱波长范围基础上,为简化模型,在原始光谱基础上采用连...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连续投影算法和回归系数分析对检测土壤总氮含量进行研究。采集农田土壤样本近红外光谱数据,土壤样本数量共394个。由于原始光谱数据量大,在500~2 500nm光谱波长范围基础上,为简化模型,在原始光谱基础上采用连续投影算法和回归系数分析提取特征变量,以两种变量选择方法提取的特征变量作为输入,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多元线性回归(MLR)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建模方法建立总氮预测模型,共建立了9个预测模型,最优预测集的决定系数为0.81,剩余预测偏差RPD为2.26。研究表明,基于连续投影算法和回归系数分析选择的特征波长可以应用于近红外光谱检测土壤总氮含量,同时可以大大简化模型,适合开发便携式土壤养分检测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土壤总氮 连续投影算法 回归系数分析
下载PDF
便携式短波近红外光谱仪器检测土壤总氮含量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章海亮 何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95,共5页
基于便携式短波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了土壤总氮含量。采集浙江省文城地区农田土壤样本243个,将土壤样本分为三组,一组未经过粉碎、过筛等处理,一组做过2mm筛处理,一组过0.5mm筛过处理,采用usb4000便携式光谱获取土壤光谱数据,结合(savitz... 基于便携式短波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了土壤总氮含量。采集浙江省文城地区农田土壤样本243个,将土壤样本分为三组,一组未经过粉碎、过筛等处理,一组做过2mm筛处理,一组过0.5mm筛过处理,采用usb4000便携式光谱获取土壤光谱数据,结合(savitzky-golay,SG)平滑算法,波长压缩算法和小波变换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随机青蛙和连续投影算法进行特征波长选择。基于全光谱建立了偏最小二乘回归和基于特征波长建立了极限学习机和LS-SVM模型。结果表明过筛处理后的样本模型结果优于未过筛的样本模型结果,过0.5mm筛处理的土壤样本模型预测结果略优于过2mm筛处理的土壤样本模型预测结果,最优预测集的决定系数为0.63,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007 9,剩余预测偏差为1.58。表明便携式仪器检测土壤总氮含量,经过过筛处理的土壤样品检测结果优于未过筛土壤样品检测结果,建议土壤样品检测总氮含量时需经过过筛处理,这样得到的结果较为理想,在此基础上采用性能较好的光谱仪器采集数据,以减小原始光谱噪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短波近红外光谱 土壤总氮 LS-SVM
下载PDF
利用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光谱预测土壤总氮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程彬 姜琦刚 湛邵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3009-3009,共1页
利用航天遥感影像,分析了影像光谱值与土壤总氮含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建立了总氮含量预测模型,并制作了总氮含量分布图。
关键词 土壤总氮含量 遥感影像 光谱值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褐土土壤总氮含量的预测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文俊 王璨 +1 位作者 李志伟 杜慧玲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1-76,共6页
[目的]对土壤营养元素进行准确测量是实施精细农业的基础。[方法]本文以169份山西典型褐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获取近红外高光谱图像,并提取平均光谱曲线(A)、标准差曲线(S)和方差曲线(V)等统计参数。分别采用以平均光谱... [目的]对土壤营养元素进行准确测量是实施精细农业的基础。[方法]本文以169份山西典型褐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获取近红外高光谱图像,并提取平均光谱曲线(A)、标准差曲线(S)和方差曲线(V)等统计参数。分别采用以平均光谱曲线(A)、平均光谱曲线的一阶导数(F)、A与F的乘积(A*F)、A与F的商(A/F)为基础的20种光谱预处理方法,结合偏最小二乘(PLS)方法建模,并对验证集进行验证。[结果]结果表明:平均光谱曲线随总氮含量先增加后减小,一阶导数曲线随总氮含量的增加而单调增加。使用一阶导数进行建模,可能能够获得更好的预测效果。建模效果最好的预处理方法为F与S的乘积(F*S),其次为A与F与S的乘积(A*F*S)。这两种预处理方法建立的PLS模型的RPDp在2.0以上,Rp2在0.8以上,可以对褐土土壤的总氮含量进行有效预测。[结论]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应用于褐土土壤其它营养成份的快速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 高光谱 土壤总氮 偏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FT-NIR光谱半定性判别方法应用于土壤总氮的波段优选 被引量:1
6
作者 辜洁 陈华舟 +2 位作者 陈伟豪 莫丽娜 温江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62-566,共5页
总氮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成分指标。传统的检测土壤总氮含量的化学方法操作复杂且费时费力,采用傅里叶近红外(FT-NIR)对土壤总氮的含量实现直接快速定量分析;然而,利用偏最小二乘(PLS)等线性分析方法定量预测土壤样本的总氮含量,定标... 总氮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成分指标。传统的检测土壤总氮含量的化学方法操作复杂且费时费力,采用傅里叶近红外(FT-NIR)对土壤总氮的含量实现直接快速定量分析;然而,利用偏最小二乘(PLS)等线性分析方法定量预测土壤样本的总氮含量,定标预测模型有可能被理想化,不利于在线检测的实际应用。考虑给定量分析模型添加容错机制,将FT-NIR定量分析转化为半定性判别分析,以加强光谱模型的应用能力,提出区间间隔搜索主成分分析逻辑回归(iPCA-LR)方法,结合PLS的先验定量预测值,通过设定r=0.05,0.10,0.15三个不同的容错阈值范围,给样本赋予先验判别标记,将定量分析模式转换为半定性判别模式,建立土壤总氮的FT-NIR半定性判别模型,同时,对比讨论基于k=5,10,15,20四种不同子波段数量的区间划分数据的潜变量转换模式,优选FT-NIR光谱特征子波段,并讨论优选连续子波段的组合建模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阈值范围下的FT-NIR半定性判别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差别较大,但不同阈值范围的最优判别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均在75%以上,各个区间划分的优选子波段或合并子波段的判别准确率均达到了90%以上,可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应用水平。利用PLS结合iPCA-LR将定量预测转换为半定性判别的方法能够应用于土壤总氮的FT-NIR光谱分析,能够解决常规PLS定量分析容易过拟合和过于理想化的问题,半定性判别结果更符合实际,有利于光谱技术的在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总氮 FT-NIR 波段优选 iPCA-LR模型 半定性判别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及土壤总氮流失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文 《农业与技术》 2014年第4期27-27,共1页
我国的粮食产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不断提高,这与政策的适时引导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尤以肥料投入率的提高最为显著。但不合理的化肥使用,不仅会对农田土壤造成严重破坏,还会污染水体。本文通过对秸秆还田条件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及... 我国的粮食产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不断提高,这与政策的适时引导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尤以肥料投入率的提高最为显著。但不合理的化肥使用,不仅会对农田土壤造成严重破坏,还会污染水体。本文通过对秸秆还田条件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及土壤总氮流失的干预研究,简明阐述了秸秆还田条件水肥耦合可降低肥料流失率,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等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水肥耦合 水稻产量 土壤总氮流失
下载PDF
两种方法测定土壤总氮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秦向春 《绿色科技》 2018年第2期16-17,19,共3页
指出了土壤总氮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测定土壤总氮的方法是凯氏定氮仪法,但该方法存在操作过程繁琐、不利于大批量测样等缺点,新兴的连续流动分析仪法操作过程简单、分析速度快、结果准确度高。选取5种不同类型的土壤采用... 指出了土壤总氮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测定土壤总氮的方法是凯氏定氮仪法,但该方法存在操作过程繁琐、不利于大批量测样等缺点,新兴的连续流动分析仪法操作过程简单、分析速度快、结果准确度高。选取5种不同类型的土壤采用2种方法测定了其总氮含量,分析比较了这两种方法的准确度和适用范围,以期为实际分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总氮 凯氏定仪法 连续流动分析仪法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及土壤总氮流失的影响
9
作者 卢新民 《乡村科技》 2016年第15期87-88,共2页
化肥的研究与植物生理学和农业化学的发展密不可分,虽然化肥使用可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改善土壤条件,但是化肥的不当使用对于土壤、农作物和水体均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基于此,探讨秸秆还田条件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及土壤总氮流失的影响。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水肥耦合 土壤总氮流失
下载PDF
丹江中游典型小流域土壤总氮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41
10
作者 徐国策 李占斌 +2 位作者 李鹏 黄萍萍 龙菲菲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47-1555,共9页
在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利用网格状取样和典型样地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样采集,共计采样点268个,测定土壤0~40cm的总氮含量。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不同深度下土壤总氮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 在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利用网格状取样和典型样地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样采集,共计采样点268个,测定土壤0~40cm的总氮含量。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不同深度下土壤总氮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土层间土壤总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0~10cm(A1)、10~20cm(A2)和20~40cm(A3)土壤总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85、0.47和0.30g/kg。3个土层下,总氮的最优模型均为线性模型,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经Kriging插值分析,不同土层下土壤总氮的空间分布呈带状格局。ANOVA分析表明A1和A2层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总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土层下土壤总氮在不同坡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农地不同土层下土壤总氮含量与海拔、坡度和坡向均呈显著相关性(P<0.01)。研究区0~40cm土壤总氮储量为562.37t,不同土地利用下0~40cm每平方米土壤总氮含量表现为林地>农地>草地,分别为0.343、0.299和0.289k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总氮 地形 土地利用 丹江流域
原文传递
土壤中总氮与总磷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实时检测方法 被引量:28
11
作者 袁石林 马天云 +2 位作者 宋韬 何勇 鲍一丹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50-153,共4页
以浙江省潮化盐土为研究对象,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探测土壤氮(N)和磷(P)的含量。从试验田采集6组土样,每组取20个样品,共计120个样品。利用均值法、卷积滤波确定最终光谱数据,然后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 以浙江省潮化盐土为研究对象,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探测土壤氮(N)和磷(P)的含量。从试验田采集6组土样,每组取20个样品,共计120个样品。利用均值法、卷积滤波确定最终光谱数据,然后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分别建立了土壤总氮和总磷的近红外光谱模型,其中采用PLS所建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54(N)、0.9327(P),预测标准误差分别为0.0321(N)、0.0089(P)。采用LS-SVM所建模型的预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3(N)、0.9547(P),预测标准误差为0.0378(N)、0.0101(P)。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近红外分析技术可以预测土壤总氮(N)和总磷(P)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测量 土壤总氮 土壤 偏最小二乘法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氮库沿水盐梯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庆庆 白军红 +4 位作者 张光亮 王伟 高永超 王加宁 陈贯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6-63,共8页
为了分析湿地土壤总氮沿水盐梯度的时空分布规律,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对象,沿自河向海的水盐梯度设置3条样带(每条样带上包括假尾拂子茅湿地(S1)、香蒲湿地(S2)、芦苇湿地(S3)、柽柳和盐地碱蓬湿地(S4)和盐地碱蓬湿地(S5)共5类湿地),... 为了分析湿地土壤总氮沿水盐梯度的时空分布规律,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对象,沿自河向海的水盐梯度设置3条样带(每条样带上包括假尾拂子茅湿地(S1)、香蒲湿地(S2)、芦苇湿地(S3)、柽柳和盐地碱蓬湿地(S4)和盐地碱蓬湿地(S5)共5类湿地),于2014—2015年的4个季节在样带上的各类型湿地内采集50cm深的剖面土壤并测定土壤总氮及其他理化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湿地表层(0~10cm)土壤总氮沿水盐梯度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低盐湿地的S2样地,最低值出现在高盐湿地的S4样地;但各类湿地0~50cm的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基本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垂直方向上,低盐和中盐湿地总氮主要累积在20cm以上土壤,占50cm深土壤氮储量的50%左右,中盐湿地底部土层氮储量也相对较高;低盐和高盐湿地土壤总氮质量分数及储量总体上沿土壤剖面深度呈现下降趋势,中盐湿地土壤总氮则随深度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氮质量分数及储量与水土质量比、黏粒、粉砂粒和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钠离子、镁离子、氯离子、氯离子与硫酸根摩尔比、钠吸附比、pH、容重、沙粒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滨海湿地 水盐梯度 土壤总氮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天津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潇贤 薛冬梅 +2 位作者 王义东 杨梦凡 王中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59,共8页
为了比较农田土壤耕层(表层)与亚表层的碳氮分布及其同位素组成(δ^(13)C和δ^(15)N)的差异,以天津农田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以及δ^(13)C和δ^(15)N,分析土壤中有机碳、总氮含量和... 为了比较农田土壤耕层(表层)与亚表层的碳氮分布及其同位素组成(δ^(13)C和δ^(15)N)的差异,以天津农田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以及δ^(13)C和δ^(15)N,分析土壤中有机碳、总氮含量和同位素组成在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质地和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农田土壤盐渍化和碱化程度自北向南逐渐加重,亚表层碱化度普遍高于表层.阳离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阴离子组成变化不明显,表层与亚表层的离子组成无明显差异.土壤粒径自北向南逐渐变细,亚表层比表层粒径更细.表层及亚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性,表层土壤碳氮含量更高;土壤碳氮含量及其δ^(13)C和δ^(15)N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均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土壤有机碳 土壤总氮 稳定同位素组成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不同纬度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碳氮含量特征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玉珏 赵佳宁 +4 位作者 于洋 张敬莉 张钰舒 冯金朝 肖春旺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3-20,共8页
土壤碳和氮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和氮含量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的研究是当今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本文沿不同纬度梯度的天然兴安落叶松林进行了野外土壤采样调查和分析,以期阐明兴安落叶... 土壤碳和氮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和氮含量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的研究是当今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本文沿不同纬度梯度的天然兴安落叶松林进行了野外土壤采样调查和分析,以期阐明兴安落叶松林中土壤碳氮含量的分布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氮比均随纬度的降低而增加,土壤总氮含量则随纬度的降低而先升高后降低,深层土比浅层土土壤碳、氮含量低。土壤碳与氮均受到气候因素和土壤因素的影响,且响应机制大致相同。年均温和年降水与土壤碳、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海拔与土壤碳、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容重、砂土含量、pH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总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土壤黏土含量和壤土含量与其呈负相关关系。该研究为揭示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氮含量响应气候变化的规律及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总氮 气候因素 土壤因素
下载PDF
利用航空成像光谱数据研究土壤供氮量及变量施肥对冬小麦长势影响 被引量:41
15
作者 宋晓宇 王纪华 +3 位作者 薛绪掌 刘良云 陈立平 赵春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49,共5页
以推扫式成像光谱仪PHI(PushbroomHyperspectralImager)获取的冬小麦拔节期、灌浆初期及乳熟期的航空影像数据为基础,提取反映冬小麦长势的光谱特征值,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冬小麦的长势情况;对不同时相光谱特征值与土壤基础... 以推扫式成像光谱仪PHI(PushbroomHyperspectralImager)获取的冬小麦拔节期、灌浆初期及乳熟期的航空影像数据为基础,提取反映冬小麦长势的光谱特征值,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冬小麦的长势情况;对不同时相光谱特征值与土壤基础供氮量、土壤总供氮量以及变量施肥量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基础供氮量、土壤总供氮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对冬小麦长势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土壤基础供氮量是影响冬小麦长势的重要因素,它对冬小麦的长势影响贯穿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此外,该文还通过变量施肥前后作物光谱信息的变化,建立了冬小麦拔节期与灌浆初期光谱特征值的变化量与变量施肥量之间的联系,对变量施肥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变量施肥能够改善冬小麦长势状况;通过变量施肥,土壤基础供氮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对作物长势的影响能够得到一定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Pushbroom HYPERSPECTRAL Imager) 高光谱影像数据 基础供 变量施肥 土壤
下载PDF
毒死蜱对土壤微生物及碳、氮含量的生态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正 许鸿源 +5 位作者 周凤珏 司瑞利 李界秋 李永健 庞洁 蔡典雄 《科技信息》 2009年第13期15-16,29,共3页
为全面评价毒死蜱的生态安全性,在蕹菜地喷施不同浓度和频次的毒死蜱并检测土壤微生物数量、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的变化。结果:(1)按厂家推荐浓度或其2倍浓度喷施1-2次,1周后因细菌和真菌的减少使土壤微生物总数下降,2周后由于细菌的恢复... 为全面评价毒死蜱的生态安全性,在蕹菜地喷施不同浓度和频次的毒死蜱并检测土壤微生物数量、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的变化。结果:(1)按厂家推荐浓度或其2倍浓度喷施1-2次,1周后因细菌和真菌的减少使土壤微生物总数下降,2周后由于细菌的恢复和增加又使微生物总数上升,放线菌一直相对稳定。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的变化与微生物总数变化有明显的协同关系。按厂家推荐浓度的4倍喷施2-3次,土壤微生物总数、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均会下降。(2)统计分析表明,上述变化均未达显著水平,因此按常规使用毒死蜱不会威胁土壤的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土壤生态安全 土壤微生物 土壤有机碳 土壤总氮
下载PDF
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壤氮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孟凡非 付雨 +4 位作者 杨成 袁华冠 彭艳 刘涛泽 罗绪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59-1165,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肥料施用后稻田土壤中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差异,揭示不同肥料施用对稻田土壤氮形态的影响。【方法】运用氮素分级浸提分离法分析有机肥(鸡粪、猪粪、牛粪)和化肥施用后稻田土壤氮形态差异。【结果】与不施肥(CK)相比,...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肥料施用后稻田土壤中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差异,揭示不同肥料施用对稻田土壤氮形态的影响。【方法】运用氮素分级浸提分离法分析有机肥(鸡粪、猪粪、牛粪)和化肥施用后稻田土壤氮形态差异。【结果】与不施肥(CK)相比,施用化肥、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OM)含量;施用有机肥可提高酸性土壤的pH,显著提高土壤总氮(TN)含量。施肥后土壤总氮含量为牛粪(1.90 g/kg)>鸡粪(1.27 g/kg)>猪粪(1.25 g/kg)>化肥(1.06 g/kg)>CK(0.93 g/kg),土壤可转化态氮(TF-N)含量为鸡粪(171.67 mg/kg)>化肥(117.12 mg/kg)>猪粪(98.20 mg/kg)>牛粪(95.30 mg/kg)。除鸡粪外,施用猪粪、牛粪和化肥土壤的铁锰氧化态氮(IMOF-N)、有机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占TF-N比例较高,分别为35.71%~40.23%和33.11%~44.10%。【结论】不同肥料的施用对土壤氮形态相互转化产生较大影响,施肥均可提高土壤离子交换态氮(IEF-N)含量;施用鸡粪可显著提高IEF-N含量,土壤中TF-N含量升高,IMOF-N、OSF-N含量降低;施用牛粪与猪粪可降低TF-N、IMOF-N和OSF-N含量;施用化肥可提高土壤IEF-N含量,降低OSF-N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土壤总氮 可转化态 非可转化态
下载PDF
贵州高原山地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性 被引量:21
18
作者 郭其强 盘金文 +3 位作者 李慧娥 高超 孙学广 杨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298,共6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贵州中部高原山地8,18,26,36年生4个林龄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林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林分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贵州中部高原山地8,18,26,36年生4个林龄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林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林分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SOC、TN、TP平均值分别为12.24,1.94,0.35g/kg,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6.58,38.70和13.65,C∶N∶P的平均值为39∶6∶1,其养分含量总体不高。随土层深度增加,4个林龄土壤SOC、TN含量降低,但C∶N增加,TP、C∶P和N∶P无明显变化规律。随林龄增加,土壤SOC、TN、N∶P先降低后升高,而TP则持续降低;C∶N除在36年生林分中显著降低外,其余各林分均无显著差异;C∶P无明显变化规律。相关分析表明,SOC、TN是调控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明确贵州高原山地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循环特征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全、全磷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亚热带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邹秉章 《福建林业科技》 2019年第3期8-12,45,共6页
凋落物是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和组成影响有机质和养分的输入。对我国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格氏栲人工林、闽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动态、年产量和组成进行了为期1 a的观测,并探讨不同组分凋落物产量... 凋落物是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和组成影响有机质和养分的输入。对我国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格氏栲人工林、闽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动态、年产量和组成进行了为期1 a的观测,并探讨不同组分凋落物产量与土壤碳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林分凋落物均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动态,各林分凋落物总量高峰期均出现在3月份,凋落叶和枝的高峰期存在较大变异。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闽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年凋落物量分别为(7.81±1.32)、(4.95±0.36)、(3.38±0.95)、(3.20±0.74) t·hm-2·a-1,天然林年凋落物量显著高于3种人工林。各林分凋落物叶、枝、花、果和其它组分的比例差异显著,凋落叶占总凋落物量的比例最大,依次为天然林(65.1%)>杉木(63.7%)>闽楠(62.5%)>格氏栲(51.4%)。4种林分年凋落叶量、年凋落物总量均与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P值均<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 凋落物量 凋落物组分 土壤有机碳 土壤总氮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有机氮肥替代率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
作者 施林林 柳开楼 +4 位作者 董林林 沈园 陈培峰 沈明星 王海侯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化肥减量的关键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明确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中有机氮肥替代率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提高有机氮肥替代率提供理论基础。依托40 a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分别选择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单施有机肥(OM)... 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化肥减量的关键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明确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中有机氮肥替代率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提高有机氮肥替代率提供理论基础。依托40 a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分别选择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单施有机肥(OM)3个处理,研究有机氮肥替代率与土壤碳氮关系。其中,化肥采用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年均施氮225~300 kg/hm^(2),年均施磷(P2O5)119.4 kg/hm^(2),年均施钾(K2O)179.1 kg/hm^(2);有机肥采用猪粪和菜籽饼,年均折合施氮103.1 kg/hm^(2),折合施磷(P2O5)82.7 kg/hm^(2),折合施钾(K2O)70.1 kg/hm^(2)。测定指标包括土壤有机碳、总氮,计算有机氮肥替代率和土壤碳氮比。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水平,OM、NPK和CK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可用米氏方程拟合,且前10 a内快速累积、后30 a趋近平衡,平均含量分别为16.8、15.8、15.1 g/kg。长期施肥处理线性提高了土壤总氮含量,OM、NPK和CK处理土壤平均总氮含量分别为1.71、1.64、1.47 g/kg。有机氮肥替代率的时序演变可用分段线性模型拟合,有机氮肥替代率前期略降低后期增加,稻麦两季有机氮肥替代率的时间拐点分别出现在第11年和第15.5年。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有机氮肥替代率与土壤总有机碳无显著关系,但与土壤总氮和碳氮比显著线性相关。在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土壤碳氮库容,具有较高水平土壤有机碳(>17.0 g/kg)是提升有机氮肥替代率的前提,但在有机碳趋近饱和后,土壤总氮和碳氮比是限制有机氮肥替代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稻麦轮作 有机肥替代率 土壤有机碳 土壤总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