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闲期耕作下旱地土壤有机碳库与温度和含水量季节变化及关系研究
1
作者 薛建福 濮超 +1 位作者 祁泽伟 高志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199,共10页
为明确夏闲期耕作下土壤有机碳(SOC)库与温度和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设置夏闲期免耕、翻耕和深松3种耕作处理,分析了黄土高原旱地麦田SOC和易氧化有机碳(POxC)含量的季节变化、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季节变化、以及碳库与温度和... 为明确夏闲期耕作下土壤有机碳(SOC)库与温度和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设置夏闲期免耕、翻耕和深松3种耕作处理,分析了黄土高原旱地麦田SOC和易氧化有机碳(POxC)含量的季节变化、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季节变化、以及碳库与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生育期内,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翻耕和深松处理0~5和5~10 cm土层SOC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POxC含量呈“降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质量含水量变化均呈“增加—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而土壤温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回归分析发现,5~1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与SOC含量呈线性关系(P<0.05),与POxC含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P<0.05),尤其与免耕和深松处理相比,翻耕处理拟合效果更佳。此外,0~5和5~10 cm土层土壤温度变化与SOC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而日最高温度、日平均温度和日最低温度与POx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不同夏闲期耕作下旱地麦田0~10 cm土层POxC含量季节变化与土壤质量含水量和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而SOC含量变化对土壤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弱。本研究结果为旱地麦田碳库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闲期耕作 旱地小麦 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32
2
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3 位作者 张旭辉 代静玉 周运超 张平究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09-618,共10页
在整理和统计国内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变化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着重讨论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分布、不同时期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以及最近时期有机碳的固定趋势,分析我国不同土壤有机碳的保护机制的特点,期望对于我国当前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 在整理和统计国内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变化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着重讨论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分布、不同时期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以及最近时期有机碳的固定趋势,分析我国不同土壤有机碳的保护机制的特点,期望对于我国当前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我国总土壤有机碳库的估计在50~180Pg之间。估计我国表层土壤有机碳库为20Pg,它主要分配于几个与湿地和水成过程有关的土壤类型,且水稻土占有较大比例。因而我国人为土的管理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土壤 土壤有机碳库 农业土壤固定 循环
下载PDF
重庆市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4
3
作者 黄雪夏 倪九派 +2 位作者 高明 魏朝富 谢德体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8,共5页
基于重庆市第二次土壤普查的1411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重庆市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对重庆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引入有机碳丰度指数这一指标,对有机碳在不同土壤、不同区域... 基于重庆市第二次土壤普查的1411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重庆市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对重庆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引入有机碳丰度指数这一指标,对有机碳在不同土壤、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景观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20cm和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0.27Tg和1.0Tg;2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33~30.36kg/m2之间,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27~72.69kg/m2之间;重庆市土壤有机碳库在不同土壤、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景观的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100cm深度的土壤、区域和景观有机碳丰度指数分别为0.58~1.95,0.55~1.39和0.46~1.58,与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空间分布特征 密度 土壤 储量 土壤剖面 土壤普查 重庆 区域 土地利用现状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兼开展中国水稻土有机碳固定研究的建议 被引量:153
4
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张旭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0-109,共10页
缓解碳汇饱和的碳固定及其机制是寻找陆地生态系统碳管理可持续战略的主要科学问题。土壤有机碳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且最具有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近年来 ,国际学术界在探讨温带森林、湿地和极地生态系统与土壤碳汇效应的同时 ,... 缓解碳汇饱和的碳固定及其机制是寻找陆地生态系统碳管理可持续战略的主要科学问题。土壤有机碳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且最具有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近年来 ,国际学术界在探讨温带森林、湿地和极地生态系统与土壤碳汇效应的同时 ,越来越重视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CO2 的源汇效应 ,以及其在人类利用和管理与生态环境演变中的动态变化。西方国家已将固碳农业作为环境管理的导向。对土壤中有机碳固定作用的研究已应用颗粒分组13 CNMR或CPMAS NMR技术 ,揭示土壤有机碳的微团聚体分布、腐殖质的转化和分子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矿物质结合机制的微观水平。土壤有机碳在生态环境变化和全球变化下的稳定性是认识土壤碳库对于全球变化的长期效应的基本问题 ,成为土壤碳研究的热点。目前主要从土壤升温和空气CO2 加倍两方面进行研究 ,但短期的实验结果用于讨论长期效应时仍存在不定性。中国大面积的水稻土自 1980年以来显示出的有机碳库增加现象说明农业生产对大气CO2 可能产生汇效应。但对于水稻土中有机碳的分布和结合状态与农业管理措施、水稻土质量变化、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仍不清楚。因而建议就这一问题从土壤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相互作用与土壤微团聚体中矿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全球变化 中国 水稻土 有机固定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3
5
作者 彭新华 张斌 赵其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8-623,共6页
土壤有机碳的形成抵押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也促进了土壤结构的形成并提高其稳定性。本文介绍土壤结构的层次性和稳定性 ,阐述不同土壤有机碳库影响土壤结构及其性质的作用机制 ,着重评述土壤活性碳库 ,颗粒有机物和可溶性有机物的数量及... 土壤有机碳的形成抵押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也促进了土壤结构的形成并提高其稳定性。本文介绍土壤结构的层次性和稳定性 ,阐述不同土壤有机碳库影响土壤结构及其性质的作用机制 ,着重评述土壤活性碳库 ,颗粒有机物和可溶性有机物的数量及质量对土壤结构的层次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并突出土壤有机物的疏水性对土壤结构及其性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今后应深入研究不同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措施下土壤活性碳库组成与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关系 ;定量描述不同土壤碳库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形成过程 ;重视研究土壤碳库、土壤稳定性和土壤回复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深入研究有机碳库的性质影响土壤水分湿润速率的机制 ;应用获得的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新知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结构 土壤稳定性 土壤团聚体 颗粒有机 可溶性有机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互花米草盐沼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结构特征 被引量:34
6
作者 杭子清 王国祥 +2 位作者 刘金娥 王刚 王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175-4182,共8页
在江苏盐城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建立以下样地:光滩(Mudflat)、互花米草建群1a(S.alterniflora flat 2011)、5a(S.alterniflora flat 2007)、12a(S.alterniflora flat 2000)、23a(S.alterniflora flat 1989)以及碱蓬(Sua... 在江苏盐城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建立以下样地:光滩(Mudflat)、互花米草建群1a(S.alterniflora flat 2011)、5a(S.alterniflora flat 2007)、12a(S.alterniflora flat 2000)、23a(S.alterniflora flat 1989)以及碱蓬(Suaeda salsa flat 1989),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特征,并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土壤总有机碳的结构图谱,研究互花米草盐沼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建群后,盐沼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P<0.05),在0.82—7.6 g/kg之间,各样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互花米草滩(5.57 g/kg)>碱蓬滩(2.4 g/kg)>光滩(1.05 g/kg);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为:互花米草滩(36.08 mg/kg)>碱蓬滩(17.43 mg/kg)>光滩(6.92 mg/kg);微生物量碳含量为:互花米草滩(52.51 mg/kg)>碱蓬滩(18.27 mg/kg)>光滩(13.56 mg/kg)。互花米草建群后,土壤中活性碳库含量显著增加(P<0.05)。(2)土壤有机碳结构以烷氧碳和芳香碳为主,其中芳香碳的平均比例(35.85%)最高,其次为烷氧碳(32.83%)和羧基碳(20.62%),烷基碳的平均比例(10.36%)最低,其中建群5a的互花米草样地(SAF2007)土壤芳香碳、烷氧碳、烷基碳含量最高,建群23a的互花米草样地(SAF1989)土壤羧基碳含量最高。(3)互花米草盐沼土壤中烷基碳/烷氧碳为:SAF2007(0.44)>SSF1989(0.43)>SAF2000(0.28)>SAF2011(0.27)>SAF1989(0.22);疏水碳/亲水碳为:SAF2007(0.97)>SSF1989(0.87)>SAF2000(0.85)>SAF2011(0.83)>SAF1989(0.81)。烷基碳/烷氧碳在建群5a后达到最高值0.44,烷基化程度最高;疏水碳/亲水碳达到最高值0.97,土壤碳库稳定性高于其它样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土壤有机碳库 核磁共振 海滨湿地 有机结构
下载PDF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43
7
作者 蔡立群 齐鹏 +1 位作者 张仁陟 李爱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保护性耕作试验,对春小麦、豌豆两种轮作次序下的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各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经过5年的轮作后,与传统耕作相比,两种轮作次序...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保护性耕作试验,对春小麦、豌豆两种轮作次序下的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各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经过5年的轮作后,与传统耕作相比,两种轮作次序下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而免耕不覆盖处理除在0~5cm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指数外,其他各层次均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指数。说明仅依靠免耕而不结合秸秆覆盖或还田对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来讲是不可持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保护性耕作 土壤有机碳库 有机 活性有机 微生物量 管理指数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刘国华 傅伯杰 +1 位作者 吴钢 段桂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9期1489-1493,共5页
土壤碳库的研究和管理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本文利用第2次土壤普查时环渤海地区1374个土壤剖面资料,对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库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整个环渤海地区1m深的土壤有机碳库为2.1 Pg... 土壤碳库的研究和管理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本文利用第2次土壤普查时环渤海地区1374个土壤剖面资料,对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库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整个环渤海地区1m深的土壤有机碳库为2.1 Pg C.进一步分析该区域各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库发现,棕壤的有机碳库最大,占该区域总有机碳库的55.6%,其次为潮土,占26.9%,风沙土和暗棕壤的土壤有机碳库则很小,仅占0.1%以下。对不同土壤类型的碳密度比较发现,沼泽土的碳密度最高,为22.9kg C·m^(-2),其次是暗棕壤,为16.04 kg C·m^(-2);而风沙土的碳密度最低,为2.88 km C·m^(-2),再次是盐土,为6.0kg C·m^(-2),可见土地风沙化和盐碱化将极大地降低土壤的有机碳。此外,该地区表层土壤中的碳储量为673.30 Tg C,即约占总碳储量三分之一的土壤碳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土壤有机碳的水平分布主要为沿海地区、平原地区、西北部地区和山地丘陵区4个区域,其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山地丘陵区(森林)>西北部地区(农牧区)>平原地区(农业)>沿海地区(裸地)。其分布规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作用,而且充分反映了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密度 空间分布格局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主要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平衡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76
9
作者 李忠佩 林心雄 车玉萍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1-360,共10页
根据田间测定的有机物料腐殖化系数和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结果 ,以及统计测算的有机物质进入量 ,分析了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平衡状况 ,并对其作为大气CO2 的源汇功能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 ,各农业区农田土壤中有机物... 根据田间测定的有机物料腐殖化系数和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结果 ,以及统计测算的有机物质进入量 ,分析了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平衡状况 ,并对其作为大气CO2 的源汇功能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 ,各农业区农田土壤中有机物料腐殖化系数的变化趋势为 :松嫩平原 (作物秸秆 0 3 7,作物根 0 47,绿肥 0 2 6 ,粪肥 0 5 4 ) >红壤丘陵区(相应值为 0 2 8,0 45 ,0 2 5 ,0 42 ) >下辽河平原 (相应值 0 3 5 ,0 3 9,0 2 2 ,0 3 3 ) >黄淮海平原(相应值 0 2 5 ,0 3 2 ,0 1 8,0 2 7)。各区间的腐殖化系数并不随气候而呈规律性变异 ,而主要是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特别是土壤性质有显著影响。现实有机物质进入量条件下 ,各农业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年形成量分别为 :松嫩平原 5 3 8 0kghm- 2 ,下辽河平原 6 79 7kghm- 2 ,黄淮海平原 76 0 7kghm- 2 ,红壤丘陵区 1 0 5 9 7kghm- 2 ;农田土壤有机碳年矿化量分别为 :松嫩平原 90 5 3kghm- 2 ,下辽河平原 72 3 5kghm- 2 ,黄淮海平原 72 3 1kghm- 2 ,红壤丘陵区 782 9kghm- 2 。因此 ,松嫩平原黑土的有机碳库处于亏缺状态 ,土壤有机碳含量还将下降 ,并向大气释放CO2 ;红壤水稻土的有机碳库处于盈余状态 ,土壤有机碳含量还将不断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 平衡 趋势分析
下载PDF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及周转 被引量:27
10
作者 邵月红 潘剑君 +1 位作者 孙波 李海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3,共5页
对水稻土、早地潮土和红壤下土壤有机碳库的大小、分解速率和平均驻留时间进行了分析,根据有机碳周转时间的不同,可将土壤有机碳库划分为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3个库,其遵循三库一级动力学方程,根据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变化,用... 对水稻土、早地潮土和红壤下土壤有机碳库的大小、分解速率和平均驻留时间进行了分析,根据有机碳周转时间的不同,可将土壤有机碳库划分为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3个库,其遵循三库一级动力学方程,根据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变化,用此方程在SAS8.2软件上拟合出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的大小及其分解速率.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各剖面的活性碳一般占土壤有机碳的0.6%~3.7%,平均驻留时间为4~45 d;缓效性碳库一般占土壤有机碳的37.7%~81.2%,平均驻留时间为5~24年;利用酸水解测得的惰效性碳一般占土壤有机碳的17.1%~48.1%.不同水型及不同母质下的水稻土中各碳库变化规律分别为: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第四纪红粘土>第三纪红砂岩类.不同水稻土和旱地土壤中,活性碳库变化规律为水稻土>旱地,而缓效性碳为旱地土壤>水稻土,表明旱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较水田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活性 缓效性 惰效性
下载PDF
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夏海勇 王凯荣 +1 位作者 赵庆雷 张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6-393,共8页
研究秸秆添加量对黄潮土和砂姜黑土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规律,为调节土壤碳循环、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1年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0-400g-kg-1秸秆时,两种土壤的有机物料分解率、腐殖化系数、C/N及土壤活性有机碳... 研究秸秆添加量对黄潮土和砂姜黑土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规律,为调节土壤碳循环、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1年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0-400g-kg-1秸秆时,两种土壤的有机物料分解率、腐殖化系数、C/N及土壤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和碳库活度(活性有机碳与非活性有机碳的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秸秆用量的增加,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分解率增加,腐殖化系数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含量和碳库活度均增加,与秸秆添加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问具有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性关系,腐殖化系数同土壤碳库活度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与砂姜黑土相比,秸秆在黄潮土中更易分解,但黏粒含量较高的砂姜黑土更有利于土壤碳的储存。试验1年后.黄潮土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和碳库活度分别比砂姜黑土平均高7.6个百分点和12.3个百分点,砂姜黑土的腐殖化系数和C/N分别比黄潮土平均高3.2个百分点和2.3。综上,秸秆添加越多,碳库活度便越高,越有利于有机物料分解,降低腐殖化系数;黏粒含量越高,有机物料的分解受阻,腐殖化系数便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秸秆 土壤有机 秸秆分解速率 腐殖化系数 土壤有机碳库 活度
下载PDF
渭北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库变异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石宗琳 王益权 +3 位作者 冉艳玲 张露 喻建波 焦彩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3-207,共5页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且最活跃的碳库之一,是全球碳循环的核心内容。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和矿化不仅对全球大气CO2浓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影响着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指示着植被演替的结果和演化的趋势,倍受学术界广泛关注。
关键词 渭北旱塬 苹果园 土壤有机碳库 变异特征
下载PDF
退耕植茶对川西低山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玮 郑子成 +1 位作者 李廷轩 王永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42-1651,共10页
【目的】土壤有机碳库能够有效地表征土壤的固碳容量,研究川西低山丘陵典型退耕植茶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对认识退耕植茶地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不同退耕年限的茶园(2... 【目的】土壤有机碳库能够有效地表征土壤的固碳容量,研究川西低山丘陵典型退耕植茶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对认识退耕植茶地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不同退耕年限的茶园(2—3年、9—10年、16—17年)为研究对象,选取邻近耕地为对照,分析退耕植茶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密度的影响,并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土壤有机碳库、碳库管理指数与退耕年限的关系。【结果】退耕植茶地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与对照相比,退耕植茶16年后,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5.67%、5.67%和0.78%,土壤总有机碳密度亦在该年限显著增加。退耕植茶地土壤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增加,平均增幅是总有机碳的23倍,土壤活性有机碳密度在0—40 cm土层的增幅表现为退耕植茶16—17年(平均182.26%)>9—10年(平均177.74%)>2—3年(平均132.74%)。0—10 cm和0—2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密度分别占0—40 cm剖面的30%和50%以上。退耕植茶地土壤非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密度的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较为一致。与对照相比,退耕植茶2—3年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效率最高,且表现出一定的表聚现象,但差异不显著,表明活性有机碳的有效率对土层的变化不敏感。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先下降后上升,但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在退耕植茶16—17年达到最大值。0—1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较大,说明表层和深层碳库均具有一定的固碳效应,且退耕植茶对表层碳库的影响尤为明显。【结论】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均有所增加。退耕植茶16年后,土壤0—40 cm剖面上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非活性有机碳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0—10 cm土层有机碳累积效果最佳。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有效率在退耕植茶后显著增加,碳库管理指数在退耕植茶16—17年0—10 cm土层上最高,表明退耕植茶工程增强了土壤的碳汇效应,土壤质量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植茶 土壤活性有机 土壤有机碳库 管理指数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盐城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许振 左平 +1 位作者 王俊杰 杜进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4-450,共7页
以盐城滨海湿地为例,基于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估算了1987-2007年盐城滨海湿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储存量和滨海湿地土壤固碳能力现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1992年较1987年略有增长,1992~2002年间下降33.3%... 以盐城滨海湿地为例,基于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估算了1987-2007年盐城滨海湿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储存量和滨海湿地土壤固碳能力现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1992年较1987年略有增长,1992~2002年间下降33.3%,2002~2007年间增加30.5%。自然湿地面积减少是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互花米草入侵和围垦造田造成了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农田、芦苇滩、碱蓬滩、互花米草滩和光滩有机碳埋藏速率分别为12.90、0.30、0.80、2.92和1.68×10^4 t/a。滩涂围垦造田在短期内有利于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但淤泥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淤长过程中的自然演替过程,能使整个湿地具有更高、更持久的固碳能力。本研究建议合理控制围垦速率,才能在获取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证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持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盐沼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有机碳库 江苏盐城
下载PDF
灌木林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8
15
作者 徐秋芳 姜培坤 沈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22,共5页
为了解灌木林生长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采样分析了灌木林表层 (0~ 2 0cm)土壤的有机碳含量 ,并与相同生境的阔叶林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灌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 (0 6 2 3g kg)、水溶性有机碳 (0 189g kg)及它们占总有机碳的比率 (分别... 为了解灌木林生长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采样分析了灌木林表层 (0~ 2 0cm)土壤的有机碳含量 ,并与相同生境的阔叶林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灌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 (0 6 2 3g kg)、水溶性有机碳 (0 189g kg)及它们占总有机碳的比率 (分别为 3 94 %和 2 2 7% )显著高于 (P <0 0 5 )阔叶林土壤 ,其相应的含量分别为 0 338g kg和 0 14 8g kg、百分比为 2 2 7%和 1 12 % ,而灌木林土壤总有机碳 (17 84g kg )、易氧化态碳 (9 5 0g kg) ,特别是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 (5 3 4 1% )与阔叶林 (15 5 1g kg、8 2 6g kg、5 3 2 6 % )无显著差别 ,2种土壤的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含量及所测酶的活性也无显著差异 .2种林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间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 ,而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的相关性只有灌木林土壤达极显著水平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氮素含量都有较好的相关性 .阔叶林土壤蔗糖酶、脲酶、蛋白酶及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及易氧化态碳含量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而灌木林土壤只有蔗糖酶活性与各类碳有机碳有显著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林 阔叶林 土壤有机碳库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库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不确定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常小峰 汪诗平 +1 位作者 徐广平 白玲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0-716,668,共8页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库,比植被碳库或大气碳库的两倍还多。准确评估土壤有机碳库是预测全球变化与土壤有机碳之间反馈关系的关键。但目前对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该文综述了土壤有机碳库估算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库,比植被碳库或大气碳库的两倍还多。准确评估土壤有机碳库是预测全球变化与土壤有机碳之间反馈关系的关键。但目前对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该文综述了土壤有机碳库估算及其影响因素和土壤有机碳库估算不确定性的来源和常用的采样方法,以及计算土壤碳汇的最新研究进展。未来技术进步以及模型的不断完善可能会降低土壤有机碳库估算的不确定性,提高其估算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不确定性 采样方法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7
作者 曹丽花 赵世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7-182,187,共7页
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和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调控措施,并对土壤有机碳库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储量 调控措施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与增施有机肥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库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黛静 王艳杰 +3 位作者 陈倩青 杨雪倩 宗洁静 李春喜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128-133,共6页
为了解不同耕作方式与增施有机肥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库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小麦产量,特设置本试验。在前6年定位试验基础上,以百农207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区组设计,设置深耕(DTF0)、浅耕(STF0)、免耕(NTF0)、深耕有机肥(... 为了解不同耕作方式与增施有机肥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库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小麦产量,特设置本试验。在前6年定位试验基础上,以百农207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区组设计,设置深耕(DTF0)、浅耕(STF0)、免耕(NTF0)、深耕有机肥(DTF1)、浅耕有机肥(STF1)和免耕有机肥(NTF1)6个处理。结果表明,0~5cm土层,与其他处理相比,NTF1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较高;5~20cm土层,STF1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高于其他处理;40~60cm土层,NTF1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STF1与DTF1处理(P<0.05)。就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而言,DTF1处理下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有机 土壤有机碳库 小麦产量 深耕 浅耕 免耕
下载PDF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空间分布的分析与估算 被引量:21
19
作者 周成虎 周启鸣 +1 位作者 王绍强 潘媛媛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2003年第1期6-12,共7页
陆地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碳库作为陆地碳库的主要成分,在地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精确估算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就必须确定其组成及动态变化过程。这是我们对土壤碳循环的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尤其在... 陆地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碳库作为陆地碳库的主要成分,在地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精确估算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就必须确定其组成及动态变化过程。这是我们对土壤碳循环的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尤其在中国,全国性的土壤有机碳库广泛存在于何处尚未可知。本文是一个关于全国性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估算研究项目的报告,数据来自中国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中2473个土壤剖面的实测数据,并经过GIS技术确认。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约为92.4Pg(1Pg=10^(15)g),平均碳密度为10.53kgC/m^2,同时也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并将其绘制成图。本项研究提供了碳循环研究的一些基础数据和一个分析方法,同时为中国控制CO_2排放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土壤有机碳库 空间分布 循环
下载PDF
湖南省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仕栋 方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6-151,160,共7页
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对土壤碳库变化及土壤固碳潜力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根据湖南省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估算了湖南省主要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库储量和密度,并采用ArcGIS技术估算了湖南省各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 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对土壤碳库变化及土壤固碳潜力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根据湖南省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估算了湖南省主要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库储量和密度,并采用ArcGIS技术估算了湖南省各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湖南省土壤有机碳库为18.45×108 t,表层土壤有机碳库为7.13×108 t,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达116.30t.hm-2,红壤、黄壤和水稻土作为湖南省面积分布最广的土壤类型,其有机碳储量占湖南省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的82.51%,其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05.62t.hm-2、110.11t.hm-2和137.31t.hm-2;山地草甸土、黄棕壤、水稻土有机碳密度较高,而紫色土和潮土有机碳密度较低;在空间分布上,湘西北、湘西南和湘南地区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较高,湘中湘东丘陵区和湘北洞庭湖平原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较低,湖南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总体上比较均匀,主要在90~140t.hm-2范围内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密度 空间分布 湖南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