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雄安新区主要断裂带土壤气体的Rn与CO_(2)脱气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江 陈志 +2 位作者 张帆 张志相 张素欣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35-752,共18页
文中基于对野外流动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初步研究了雄安新区主要断裂带土壤气体的Rn与CO_(2)脱气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经观测分析发现,新区3条地震剖面上方的土壤气体浓度高值异常区域与深部断裂的分布高度吻合,展现出沿断裂带集... 文中基于对野外流动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初步研究了雄安新区主要断裂带土壤气体的Rn与CO_(2)脱气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经观测分析发现,新区3条地震剖面上方的土壤气体浓度高值异常区域与深部断裂的分布高度吻合,展现出沿断裂带集中脱气的现象。受局部生物活动影响,个别断裂区段土壤气体Rn和CO_(2)可能存在不同的补给来源,导致个别区段的Rn和CO_(2)浓度高值异常区域不一致,以及Rn和CO_(2)浓度与通量测值之间较弱的相关性。计算结果显示,新区主要断裂带存在强脱气特征,各剖面土壤气体Rn通量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71.44~335.35mBq/m^(2)·s,CO_(2)通量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25.96~78.23g/m^(2)·d;Rn浓度强度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0.91~2.30,CO_(2)浓度强度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1.13~2.61,与国内外其他典型断裂带及地震带的土壤气体脱气强度相当。结合室内气体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标准对雄安新区主要断裂带释放气体的环境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新区容城断裂的氡气释放最高值达675mBq/m^(2)·s,牛东断裂2条分支的最高值分别达395.70mBq/m^(2)·s和334.84mBq/m^(2)·s,有必要对建在容城断裂和牛东断裂带上方的建筑物进行综合防氡处理。CO_(2)释放量的初步估算结果表明,新区主要断裂带的CO_(2)脱气对大气的日贡献量约为1622.56t,年贡献量高达0.59×10^(6)t,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应予以重视。文中的研究成果对于新区城市规划、环境治理及断裂带释放气体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土壤气体通量 Rn CO_(2) 浓度 容城断裂 牛东断裂
下载PDF
阳原盆地北缘断裂带中段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断裂活动性
2
作者 唐杰 张素欣 +3 位作者 王江 张路飞 丁志华 只楠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9-313,共15页
有研究认为1989年和1991年阳原盆地西侧冀晋交界附近发生的2次中强地震震群导致盆地东侧应力随之调整,意味着阳原盆地开启了新的地震活跃周期。盆地东侧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盆地北缘断裂附近,其中段大蟒沟至台家庄为该北缘断裂最活动段,... 有研究认为1989年和1991年阳原盆地西侧冀晋交界附近发生的2次中强地震震群导致盆地东侧应力随之调整,意味着阳原盆地开启了新的地震活跃周期。盆地东侧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盆地北缘断裂附近,其中段大蟒沟至台家庄为该北缘断裂最活动段,该断裂带的最新活动情况对于震情形势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河北阳原盆地北缘断裂带中段的大蟒沟、姚家庄、南口村、台家庄布设了4条测线开展2期Rn、CO 2及Hg浓度测量,在南口村、台家庄剖面开展一期土壤化学成分分析,以研究该盆地北缘断裂带中段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空间差异及其与断裂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气体浓度高值点分布在断层陡坎、破碎带上,利用断层气在该区域探测隐伏断裂的浅层位置具有可行性;南口村剖面土壤气体释放强度相对高于其他剖面,这种浓度空间分布差异性可能是由于地质构造结构与断裂活动性引起的断裂破碎程度不同所致;土壤中总汞(THg)含量与气体浓度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吻合性,基于土壤中总有机碳(TOC)能够吸附Hg元素的特征,THg浓度分布特征能反映一段时间内断层活动状态;结合断裂带周边定点前兆连续观测数据及地震活动性分析认为,该断裂目前活动水平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原盆地北缘断裂 土壤气体 总汞(THg) 地球化学特征 断裂活动性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条件下旱地土壤气体CO_2浓度廓线测定 被引量:30
3
作者 刁一伟 郑循华 +3 位作者 王跃思 徐仲均 韩圣慧 朱建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249-1252,共4页
设计了一套适合于FACE(free airCO2 enrichment)平台的旱地土壤气体CO2 浓度廓线测定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田间实验 .在江苏省无锡市郊区具有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的稻麦轮作农田 ,对FACE和对照麦田以及裸土 0~ 30cm土层的土壤气体CO2 浓... 设计了一套适合于FACE(free airCO2 enrichment)平台的旱地土壤气体CO2 浓度廓线测定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田间实验 .在江苏省无锡市郊区具有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的稻麦轮作农田 ,对FACE和对照麦田以及裸土 0~ 30cm土层的土壤气体CO2 浓度廓线进行了观测研究 .结果表明 ,所采用的方法满足进行旱地农田土壤气体CO2 浓度廓线研究的要求 ;在 0~ 30cm土层中 ,上层土壤气体中的CO2 向上垂直扩散要比下层土壤快 ;在作物旺盛生长期 ,大气CO2 浓度升高 2 0 0± 4 0 μmol·mol-1使 0~ 30cm土层的土壤气体CO2 浓度显著提高 14 %± 5 % (t 检验P <0 .0 0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 旱地土壤 气体CO2浓度廓线 土壤气体 采样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扬 戴波 周晓成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4-449,527,共6页
为讨论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土壤气体CO2、Rn以及Hg的地球化学特征,在重岗、晓店、桥北和何庄4个地点跨断层测量了土壤气中CO2、Rn以及Hg的浓度。测量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江苏段上土壤气CO2、Rn和Hg的浓度异常衬度分别为2.74-3.75,2.0... 为讨论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土壤气体CO2、Rn以及Hg的地球化学特征,在重岗、晓店、桥北和何庄4个地点跨断层测量了土壤气中CO2、Rn以及Hg的浓度。测量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江苏段上土壤气CO2、Rn和Hg的浓度异常衬度分别为2.74-3.75,2.05-5.73和1.84-3.96。土壤气中CO2、Rn和Hg的浓度异常主要集中分布在断裂带内及附近,且与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性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气体 地球化学特征 浓度异常衬度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土壤气体采样装置的研制 被引量:11
5
作者 郑乐平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3-114,共2页
准确地采集土壤气体样品是研究土壤气体特征的前提。本文报道了研制的土壤气体采集装置。该装置由钻入、去气、检验及连接收集四部分组成。
关键词 土壤气体 采样装置 气体流量计
下载PDF
基于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的雄安新区活动断裂空间展布及活动性探讨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江 陈志 +6 位作者 张帆 张志相 刘兆飞 何鸿毅 唐杰 丁志华 张素欣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4-274,共11页
通过密集测点和跨断裂测线土壤气体地球化学野外流动观测,获取了雄安新区土壤气体Rn、CO_(2)和Hg浓度的区域背景场资料及跨断裂剖面分布特征。结合Q-Q图频率统计法和Kriging插值对雄安新区土壤气体地球化学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雄安新... 通过密集测点和跨断裂测线土壤气体地球化学野外流动观测,获取了雄安新区土壤气体Rn、CO_(2)和Hg浓度的区域背景场资料及跨断裂剖面分布特征。结合Q-Q图频率统计法和Kriging插值对雄安新区土壤气体地球化学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雄安新区断裂来源土壤气体Rn、CO_(2)和Hg的浓度高值呈串珠状聚集于牛东断裂、牛东分支断裂1、牛东分支断裂2、容城断裂和徐水—大城断裂沿线,表明这5条断裂可能是研究区较为活动的断裂带,根据气体浓度高值优势方向及城市活断层探测结果,进一步限定了各断裂的空间展布态势。各活动断裂不同段气体浓度相对强度的计算结果显示,新区断裂活动性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牛东分支断裂2的活动性最强,其Rn浓度相对强度高于首都圈地区的18条主要活动断裂。由于观测范围的局限性,各活动断裂不同段土壤气体浓度相对强度并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土壤气体 地球化学 气体浓度 隐伏断裂 断层活动性
下载PDF
内蒙古扎木敖包矿床土壤气体纳米微粒特征研究
7
作者 彭忠泽 曹建劲 +3 位作者 何雨璇 刘翔 胡乖 陆美曲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6-154,共9页
以内蒙古戈壁地区扎木敖包矿床为研究对象,采用透射电镜研究该矿床土壤气体纳米微粒的形貌、化学成分、大小、结构、聚合等特征,旨在克服该地区厚砂砾层的屏蔽作用探查深部隐伏矿体。结果表明:微粒兼具有聚合体和单一颗粒形态,多以聚合... 以内蒙古戈壁地区扎木敖包矿床为研究对象,采用透射电镜研究该矿床土壤气体纳米微粒的形貌、化学成分、大小、结构、聚合等特征,旨在克服该地区厚砂砾层的屏蔽作用探查深部隐伏矿体。结果表明:微粒兼具有聚合体和单一颗粒形态,多以聚合体形态出现,粒度为30~550 nm,形态各异,多数为多晶。微粒的主要金属成分为Fe、Pb、Zn、Cu、Sn、Mo等,多见Fe-Zn、Pb-Fe-Zn的组合方式,这些特征与矿体金属矿物元素种类和组合特征对应性良好。含Fe微粒对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Zn元素多见被吸附而携带迁移。对比背景区微粒成分同地层成分相似的情况,矿区微粒的成矿元素异常指示其与深部矿体具有密切联系。微粒的成分包括氧化物、氢氧化物、硫酸盐等,含氧量普遍偏高,金属元素及S元素多以高价态形式存在,结合地貌和断层发育特点,推测扎木敖包纳米微粒的成因为氧化作用或断层加后期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覆盖区 土壤气体 透射电镜 纳米微粒
下载PDF
土壤气体中氦与深层地下水陆地排出的研究
8
作者 苑金英 姜玉芬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1994年第4期29-33,65,共6页
在对加拿大地盾地区地下处置核燃废物的影响评估中,我们首先要了解从地下处置洞窟附近流出的地下水的方位和面积。在Boggy Creek沿岸面积为10×10m的沼泽地已测出土壤气体中存在着很强的He异常现象。在这个地方,接近表面土壤中的He... 在对加拿大地盾地区地下处置核燃废物的影响评估中,我们首先要了解从地下处置洞窟附近流出的地下水的方位和面积。在Boggy Creek沿岸面积为10×10m的沼泽地已测出土壤气体中存在着很强的He异常现象。在这个地方,接近表面土壤中的He浓度高达360n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气体 舔盐 标柱 深层地下水 陆地 含盐地下水 地段 通量密度 Bogg 地下处置
下载PDF
唐山地区断层土壤气体CO_(2)连续观测台阵数据分析
9
作者 张志相 王江 +3 位作者 张帆 张娜 宋志刚 赵建明 《华北地震科学》 2022年第4期69-76,共8页
利用唐山地区9个断层土壤气体CO_(2)浓度观测点构成的连续观测台阵2018—2020年观测数据,分析发现该地区断层土壤气体CO_(2)年变动态主要受地温及降雨量影响;在2018年唐山古冶M3.3地震、2019年唐山丰南M4.5地震和2020年唐山古冶M5.1地... 利用唐山地区9个断层土壤气体CO_(2)浓度观测点构成的连续观测台阵2018—2020年观测数据,分析发现该地区断层土壤气体CO_(2)年变动态主要受地温及降雨量影响;在2018年唐山古冶M3.3地震、2019年唐山丰南M4.5地震和2020年唐山古冶M5.1地震前一个月左右,赵各庄、靳庄、北泊观测点记录到不同程度的CO_(2)浓度异常变化,异常形态主要有阶跃上升、震荡式上升和突跳3种,异常峰值最大为背景值的3.8倍。连续观测数据的异常变化可能包含地震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区 断层土壤气体 CO_(2)浓度 干扰因素 前兆信息
下载PDF
上海地区土壤气体中汞的测定
10
作者 陈丹 董聪慧 《广东化工》 CAS 2022年第11期197-199,212,共4页
摘土壤气体中的汞,是大气环境中汞的重要来源,对土壤气体中汞的检测,对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上海地区地下水埋深浅,对土壤汞气的检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通过对土壤汞气监测井深度的控制,以及对监测井管直径、采样流量... 摘土壤气体中的汞,是大气环境中汞的重要来源,对土壤气体中汞的检测,对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上海地区地下水埋深浅,对土壤汞气的检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通过对土壤汞气监测井深度的控制,以及对监测井管直径、采样流量、采样体积、洗脱液浓度进行研究,汞气用巯基棉富集,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土壤汞气的采集效果,并建立了用巯基棉富集-4.0 mol/L盐酸-氯化钠饱和溶液洗脱-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土壤汞气的方法。结果表明:方法的检出限为2.1×10^(-6) mg·m^(-3),样品分析的相对偏差在1.60%~10.90%,加标回收率在82.3%~10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井 巯基棉富集 原子荧光法 土壤气体
下载PDF
土壤气体测试在污染范围圈定中的应用——以北方一个目标场地为例
11
作者 孙海波 《环境与发展》 2017年第3期136-138,共3页
钻探、监测井安装及取样分析是当前环境调查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但采用这些方法往往伴随的是周期长,费用高,特别是要反复取样确定污染羽描绘时。土壤气体筛查是一种快速定性的污染调查的方法,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快速筛查地下土壤气体中... 钻探、监测井安装及取样分析是当前环境调查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但采用这些方法往往伴随的是周期长,费用高,特别是要反复取样确定污染羽描绘时。土壤气体筛查是一种快速定性的污染调查的方法,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快速筛查地下土壤气体中VOC的存在,来帮助确定土壤地下水取样位置,从而减少调查费用的支出,节约调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气体筛查 污染羽描绘 环境背景调查
下载PDF
短期氮磷添加对呼伦贝尔辉河流域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2
作者 曲艳 赵坤 +3 位作者 韩子晨 吕世海 沃强 戎郁萍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9,共12页
养分添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但不同水分条件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尚不明确。2021年在呼伦贝尔辉河流域利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季节淹水(PF)草地和河岸带边缘未曾淹没的干燥(NF)草地下氮(N)、磷(P... 养分添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但不同水分条件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尚不明确。2021年在呼伦贝尔辉河流域利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季节淹水(PF)草地和河岸带边缘未曾淹没的干燥(NF)草地下氮(N)、磷(P)单独添加和氮磷共同添加(N+P)对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通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 NF草地在P添加下土壤CO_(2)排放量显著高于PF(P<0.05),NF草地在N+P添加下土壤CH_(4)排放量极显著高于PF(P<0.01)。NF草地在3种养分添加下均会显著提高土壤N_(2)O通量,分别提高了38.81%、90.09%、124.94%;2)养分添加可提高不同水分草地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且PF和NF草地不同组分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最高值在养分添加下表现一致,其中N添加下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95.92%、49.01%。P添加下土壤CH_(4)累积排放量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190.64%、32.62%。而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最大值出现在N+P添加下,均较CK提高了约3倍;3)在养分添加下NF草地全球增温潜势(GWP)高于PF草地,且NF和PF草地均在P添加下GWP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32.66%、178.69%;4)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得出,水分条件对土壤CO_(2)和CH_(4)通量具有负效应,养分添加对其具有正效应,水分条件与养分添加对土壤N_(2)O通量均具有正效应。水分条件和养分添加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进而影响土壤CO_(2)和CH_(4)通量,而水分条件和养分添加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从而改变植物地上生物量最终影响土壤N_(2)O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室气体 氮磷添加 水分条件 草甸草原 辉河流域
下载PDF
根河源湿地公园不同下垫面土壤理化性质与温室气体通量关联性研究
13
作者 王新园 李依倩 +5 位作者 马秀枝 李长生 田弘 杨林 梁蕾 张志杰 《现代园艺》 2023年第21期53-57,共5页
温室气体排放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同下垫面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各异。选取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源湿地公园3种主要的下垫面,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9年生长盛季(7-8月)进行了大气-土壤温室气体通量(CO_(2)、CH_(4)和N_(2)O... 温室气体排放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同下垫面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各异。选取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源湿地公园3种主要的下垫面,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9年生长盛季(7-8月)进行了大气-土壤温室气体通量(CO_(2)、CH_(4)和N_(2)O)的原位观测,同期测定了相关环境因子及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结果表明,生长盛季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本沼泽土壤CO_(2)通量无显著差异(P=0.2457),日均值分别是383.2 mg/m^(2)·h、342.5mg/m^(2)·h、180.1mg/m^(2)·h。CO_(2)通量与大气湿度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湿度并不存在明显的联系。3种下垫面土壤CH_(4)通量无显著差异(P=0.1249),日均值分别是-70.92mg/m^(2)·h、62.11mg/m^(2)·h、558.42mg/m^(2)·h;CH_(4)通量除草本沼泽区域外,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种下垫面土壤CH_(4)吸收通量均与土壤湿度相关性不显著。3种下垫面土壤N_(2)O通量无显著差异(P=0.4569),日均值分别是4.56ug/m^(2)·h、5.69ug/m^(2)·h、6.69 ug/m^(2)·h;土壤N_(2)O通量在森林沼泽和灌丛沼泽覆盖区域中均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灌丛沼泽N_(2)O通量与土壤水分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CO_(2)通量、CH_(4)通量和N_(2)O通量还不同程度受到土壤pH值、土壤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和总氮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下垫面对温室气体通量具有不同的影响特征,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差别,对其深入研究对维护大兴安岭气候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河源 土壤CO_(2)、N_(2)O、湿地CH_(4) 土壤温室气体
下载PDF
双层土壤系统中污染气体入侵建筑物流量的解析公式
14
作者 崔学慧 陈鸿汉 李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98,共4页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中部地区存在大量的上层是细颗粒土壤、下层是粗颗粒土壤的被石油烃(PHC)污染的双层土壤系统。针对这类土壤系统,本文构造出不同与J&E模型的解析公式,以初步估计被石油烃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挥发出的有机气体入侵建...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中部地区存在大量的上层是细颗粒土壤、下层是粗颗粒土壤的被石油烃(PHC)污染的双层土壤系统。针对这类土壤系统,本文构造出不同与J&E模型的解析公式,以初步估计被石油烃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挥发出的有机气体入侵建筑物的流量。应用ECCLIPSE-2003a软件对该区某污染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以验证该公式。结果表明:在这类双层土壤系统中,该公式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气体 入侵流量 双层土壤系统
下载PDF
灌溉方式对设施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西超 叶旭红 +4 位作者 韩冰 李文 范庆锋 邹洪涛 张玉龙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87-1496,共10页
为了寻求在高产、高效、节水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灌溉方式,以长期定位灌溉设施蔬菜(以番茄为例)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覆膜滴灌、节点式渗灌、沟灌3种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温室气体(N2O、CO_2、CH4)排放特征的影响,以... 为了寻求在高产、高效、节水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灌溉方式,以长期定位灌溉设施蔬菜(以番茄为例)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覆膜滴灌、节点式渗灌、沟灌3种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温室气体(N2O、CO_2、CH4)排放特征的影响,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温度和湿度两大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运用产气比概念对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番茄生长季,不同灌溉方式下N2O排放总量表现为沟灌(25.33 kg/hm^2)>覆膜滴灌(23.87 kg/hm^2)>节点式渗灌(10.04 kg/hm^2),土壤温度适宜条件下,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2CO_2排放通量随着气温升高及植株生长而逐渐增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同灌溉方式下CO_2排放总量表现为节点式渗灌(11.84 t/hm^2)>沟灌(10.45 t/hm^2)>覆膜滴灌(9.53 t/hm^2);覆膜滴灌和节点式渗灌处理下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沟灌处理下二者呈显著相关(P<0.05).3在番茄整个生长季期间,土壤总体表现为大气CH4的汇,不同灌溉方式下CH4吸收总量表现为节点式渗灌(1.98 kg/hm^2)>覆膜滴灌(0.93 kg/hm^2)>沟灌(0.71 kg/hm^2),CH4排放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相关(P<0.05).研究显示,采用覆膜滴灌方式不仅可以达到高产、高效、节水的目标,而且综合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最少,可达到土壤温室气体最大程度的减排效果,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是一种最佳的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滴灌 节点式渗灌 沟灌 土壤温室气体 设施土壤
下载PDF
土壤温室气体昼夜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1
16
作者 秦小光 蔡炳贵 +2 位作者 吴金水 王国安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6-388,共13页
通过对北京东灵山草地和桦树林土壤气体CO2,N2O和CH4浓度及其排放通量的昼夜连续观测,探讨了生长季节草地和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昼夜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土壤CO2排放通量昼高夜低,N2O排放通量有明显小时尺度波动,但昼夜变化... 通过对北京东灵山草地和桦树林土壤气体CO2,N2O和CH4浓度及其排放通量的昼夜连续观测,探讨了生长季节草地和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昼夜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土壤CO2排放通量昼高夜低,N2O排放通量有明显小时尺度波动,但昼夜变化不突出;土壤CO2和N2O浓度昼夜变化不明显,且与排放通量波动不一致;土壤是大气CH4的一个汇,相对厌氧的环境可能有利于土壤吸收CH4。2)无雨时气温昼夜变化通过影响土壤表层的气体扩散和CO2产生过程,来影响土壤CO2和N2O的地表排放通量,而对土壤10cm以下CO2和N2O的产生影响不大。小时尺度的土壤CO2和N2O浓度波动则可能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或机制。3)降雨时土壤渗水引起的土壤空气对流取代气体浓度扩散成为土壤与大气空气交换的主要方式,导致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的同步波动。降雨渗水较多时,较多的溶解氧随着雨水进入土壤内,会促进土壤CO2的生成和抑制N2O的产生。4)土壤CO2与N2O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出土壤CO2和N2O有相对稳定的产率比。土壤有效碳可能是造成土壤CO2与N2O浓度正相关的主要原因,土壤空气的氧分压则可能是造成土壤CO2和N2O浓度波动不一致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室气体 昼夜变化 环境影响因素 北京东灵山
下载PDF
秸秆与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差异 被引量:11
17
作者 周际海 陈晏敏 +4 位作者 袁颖红 郜茹茹 刘再群 李威 濮海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8-254,共7页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向土壤中添加小麦秸秆和不同量生物质炭,同时比较探究秸秆与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差异。试验共设5个处理:土壤(S)、土壤+1%小麦秸秆(WT)、土壤+1%生物质炭(BC1)、土壤+2%生物质炭(BC2)和...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向土壤中添加小麦秸秆和不同量生物质炭,同时比较探究秸秆与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差异。试验共设5个处理:土壤(S)、土壤+1%小麦秸秆(WT)、土壤+1%生物质炭(BC1)、土壤+2%生物质炭(BC2)和土壤+4%生物质炭(BC4)。在培养期内,施秸秆处理土壤CO2排放量比对照处理S显著增加约12.60%~2005.63%,而施生物质炭处理降低约51.49%~97.93%。施秸秆处理的温室气体增温潜势(GWP)是对照处理S的1.12~19.24倍,而施生物质炭处理,即处理BC1、BC2和BC4的GWP分别降低了0.27%~64.06%,15.78%~94.01%和29.43%~92.28%。小麦秸秆施用会明显增加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效应;而添加生物质炭对土壤CO2、N2O排放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明显减弱温室气体增温潜势,即生物质炭能明显减弱温室效应。添加小麦秸秆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提高FDA水解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生物质炭施用一段时间后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显著激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生物质炭 土壤温室气体 微生物活性
下载PDF
石油与食细菌线虫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际海 唐嘉婕 +5 位作者 袁颖红 黄荣霞 程坤 吴雪艳 袁东东 樊后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497-3505,共9页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利用人工模拟石油污染土壤并接种不同密度的食细菌线虫,探究石油污染条件下食细菌线虫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本实验设5个处理,即:新鲜土壤(S)、5.0g/kg石油污染土壤(SP)、5.0g/kg石油污染土壤+5条线...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利用人工模拟石油污染土壤并接种不同密度的食细菌线虫,探究石油污染条件下食细菌线虫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本实验设5个处理,即:新鲜土壤(S)、5.0g/kg石油污染土壤(SP)、5.0g/kg石油污染土壤+5条线虫/g干土(SPN5)、5.0g/kg石油污染土壤+10条线虫/g干土(SPN10)、5.0g/kg石油污染土壤+20条线虫/g干土(SPN20).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可以使土壤的CO_2、N2_O排放量明显增加,分别是对照处理S的7.03~10.16倍、11.56~32.19倍,而对CH4的排放影响不明显;但从温室气体增温潜势(GWP)变化可以看出石油污染对温室效应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是对照处理S的7.13~10.17倍;石油污染和食细菌线虫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和代谢熵(q CO_2),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的趋势是先升高后下降,各处理的代谢熵是对照处理S的6.59~9.83倍;石油污染对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活性表现为初期抑制后期激活;石油污染对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主要表现为激活作用;食细菌线虫一定程度上可增加石油污染土壤中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温室气体CO_2、N_2O、CH_4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食细菌线虫 土壤温室气体 微生物活性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华北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2
19
作者 张明园 魏燕华 +2 位作者 孔凡磊 陈阜 张海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3-209,共7页
耕作方式能够改变土壤有机碳在土层中的分布,进而对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碳储量产生影响。该研究在模型调整的基础上选取了土壤有机碳(SOC)、土壤碳密度(SCD)、土壤呼吸(SR)以及生物量碳(BC)4个指标对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耕作方式能够改变土壤有机碳在土层中的分布,进而对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碳储量产生影响。该研究在模型调整的基础上选取了土壤有机碳(SOC)、土壤碳密度(SCD)、土壤呼吸(SR)以及生物量碳(BC)4个指标对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在华北麦-玉两熟农田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并用该模型模拟当地土壤碳储量(SCS)动态变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此模型可以适用于华北麦-玉两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模拟研究;2001-2010年SOC和SCS逐年递增;对未来100a模拟发现,前15a旋耕(RT)和翻耕(CT)处理SOC增长迅速,而免耕(NT)SOC的剧烈增长趋势要持续近40a;对比各处理100a碳储量变化可知,前20aCT处理SCS最大,20a后NT处理SCS最大;各处理土壤全球变暖潜势(GWP)大小为CT>RT>NT。通过验证该文证明了DNDC模型可以较好地研究华北麦-玉两熟农田土壤碳循环;长久来看NT有利于农田SCS的积累以及GWP的降低。该研究能够为华北麦-玉两熟农作区固碳减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温室气体 耕作方式 碳储量 全球变暖潜势 DNDC模型 土壤呼吸
下载PDF
松原M_(S)5.1地震前断层土壤气H_(2)、Hg地球化学特征与热红外异常响应研究
20
作者 李继业 胡澜缤 +4 位作者 李营 马龙辰 王强 张思萌 李冬妮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3-945,共13页
利用多种气体开展联合观测是捕捉地震前兆异常的有效途径。氢、汞观测作为地震短临预测主要手段和前兆指标,在揭示地下(断裂带)流体与地震孕育、发生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黑龙江肇东观测井开展断裂带土壤气H_(2)、Hg野外定点... 利用多种气体开展联合观测是捕捉地震前兆异常的有效途径。氢、汞观测作为地震短临预测主要手段和前兆指标,在揭示地下(断裂带)流体与地震孕育、发生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黑龙江肇东观测井开展断裂带土壤气H_(2)、Hg野外定点联合观测试验,对2019年5月18日吉林松原宁江M_(S)5.1主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震兆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断裂带土壤气H_(2)、Hg浓度在宁江M_(S)5.1地震前分别存在3个月的短期异常和3天的临震异常,二者在主震前后表现形式以及频谱特征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氢、汞特性和孕震机理有关;(2)断裂带土壤气H_(2)、Hg浓度在宁江M_(S)5.1主震及余震时段均存在高值异常,主要表现为“高值异常—恢复正常—发生主震—震后高值异常—恢复正常—发生较强余震”,具有持续性、可重复性和配套性的特点;(3)吉林松原宁江M_(S)5.1地震前后肇东断裂带土壤气H_(2)、Hg地球化学特征与震中区附近热红外异常具有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土壤气H_(2)峰值异常—震中区热红外高值异常—发生主震—土壤气Hg峰值异常—震中区热红外异常下降—土壤气H_(2)、Hg震后次高值异常—发生强余震”的特点。以上认识,为松辽盆地开展断裂带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与热红外异常响应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土壤气体 热红外 松原地震 响应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