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冬灌方式对紫花苜蓿次年生长及土壤水热的影响
1
作者 刘晋 郑和祥 +2 位作者 邬佳宾 王国帅 何锐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1,共7页
为探寻干旱半干旱地区冬季灌水对土壤水分、温度以及翌年紫花苜蓿返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而提出适宜于伊金霍洛旗地区紫花苜蓿高产的灌溉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未冬灌小区作为对照(CK),设置地下滴灌(DI)和畦灌(BI)2种灌溉方式,... 为探寻干旱半干旱地区冬季灌水对土壤水分、温度以及翌年紫花苜蓿返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而提出适宜于伊金霍洛旗地区紫花苜蓿高产的灌溉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未冬灌小区作为对照(CK),设置地下滴灌(DI)和畦灌(BI)2种灌溉方式,灌水定额设置为30 mm,共3个试验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9个试验小区。结果表明冬灌对次年紫花苜蓿返青时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和土层温度均有一定影响,地下滴灌和畦灌,均能提高紫花苜蓿返青前的土壤含水率、提高土壤温度、改善紫花苜蓿的越冬环境、提高紫花苜蓿的越冬率。冬灌后次年紫花苜蓿返青率较未冬灌处理小区高13.77%,且滴灌处理条件下返青率最高,有利于后期紫花苜蓿产量的提高。地下滴灌冬灌处理条件下紫花苜蓿第1茬产量最高,鲜草产量为31020 kg/hm^(2),干草产量为6150 kg/hm^(2),相对未冬灌处理分别增产23.32%、21.67%。综合考虑地下滴灌条件下冬灌对次年紫花苜蓿生长及土壤水热的影响,建议伊金霍洛旗地区紫花苜蓿在越冬期进行地下滴灌条件下的冬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冬灌 灌溉方式 地下滴灌 土壤水热 土壤水 土壤温度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地膜对花生土壤水热环境和生长的影响
2
作者 唐永齐 张友良 +3 位作者 王凤新 窦允清 李躲 冯绍元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7-27,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可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对花生土壤水热环境和生长的影响。【方法】设置农用白色地膜(WM)、黑色地膜(BM)、白色全生物可降解膜(WDM)、黑色全生物可降解膜(BDM)及不覆膜(CK)共5个处理,开展大田试验探究不同颜色可降解膜和... 【目的】研究不同可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对花生土壤水热环境和生长的影响。【方法】设置农用白色地膜(WM)、黑色地膜(BM)、白色全生物可降解膜(WDM)、黑色全生物可降解膜(BDM)及不覆膜(CK)共5个处理,开展大田试验探究不同颜色可降解膜和普通地膜覆盖对花生土壤水热环境及其生长的影响机制。【结果】(1)WDM处理与BDM处理较WM、BM处理增温保墒效果更好,苗期WDM处理0~25 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较WM处理高0.8℃,BDM处理较BM处理高0.6℃;苗期WDM处理夜间5 cm土层土壤平均温度较WM处理提高0.8℃,BDM处理较BM处理高0.6℃;苗期WDM处理夜间有效土壤积温较WM处理高88℃,BDM处理较BM处理高60℃;WDM处理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较WM处理提高11.7%,BDM处理较BM处理提高7.2%。(2)WDM处理花生产量较WM、BM、BDM处理分别增加5.3%、6.6%、17.3%,WDM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WM、BM、BDM处理分别提高7.8%、11.7%、22.8%。(3)白色可降解膜较黑色可降解膜降解程度提高14.6%。【结论】综上可知,山东花生种植中适宜选用白色全生物可降解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膜 普通地膜 花生 土壤水热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干播湿出”处理方式对南疆棉田土壤水热盐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董欣 柴仲平 +3 位作者 白云岗 刘洪波 丁宇 肖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0,共8页
针对新疆南疆地区气候干旱,棉花出苗影响因素复杂的现状,为探索在“干播湿出”条件下棉花出苗期适宜的处理方式,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海楼镇开展大田试验。试验共设计5个试验处理,即单膜覆盖(CT)、双膜覆盖(ST)、施用改良剂(GT)、滴... 针对新疆南疆地区气候干旱,棉花出苗影响因素复杂的现状,为探索在“干播湿出”条件下棉花出苗期适宜的处理方式,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海楼镇开展大田试验。试验共设计5个试验处理,即单膜覆盖(CT)、双膜覆盖(ST)、施用改良剂(GT)、滴灌冬灌(DT)以及对照组冬灌漫灌(CK),试验通过“水肥一体技术”,随出苗水滴施改良剂,播种时机械覆双膜,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温度、含水率、含盐量以及出苗率和产量的影响。棉花出苗期0~20 cm土层的含水率变化表明,土壤含水率由高到低排序为ST>GT>DT>CK>CT;对0~100 cm土壤含水率分析,在0~30 cm土层含水率由高到低排序为ST>GT>DT>CK>CT,各处理方式在3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率差别不大。在5cm土层,双膜覆盖处理的升温效果最好,保温效果最好,有效积温最高;在15 cm土层,双膜覆盖处理的土壤温度变化幅度最小,保温效果最好。分析0~4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发现,施用改良剂处理能有效改变0~10 cm和20~30cm土层土壤盐分,但在10~20 cm和30~40 cm土层范围内盐分较对照处理并无显著差异。双膜覆盖能有效改变0~1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盐分,但在10~40 cm土层范围内盐分较对照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在干播湿出不同技术处理中,双膜覆盖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棉花苗期土壤含水率与温度,提升棉花出苗率,有效改善水土环境,拥有更适合棉花出苗和生长的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播湿出 双膜覆盖 土壤改良剂 出苗率 土壤水热
下载PDF
BCC_AVIM陆面模式不同土壤垂直离散化方案对土壤水热输送的数值模拟
4
作者 刘子莎 吕世华 +3 位作者 胥朋飞 包逸群 游辉奇 杨凡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317,共15页
陆面模式中的土壤如何分层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认为在受大气—地面界面影响较大的土壤表层应该细分,土壤越往深层,土壤层厚度的分层可以相应加大。已有研究表明:在不同天气和气候积分条件下,土壤厚度在根带以下,其对模拟结果有不同的影... 陆面模式中的土壤如何分层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认为在受大气—地面界面影响较大的土壤表层应该细分,土壤越往深层,土壤层厚度的分层可以相应加大。已有研究表明:在不同天气和气候积分条件下,土壤厚度在根带以下,其对模拟结果有不同的影响。这表示根据不同的研究要求,应当改变土壤的分层方式。然而什么是陆面模式中的最优土壤分层方式仍不确定。因此本文主要利用BCC_AVIM陆面模式探究不同土壤垂直离散化方案对于土壤水热属性,表面辐射通量与感热、潜热通量模拟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提升模式模拟效果的目的。BCC_AVIM陆面模式中原土壤分层方案为10层,将土壤各层的节点深度,土壤层厚度以及土壤各层的界面深度进行插值,由原来的10层土壤层插值到20层,在本文中称为方案一;参考模式CLM5.0中的土壤垂直离散化方案并改进到BCC_AVIM陆面模式中,原土壤层次也由10层增加到20层,为本文的方案二。将改进后的方案一和方案二与原方案结果对比分析发现:(1)方案一和方案二对土壤温度的模拟与实测数据更吻合,对于各层土壤温度的数值大小与变化趋势的模拟效果有所提升,其中方案一对浅层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更好。(2)在土壤湿度的模拟上,三种方案对浅层土壤湿度的模拟效果较好,对深层土壤湿度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差,其中方案一对土壤各层湿度曲线变化趋势与数值大小的模拟更加贴近实测数据。(3)方案一对土壤各层是否发生冻结或消融的时间判定更合理,更加接近实测数据。整体上,方案一的模拟效果最佳。由此,得出结论:方案一相较于原方案对土壤温、湿度的模拟效果有所改善,这表明在同样的土壤深度下,更密集更细致的土壤分层有利于提升模式对土壤水热输送的模拟能力。同时,方案一的模拟效果总体优于方案二,这也表明,在相同的土壤层次下,浅中层拥有更密集的土壤分层,对于提升模式对土壤水热输送的模拟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层 BCC_AVIM陆面过程模式 土壤水热
下载PDF
2016-2021年南亚热带近自然化改造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水热动态数据集
5
作者 刘士玲 郑路 +7 位作者 杨保国 杨坤 闵惠琳 陈琳 张培 庞圣江 舒韦维 李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472-481,共10页
本研究依托崇左凭祥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林区,利用南亚热带近自然化改造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内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开展土壤水热动态监测和研究,样地布设、指标监... 本研究依托崇左凭祥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林区,利用南亚热带近自然化改造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内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开展土壤水热动态监测和研究,样地布设、指标监测和数据质量控制均按照规范进行。本数据集对2016–2021年近自然化改造马尾松人工林的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土壤热通量、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等观测数据,经过异常值剔除、数据插补等标准数据处理,统计得到马尾松人工林日尺度的土壤水热动态数据,并对数据集的构建进行了说明。建立和共享本数据集对于理解近自然化改造马尾松人工林的土壤水热特征有重要价值,同时可为深入研究针阔叶混交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南亚热带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提供数据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 马尾松 近自然化改造 土壤水热
下载PDF
垄作沟播喷灌对油葵土壤水热调控及高效利用机理
6
作者 丁林 王福霞 +1 位作者 吴婕 王文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1-147,159,共8页
垄作沟播喷灌技术对降水及灌溉水叠加利用效果明显,适用于北方井灌农业区。通过测定不同灌水处理下土壤水分变化、土壤温度变化、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效益等指标,分析了不同灌水处理对油葵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的调控... 垄作沟播喷灌技术对降水及灌溉水叠加利用效果明显,适用于北方井灌农业区。通过测定不同灌水处理下土壤水分变化、土壤温度变化、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效益等指标,分析了不同灌水处理对油葵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的调控、水热高效利用机理与效应。研究表明,垄作沟播处理可减少棵间蒸发,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冬季灌溉储水量和有限的灌溉水资源,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其土壤温度变化幅度较CK(覆膜平作喷灌)小,且较为平缓,对土壤水热的调控效果明显,提高了水热利用效率,对油葵产量形成有促进作用。垄沟处理T3(垄作沟播喷灌,灌水定额36mm)、T4(垄作沟播喷灌,灌水定额42 mm)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其他垄沟处理和CK处理,在提高总体光合产物的同时提高了经济产品的积累量。在适宜灌水定额(T3)条件下,两年油葵产量较CK分别高6.1%和8.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34 kg/m^(3)和0.54 kg/m^(3),净产值分别提高6.7%和10.2%。在实际油葵种植生产中若采取垄作沟播喷灌技术,建议灌水定额以36mm为宜,灌水频率依据气候条件保持在3~5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沟播 喷灌 土壤水热调控 高效利用
下载PDF
不同覆盖时期和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成存 黄金文 +6 位作者 韩凡香 包正育 柴守玺 程宏波 马建涛 黄彩霞 常磊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3-263,共11页
于2018-2019年连续两年定位试验,设置秸秆带状秋覆盖(FSM)、黑膜大垄秋覆盖(FPM)、秸秆带状春覆盖(SSM)、黑膜大垄春覆盖(SPM)和不覆盖露地平作(CK)5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时期和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 于2018-2019年连续两年定位试验,设置秸秆带状秋覆盖(FSM)、黑膜大垄秋覆盖(FPM)、秸秆带状春覆盖(SSM)、黑膜大垄春覆盖(SPM)和不覆盖露地平作(CK)5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时期和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和黑膜大垄覆盖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全生育期0~200 cm土层平均贮水量,秋覆盖大于春覆盖,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分别平均提高马铃薯全生育期0~200 cm土层平均贮水量5.8%、8.6%;秸秆带状覆盖具有普遍的降温效应,而地膜覆盖存在普遍的增温效应,FSM和SSM处理0~25 cm土层平均温度分别较CK降低0.8℃和0.5℃,FPM和SPM处理分别增加0.5℃和0.6℃,秋覆盖降温幅度大于春覆盖,秋覆盖增温幅度小于春覆盖;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均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4.8%~7.6%、水分利用效率13.5%~22.6%,增产效应秋覆盖优于春覆盖。此外,秸秆带状覆盖显著提高纯经济收益和产投比且秋覆盖提高幅度大于春覆盖。因此,秸秆带状覆盖栽培技术是一种增产高、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模式,适宜于西北半干旱雨养区秸秆资源较为富余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水热 产量 马铃薯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内蒙古旱作区土壤水热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程志鹏 张成泽 +7 位作者 王富贵 王振 张悦忠 闫立伟 梁红伟 杨志红 高聚林 王志刚 《北方农业学报》 2023年第2期22-32,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动态及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为内蒙古旱作区玉米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常规垄作(CP)、秸秆离田免耕(NT)、秸秆覆盖免耕(RNT)、秸秆覆盖条耕(RST)4个处理,于202... 【目的】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动态及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为内蒙古旱作区玉米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常规垄作(CP)、秸秆离田免耕(NT)、秸秆覆盖免耕(RNT)、秸秆覆盖条耕(RST)4个处理,于2021—2022年玉米各生育时期监测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测定各生育时期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时测定产量。【结果】与CP相比,NT、RNT、RST降低了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壤平均温度及0~5 cm土壤活动积温,其中,NT、RNT 0~5 cm土壤活动积温2年平均分别显著降低69.81、127.52℃(P<0.05),而RST仅降低18.94℃,差异不显著(P>0.05);RNT、RST显著提高了玉米生育期内土壤贮水量(P<0.05),较CP、NT平均分别提高107.75、74.14 mm和71.50、37.89 mm。玉米出苗率RST较NT、CP、RNT平均分别提高1.58%、9.28%和9.11%;玉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2年均表现为RST>NT>CP>RNT,其中,RST较CP、NT、RNT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1.68%、4.47%和12.69%,产量分别提高6.06%、4.22%和7.21%,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高7.63%、5.61%和6.52%。【结论】秸秆覆盖条耕具有较好的增温保墒效果,显著提高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是实现内蒙古旱作区玉米增产增效的耕作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旱作区 秸秆覆盖条耕 土壤水热 玉米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水热及生长的影响
9
作者 王文杰 马建涛 +4 位作者 柴雨葳 吴炳权 常磊 柴守玺 程宏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06-1214,共9页
为明确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露地无覆盖为对照(CK),设置了秸秆带状覆盖(SM)、白膜全覆盖(BM)和黑膜全覆盖(HM)三种覆盖方式,分析覆盖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水热、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 为明确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露地无覆盖为对照(CK),设置了秸秆带状覆盖(SM)、白膜全覆盖(BM)和黑膜全覆盖(HM)三种覆盖方式,分析覆盖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水热、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覆盖能明显提高春小麦各生育时期0~200 cm土壤水分0.8~0.9个百分点,且SM处理以开花期增幅最大,HM和BM处理均以灌浆期增幅最大;同时,SM、HM和BM处理能明显增加关键生育时期的土壤水分1.0、1.4和1.1个百分点。HM和BM处理下春小麦全生育期0~25 cm平均土壤温度较CK分别增加0.7和1.3℃,均以苗期增幅最大;而SM处理较CK下降2.5℃,降幅在孕穗期最大。覆盖能显著提高春小麦干物质积累量,SM、HM和BM处理相对于CK的增幅分别为19.4%、16.7%和31.6%。覆盖显著增加了春小麦产量,增幅表现为BM(18.5%)>HM(15.1%)>SM(12.1%)。由此可见,覆膜与秸秆覆盖均有利于旱地土壤保墒和增温以及春小麦的产量形成;从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秸秆带状覆盖栽培是一种更加高产高效的覆盖方式,更有利于西北旱地农业可持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水热 干物质积累 旱地春小麦
下载PDF
祁连山中段高寒草甸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气象要素的响应
10
作者 刘倩 刘贤德 +2 位作者 王立 赵维俊 马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6-163,共8页
【目的】对祁连山中段高寒草甸土壤水热进行研究,深入探讨该区域内气象要素对土壤水热的影响过程,进而为植被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分布在祁连山中段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结合降水量、气温、... 【目的】对祁连山中段高寒草甸土壤水热进行研究,深入探讨该区域内气象要素对土壤水热的影响过程,进而为植被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分布在祁连山中段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结合降水量、气温、风速、空气湿度等气候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法探究土壤水热特征与气象要素的耦合关系。【结果】1)降水量与气温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季波动明显,空气湿度与风速无明显季节变化;2)各层土壤的温湿度变化在观测时间段内趋势较为一致,浅层土壤温度随季节变化波动明显,浅层土壤变化幅度大于深层土壤;3)各层土壤温湿度耦合关系良好,深层土壤温湿度耦合关系优于浅层土壤;4)土壤温度与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性显著,与空气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与风速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湿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与土壤温度类似;5)10~30 cm土层土壤温度与气温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4、0.789、0.744;10~30 cm土层土壤湿度与降水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6、0.325、0.329,土壤温度与气温的相关性优于土壤湿度与降水的相关性。【结论】1)研究区域内土壤温度、湿度的年内变化均存在明显的季节特征,两者的耦合关系良好;2)土壤温湿度均与气温及降水量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其他气象要素相关性不大;3)研究区内浅层土壤对气温的响应优于深层土壤,而深层土壤对降水量的响应优于浅层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土壤水热特征 气象要素 祁连山
下载PDF
宁夏青铜峡灌区冬灌对冻融期土壤水热盐分布及作物生长影响
11
作者 王心亮 王春颖 +2 位作者 袁银 杨健 韩宇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60,68,共8页
[目的]研究冬灌和冻融条件下土壤水热盐的再分布规律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为防治土壤盐渍化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宁夏青铜峡灌区2018年10月25日至2020年10月3日试验田实测气象、土壤理化指标和作物生长数据,采用统... [目的]研究冬灌和冻融条件下土壤水热盐的再分布规律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为防治土壤盐渍化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宁夏青铜峡灌区2018年10月25日至2020年10月3日试验田实测气象、土壤理化指标和作物生长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及可视化方法对冬灌与非冬灌区农田水热盐的运移规律及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铜峡灌区土壤温度变化滞后于气温变化,土壤浅表层温度受气温变化影响更显著。土壤从表面开始逐渐向下冻结,冻结深度随着气温的降低不断加深,消融期土壤冻结层从表层和底部同时进行消融,整个土壤冻融期共历时98 d。农田灌溉后含水率显著增高,冻结期灌溉降低各土层土壤温度0.1~1.1℃。冬灌农田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温度变化趋势和含水率变化特征与非冬灌区农田基本一致。冬灌后各土层盐分含量均下降,其中0—30 cm土层土壤盐分显著下降,但冻融期后冬灌农田土壤出现返盐现象。冬灌农田相较于非冬灌农田,小麦植株较高,玉米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小麦增产20.64%,玉米增产4.20%。[结论]青铜峡灌区冬灌明显改变了土壤水热盐的分布规律,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盐分,促进作物生长和增产,特别是明显提高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青铜峡灌区 冬灌 冻融期 土壤水热 作物生长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期SWAP和SHAW模型土壤水热运移模拟效果评价
12
作者 沈奇 薛静 +2 位作者 陈军锋 冯婧 杜琦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83,90,共10页
基于不同模型研究季节性冻融期土壤水热运移规律,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定量化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分别运用SWAP和SHAW模型对季节性冻融期土壤水分、温度和蒸发量进行了模拟,并对模拟效果加以评价。模拟结果表明:对于整个冻... 基于不同模型研究季节性冻融期土壤水热运移规律,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定量化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分别运用SWAP和SHAW模型对季节性冻融期土壤水分、温度和蒸发量进行了模拟,并对模拟效果加以评价。模拟结果表明:对于整个冻融期而言,利用SHAW模型模拟的土壤含水量的NRMSE基本保持在30%以内,RMSE均在0.09 cm^(3)/cm^(3)以下,利用SWAP模型模拟的土壤含水量的NRMSE基本保持在35%以内,RMSE均在0.13 cm^(3)/cm^(3)以下;利用SHAW模型模拟20 cm以下土层温度的NRMSE均保持在30%以内,RMSE均在0.94℃以下,利用SWAP模型模拟的土壤温度基本可以反映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在模拟土壤累积蒸发量方面,相比SWAP模型,SHAW模型的模拟值更接近实测值。总体而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于季节性冻融期,SHAW模型对土壤水热运移的模拟效果均较为理想,SWAP模型对土壤水分运移模拟较好,但对土壤温度模拟相对较差。对于土壤累积蒸发量的模拟效果,两个模型均不十分理想,有待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融期 SWAP模型 SHAW模型 土壤含水量 土壤温度 土壤蒸发量 土壤水热运移
下载PDF
东风渠灌区土壤水热环境及气象影响因子的响应研究
13
作者 王葵 周伍光 +3 位作者 王君勤 谭唯薇 詹光菊 樊毅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2-179,186,共9页
土壤水热环境对作物生长有着重要影响,为了确定东风渠灌区土壤水热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对灌区土壤温度和水分数据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测,利用变异系数Cv和Pearson相关法对灌区土壤水热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温度在... 土壤水热环境对作物生长有着重要影响,为了确定东风渠灌区土壤水热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对灌区土壤温度和水分数据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测,利用变异系数Cv和Pearson相关法对灌区土壤水热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温度在夏季偏高,各层土壤温度表现为: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冬季偏低,各层土壤温度表现为: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在雨季时,土壤水分波动较大,值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层土壤持水能力的高低:40 cm>20cm>60 cm>10 cm;(2)晴天土壤温度波动一般大于雨天,而雨天发生有效降水时,其土壤水分波动大于晴天;(3)非雨天,空气温度与土壤温度(正相关)、土壤水分(负相关)相关性最好;雨天,土壤温度与相对湿度相关性最好(正相关),雨天土壤水分与空气温度相关性最好(正相关),气象因子对土壤水热的影响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递减。研究成果对于完善灌区土壤水热变化理论,对灌区农业生产活动中土壤水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区 土壤水热 气象因子
下载PDF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谷子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闫立伟 赵铁锋 +9 位作者 王嘉兴 黄硕 边丽梅 洪钟 于丽红 于大伟 李欣 李小平 柴晓娇 李海东 《作物研究》 2023年第5期470-474,共5页
针对内蒙古东部旱作区年降水量不足、春季干旱等造成的谷子出苗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设置普通白色地膜(T1)、可降解白色地膜(T2)、可降解黑色地膜(T3)和不覆膜(CK)4个处理,于202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地膜... 针对内蒙古东部旱作区年降水量不足、春季干旱等造成的谷子出苗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设置普通白色地膜(T1)、可降解白色地膜(T2)、可降解黑色地膜(T3)和不覆膜(CK)4个处理,于202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地膜覆盖处理对谷子田土壤含水量、地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3种覆膜处理均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苗期至拔节期,覆膜显著提高了土壤温度;不同处理谷子产量表现为T3>T2>T1>CK,T3、T2、T1分别比CK增产17.55%、11.79%、6.39%;覆膜后谷子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覆膜处理T3、T2、T1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CK增加了15.79%、10.50%、6.52%。在干旱地区谷子生产中,可采用覆膜种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谷子产量,且以可降解黑色地膜表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地膜覆盖 土壤水热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水热及生菜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李尤亮 张雷 +2 位作者 王杰 袁艺 吴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4-118,共5页
微喷灌、不覆膜滴灌、覆膜滴灌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灌溉方式,可改变农田局地小气候,协调农田水热状况,影响作物产量。为探讨生菜生育期内土壤水热及产量对微喷灌、不覆膜滴灌、覆膜滴灌的响应规律,于2020~2021年在云南省灌溉试... 微喷灌、不覆膜滴灌、覆膜滴灌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灌溉方式,可改变农田局地小气候,协调农田水热状况,影响作物产量。为探讨生菜生育期内土壤水热及产量对微喷灌、不覆膜滴灌、覆膜滴灌的响应规律,于2020~2021年在云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了生菜灌溉试验。结果表明:与微喷灌相比较,不覆膜滴灌和覆膜滴灌可提高生菜根系层内土壤水储量,2020年分别提高了41.6%和37.5%,2021年分别提高了33.5%和29.5%。与微喷灌和不覆膜滴灌相比较,覆膜滴灌提高了生菜根系层内土壤温度,2020年分别提高了9.6%和12.3%,2021年分别提高了9.5%和10.3%。对于地温梯度,微喷灌最大,其次为不覆膜滴灌,最小为覆膜滴灌,2020年三种灌溉方式下的地温梯度值分别为0.0674,0.0587,0.037℃/cm,2021年分别为0.0669,0.0629,0.0467℃/cm。受土壤水热条件等的影响,覆膜滴灌条件下的生菜产量显著大于不覆膜滴灌和微喷灌,不覆膜滴灌生菜产量大于微喷灌。研究结果可为滇中地区生菜灌溉方式的调整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热 生菜产量 微喷灌 不覆膜滴灌 覆膜滴灌
下载PDF
有色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环境及作物生长影响探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斌 寇燕燕 +1 位作者 陈亮 杨世梅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16期31-33,共3页
地膜覆盖栽培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高效节水用水和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采用对比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探究了有色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环境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有色地膜覆盖能够显著改变土壤水热环境,提高土壤温度和降... 地膜覆盖栽培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高效节水用水和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采用对比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探究了有色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环境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有色地膜覆盖能够显著改变土壤水热环境,提高土壤温度和降低土壤水分蒸发,能够显著促进种子萌发和作物生长,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特别是在春季播种时效果更好。作物在高温季节时,黑膜和上银下黑膜可以有效减缓土壤温度的升高和下降,保持土壤温度的稳定性,避免高温造成根系损伤,为作物根系发育和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优良环境,因此黑膜和上银下黑膜其增温、保墒、保温综合效果更优,可以显著提高种植效率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地膜覆盖 土壤水热环境 作物生长 影响
下载PDF
低山丘陵坡耕地秸秆覆盖轮耕对土壤水热及碳氮库的影响
17
作者 王根林 段衍 +6 位作者 刘峥宇 王楠楠 高阳 李玉梅 王伟 蔡姗姗 孙磊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8-1066,共9页
为了提高坡耕地的秸秆还田效率,探索一种适于坡耕地的基于种植和养地基础上的耕作方式。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轮耕技术(包括当季秸秆覆盖+休闲、上季秸秆覆盖+旋耕)与常规耕作(秸秆移除后旋耕)对土壤水热变化及碳、氮积累的... 为了提高坡耕地的秸秆还田效率,探索一种适于坡耕地的基于种植和养地基础上的耕作方式。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轮耕技术(包括当季秸秆覆盖+休闲、上季秸秆覆盖+旋耕)与常规耕作(秸秆移除后旋耕)对土壤水热变化及碳、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显著提高播种前期20~40 cm土壤含水量,覆盖休闲与覆盖旋耕处理较常规耕作分别提高26.02%和37.49%,同时覆盖旋耕处理降低了20~40 cm土壤容重,较常规耕作和覆盖休闲分别降低6.52%和13.04%;与覆盖旋耕相比,覆盖休闲可降低作物生育前期0~20 cm和20~40 cm土层温度1.57~1.63℃,而土壤含水量提高15.25%~24.41%,为覆盖旋耕区作物出苗和前期生长提供了水分条件;通过秸秆覆盖休闲与覆盖旋耕组合的轮耕技术可提高0~20 cm土层碳氮含量,有机碳和全氮储量较常规耕作平均提高11.36%和20.51%,为今后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实施保护性耕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秸秆覆盖 轮耕 土壤水热 碳氮库容
下载PDF
间作对土壤水热·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的影响综述
18
作者 杨沛文 柴红敏 +5 位作者 刘小梦 李昱儒 张又天 张镇企 陈可莹 李陆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3期8-13,共6页
为了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保护粮食安全、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归纳了国内外关于间作系统的耗水量、土壤蒸发、土壤温度、温室气体排放、间作种间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作物的影响。... 为了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保护粮食安全、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归纳了国内外关于间作系统的耗水量、土壤蒸发、土壤温度、温室气体排放、间作种间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模式的耗水量主要受环境因素与作物类型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整合单作常用的水分调节措施减少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间作具有双向调节土壤温度的功能;合理的间作模式可以改变田间小气候和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降低CO_(2)、N_(2)O的排放,增加CH_(4)的吸收量;间作可以使水、肥在时空尺度上得到充分吸收,达到增加产量、改善品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土壤水热 温室气体 种间关系 生长发育
下载PDF
不同地膜降解性能对玉米土壤水热、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19
作者 王泽民 齐广平 +2 位作者 田蓉蓉 马煜 张荣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3年第6期100-104,138,共6页
为研究不同类型地膜的降解性能对引黄灌区玉米土壤水热、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文章采用普通黑色地膜、生物降解地膜、液态地膜和无膜(CK)4种覆膜类型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普通黑色地膜>生物降解地... 为研究不同类型地膜的降解性能对引黄灌区玉米土壤水热、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文章采用普通黑色地膜、生物降解地膜、液态地膜和无膜(CK)4种覆膜类型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普通黑色地膜>生物降解地膜>液态地膜>无膜,经济效益表现为普通黑色地膜>生物降解膜>无膜>液态地膜。文章提出适合引黄灌区增产增收的覆膜方式,为高效节水灌溉和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降解 土壤水热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基于土壤水热耦合运移基础理论构建水文地质数学规律模型
20
作者 程克俊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1期36-41,共6页
土壤和水是将其他形式的水进行转化和运移的纽带和重要环节,而土壤中水和热的运移是相互作用的,基于土壤水热耦合运移基础理论构建水文地质数学规律模型并进行参数反演对于研究土壤水的相变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 土壤和水是将其他形式的水进行转化和运移的纽带和重要环节,而土壤中水和热的运移是相互作用的,基于土壤水热耦合运移基础理论构建水文地质数学规律模型并进行参数反演对于研究土壤水的相变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皖西丘陵地区的水热生态平衡系统,运用水热运移机理,构建水文地质数学规律模型并进行参数反演,结合皖西地区水文监测站数十年的蒸发和降水数据,进一步论证水文地质数学规律,为维持皖西丘陵地区生态平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热耦合运移基础理论 水文地质 数学规律模型 参数反演 皖西丘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