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嫩平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规律与碳平衡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龚振平 朱捷 +2 位作者 宋秋来 马春梅 李中韬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15,29,共8页
通过对松嫩平原玉米田土壤CO2排放的连续观测,研究连作玉米田土壤CO2排放规律及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关系,并计算玉米田土壤碳平衡特征。结果表明,玉米田土壤CO2排放通量呈现明显季节性,6~8月土壤CO2排放量较大,而在4和11月维持较低... 通过对松嫩平原玉米田土壤CO2排放的连续观测,研究连作玉米田土壤CO2排放规律及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关系,并计算玉米田土壤碳平衡特征。结果表明,玉米田土壤CO2排放通量呈现明显季节性,6~8月土壤CO2排放量较大,而在4和11月维持较低水平。秸秆还田处理(MTS)土壤CO2排放通量、最大通量和平均通量高于翻耕处理(CT)。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地温呈显著正相关,指数方程表征二者关系效果最佳,线性方程效果最低,除个别情况,深层土壤拟合效果高于浅层土壤;MTS处理的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相关性高于CT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与12 cm深度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显著。通过对秸秆、根茬还田碳与土壤CO2排放碳的测算,MTS处理秸秆还田碳量较CO2排放碳量平均每年多2 744.6 kg C·hm-2,呈碳汇效应;CT处理秸秆还田碳量较CO2排放碳量平均每年少810.4 kg C·hm-2,呈碳源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田 CO2排放 秸秆还田 土壤碳平衡
下载PDF
深松秸秆还田措施对东北黑土土壤呼吸及有机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平奇 张梦璇 +1 位作者 王立刚 王迎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50-1160,共11页
针对我国东北黑土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措施对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影响不清晰、土壤有机碳平衡不确定的问题,以东北典型黑土区--绥化市青冈县为例,开展了田间原位监测试验,研究了不同深松深度(深松25 cm、深松35 cm)结合不同秸秆还田(秸秆还田... 针对我国东北黑土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措施对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影响不清晰、土壤有机碳平衡不确定的问题,以东北典型黑土区--绥化市青冈县为例,开展了田间原位监测试验,研究了不同深松深度(深松25 cm、深松35 cm)结合不同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处理对土壤呼吸(包括根呼吸)和土壤有机碳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田间管理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在7月中旬至8月初呼吸速率达到峰值的变化特征;各个生育期土壤累积呼吸量对总呼吸的贡献有所差别,其中以春玉米拔节期和吐丝期土壤呼吸对总呼吸贡献最大,分别占35.3%~41.2%和25.9%~31.9%。与农民习惯处理(不深松、秸秆不还田,FP)相比,深松结合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并显著提高土壤呼吸累积量53.2%~108.0%(P<0.05);FP处理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入不敷出,土壤有机碳平衡值为-647 kg C·hm^-2。单独深松处理(T1)土壤有机碳平衡表示为碳亏损,碳支出比FP高102.3%,有机碳损失最严重。单独秸秆还田处理(T2)、深松25 cm+秸秆还田处理(T3)和深松35 cm+秸秆还田处理(T4)较FP分别增加了土壤有机碳收入448.5%、477.7%和448.9%,土壤有机碳平衡均为正值,均能有效固存有机碳;与FP相比,深松和秸秆还田及两者结合的处理均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13.8%~22.4%(P<0.05),达到12 t·hm^-2高产水平。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措施能有效增加土壤活性,提高作物产量,是东北黑土地力提升和有机碳固存的推荐田间管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深松 秸秆还田 土壤呼吸 土壤有机平衡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作用及其碳收支评估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建国 樊军 +1 位作者 王力 石占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24-2032,共9页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9种土地利用方式植物生长季节内(2010年6—10月)土壤呼吸速率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呼吸的差异性和土壤呼吸对温度、土壤水分、叶面积指数等因子的响应,对7...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9种土地利用方式植物生长季节内(2010年6—10月)土壤呼吸速率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呼吸的差异性和土壤呼吸对温度、土壤水分、叶面积指数等因子的响应,对7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收支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季节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呈多峰型变化趋势。裸地、农地、梯田农地、苜蓿地、撂荒地、长芒草地、荒草地、沙柳地、沙蒿地的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范围分别为0.18~1.05、0.30~2.08、0.50~1.71、0.53~2.78、0.26~1.08、0.39~1.93、0.30~2.27、0.43~1.43、0.39~1.26μmol·m-2·s-1。9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均与气温和5、10、15cm地温呈显著相关(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而与0~6cm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显著。9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地温对应的Q10值均表现为15cm地温>10cm地温>5cm地温。研究区域内土壤呼吸速率与其地上植被叶面积指数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r=0.679,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蚀风蚀交错区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叶面积指数 土壤碳平衡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和施肥方式下黑土碳平衡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海波 韩晓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21,共6页
本研究进行了东北黑土不同土地利用(草地GL、裸地BL)与农田施肥管理方式(无肥NF、化肥NPK及化肥+有机肥处理NPKOM)下草本植物与作物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以及土壤碳排放的估算,目的是揭示自然与农田生态系统及经过... 本研究进行了东北黑土不同土地利用(草地GL、裸地BL)与农田施肥管理方式(无肥NF、化肥NPK及化肥+有机肥处理NPKOM)下草本植物与作物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以及土壤碳排放的估算,目的是揭示自然与农田生态系统及经过土壤大气界面的碳收支平衡。土壤生长季碳排放总量(Rgs)、全年碳排放总量(Rann)以及全年微生物异养呼吸总量(Rm)以如下顺序递减:NPKOM>GL>NPK>NF>BL,5个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是草地与农田化肥+有机肥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净初级生产力表现:GL>NPKOM>NPK>NF>BL,5个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草地总生物量及固碳量显著高于农田各处理(P<0.05),草地NPP总量与农田各处理相比增加32%~96%。化肥+有机肥处理和化肥处理NPP总量比无肥处理高46%和49%。草地与农田的NEP均为正值,表明草地与农田在生态系统尺度上均是大气CO2的"汇"。对大气土壤界面碳平衡的分析表明,当前管理方式下,草地土壤是大气碳库的净汇,而裸地和农田土壤是净源。农田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可增强土壤的固碳容量,达到新的碳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生态系统 土壤碳平衡 净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土地利用 施肥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春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1期17479-17481,17528,共4页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中碳库差异很大,通过研究农田、森林、草地土壤碳库的变化,为合理利用土地,改善土壤中碳库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碳平衡 有机
下载PDF
高量水稻秸秆和油枯配施提高攀枝花地区植烟效益和土壤碳汇功能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健铭 闫芳芳 +7 位作者 李志宏 张云贵 王鹏 熊维亮 李君 艾栋 张美娟 刘青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87-2298,共12页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有机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土壤碳平衡的当季效应及后效,探讨提升攀枝花地区植烟土壤碳汇功能的方法。【方法】2017—2019年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开展了3个田间试验,供试作物为烤烟。在相同氮磷钾化肥投入量下,设置了5个有...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有机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土壤碳平衡的当季效应及后效,探讨提升攀枝花地区植烟土壤碳汇功能的方法。【方法】2017—2019年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开展了3个田间试验,供试作物为烤烟。在相同氮磷钾化肥投入量下,设置了5个有机肥处理:不施有机肥对照(T1)、水稻秸秆(T2)、羊粪(T3)、油枯(油菜籽,T4)、羊粪+油枯(T5)。2017年采用穴施,2008年采用穴施但加倍投入有机肥量,2019年有机肥与2018年同等用量但采用了穴施加条施的方法。在烤烟生育期,测定了土壤呼吸速率,烤烟收获后,测定了烤烟根系碳还田量。【结果】施肥和移栽会使土壤呼吸排放速率迅速提升,并在短期内迅速降低。排除施肥和移栽的影响,土壤呼吸强度在整个生育期有小幅度波动,于烤烟移栽后第70天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2017、2018、2019年各处理烤烟生长季土壤CO_(2)的平均排放速率分别在27.92~97.77、11.36~145.82和28.46~166.82 CO_(2)mg/(h·m^(2)),生长季土壤CO_(2)排放总量分别为1079~1775、1577~2037和1441~3285 kg/hm^(2)。2017、2018、2019年有机肥处理较对照烤烟根系碳还田量均无显著差异;2017年4个有机肥处理的土壤碳损失量在2018年没有继续显示出差异。常规施用量下(2017年),T1、T2和T4处理的土壤碳平衡表现为亏缺,T3和T5处理的土壤碳由于烤烟根系碳还田量高,略有盈余。在提高有机肥用量情况下(2019年),除T1外,4个处理的土壤碳投入量相差较多,为T2>T5>T3>T4,但碳损失量T2、T3和T5处理相当,均显著大于T4处理;碳盈余量为T2>T3≈T5>T4。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肥碳投入量是影响土壤碳平衡和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与T1处理相比,T3、T4和T5处理显著提高了烤烟产量和产值,以T4处理产值最高,2017与2018年分别达12930和19598元/hm^(2)。【结论】影响土壤碳平衡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肥碳投入量。不施有机肥导致土壤碳净亏损,施用低量水稻秸秆和油枯也导致土壤碳亏损,土壤表现为碳源。施用高量有机肥可极大提高土壤碳盈余量,土壤表现为碳汇。相比羊粪和油枯,水稻秸秆提高土壤碳汇功能的效果最佳;施用油枯提高烤烟产量和产值的效果最佳。因此,在供试地区,可考虑提高现有有机肥的投入量,以水稻秸秆和油枯配施实现提升土壤碳汇功能和烤烟生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 烤烟 有机肥类型 有机投入 根系固 土壤呼吸 土壤碳平衡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华北旱作潮土有机碳的平衡特征 被引量:22
7
作者 高伟 杨军 任顺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65-1470,共6页
【目的】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平衡特征对于更好的了解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培肥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旱作潮土为研究对象揭示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平衡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利用的培肥模式。【方法】以旱作潮土34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 【目的】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平衡特征对于更好的了解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培肥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旱作潮土为研究对象揭示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平衡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利用的培肥模式。【方法】以旱作潮土34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平衡,并通过相关分析分析土壤有机碳与施肥年限和作物产量的关系。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有机肥配施氮肥(NM)和秸秆配施氮肥(NS)处理。【结果】经过34年的不同培肥措施,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处理(NM、NS),施用化肥(N、NP、NPK)处理和CK处理土壤有机碳分别平均增加52.9%,29.0%和11.1%;不同施肥模式下有机碳的盈余量差异显著,施肥的各处理和不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均有盈余,其中NM处理盈余量为C 6.61 t/hm^2,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其次是NS处理(C4.68 t/hm^2),不施肥处理盈余量最低,仅为C 0.21 t/hm^2,显著低于其它处理;旱作潮土有机碳的固定量与有机碳的投入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86**);碳投入的平均转化效率为8.5%,要维持土壤有机碳的平衡,每年有机碳投入量为0.04 t/hm^2。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小麦(r=0.37**)和玉米(r=0.42**)的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施肥处理(包括CK处理)土壤有机碳总体呈增加趋势,该地区旱作潮土有机碳仍具有一定的固碳潜力,其中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是提高旱作潮土有机碳的最佳培肥措施,可以使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性增加,其次是氮磷钾肥配合施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潮土 长期施肥 投入 土壤有机平衡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旱农区农田土壤质量与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沈吉成 赵彩霞 +4 位作者 刘瑞娟 叶发慧 李亚鑫 李玲玲 陈文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130,共9页
依托2001年布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8年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对麦豆轮作体系下豌豆田土壤碳排放、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NTS处理可以提高黄绵土土壤质量。NT... 依托2001年布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8年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对麦豆轮作体系下豌豆田土壤碳排放、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NTS处理可以提高黄绵土土壤质量。NTS处理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质量均最高;2)NT、NTS可以减少黄绵土土壤碳排放量,增强土壤碳汇功能。各处理下土壤碳排放量表现为T>TS>NTS>NT。较T处理,NTS、NT处理下碳排放量分别减少21.58%、22.96%;不同处理下土壤碳排放效率(CEE)表现为NTS>NT>TS>T,NTS、NT和TS处理下土壤CEE较T处理分别提高了91.43%、34.29%和28.57%;T处理下豌豆田生态系统碳平衡(NEP)最低,NTS处理下最高;且较T处理,NTS处理下NEP显著提高114.18%,NTS处理下豌豆田表现为碳汇。因此,在陇中旱农区采取免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既可以提高土壤质量,也可以减少土壤碳排放,增强农田土壤碳汇功能,是有利于陇中旱农区农田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适宜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农区 土壤质量 土壤排放与平衡 耕作措施 秸秆还田
下载PDF
土壤各组分呼吸区分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9
作者 易志刚 蚁伟民 周丽霞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5-69,共5页
土壤呼吸分为自养型呼吸 (根呼吸 )和异养型呼吸 (微生物和动物呼吸 ) ,区分各组分呼吸可了解在全球变化条件下土壤碳循环和碳平衡的动态。本文综述了 3种主要区分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的方法 :①组分法 ;②根去除法 ;③同位素法。其中同... 土壤呼吸分为自养型呼吸 (根呼吸 )和异养型呼吸 (微生物和动物呼吸 ) ,区分各组分呼吸可了解在全球变化条件下土壤碳循环和碳平衡的动态。本文综述了 3种主要区分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的方法 :①组分法 ;②根去除法 ;③同位素法。其中同位素法对根和土壤的影响最小 ,是最可靠的一种方法 ;综合各方面考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自养型呼吸 异养型呼吸 土壤循环 土壤碳平衡 组分法 根去除术 同位素法 全球变化
下载PDF
生物炭配施氮肥改善表层土壤生物化学性状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孟繁昊 高聚林 +5 位作者 于晓芳 王志刚 胡树平 青格尔 孙继颖 屈佳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14-1226,共13页
【目的】探讨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土壤碳氮、生物学性质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阐明生物炭配施氮肥后,土壤碳氮含量及生化性质变化规律,旨在为合理培肥、改善土壤环境、增加春玉米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内蒙古西部(包头)和东部(通辽) ... 【目的】探讨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土壤碳氮、生物学性质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阐明生物炭配施氮肥后,土壤碳氮含量及生化性质变化规律,旨在为合理培肥、改善土壤环境、增加春玉米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内蒙古西部(包头)和东部(通辽) 2个试验点进行大田试验,设生物炭用量0、8、16、24 t/hm^2 4个水平(分别记作C_0、C_8、C_16、C_24),设施氮量0、150、300 kg/hm^2 3个水平(分别记作N_0、N_150、N_300),于成熟期测产,并于收获后分3个土层(0—10 cm、10—20 cm、20—40 cm)测定土壤碳氮含量、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结果】生物炭和氮肥对2个试验点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碳、碳氮比、微生物量及酶活性均有极显著影响(P <0.01),且两者交互作用极显著。3个土层有机碳含量以及0—10 cm和10—20 cm土层全氮含量在各施氮水平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加生物炭和氮肥均能显著提高3个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以及总体酶活参数,且随炭、氮施入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施用生物炭后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以及蔗糖酶、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生物炭配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春玉米穗粒数、百粒重及产量,2试验点产量均以C_8N_150最大,包头和通辽分别为15.51 t/hm^2和16.43 t/hm^2。通过相关分析可知,春玉米产量主要与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及酶活性有关。【结论】适量生物炭配施氮肥能够增加土壤碳氮储量、微生物量和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炭氮配施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氮肥用量,本试验中以8 t/hm^2生物炭配施150 kg/hm^2氮肥为最佳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氮肥 土壤平衡
下载PDF
Soil Carbon Balance in a Native Temperate Grassland in the Xilin River Basin of Inner Mongolia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凌浩 韩兴国 +8 位作者 王其兵 白文明 白永飞 闫志丹 陈全胜 张焱 杨晶 李鑫 宋世环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6期740-742,共3页
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some major fluxes and reserves of carbon were estimated, and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soil carbon balance was made in a native grassland community in the Xilin Rive... 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some major fluxes and reserves of carbon were estimated, and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soil carbon balance was made in a native grassland community in the Xilin River basin of Inner Mongolia. Major results were reported as follows: 1) Annual average carbon input from above-ground biomass production was 79.8 g C(.)m(-2.)a(-1), and from root biomass to 30 cm. depth averaged 311.9 g C(.)m(-2.)a(-1). The summed mean annual carbon input of shoot and root materials in the study site was approximately 391.7 g C(.)m(-2.)a(-1). 2) The annual amount of above-ground biomass consumed by insects averaged 14.7 g C(.)m(-2.)a(-1), and the carbon output by leaching or light-chemical oxidation was 3.2 g C(.)m(-2.)a(-1) The annual evolution rate of CO2 from net soil respiration averaged 346.9 g C(.)m(-2.)a(-1), and the summed mean annual output was approximately 364.8 g C(.)m(-2.)a(-1). 3) A mature, steady-state system could be assumed for the community for which growth and decay were approximately in balance, with a net carbon accumulation of about 26.9 g C(.)m(-2.)a(-1). Based on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of the field, the turnover Irate of soil carbon in 0 - 30 cm depth was calculated to be 6.2%, with a turnover time of 16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ymus chinensis steppe carbon balance soil respiration turnover rat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植被下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12
作者 谢慧慧 樊军 +1 位作者 齐丽彬 郝明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995-3003,共9页
运用红外气体分析仪测定了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植被下土壤呼吸,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水分和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特征区别明显,主要受水分和温度的影响.裸地、农地、苜... 运用红外气体分析仪测定了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植被下土壤呼吸,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水分和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特征区别明显,主要受水分和温度的影响.裸地、农地、苜蓿地、柠条地、撂荒地、长芒草地、荒草地、退化苜蓿地、坡地苜蓿地、坡地撂荒地、坡地农地、梯田农地的土壤呼吸季节变化范围分别为0.32~0.82、0.41~2.83、0.74~2.81、0.76~3.07、0.67~2.79、0.51~2.12、0.56~2.05、0.59~1.66、0.42~2.09、0.31~1.86、0.32~1.93和0.41~3.17μmol.(m2.s)-1,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幅度以农地(167%~203%)最大,依次为撂荒地(117%~154%)、柠条地(134%)、长芒草地(129%)、苜蓿地(119%~120%)、裸地(94%),最小是退化苜蓿地(92%).裸地和退化苜蓿地的土壤呼吸季节变化幅度不大,苜蓿地和柠条地月平均土壤呼吸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农地在7、8月土壤呼吸强度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且其温度敏感性(Q10)也最大,达1.86.不同植被下,土壤呼吸和土壤有机质及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和全氮主要在水热条件好的7、8月影响土壤呼吸,而在温度与水分条件不优越的条件下,土壤铵态氮的含量与土壤呼吸强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土壤碳平衡 土壤养分 年内变化 水蚀风蚀交错区 土地利用方式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与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83
13
作者 崔新卫 张杨珠 +1 位作者 吴金水 彭福元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27-1532,共6页
在提倡低碳、高效和生态农业的需求下,秸秆还田作为一项有效的生态农业措施得以大力推广。本文在介绍了秸秆还田的基本方式后,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秸秆还田的研究成果,综合阐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质量、土壤微生物与酶活... 在提倡低碳、高效和生态农业的需求下,秸秆还田作为一项有效的生态农业措施得以大力推广。本文在介绍了秸秆还田的基本方式后,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秸秆还田的研究成果,综合阐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质量、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土壤碳平衡、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土壤与作物重金属含量、作物产量及其构成等影响,进一步揭示了秸秆还田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当前我国新的农业生产模式下,秸秆还田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与酶活力 土壤碳平衡 农田温室气体 产量构成
原文传递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soil respiration display different responses to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desert grassland 被引量:5
14
作者 Lihua Zhang Junfeng Wang +2 位作者 Ruifeng Zhao Yafei Guo Lianyi Hao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2年第1期57-70,共14页
Precipitation(PPT)changes affect both aboveground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belowground carbon cycling processes,particularly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However,it remains unclear how extreme PPT variation can affect ... Precipitation(PPT)changes affect both aboveground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belowground carbon cycling processes,particularly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However,it remains unclear how extreme PPT variation can affect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A 3-year PPT manipulation experiment with five levels(±40%,±20%and ambient PPT)was conducted in a desert grassland of western Loess Plateau.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ANPP)and soil respiration(Rs)were measure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responses of ANPP and Rs to PPT changes displayed a double asymmetry model.The ANPP was more sensitive to extreme drought than extreme wet treatments in wet and dry years,which displayed a negative asymmetric model.The change in ANPP was mainly due to the direct effect of PPT change,and plant density variation also exerted some influence in the dry year.In contrast,Rs displayed a positive asymmetry response to PPT change in dry year.This may be ascribed to enhanced autotrophic respiration due to the enhanced positive responses of plant growth and ANPP to wet treatments as well as stronger birch effect of rainfall events on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The saturating response of Rs to extreme drought(−40%PPT treatment)was also found in the dry year.Nevertheless,the response of Rs to PPT change displayed a negative asymmetry model in wet years.The contrasting models for ANPP and Rs in response to altered PPT regime suggest that extreme wet or dry treatments may increase soil C pools effluxes toward debt in this desert grass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production plant growth soil respiration soil carbon balance extreme precipitation desert grassland asymmetry response
原文传递
Contrasting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Balance in Different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China 被引量:5
15
作者 WANG Guo-Cheng LUO Zhong-Kui +1 位作者 WANG En-Li HUANG Yao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717-728,共12页
Improving managem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substantial mitigation strategy to climate change.Management such as stubble retention(SR),conservation tillage(ZT),and fertilization are recomm... Improving managem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substantial mitigation strategy to climate change.Management such as stubble retention(SR),conservation tillage(ZT),and fertilization are recommended for both promoting production and accumulating SOC.However,whether such management practices can cause net increase in SOC or just a slow-down of SOC decline largely depends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SOC for a given region.This paper synthesized the available SOC data in the croplands of China,and analysed the change of SOC in the top 20 cm soil as a result of management change.The results showed that,on average,SOC increased by 18.3%through SR,by 9.1%through ZT,and by 12.4%,36.9%and 41.5%through application of inorganic(IF),organic(OF)and combined inorganic and organic fertilizers(IOF),respectively,compared to those under stubble removal,conventional tillage and no fertilization.Under SR,ZT,IF,OF and IOF,SOC increased by 16.0%,10.2%,8.2%,32.2%and41.3%,respectively,at the end of the trials compared with the initial values at the start of the trials.Our analysis also showed that in Northeast and Northwest China,SOC in agricultural soils is still decreasing due to cultivation.In North and South China,however,SOC appears to have reached a new equilibrium of low SOC state after a long cultivation history,and soils have greater potential to sequester C.Our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need of taking account of the baseline status to assess the net soil C balance over time and sp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practices climate change FERTILIZATION residue management TILLAG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